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坐待天明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3 15:57: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坐待天明读后感精选10篇

  《坐待天明》读后感(一):正是夜深露白时

  原作者/洪艳

  原载于/《80后之窗》

  《坐待天明》读后感(二):小人物,大历史

  书中末段,作者对自己近年来身边人和身边事的一些记述,其遭遇谈不上离奇,故事也谈不上精彩,大多是作者自己对一些事一些人的看法而已。这种个人恩怨,可读性不强,属可收可不收之列。不过有兴趣的朋友,看看也无妨。

  原载于/《佛山日报》

  原作者/罗俊杰

  《坐待天明》读后感(三):无处安放的故乡

  一甲子光阴,社会上不时上演的事故与故事,在作者笔下时而江海奔涌、时而静水流深,文章在淡定处不乏醒世真言,在激越处哲思闪动,不失为近三十年来少有的兼具公共关怀与个性意识的大家手笔。

  一卷在手,我愿留连其间,只为清醒自己的脑袋。

  历史并未远去。穿过书中作者所述的浮生迷局,一个真实的现世映入眼前:进入官场者,进时尚有三五斗学问,而时光日久,知识见识思想大多交还给了老师;凭空多出八张画皮,六张玲珑伺候上级诸侯,一张颐指气使对待下属,还有一张冷若冰霜面对群众。可怜他们打太极的功夫炉火纯青,为人民办事的能力日渐萎靡。

  思想并未荒芜。作者于平常笔墨中掩藏的愤怒与悲哀,于锦绣文章里潜伏的思想惊雷,也许并不能为大部分体制内人物所接受。在一个众口一声的大环境中跳出的批判者,无疑是不受欢迎的,甚至饱受鄙夷和攻击,但这一丝思想亮色,却成为穿透权利迷障的一缕阳光,证明这个时代思想并未荒芜。

  作者辗转反侧,在书中痛陈被时代颠倒的礼仪、被泯灭的人性、被侵吞的良知、被玩闹的权术,在不断探问中发出属于当下知识分子的微弱呼声。这一声微呼,能否借由文字的力量扬声,并会同其他“新民”著作共同成为时代大声,尚未可知,但这一声书生呐喊,也将成为我们未来回望今时的一段书生意气。

  原载于/《常州晚报》

  原作者/胡艳丽

  《坐待天明》读后感(四):生活从故乡出发

  怀旧,总会带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

  夜读《坐待天明》,如同观看一部后弦的怀旧电影,洒满 “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乡,生活从故乡出发”的意蕴。现代人锐意寻回过往,态度纵然执著而彻底。然而基于潮流演进世代迭兴,要尝试以“怀旧”的形式重现过去,显然过程会很曲折。作者把眼前不愿面对的现实,和早已远离社会公共记忆的“历史”以全新的姿态,通过风格重组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文化论述,新颖的文化实践,是本书所要探讨的焦点。

  作者借助“怀旧”这个紧缩的形式是具突破性的,它把文化实践引入一个更为有趣、创意的轨道上。《坐待天明》巧妙地将一种对故乡的怀旧思考、情结分离在子夜至清晨时分铺展开:《子时:故乡》、《丑时:异乡》、《寅时:梦乡》、《卯时:愿乡》,它欲求达到一种概念的建构和理解。对特定年代相对歪曲的一切进行重新审视,筛出支离破碎却又弥足珍贵的东西,然后将之重组,以一种“怀旧的故乡”出现。其实,这些“一夜未眠”,不是什么古板的反映传统、重现历史的论调。相反,是通过风格重组理出一些具有昔日文雅之风的形象,来捕捉“时代精神”,传达“过去的特性”。

  作者在天明之前的怀旧,其实是在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命世界。在文章中,作者总是不失时机地、持续不断地从各个角度转换观察的世界并寻找着其中的本真关联,其实也就是回归一种理性,当然,表面上它们是被连续而综合地呈现给读者,但对读者而言,其中每个侧面都是展示的方式。这就意味着,怀旧事物的外观是当下给予的,但作者在字里行间却要多于其所提供的。在彼此的怀旧中,每个人皆参与了他人的生活。由此看来,那是一段共同的历史,我们来自同一个故乡,作者并不是一个人在坐待天明。

