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8 05: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读后感10篇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是一本由欧文•亚隆 / Irvin D.Yalom著作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013-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读后感(一):一些想不通地方

  下午拿到书,晚上回家立马开始啃。。。

  首先要先讲下,自己在翻这本书之前看到过并觉得比较认同的对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之间关系定位

  来访者是水,咨询师是船,水涨船高:来访者是治疗的主体,咨询师只是一个工具,咨询师是被动的,从属的。

  基于已有的认知,在翻看到以下地方时,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观点,求大神解惑。。。

  39:让病人对咨询师真正有意义起来:

  作者在这个主题下,开篇描述了一个他认为很悲伤的心理治疗:一位著名的已经70岁的心理治疗师,在和团体治疗的成员回忆长达十年的整个治疗过程时,团体的成员一致认同治疗师是那个丝毫未发生改变的人。年长的咨询师认为这时好技术体现。这件事让作者觉得很悲哀。并在下文写道:我强烈建议妮让你的病人真的对你重要起来,让他们进入你的思想影响你,改变你,而且你不要对他们隐瞒这一点。

  q:因为从未接触过实操性的心理咨询,以我个人的理解来看,我不喜欢轻易被别人影响,轻易被被人改变。更何况站在咨询师的角度,如果不断的被来访者影响以及改变,会不会慢慢在咨询中失去自己方向呢,本想着引导咨询者找寻方向,最后反而落得自己都找不到方向。

  27:提供支持

  作者在书中说道:支持也可以是对外表评论。如果一个病人难以摆脱自己欠缺吸引力想法,一种很人性反应是:告诉他他真的很具有吸引力

  q:那如果咨询师不这样认为,但来访者仍然问出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作答呢。该坦诚说自己的想法,还是以反问的方式把问题还给来访者。

  58:治疗师有许多病人,病人只有一个治疗师

  作者在书中说道:作为咨询师,我们希望自己对病人来说很重要。

  q:从我个人的角度理解而言,我其实我不希望病人觉得我很重要,我希望通过我的引导让病人自己意识到他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读后感(二):贴心的实操手册

  这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书中的建议来源于作者多年的咨询实践,提及的都是心理咨询实操中会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关键问题。对于有志从业的初学者来说,这是本很好的指导手册;对来访者来说,可以学会如何更 好地“使用”咨询师;对更多的并没有接触过心理咨询的读者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心理咨询的窗口。

  读这本书时可能有用的几个小贴士,理解有误的地方欢迎指正:

  1、作者的理论背景:欧文亚隆自己接受的是新弗洛伊德学派训练,他的技术取向动力取向,但理论框架人际关系的和存在主义的。促成或影响了个体的思想、情绪行为的内驱力不仅仅来自于传统精神分析所认为的被压抑本能冲动或者被内化的重要他人等,还来自于与根植于存在本身的既存事实的直面相对。死亡、孤独生命意义自由这几个绕不开的终极话题,虽然未必会在咨询中真正被谈及和讨论,但存在主义视角会帮助咨访双方站在更广阔长远的标尺上理解他们讨论的话题。

  2、来访者的构成:本书作者面对的主要是没有丧失自理能力和相对高社会功能的来访者,而非精神病性的病人,所以不涉及问题过于严重案例,而书中的“病人”等同于“来访者”。

  85篇小短文都非常好读,书中布满了共鸣之余划下的圈圈重点符号orz所以摘抄一下作为纯爱好者看来有收获的地方,如果有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的地方欢迎拍砖^_^

  关系驱动而非理论驱动的心理治疗

  这是欧文亚隆反复强调的点。比起咨询师犀利洞见解释,咨询师和来访者一同探索答案的过程可能还更为重要。心理咨询是以来访者与咨询师共同建立的关系为媒介,来促进改变的,尤其是当来访者讨论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类困扰时更是如此。

