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品牌洗脑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21 04:2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品牌洗脑读后感精选10篇

  《品牌洗脑》是一本由[美] 马丁·林斯特龙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品牌洗脑》读后感(一):为什么被洗脑--《品牌洗脑》

  看这本书的大多数时候我是在飞机上。心里一边惦记着无穷无尽的代购清单,一边看着是什么东西促成的这么长的清单。

  马丁说每一个营销人都比消费者自身更了解自身。有时不是消费者没有需求,更多的是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营销人的任务除了买更多的货,还有让消费者认识到自己没有意识到东西。不知道是物欲造就了品牌还是品牌造就了物欲。缺乏自身定位的人需要借助外物定义自己。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各个方面接触越来越多。表面其乐融融,暗地里的论断往往才是人们印象深刻的。可以忘记公司年会领导讲了什么,但是穿什么衣服带什么手表可以被传道很多年。营销人利用了这点,创造一个个可以让消费者找到自信的东西。消费者为了得到别人某方面的认可也愿意购买某牌子的东西。

  现代社会随着各种通讯方式发展,看似人被无数条细线连接起来,但这细线已经太过密集。人好像孤岛被隔离起来。随便的一动都可以被感知到,无数条细线传递信息。让人在商家面前毫无隐私可言。原本简单人际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变的捉摸不透。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问题本质而不是利益

  越不认可自己的人越喜欢购买奢侈品,这一点在生活中已经被印证很多次了。想通过一瞬间的消费来找到平时并不多见的自尊。亚洲人因为长时间不被国际社会认可,更倾向追逐品牌。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反而很少见盲目消费和炫耀的现象

  每个市场人都是心理学家,通过数据挖掘等手段甚至可以比消费者更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洞悉了消费者追求健康绿色环保心理后更是创造了无数扑朔迷离词语影响消费者。因为信息不对等,消费者很容易相信广告商说的各种高大上成分据有的功效。除了研发人员没人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能干什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相应增加。每个人害怕被落下被淘汰。除了完成每天劳累的的八小时之外还有什么事能让自己有优越感呢。职场白领们的购物欲望家庭主妇大。同伴们之间无形的攀比是广告商的好助攻。细看自己的购物清单,有多少东西是真正需要的,有多少东西是认为自己应该有的。我曾经很希望有一个衣帽间,因为我总觉得衣服一大堆乱糟糟的没有办法收拾。当我终于下定决心收拾了之后,发现一个普通的四开门衣柜来装我的衣服绰绰有余。之前那么凌乱是因为有太多该扔的东西我没有扔掉。

  幸福并不是更多,而是应该学会如何更少。Less is more。更少的东西让我们抓住核心。有太多的东西成为我人生干扰项,把我的精力分散在不值得的事情上。我希望我的生活就像在安静电影院电影一样。除了大屏幕周围一片漆黑。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不可避免的要被营销。至少这本书让我知道是什么让我打开了钱包

  《品牌洗脑》读后感(二):人的行为思维发生机制

  近段时间看了《品牌洗脑》和《社会动物》这两本书,引发了一个一直持续到现在且以后还会继续的思考,在探究着人的行为、思维的发生机制是如何地产生的、发展的。尽管关于这方面的探讨文献,如行为经济学,近些年出了很多畅销书,但都不足覆盖我追问到的疑问设想。从神经科学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人类社会学……或者说从更众多的领域整合才能深入地了解到人行为与思维内在的机制。了解真相虽然有些时候让人觉得人类的局限和好似的可怜,如商业的本质就是基于洞察了人性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开始商业必须是利用了人性,否则商业无法进行,商业从本质来说都不会是高尚的,高尚的事只能交由非盈利的组织去做。不过从哲学或者人生的角度去想,哲学(宗教、神学、心理……)就是一个思维,让人想通,让问题都找到一种逻辑合理地解析,人类都是活在被自己出生的环境以及以后接触到事物和自己对自己的想法渲染构建的逻辑里,被商业灌输的价值观也已成为人类行为和思维发生的内在机制,商业也是人类生活和生命的很重要部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也没有那个价值观成为被普世认可的终极答案,人活在自己感受的觉得的、尽管不是真实世界里也没有不好或者对错,以自己想方式去完成人生也是一种人生。从此角度,商业也未尝有不可。

  《品牌洗脑》读后感(三):《品牌洗脑》部分观点摘要

  首选这本是面向广大普通消费者,对其中的案例分析多是点到为止,起了解的作用。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想手上的关于亲子项目,当做看完梳理一下。

  1在亲子经济中,提供黏性的是孩子,而做决策家长。如何说服家长消费是关键,而时间成本是现在家长首先考虑之中的事。

  2 “没有谁比母亲们更容易受到恐惧负罪感的影响了 ”。为忙于工作和料理家务的母亲提供成熟文化消费方案可以帮助她们快速消除负罪感。

  3为怀旧而怀旧 “我们对怀旧持有偏好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回忆过往时,大脑信号让我们获得的体验要比当时感受到的更加美好也更加愉悦” 这也解释了怀旧营销在当下急速变化下的流行原因。

  4“成年之后,绝大部分人的心理年龄都是稳定不变的” 对新鲜事物的尝试在二十多岁以后就关闭了。因此唤起他们当时流行事物的记忆可以增加对于美好事物的联想。 “我们变得越老,我们对过去的缅怀就会变得越强烈。他们也知道,我们会对在无忧无虑的童年青少年时期以及伴随一生的二十出头的几年里喜爱音乐、电影、流行以及产品有所偏好”

