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8 05: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10篇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一本由阿加莎·克里斯蒂 (Agatha Christie)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00,页数:29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一):随便说说里面的人物

  阿加莎的高分作品, 果然不会让人失望。又是一部非常完美经典的作品。昨天一晚上看完了,一直到快1点了。实在是停不下来,

  非常完美的设计。从凶案的推理来说也是非常完美的了。随便说一下里面的人物:

  琳内特:一个顶级的白富美,其实我是挺喜欢她的,不希望她被杀死。她不仅仅是美貌,而且有智慧,她才21岁不到, 就能管理自己生意,连签合同都是那么认真,会看每一个字。她以前对杰奎琳也是那么好,并没有因为她穷或者什么,就嫌弃她。而是真的用心朋友。正如波洛所说,当她想对西蒙下手的时候,她一定也犹豫过,想过和杰奎琳的友谊,但是她没有收手。她就像一个女王习惯了别人对她百分之百崇拜。她不想做别人的公主,不想做别人的王后,只想做自己的女王。因此,她抛弃了公爵,而是选择了西蒙,一个完全的平凡人单纯孩子般的外表, 却隐藏着如此黑暗灵魂)。她是骄傲的,她遇到杰奎琳的时候,会害怕, 很惊慌,哪怕她这样强的人,但是对于一个无害跟踪者,也是无计可施的。当她完全接受这个时候,获得了短暂宁静。在别人眼中,他们都是这样幸福新婚夫妇,哪怕在琳内特的眼中, 自己也是很幸福的吧。她如此高贵美丽聪明,但是却看不出西蒙的祸心,可能她也是个被爱蒙蔽了的女子吧。即使是女王般的她,也是个会陷入爱情女孩

  杰奎琳:这才是故事的女主角。本来是那么有活力一个女孩, 但是如波洛所说,她爱得太深了,这很危险。本来她应该是个被同情对象吧,未婚夫被最好的朋友给抢走了,哪里都是这种标准剧情。但是并不是这种剧情,在阿加莎的故事里。杰奎琳不是一个单恋,而是西蒙也同样爱她。西蒙是不爱琳的,只是爱她的财富。西蒙应该也是爱杰奎琳的,不然当他知道大家那么怀疑杰奎琳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也是很关心她的。也不都是在演戏吧。杰奎琳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安排了这次谋杀,并且为了隐瞒罪行而杀害了无辜的人。她确实是爱过头了,她这样的聪明女人,为了爱情付出了一切, 包括生命,包括自己的人性,她都付出了。波洛曾经去劝过她,但是她没有收手(说的是她内心里面的谋划)。当然,可能她也曾犹豫过,也在底线挣扎过,但是最终她还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选择了不可饶恕的杀人。最后她杀死了西蒙,也杀死了自己,可能是她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吧,不想与西蒙分开。她能犯罪,但是却不能承受惩罚。不管是为了西蒙还是为了自己。但是她始终,都是一个为爱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底线的女孩。

  西蒙:西蒙肯定帅气的。吸引了两大女主。不过,描述他用到的词是“单纯”,他应该是有个阳光大男孩形象吧,可能是暖男。但是,人内心的黑暗又会谁能知道。这样的西蒙,真正爱着杰奎琳,却也真正爱财富地位权力。他一个无名之辈,却想什么都有,爱情和财富。这也是人的追求吧。但是他这样的人,就算给了他财富,也可能会被骗子骗完,毕竟他是真的没有智慧。不过他肯定有他独特魅力吧。

  彭宁顿:一个表面正直遗产托管人。本来后面都以为谜底要揭晓了, 凶手应该是彭宁顿,房间里也只剩下这么点人了。不过,竟然还是不是他。因为他虽然是会为了钱而犯罪,但是他谨慎到会让自己有退路,这种不能全身而退的犯罪他不会做。他这种人,就是表面的假君子,对社会非常有欺骗性。专业人士成功人士,但是他们的心却是多么的黑暗。彭宁顿回去之后,还是会继续做这种黑暗的交易吧,连密友都没有认清他的真面目。把遗产托管人这样的重担交给了他。可见,认识个人,是多么地困难忠诚是一个多么难的品质。在阿加莎的故事里,性格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了哪些凶案是哪种性格才会犯的。

