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一):不可能是不会发生的,发生了的就不会是不可能
作者:Clara&Cola(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2819876/
大概用了四天的时间读完了阿加莎的这部《东方列车谋杀案》,推荐中说的那种神乎其深的大师笔法并未看见,却也不只是一部通俗读物。
关于优点——
全书一共分三部分,事情的发生,相关人物的证词,分析案件和解释结果的过程。所以,所谓一部侦探小说,本书逻辑清晰,条理性强,便于初级读者的阅读,阻碍性小。只要顺着坐着的意图往下读,就会慢慢看见真相。
时代背景强,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小胡子侦探波洛先生的转述,读者可以发现在那个年代:英国人是绅士古板作风、意大利人狡诈凶狠、法国女人妩媚性感,而美国人因为“国际移民”则已经开始崇尚平等。
关于缺点——
全书人设(凶手)太多,进而线索和描述之细节也过多。站在读者的立场,阅读起来过于繁琐和无重点。
阿姆斯特朗绑架案前因后果的描述太平淡,血腥味不够,因此无法勾起读者嫉恶如仇的愤恨,进而对全书最后的结局不能做到良好的铺垫。
关于经验——
在看侦探小说的过程中,读者或多或少都想找出凶手。以我的经验,阿加莎小说的线索都隐藏在描述中,所以只要注重细节和前因后果就很有可能会找到凶手的蛛丝马迹。所以,阅读之中读者可以将自己的疑惑圈起来或者记录好,说不定,你也会成为下一个小胡子波洛。
不要相信表象,任何人的证供都可能是凶手的误导。用思维和逻辑去判断,而不是感性、直觉和猜测。
不可能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无论表面如何,你的“不可能”一定是可能。即使这不可能在不合理,可是事实的答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二):“正义的谋杀”能不能被接受?
大概记得原著内容的情况下看了这部电影,回来把原著又读了一遍。脑海中过着情节,本想对比电影和原著相辅相成之处,只是写着想着陷入了死循环。 以下用“他”泛指“杀了无辜”的人。
(书评会再写一篇,这算是某种主题思考基于原著文字和电影画面的双重感受) 就算不是精心策划,谋杀一个恶人,应该大部分人也会觉得此举是合理的,但是应该是不合法的。毕竟,没有人有被赋予主动结束别人生命的权利。 那么,到底人们有没有权利执行某种社会层面的“定罪”,然后予以恶人审判? 恶人钻漏洞逃脱法律制裁逍遥法外,留下“无辜者”身边的人独自神伤悲痛。就像故事里那样子的解决办法是否可以被接受?是否可以被允许存在? 那么,法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以免有人打着正义的口号做【不正义】的事情?那这个【正义】的标准又该怎么衡量? 雷切特这个角色大概都会被认为是罪有应得,波洛先生的解决方式也是合情合理。 但,如果没有不像雷切特这样的“罪犯”呢?古语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个【错】字的底线又在哪里呢? 如果“十恶不赦”的人也有决心改头换面的那一天,到底该不该给他机会?可是这样的话,又怎么对得起无辜因他而死的人? 不过,就算让他毙命,死者也无法生还。那么,这个时候他的【死】又意义何在?——因为“一命偿一命”? 还不够全面完善的法律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应该不是为了“一命偿一命”吧?还是为了我们的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有一些极端报复社会的人的确不对,哪怕他也绝望地说这个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但,社会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这是一个社会现状的问题。某些方面也有社会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杀了人当然不可原谅,但如此“正义的谋杀”或者“死刑”会不会不断恶性循环?又或者说,能更快地促进美好的社会吗?
