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特别有禅》是一本由骆玉明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13-5-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一):诗中禅意静中寻
当最美的文字和最高的哲学相逢的时候,我看到了妙笔生花。看文章封面葱郁远山层层叠叠,映着一叶扁舟荡漾轻轻在水上荡漾。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打动人心,这本充满了诗意和禅意的书籍便不容错过。但看封面悠然自得已是倾倒,而书结合诗歌来介绍的禅意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什么是折服,什么是顿悟,都在看完这本书后体会深长。
禅是什么?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苍山空寂,明月清朗,幽潭澄澈,野花自开,都是禅意。自然的美景让人心情愉悦,而我们伟大的先人,更是将这样一种自由心与天地造化相融合的平静和快乐写在了诗中,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妙变化的世界。如果说淡看花开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是种恬淡的生活,而落花随流水而区,依旧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花是禅,月是禅,春来草自青依旧是禅。远看禅虚无缥缈,不可捉摸,走进去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清朝袁耀的一副鸡声茅店月图画便给读者展现了内心深入寂静状态时感受到安静的月色景色。佛法中有一种突破叫顿悟,这个一种在不自觉间突破自我扩大心胸视野的机缘,而禅作为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本质上带有诗性。他超越凡俗,却不理日常。于是让我看到诗中有禅,禅中有诗的中国传统文化。
李奥有一首著名的诗,赠药山高僧惟俨: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是韩愈的弟子,与山僧惟俨是好友。一日李翱问佛禅对于世界本原的理解,惟俨便用着这句来着隐喻的诗句回答他,云在青山水在瓶。水在瓶则静而定,波澜不起,在天则化为云,自在漂浮。顺应自然便成道,道本无形,一旦固执便化成瓶,又如何成道呢?很多人都觉得禅深奥玄虚,说不明白,其实采菊东篱下,闲敲棋子看落花,我们总能领略到那些字里行间的幽静。人心与俗世隔远,便会与自然亲近,世界上到处有着声响的起落,当某一幽静浮现在心中的时候,便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智慧,安享心灵宁静。
本书就禅的故事和人物典籍在叙述中展现出来,更让诗歌解禅别有一番趣味。那穿插在文中的山水古画更是给读者以最美的享受,为我们展现了另一层面的智慧。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如此,摆脱虚妄在诗歌中寻找心灵自在,让烦劳不齐,让清净自如,修身养性,何处不见禅呢。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最近心绪不宁,恰巧看到K君还存了那么一本小书,于是翻了一下,以为是诗歌鉴赏,但更多有生活中的禅意,记录下标注的句子们,它们让我静下来了:
1.倘能消弭固执和对立,消弭贪欲与妄念,消弭紧张和焦虑,便能以空灵玄妙的智慧,朴素自然的心情,随缘自适的态度,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的生命。
2.饥来吃饭困来眠
3.如果人不能明白、控制自己的欲望,被内心的欲望所扰动,心动万物随之而动,他看到的是一个变形的世界。站在狭隘、偏执的立场上,是非无穷,祸福无端,内心的焦虑越来越深。而禅的修持所要达成的境界,就是摆脱种种虚妄的意念,摆脱由这种妄念所造的世界的幻象,保持空明的心境,随缘而行,不为外物所动,如此由超脱而达成自由。
4.不为生而喜,不为灭而悲。
5.世间有无穷的是非,无穷的争执,还有无穷的诱惑,人不能不在其中走过。要全然不动心也许很难,但若是处处动心,那恐怕要一生慌张,片刻也不得安宁。
6.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7.领悟到必须将在这世间的一切痴迷、一切纠缠都放下,不再思量,不再计较,不再解释,无所依恋,而最终达到透脱明澈。
8.你既无心我亦休,此身无喜亦无忧。 饥来吃饭困来睡,花落从教逐水流。
9.人生总是有很多艰辛, 除了对自己,没有人可以说。
11.平常心”又不是容易做到的。就像大珠慧海所说,饥来吃饭原本很简单,可是世人喜欢“百种须索”,用无穷的心思来满足口腹之欲,使生命变得轻浮;困来即眠也很简单,但世人该睡觉时辗转反侧,计较不休,使生命变得焦躁。
12.平心静气,人心渐渐淡定起来。种种繁杂的念头消歇,内心渐渐清澄。
13.只有随缘,才能自得;只有淡定,才能旷达。随缘和淡定,才是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自己把握自己的力量。
知道很难做到但仍然坚持去做,也许有一天可以真正的和自己和解。
临近年末,各种事情很多,压力也大,时常休息不好,读书也读不好,甚是焦虑,然而看看古人的这些个态度,突然又可以稍微豁达那么一点儿。心平气和,一件一件来吧。今年缺乏的正是这种专注、淡定,平常心,太容易被他人的言语行为事件影响,以至于无形中形成了好多痛苦,把握此刻吧,不相干的人事物都抛于脑后吧,开心的活下去!
