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昨天的云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5 11:0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昨天的云读后感精选10篇

  《昨天的云》是一本由王鼎钧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天的云》读后感(一):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我也忘记了为什么书单中有这本书,作者王鼎钧,我也是第一次读他的书。属于台湾人写得回忆录,虽然他移居定居海外。他的回忆录一共有四本,昨天的云是第一本。写他小时候发生的在家乡兰陵的事情。我想也只有离开自己家乡的人才能把家乡写得那么美。即使是在抗日时期,在家乡发生了很多美好的事情。这些事情非常接地气,看到了我们父辈的影子,也勾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些回忆。作者小时候正好是日军进攻兰陵并统治过一段时间。

  序言写得非常,文字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作者对于过往的哲理性的总结。抄两段: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史诗。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长篇小说。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连续剧。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

  不愧为散文大家。

  很多人和巨流河这本书比较,我前段时间看过,巨流河的作者一直生活在社会的高层,对于底层人们的生活缺少体验和思考,作者的父亲一直位列高官,亲身经历了一些重大事件,但是作者还是有一些倾向的,不过她写得也不是历史,是回忆,没什么好奇怪的。而这本书的作者处于社会底层,非常底层也算不上,属于地主阶级,经历了底层人们的生活,所以感悟和巨流河作者差别很大的。

  读书过程中,我好奇的是作者小时候怎么记得这么多事,并且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我小时候没这么多感悟啊。呵呵,这就是差距。

  《昨天的云》读后感(二):清白家风

  盗用董桥先生一本散文集的名字作为这篇读后感的标题,是因为读完最后一个字时,这个词完全不受控制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作者王鼎钧在书中描写了战争之残酷,沦陷区人民逃亡之艰辛,人民群众生活之窘困,民间“游击队”抗日之滑稽…但最使我念念不忘的是兰陵王氏大家族中可敬可爱的人们。我也相信,冥冥之中,这些人的言传身教影响了王鼎钧,才得以有了今天这本这么好看的文字。

  面对日益腐败的政局,璞公荆石老师“还家不仕,拆庙兴学”,他有兴世济民的情怀,不愿苟且偷安,而知识分子一般都会诉诸于教育----要想解决明天社会的问题,就要关注今天我们的孩子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荆石老师是个有社会良知的人。同时,荆石老师又独具强大的人格魅力,“内在学养之于外成为气质,气质可以有吸引力亲和力”,璞公就是这样一个“造物有私,得天独厚”的人----学生们都听他的话,村镇里的人都会在意璞公的意见和建议。在荆石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的潜力,我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并不断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气质去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荆石老师是“我”习文的重要启蒙者,他告诉“我”文贵简洁;他也是我的文字导师,他告诉我,每天闷在屋子里堆砌文章,写来写去都是别人的文字,真正精彩的故事在大众的生活里,真正的文学在每天说的话里,“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我反思自己写的东西:感伤纤巧,难成大器。我要走进生活里,做个大气的人!

  教“我”作诗习字的疯爷,是另一个我极喜爱的老头儿。疯爷不疯,我断定他是个性情中人,疯爷的疯是抗战年代的魏晋风流,是一种处世智慧,也是一种保持心灵净土的方式。疯爷在十二支队看来是“汉奸领袖”,在日本人看来是“游击队领袖”,里外不是人的疯爷不是懦弱的墙头草,在我看来,疯爷是极勇敢的,他不求任何人的认可,这种不惧认同感、归属感缺失的人,我认为往往是最勇敢的人,因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属性极强的动物,恐怕没有什么比孤立、孤寂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吧。我喜欢疯爷的诗:“且自闲情吟得得,任他虎豹视眈眈”,“菩萨心肠侠士胆,霸王魄力屈子愁”,“穷通夭寿随他去,诗酒琴棋自我亲。恣肆一生传李白,纵横半世笑苏秦”…你能说这不是一个勇士的自白?你能否认这不是一个世事看透的智慧老人?这是一个要勇敢做自己的人啊!如果说面对时局,荆石老师是入世的话,疯爷是出世的,两个人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各有各的勇气,各有各的潇洒…