  5同侪压力依然广泛存在于消费决策中。从一个曲奇饼实验当中,亲眼看见有人拿走一块曲奇,这个行为能刺激在座所有人想要拥有

  6“我们天生就是相信他人的,一部分原因是集体信仰会帮助我们和其他人建立联系。””当说到购物时,其他人的想法就变得重要起来,而且是很重要,即使这些人完全陌生人

  “在每年网购至少4次、花费至少500美元的美国消费者中,有将近一半人在作出购买决定前要参考4~7条顾客评论。他人的观点如此有说服力,即使大多数人都意识到有至少25%是由朋友、公司职员、营销者等人写的假评价,我们也会故意忽略这个事实

  7购买有责任感的产品 ,让我们感觉更有道德

  《品牌洗脑》读后感(四):一些笔记摘抄

  一、买吧买吧宝贝

  1、和音乐一样,对某种味道气味的偏好也会在胚胎期形成,有真实的生物学证据作为支持

  2、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很清楚,广告可以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塑造他们持久的偏好,以及我们开始使用某个产品时的年龄越小,我们越有可能未来继续使用。

  3、不仅我们在童年早期的偏好和印象会伴随我们的一生,我们还会钟情于那些带有儿时记忆或激发童年感受的产品。

  购物中心服装区喷洒强生婴儿爽身粉,食品饮料区注入樱桃气味,播放孕妇们儿时流行的音乐

  可比克分销商为儿科医院提供可比克糖果,分发给产科病房的孕妇们

  迎合儿童口味的“酒精软饮料”

  烟草公司邮寄赠送18岁生日礼物

  二、兜售恐慌偏执

  1、恐惧会提升我们的肾上腺素,创造原始的、本能的“攻击逃避”的反应,从而再释放制造荷尔蒙和神经传导素的肾上腺素,恐惧会制造相当的满足感,大脑中处理恐惧和满足区域有大量的重合。恐惧中心杏仁核,就像在真实世界那样被恐惧激活,大脑皮层知道你并没有身处危险之中,所以大脑溢出的是“奖赏”而不是“恐惧”的感觉。

  2、杏仁核(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脑部组织)于较高的脑部区域有较为活跃的联结—该区域的神经元从杏仁核单向传输到新大脑皮层,但从大脑皮层到杏仁核则几乎没有联结。因此恐惧情绪替代了逻辑分析和思考。

  3、人们对失败的恐惧比对成功的希望更能说服消费者,后者倾向于麻痹我们,前者才能激励我们。广告商会利用我们对最差形象的恐惧来激发我们的不安全感,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形象的存在——比如说腋窝的样子

  4、泰国人寿保险公司广告如痴有效的原因在于,他们击中了我们心中的两个要害——恐惧,以及它的近亲——负罪感。恐惧一旦和高度的责问、悔意、负罪感甚至是挑战混在一起,就会从情感转换行动

  5、女性男性对恐惧和负罪感更没抵抗力.

  禽流感爆发期间,抗菌清洁凝胶销量飙升

  沃尔玛通过预知飓风火灾、暴雪等恶劣天气,利用人紧张心理来调整货物储备

  利用新妈妈的恐惧和负罪感销售抗菌产品、需要简易加工的半成品食物

  医药类广告公司提醒我们们对死亡、疾病衰老的恐慌说服我们购买他们的产品

  利用“新鲜带”和新鲜水果图案向消费者植入新鲜的感觉,冻死鱼下的冰

  五、压力之下

  1、“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很多系统(鸟类同步飞行,白蚁建蚁丘),内在都是“意外的”“非确定性的”,也就是说整体力量要大于各部总和,以致无法简单地通过个体的行动来预测集体性的结果

  2、人类想要其他人想要的。其他人的需求表现得越明显,我们就越想要拥有他们拥有的东西。

  3、我们天生就是相信他人的,一部分原因是集体信仰会帮助我们和其他人建立联系。

  4、当被试给歌曲的评分和他们被告知的歌曲评价相符时,被试大脑中的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和奖赏有关的区域)就会产生活动出现匹配时,大脑中和焦虑相关的区域就会被点亮。

  5、我们不断地和他人保持练习,又激发了我们对于“不受欢迎”的恐惧。

  6、发现自尊心较强的孩子选择的都是代表物质性的活动和成就,比如取得好成绩和朋友玩滑板,而自尊心水平稍低的孩子选择的是和财产有关的,比如新衣服或一台ipod。

  7、虽然青少年们认为他们喜欢的品牌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酷、有自信、友好、有主见、有创意富有热情——但他们完全不在乎品牌是否能做到这些!成年人表示他们喜欢的品牌让他们感觉更可靠实际、高效,以及——是的——怀旧。

  8、当我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苹果迷们的大脑时,我发现他们的大脑活动和基督徒相似的,而且同挤压力就是苹果众多策略的核心。

  9、大笑实际上会让我们在生理层面上感觉很好。当我们大笑时,我们的大脑、器官和组织里的氧气充足,而氧气是“人体生物能量的主要催化剂”之一。所以学校里受欢迎的孩子不仅是性格上占据优势,还因为他们让其他人从生理上感觉舒服

  10、虽然同挤压力有时会起到反效果,但背后的心理—渴望被人接受—是保持不变的。说到底,“不一致”也是某种形式的“一致”。

  11、亚洲人是全世界最容易被洗脑的,在经济新近崛起地方,他们通过购买品牌来过度补偿自己国家缺失的自尊——名声越大、越引人注目、越放肆昂贵,越好。

  facebook的点赞功能让消费者得到了“社会认同

  Foursquare位置签到赚点数成为地主,让消费者的行为信息变得显而易见

  游戏开发者找来南加州一所高中最受欢迎的100个孩子,赠送免费游戏,最一旁静待野火燎原

  六、甜蜜的回忆

  1、沉浸在回忆中能够提升情绪、提高自尊心,还能加强人际关系,而非浪费时间或是一种不健康的沉溺。

  2、我们对怀旧持有偏好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回忆过往时,大脑的信号让我们获得的体验要比当时感受到的更加美好也更加愉悦,这种现象被关于称为“玫瑰色回忆”。

