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部由河野圭太执导,野村万斋 / 松岛菜菜子 / 二宫和也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一):不太喜欢
一个结局很不政治正确的剧,其实说实话,第一夜和第二夜我觉得总体上都有点无聊。觉得好看的部分反倒是最后重述杀人片段的回忆。前半部分的事件前因真不是很想看,一直快进。说回来,这个案子里的人杀人,感觉像是闹着玩一样,虽然我知道这是编剧三谷幸喜的编剧风格,但确实给我观感有点别扭。而且这个侦探角色也太好说话了吧……从小看柯南长大,一直受里面的三观影响。柯南里面的犯人基本上都有隐情,但是杀人就是杀人,最后还不是被抓起来带走了。一个名侦探说什么这是我第一个未侦破的案件,但是我无比自豪←我的天啊,这句话真的确实颠覆我看这类题材作品的三观。而这个剧的he让我有点不舒服,大团圆结局用到这里感觉怪怪的很崩坏……总之应该不会完整二刷,要刷应该也只是冲着我斋叔的个人秀,不得不说,他那段一人推理的全过程看得我很感慨,台词量确实大。但是冲着角色和剧的表达形式来说,我真的确实不太喜欢。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二):三谷幸喜的东方快车
故事实在太经典,对这部戏期待了太久,所以第一夜之后,无比期待三谷会怎样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我甚至会期待他是否会修改阿婆的结局。三谷幸喜的故事总给人一种很强的交流感,仿佛能透过镜头前的表演看到他戴着反光的眼镜站在后面面无表情,不断地抛出问题让观众跟着选择。一场编剧与观者的博弈。
然后来到第二夜。
在全程欢快的BGM衬托下,仿佛组团策划杀人是一桩赌博游戏。在三谷幸喜这列东方快车里,坏人面目可憎,复仇者却是芸芸众生。
十三个人组成的审判团里,最初的组织者妹妹却是最后唯一没有参与下刀的人,然而不戳那一刀就真的没有罪过了吗?奶妈和女仆父亲是唯二因为“杀人是不对的”而有挣扎抵触,但最后在火车上,众人因为大雪抉择是否继续计划时,胆小的奶妈却是第一个张口劝说执行的人,女仆父亲在确认了作案手法后沉重地说:“希望不要给其他乘客带来麻烦。”尽管他并不想玷污奉献了一生的列车;小秘书因无法忍耐萌生退意,却被老夫人用刚力夫人的遗物又挽回,“我很过分吧,让那孩子成为杀人的帮凶”,圣经是信仰,夕阳的光辉笼罩下,幕内拥抱的是他的信仰;厨子、司机最为冲动,随着时间,复仇所必备的“愤怒”却在减少;只有被赶鸭子上架的家庭教师与极力劝说才参与的军官最冷静理智,此二人却产生了婚外情;最不想被卷入事件的饭店老板却成了唯一的牺牲者,这一幕幕都极其现实与讽刺。日式的细腻将故事拉离了我们所熟悉的那桩谋杀案,原来复仇也是一桩日常流水,原来复仇并非全靠坚定的信念与无法切断的羁绊。
事件在饭店老板遇害后全面升级,众人的愤怒值达到高潮,终于开始执行审判职能。可下刀的时候,大部分人手都在颤抖。说到底,他们真的知道“杀人”究竟是什么吗?“杀人”只是百般讨论验证后终于得以执行的行为吗?“杀人”是卸下道德防线披上“复仇”外衣的一种正义吗?想起《哈利波特》里邓布利多希望斯内普替代马尔福来杀了自己,“那孩子的灵魂还是完整的,不该被杀戮而玷污”。三谷对众生相的刻画将观众重新定位,我第一次重新思考起这个在十几年前就看过的故事。在最后的最后他又把问题抛给了屏幕前的我们,“如果你是波罗,你会放过他们吗?”,我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小胖子在后面这样问着。有那么几秒钟,我丝毫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