  书的作者王鼎钧是个悲天悯人的人。他问苍天,为什么日本兵光天化日之下蹂躏了女孩子,羞愧的不是苍天,不是日本兵,而是这个没有什么错的姑娘;他折腰大地,拾麦打叶间叙写了白话版的《观刈麦》;他同情劳苦大众---省吃俭用得来的一点点财富,全部用来买了平安;他也同情“游击队”---坑蒙拐骗是为了娶到自己心爱的姑娘…这些除了归于他“胃小肠细脊椎软”,天生的文人风骨,以及贤士良师的教导外,恐怕和他的父母也是息息相关的吧。

  写父亲的文笔少一些,只知道父亲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可就是这么个谨慎的人,毅然绝然答应去替自己的“叔父”疯爷坐日本人的牢。而对父亲印象最深刻的两段都和弟弟妹妹有关。第一次是在逃亡中,父亲问,如果你的儿子和你的弟弟在这种情况下都走不动了,而你只能背着一个人走,你会背谁。“我”在疑惑,“我”的儿子和弟弟一样大的时候,弟弟也就不再需要人背了,因为没能及时回答父亲,被父亲误以为自己很矛盾而重重吃了一记耳光。第二次是在“我”要去大后方读书,父亲临行嘱托说,身为长子,要寻找谋生的出路,“但求有一技之长,能拉扯他们一把,要多为他们想,前头的要给后头的修桥补路”。父亲就是这样一个父亲,“首孝悌,次谨信”的父亲!

  最令人动容的是,书的最后,“我”要去大后方读书,父亲对母亲说,“他走了,不知何年何月再见,将来如果你生了病,见不着他,你可不要怪我啊。”恐怕父亲这话不只是说给母亲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吧。母亲纵使泪流满面,依然清晰明白地说:“我不想他”。临别母亲交代儿子要多读《新约》,除此还说了一段话,一段语言质朴却不俗的话,几乎涵盖了母亲所有的人生哲学。

  就是这样一个抗战背景下普通的耕读之家,就是这样一段愚骏而神圣的童年,让人禁不住放下了又拿起,想为这段阅读体验写点什么,就像故事的结尾,父亲说:“你走吧,不要回头看”,“我”一口气奔出了五里路,还是忍不住回了头…

  《昨天的云》读后感(三):用文字画一朵昨天的云

  1930 年代的中国,现在看来,是一个动乱不断的年代:刚刚经历王朝更迭、旧制度崩溃、新制度尚未形成,外敌入侵、流离失所、死亡。几十年却仿佛是封尘久远的岁月。由于特殊的历史断层,记录稀少,那个年代便如昨天的云,再难现当时的生活切片。

  幸好,有这本《昨天的云》。

  从故乡兰陵写起,上至王氏祖辈,下到乡间民俗、儿时风土、田里劳作,细细写来如邻家老者聊着家常。及至帝制轰然倒地,战乱四起,内忧外患,传统缙绅、地方武装、国共队伍、日军你来我往,全世界都可以浓缩在兰陵,兰陵亦是全世界最不起眼的地方。而这残酷的现实,落在十岁上下的孩子眼里,不过寻常。煎饼照样要摊,麦子还是要割,没有轰炸的时候一样去私塾,学诗读文,日本人或是游击队来了,都要逃,逃到邻村避,逃难时也一样的吃饭、吵嘴、赶驴和脱下裤子。每天都可能有人死去,没有死去的照常看到太阳。

  只是这十岁上下的孩子,在画出这朵云的时候,已是七旬老者。历经中国最后的帝制,失败的民主制,成为殖民地,抗战,内战,来到台湾,戒严,开放,再到美国,老人循着记忆,看到的往昔究竟是现实,还是理想。

唉,倘若没有七七事变,没有全面抗战,我,我这一代,也许都是小学毕业回家,抱儿子,抱孙子,夏天生疟疾,秋天生痢疾,读一个月前的报纸,忍受过境大军的骚扰,坐在礼拜堂里原让他们七十个七次,浑浑噩噩寿终正寝,发一张没有行状的讣文,如此这般了吧。虽然我们都是小不点儿,我们个个东张西望,在战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战后归来,枣树没有了,石榴树没有了,院子里的土被什么人翻过,好像准备在这里种菜。当天早晨弟弟听说要回家,很兴奋。他虽小,对旧家必定也有些记忆吧,站在院子里,他一再问:“这是什么地方?这是谁的家?”母亲望着我:“这一回,咱家可是穷了!”然后,她奋然说:“魏家老二结婚,我一定送一笔厚礼,厚得教别人没有话说!”回想起来,离家这一幕还是草率了。这等事,该有仪式,例如手持放大镜,匍匐在地,一寸一寸看。