  3、有无数的研究一再表明,在评估事件时,我们确实有种强烈的倾向,以至于事后的评价比相同事件发生之时更加正面,我们的大脑也同样产生一种被称为“玫瑰色预期”的期待,使我们对某一特定事件的预期要比事件真实体验更积极

  4、值得一提的是,时间暗示能以其他方式说服我们进行消费。仅仅是在广告里提到时间,就可以让我们购买一件商品了。

  5、完美会让消费者感到可疑众所周知,没有什么事完美的,从来没有;如果有东西很完美,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寻找瑕疵和不真实的地方。

  6、营销者都知道,作为消费者,我们渴望得到我们过去的任何遗留物,而不单单在食物方面。比如说,如果我们要买一套大富翁、一盘飞行棋,或者一个魔方,我们想买的不仅仅是玩具或者游戏棋,而是一趟重返童年时光旅程

  亨氏2009年重新使用70年代著名品牌广告“买豆子就找亨氏”,成为30年来最受欢迎广告

  广告宣传语“柯达时刻

  依云矿泉水中国的失败案例,他们以为他们是面向今日的中国作营销,而不是以前的中国

  生鲜超市的手写标志、沾有灰尘的木板箱,粗糙的纸袋,随意的捆扎包装,带有泥土的根茎

  “医生推荐”化妆品更让人放心

  书店减少展示桌后营业额增加

  七、营销者的皇家光芒

  1、维持皇家形象还包括在幻想与现实、距离感与亲切感之间保持微妙品衡,我们把这个叫做“仙尘现象”。

  2、消费者会对拥有仪式的品牌产生更多情感依赖(因此也更忠诚)——这些仪式为品牌或产品创造出了一种神秘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品牌战略。

  3、不少仪式实际上都是用于保护皇室以避免尴尬的时刻——大体上也是为了控制公众。

  4、与利用人们“恐惧未来的自我”相反的是,名人营销能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未来的自我”的幻想。

  5、大部分人能意识到名人营销额存在,但是,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名人营销有多有效。一项由11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人认为自己买的是自己喜欢的商品,无所谓有没有民星代言。一个和名人扯上关系的产品是一股非常强大而又难以察觉的购买影响力。

  6、名人出现在广告代言产品时,不仅会让我们以为该品牌信息更加真实,还会强化我们的认知和对产品的记忆。

  7、研究显示,当人们看到名人的照片时,大脑中与喜爱之情有关的部位(内侧前额皮层)就会变得活跃,看到非名人的照片时,就没有反应。

  8、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移情”,指的是我们在潜意识中把对某人某物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或物上的倾向。

  9、更多的选择会降低消费者的满足感,降低他们买东西的可能性。

  10、一个被看做是专家的人提供了建议和引导时,人们真的就会停止自主思考。核磁共振成像显示,面对“专家”建议,被试的大脑中与“做选择”有关的区域几乎完全停止运作。(祷告时,大脑中和“怀疑及警备”有关的活动区域活跃度降低)

  世界上的每个皇室都知道,提升受欢迎程度的最好方法是举办一场皇室婚礼和皇家宝宝的诞生

  美国之鹰,客户花一件t恤的钱,就能在该公司位于时代广场、高达25层楼的广告牌上展示他们的脸

  八、希望之瓶

  1、借由自己的品牌和商品里灌输某些晦涩又煽情的“精神”特征——比如健康、希望、幸福、信念、纯净、好运,甚至还有人类灵魂的提升,来刺激我们的购买欲望。

  2、我们买的东西通常不仅仅是物品。而且还有那个物品所承载的一种理念。

  3、声称某食物或饮料能够给你能量这一招深得人心,“能量”只不过是“卡路里”的另一种说法罢。

  4、如果是不受监管的产品,比如说化妆品,营销者和广告商怎么吹都没有问题。

  5、近一半的人,尤其是女性,都说他们愿意多花些钱来买“对环境负责”的产品,这项调查还指出,大部分受调查的女性相信,不仅“消费者有保护地球的个人义务”,而且“环保对你的幸福和健康也有好处”。

  6、心理学上说的“竞争利他性”是一个广为接受的理论,该理论宣称人们会做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情,与其说是在做好事,不如说是要炫耀他们的善心并提高他们的社会荣誉。

  7、心灵营销(推销能抚慰人心的、神奇的或是能激励人心的产品)已成为各个品牌和产品广泛使用的策略了,从糖果到运动饮料,甚至汽车和电脑。

  8、纽约一个穆斯林的出租车司机曾经告诉我,为了弥补他的不虔诚,他已经开始购买越来越多的清真产品,这些产品能让他在“精神的过失”中感觉好一些——这才是关键所在。

  9、本章所有营销策略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利用的是每一个人对重回大地的渴望,对重新得到一份不受金钱或现代生活压力污染的纯真渴望。

  10、希望也许是一种幻觉,但我们相信它——而且我们也愿意为它花上我们的血汗钱——所有人都一样。

  枸杞现象

  巴西莓果汁制品包装盒上描绘热带草原风光

  汰渍洗衣粉“满载希望”运动,为受灾区无价可归的居民提供干净的衣物

  丰田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的环境友好标签大获成功

  “清真食品”行业占到全球食品工业的16%,从食品到化妆品甚至家具都贴上了清真标签

  九、你的一举一动,他们都在看着

  1、数据挖掘公司不仅知道你的消费习惯,还知道你的种族、性别、地址、电话号码、教育水平、大概收入、家庭情况、宠物名字、最爱的电影等等等,从而创造一个我们的,被专家称为的“镜像世界”。

  2、从数据上看,使用某种新产品的消费者会一直使用该产品,平均时间为一年半。

  3、电子优惠券编进了你的大量信息——包括你的电脑IP地址、你在Facebook的档案盒帖子里的一切、你兑换优惠券的时间、你使用该优惠券的商店所在地、你是否通过网络找到该优惠券,甚至还有你第一次搜索到他时使用的关键词。