  比如很多人来求助就是因为无法与他人建立亲近的关系。有的人是因为觉得自己身上有根本性的无法让人接受的东西,那么治疗的重要途径就是让来访者通过尝试意识到向另一个人完全呈现自己而仍然能被对方所接受这件事是有可能的;还有的人无法建立亲近关系是因为担心利用,被控制或者被抛弃,那么如果有一段亲近的关系能够不带来任何他预期中的灾难,则本身就是一种支持。

  既然咨询关系本身也是各类关系中的一种,那么来访者的种种不适应的人际表现以及阻碍因素必然会或多或少的重现于咨询关系中。如果咨询师能够澄清阻碍他和来访者之间建立联结的阻碍,也许会发现很多有可以迁移至来访者实际生活中有价值信息

  欧文亚隆花了比较大的篇幅讨论对“此时此地”的运用,也是由于来访者叙述过往经历中,受叙述方式与主观情绪的影响,而可能出现偏差,但如果能在咨询的“此时此地”中及时敏感地捕捉到与来访者在现实生活相对应的细节,那么整个工作就能更准确和更及时。这也是为什么咨询师通常会鼓励来访者,把当下TA对咨询师或者对咨询本身的猜想感受直接地说出来的原因,因为这背后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动力学因素。

  顺便一提,不仅仅是来访者,咨询师自身的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咨询师在面对面工作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或是被激起的感觉也不仅仅是积极的,他们也有可能会感到厌烦,愤怒困惑,或被“拒之门外”,而这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师本人也需要被分析,因为对自己有深刻了解并消除了大部分盲点之后,咨询师才能够更好地判断,这些情绪多少是因自身而起,有多少是因为来访者。而当咨询师发现自己有这些情绪的时候,也没有必要沮丧,接受它并探寻其中包含的信息,并想办法将其转化成对咨询有益的东西。

  心理咨询师的反馈和自我暴露

  治疗的目标是增强现实检验能力,并帮助个体能够像其他人看待自己那样看待自己,因此反馈可以缩小自我认识的盲区。而在反馈中,对“此时此地”的反馈是咨询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因为我们似乎很少被允许(更不要说被鼓励)在人和人交往情境中即刻地当面地评论对方做出的行为。而实践表明,这一行为可以推动治疗。

  作者回顾了一段团体治疗工作的往事,提到勒温和一些社会心理学家领导若干个团体对话进行讨论,白天团体参与者讨论话题本身,晚上团体领导者和团体观察者(不包括参与者)会讨论白天的讨论内容,也讨论团体进行过程。后来晚上的讨论被白天的团体成员知道了,两天后,他们也要求参与,而在犹豫了很久之后,这个前所未有举措被批准了。当团体成员听到自己和自己行为被他人讨论的时候非常兴奋,很快,他们开始不满足保持沉默,并会加入“我不是那么说的”以及“那不是我想表达意思”的评论,在场的气氛象是被激活了一样——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使在场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意识到了“亲身参与到与他人的交互之中,并观察和分析这一交互过程”的重要性

  这个结论对个体治疗同样有效,每当双方关注于“此时此地”时,“激活”反应也会发生在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比如说来访者可能会说“你大概已经受够了给我做治疗”,那么咨询师就可以和来访者讨论,比如“如果我真的这么觉得,你会有什么感受”,以及来访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或许这跟咨询师本人的实际感受差别很大,那么咨询师可以告诉来访者,这样及时的反馈会修正来访者的误解,并帮助他发现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感觉;又或者咨询师的感受如来访者所说,那么依然有可以讨论的内容。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地习惯这一方式,在表达反馈的时候,咨询师需要谨慎使用措辞,比如作者会避免使用“厌烦”这个词,因为它听起来象是指责,而用“有距离的”“被拒之门外”这样的表述。再比如为了避免激起来访者的防御攻击,作者会仅仅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而避免对来访者的意图做出揣测,等等。

  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暴露,书中提到了三种情况,一是治疗的机制,二是咨询师此时此刻的感受,三是咨询师个人私生活。比起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医生努力制造权威和促使安慰效应设置,作者显然认为恰恰相反,与来访者建立真诚关系需要放弃权威和神秘感。对于心理咨询的基本假设、发生作用的机制,以及如何能使咨询效果最大化、以及其他重要的基本规则(如保密、自我暴露和耐心的重要性等),应该对来访者坦诚相告,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