  弗格森:一个痛恨资本主义轻浮年轻人。后来证明他有着巨大的财富和地位。不过,他不是一个讨喜的人,他太固执在自己的价值观里面,接受不了别人的意见, 太绝对专断,如科妮丽亚所说,他不可靠。不是因为他没有钱或者地位,我想可靠需要从很多方面来表现,必须从待人做事上面来看,而不是说一个的三观是怎样, 然后他就一个可靠的人,说比做容易太多了。他喜欢上了科妮丽亚,并不是因为科妮丽亚有智慧吧,而是因为他觉得科妮丽亚不是资产阶级的,觉得科妮丽亚没有其他人那么复杂,他其实喜欢的不是科妮丽亚,而是他自己的价值观。他也是一个被人顺从惯了的年轻人,他对反对他的人会更感兴趣。他会向科妮丽亚求婚,问科妮丽亚为什么不选择他, 是不是因为他没有社会地位。他其实期待的是科妮丽亚 同意答案,他想表露了自己的爵位之后, 就可以来嘲笑科妮丽亚了吧。不过,科妮丽亚却不是因为这个拒绝他,拒绝他仅仅是因为他不可靠而已。一个困于自己三观, 而不可靠的人。

  阿勒顿夫人:这个夫人也是非常有魅力的人,是一个母子关系很好的人,这和奥特本母女形成鲜明对比

  蒂姆·阿勒顿:没有想到他是一个大盗,他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无趣。

  奥特本夫人:一个自己写性小说,但是不被市场价值认可失落的人。她把现实压力转化为酒精,沉迷酗酒,也让女儿压抑痛苦。如果她不去冒险揭露凶手,她就不会死。但是她去揭露凶手不是为了正义,也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名,为了被社会关注。其实现在社会有很多她这样的人,只是希望被关注, 而不是靠自己实力, 或者就是博人眼球,或者就是挖别人隐私。认为有钱了,自己过得好了,就可以不用管他人了。而且她也没有关心女儿的痛苦,她只是想要自己的成功。其实凶杀案背后的动机,还真的可能如波洛所说“最常见的是金钱也就是说,为了各种各样利益。然后就是报复——还有爱情、恐惧纯粹的恨,甚至善行——”

  罗莎莉:一个压抑,痛苦,孝顺的女孩。母亲的酗酒,让她一直在痛苦之中。她虽然被怀疑是凶手,但是也不愿意让母亲难堪。还好她有个好结局,遇到了阿勒顿母子,想必也是会很幸福吧,总算给了她温馨家庭

  科妮丽亚:本来刚看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甚至是一个笨拙,没有思想,好控制的女孩。其实科妮丽亚是一个很独特,很有主见的女孩。她善良,会感谢表姐带她出来玩,虽然琳的父亲让她的父亲生意失败了,她也变成了一个穷人,但是她没有憎恨琳,而是真诚地喜欢她,认为她是美丽高贵的。她没有被弗格森的追求打动,甚至她知道弗格森的身份不为所动,也不会因为表姐的话就被打动,她是真正听从自己感觉的人。她对弗格森的评价就是不可靠,但是即使在知道身份之后。弗格森其实有很多让人觉得可靠的社会标签“年轻有地位”、“有钱”、“名校”。但是她并没有认为这些是可靠的。她选择的是贝斯纳医生,一个快要50岁的人。她一定是从贝斯纳医生的身上看到了可靠吧。贝斯纳医生也是有社会地位的,有钱的,但是比起弗格森就太不足了,而且也没有弗格森年轻。不过医生是一个很体贴,专业尽职的人。科妮丽亚在和医生共同做手术的时候

  ,医生还能体贴地鼓励她,看到她的美好。医生平时也和她聊天,不会因为她只是个女仆,就看不起她。医生平时体现的就是这种体现,这种对她的真正关心。这个才是真正的可靠吧。真正的可靠一定不是从外面来的, 对,经济基础会带来一些安全感,但是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可靠。一个人是否可靠,不是他说出来的,而是他长久以来做出来的。对一个人真正的爱, 不是西蒙这种,为了自己的利益, 而过去拖爱人下水;也不是弗格森这种,把科妮丽亚套入自己的三观。医生一直都是平等对待科妮丽亚,并且鼓励她,而且会把他所有的医术传授给她,这样想起来,科妮丽亚也会变成一个更加智慧的女人。当然科妮丽亚也承认自己的虚荣,会为了琳的死而去八卦,她是一个真实的人。