这是一出绚烂的悲剧。雷切特是个杀人犯,他绑架了富翁索要赎金最后撕票,间接导致了富翁家庭成员的死亡,最后化名出逃逍遥法外。而富翁的家眷、仆从、朋友决定合谋刺死雷切特——他们共有十二人,买了和雷切特同班次的车票,并在路程中杀害了他——而所有在这起凶杀案中的细节、证据都是刻意伪造来迷惑波洛侦探的。
有一个感受是,侦探小说是一波三折的,每当我以为山重水复或柳暗花明之时,后面又会发觉这些不过是小小的一步棋。而我想,读侦探小说的乐趣不在于真相的水落石出,更在于每一次如过山车般的情绪起伏,每一片被耐心解开的真相拼图。
阅读过程中,难以把握多数人物姓名、细节,只记得主要人物和主线剧情,这不是个好习惯。
结尾在人性上的选择出乎意料,按照阅读体验,一贯的剖析人性、揭露真相,最后却选择了对警察掩盖真相——让一个人承担所有人的责任。在我来看,这种前后反差有点造作。
阿加莎的文笔,波洛的性格,其实是非常接地气的——许多语言俏皮中显真实,和侦探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些反差。不过——也许侦探就这样?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四):推理中的经典
阿婆的代表作,读来果然没有失望。和《无人生还》一样,故事都是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里进行,地点由孤岛变为被大雪封锁的长途列车。在密闭、固定、单一的案发现场,仅凭少量容易被忽略的蛛丝马迹,完全依靠自己的嗅觉和分析判断,同时还要应付随时可能误导你的“华生”和“元芳”,最终探寻出事情的真相,这样的侦探着实令人钦佩——作者就更伟大了,她除了要编出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还要考虑在小说的推进中(也即解谜的过程)如何走近真相却又保持悬念。她把读者放在侦探的视角上,在每个时间截面都让读者接受到和侦探同样多的信息,直播侦探的调查取证分析过程但屏蔽其心理活动,于是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进行逻辑判断和思维锻炼的过程。这本书悬念设置得相当好,从始至终张弛有度,真相揭开后让我倒抽一口冷气,接着大呼过瘾,我想,创作难度不会小于书中侦探破案的难度吧。在本篇小说里,波洛侦探在分析每个人时,除了考虑人们的职业,还会着重考虑他们的国籍和阶层,因为车上聚集了来自美法俄英瑞意德等各个国家的不同阶层的人。阿婆显然对不同国家、阶层的人的性格很感兴趣,当我后来读了《杀死一只知更鸟》和《“民主”的奇形怪状》后,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推理中的经典,四颗星。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五):我老是读成东方快车手
暴风雨后宁静的夜晚,吓死我了,都没敢读下去,杀手我仿佛猜对了,但是又错了。是我太胆小,还是阿婆写的太精妙了,那种感觉更甚于看美国恐怖故事第二季。
还是那样,并不是一个无辜的人被杀死。
如果我深爱着那一家人,我也是那一家子的一员,我会去实施杀人吗? 这似乎都不是凶手思考的问题。灰色在于他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他的生命在权力与金钱的保护下留了下来,这时候,我要不要出手,还是因为我有很多伙伴,鲁迅说过做的人多了,那便是对的吗?我的心里,会不会狡黠地认为正是我有这些正义的伙伴,所以我的犯罪不是犯罪。
还是不要考虑那么多了,阿婆的书就是读的那种爽感,刺激。
这本是最刺激我的应该是那句话:丑成那副样子还要引人注目。呜呜,嘻嘻。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六):书评:东方快车谋杀案
最近狼人杀这个游戏非常的火,一般的配置是12个人,4只狼,也就是12个团体中,有4只狼。但是你能想象在现实的生活中有14个人的团体,1个平民,1个警长,还有12只狼么?
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惊恐的案件,同样,令人惊叹的不止是作者的想象力,同样,也有警长的想象力,这真的是常人都无法想象的现实,但是却被警长侦破了。
说实话,我已经剧透光了,但是真的是一部如果剧透了就不好玩的故事。
既然剧透完了,我就继续写一些书评吧。
这本书从缓慢的进程中缓慢进入,渐渐的发生案件,再接着利用各种错综复杂的线索扰乱别人的视线。最后当你陷入混乱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们的主人公侦探,早就剥丝抽茧的理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和原理,还在悄悄的给罪犯下套,来理清整个事件的脉络。最后在整件事情高潮的时候结束,对,让人意犹未尽,但是有别无他求。
本来你以为整本书很啰嗦,故事的开始,甚至是在调查线索的时候都出现了很多扰乱你视线的事情,像是一开始的那另一辆列车,再像是牵连出的其他案件的人际关系,还有每个人奇怪的态度,当你好像把嫌疑已经锁定一个人的时候,却又冒出一个人。知道故事快结束的时候,书的最后那几页的时候,随着我们大侦探的解释的娓娓道来,你才发现,似乎整个故事没有一丝的费笔,甚至还有很多可爱的伏笔。真是可怕的故事逻辑设定。也难怪没有在柯南或者福尔摩斯中看到类似的案件,真的是空前(福尔摩斯)绝后(江户川柯南)。难怪在侦探小说日新月异的今天,东方快车谋杀案之名一直久盛不衰。
我曾经花了一整周的空闲时间看完了金田一事件簿,但是看完以后觉得空虚,有那么一种被套路的感觉,似乎啊每一个事件都能够找到共同点,和被神话的死神柯南不一样金田一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精妙的设计,不知道是原创还是被致敬的精妙创意,让金田一和高远遥一的对决变得像是魔术一样精致,但是精致的背后似乎也给人一种审美疲惫。而死神柯南的在布局的路上已经渐渐越行越远,原来是点点滴滴的细节在画格和快速掠过的镜头中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现在的死神更多的是讲究大阴谋,小案件做主线,大案件做大局观。似乎已经变成了侦探的卧底小说。