  4、买了一氧化碳、地板防刮软垫的人基本会按时还款,如果买了镀铬的汽车配件,他最后可能会“忘了要还款”。我们购买的品牌就是“窥探我们灵魂的窗口”,至少看见我们有没有意愿还贷。

  5、数据挖掘者会对积分卡上的一切信息加以利用,从而针对你个人心理和生活方式制定营销和广告方案。

  6、数据挖掘发现某些更为惊人半真半假的事情:买了芭比娃娃的消费者在三种糖果棒里买一种的可能性要高60%,牙膏最可能和金枪鱼罐头一起买下,比起素食者,肉食消费者更可能会买保健食品。

  7、超市门都开在右边,比起顺时针方向移动的人,逆时针移动的购物者平均每次会多花2美元,购物篮越大我们越可能想填满。

  8、你是否注意过,超市和杂货店播放的缪扎克比餐厅里播放的节奏缓慢许多,这是因为调查显示,缓慢额音乐让我们移动得更加缓慢。在美国百货商店,消费者听到缓慢的缪扎克,购物时间会延长18%,消费量也会增加17%,在杂货店里,购物量会惊人增加38%。

  沃尔玛分析了数据知道飓风来的时候卖得最好的是啤酒,草莓果酱的馅饼销量提升的7倍

  买了椰子的消费者更可能会买预付话费卡,后来才知道商店有大量来自加勒比群岛和亚洲的顾客,而这些人都会使用椰子入菜,这些购物者会买预付电话卡和远方的家庭联系

  十、我们想要摩根森太太拥有的一切

  1、在早晨最容易受到这种游击试广告的影响,尤其是砸8点到10点之间,因为刚从睡梦中醒来,早晨是我们最容易被他人影响、被说服、被建议的时段。

  2、传统营销和更隐秘的营销方式结合的效果最好,最有说服力的广告策略也需要和口碑广告结合。

  3、当他人向我们推荐一个产品时,大脑中那些理性的、执行的区域关闭了,而脑岛——负责“社交情感”的区域,比如欲望、反感、骄傲、羞辱、内疚、同情甚至爱,却产生激烈活动。

  4、近期关于“八卦”的进化根源的研究发现,无论何时人们向我们推荐了一些好东西,然后我们重复这些话,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多巴胺——让我们感觉良好的神经传导素,和瘾症和寻求刺激有关。

  《品牌洗脑》读后感(五):谁洞察人心幽微,就能想出一堆招

  很好读的品牌类著作。分析的是商家或营销人是如何利用人性的习惯,设置营销招数,让人认同品牌、自掏腰包、频繁购物和形成依赖的。总结全书中,随便写写。。包括:

  1、恐惧营销(这在医药保健品中,经常用到,曾经创造一个时代,激发人性中的恐惧,特别是安全、疾病、死亡、社交恐惧,是人人所有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比如,去头屑洗发水,这个头屑的社交恐惧,是生生培养出来的市场;再比如,监控、防走失手机、安全支付、安全汽车、绿色大米、口罩和净化器等。特别在这个人人自危的社会,幼儿园不安全、打车不安全-专车、饮食不安全-绿色大米、呼吸不安全-口罩净化器……很多产品沿着。按书上的观点,是恐惧会提升我们的肾上腺素,经证实,恐惧会制造相当的满足感。在我们的大脑中,处理恐惧和满足的区域有大量的重合。……)

  2、同辈压力,好像翻译是同侪压力(仅仅需要5%的“知情个体”就能够影响多达200人的群体的行走方向。另外95%的人只是无意识地、没精打采地跟在后面走。我们本能地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提醒我们该如何行为。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同侪压力”。我的理解,其实就是从众心理,这个我们中国人太熟悉了,更是“好面子”“随大流”,这一点很好用的。其中包括排行榜、书单、精选,都是为了造成人的焦虑:别人有自己无。据说,青春期是最容易收到同侪压力影响的阶段。但过犹不及,相信选对了衣服,鞋的品牌能使他们变得更受欢迎。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年轻人总是拒绝成为任何一种新潮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年轻人总是想变得不一样。)……

  3、性意识(桃色的,对人类永远有吸引力;书里说,喜欢贾斯汀比伯的迷恋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三四十岁的妇女。认为这些母性的“狂恋”和性有关,因为这是女性重温少女时代性征的一种方式。另外,这里这个数据很有趣,一个男性,一天23次想起sex。还有,男性也会被裸露的同性广告说吸引,这不仅让人想到冯远征在非诚勿扰中的一句台词“我是。你怎么知道你不是?我以前也以为我不是,后来才知道是不敢面对。”哈哈,想多了。不过性确实是食色性也嘛。车展、维密,杜蕾斯的性暗示广告风行,明星的爱情八卦能炒作或引爆,都说明了。不过要善于利用,否则就污了)……

  4、怀旧(老字号都在打怀旧。比如南方黑芝麻、百雀羚等;人性都怀念青春,虽然回不去,但能重温。所以,卖点情怀是有效的。品牌要善于挖历史。打入冷宫,也可能重新被宠幸呢;我在想,很多老品牌,不妨把八九十年代的广告,或者历史广告做个混剪,估计也能来一波满满的回忆感.)……

  5、皇家营销,名人(这个不多说了,简单地说,就是抱粗腿,或者站在巨人肩膀上,男人的英雄梦,女人的公主梦,也都是名人示范效应的影响。名人让人减少决策难度。也让人们拥有自己是名人一般的感觉,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比如VIP。)……

  6、希望之瓶(我们买的东西通常不仅仅是物品,而且还有那个物品所承载地一种理念。书中说“这些精明的品牌并非真的在出售食物、香水和化妆品;他们是在出售纯净、精神性、信仰、道德,有些情况下还出售赎罪。”健康、幸福和心灵感悟;这是人人所希望拥有的。有一个化妆品的创始人说:在工厂里,我们生产的是化妆品,在药店里,我们卖的是一罐一罐的希望。)……