本想随便说说,没想到写了这么啰嗦的。除去剧情,黄担表示,看行长扔钱那一幕真的笑喷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三):现实中的第二夜
第一夜比较忠实原著,对我来说有趣的是第二夜。人物形象和动机都与原著有不同。
刚力大佐刚开始拒绝付赎金,因为军人荣誉,让他为女儿的死多少有了责任。这点与原著交赎金只求女儿平安不同。两方军人形象不同,日本军人往往给人重视容易甚至刻板顽固的形象。
与原著大家因为复仇聚集不同,日本版的动机变的各自不同,真正想复仇的只有刚力一家,还有为了保姆的侦探以及小秘书。女教师犹豫不决,最后的说法是为了保护老夫人。
能登陆军大佐主张正义,要明确杀人犯,还要照顾杀人犯的家人,估计还有对女教师的感情因素。
信教的那位在等着天罚,因为老夫人的信决定加入。
与教师军人这些相对上层的人不同,厨师管家和司机,这些下人反而执意复仇,有着朴实的复仇动机。
时间残酷,怒意减退,萌生退意,都是更为现实的情况。需要老夫人一家作为核心凝聚,不致各自消散。餐馆老板被连累挨打才让他们不得不行动,顺便吐槽一下貌似正义的司机直接跑了。
从文化上来说,西方一直有着复仇情结,莎士比亚的故事,神话里的复仇女神。影视作品里往往复仇就是核心,恨意也不会因时间而消磨。
而复仇故事移植到日本就不同了,纯粹的复仇故事显然不符合日本人的性格,于是出现了以上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纠结,尤其是女仆的父亲,对火车的感情阻碍复仇,也算比较典型的日本职业精神了。
总之,第二夜是原著没用写到的十二个人的背后故事,也是很日本特色的故事,笑点泪点都有,也有着现实中人性有的犹豫和弱点。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四):三版东快,各有千秋
东快应该说是阿婆作品影视改编我看得比较多的一版(另一个是无人生还),但在这三个改编中,让我选出一个最喜欢或者最不喜欢的,确实很困难,我是真的觉得三版各有千秋,编剧导演和演员在演绎阿婆的这个经典故事时,都在表达的对原著的理解,对法律正义与犯罪的理解。
先说74版吧,可能这在很多人心中是经典,尤其是它出现在译制片年代,在那个文化产品不那么充足的年代,有这样一部片子,足以成为一座高峰。不过可能是因为年纪的缘故,我看74版的时候,就只是当做普通的影视改编来看,而且那时也没意识到卡司的强大(当时只认识褒曼和康奈利)。。74版最让我不满意的还是波罗的演员,完全没有波罗的神韵啊。。波罗在我心中应该是骄傲自负,精明敏锐,还有些怪癖的老头(演员没有长成蛋形的脑袋我不怪他← ←)但他肢体语言没那么浮夸啊(感觉日版波罗和这一版比较接近)情节什么的,因为是好久以前看过的,不太记得和原著有什么差别了,只记得自己的感觉是这个改编比较符合原著。。
大卫苏歇在我看来是最符合波罗的演员了,而且演技自也没得说,脑袋也是蛋形的~(喂不要在纠结这个问题了= =)二十几年的波罗演下来,论对这个角色的揣摩,目前确实不会再有什么演员可以超过他了,而且苏歇的演技也是真好啊,前一阵子看过他演的不可儿戏,反串巴夫人真的很赞~不过迷你剧版的问题在于为了情节出新,改动太大,以至于不合理(好吧,其实原著bug也不是没有)
毕竟是五六年前看过的,也是快忘了情节,印象深刻的改动是十二人陪审团把医生拉进来,去掉了推销员(有医生做内应你们难道不是想干啥就干啥么,感觉波罗和福尔摩斯不太一样,不太精通验尸法医这一套)另外貌似这版里牵头人是女教师?然后演员的话,当初刚看完唐顿,再看老爷在里面演仆人真是太出戏了,真是一身主人气场(原著中貌似管家原来是阿姆斯特朗上校的部下?)