  于是,繁华似锦亦不梦幻,生离死别落入平常。

  每个时代孕育不同的人,而人终有一个自己的时代。那个时代或许繁荣和平,或许战乱流离,但总该有情义。情义是安慰勉励,情义是嘉言懿行,情义是潜移默化,情义是白云苍狗,是王朝变更、风云变幻,日子终究还是一样的过。

  《昨天的云》读后感(四):王鼎钧的母亲

  看完全书,印象最深刻是王鼎钧笃信基督教的母亲,她把新旧约全书看了一遍才决定信主。别人对她信仰基督种种质疑,她从容、不卑不亢、充满智慧的应对,看得不信教人如我,也心生敬意。

  为什么要信基督教?

  她说:我不要来生。

  看惯了中国大家庭里女子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剧,这样的来生的确没有吸引力。

  神在那里?我怎么看不见?既然看不见,我又怎么能信他?

  王鼎钧母亲的回答:

  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眼睛的用处有限。

  你可以看见我的嘴在动,你看不见我发出的声音,声音要用耳朵听。

  你可以看见花,你看不见花香,花香要用鼻子闻。

  你可以看见盐,你看不见咸,咸味要用舌头尝。

  我们不能用肉眼看见神,我们是用心灵去感受神,神确实存在。

  基督教分成许多教派,互相攻击。王鼎钧的母亲认为,没关系,你愿意信哪一个就信哪一个,只要信。儒家和释家不是都有许多流派吗!万岳朝宗,万水归海。

  《昨天的云》读后感(五):昨天的云如昨天的云

  读这本书是受了王学泰先生在一次讲座上的推荐。原这这部回忆录四部曲都放在购物车中,我还在犹豫要不要买下来。偶然必须要买一本教材,为了凑足钱数免运费,于是买了下来。

  读王鼎钧先生的作品,就像缓缓的喝一杯茶,这茶既不酽至苦口,也不淡之无味,味道刚刚好,值得品味。作者笔触细腻,使生动的故事情节跃然纸上,仿佛看见一个行动缓慢的摄像头正顺着作者的眼睛细细拍摄,不肯遗漏一丝细节。

  我总觉得,作者是位说话很少而内心敏感丰富的孩子。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不言不语,可是什么事儿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我能感到他父亲母亲对他这位长子的厚爱和对他寄予的厚望。想来我作为长女,身上也担着这副重任吧。只是,少年时代的作者,并不清晰的感觉到这重担、这责任。

  作者用他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抗战时期百姓的生活,小到一个长工,一个书生。正是这些小人物身上才看得见当时真实的生活场景,意义非凡。

  昨天的云如昨天的云,飘飘渺渺,随风而去,只能写一些笔记记录下来。

  期待下一本《怒目少年》里,作者离开家乡四处闯荡的故事。

  《昨天的云》读后感(六):昨天的中国

  情,人情;义,道义也。适逢乱世,避战奔走每有亲朋扶助,沿路行乞可遇善人施饼;逢年过节,少年的母亲特地为乞丐蒸一屉馒头;延师设塾,邻里的孩童可来免费听课。地主阶层不满政治的腐败,回乡兴学,无偿教书;乡绅精英散尽家财,打起游击,无休止地袭击日军;军阀头目舞文弄墨,吟唱《满江红》,誓死捍卫神州河山;国民党的官兵血洒疆场,普通士兵一日连升三级,最终还是倒在日军枪口下……

  王鼎钧记录的,多是中国人温良的一面,这和鲁迅相反。大概,鲁迅身在民国,传统文化的壁垒抗拒着西方文明的东渐,而亡国灭种的危机近在眉睫,所以不免大声疾呼。王鼎钧则见证了故国度过劫波、政权更替、发展变革,当昔年挥洒热血的土地欣欣向荣时,他越过已然全非的面目,辨认心里的华夏中国。鲁迅和王鼎钧怀着共同的目的,一人燃烧灵魂,一人奔赴战场。而人所希冀的,缅怀的,多是没有的,丧失的。放眼四顾,物质文明繁盛的当下,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王鼎钧书写的旧时情义,多么令人感动。