回过头来看看这些经典,真的是不容易。没有一丝线索的落下,有的只是对群众的面部表情和情绪的观察你的确无法看见,不过站在波罗旁边的人也看不见,当作是站在懵逼的第三者的视角上看好了。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最后恍然大悟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真的是棒,我写不下去了,虽然一开始就剧透了,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看不懂,所有我后面也没有谈论过多的剧情,真是一个好故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这个故事。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七):理想与现实
这本书在推理小说中大名鼎鼎,读完感觉名副其实,确实是杰作。不过,从最理想的角度来说,确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最理想的推理小说是什么样的呢?在我看来,推理小说在小说里应该是“理工类”的,核心是案件和推理的高质量,案件复杂吸引人,解答严谨,整体设计受制于自然科学和逻辑学。推理小说内核发展了,推理小说才能发展,黄金时期就是如此。后来大家才思枯竭,开始走其他道路,比如社会派,社会派把推理小说的核心弱化了(批判社会、思考人生是很多小说都能做到的,而且根本不用和虚拟的案件绑在一起,思考更深刻)。理论上说,科学技术进步应该给推理小说的核心发展以广阔空间,但是作者水平有限(毕竟只是小说家,不是科学家),读者水平也有限(大部分理工知识中学水平及以下),创新很难。阿婆这本书是推理文学的经典,今日评价它的设计也可以说是水平极高,在当时更不必说。
推理小说应该作者与读者机会公平。只有少数作家的部分作品在案件和推理高质量的前提下还能给读者公平机会(埃勒里奎因,仅限第一期部分作品)。大部分作者都会留有作者的优势,只是程度不同,将重要信息最后给出的绝对是坑爹作。阿婆的这本书部分保留了信息最后放出,导致我虽然想到了结果,但实在无法给出最完整的答案。波洛的有些设想推断,虽然后来证实,但作为读者来说,实在很难精确地往那个方向想(假设虽然是依据证据作的,但假设和证据之间的距离太远),无伤大雅但有些遗憾。
最后是文笔以及其它因素(幽默、批判、爱情等,核心做好了,有这些可以增强可读性,当然本末倒置就不好了)。卡尔在写密室讲义时,可能自己觉得很爽,但苦了读者,后人谈起来,好像那是一篇学术论文,不是小说中的章节。阿婆的这本书可读性强,开始节奏稍慢,案发后节奏加快,翻译也不错,读起来很畅快。
综上,我认为最理想的推理小说应该案件吸引人,解答严谨,读者能公平参与其中,而且读起来愉快。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实中,阿婆的这本书在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说是高素质的,不愧于经典二字。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八):写法与内容都让我惊叹
这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的推理相当严谨,安排非常巧妙,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对所有情节的叙述朴实且没有渲染上一点儿情感色彩,可以看出作者尽力将线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与文中侦探波洛先生所知晓的是无差别的,并且在行文中不断帮助读者对繁杂的线索加以梳理,并安插进铁路公司董事与医生两个角色,使得读者可以很好的将自己代入这两个角色之中,从而促使读者与行文一起思考推理,这一点相比于很多“一言堂”的推理小说要巧妙很多。小说在一开始就暗示了在淡季车厢的人却如此之多的反常现象以及汇聚了各个国家与阶层的人的巧合,但是一笔带过不加以过度强调,这样既能形成首尾呼应,也不至于一眼就被读者识别,作者在线索透露的度上把握的恰到好处。除此之外,文末的结局也着实出人意料,让人以为案件侦破,行文结束之时又让人眼前一亮,犹如电影结束后的彩蛋一样。整体来说这一部小说要比我之前的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马普尔小姐最后的案件》要好很多很多。唯一让人头疼的就是十几个外国人的名字记不住啊。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九):阿婆的第二本
一场十二个人共同复仇的仪式,靠着心中的仇恨与正义,细细想想,仪式感与爽快感超强,带着勇气与集体荣誉感的一次谋杀?看似每个人都没有作案时间,与案件没有关系,不在场证明无懈可击,侦探一时一头雾水,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作案动机,就像一张大网,十二个人紧紧相扣,一环套一环,密不可分。
虽然比一般推理小说多了很多细节和过程,但我认为还是不是推理性很强的小说,最终由神探给出答案,或者是因为对于这种人物数量多,关系复杂,名字又难记的小说,实在是懒得理清这些人物、时间与空间关系,一般面对这种情况,我不是很享受自己一步步推理出来的感觉,而更注重最后的结果,想最后有一种“噢!原来是这样啊”快感。
我对于《无人生还》的打分整体要比这本高,《无人生还》在我看来更偏向惊悚小说类型,推理性也不多,但是营造出了惊悚小说的气氛,再加上童谣和孤岛杀人的设定,算是很经典的推理小说,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十):东方快车谋杀案
带着已知答案去读推理小说是对作者最大的考验。推理小说的精髓就在于不到书的最后一章,作为读者的我们永远无法确定真正凶手,作者用的方法大致就是信息不对称。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名气太大以致于在拜读之前就知道了答案,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翻开了这本书,一气呵成是对作品的最佳肯定。
十二个忠诚而又善良的“好人”携手杀死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这世界本就没有非黑即白的说法。人是一个多么复杂难解的动物!我们为了爱可以牺牲一切,也可以为了恨忍忍不发一言。
替天行道还是滥用私刑?一个道德与法律的直接矛盾冲突!
愿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愿世间无冤假错案!愿法律体系愈发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