不过迷你剧版最大的改动还是波罗的态度,前面忘说了,波罗应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虽然伸张正义,破解真相,但他有自己的是非观,这包括小说中他放走了东快的杀人犯,也包括在帷幕中他杀死了唆使他人犯罪而不留下罪证的诺顿(好像剧透了诶。。)然后选择自杀(因为自己也杀人了,所以在发病的时候,放弃治疗。。)74版和日版基本上都延续波罗的人情练达,但迷你剧版则完全变换了主题,非常有宗教气息,开场有一个巴格达女人被施以石刑,结尾波罗揭开真相以后,各种指责众人罪行,最后是靠着手里攥着十字架,在雪地里一步步蹒跚而行,这也太沉重凄凉了吧。。
当初看的时候,我是很不满意这个结局的,觉得完全没按波罗的人设来,但后来想想,其实也没有那么不合理。首先,阿婆在书中没有指责十二人的杀人行径,并且让波罗放过他们,但这不等于他们的行为是合理的(对这一点的反思在后面两个改编中都有体现),其次迷你剧版改编东快的时间实在是太靠后了,东快本来是波罗比较靠前的案件,那个时候他可以比较通达地看待,到了老年,见得多了,反而更识得人性之悲哀,绑匪逃脱法律的制裁是一种不正义,十二人选择自发地复仇,实现他们心中的正义,从法理上说,也是一种不正义,而自己无论是放走还是不放走他们,也都是不正义。可以说迷你剧版在结尾对东快思考延伸了一个维度,而不仅仅在于揭开真相,所谓的”正义“得以伸张,而是触及人性深处悲哀与社会制度的思考,说来也不是那么糟糕的改动,可以呼应帷幕里波罗对人性的思考。
最后来说日版,第一夜基本上是74版的日本化,没有太多新意,但实在是太讨厌这个波罗了(虽然看弹幕好像是个挺有名的日本演员)手舞足蹈上蹿下跳挤眉弄眼就不说了,为什么满脸跑眉毛还跑得那么猥琐?!猥琐从来不是波罗的属性啊。。而且看着很毛利小五郎。。也就是说,漫画风很严重。。
第二夜还是可圈可点的,前两版囿于时长,都只能着重于当下的案情,而不能对案件背后的故事有更多延伸,而这版东快分成两集,就有足够的时间展现十二人是如何一步步联合起来,最终一起动手的过程。而且有了足够的时间,人物性格就比较丰满了,每个人不再仅仅是十二凶犯之一,不再只是他们身份的标签。而且补充了许多故事细节,比如厨子想快点动手,说如果总是拖着,复仇之火就会渐渐熄灭云云,还有小秘书和老管家卧底的故事,妈妈为了留住小秘书而拿女儿的遗物刺激他,家庭教师和上校联手调查绑匪(这点做的很赞,进一步做实了绑匪的罪行。我以前就在想,如果让我改编东快,我会从绑匪的罪证入手,绑匪直接证据不足是因为他真的不是凶手,十二人杀人多年以后,真凶才浮出水面,原来他们当初杀错人了XD)还有餐厅老板被打死or重伤,成为让十二人下定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餐厅老板叫菠萝,感觉编剧调皮啦233)这些新的细节能更好地补充东快杀人案的故事背景。
然而,然而,我夸了那么多,还是想说,情节真的很崩坏。。复仇小组四处安利,简直是邪教传销组织啊。。(好吧,这是原著的锅,按照常理家里雇的佣人司机什么的不太可能为主家报仇,只有至亲才会,比如母亲,妹妹,自杀女仆的父亲和恋人etc)基本上核心人物一摇唇鼓舌,被劝说者就差不多入教了(以家庭教师为代表)。另外,三人组(妈妈、二女儿和公爵夫人)全程都在崩坏,为什么杀个人她们怎么那么兴奋,这种事难道不是苦大仇深的么,说的跟要去春游一样。。让做演员的妈妈做伪装,还跟初次登台一样跃跃欲试是搞哪样?!然后女儿和老夫人也吵着要变装,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小说中阿婆一直在写妈妈的身份,年轻的时候是悲剧演员,而且是擅长演麦克白夫人,却在最后演喜剧,而且她的台词几乎三句不离开女儿,也是在暗示扮演喜剧角色的背后,其实是深重的悲剧吧)最后再吐槽下bgm,那么欢快搞什么鬼啊,太脱线了。。就算波罗可以轻松地原谅杀人凶手,但杀个人也不是什么欢快的事好么,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快意恩仇之后,亲人朋友离世带来的伤痛并不会减轻。然而感觉案子结束后他们都好开心。。
不过片中的一些小幽默还是挺不错的,比如片头片尾都在刷存在感的河豚君233比如上校强迫症发作,一定要求有十二个人(这也是阿婆的锅,小说中好像提过要求十二个人,因为有特殊寓意,不过好久不看不知道是不是上校)可能书中就一句话带过了,但是呈现在片中就好搞笑啊~再比如接下来二女儿提出让自己丈夫参加,结果被妈妈拒绝了,因为女婿还有大好前途,结果众人脸色不对,女教师赶紧解释这不是说我们觉得你们没有未来了blabla这些会心一笑的细节都很赞~