  1978年,王鼎钧移居纽约,四年之后,年近六旬的木心放弃上海的优越职位,孤身来到这个城市,两人时常在聚会中见面。陈丹青说木心“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不论是否过誉,这句话真正指涉的是文化断层。王鼎钧们,大概是最后一代手抄先贤传记以砥砺人格的读书人了,他们活在川流不息的中国历史里,抬头即可看到古人的音容笑貌、进退行止。而今天,我们距离民族的文化,距离原本的自己,如此遥远。

  情义之外,王鼎钧还追忆了故国的自然风物:高粱的长叶,麦秆的清香,一粒黍的重量,春天归来的燕子……那时,人家的门楣留着孔洞,方便燕子春来归巢。那时,和谐不限于人和人,还在于人和自然。如今的生活距离自然也遥远了,象征运气的燕子,飞离了王谢堂前,却飞不进寻常百姓家。

  《昨天的云》读后感(七):山东煎饼

  作者作为兰陵人,对山东煎饼感情深厚,文中提了太多次,大晚上的看得我好饿,于是都给摘抄了出来。(关注点跑偏……)

  家乡的主食叫“煎饼”,乡音近似“肩明”。煎饼是用石磨把小麦黄豆磨成稠糊,再放在铁鏊子上烙成,所以推磨是人生大事。

  (总算知道了,烙煎饼果子的圆形平面叫鏊子。)

  烙煎饼用的“鏊子”,是一块圆形的铁版,怕不有砖头那么厚,直径嘛,我想起饭馆里的小圆桌,也就是供五、六个人围坐的那种桌面。

  鏊子的中央微微隆起,略似龟背。下面有三条短腿,撑住地面。烙煎饼的人席地而坐,把柴草徐徐推进鏊子底下燃烧,使这块铁版产生高温。烙煎饼的人左手舀一勺粮食磨成的糊,放在铁版中央,右手拿一根薄薄的木片,把“糊”摊开,布满,看准火候迅速揭起。煎饼就是这样一张又一张的东西。刚刚从鏊子上揭下来的煎饼,其薄如纸,其脆如酥,香甜满口,可说是一道美味,蒲松龄为此作了一篇“煎饼赋”。

  如果在煎饼将熟未熟之际打上一个鸡蛋,蛋里拌入切碎的葱花辣椒,那就应了山东人的一句话:“辣椒煎鸡蛋,辣死不投降。”还有简便的办法:在煎饼里卷一根大葱。山东大葱晶莹如玉,爽脆如梨,章回小说形容女孩子“出落得像水葱儿似的”,这棵葱必须是山东大葱!

  有个笑话,挖苦山东人的,说是两个山东人在吵架,你不必劝,你只要在地上丢棵葱,他们就不吵了,为什么?他们抢大葱去了!

  (又黑山东人了哈哈哈~)

  (第二部《怒目少年》中讲了一种婆婆馍,好像也很好吃的样子。)

  主食是阜阳的名产婆婆馍。这种特制馒头重十斤以上,用风快的大刀切片出售,意气甚豪。制作时把和好的面放在大木杠底下压紧,放在大锅里文火慢烤,锅底抹油,可能要烤一夜,燃料是麦糠。整个馒头洁白如玉,带着金黄色的底座,吃起来又香又甜,又脆又酥,又松软又有韧性。据说当年宋军在此抗金,一位姓王的婆婆昼夜制馍劳军,尽瘁而死,这才得了婆婆馍之名。

  《昨天的云》读后感(八):像空心菜一样生长的少年

  这是一部动荡的搬迁史,书中展现了一个处于抗战时期的少年(鼎公),为躲避战争而跟随父母四处逃亡,从兰陵搬到南桥,从南桥逃到窑湾,再到宿迁,楚头林,黄墩,北桥……从家里养一头骡子变成了搭牛棚,再到养公驴,最后只剩了一只草驴还被三块钱卖给了一个磨面的人。在家族遭受覆巢之痛的同时,少年说自己像“空心菜”一样地生长着,日子煎熬着他。说这本书是抗战时期的眼睛一点也不为过,书中以少年对逃亡路上的人事描述为主,展现了在战争背景下,旧社会与新时代转型过程中的普通百姓的疾苦命运。