  真诚的原则是一以贯之的,但关于咨询师“此时此地”的感受的暴露,依然需要谨慎,因为咨询师并不是为了真诚而真诚。真诚的暴露是否有利于来访者和咨询,是咨询中时刻需要考虑的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要注意选择暴露的内容与措辞的原因。

  而关于在咨询中暴露咨询师自己的私人生活,作者建议谨慎一些。很实际的一点是因为咨询师对来访者访谈的内容有保密义务,但反过来却并不能要求来访者为咨询师提到的内容保密,因此如果咨询师有一些不希望被外传的信息,就一定不要在咨询中透露给来访者。

  (ps:作者有提到虽然真诚非常重要,但并不能用咨询师的自我暴露来替代来访者的自我探索,但实际上在我的印象里似乎是刚好相反的,如果来访者有问及咨询师私人生活,话题几乎一定会转移到为什么来访者会问及这个问题上,但自我暴露却未必。当然选择是否回答问题需要视问题本身而定,不同的咨询师也有不同的处理风格,有的会在讨论告一段落之后回头来回答来访者的问题,有的会先回答问题再与来访者一同讨论,也有的会只讨论不回答问题。

  另外由于社交网络的兴起,发布在SNS网站上的新鲜事如果被来访者看到会对治疗/咨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也已经有不少咨询师讨论过。目前达成的共识是最好将工作信息和私人生活分开,也不应该在面向公众场合公开谈论某次咨询,不仅仅是咨询的内容——毕竟作为基石的保密原则不是开玩笑的——还包括对某次咨询的主观感受,因为被来访者在网上看到之后可能会让咨询过程变得更复杂

  其他的一些建议

  1、让治疗成为连续体

  “用每次的治疗时间解决每周的危机是一种最无效的工作方式”。如果在下一次咨询开始时鼓励来访者谈谈上次的感受或者在上次咨询里的新发现或者新问题,会让咨询更有连续性,并更可能带来更深刻的探索。当然,在咨询中会不可避免注意力转移至提出的新主题上,但双方总有机会一次次地回到过去曾讨论过的某个主题上(如果它真的重要,一定会反复出现),而每一次回归都加深了探索。

  2、重要的老生常谈——职业危险伦理

  心理咨询中的温馨设置——如舒适的咨询室,温柔话语温暖亲近的关系,等等——往往会掩盖这个职业带来的危险。一个成功的咨询师需要经受的,除了焦虑、挫败之外,还有孤独。是的,除了这个职业带来的世界观上的孤独之外(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可能会对社交上肤浅萍水相逢的客套话和冗节失去耐心,或是厌倦了公众对这个职业的误解而不愿对陌生人公开自己的职业),也可能会在实际生活和关系中,感到孤独。

  虽然这与对咨询关系中的亲密关系的强调看似矛盾,但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因为单纯以另一人为中心的关系,与既为自己又为他人的关系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工作中与来访者的亲密感,不可能替代咨询师个人生活中与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带来的滋养修复

  如果咨询师因为无法从朋友和家人那里收获无所不能的感觉而忽略了个人关系的构建,并试图埋首于高密度的工作并从来访者的感恩理想化中获得慰藉,是件危险的事。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往往不对等,而这有可能形成对来访者的“剥削”,更因为,比起其他同样包含着权力差异而可能出现性越轨的领域,几乎没有一种比咨询关系强度更大的关系了。充分甚至是完全的展现认真聆听和接纳与理解、关心照顾这种愉快和令人满足的情境可能对来访者来说十分少见以至于对咨询师产生好感,而同样的关系纽带也会对咨询师产生影响。但咨询师必须把感受到的爱限定在博爱范围里,而不能使它滑向性爱同时也应该辨别并意识到治疗情境中产生的情感通常是针对角色而非个人的,移情性的崇拜并不意味着是咨询师个人具有不可抵抗的吸引力。