  “生,原是侥幸,如同死亡才是生命中的真实事件。”有些悲哀,有些愤忧,或许只有在夜深人静之际才能够被沉淀。也只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方能用心灵去慢慢体味。梦醒时分,偶时雨,偶时晴,未知中带着已知的痕迹。生命亦复如是,“原本就是一个向死的不可逆的旅程”。

  原载于/《南方教育时报》

  原作者/郑从彦

  《坐待天明》读后感(五):看风过池塘

  “年光好,且坐窗下,看风过池塘。”

  许先生文字,以故事见长。无论是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还是最终消隐无形的乡民;无论是那“坐待天明”的惶惶岁月,还是“刷卡可以讲座”的惑惑今朝,在先生笔皆下清晰可鉴人,婉约犹多怜。其情怀和笔墨,皆不输松龄。但见那蒲公写的是“人鬼情未了”,许先生写的却是“要如何守得这真切世界”。其情其景,又多似那浩然写春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再有那《上海佬》一篇故事,许先生的白描水平已不输司马先生。那一句“……这份文本,早已字迹漫漶,不复辨认,手一抖,居然窸窸窣窣地碎了”,读得我的心也跟着碎了。故事说的是,早年许先生随着一众领导去基层做田野调查。临别时,一“上海佬”转交给领导一沓厚厚的材料,这份长达47页的建议书,全由正楷抄写,所写的,也多是“多种经营,以渔养农”之方法,可谓拳拳心意。不想,领导一转手,给了随行的“田野调查”者:“你们留着参考吧,这玩意太高深,咱看不懂啊。”最终,这份心意跟随许先生多年,也最终这般“窸窸窣窣地碎了”。故事说的文革初年,不想今日后生听来也会心酸悱恻。我想,这该是许先生未曾想到的吧。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坐待天明》读后感(六):不劳代办,坐待天明

  既然是随笔集,自然是随性而为,可与不可也随之模糊,片段分割,丝丝点点,心平气和,娓娓道来,感情在行文中,思绪在文笔外,絮絮叨叨而无废言。针对那个年代只好”坐待天明“,针对学校行政体制只能寄希望于”不劳代办“。

  又想起木心先生,曾被囚禁于黑色的夜,曾在狱中用废弃纸张作琴键盘,”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我自在弹奏莫扎特和巴赫。先生出狱之后,长期旅美,晚年回国回家居于故乡乌镇,安然了却残生,先生年轻时的文稿悉数尽毁,此后的洋洋百万字之中,也不曾见先生碎语闲言话及那时,然终究真情述诸笔端,有些岁月不堪回首,却又无时不体现在人生之中。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只是每每见那些年的那些人,如果还能称之为人的人,摇身一变,依旧党国天下,好似天下不曾有事一般,不禁心痛。人心泯灭到何种地步才有那时行为?而事后竟无人知晓当年的那批人是哪些人。再想到前些天看过的昆汀的电影《无耻混蛋》,布拉德皮特在战争结束之前,问道”犹太猎人“汉斯兰达,战后你会脱去你的纳粹军装吗?若你脱下军装,我哪能知道你当年都做了些什么呢?于是在其额头之上刻下了纳粹的标识”万字符“。我想当年的那批人或许应该在额头之上刻下主席头像,红宝书的那种。

  忆往昔”峥嵘“岁月,不可沽名学霸王,且将剩勇追穷寇,无复发生。有些事情不劳代办,有些岁月坐待天明!

  《坐待天明》读后感(七):法律人应该有节操

  读到这本书,开始是被文革时期发生的闹剧惨剧感到悲痛。文革 不仅产生使人们家破人亡的惨剧,更使中华的 文化出现了断层,堪比秦始皇焚书坑儒一般。今日之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跟此也不无关系。

  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能做的事情很少很少,很有限。纵使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现状,至少可以保持内心的底线,维护着心里的法律职业道德操守,这不仅是句空谈,如果每个法律人都可以守得住自己的底线,那对社会 来说也会产生莫大的进步。

  黑暗并不可怕,唯有共同努力,坐待天明!