再说说这版的立意,这一版的波罗虽然没有太多纠结(汪说一点了,这版貌似是唯一一个弥补了雪地上没有脚印的bug?),但最后的一个小细节,小秘书意犹未尽,提出要继续惩治逍遥法外的恶人,结果被厨子骂了,其实含义很深刻,如果读者观众认为十二人惩治绑匪是正义的,那么它可以以此类推吗,如果所有得不到法律制裁的犯人都依靠民众的力量来解决,那么法律还有多少存在的合法性?如果这个世界有那么多逃脱制裁的犯人,那么法律本身的缺陷是否应该由人们去反思呢?
或许这些人们始终追问,始终关注,却始终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是使东快不断被人搬上荧幕的原因吧。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五):和风的波洛(下)
看到第二集总算有点儿熟悉的日剧的感觉啦!这部分以各人叙述为角度,插叙过去发生的事情。从那场上半部分曾经出现的聚会开始回忆,倒是很符合“盛极则衰”。这是一场难得的聚会,除了列车员以外全员到齐,以往只在叙述中以回忆或者报道形式闪现的几位受害人,都展现了鲜活的一面,这也和之后发生的悲惨故事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说中未曾提及的十二人集合和谋划过程是这部的重点。2017版以所有人齐聚在阿姆斯特朗上校家中观看影片这一镜头带过了策划阶段。这一部则是充分展开了,从老夫人想要手刃凶手,到小姐希望策划一场完美犯罪,再到通过老夫人、马场小姐和能登大佐的奔走逐渐完成了组队。而十三人参加,十二人动手的问题则借由能登大佐坚持十二人审判解决。十二人这个梗也被导演玩到极致,从一开始只有十一人始终无法找到机会,到机会来临时第十二人出现了,再到外交官强势加入又变为十三人,最终决定由女婿代替次女出手。
对于人性的刻画也挺有意思,比如保姆吴田,在别人坚定的时候,她动摇;在别人动摇的时候,她坚定,或许人就是那么奇怪的动物。又比如老夫人不愿意牵连无辜的乘客,但为了实施计划也不愿意放秘书内幕退出。完成组队后另一个高潮就是犯案过程,片子用了大量笔墨细致地进行展现,毕竟这部分也有138分钟,时间非常充裕。各个细节的处理也挺有意思,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侦探和各种意外状况发生时,他们的动摇与坚定。比如次女浪子的神来之笔,对于马场老师的困扰,当然这也符合次女对自己的定义不谙世事,被丈夫和母亲一直保护着的她,以一种孩子般的天真策划并参与计划。毕竟没有她的异想天开,这场完美犯罪就没有开端。
医生和高官在这里相当于旁观者的角色,当波洛问他们的意见是选择第一种是意料中的。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波洛那一瞬间抛弃了玩世不恭的面具,严肃的表情配上唯一一句正常冷静的台词,这一版的波洛不仅选择了隐瞒事实,甚至主动帮助他们破坏现场,完成这场完美犯罪。在最后这一场戏里,波洛的面部表情不断切换着,一闪而过的严肃的神情和结尾时浮夸的语调和装模作样的背影形成了对比。
我觉得这部还是演绎的很不错,各个人物的性格饱满,剧情连贯,自圆其说方面做得很出色,比如对于保镖的处理。充满了浓郁和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演绎版还是值得一看。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六):第二夜大好评
此前是看过别的版本的,一直很好奇这种被多次演绎过的推理剧应当怎么改编才能改编出新意。
刚看完第一话时并无任何感觉,情节基本和原著一样,案子基本已经破了,而且比起其他版本未见得拍的有多好。
第二夜的故事让我找到了这个版本的意义。