  兰陵,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曾出现过几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如荀卿,疏广,萧望之等,还有《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李白笔下的“兰陵美酒郁金香”,也是名副其实的。鼎公的祖父曾是酒厂的“董事长”,可惜酒厂红极一时,最后租给商户卖酒了。那时候的兰陵,还处在放足和剪辫子的开创期,在土匪,大旱,蝗灾和火灾的艰苦岁月中,鼎公的大姐二姐相继去世,弟弟妹妹陆续出生。而那时候,胖狗胖丫头是中产阶级的标配,在半闭塞的环境下,乡里还是有有志人士创办了私塾,引进了话剧,木刻,荷马,安徒生,希腊神话,阿q正传,许地山还有马克思。和鼎公一起上学的同学多姓王,因宋王杨赵是鲁南的四大家族。比自己大了十来岁的五姑,违背了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常规,也一同来学校上学。当时省府发行了“万有文库”,鼎公在图书馆当上了管理员。或许这一段时光,正使得鼎公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吧。当时的无线电广播也“初出茅庐”,大家相继尝鲜,边听边记,还做成小报。可好景总是不长,战争说来就来,老师们都去打了游击,学生们也无心学习,大家就纷纷走上了逃亡之路。

  我对书中轰炸机的两张描写记忆尤为深刻,读的时候犹如身临在战火中。家家户户连夜逃难,原是佃农的魏家人此时也以自身利益为上,虽还讲究情谊,但更多的是无奈。在南桥外祖母家避难的日子里,说尽了外祖母一家的故事。大舅父考秀才作弊而自杀了,大舅母守寡获得了旌表,六舅组团游击队败了家,五姨有个女儿爱读书,给鼎公提供了很多文集——《沈从文自传》,《野草》,《子夜》,郁达夫,赵景深……可谓为鼎公日后成为作家提供了大大地帮助。然而柳絮还未飞扬,鼎公一家就搬离了南桥,往台儿庄的南方逃难。从天黑逃到天明,间隔着枪声。

  鼎公的母亲裹着小脚逃难,着实不易。到了窑湾(今江苏新沂),父亲投靠了他的老同学。鼎公在这一时期幻想着和别的小孩一样做乞丐,那时候人心还是柔软,少年乞丐讨饭比较容易。当时的少主人决定去从军抗战,定亲的女郎劝阻再三,可最后还是分了手。(当时就想起了电影珍珠港)在窑湾的短暂停留后,鼎公一家决定搬到骆马湖的教会(今江苏宿迁),在教堂住下后,父亲说起邓攸逃难的故事,叮嘱鼎公灾难来临之时要先救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儿子。在宿迁日日读马太福音,教会的屋顶是拼凑出来的美国国旗。后来轰炸机来了,吓得大家魂飞狗跳,每天都躲在凳子下面,不知外头的日夜。风过后又回到了兰陵,可家里的石榴树和枣树都没了,木制品也都没了。

  在十二支队参军的时候有一个酒疯子,来自插柳口的疯爷。游击队说他是汉奸领袖,日本人说他是游击队的领袖。然而出生于1900年前后的疯爷教了鼎公很多唐诗。他让鼎公练习“八分”,还说练字必须写文言文。鼎公还做了疯爷和潘师之间的诗使,后来插柳口变成了不设防地带,疯爷全家就搬到兰陵镇暂避了。

  本书的尾声止于母亲的信仰,和走上流亡中学前的道别。鼎公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去世了,所以宗教对于母亲来说在所难免。在基督教的教义里只有今生永生,而没有前生来世。有个独身主义者万姑,后来进了集中营。当时的教会,是她们唯一可以唱歌的地方,但后来很多人都被抓进去蹲大牢了,刑法极其严酷,压杠子,灌凉水。那时候人口流动快,一个云游客来教会呆上了几天,建议鼎公的父亲送鼎公去阜阳上学,自此,流学,改变了鼎公的一生。

  薄薄的一本回忆录,确是王鼎钧的“情义所在”,他在序言中提及了书名的来历,出自痖弦的一首长诗《深渊》,“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想来十分感慨。回头想想,在现今浮躁的年代里,要记录下一些诗意和情义的生活,太难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王晓渔,陈丹青都会推荐给现年轻人一读的书目吧。最后,在这里摘抄鼎公母亲说的一段话,时常要点醒一下自己:

  “行万里路,读万遍经。笨鸭早飞,笨牛勤耕。让小的敬老的,拿次的留好的。宁欺官,不欺贤,宁欺贤不欺天。人多的地方不去,没人的地方不留。赞美成功的人,安慰失败的人。犯病的东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不要穿金戴银,只要好好做人。墙倒众人推,我不推;枪打出头鸟,我不打。种瓜的瓜瓜儿大,种豆得豆豆儿多。”