  《坐待天明》读后感(八):两则读后

  12月15日,读1

  人啊,本为自然之子,栖息于大地!生命履痕所及,精神安放之所,就是故乡,也在在?均为吾乡。

  ——非常喜欢作者在序中对故乡的阐释。

  暂时还未详细阅读作者正文里的故事,所叙述的人间悲欢,但反复读了作者这篇序写到的故乡。这种意境,我觉得在中年人这里,可能是比较容易认同的。

  比如作者所说的,流落异乡,寻找生活,梦乡……这些我们都感觉可以切身体验到,也同样要感谢时间的布施。虽然时间流转中,我们离开了故乡,“流转异乡,在纷繁异乡抛洒生命”,一路而来也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毕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收获,有很多宝贵的闪光的东西。

  所以,在这种时间的历练下,更加让我们对远离的故乡,远离的亲人,拥有一种深深的怀念——文中说的“两岸烟林,一天繁星,俯仰间,放飞那无边遐思,肯定是许多人终生抹不去的心灵深处的一缕悸动。”

  不管这个故乡能不能回得去,但是它在你的内心,在你的精神上一直支撑着你,让你感到温暖,感到踏实。人虽然漂泊,虽然孤单,但精神上的故乡,一直都存在。

  12月15日,读2

  人到中年时挺适合读一读这样的作品。初看只是看到作者内容中讲述的人世悲欢这一层面,讲述的“一个民族精神上的黑暗”,对人性产生质疑。但在作者对那个年代的追忆和记述里,应该可以看到更深层面的一些东西,不过,我未必能说得清楚。

  初读了前面的几个篇章,也看了之前大家发的读书笔记,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就是那个年代,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是,作者所描述的那些场景,让人觉得不堪去感受。

  这里还想说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强,让人觉得,他并没有用一种写故事的语言和手法,(这可能是跟他的专业有关吧),一种独特的冷冽、简练的叙事,没有太细致的情节铺叙,文字中表面上面无表情,不掺杂感情色彩,实际上每一段的勾勒,却让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幕一幕,就这么看下去。

  比如说蒋光头的信物,那个小镜子的时候,“再打,老人奋力冲向石墙”。叙述就在这里停住了,但给人的悲剧感已经够了分量。

  还有“抽噎的女人”,故事更短,却让人印象更深。被作者的文字形式和文字中的那种气息给紧紧攥住。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觉得相比这本书的那个人妖颠倒的年代,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应该是比较幸运,没有遭受过那个年代的非人生活和人性黑暗。但对于一个民族而言,那个时代的阴影,人性泯没又回归之后的缺失,曾经受到过磨难的家族通过血液一代代传衍下来的性格,普通人、小人物在重压之下的压抑,社会生活中各色人等各种面目,在现代社会里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悲剧造就之后,演变成另外的形式存在呢。

  12月30日读3

  又读了几篇,继续五味杂陈的感觉。作者内心巨大的悲凉和巨大的沉静有着同样的分量,它们或许是相互消抵,又或许是相互承托。这种特殊的写法,像是一个判官已经判过了他的生死,他却又自己在宣读这份判词,一字一句,做为读者的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就像是站在这一现场的台下的听众,毋宁说是我们也在悲悯着自己。

  从写作手法上看,他极擅长客观的陈述,简练的构架,从文字表面上看似乎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不动声色,甚至觉得有点冷冰冰的感觉。但是这种冷,和他所写到的人生况味,两种冷交杂在一起,有些篇章如《杀官》《乡民的死法》《做生活,受呀》就让人读起来感觉更加沉重。乡民的死法,他写的这四种死法,就如四个满是冤屈却已经了结的案例。两个孩子,因为下雨,不慎掉进了没有加盖的涵洞。四个农妇,在下雨天,因为要去浇地饮水,被雷电所劈遭殃。几个工人因为特殊的车间工作,肺部受到污染而死。等等。