编剧详细交待了这些人如何聚在一起策划此次杀人事件的过程。和原著“所有人自发结成一个团队”不同的是,这个版本中的参与者是一个个“安利”而来的,在漫长的等待中,有人怒意消减,有人萌生过退意,计划险些难以成形。本不想牵扯在内的餐馆老板被活活打死,这才使得众人必须实行杀人行动。(明明很有正义感的司机,在老板被打的时候早就不知道跑到何处了,果然自私才是人的本性啊)但或许这样的设定更接近真相,毕竟现实生活中,人缘再好的一家人也不会有这么多人为之卖命。只有至亲才有可能长期沉浸再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其他的朋友的痛苦与愤怒只是一时的。
心里默默腹诽一下,第二话是不是编剧对原著的反思和吐槽呢。
题外话:微博上很多小伙伴觉得第二话毁了原著,其关键在于看完第二话之后无法再对这十二个人保持同情,质疑侦探在这种情况下还放过这些人。也许,我们看到的镜头内容,这些人未必全部讲给侦探听,比如教师和军官的婚外情,比如母亲拿女儿遗物送给小秘书是有意为之。因为侦探是在“听”这些人叙述,而我们则是“看到”了这些人跃跃欲试的神情。人在掌握的信息量不同时,大概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吧。在知晓真相方面,就连名侦探也不是万能的。Legal high里的一段台词说的颇有些意思。
“你所谓的正义,只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同情,不过是怜悯每次出现在眼前的可怜之人。“
”可是,如果你否定这种行为,哪么正义又在哪里?“
”我们又不是神,怎么可能会知道哪种东西”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七):东方快车
拍得很好。
第一夜的推理差强人意,推理细节虽然比74版完整,但是推理过程要弱一些,三星而已。
精彩的是第二夜。五星满意。
开始从十二人的角度讲述事件的整个发展,里面的很多细节都非常出色。
老夫人决定复仇后,杏或者菜菜子与每一个新加入的人之间的交流,为何要这样做,如何与心中其他的意见抉择,尤其是说服上校和教会的帮忙人时,他们的挣扎,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更深的东西。
餐馆的老板的态度,以及他的结局,厨师的长时间后,恨意淡去的陈述,小秘书再也忍耐不了准备离开,太多这样的脑补的真实,反而让我们更加觉得如此的特殊的审判于法律而言有多么讽刺。
无论在怎样的程度,老夫人都坚持即使自己自首也决不伤害任何无辜生命,可是她对小秘书的那番话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那这样如果现有的法律令人失望,自己建立的陪审团又是绝对正义的吗?如果其中有人放弃,那结果如何?每个人的这一刀,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会有多少影响?
结尾野村用一种一贯的戏谑的方式完成了放过,这是因为可以看出三谷所塑造的侦探的形象就是如此,不完全以法律为信仰,根据自己的内心任性而为,所以他最后做出这样的决定没有太多挣扎。这一点和10年版比较少了一些这方面的深度,但我觉得不失为一个好结局,因为他已经把挣扎用上面的12个人来考虑了。
很喜欢野村戏剧式的表演方式,夸张的再合适不过。卡司强大的过瘾,演技均赞。ost也很独特地搭调着。总之喜欢。
最后,a团担相关,给nino演技点赞。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八):或许这就是战争动员
第1夜是还原经典,第2夜是战争动员。
杀人好爽。当怀揣着报仇的恨或者主持正义的爱时,这种感觉会更爽。当杀人变成群体活动时,杀人本身也变成了一件神圣的事情。
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并不是她策划最精妙的一场犯罪,但这出谋杀却在世界各地被各种艺术形式所展现,影视剧、舞台剧、广播剧,不同时代不同语言的改编演绎,众位导演和编剧无疑不是迷恋那番平静下的暗涌。
集体谋杀,最自然的举止也是最惊心动魄的瞬间。被害人和观众你都浑然不知眼前的各色人等皆含杀心,一颦一笑都是为了夺人性命。
这个版本的创新之处,便是展开了谋杀的策划阶段,非常有意思。
有趣之处在于先前诸多版本未展现或者一笔带过的策划过程,在这里做了全景呈现。然而这种呈现所带来的效果与联想却是极其有趣的。或许这个版本就是一部影射战争的片子,模拟一场小战役从前期策划到实施进攻再到历史定论,让人们站在一旁冷眼审视,参与谋杀的13个人到底有几个跟死者有必杀之仇?