  其他的人就不说了。波洛呢,还是那个自信到有点自大,但是又非常善良的人,会去劝杰奎琳“不要被邪恶侵入内心”……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二):坠落的星星

  中途猜到结局系列,个人感觉不及《东方快车谋杀案》。

  阿婆的书,真的,人名实在太多啦!!!温馨建议真的要列个表,开篇就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各种后期也值得再三推敲的细节,我已经很认真的看了,还是会漏细节,实在一刻都不能放松呢。

  基调由爱情这条线贯穿,主线是由幼稚渣男和为爱痴迷的女人酿成的悲剧,全篇看下来也没看出来男主过人之处,不明白怎么就还成为闺蜜目的导火索了,可怜了白富美女主。“总有一个在爱,而另一个被爱”,阿婆用案件告诉我们,别爱的太满,过满则倾。没料到女二才是智商担当,前面一直强调凶手要非常机敏果敢,怎么也和智障主人设不符,有点小矛盾

  除此之外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几条副线,伴随着凶杀案发生,这条船上更变身为爱情萌芽的温床,而如同加贺警官一样温暖的“菠萝”大侦探更是充当了月老的重要角色。阿婆似乎是用主线传递出爱上错误的人会带来不幸,用副线告诉我们与相称的人相爱是件美好而圆满的事请~其中一对是中二直男癌青年淳朴善良姑娘,姑娘diss的那段直让人拍手称快,最后直截了当的拒绝也很酷哈哈哈哈哈哈,和儒雅博学的医生很相配啊,愿善良快乐的好姑娘有好结局;一对是扒手大哥和孝顺女孩,女孩因为对大哥母亲的喜爱而带来的爱屋及乌,阿婆用另一种方式圆满了孝顺女孩的心愿

  结局的设计我想阿婆对杰姬是有心疼偏爱的,让她能自主的选择,对于杰姬的痴情阿婆也是惋惜的吧。“每个人都得追随自己的星星,不管它引导我们走向何处。”那迷路的星星啊,终于还是坠落了。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三):看过电影还用看原著吗?

  今天早上4点多的时候醒了再没睡着,就把手边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给看完了,这书看了有阵子,每次看几页就睡着了。。。可能是和78版电影差太多的原因吧,开场就交代了那么些人物,看得云里雾里,电影里也没这么些人啊,看到中间好些了,昨天沈阳大雨,堵在路上3个小时,唯一的好处就是把这书看掉大半。。。

  刚开始看得时候就觉得杰奎琳并没有电影里面那么跋扈,还很有魅力的呢?人物性格什么的和电影中都不是特别一样。应该是电影时间比较有限,删除了一些支线,把有些人物合并了,加重了戏剧冲突,有种简单粗暴的赶脚呢,和原著感觉像是两个不同艺术作品,可以说,都非常成功,电影版可以单独的来看,很有戏剧张力,剧情交代的也挺明白,尤其是上影译制的配音,太棒了简直!

  但是这个系列的电影我觉得最不好地方就是波洛的塑造!原著里的波洛虽然自大,但是个绅士,虽然爱吃,但是个美食家。电影里把大侦探弄得猥琐了啊,不是狡黠而是狡猾了。。。反正我觉得这个形象不好。。。

  电影里并没有过多的交代两人暴露之后,书里多了很多细节,说实话,杰姬赚了我好些眼泪,波洛也很替她惋惜。波洛这个人物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很有人性,书里面他放过了那个偷珍珠项链的人,看到那里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动画片里的柯南,哈哈,他是嫉恶如仇的那种,你犯事了,就得抓起来,没理由!但是波洛会给人第二次机会,这就是不同!所以这样的人物很真实,有血有肉

  刚看完了书有很多感想,觉得和电影真的还是很不一样的,像这种有原著的还是要把原著找来看一看的,真的是很不一样的体验,更有乐趣~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四):笔记