  看到这里,实在有点儿不想往下看了。无论什么时代,在这个社会上,普通人,小人物,即便不至于到死,也有很多很多生活的艰难。只是在艰难的同时,也抱着生活下去的希望,也有小人物生活的种种乐趣,和家庭的温暖,生活的光泽,可是在这几个故事里根本感觉不到,让人感觉到人生太灰暗了。作者有言,“如同尊长辈乡亲,他们生活于急遽变革的大时代,如同一粒砂子,为时代大潮抛来抛去,终至于消隐无形。”读着对他真有种怨怼感,既已消隐无形,又何必去呈现呢,人生如若麻木一些,是不是更能好过?——显然这样的想法太过荒谬,我们谁又不是这尘土间荒谬故事中的一个小角色呢。虽如蝼蚁,却又难隐形,更难超脱。只能面对了。

  因此便是更为钦佩作者的定力,才能,冷静的评判人世间所经历的这一切,看到这段话更是释然:“朋友,你要体验生命,生命其实不过如此;你要表现生命,这便是生命的真相。譬如此刻我写这篇文字,鼓励我坚持写下来的,便只有下面这五个字,而不是什么理想,更不是什么理性。做生活,受呀……”

  12月30日读4

  比较喜欢《坐待天明》中《认知的世界与魂魄的世界》这一篇,在《子时•故乡》中作者罗列各种人物的生死和过往,都是以悲惨的格调,太多了,太密集了,有点不能接受,直到看到这篇时,感觉得到了一些缓冲。这是非常短的一篇,在手机屏幕上翻过来也就是两页多,手指划过,心里突然就豁然敞开了一些,即便不是那么灿烂光亮,可是跟之前阅读时灰暗黑沉的感觉比起来,有隐隐约约的光泽和潮潮润润的清爽。

  他描述的这个离家多年的少年,在春天返乡的场景,乡野间的春天的气息和味道,突然之间就扑面而来的,简短的文字中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的心。“地老天荒,我知道,真的回家了”这句看了以后,让人觉得心里触动特别的大,他依然也是用非常冷静的语气才说,但是这时候他完全把人的感情紧紧地攥住了。“认知的世界,让我们魂摇魄荡;魂魄的世界,把我们的认知瘫痪了。”这两段话在这里出现,也并不觉得突兀,却十分耐人寻味。“哦,我是她的认知的世界,她是我的魂魄的世界。地老天荒。我知道,我的家没了,永远回不了家了。”我们不都是这样走在寻找和失去的路上,无论自己的骨肉故乡,还是精神故乡,不都是在一路找,一路失去吗?

  12月30日读5

  看到《天数》,却已经无法评述。只因为自己和家人也多少有些这样的经过和体会,尤其是今年年初父亲因病去逝,对于生病、医院、医生、生死这些东西,有了极为刻骨铭心的感受,因此读来,只能说作者写得好,真正不知如何再去评述。我的父亲生前也曾写过病况日志,也曾在日记中记述过天晴气爽,或者雪霁春漫,慢慢地我也能感觉到,每个人微渺的生命、坚韧的精神以及于这苍穹时序中的感触与寄托。

  “晴天丽日,寒风朔朔,阳光吹拂下的柳枝赤条条,一片金黄,随风涌动,犹如排浪。北国的冬天自有景致,刚朗而冷峻,端的是不一样的山光水色。”这是作者在写到自己得知诊断结果时的一段叙述。

  “时已腊月,无雪无雨,唯有寒风凛冽。太阳,兀自在空中,是那般的堂皇和温煦,让这个冬季连续三月晴朗,却终究抵消不了北国的彻骨寒意,反而加剧了这个超级都会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几率。”这是作者在一次就医得到诊断定论后的叙述。