  7、大数据(这个让每个人无所遁形。包括营销者自己。机器和数据,比我们还了解我们。我们的行为偏好已经无所遁形。看看自己手机里的淘宝京东美团携程头条这些app就知道了,你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的留言,你在微博和朋友圈的发帖,你在云盘上加密的照片,都透漏着自己的需求和内心,我们没有秘密了。);

  8搞定孩子(这个无需多说;儿童品牌或者家庭品牌,或者一些成人品牌,也在做人群延伸,试着从孩子做起。比如肯德基的儿童游戏区设置。不过这里面确实很难辨别,比如儿童化妆品、一些偏成人化的玩具包括动画片剧情,有的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

  9、成瘾成分(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成瘾都是一种脑部疾病。换句话说,它“是由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性变化造成的”。 任何一种变得逐渐困难的重复性活动——随便一个游戏玩家都知道,就是游戏通关的秘诀——都能提升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含量。有个神经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那种“差一点点就赢了”的感觉确实能激发多巴胺的释放。一旦多巴胺回到正常水平,我们便无法控制地重复那些让我们愉快的行为。概括来看,营销上,很典型的,一个是嘴的,高脂肪、高盐、多味精,高糖、咖啡因,包括唇膏里的薄荷,还有苯酚,这本书里,说苯酚会抑制皮肤细胞自动产生水分的能力,因此越抹越干燥而越需要抹。呃,这让我看的直害怕;一个是脑的,人性对挑战和闯关,似乎有天然的快感。所有手机游戏的各种任务、关卡奖励,都很熟悉了;再如很多实体游戏厅给予的小彩票就让我停不下来;还有一个就是腿了,是获得的满足感呢,按书上观点,导致很多女人购物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购物者会在过程中增加自信心。呵呵)……

  10、口碑(这在书里是通过一个真人秀验证的。作者认为,最强大的隐形说客,就在身边。确然,朋友同事的一句推荐,比得上广告十倍效果。要不怎么有的极端商家因为差评甚至给人威胁诅咒呢)。。。。。

  有些技巧也不好概括,比如,细小而微妙的不完美显得更真实。

  最后书上有一句话,亚洲人是全世界最容易被洗脑的。呃,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乌合之众》《一九八四》这两部书。

  《品牌洗脑》读后感(六):适合3小时内快速翻阅

  1. 随身携带的洗手液和湿巾是利用人们对近几十年的流行性疾病的恐惧来营销,虽然其实这些产品并无真正的功效。

  2. 零售业需要专门设计给男士购物的区域,男士更愿意单独在某个区域内购物而不是站在女性的口红彩妆的柜台边上挑选男士用品。男士区域添加男性化成分,播放体育比赛等。

  3. 自尊心强的小孩更可能要求非物质性的奖励,而自尊心低的小孩索求物质性的奖励。因为不能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辅。

  4. 人们不愿意购买没有品牌的东西,愿意支付品牌溢价。并认为越受欢迎的东西理所当然贵,所以人们愿意买iphone和A&F的背心。

  5. 人类总想拥有别人拥有的东西(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6. 童年的记忆如此甜美、子女会沿用父母的消费品/饮食习惯/收听的音乐(20岁前听的音乐会听一生)。艰难维生得到中年女性一直贪恋着自己的绿洲回忆 (oasis memory) - 无忧无虑的童年里她喝的那一杯可乐的味道。依云矿泉水一开始在中国行不通,后来改成了保留井水中带有一点青草味、霉味的才能畅销(really?)

  7. 皇室家庭是一份关于未来75年的营销计划。皇室要保持幻想与现实、距离感与亲切感之间微妙的平衡。社会名流也是这样一种效应pixie - dust phenomenon (比如名人跟粉丝见面、皇室举办婚礼和不停生孩子)

  8. Mattel的半壁娃娃 年销售额是15亿美金,是公司年收入的1/5. 是半个世纪以来最著名的文化偶像,象征着每一个女孩子想要成为的形象:美丽、迷人、受欢迎、被仰慕(不分年代)

  9. 名人营销 - 人们在心理上认为名人更有说服力。名人的消费(食品、赢了、汽车、香水、面霜、行李箱等),消费者不知不觉的被说服,觉得购买了这些商品就好像购买了名人的一部分。愁苦的人们面对生活的艰难,想买一只茱莉亚牌的口红 -- 广告商的暗示是:你也可以过上她(巨星名流)那样的生活。可口可乐的维他命水的名人效应也是如此。收养小孩、取名都会收到名人效应的影响。在旅游业(航空)、服务业、金融业和博彩业,各种金卡银卡都创着普通人也可以是名人(排他性的俱乐部)的效果。人们只是想要一种体验当名人的滋味。

  10. 亚洲消费者最容易被营销洗脑(省吃俭用买包包的女性)。作者表示也许这是亚洲消费者原本的经济水平差而导致的缺乏自信,需要外在的东西了来增加自信。

  11. 丝芙兰 - 变的更美更年轻的陷阱无处不在。名人营销、医生推荐、名人冠名。历史上最成功的名人香水 - 伊丽莎白泰勒的white diamonds,目前为止销售额10亿美元。于是明星们也开始发展自己的产品线赚钱。成本低、价格贵,仅仅因为名人效应。Newman's own沙拉酱累计销售额3亿美元(26年间)。名人本身就是品牌。

  12. 消费者不喜欢太多的选择、选择太多他们会直接离开。

  13. 一个被看作是专家(收到新人得到权威)的人提供了建议和引导师,人们的大脑会停止自主思考。

  14. 人们疯狂得购买枸杞产品,因为它出产在喜马拉雅山(联想一种遥远的纯净的佛教),好像这种产品跟白雪群山淙淙流水有关。世界上最强大的品牌 - 苹果到哈雷公司 - 都跟世界上的宗教有共同点。

  《品牌洗脑》读后感(七):真奇怪 这么好的一本书 怎么豆瓣分数那么低

  很赞的一本书好麻 ,作者说他在写书之前做了一个试验,克制自己的消费习惯,直到有一天忍无可忍借着行李箱丢掉了狂卖一通才算活过来啦我合上书就想着喊一声,知音啊!