希望明年的自己能比现在更成熟,更专注,更淡定的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努力的转变着,期待着,但只求无愧于心,能稍有自我满足。
继续修炼:)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三):一半佛陀
倘能消弭固执和对立,消弭贪欲与妄念,消弭紧张与焦虑,便能以空灵玄妙的智慧,朴素自然的心情,随自适的态度,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生命
在一瞬间,你也许能够对世界的真实与虚幻获得一种生动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你如果知道佛家所说“五蕴皆空,六尘非有”的理念,这一刻难免会想起它
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的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空手把锄头,桥流没水不流“,但他要求人们放弃单一和固执的立场来看待事物的变化,这是可以清楚体会到的
而一旦意识到”本来无一物“,摆脱了自我为中心的意念、“我”与外界的对立,就没有尘埃也没有拂拭尘埃者。烦恼不起,清静自如,在一种不需要刻意修持、不脱离日常生活的状态中,便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用世界禅者铃木大拙的话说:“禅的本质而言,是看入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深水静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
你一心想要得到一个东西,念念不忘,心都被它塞满了,偌大世界,置若罔闻,“得“未偿得多,失掉的已经很多
世间有无穷的是非,无穷的争执,还有无穷的诱惑,人不能不在其中走过。要全然不动心了许很难,但若是处处动心,那恐怕要一生慌张,片刻也不得安宁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四):诗中自有禅意在
特别喜欢王维的诗,真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诗有悠远的境界,让人飘飘然,若入仙境。王维山水诗中富含禅意。什么是禅?按照骆玉明先生的说法,禅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是人生方式,人生态度。
我们先来看看书中引用的王维的这首五律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为历代读者频频引用的《终南别业》写尽了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情趣和志向,蕴涵着耐人寻味的禅意理趣。在这首诗中,诗人独自出游,漫无目的,兴之所至,有水就看看水,有云就看云,遇到山中的老叟,谈笑风生,无所拘束。这首诗第两联透出浓浓的禅意,“兴来”就独自外出游玩,任其自然,何等潇洒!其中的乐趣自己享受即可,不用向别人炫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写得境界渺远,让人叹服。“行到水穷处”,仿佛已经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却没想到“坐看云起时”,一下子就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直如“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全新的境界就脱颖而出了。这首诗充分显示了诗人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新境界。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的:山是如何的?是空的。雨是如何的?是新的。雨后的空山可谓是清净宜人。而皎洁的月光照着松林,清泉从山石上流淌过,发出潺潺的悦耳之声,以水声写出山林之静。洗衣浣纱的女孩子回来了,山涧中有荷花在晃动。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雨后秋山的图景啊!这种静中有动,静中有声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禅宗的动静观,禅趣自然流露在诗篇中。王维另外的两首诗歌也是禅意盎然。请看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再看下面这首《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骆玉明先生的这本《诗里特别有禅》细细分析了很多古诗中的禅意和禅意,也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五):【KD剪贴】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40-4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上午1:13:07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从具体的人生体验来感悟禅的佳作。诗和禅一样,不提供定义,只是显示鲜活流动的情感状态,你细心地体会它,能感受到禅的趣味,看到禅悟的境界。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56-5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上午8:15:58
如果你在“水穷处”沮丧不已,心境闭塞,就看不到“云起时”。 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却牵涉禅学中重要的道理:倘能消弭固执和对立,消弭贪欲与妄念,消弭紧张和焦虑,便能以空灵玄妙的智慧,朴素自然的心情,随缘自适的态度,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的生命。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164-16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上午9:30:46