  《昨天的云》读后感(九):最忆是故乡

  这是王鼎钧先生回忆录中的第一部。王先生从他的家乡、家族、家人,写到小时候的各位老师,写到日本侵华战争后全家逃难的经历,写到他家那头温驯的小毛驴,写了他母亲的信仰……

  在写荆石老师那篇中,他细致地讲述了“大老师”如何教他写作文章,荆石老师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大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王先生的书,言辞质朴,如涓涓细流,慢慢浸入我眼目心田,我觉得这无疑是受到了荆石老师教导的影响。

  王先生用比较多的笔墨写了教他唐诗和书法的老师“疯爷”,“疯爷”解读的唐诗往往别有新意,对研习书法要求甚高,“疯爷”说:“现在用眼睛看进去的,将来会在腕底流露出来。”疯爷其实不疯。

  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王先生不幸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又何其有幸遇到了像荆石先生、疯爷那样的老师。

  王先生的母亲,一个小脚老太太,无疑是最智慧的人。在送王先生外出求学时,母亲说了这样一段话:“行万里路,读万遍经(母亲是基督徒)。笨鸭早飞,笨牛勤耕。让小的敬老的,拿次的留好的。宁欺官,不欺贤,宁欺贤不欺天。人多的地方不去,没人的地方不留。赞美成功的人,安慰失败的人。犯病的东西不吃,犯法的事情不做。不要穿金戴银,只要好好做人。墙倒众人推,我不推;枪打出头鸟,我不打。种瓜得瓜瓜儿大,种豆得豆豆儿多。”多么质朴的人生哲理啊!

  《昨天的云》读后感(十):许亿:吴佩孚用满江红激励士气怎么就弄巧成拙了

  王鼎钧老先生的自传《昨天的云》有两个小故事,读来颇有趣味。这里抄来与各位一乐。

  公家人说,当然!

  光棍问你不要骗我。

  公家人说,不信你到江西去看看他们搞的那一套。

  光棍说,你们别骗我,我真的要去哦。

  公家人说,那哪里能让你去。

  光棍说,我要去你们谁也拦不住的。说着便出了酒店。

  老板说,你们这些穿中山装的,也真是 ,说什么不好,非说共妻,不是撩他光棍嘛!

  另一则是,大帅吴佩孚很有爱国情怀。仿造岳飞岳老爷也写了一首《满江红》,名曰《登蓬莱阁歌》 。真是激情昂意。词曰: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自己看了也满意,便让人谱曲制成军歌。命令部队上下学唱。部队里大都是文盲,不懂词意。便找有学问的人打听,这写的是什么啊?

  有学问的人,其实也简单。大帅要打鬼子。

  大家所,打鬼子好啊,但大帅又念什么阿弥陀佛啊。

  有学问的人说,大帅说,等打完了鬼子,大帅要上山去做和尚。

  众人听到此处,有些傻眼了。大帅打完了鬼子,那还不是大功一件,不做总统,做什么和尚啊。

  再说,大帅做了和尚。我们怎么办?

  至此,吴大帅一点私人情怀,也就莫名其妙的串了味道。

  王鼎钧的书上原话是:大帅是想用满江红提高士气的吧,他知道结果吗?

  好些事情,光有初衷,但未必想到结果。不免弄巧成拙。这两个故事来看。实际上,民国那会,真的有两个社会两个阶层。说是一国的人,其实相互搞不明白。于是充满了想当然。结果搞出了滑稽的后果,自己还不明就里。国民党后来一败涂地,过于迷信精英治国,而导致严重不切实际。也未尝不是如此。

  当然,还有一种,到底是没想好后果,还是初衷就不良善。我压根就不知道如何形容了。便是最近沈阳交警直播一个所谓车牌不清楚要罚款的事情。结果引起公愤,大家看完视频,纷纷质问,哪里不清楚了?!问题是,都这样不讲道理了,居然还敢赤裸裸的直播出来,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我这么聪明小巧的胖子,也感匪夷所思?!

  读电子书的坏处,就是三心二意。看两页书,其实精彩不能自拔,,但就是耐不住性子刷微博。结果不相干的事情也能写成一文。还好胖子不任公职,闲云肥野鹤一只,也无需讲究后果。发完文章,遛狗去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昨天的云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