  六月份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抽了,(话说我常常抽。)开了微信圈喷商业社会的本质是通过建立不同品牌给人群自己贴标签和满足人民自我认识的需要 。

  话说我朋友圈都是一群做广告的人都没有人睬我好麻。

  明明我难得这样深刻有涵养。。。 。。。

  因为之前看完的一本是女销售员,所以其实这本正好回答了女销售员中提出的某些问题。

  当那谁在喋喋不休的提问,为什么大品牌宁可将大量资金都用在品牌建设请大堆不知所谓的明星代言花费大量广告资金去拍摄一堆不知所谓的广告。

  这篇书评其实应该写得更长更有趣点。

  但是我意兴阑珊了,就这样吧,我怕我把好玩得地方写完了这本书就没有人看了好麻。

  反正这本书会告诉你一些有趣得卖点,比如男性一天性幻想次数高达二十三次。

  大笑,真是小头控制大头啊 。

  做广告和做市场得都可以看一下这本书。

  其中部分内容涉及目前热点,大数据。。。。 。。。

  我不想泄露更多。

  但是暂列为本年度十佳 。

  话说我今年也没怎么看书。

  那就这样了好麻

  大半夜得我写什么书评啊

  《品牌洗脑》读后感(八):读后感

  文中举了很多很多案例,所以尝试着用跳读的方式读完了这本书(再试试传说中的一本书看50%就够了),还是挺有意思挺受启发的;说到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书里主要分了几点来讲:

  1. 从宝宝开始教育,还没出娘胎就要开始影响;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年轻

  2. 恐慌和偏执,你不怎样就会遭遇什么,比你怎样就能成功更能促使消费者购买

  3. 全世界都在性暗示

  4. 同侪压力:追求被周围团体认同

  5. 怀旧营销:据说怀旧的人更幸福

  6. 名人效应,而这些效应很多都是品牌包装出来的

  7. 数据分析

  8. 口碑效应

  最有感触的还是数据分析与口碑效应,现如今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隐私不保的年代,无论是银行还是消费品企业,各家都在大张旗鼓要建立自己的“大数据”,要为消费者进行360°画像,大概以后最懂我的人不是我妈也不是我男朋友,一定是我的信用卡公司和BAT这一类公司;从传统PC端依靠cookie来识别个人,到现在移动端通过各类app每天收集上千次关于我们的个人信息、位置信息、消费信息等,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数据;他们还拥有最棒的心理学家、数据分析家通过各种方式来预测你的行为,来促成更多的消费,细思极恐。

  再联想起,IBM在物联网上压了一个大宝,大概再过10年,就真的像白皮书里面说的那样,连门把手都有了知觉,每一份每一秒都在把无数信息传递到计算中心,就正如1984中那样,满世界都是闭路电视,每一秒钟都在被监控,每一句话都会被记录,到现在,每一个表情都会被录下来成为数据。

  记得之前做隐私评估项目时,专家同事跟我说,信用卡信息被暴露才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更严重的是像类似出轨网站数据被暴露之后,无数人自杀无数家庭破裂(当然,出轨本来也不是什么正确的事)的事件。这才是以后有前途的领域啊!

  《品牌洗脑》读后感(九):不想被洗,但身不由己。

  品牌营销,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领域。之前读“定位”的各种书,对品牌竞争有一定的理解。但“定位”系列更多是从企业的打法开讲的,即告诉企业在品类竞争时代,你该怎么干。

  《品牌洗脑》(Brand Washed)是全球知名的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回归普通人的一次尝试,他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案例分析,基于“人性”这个原点,详细的剖析了形形色色的商家品牌是如何对消费者进行洗脑、教育、欺骗、教唆、诱使的。

  洗脑始于细胞时代,人还在子宫里的时候,商家就开始行动了。然后伴随着个体的成长过程,商家通过恐惧、痴迷、色相、攀比、情感、精神等方面的人性心理特征,基于大数据策略,把人洗得赤裸裸。

  书中的案例大部分是欧美为主,也有个别谈到亚洲和贵国。但全球化时代、大道相通的原理,这些基于案例的分析也会让我想起自己的品牌消费过程,可是,没办法,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你摆脱不了品牌,而且基于精致生活的考虑,优秀品牌毕竟比地摊货的风险小很多,无论安全、品质还是精神愉悦层面。

  所以,虽然是品牌洗脑,但我们要做的只能是雾里看花,购物消费时更加理性一些,起码不能被商家洗成傻逼。

  基于作者对品牌策略和人性的分析,个人感触比较深的有如下几个方面吧:

  1、婴儿争夺战。基于婴儿、儿童的争夺,并不仅仅是让消费者为那几年买单,他们会从小培养婴儿对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品牌感知,从而绑定这个人的一生。最典型的案例是麦当劳,另外我也想起植入动画片、儿童电影的一些汽车之类看似属于成人的品牌。

  2、恐惧心理。SARS、禽流感、甚至一些普通的流行性疾病,都会被商家作为营销手段。洗手液、消毒液之类的,反正,你们自己看着吧。我是早就不买洗衣服用的消毒液了。

  3、迷恋心理。某些品牌会让人莫名其妙的产生好感,例如我就喜欢可口可乐的红。克服这种迷恋,确实需要一个过程,现在想想,佛法可能有用。

  4、色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切皆空。这方面,商家确实是高手呀。

  5、攀比心理。同学都用、同事都用、朋友都用,我该怎么办?你懂得!其实很好办,当你周围的人还在满足于coach的时候,你要用LV。当他们用LV、巴宝莉的时候,你要用爱马仕。就这么简单。没钱?那就努力挣呗。

