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去死》是一本由那多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么说呢 在读这本书之前 看了一下评论 评价很高 于是很期待
可是故事越接近接近尾声的时候 就越有种"来了 来了 就要来了。。。哦 这样啊"的感觉 合上书 如鲠在喉
回味一下 个人认为 一部悬疑小说 如果从卷首到卷中都在刻意强调'悬疑'的话 就失去它原本的味道了 就好像 去品尝一道美食 还没开始吃的时候 就有人给你介绍它的味道怎样 当你张开嘴 那人就说"你吃第一口的时候 会感到怎样怎样。。。是不是?有没有感觉出来?""你再吃下去 就会觉得怎样怎样。。。对不对?是不是这样?" 于是一顿饭吃下来 竟索然无味
故事架构本身写的很好
或许这可以是一个好剧本
《一路去死》读后感(二):让人窒息的难受..一本不得不看的坏书...
用一天的时间看完一路去死…算是我看@那多 作品里最慢的了…不同于手记系列的偶像冒险,厚重压抑的风格。略微能够猜到最后必然有浓重的血色,但诡奇的风格,第一人称的心理笔触,前段的推理试探以及后段情节的急转直下,让我始终包裹在阴冷的气氛中。在喧闹的咖啡厅里,心随着身体冰冷颤抖。
那多有着绝佳的天赋,手记系列中由单纯的新闻扩展开来的传奇,让人欲罢不能。一路去死同样的以简单的笔触开局,来历不明简简单单的小说,配合起丝绸之路的荒凉,让人瞬间进入角色。伴随着一个阴谋的开局,一个对血色有着异常感触的犯罪小说家,故事缓缓的展开。
冷酷又血腥的描写,在嘉峪关将气氛铺散开来。跟钟仪的情色斗智,让人不经意间从戏台上的血色中挣脱,开始随着主角一起推理,走上侦探的道路。睿智,冰冷,那多在书中的形象缓缓的展开。
敦煌的过渡,让情节不经意间,开始慢慢的滑落。为了小村中的诡异,让人开始稍稍碰触到失落的五年。悄悄的铺下路,让读者开始随着主角滑落深渊。
小村的事件,使得原本略显紧张的气氛陡然紧张开来。仿佛之前轻抚在颈间的绳索猛然勒紧,让人在窒息的同时,又有着一种酣畅淋漓的爽快。事件要开始了,幕后的黑手开始动了。肾上腺素的分泌随着地窖的阴暗扩散开来,让人不禁意间战栗。随着范思聪的一棍子跟光线的投入,读者的脖间的绳索猛然松开,不禁大口喘气。
紧接着对钟仪的质问,猛然将失落五年的盖子掀开,却又遮了一层薄薄的细纱,诱惑着你,翻下去,将那层遮挡视线的讨厌东西拽下。
下一张,情节陡转,“我得怎么处理钟仪的尸体”。一句话,将稍稍松开的绳索又一次勒紧。不同于小村之中那种猛然,骤紧又松后的再一次紧勒,让人的窒息感愈发的强烈。午夜的追踪,车上又一次冷静的推理,将事情的真相掀开,仿佛死前的明悟。接下来的冷酷血色,显得那么的顺理成章。仿佛从水中挣脱出的大口喘息,身体却不听使唤的随着主角杀人,心在战栗。
同钟仪的斗智,终于在喀什推到了高潮。智珠在握的布局,冰冷熟练的手法,只是为了最后掀开五年薄纱的铺垫。错乱的精神,混乱的记忆,让人不禁想到了之前那个睿智而冰冷的作家,可怜,而又残酷。
骤紧又松的布局,让这本小说读的一点都不舒服。不是休闲,没有愉快,只是有着一种窒息般的挣扎,却又有着一种异样的爽快。那多这本,算是这些年来的巅峰,不得不读,不可不读。
《一路去死》读后感(三):其实有点失望
可能是带入的心态不同吧,一直以为这本书会是像 《那多灵异手记》系列 ,以为是一个系列的。一直是这个心态带入的,结果发现貌似完全没有关系。
本人非常的喜欢 《那多灵异手记》系列,这个系列在我心中是和卫斯理系列一样高的。补充说一句,第一次看那老师的书是《过年》,当时是在萌芽增刊上面看的,那个年代还是挺流行看萌芽的,全班可能有一本,大家传着看,当时小小的心里真的被震撼了,为什么有这么好看的故事啊!