那种无花果树原名毕钵罗树,后来被称为菩提树——“菩提”(梵文Bodhi)是智慧、觉悟的意思。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183-18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上午9:33:03
所谓“教外别传”,意思是它在佛教各个宗派中自成一个特殊的体系。按照禅宗的解释,一般的宗派都是依赖经典来传授教义的,这称为“教”;禅宗是不依赖经典、“不立文字”的,所以称为“宗”。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191-20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上午9:35:37
初祖,就是第一代祖师爷。 但这里有些问题。“拈花微笑”的故事并不见于早期的佛典,《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这本书大概在唐代后期才出现于中国,所以许多人怀疑它是一部伪经。很大的可能,“拈花微笑”其实是禅宗逐渐盛行以后虚构出来的故事,是禅宗面向佛祖的一种文学性溯源。那么,禅宗忽略语言而崇尚“妙悟”的精神,在佛教原来的思想传统里有没有依据呢?那还是有的。 早期佛教有一位著名的修行者,名为维摩诘,他是不曾出家的居士,但佛学修养却是“菩萨”这个层次中最高的。《维摩经》记载,一次众菩萨、罗汉去探望维摩诘,讨论“不二法门”——超越一切相对、差别的显示绝对真理的教法。文殊菩萨说:“我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然后文殊又请教维摩诘,希望他解说一下“菩萨入不二法门”的途径。维摩诘如何回应的呢?他只是默然无语。那意思等于说:既然不二法门是无可言说、无从追问的,那还需要我说什么呢?这一过程虽然不如“拈花微笑”的故事那么富于诗意,精神却是一致的。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201-20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上午9:36:21
但印度佛教从其主流来说,是强调经典的作用、依赖经典进行传播的。而禅宗则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并非完全起源于印度佛教,它在中国固有的思想传统,特别是老庄学说里,另有重要的根源。日本最著名的禅学者铃木大拙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宗白华先生说:“禅是中国人接受佛教大乘义论后认识到自己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205-20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上午9:36:45
在老庄思想里,有一个本体性质的概念,被称为“道”,它是先于一切、化生万物的宇宙本源,也是万物运化的内在法则。对于这个“道”,人们可以去说它,然而一旦说出来,那就不再是“道”本身了。因为道是永恒、无限的,而人类语言的功能却是有限的,你不能用低级的东西去定义高级的事物。《老子》劈头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240-24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上午9:40:16
在禅宗史上,把摩诃迦叶称为西天(指印度)初祖,把菩提达摩称为中土(指中国)初祖。他是古代南印度的高僧,在南北朝时代由广州进入中国传法。当时统治南方的梁武帝是一名热烈的佛教信徒,相传武帝曾经召见达摩,却话不投机,随后达摩去了北方,驻足于少林寺。传说他到了长江边,看周围没有船,就折了一根芦苇,踏着它渡过了长江,这叫做“一苇渡江”,很有点诗意。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278-27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上午9:50:01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348-34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上午10:00:58
由于人内在的佛性是完整而不可分解的,因此达到悟境不能是渐进的、有阶次的,而只能是顿悟。而且这种顿悟并无规则可寻,完全是个体的直觉。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568-57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下午3:12:46
砖头磨起来声音是很难听的,马祖被他吵得心烦,开了门问:“禅师,你磨砖要干什么?”怀让笑着说:“我磨砖是想做一面镜子。”马祖大觉奇怪:“磨砖哪能做成镜子呢?”怀让跟着说:“磨砖不能成镜,光是坐禅就能成佛吗?” 马祖一听,豁然醒悟,就拜在怀让的门下,后来成为禅宗的一代宗师。 磨砖的故事所要表述的道理,是禅宗的一个基本要旨:心外无佛,就是说每个人的心性就是佛性,成佛只在自悟本性。坐禅虽然也是修行的方式,但如果执迷于坐禅,反而可能找不到正确的路径。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619-61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下午3:27:12
高的完成并不是外在目标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619-61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下午3:27:50