  6、名人效应。我承认,我喜欢川宁,就是被他们用“英国皇家”的名义忽悠了。但是,真的比利普顿好喝呀,唉。还好,我没啥偶像,不会因为谁代言了就会可以去买她代言的产品。

  7、情感诉求。最典型的就是怀旧风,呵呵。

  8、所谓的营养、健康。最常见的是各类化妆品,添加石榴、蔓越莓、红茶、枸杞等各种所谓的纯天然植物精华,抗氧化,哈哈。按这本书的说法,不在于你血液里有多少抗氧化剂,而是你不要吃撑、多运动,养只狗经常遛遛。

  最牛的作者还做了实验,验证最有效的营销方式竟然就是:口碑营销。这让我想起了雷不死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不说了。所以,我以后也尽量注意不要乱说哪个牌子好,唉。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就像婚姻。

  品牌洗脑还好啦,你虽然失去了金钱,但毕竟收获了一些东西。最可怕的是政治洗脑,呵呵。

  《品牌洗脑》读后感(十):是矛还是盾,营销还是被营销,都值得看一看

  我怎么定义“品牌”?在我这个行业里,我是通过一个特殊的镜头看待生活的:这种镜头可以把地球上所有的事物——从我们用的手机和电脑、我们穿的衣服戴的手表、我们看的电影、我们读的书、我们吃的食物,到我们崇拜的明星和球队——都看成是一个品牌。这是一种身份象征、对世界表明的一种态度——“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子”。

  初次使用一个品牌或产品时的年龄越小,在今后的多年里都会继续使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坑)

  情绪是最强有力的隐形说客之一,而且它通过各种方式来对我们进行品牌洗脑。

  塑造一个共同的敌人,恐惧也把人们聚在一起。恐惧有一种违背常理但又有趣的黏合力。

  人们对失败的恐惧比对成功的希望更能说服消费者;说也奇怪,后者倾向于麻痹我们,而前者才能激励我们(以及打开我们的钱包)。实际上,正如研究所指出的,在所有的“说客”中,最强有力的是让消费者看一眼未来那“令人恐惧的自己”。

  策略:(1)指出一个问题,或许是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问题;(2)加剧消费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焦虑;(3)出售解决方案。”

  现今有什么东西会让我们恐惧?太多了。大多数人害怕经济不景气、害怕失去工作、害怕拖欠贷款;害怕爱人或伴侣离开我们;害怕孤独、害怕没有朋友;害怕性功能障碍;害怕得癌症;害怕感冒;害怕摔伤髋骨;害怕死亡;害怕开车;害怕坐飞机;害怕恐怖分子;害怕全球变暖;害怕日光太强,但又怕黑夜;害怕牛肉里的大肠杆菌、牛奶里的激素,以及鱼肉里的水银。我们害怕计算机里的病毒,也害怕水里的细菌;害怕地震使脚下的地块移动;害怕自己的孩子被汽车里的陌生人拐走;害怕说太多或说太少;害怕穿衣不得体;害怕指甲不干净以及头发蓬乱;害怕没有人告诉我们牙缝里塞着一片菜叶,或者当我们想要表现得有魅力或有趣时,没有人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一点都不好笑……所有人都看出来了,只有我们被蒙在鼓里。

  研究行为科学的品牌顾问加文·约翰斯顿(Gavin Johnston)说,有很多品牌利用的是人类学家所称的“全景恐惧”(panoramic fear),即“一种无法抵挡的失控感,促使消费者急于去寻求无论任何形式的安慰”。

  恐惧一旦和高度的问责、悔意、负罪感,甚至是挑战混在一起,就会从情感转换成行动。

  所以,无论是细菌、疾病,还是一些对于未来自我的恐惧,营销者们都非常擅长从我们的生活中发现恐惧、激活恐惧、放大恐惧,并利用恐惧在我们最深的潜意识层面给我们一击。

  品牌和购物成瘾并不像酒精成瘾或药物依赖那样威胁生命,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如果发展到极致,也是会令人崩溃的。

  真正的成瘾可以定义为一种“对某种行为或某个物质的持续的、无法控制的依赖”。

  营销和广告对于我们情感(比如恐惧、不安全感以及被他人接受的需求)的利用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科学家们相信,咖啡因能够通过放慢多巴胺再吸收的速度来激活大脑中的愉悦中心,从而使我们感到精力充沛和愉快(可卡因和海洛因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显然程度更深)。咖啡因还能激活肾上腺素,所以我们会感觉精神饱满,同时停止腺苷酸(促进睡眠的神经传导素)的接收,从而让我们敏锐和清醒。

  任何一种变得逐渐困难的重复性活动——随便一个游戏玩家都知道,就是游戏通关的秘诀——都能提升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含量。(坑)

  事实后来证明,塞卢斯并不是信口开河。鸟类的行为就是各种各样心灵融合的结果。当然,鸟不能读取彼此的大脑,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们就像共享一个集体的大脑。( #伪科学 )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的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很多系统(比如鸟类同步飞行,或白蚁煞费苦心地建造一个巨大的蚁丘),内在都是“意外的”和“非确定性的”,也就是说,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整体的力量要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以至于你无法简单地通过个体的行动(比如某一只白蚁嘴上叼着一块沾满唾液的沙土,或一只鸟正要起飞)来预测集体性的结果。

  人类想要其他人想要的。而且其他人的需求表现得越明显,我们就越想要他们拥有的东西。

  在每一个案例中,这种对于“必买玩具”的热潮和追捧都达到了成熟的社会流行病的程度,成为了一种快速和广泛传播的社会趋势,和某些消费者病毒很像。

  制造一种稀缺的感觉会刺激我们的团体性思维,以及我们对于错失的恐惧。觊觎他人拥有的东西,是人类的本性。

  实际上,最有效也是最卑鄙的病毒营销策略之一,就是公司写一篇博客,或者是制作一个YouTube视频,内容要极端、有趣、无耻、具挑衅性或令人恐惧(或是以上元素的组合),以至于让观众发问:这是开玩笑还是真实的?

