文章吧手机版
《金融投机史》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3 03:0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融投机史》读后感10篇

  《金融投机史》是一本由(英)爱德华•钱塞勒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投机史》读后感(一):对得起书名的《金融投机史》

  《金融投机史》读后感(二):百万大冒险

  如果说,郁金香狂热是荷兰贵族的风尚引起的投机,那么“百万大冒险”就是彻彻底底的由政府或者说君主引起的投机套利活动。

  为了筹集对法战争的军费,威廉政府的托马斯·尼尔在1694年发行政府彩票,总共十万张,每张十美元,头奖每年领取1000美元,连续领取16年,没有中奖也可以连续16年每年领取1美元。后来各行各业都开始发行彩票。

  这种投机的行为在于引进了贴现折算未来现金流的过程,即资金的时间价值。此时,“股价的涨跌跟头饰高低相一致“的观点出现,这远早于类似表述的”股价裙摆理论“。

  《金融投机史》读后感(三):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的源头或许可以追溯到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金融家约翰·劳的成功,正是他的密西西比公司建立的庞大的金融体系让英国人下决心开创一片比“河”要伟大的“海”,你没有看错,1711年,南海计划或者说南海公司就是这么得来的——South Sea Company。

  具体讲来,南海公司的模式就是发行可转换股票接受政府承担的养老金,定期从政府获得一定利息,并获得南美的贸易垄断权以及其它的权利,这没有问题。但是,在一个没有严厉监管而贪婪被称为资本家本性的时代,这个模式注定只是一件外衣,资本家不会安于政府返还的微薄利息,而且即使这一点蝇头小利,官僚做派的议员还不愿支付,他恨不得从你身上再使劲吸一口。在贪婪的资本家、无能的议员以及盲目的民众共同推动下,一个前所未有的泡沫被吹起来了。

  南海公司宣布接收政府所有的国债,同时英国政府宣布允许国债和南海公司的股票可以互换,成为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南海公司股票开始上涨,最终从一月份票面价值只有100英镑飙升到7月份的市场价值1050英镑,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卷入南海公司股票。南海公司也推出了许多炒作股票的手段:1)认购股票只需要缴纳20%的金额,剩剩余的可以分期付清;2)可以把购得的股票进行抵押,抵押率达80%;3)宣布高达10%的分红;4)向国王和议员赠送股票,或者赠送优先购股权。

  危机所在:南海公司发行的股票理论上应该和他所接受的政府国债数额相当,一旦如此,南海公司只能靠从政府领取利息盈利。策划者布伦特却打算通过拉高股价来套利,比如,原有的100磅国债可以置换票面价值为100磅的股票。当股票价格上涨时,原有国债就无法置换等量股票,而置换剩余的股票就是南海公司的盈余。此时,英国政府也向南海公司索要了750万磅的好处费,当南海公司股票在短期内疯涨的时候,所有人都力图分一杯羹,也就是搏傻理论,股价也是越推越高!而这也带动其他所有的股票的疯涨……

  破灭:最终,在金融市场上资金开始紧张的时候,布伦特为了维持南海公司独占公众投资热情,推动立法《泡沫法案》,排除其他泡沫公司的成立,但这却反而引发市场的恐慌,所有人开始抛售股票,最终形成一场空前绝后的危机!

  《金融投机史》读后感(四):内容丰富、发人深醒 ,立场不敢苟同

  价值观上讲,这是一部反投机的作品。

  按照它的讲法,只要是“赌”,就算可鄙的投机。以这个标准,别说投资,就连经营本身全是投机:没有任何经营者敢打包票,生产一定能换取收入。相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如恒河沙数。

  可经济,就是在这赔率无穷大的冒险上一步一步建构的。投机本身,何错之有?

  书里面还讲述了一些看似“反公司”、“反经济”的投机行为, 比如以米尔肯为代表的“杠杆收购”。可试想,如果公司没亏待股东,股价没被低估的话,投机者有空可钻吗?投机者,不过是充当了公司“压榨股东”行为的惩罚者罢了。也正是有这类惩罚者,股东才不必担忧公司刻意打压股价。

  而且,投机是社会上相对公平的赛场了。虽然书里面述说了不少市场交易的阴暗面。但是,作者自己也承认,市场一向向权贵展示着来自平民的蔑视。为什么?权力也好,资金也好,决定不了市场。站对了,哪怕起点再低,都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如果财富地位的变轨是人之所求,那么投机,几乎是唯一的“正路”。

  当然,从社会管理者的视点看,投机很难讨喜。毕竟投机成功,新事物出现,管理就得跟着升级;投机若失败,那财富就消亡了。而且,其中还掺和着各种各样的谎言、欺诈。但是,一味管制,绝不是出路。那只是懒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融投机史》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