最高的完成并不是外在目标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631-63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下午3:28:54
禅宗从本来意义说是佛教的一部分,所谓“开悟”有时也难免带有神秘成分。但我们完全可以从非宗教的意义和朴素的人生立场去理解禅的经验。 悟是禅的根本,是禅存在的理由。同时,悟又是纯粹的个人经验,没有固定程式,无从学习,不容摹仿。拜师也许是必要的,但老师也只能给你一些诱导,不能提供途径。因此,禅宗修习者开悟的因缘真是五花八门,奇奇怪怪。有一种是从艳情诗得悟的,别有趣味。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672-67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下午4:21:29
因为禅宗主张“顿悟”,开悟的情形往往像是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后人读这类故事,或许会以为那是蛮轻松也很偶然的事情。但实际上,在顿悟出现之前,修行者大多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挣脱“无明”(世俗知识和世俗欲念)的束缚,破除种种偏执,消弭物我两分的立场,甚至有可能在一种黑暗状态挣扎到走投无路,从死到生,才忽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生命境界。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693-69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下午4:27:53
禅者用艳诗来谈禅入道,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只是一种玄妙的机锋,其实也表现着对男女之情的关注。禅悟是对生命的彻底了悟,而男女之情是最深的人欲,它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是重要的。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711-71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下午5:10:37
禅并不意味禁欲,它只是追求对于欲的超脱。说到底就是:人既生活于情欲之中,又需要由情欲走向更高的心灵境界。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748-75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下午7:33:44
们平时当作“我”的那个东西,说到底也只是个影子,并不是真我。它也是依条件而存在,依条件而变化的。譬如一个人从小受人欺凌,长大以后总是对人猜疑怀恨。他以为这个正在猜疑怀恨的人就是“我”,其实那不过是受人欺凌的经历的结果。又譬如有人生长于富贵之家,因而习惯于受人赞扬。他以为受人赞扬是因为“我”天资非凡,其实那不过是富贵家庭势力的作用。 那么真我是什么呢?那就是未受外在条件影响的生命本真,是世界的佛性在“我”身上的体现。但是你要把它单独地找出来却也不能够,因为它并不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它存在于随条件而变化的“我”之中。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986-98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下午7:58:38
《五灯会元》记载,有一位有源律师(僧人中以持律见长的称为律师)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也要用功吗?”大珠禅师说:“用功。”又问:“如何用功?”大珠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问:“所有人都是这样,他们与大师一样用功吗?”大珠禅师说:“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1101-110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 上午2:10:06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1244-124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 上午8:12:34
有僧人问赵州老和尚:“像你这样的圣人,死后会到何处?”赵州说:“老僧在汝众人之前入地狱。”问的人感到十分震惊,说:“这如何可能?”赵州毫不迟疑地说:“我若不入地狱,谁在那里等着救度汝等众人?”这就是佛的慈悲,禅者的宏愿。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1275-127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 上午8:15:05
佛法修持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破执,而破执首先是破“我执”。人心里梗着一个粗重无比的“我”,贪婪、自大、自卑,永远放不下自己,哪怕有再多的聪明,也免不了一叶障目。而一旦破除我执,潜在的真如智慧就得以显现,万象纷呈,因缘分明,心境自如,不受迷惑。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1285-128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 上午8:16:00
既然佛性为世界的本原、最高的存在,而我性即是佛性,逻辑的必然就是:没有外于我的权威存在。当然,禅要求破“我执”,但破除“我执”之后与世界佛性融为一体的“我”,终究仍然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主体。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1380-138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 上午8:25:17