老夫人正欲先杀之而后快地磨刀霍霍时,被小女儿拦截下来并提出要进行一场完美谋杀的提案。于是,她们最先拉的人是有权势的伯爵夫人,得到她的支持后,她们威逼利诱了一名智者,也就是主策划人女家庭教师,智者拉入了勇士,那位军官大人,随后就是零零散散的各相关人士。
谋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本身的社会地位都不同,每个人与谋杀对象之间的牵绊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却因“同谋者”的身份,在这场谋杀策划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因此,那些零零散散们也愉快地如同参加社团活动般投身于此。从这一段导演运用如此欢快跳跃的音乐上来看,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谋杀的最先发起人,也就是杏饰演的小女儿未触碰匕首,在最后一次策划会上,全体成员甚至一致决定不让她出现在即将成为案发现场的特快列车上。当故事行至于此时,我不禁心中暗颤:这不就是二战中的昭和天皇的写照么?
或许,你会觉得我这个想法太过牵强,但如果你真的了解那段时期日本国内的历史,你一定明白。彼时日本天皇可不是个吉祥物,昭和天皇裕仁是日本帝国陆海军大元帅,侵华战争的发起者。但是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他却被日本国上下保了下来,使他逃脱了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
似乎在日剧的影评中提及不幸历史是一件极其不讨巧的事,毕竟能找来这部剧观赏的人,大抵上也是追了多年日剧的人士,折服于日剧的真挚与巧思,当然我也是。虽然,昭和天皇逃脱审判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的维稳政策,但是,第一发起人在最后时刻主动或被迫撤出的案例不绝于世。
还有一处,那便是刚刚逃脱谋杀指控的众人中,有几个小伙伴已经对下一场“铲除败类”的谋杀充满期待了。二宫和也扬着自己那张小脸上,一脸期待地提议寻找下一个目标时,毫无代价的杀人会上瘾吧,坐在屏幕前的你一定也背脊一凉吧。
这些善良人的黑暗面和黑暗之可能是这个版本的亮点,未被掩盖也未被捅破的人性瑕疵,只待观者自己去揣摩。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九):谋杀背后的故事
毫不夸张,这部剧我期待了半年,三谷幸喜出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保证,再加上阿加莎的原版小说改编以及强大的卡司团,我得感谢字幕组的神速,让我不至于等的太过辛苦。观影结束后的第一感觉是,那句老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也不尽然如此嘛,最起码我感受到三谷要传达给观众的东西,也在早已无比熟悉的剧情中得到很多新的体验。
先说第一夜,对于一个读过原著,看过大卫苏切特的经典电影版以及玩过剧情游戏的人来说,第一夜的剧情没有可以吐槽的地方,这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事情。原本的设定就是第一夜遵循原著,第二夜加入原创,现在看来,确实是很遵循原著,包括遗留在现场的证物、穿着红色睡袍的女人,甚至某些对话,都是高度还原的。比较让人欣喜的是对一些人物性格的细节处理,比如宏爷饰演的外交官对妻子的保护,菜菜子饰演家庭教师的冷静淡定,原本聒噪的夫人提到女儿时的一抹忧伤,这些处理其实是为第二夜人物的正式展开埋下伏笔,但如果视为对原著的一种补充也会让人觉得毫不突兀。
再看第二夜,这其实才是三谷主要发力的地方,喜欢三谷流喜剧风格的人会很容易接受,不熟悉的人可能很难适应——明明是一个杀人事件,怎么搞的就像是一场闹剧?三观不正,毫不严肃,破坏了原著的厚重感,本来在第一夜还让人满怀同情的凶手在第二夜突然面目可憎起来。对此,我无法反驳,毕竟个人喜好不同,但如果抛开三谷的个人风格不说,其实这一夜就是讲述了杀人背后的故事,用凶手的第一人称视角,从五年前,从悲剧发生之前,从故事的最开始讲起。这里的处理很真实,也解答了很多之前看原著时的困惑,比如,这样一群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人是如何聚集起来的?为什么在悲剧发生五年之后才开始复仇?