正好也挺想去看看嘉峪关的,就打开了这本书。
没有了梁应物,仿佛那多也变了不完整。
这本书有点像蔡必贵的 超脑:地库的感觉,是那种不看到结尾,不知道前面到底怎么回事的感觉。
前期的铺垫隐隐约约,感觉像个很长的公路电影。
结果,貌似和灵异手记没有啥关系,故事是挺有恐怖隐喻的气氛,其实大片血的描写,还不如没有血,其实渗人的恐怖来的好。其实可能是我代入的心态不对。希望那多可以写更多的灵异手记,就像卫斯理一样,写个一两百本,辞藻不绚烂,但是故事是绝对的好故事。
书的内容偏成人化,刚开始真的看着看着快要睡着了,后半部分进入书中的高潮,还好没有放下手中的书。
《一路去死》读后感(四):一路去死,别想太多
先声明,我从来没写过书评,但我知道不能剧透的潜规则【咦有这潜规则吗】,不会像某些没品的人直接在某个名字上画个圈加上批注——“凶手”,所以还没看过书的尽可放心把本文读下去。
那多老师是我一直都非常欣赏的一位作家,从萌芽时期的“那多三国事件簿”到后来的那多灵异手记系列再到跳出第一视角的《百年诅咒》、《甲骨碎》、《清明幻河图》,终于迎来了这本回归“我,那多”视角,虽不再灵异但毛骨悚然依旧的新作——《一路去死》。
每每看到这个书名,我都不由得叹一口气,因为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可能都会放弃在上下班途中或是旅途中带上它。虽说封建迷信要不得,但讨个口彩的心态还是可以谅解的吧——你会带那本叫《大便书》的去赴宴吗⋯⋯
于是,网上订购的这本书送到后,我就把它留在了办公室,准备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来拜读,如果正好有讨厌的人进来看到了这个封面,权当我对你的问候了,巴扎嘿!
那多老师的书有一个特点,特别容易拿得起放不下,因此强烈不推荐上厕所的时候看,容易带来痔疮和等待用厕者擂门等副作用。马亲王曾说,“厕上择书,自有规矩:独立成篇,随停而无憾;长短适宜,防痔疮之久蹲;情节须通透,浅显喜人,苦逼郁涩不足为取——至今未有胜于机器猫短篇者。”真是深得我心,只可惜小时候收藏的机器猫短篇早已不知散落何处。
好了,不跑题,今天正好工作不忙电话不响领导不在,实乃读书大好机会,于是便用了一上午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一路去死》。
一般看完一本小说,我都会在脑海里从头再把情节梳理一遍,但是看完这本,我脑海里浮现的却是那多另一部作品《把你的命交给我》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名叫秦桑的雕塑艺术家买了一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被书中关于失误动作和遗失物品的精神分析所吸引,从自己赴宴时的一次口误开始分析,层层剥离各种事实后,怀疑自己失踪的妻子乔沁其实是自己谋杀后将其尸体藏在新安装的浴缸下然后又将所有相关记忆强迫性遗忘,在他精神崩溃欲砸浴缸以揭真相的那一刻,闻讯赶来的好友兼心理咨询师阳瑾及时出手打晕了他并将他送进了精神病院。阳瑾虽然碰上了一宗足以支撑一篇重量级心理学论文的案例,但是他选择了把一切紧紧封锁在内心深处,因为如果那个浴缸下真的有累累白骨,警察介入调查,那么秦桑被关进去的同时,他和乔沁的地下情也免不了要曝光。这个故事里没有灵异事件,没有血,甚至没有确定的死亡,却依然透着一股冰凉的气息,它无声无息地侵袭,蕴藏的那种疯狂扭曲,让每一个看完的人不禁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会不会在自己的潜意识世界里,也有这样的一块角落呢?会不会曾经杀过什么人,但又被自己遗忘了呢?
这个世界已经让我们学会把人心想得尽可能丑恶,但我们审视周围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略过,原来自己的心,竟也会可怖至此吗?
这,也是《一路去死》带给我的感受。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但是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最精细最庞大的小说,永远超出文字工作者的想象。鉴于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一路去死”的进程,此刻我有个问题,在走到人生终点之前,你希望把自己潜意识里所有的暗角都看清楚吗,或者说,你希望死得明白吗。
Yes?你忘了真相往往是残酷的吗?
o?直到终点前还看不清自己吗?