僧人所提的问题,意思是诸佛凭借什么而成佛,也就是佛性根本是什么。而西川灵龛则告诉他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万物自然,就是最高的真实。换言之,世界的本质并没有隐藏在世界的后面,它直接呈现于现象之中。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1495-149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 上午8:36:18
怎么叫做“活法”呢?关键是两点:一是对外界事物具有高度敏感,写寻常景象也总有新鲜的趣味;二是语言不落陈套,鲜活生动。而归根结底,它体现了活跃的生命状态。这种诗常常是并不包含说理的成分,却让人感到某种“理趣”或“禅味”,因为这里面融入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
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 您在位置 #1595-159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 上午8:45:48
龚自珍诗中的佛性童心,却幻化为花影怒潮,澎湃汹涌,这一变化实在有深长的意味。
==========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六):“禅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
我喜欢骆玉明先生的自我介绍:我是一个俗人,教书吃饭,喜欢孩子。俗和雅,本就是禅意吧。从他的自我介绍出可以看到一个热爱生活的鲜活的生命,让人感叹,“真好”。
书中许多的诗句都是从小便熟悉的,可是这本书的解读给这些诗句更多的哲理。正如先生所写“终究,禅的本质是悟,不是依赖言说的道理”。
我喜欢“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寂和生动;我喜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和悠远;我喜欢“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自在和无谓悲喜。
“禅者,活泼泼也,非枯木死灰”。同许多人一样,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禅便是静,就是寂。可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禅是活泼的有生机的,繁华似锦也是禅,悟禅是悟心境,与周遭并没有什么关系。
推荐大家看,无论是文字之美或者是文字之道都值得细细体悟。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七):不算书评的书评
这是一本以诗说禅的小书,内容还算有趣,书中例举了王维、苏轼、杨万里、龚自珍等人的一些诗来讲述禪的观念、历史,也提到了几个重要的禅宗人物及其轶事,整本书通读下来并不觉得枯燥。
禅本来不可说,以诗说禪,妙处在说与不说之间,说多了,说白了就不好。分享感受最深的一部分吧:书中提到苏轼的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中,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人生到底是什么呢?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尽管如此,但人活一世,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有一位天衣义怀禅师也曾说过:“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大雁从天上飞过,影子投在清澄的水池上。但大雁并不是有意要留下自己的踪迹,水池也无意留住它的影子。雁飞影过,如此而已。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这样去做事,才能行走在万类纷繁的人间。苏轼的诗与禅师的禅语,二者很是相近。而《金刚经》里早有这样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执着,既不受外界变化的支配,也不执着于空无(不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清净的本心应是对外界仍然有恰当的反应,有自然的喜怒哀乐,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情与之谐,心与之舞,飘逸之中,欣喜自生。一切顺其自然即可。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八):诗歌之美
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诗与哲理的互相渗透。所以中国的诗歌总是有着文人诗的称号。而禅意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将很多细小元素都融入在优美的诗词中。而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的诗里特别有禅意,分析了很多中国诗歌里的经典名篇,用佛家的哲理进行了重新阐释。
一直以来中国的禅意是最为难以理解的部分,超越了语言的境界。运用之妙,全在于一个悟字。而作者显然是悟透之人,不管是晓风霁月还是草木之妙,作者都能够巧妙的用文字点睛。作者特别注重文字和现实相结合,里面很多内容都能够和上班族的一般人生活结合起来。现在人生活得确实很累,各种各样的压力如何无形的空气一样环绕着现代人,无形间现代人也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了。而如何传统文化接地气,能够让文字亲近现代人,审读唐诗宋词的韵味是一种好方法。