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方式,一切的计划又是如何形成的?三谷用一种很现实的手法脑补出这件谋杀案背后的故事:有人自愿,有人被邀请,有人半被迫,在这五年之中,其实每个人都在忍耐,忍着对逝去之人的怀念,忍着对仇人在旁却无法手刃的痛苦,忍着最初的愤怒一点点消退,开始对复仇计划有所动摇时的惶恐……很真实的刻画,也是很真实的人性写照。无论这五年动摇过多少,在风雪交加的当晚又发生了多少计划之外的事情,最终谋杀还是实施了,全剧最高潮的地方是在进行谋杀的时候,每个人脸上的表情,说的话,以及刺杀时的力度大小,几乎都是与这个人的性格,这个人在五年之中所经历的事情相匹配的,至此,我也就记住了每个人,而并非之前看小说时一掠而过的一个身份,一个代号。
如果说小说原本给我的震撼在于结尾,是种骤然揭开谜题的不可思议、知道真相的隐隐悲哀以及与波洛一样在情理与法理之中的纠结,那三谷这一版就是带我重新认识每一个人,让我从推理小说的设定中走出来,走到一个故事中,体会这五年之中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前者更为沉重,在一切刚刚揭晓之时戛然而止,而后者则是传统的日式风格,让一切合理化、现实化、日常化,从一个精巧的杀人谜题转化为一个社会事件。
改编其实是件很难的事,完全遵从原著和大胆翻新改造都不会讨好观众,所以三谷就索性分为两夜,原著党去看第一夜,想要原创的去看第二夜,而像我这种贪心的人就两夜都看,各取所需,的确是种很实用的办法,而能在原著的基础之上看到新的,比较合理的,不至于突兀的情节,改编也就差不多成功了吧。
最后,想提一下这一版的结尾,不同于原著中波洛的纠结,野村叔显得很是豁达,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决定了要与凶手“同流合污”,这也是让我从头至尾不会把这一版的侦探角色与波洛搞混的原因,除了他们体格之上的差异,后者很明显更具有喜剧气质。
最后的最后,小秘书的异想天开算是一种调侃,毕竟现实中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情不胜法,但至少在剧中可以给人一个还算安慰的结局,新年的sp,能把一部哀伤沉重的小说拍成轻快的群像贺岁片,三谷也是够努力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观后感(十):温情的谋杀案
日式的悬疑是我喜欢的类型,这次改编阿加莎老奶奶的作品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日式的温情从作品里透露出来,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活生生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一个善良的杀人犯和同谋竟然都成为了温暖的诉说者。
影片接近300分钟,很难选择一个连续的时段做这件事情,一天之内看完觉得自己棒棒哒。上集讲述侦探对每一个人的询问,下集讲述杀人犯的自白和令人心酸的往事。
最让我感动的是斋叔最后的决定,终于出现一个他都破不了的案件,本以为这样固执和不可一世的侦探不会因为一个动人的故事而放弃自己职业的素养,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无声的支持。在那样的环境下,那样的大雪纷飞的冬天里,为这个凄美的复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欣赏日式风格的改编到对阿加莎·克里斯蒂老奶奶产生崇高的敬意和浓厚的兴趣。打算开始攻读她的代表作,然后发现其中广阔的世界。老奶奶让我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只有男生才能做好的,女生一定也有其不同的视角和描述,并且不逊色于男生。这一点从世界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中有女性就可以证明。喜欢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人物之间复杂又深邃的关系。耐人寻味的感情,和一条条看起来藕断丝连的线索,都让我无比痴迷。比起宏大广阔的场面,我还是喜欢细致入微到情感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