  吐槽一下,书评竟然没有保存功能,真是坑爹。

  阿婆比较有名的四本书就有尼罗河上的惨案,之前一直都没来得及看,这回一口气看完。

  感觉尼罗河这本书除了犯罪推理外,更加侧重的是情感问题,包括Linnet和Simon以及Jackie,还有其他配角的等。

  故事的主线围绕上述3个人展开。Linnet抢走了Jackie的未婚夫Simon,于是Jackie非常痛恨他们,并且决定在尼罗河的船上报仇。果然Linnet于深夜被开枪打死,而当时Jackie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并且这个证明是无懈可击的。于是波洛就开始调查其他人,并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杀死Linnet,Linnet项链的丢失是一个线索,但是更多的线索来自随后有另外两个人相继死亡,包括女仆和大妈。 女仆是典型的勒索死亡,而女仆的证词也许我看到了什么,但是我没看到,被波洛抓住了心里,于是Simon的嫌疑上升。可是他因为受伤更本不可能行动去杀人。而波洛在和其他乘客的谈话中发现其他人都不能犯罪,并不是因为没有动机,也不是因为有不在场证明,而是波洛最在行的心里推推断,即他发现其他人更本不像是凶手该拥有的品质,冷静沉着等。而Jackie是里面最像凶手的人,只是她有不在场证明。还有,波洛发现自己被下了药,于是睡得很好,所以证明这是一起计划好的犯罪,所以有人正好看见了枪然后杀死Linnet的偶然犯罪就不成立了。结合Linnet屋内的指甲油等其他线索,波洛得出了惊人的结论,就是Jackie和Simon事先预谋好来杀害Linnet的。

  犯罪的经过如下:

  Jackie和Simon因为想得到Linnet的钱,所以计划了这起案件。或许一开始就想好了,但我觉得应该是Simon和Linnet在一起之后发现自己其实还是喜欢Jackie,所以打算把Linnet除掉,自己拿到钱和Jackie复合。这是动机,两个人共有的动机。

  之后Jackie制造自己痛恨Linnet和Simon的假象,一方面掩盖两人合谋另一方面让自己成为最大的嫌疑,但实际上自己却又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那天晚上两人在大厅吵架,并且Jackie开枪打了Simon的腿,实际上是没有打中,比如打中了桌子或者其他不容易察觉的地方(这是一个漏洞,因为无论打在哪里,第二天勘察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不过,也许因为这个地方不是第一现场,所以有可能忽视对此地的勘察,而后Jackie有能力趁机把这个现场进行处理,比如遮住弹孔等,这是后话了。),同时Simon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墨水手帕遮住大腿,痛苦状的表示我中单了,当时在场的两个人由于天黑,并不能发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并且同时Jackie精神发作,一下子吸引了两人的注意。此时,Simon表示自己还ok,让两人赶紧扶她去房间,并且去找护士来。而Jackie就装作自己很难受,拖住这两个人,5-10分钟即可。(另外一个漏洞就是也许Jackie的枪声或者呼喊声吵醒了其他人,不过波洛被下药了,其他人或许睡得很熟,而事实的确是有人看到了,所以这也说得通)在这个时候,Simon爬起来去Linnet那把她打死了,然后装上事先准备好的子弹,隔着披肩对着自己腿就是一枪,然后把枪丢如了河里。这也是波洛掌握的重要证据之一,也就是枪必须丢入河里,事实上如果当时船正在开,那就完美了,因为有可能捞不到抢。不过就算捞不到也有可能找到其他的证据。之后就简单了,医生来了之后,可以证明Simon真的受了伤,而且此后都有不在场证明。

  后面的故事是,女仆看见了Simon,于是找她勒索,而Jackie干掉了她。干掉的时候被大妈看见了,大妈在诉说的时候被Jackie继续干掉。

  结局是Jackie杀了Simon而自己自杀了。

  感觉这是阿婆特有的结局,阿婆笔下的波洛似乎并不热衷于司法程序,他会考虑出另外一个比司法程序更好的结局,起码这个我就觉得不错。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五):简单写一篇关于阿婆推理小说的书评顺带分析一下我觉得理想的书评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我看的第三本阿婆的推理小说,前两本是《东方列车谋杀案》和《无人生还》。作为一个非推理小说爱好者,读罢这些书也有一点自己的小见解,简单评论两句权当做个总结,也作为我时隔多年写的一篇读书心得,希望之后能坚持下来。