也许,还是别想太多,把一切交给那个叫“命运”的神秘力量来决定吧,需要你开口的时候,命运自会撬开你的嘴巴,正如需要你保密的时候扼住你的喉咙一样。
谁都有秘密,而那多老师要做的事就是把一部分秘密如实验对象般解剖、展示、归类,然后从我们的口袋里拿走他应得的,去换成赵小姐脚上的新款女鞋、手中的诱人美食和脸上的一抹微笑。
那多老师,你赢了。
一路去死,别想太多。
《一路去死》读后感(五):一路向西,与性爱无关,同谋杀有染——那多《一路去死》书评
一路向西,与性爱无关,同谋杀有染 ——那多《一路去死》书评 华斯比 那多说,婚后出版的第一部悬疑小说,是要献给妻子赵若虹的。 结果谁曾想却赶上了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一路去死》。书名刚一曝光,就被众多“纳米”调侃为《一路向西》。 这的确是一部描写“一路向西”的小说,但它却与“性爱”无关,而同“谋杀”有染。 《一路去死》是那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写实的悬疑小说。小说中,那姓悬疑作家在给自己的电脑查杀病毒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名为“记忆”的文件夹,其中隐藏了一些记录着杀人细节的WORD文档。之后,作家一行人“重走丝绸之路”,踏上了一路向西的谋杀之旅。 旅程中,作家发现文档中记录的那些杀人事件均确有其事,且发生在他失去记忆的五年内。这只是巧合,还是作家自己就是那些杀人事件的始作俑者?在诡异事件接连发生的同时,此行的目的和同行者的真实身份也成了一直困扰作家的谜团。还有那失去的关键五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秘? 在开始阅读《一路去死》之时,我们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一条徘徊在真实与梦呓之间,伴随着血腥与死亡的不归路。 那多的小说给人最强烈的阅读体验是,极强的代入感。而这次除了像之前的“那多手记”一样使用第一人称之外,特别值得玩味的是,我们被代入的角色竟是——一个擅写杀人的悬疑作家。 很多悬疑小说的读者都会好奇:悬疑作家是如何进行悬疑小说创作的呢?大部分悬疑小说都离不开“谋杀”,而谋杀必定伴随着“死亡”。悬疑作家真的会为了一部小说去“亲身经历”死亡,亦或亲自去杀人吗?在他的内心世界里,谋杀和死亡又有着怎样的况味?而人们又为什么对悬疑小说情有独钟? 用一句拗口的话来概括,《一路去死》是一部悬疑作家写悬疑作家的悬疑小说,堪称悬疑作家的“谋杀之书”。 在书中,作者对悬疑作家的生存状态做了一定深度的剖析,你能从中深切感受到一个悬疑作家的心理状态,如呓语般,却带有人生的哲思—— “死亡自有其魅力,生命是最最奇妙的东西,而生命最绚烂的时刻,一是出生,一是死亡。出生的美,大家都懂得欣赏,但死亡之美,那黑暗中的恶之花,却不是谁都有胆量直视。为什么悬疑小说有这么多的读者,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间接的安全的方式来释放死亡的诱惑。” 那多自诩“迷宫制造者”,他用自己的文字建造起一座座悬疑的迷宫,身处迷宫的读者们则被那多本人寄予厚望:“我想看到,读者在阅读我的作品的某段时间内,能够产生我所期望的心理反应。”显然,他成功地做到了。 我们被他不同以往的略带文艺腔的文字牵引着,深陷《一路去死》这座有关谋杀与死亡的迷宫中,从嘉峪关的戏台,到敦煌莫高窟和库尔勒罗布人村寨,再到喀什拉汗宫,跨过茫茫千里的戈壁沙漠,一路西行,在破解一个个杀人案件的同时,重拾自我,走出迷局。 迷惑、被动、焦虑、怀疑自我和他人……阅读小说的我们和小说中的悬疑作家一样,化身为作者手中的提线木偶,伴着这些作者预期的心理反应,按照作者设计好的舞步,翩翩起舞——或怀疑自己就是杀人者,或疑心他人要加害自己,辗转反侧,备受煎熬。 其实,这本不是一个舒服的过程,但为何会有那么多读者用“淋漓”这两个字来总结自己对《一路去死》的阅读体验呢? 大概是因为,大多数读者很少有机会体验到一个悬疑作家的心态,对此他们又十分好奇。而《一路去死》正好提供了一条难得的路径,可以让人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人如过山车般来一次惊心动魄的谋杀之旅。如此,焉能不有一种意料之外的畅快感觉? 2013年3月28日凌晨于上海
《一路去死》读后感(六):我真的无力写书评可忍不住吐槽的心
我承认啦我肤浅我是被书名吸引的,看完我觉得我是真肤浅哦呵。“Hello?直男癌。”作者完全是直男癌晚期好吗,明显要癌变。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一次心理活动:没想到我上过的二手货他愿意要……What the fxxk?就仿佛你是纯情小少男似的,这么物化女性真的好吗?