  这种人生苍茫的感觉,让人不禁心中产生一种凛冽,也有一种敬佩。

  “天数”,对作者而言,当太多生命在他眼前成为一种过往,当他自己也经历着炼狱般的过程时,可能对于自己的肉体凡胎,就有了一种能看透放下的感觉。难得的是,他能如此表述出来。

  “转念一想,还有这么长的时日,何必急急惶惶呢,还能做许多事呢!至少,挑个月白风轻之夜,再看一眼那星汉迢迢;没准,躲到一个僻静无人处,还能听到久违了的鸟唱虫鸣。那终点,每个人的最后归宿,无可避免的盛大节点,早已命定,让我们成为有死性的存在,用不着呼唤,终究也是要来的。此刻,我在医生的帮助下得以预知其日期,时间遂成为一种确定不疑的进程。”

  “也罢,且将这无边的悲哀和浓云般的忧愤,留待夜深人静之际独自咀嚼,当夜宵,当甜点,当安眠的药。醒来必是黎明,也许晴,可能雨,但终究又是一天。这一天又一天的消逝,叠加成缠绕着人生并度量着生命的天数。本来,我们是什么,咳,不就是在这天数里打滚、承载着那叫做人生的一个个生命吗?而生命,原本是一个向死的不可逆的旅程呀!”这两段读来有太多意蕴,留待以后慢慢品味。

  以我个人阅历中体验到的些许沉痛的感悟,有的时候这些东西无以表达,所幸还能沉浸在书里,因此会找到一些碰撞和触动。这些碰撞有时候会非常非常的锥心疼痛,但,有时候又特别特别的温暖超然。

  《坐待天明》读后感(九):期待黎明 重见天日

  每个人都有凭窗倚阑、辗转反侧的时候吧?每当此时,在看着月亮缓缓落下,东方渐露鱼肚白的漫长等待中,最为期待的就是天亮。如果怕虚度光阴,不妨读一本书吧,这本《坐待天明》正是一本可以陪你度过那黎明前黑暗的一位好友。

  2012年最牵动我们神经的非“世界末日论”莫属。年终岁尾的时节,忽听得末日新理论:并非世界毁灭,而是我辈将有多日不见太阳。倘若真如此,恐怕光合作用不得进行,氧气耗尽,还真有末日之危,这恐怕是我听到的比地球毁灭说更惊悚的说法。值得庆幸的是终于顺利进入2013,虽然地球照转,不过国朝大面积的出现雾霾,可恶的PM2.5倒的确让祖国多地陷入不见天日的境地,也的确出现众多百姓身体染疾的现象,看来见不到太阳的日子的确不好过。

  十数年前,作者远渡重洋求学,学有所成,怀揣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回国进入令人羡慕的高等学府,守护三尺讲台,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所做随笔百余篇,内容涉及人生与人心,作者以“子时•故乡”、“丑时•异乡”、“寅时•梦乡”和“卯时•愿乡”为轮廓,抚今追昔,评古论今,从故乡到异乡,由梦想到现实,文思细腻,读来让人不忍释卷。

  本书一大特点就是全书优美的语句。如果不是看到文中作者提示的个人简介和本书第四部分“卯时•愿乡”中几篇法律专业较强的文稿,我们会以为作者是一位文学家或者哲学家甚至诗人。全文充满了偏文言的白话文和贴切而优美的宋词,读来另有一种温馨的收获与体悟。

  本书第一部分“子时•故乡”,主要是作者对故乡的人、事的回忆,故事背景多为那“火红的十年”,读来也最让人痛心疾首。

  寒冬腊月,月黑风高,为了“掀起运动新高潮”,在作者家乡小镇上演了“抄家”这一历史活剧。包括作者家在内,人人自危。“那一夜,三人自尽”。不管你是“地富反坏右”还是因为家中门口的一面圆镜子后面的一帖破旧的蒋光头图像,都都会带来殴打、批斗,要想逃避这本不属于人间的羞辱与折磨,只有跳河、投井甚至撞墙自尽,这是怎样的一幕人间惨剧呢?