  首先我觉得阿婆小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戏剧化(小说如同剧本)。出场人物极多,以至于刚看到小说开头便会觉得不知所措,作者一下子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外加众多人物的英文译名,给读者理解增添了很大的障碍。我不得不边读小说,边在书签上记一下人物关系(如下图所示),把它们当做索引不停查看。即使这样,我也只能在小说进行到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把所有人物关系默记下来,流畅的读下去。

书签,左边是《无人生还》,右边是《尼罗河上的惨案》

  幸运的是,在我看的《无人生还》版本中,书的开始已经贴心的加上了出场人物的列表,像极了一台侦探剧的剧本。而这种牺牲读者阅读舒适度的写作方法,却能够在很短的篇幅内浓缩大量的信息,让每个故事都枝繁叶茂,栩栩如生。

  其次,顺着第一点来讲,阿婆书中人物的台词也都很戏剧化。对人物的描写往往没有太多内心戏却有大量的表情、动作等的细节,看起来显得画面感十足。于此同时,推理小说常见的要素,如伏笔,误导之类的技巧也应有尽有,再加上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精彩的核心脑洞,这些特点已经足够让这位推理小说女王名留青史了。但是,我认为美中不足的是,许多人物过于戏剧化,反倒缺少了一种真实感。比如说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明明船上已经死了两个人了,这时正常人的反应应该是一言不发精神紧绷,然后躲公共区域确保自己的安全。而故事中的两个姑娘居然在讨论口红的事情,有说有笑。这可能是为了紧凑的剧情而对真实性的让步吧。

  除此之外,也是因为戏剧化的缘故,我看过的这三篇小说有一系列共同点:那就是大量形形色色的陌生人聚集在一个封闭的小空间里(船上,孤岛上,火车上),故事情节在密集的人与人互动中推进,并伴随着人物背景的揭示不断深入。这可能是阿婆擅长的一类侦探故事吧。

  最后一点,我看完这本书后在豆瓣上看了一篇书评,发现中间长篇累牍地复述了故事, 让我不禁联想起了上中学时的读书笔的三步标准写法:

  (1)介绍背景。“阿婆是英国历史上……”

  (2)摘要。“这本书讲了……”

  (3)心得。“看完这本书,我……”

  我觉得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着重写下(3)就足够了。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六):选择

  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出现后,我就猜想到了凶手,以及这是一场计划好的谋杀。除了细致入微的推理情节,作者也传达了一个人面临选择时,初期的纠结,与最终的决断。因果相联,不义的种子必定在充满诅咒的风雨中,结出败坏的果实。人通常自私,才会抱着侥幸心理行不义之事,所谓的享受当下,不枉此生,到最后都是一步步葬送自己的信念与前程罢了。人可以不背负他人的痛苦而自行其道,但是有多少人能真的不被内疚与亏欠所烦扰呢?什么都不在乎,毫无底线的人,同时也失去了周遭人的庇护与祝福。这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没心没肺获得最开心。是的,但这样的快乐终究是短暂的。唯有自律,才能让一个人问心无愧,心如清水,轻松一生。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七):也许你是第一次遇见这种人

  违背直觉是小说令人眼前一亮的特质,侦探小说将这一类特质刻画的淋漓尽致。在波诡云谲的犯案,和抽丝剥茧的探案之后,让人可以留下印象的画面就是犯罪与人性的结合和刻画。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中都闪烁着或多或少、亦正亦邪的人性斑点。这本也不例外,还掺杂了点点爱情成分。

  欺骗人的直觉

  直觉是人类的好伙伴,同时也是一个不怎么可信赖的伙伴,不可信赖的原因就是你常常觉得它值得信赖。犯罪手法是反直觉的,当你看到一个女性,她的未婚夫被她最好的朋友无情地掠夺。你的直觉会将一种愤怒、复仇的情绪传达给你。如果这样的直觉已经提前内置在每个人的心中,只需要一点火星,就能在所有人心中燃起熊熊大火。这个世界不缺少这样子的「火星」售卖者,轻易被点起火苗的人心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如何面对直觉