全文把自己塑造成高贵冷酷却非常具有招蜂引蝶气质仿佛所有女性粉丝最大的幸福就是和你发生关系,你的名字我猜是亚历山大•查尔斯•威廉•文森特•我第一•杰克苏。
最后是结局,前面如此矫揉造作制造的扑朔迷离,竟然结局是自己的臆想?!
没什么可说的了真的是说不下去了:)
《一路去死》读后感(七):《一路去死》——要一路读下去,中途决不能放下。
这次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的《一路去死》不是那多的手记系列。讲的是一个知名悬疑小说家有一天在电脑中发现了几篇很接近自己风格的小说,怀疑是不是自己失忆时写的,还是有人模仿他的笔调为了害他而写。他要去破局,也为了找寻一些失落的回忆,外界都知道他的过去有一个“失忆的五年“。于是他踏上了旅程,故事由此展开。
但看到后面几章觉得他并不是真的失忆了,但是又似乎不是完全没失忆,总还是忘了点关键的东西。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放不下这本书,一旦拿起就要全部看完。
本书对杀人过程的描写用两个字可以很好地概括,这两个字也是书中主角对自己回忆过去五年的概括——“淋漓”。这些描写淋漓尽致、登峰造极,对杀人的描写比电影拍得还极致。看得时候感觉非常恐怖。似乎真的是只有......
这是本悬疑推理小说。书中不可或缺的推理部分也想当精彩。比如79页对路边店铺性质的推理和89页由尸体位置对犯案破绽的推理等等等等。其中的逻辑性非常清晰,但是如果不看作者的推理只看一个开头的话读者自己是很难想出来其中隐含的深意的。后面还有一个对主角头脑不清醒听到笑声的推理,由于比较关键而且占据篇幅很多,我就不说是什么了,大家自己去看书吧。
当然书中有一贯的幽默。主角对范思聪的种种嘲讽让人觉得你们是有多大仇啊,给这部紧张的推理悬疑小说加了很多笑料。也让主角的形象更加真实,与开头“若你的眼睛只循着光明去,便是伪善。”遥相呼应。这个主角一点也不“伪善”,他没有类似于大公无私、博爱、行侠仗义的所谓英雄品质。他对范思聪的嘲讽,对一行所有人的试探,都极好得映衬出主角作为一个悬疑作家、作为一个会去杀人的人所拥有的机智,逻辑性和能在非常紧张的氛围中保持冷静思考的能力。
看这本书像是在看一个有着层层叠叠包装纸的礼物。知道大盒子里有一个礼物,也知道那个礼物大概是什么,但是就是不能肯定。为了知道最终的真相,跟随这本书一层一层撕开包装纸,不撕到最后一层决不罢休。但当你撕开最后一层纸的时候,你以为你已经接近真相的时候,那个礼物仍旧会让你大吃一惊。看到结局,才终于真正理解了腰封上“精神自杀书”的含义。
王茹萍
20130114
《一路去死》读后感(八):我裤子都脱了你就让我看这个?
那多的书,我虽然不是全部看过,但是也算看过大部分,尤其是比较前期的,看他的第一本书是《凶心人》,当时对这种以新闻开场,用第一人称描述,来讲新闻背后的故事的手法,深觉新鲜与有趣,更何况他是写的是悬疑小说,这非常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与代入感。
这本书开始有了不同,没有熟悉的新闻事件,仅仅是以一件生活中最常见的电脑杀毒发现异常文件开始,慢慢展开了剧情,层层剥离,慢慢推进,循循善诱的把读者带进了他布下的重重迷雾,取代新闻的是,根据剧情推进,放出的张张现场照片,很是让人有临场感。环境的渲染,剧情的拿捏都让人感觉那多的功力有了不少提升。这本书的剧情架构其实非常好,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悬疑作家讲了一个悬疑作家是如何成为悬疑作家的故事。我们的教育总是宣称作家们从生活提炼素材与灵感,而忽略想象力的重要,读者们必定会去想,去疑问,作家,尤其是善写犯罪的作家,是如何有这些生活体验?他们是如何把那些罪犯的变态心理,残忍手法描写的如此传神,如同身临其境。他们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这种疑问会冒出来也是常情,毕竟如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如张嘉佳那样,没有去过西藏却仅凭想象写出以假乱真的西藏游记。
这本书里,消失的记忆,神秘的文档,离奇的故事,残忍变态且带有邪恶仪式感的杀人手法,与文档故事不谋而合的陈年无头旧案,充满神秘感的西部古城,这些是构成这本书的悬疑之血肉,也正是这些元素吸引着读者们,不停往下探究。
可是,就如同那多以往的故事一样,反复着墨强调事件的神秘,离奇,每一章都不忘提醒读者:这个事件真的很神秘啦,很诡异啦,你看啊你看啊,神秘吧?就像一位豆友说的,如同你品尝美食,还没吃,厨师就告诉你这个吃起来是什么感觉,当你张开嘴,厨师又就说"你吃第一口的时候 会感到怎样怎样。。。是不是?有没有感觉出来?""你再吃下去 就会觉得怎样怎样。。。对不对?是不是这样?"让人不胜其烦,即使食物真的特别美味,也必会让食客感觉大打折扣。所以,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多的内力确实有了提高,但是招式依旧没变。甚至,顺序都没变。
没变也就罢了,那随着厨师的反复强调与提醒,食客的情绪必定会被调的老高,烦躁,那必定需要一个硬菜来收场,也就是俗话说的要一个豹尾来镇住。悲剧的是,肚子里咕噜了半天,以为风雨欲来,即将倾盆而下,结果最后却憋出的是一个屁来,而且还是闷的。。。可怜读者们被那多搞的云里雾里,以为身在天边,结果最后一跤跌落尘埃,而且落点还竟是个大坑。
回首往事,原来这些都是想象,都是树下的一场无痕春梦。不禁让人感慨:操,我裤子都脱了你就让我看这个?