  简而言之,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心程度越低,他们就会越依赖品牌。( 赞 )

  毕竟,为了融入你的群体,买一双和他们同样品牌的运动鞋比改变你的性格容易得多。

  昂贵又高端的品牌能让人获得别人的喜爱、接受以及社会地位,这种普遍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城市的街道上都有卖冒牌货的。( 赞 )

  亚洲是集体主义的社会,群体身份比较重要。所以他们通过购买品牌来过度补偿自己国家缺失的自尊——名声越大、越引人注目、越是放肆的昂贵,越好。(前半句赞,后半句坑)

  关于那些玩弄恐惧的营销手段是如何利用我们对于“恐惧的未来自我”的不安全感吗?不过,以名人为中心的营销策略恰恰做着相反的事:他们能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未来自我”的幻想。

  大部分人都能意识到名人营销的存在(毕竟很难忽略)。但是,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名人营销有多有效。

  更多的选择通常会降低消费者的满足感,也会降低他们买东西的可能性,这是个有趣的老道理。你没听错:说到购物,少即是多(而且你可能会纳闷,为什么你通常会两手空空地走出百思买,或者为什么一本12页的餐厅菜单会让你想直接走出门,转而找一间最近的麦当劳)。道理很简单,我们都害怕作出一个错误而又昂贵的选择。

  世界上那些最为强大的品牌——从苹果到哈雷公司,都和世界上的宗教有共同点,因为它们都让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有仪式感的,甚至是福音般的信仰。

  通过销售健康(或健康的错觉)而大赚一笔没什么奇怪的。实际上,这钱太好赚了,以至于诞生出了“功能性食品”这一爆炸性的行业——单单在美国,

  用行话来说,这是一个著名的策略,叫作销售“认知的健康和良好状态”,关键词是“认知的”。公司竭尽全力想让我们相信“天然”等于“健康”,但是这和真相差距太远了。信不信由你,因为这个字眼没有受到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监管,所以公司可以把任何产品都称作“天然”。

  任何公司都无法定价,甚至无法贴上折价标签的事物:宁静、朴素、均衡、幸福、平衡、美德。简而言之,就是可供购买的精神开悟。

  心灵营销(这个术语指的是推销那些能抚慰人心的、神奇的或是能激励人心的产品)已经成为各个(即使和“心灵”八竿子打不着)品牌和产品广泛使用的策略了,从糖果到运动饮料,甚至汽车和电脑。

  事实证明,现在的公司会使用各种复杂的技术来掌握你的一举一动,而多亏了这些技术,这间杂货店——在这方面,还有基本上你前去消费的其他每一家店,可能比你自己更清楚你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你的梦想,以及你的习惯。而且利用这些信息以你无法想象的方式从你身上捞钱。

  数据挖掘——委婉地说,指的就是营销行业中的“知识发掘”或“消费者洞察”,是一个巨大的、快速发展的全球产业,致力于追踪和分析消费者行为,并分类、总结以及平滑这些数据,以便能够用于说服,有时也能操纵我们购买产品。正是透过数据挖掘,公司不仅知道你的消费习惯,还知道你的种族、性别、地址、电话号码、教育水平、大概收入、家庭情况、宠物的名字、最爱的电影,等等等等,从而创造出一个我们的、被专家称为的“镜像世界”。

  电子优惠券:数据挖掘世界里的另一个鬼鬼祟祟但又鲜为人知的工具。如果你认为把优惠券电子化不过是为了便利和节省邮资,那你就错了。

  把我们的手机变成数据挖掘工具的最新策略是什么?

  某些金融机构——包括三大征信机构,艾可飞(Equifax)、益百利(Experian)和环联(TransUnion),仔细研究了各种文件,包括银行和法庭记录,以便作出涉及上百万美国人的财务生活的复杂档案。接着他们转而把这份详尽的数据,包括姓名、住址、社会安全号码、婚姻状况、家庭生育近况、教育程度、汽车品牌、有线电视服务运营商,甚至还有杂志订阅情况,卖给银行、信用卡公司和贷款经纪人,他们彼此激烈竞争,为的是找出尚未开发的顾客——甚至是那些本来就很难获得信用的人!没错,就是这样——负责维持和更新你信用评分的公司恰恰就是转身把你的财务信息卖给信用卡公司和抵押放贷者的公司。

  积分项目是为了一个简单又很狡猾的目的存在的:试图说服你多买一些。

  redicata.net,其目的很简单:Predicata让网站得以根据购物者在网上做了什么,又去了哪里的信息对他们进行鉴别和划分,接着再把为他们的预算量身打造、针对性很高的广告和营销对准他们。

  我们知道他们如何利用恐惧、性、名人、新时代的承诺、不安全感、怀旧情绪、数据挖掘等等,在向我们兜售产品的过程中勾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梦想和渴望。

  在那时我不知不觉地中了一个隐蔽的营销策略的圈套,这件事促使我开始怀疑自己区分现实和广告手段的能力。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许会认为是品牌拥有我们——但是在现实中恰恰相反。所以,我要告诉你的好消息是:在我们这个超高速链接的、充斥着推特、YouTube和维基泄漏的世界里——一个通过点击一下鼠标就能把诡计、骗局或秘密传遍各个角落的世界——消费者比以往拥有更多权利。

  未来的品牌必须要透明化,并实现他们的承诺。相信我(如果是营销者,最好用笔记下来),达不到这两点要求的品牌会立刻被曝光,并在痛苦中消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品牌洗脑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