  「他们在一开始就怀有某种偏见,每件事都得符合他们的理论。要是某个细节不符,他们只会不理不睬。可能解释疑问的正好就是不符合他们偏见的细节。」生活中,看到了太多这样子的例子,一些人对自己的直觉深信不疑,对不符合偏见的细节置若罔闻。可能一句「这不科学」就一笔带过,滑天下之大稽。也许是他们太着急,忘记了错了还可以重新再来。

  爱情

  爱情是这本书的起始,也是这本书的结尾。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杰奎琳爱的太深了。刹不住车的爱情,留下刹不住车的罪行。第一遍看完,有一个侧面我还不是非常明白,那就是科妮利亚的爱情。在遭受了许多不平等待遇后,她仍然是那么乐观、积极。这与弗格森,这个愤世嫉俗的小伙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让他对她产生了一种难以明说缘由的爱情。科妮利亚最后出乎意料地选择了与贝斯纳医生共度一生,她说:“ 我喜欢他, 他善良、博学。 我本来就对医院和病人感兴趣, 跟他在一起我会过得很幸福!”波洛对失望的弗格森说:“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人,也许你是第一次遇见这种人。”然而,科妮利亚,诚然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人。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八):悲剧的含义

  这是我读阿婆的第二本书,个人感觉推理性不是特别的强。凶案一直到百分之四十左右才发生,而因为或多或少的被剧透,早就知道这个美丽的琳内特会被人一枪爆头,心中还是隐隐不忍。如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琳内特·里奇卫是个遗传了一大笔财产的富家女,为人乐善好施,平易近人,对身边的人都很好。而且,她还长得特别好看。 然后她在新婚蜜月途中被人一枪击穿头部死了。 这个故事也是为数不多的我一开始就猜到了凶手是谁的一部著名推理小说。读推理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博弈。作者为了故弄玄虚或者炫技,很多时候会设置很多看似特别像凶手的嫌疑人,在百转千回中带着读者一起寻找真凶。而读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思路,而这种思路会受到作者各种各样的暗示作用,往往和结局相差甚远。这里面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东野圭吾的《恶意》,个人觉得也是东野的巅峰之一(虽然很奇怪我个人最喜欢的东野的小说是《秘密》)。 《尼罗河》的推理性不是特别的强,从一开始猜到凶手,到中间被作者故意带跑偏了好几次之后终于还是坚定了凶手,并且最终没有认错。只能说,这个故事本身,真的是一个特别悲情的爱情故事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傻姑娘,一个错爱的痴姑娘以及一个丢光了男人脸的渣男。 多说一句。最近读了一些欧美的推理,再回忆之前读东野圭吾,个人觉得欧美的推理普遍像是在捉迷藏,作者把案件丢在这,然后带着读者层层剥茧一起抓凶手。而东野的所谓社会系,往往是告诉你人性到底多么复杂,顺带着告诉讲一件很奇葩的杀人案件给你听。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九):从尼罗河引发的思考

  实话实说,我喜欢推理小说是因为东野圭吾,因为他,我知道了松本清张,知道了柯南道尔,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阿加莎克里斯蒂!

  我看书有个习惯,就是总是从一个作者评分高的书籍开始阅读,我自认为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效率,保证自己读到最好的部分,但是这样做往往也会有纰漏,比如东野的书,我个人认为《秘密》应该排在第一位,可能因为符合自身的心境,我读《秘密》时竟然在床上哭了起来,还是止不住的那种,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容易被最纯粹也最无奈的事情所打动。截止目前,我读了克里斯蒂的两本书,分别是《尼罗河上的惨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而后者是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但在我看来,尼罗河更胜于东方快车,原因在后文会表述,让我们先一起看看这部书籍吧。

  《尼罗河上的惨案》主要讲述了大侦探波洛在乘坐尼罗河上观光船只所破的一起案子,案件背景就是英国大富婆琳内特死于自己在船上的房间里,而她刚与好友杰奎琳的男友结婚,这时的船上不仅有琳内特及丈夫多伊尔,还有一心报仇的杰奎琳和觊觎琳内特财产的律师,以及其他的“局外人”,但随后的破案过程中,又接连发生两起命案,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而波特,将给出最完美的答案!