《一路去死》读后感(九):简要读后感
第一次读那多的书,首先要感谢当当电子书的全场免费三天。
故事很吸引人。之前只看过蔡骏的一本书,至于其他国内悬疑推理都没接触过。视角奇妙,正如有人说的,因为第一人称叙述,所以代入感很强,加之作者的YY,功成名就的悬疑小说家、聪慧性感的美女,还要一路去死。所以一看起来根本停不下来。
悬念制造很好,死亡描写力度颇深。就是节奏把握还有点问题。好的小说会被称作张弛有度,那这本书就属于张弛无序。与美女的交锋可能是作者YY的比较过瘾,所以显得有些多余,但是可以理解,作者充分享受这中YY过程,这也是作家独特的福利。
《一路去死》读后感(十):不存在的自己
不存在的自己
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是真话,幻想暗示一万次便成真相。这世上最可怕的一句话叫“假作真时真亦假”。
悬疑作家那多在电脑里发现四个加密的神秘文件夹——在《嘉峪关》、《在敦煌》、《在和田》、《在喀什》。这是四篇关于杀人事件的小说,凶案的发生时间恰恰是那多无法清晰回忆的五年。小说熟悉的风格和笔调让那多无法否定这出自他手,更让他怀疑自己就是凶手。应某商业活动之邀,那多重走丝绸之路,路线恰好串起四个离奇的案发地。是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那多一行五人走上了怀疑与证明、欺骗与揭露的死亡之旅。
按常人逻辑,罪犯总是不遗余力为自己开脱,而那多却在拼命证实那“失落的五年”里他杀了人。那“五年”中的另一个自我潜行在那多的意识里、血液中,零星的记忆让他熟识案发现场的每一处细节,强烈的疑惑又让他不甘自陷于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仿佛一场痛苦的自我博弈,那多歇斯底里地自我怀疑,又不顾一切地推翻设想。
初以为小说的悬疑点是灵异,看过几章发觉是犯罪,直到最后才领悟是心理。不由让人联想到心理学影片《歌西卡》,犯罪心理学专家米兰达被莫名置于精神病院,并被指控杀夫,而她自己对此没有任何记忆。小说和电影共同道出了生命中最诡异且恐怖的情景:你被告知曾做过可怕的事,但自己无法回忆。你会猜疑究竟是丢失的了自己,还是他人的阴谋?失去记忆,无法自证,任凭冥冥之中的“魔鬼之手”让你背叛清晰的当下,笃信模糊的过往。
从嘉峪关古戏台到莫高窟藏经洞,从鬼影地窖到地下迷宫,原来在尘沙仆仆、血迹斑斑、险恶丛生的一路上,最可怕的竟是自己。自己是自己的最终否定者,自己是自己的最终指控人。
讲出悬疑小说的结局总归不地道,无论你有多么按捺不住。看悬疑小说的享受也并非直奔最后一篇章的真相大白,而是心头悬着一个气球般越吹越大的疑问,狂飙突进般地追至最后一页的过程。读完最后一句,最后一个句号,感受就是两个字——淋漓。这也是那多说的,一个精明娴熟的杀手,一个成功自信的作家。
淋漓的“五年”引出一场淋漓的求证,恍惚的疯狂带来真正的疯狂,挂在口边的“杀人”成为可笑荒唐的自戕。人生的魔障不过是不存在的自己。如果你愿赶赴这趟旅程,你会明白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