  就因为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即使你是满腹经纶,即便你怀揣读书救国之志,就如家乡小镇的马先生一般,你终究逃脱不了“残酷迫害劳动人民”的罪名,家产被分尽,批斗连着批斗,露宿在曾经属于自家的“走马专心楼”门廊乞讨为生,不过最终也没有逃脱那三年自然灾害,饿死在楼前;甚至人们发现他的时候,连“两眼也不见了,剩下两个黑窟窿”,那个年月连老鼠都敢公然的与人为敌,敢于“啃噬这圆睁的晶体”!

  现如今很多人选择移民。有权者多已把老婆孩子安排在国外,有钱者大多举家西迁,只有那无权、无钱的干瞪眼羡慕不已,仔细体会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其实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祖国是一件何等痛苦的事情啊,为什么大家还乐此不疲呢?盖因“在腰包都程度不同地慢慢有所肿胀之际,生存变为一种屈辱性的苟活”。就如作者曾与江平先生有过几次私人交往,曾经一次江老师家没有了煤气,又因为没有煤气本和煤气罐,因此断了炊。而作者以一介书生身份去求煤气站的工作人员,还遭来了一顿羞辱:“还大学老师呢,连个本都没有,还作假,真不知害羞!”此事之后,作者痛下决心:“从此做一个没有祖国的人,死也不愿死在这块肮脏的土地上”。享受不到国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与尊严,这恐怕是也大多数人选择放弃国籍、舍家撇业、远赴他乡的很重要的原因吧。

  作者是法学专家,研习讲授中外法律和法理知识30多年。某天于最高法门前见到一横幅,上书“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令作者“引颈遥望,热血沸腾”。党的事业是什么呢?是不是可就可以凌驾于人民利益和宪法法律之上呢?其实,如果人民生存的如猪狗般没有尊严,那么国家对于民众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们。前一段新的领袖提出“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的特权”,衷心期望这样的发言落于实处,而不要仅仅是多了一句口号而已。

  如何解决这躲无可躲、藏无所藏的“羞辱”呢?就如那高倚的房价一般,不是解决不了,而是实在有太大的诱惑,让我们一直仰赖解决问题的“政府”成为利益的主体并获得最大的收益,因而“解决问题”时常挂在嘴上,而“问题解决”遥遥无期。就如美国总统里根所言:“不要指望政府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我们向往幸福,是因为幸福不是阳光与空气,天然本有,相反,常常不过是苦难的间隙,甚至向往本身就可能制造苦难”。前几天听说某刊因为新年贺词的事情被迫停刊乃至更换主编,才相信:我们追求公义,是因为不公不义充斥人间,所以才会“为正义而奋斗”,甚至流血牺牲!

  “解放”与“自由”不是一回事,正如“翻身”并不等于“解放”。一个民族精神上的黑暗经常必会变得如此沉重以致它不得不撞破脑袋来寻求光明,“只有撇除制度性羞辱,不再有日常性羞辱,这人间才是家园”,相信黎明定会来临,让我们共同期盼。

  《坐待天明》读后感(十):好书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民说系列书籍,笔者认为是当代中国出版市场的一件大好事。当前经济物质的日益丰富催生了公众更加热烈的权利诉求,但在目前中国言论市场还不开放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形成一边倒的言论格局。成龙前几年说中国人是需要管的引起轩然大波,但镇定想想中国人不是缺少自治的能力,而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太过聪明了容易在言论的歧路上一条道走向黑。那么来自法学理论的言论规则对于这个时代无意于一款清醒剂。

  许老师的文章诗意而浪漫,涌动着智慧的隽永和美丽。这种文字风格继承了唐诗宋词的遗韵和风骨,没有深厚的学养是写不出来的。读书中的文字有时我会有意放慢速度,只为体会文字带来的美好。这样的文字也只有内心剔透的人才能写出。哪怕就是忽略到作者的法学背景,读者会很容易以为这是一位散文家的文集。

  微斯人,今天虽然是盛世,但许先生这样的老师好像也并不多见了,这真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坐待天明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