  纵览全书,这是本格派推理小说的代表作。一方面,案件围绕游轮这一封闭空间开始描写,本身这一点就与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不同,东野笔下的人物更具有移动性和时长性,具体而言就是人物是可以广泛移动的,而时间也可以是十几年甚至更长,但本格派不同,他们更讲究利用封闭空间以及现有的千丝万缕联系的证据在短时间内推出凶手;另一方面,东野小说在具有社会性的前提下逐渐深入反映、讨论社会现象,更多着眼于平头百姓甚至中下层人员的生活,而克里斯蒂的小说更多着眼于案事件本身,不过多的讨论社会问题,至多说一两句有关的话,虽然足够深刻和经典,但和案件本身却联系不大,而且她笔下的角色也以中上层人物为主。当然,我们无意比较二者孰好孰坏,而是从对比中更好的认识作品,克里斯蒂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尤其这部《尼罗河上的惨案》,证据铺陈细腻得当,时间进程更是把握的毫厘不差,从读者盲点思维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同时,作者塑造人物的功力颇深,内在修养,外在谈吐,内在品格,外在穿着,一丝一缕的将一个个鲜活却又大相径庭的人树立起来,而且她达到这种水平的高度只是用了很短的篇幅,女性独有的细腻和男人更具的精干在她的写作风格中显露无疑,毫无疑问,在这一点上,她已经强过了太多的作家。而以上的种种原因,也解释了为什么她被称为“推理皇后”,真的当之无愧。反观作品本身,证据精炼铺陈,但又有所迷惑,使得读者自认为猜到了故事的结局了,克里斯蒂运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证据让读者心悦诚服,同样的还有她对杀意的掌控,她给了书中每一个角色杀意,但却用读者最意想不到,即杰奎琳和多伊尔串联的方式呈现了杀意,这也是我认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当答案揭晓的时候,你发现自己错了,而她却又一次胜利了,这种感觉不是征服,而是心服口服,也正是我没有想到的结尾,让我觉得它比东方快车更好,东方快车有点太不可能了,所以“逼”的我只能认为车上的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这起案件,而本书给了我太多可能,却用我最意料之外的一种说服了我。但是对于小说内容本身,我不愿太多赘述,我觉得还是留给大家去细细品读,慢慢感受吧,不得不说,克里斯蒂的存在,是推理迷的福音!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十):坠落的星星

  中途猜到结局系列,个人感觉不及《东方快车谋杀案》。

  阿婆的书,真的,人名实在太多啦!!!温馨建议真的要列个表,开篇就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各种后期也值得再三推敲的细节,我已经很认真的看了,还是会漏细节,实在一刻都不能放松呢。

  基调由爱情这条线贯穿,主线是由幼稚渣男和为爱痴迷的女人酿成的悲剧,全篇看下来也没看出来男主的过人之处,不明白怎么就还成为闺蜜反目的导火索了,可怜了白富美女主。“总有一个在爱,而另一个被爱”,阿婆用案件告诉我们,别爱的太满,过满则倾。没料到女二才是智商担当,前面一直强调凶手要非常机敏、果敢,怎么也和智障男主人设不符,有点小矛盾。

  除此之外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几条副线,伴随着凶杀案发生,这条船上更变身为爱情萌芽的温床,而如同加贺警官一样温暖的“菠萝”大侦探更是充当了月老的重要角色。阿婆似乎是用主线传递出爱上错误的人会带来不幸,用副线告诉我们与相称的人相爱是件美好而圆满的事情~其中一对是中二直男癌青年对淳朴善良姑娘,姑娘diss的那段直让人拍手称快,最后直截了当的拒绝也很酷哈哈哈哈哈哈,和儒雅博学的医生很相配啊,愿善良快乐的好姑娘有好结局;一对是扒手大哥和孝顺女孩,女孩因为对大哥母亲的喜爱而带来的爱屋及乌,阿婆用另一种方式圆满了孝顺女孩的心愿~

  结局的设计我想阿婆对杰姬是有心疼和偏爱的,让她能自主的选择,对于杰姬的痴情阿婆也是惋惜的吧。“每个人都得追随自己的星星,不管它引导我们走向何处。”那迷路的星星啊,终于还是坠落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