这本书能够从经典的诗歌看到古代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看到了天人合一的智慧,且行且歌且行且诗,诗歌对于古人不是一种深奥的不存在,不像现在中国人必须要通过考试或者认真阅读来领略诗歌之美,古代人诗歌信手拈来,就是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因此要领会诗歌,需要贴近当时诗人的现场,去领略诗歌之美。
观《春山月夜》与《山居秋暝》,可见中国禅宗与日本禅宗不同。日本禅强调禅定,枯寂,残缺。中国禅始终更注重生机与圆融,带着一股平淡的喜悦在世间行走。中国禅是放松的,日本禅则在刻苦与紧张中度过。这一点自然是与两国的地理环境的区别造就的不同的民族性有关。然而日本禅也不能不使我们觉得更像莫大的胡琴,就像刘正风的批评,过于刻意追求凄苦,终究是落了下乘。 中国禅宗的幽暗和精彩之处,值得每个人用一生来学习。日本人对于自己的宗教文化非常珍惜,而中国也应当更加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九):满船空载明月归--读《诗里特别有禅》
从八月开始一直在攻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半缘兴趣半为工作,断断续续终于到了隋唐佛学,满篇古文终于到了理解无能查询无果的瓶颈处,特别是禅宗,偏偏又不想直接跳过,从书架上抽了这本趣味小书来读,以诗解禅,应该是有趣味的。
读之前就立了两个问题,禅是什么?那些参禅的人都在干什么?本期望得知一二,但不想读完收获比期望多。本书大多是偈语诗,还有一些有禅味的诗,以诗谈禅,顺带普及了一下从西天初祖摩柯迦叶、中国初祖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创立“南禅宗”以及之后的禅宗历史发展和小故事,整体散而不乱,附以一些意境悠远的中国画,观感和读感都很适宜。
作者开篇就说了禅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易回答,但又给了一个理解的角度,“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也许这个角度有些缥缈,禅在我初识看来偏向于心学,即修心,也可以说是修炼一种心态,禅宗到后来本身也强调在量的积累后的“顿悟”。但是经过了这些诗的漫谈过后,有一些新的理解加了进来,简单一点就是“圆容”两个字,稍微扩展开来用作者的一段话,“世界是永恒,也是当下;世界是深邃的空寂,又是无限的生机。偏执地看,无论在哪一边都不对,都不能真正把握这个世界,只有泯灭了对立的整体,才能达成对世界的彻悟。”然而,这些是禅,但禅又不仅仅是这些。禅是你的禅。
慧能建立的“南禅宗”,看重“心外无佛”、顿悟和不离世间。于是这世间的种种都是修行:粗茶淡饭、尔虞我诈、荣华富贵、平平淡淡……信仰宗教的人想成佛,在世间生存的我们也可以用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超脱,形式是什么不重要,殊途终同归。
禅的内化是来了解和认识自己,而外化后达成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一种相处方式,再外延的就是将这份感悟和生活的态度传承下去。就像是内心有光,世界亦是明亮的,打通内心与世界之后,你发现你是世界,却又什么也不是。所以禅如果定义就失了意义。
至于第二个问题,参禅的人在生活。“平常心是道”。
“满船空载明月归”,读了本书,问题算是没解答,却又生问题。但心是欢喜的。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十):诗里特别有禅
喜欢这个书名——《诗里特别有禅》。一个是诗,一个是禅,两个在一起,就充满了吸引力。
其实最开始走进古诗并是有多喜欢诗词,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诗词需要我讲给学生听。就这样一点点走近古诗词,尤其是读了一些诗词解析后,对诗词背后的故事更多一份痴心。诗词之美缘于那些文字背后的故事,这让文字便多几许温情。
当手捧本书,开始阅读之后,被书中的故事和诗词深深吸引了。诗中的确有禅!鸟鸣山更幽,拈花微笑,何处惹,坐看云起时,只许佳人独自知……这些让人回味悠长的诗句,越是品味,越是富有禅意。
每个人都曾在生活的某个时刻体会到幽静又深长的意味,我们常说的“安静”,有时候指一种单纯的物理意义上的状态,声音越是低越是安静,跟人的心境没有多大关系。另外一种安静,却是更富于精神或者情感方面的,那是脱离浮躁之后,面向生命本源和世界本源的一种感受。这种安静得之于自然,同时也得之于内心,物我在这里并无区分。那些富有禅意的诗句,是不是就是诗作者找寻世界和内心之后的一种悟,悟出了生活的真谛,或者佛家真传。
再次走进那些小学生已经会背了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诗句里的声音,不见其人,但闻其声,它是虚渺的,若有若无的。这是一种静,是王维经历过世事后的一种感悟。在看“拈花微笑”,原来有这样美好的故事,看着佛祖手执鲜花,微笑无语,原来此有禅意,幸运的是有摩柯迦叶悟出禅意,微笑了。佛法无边,更让我喜欢的一首诗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去看书中对此诗的解读,读它也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此诗的故事更让我了解到佛法教义。“人从桥上过,桥柳水不流。”能写出或说出这样的诗句,内心里一定对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字字珠玑,能把诗句理解的透出,也是一种禅悟。
人说,你心里充满阳光,那么你会把阳光洒下他人,相反,如果你内心是龌龊的,那么你就会喷出脏东西脏了其他人。看到那些佛家、诗人写出那些诗句,给人以启发,让人顿悟。虽然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但我们只是从文字里感受到那份安静所在。
很多小学生就会背的古诗,也许他们并没有懂得其中的意境,但当他们经历过世事沧桑的时候,再回过头来读小学就已经会背的古诗,他们是不是也会怦然心动呢?
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富有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