  3、心理咨询仅仅是实际生活的预演

  心理咨询并非也不可能成为实际生活的替代品,它仅仅是预演。正如同在心理咨询中建立的亲密关系,并非目的本身,而是通往可能的改变的手段。

  在咨询关系中,来访者可能在足够的安全感下体验了充分的表达、体验了表达之后的被接受和被理解,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意识到建立亲密关系是有可能的,甚至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而最终,咨询关系会作为一个内部索引点,使来访者在治疗情境中获得改善后,将这种改变迁移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这种改变,才是咨询的目的。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读后感(三):为什么花钱心理咨询是值得的

  过一阵总会看到各种家居厨房小窍门几百条,什么肥皂水除蟑螂,维生素B驱蚊子,电饭煲怎么焖饭香。这种文章扎扎实实只有会过日子/会瞎编小能手才写得出来。于是看完这本《给咨询师的礼物》我忍不住给它默默换上了“咨询个案小窍门”的书名。

  因为咨询老司机亚隆也从症状到应对,理论到事故,人生的终极意义到咨询师的自我关照,方方面面呈现了自己的思考。作为工具书虽然松散,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之外,亚隆作为一个咨询师真诚,易感,博学和富有洞见。他用所有的这些碎片,拼出了一个咨询师应该如何工作的蓝图。

  过去门外汉的时候,总觉得咨询师是个情感高僧,三句两句指点迷津;理论入门以后,知道咨询师是情感看护,助人自助,借力打力,但真实的情况到底是如何?

  在亚隆的蓝图里,咨询师更像一个顺势的康复教练,在来访者已经被现实搞残了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上上,调动还残留的部分慢慢恢复,尽量恢复到正常,或者恢复出可以自理的替代的机能。

  这是一个漫长而且艰难的过程,除了客观上引发的治疗的目的之外,咨询师给来访者提供的是一个安全并且有反馈的人际空间。来访者可以袒露自己的各种问题,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痛苦(它们可以用语言诉说),更是在与咨询师的互动上,重复自己在过去的模式,过去的三观指导下的行为习惯,而咨询师通过观察、陪伴、支持,可以反馈给来访者在语言表述的问题下更加深层的问题,也许是无效的自我概念,也许是挫败产生的无意义感,也许对亲密和爱的渴望。通过这样的安全演习,来访者知道自己的问题存在哪里,然后通过有效的手段建立更加健康有觉察的行为方式。没有人可以消灭痛苦,但有这样的关系之后,不会有无缘无故无穷无尽重复的痛苦。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眼中这个思想开导一样的工作,需要收费的原因。

  而说到职业化的问题,我们看看一个合格的咨询师提前要做什么工作:

  首先,要了解理论,治疗方法,这是基本标配,这个标配和一般的劝慰最大的区别是,更加系统有效有迁移性,就是不会是零敲碎打的安慰,可以举一反三。比如来访者和父母关系紧张,找朋友吐槽,朋友说都是“这样啦,爸妈嘛,所以你要忍/不理/逃开……”更进一步的,去理解他们,原谅他们。可是也许在这样的冲突后面,你如何应对只是一块,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是过去什么影响了你?是你应对权威的所有习惯反应模式都是这样?又或者对方触发了你什么情结?于是咨询师要触类旁通地学习,从认知、动力学、人本主义、完型……各门各派各种方法,以及有经验的咨询师的督导。

  其次,就是情绪和智力的投入,咨询师很难是无动于衷的分析师,因为没有人会把自己的情绪交付给一个没有共鸣的分析机器。这份带着感情的反馈是安全的,即使是重复一些模式,也是咨询师在用自己的体验和经验和你一起寻找更合理的模式。而这一切并不需要你在付费以外用其他的东西来交换,比如放低姿态,压抑痛苦,或者碾碎自尊。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就需要把自己的问题先清理出来,尽量确认在和来访者沟通的时候,引发的情绪都是来访者客观上给周围的人造成的感觉,而不是自己什么情结的触发,从而可以有控制,并且有效反馈。于是咨询师也要自我修复,需要个人体验,需要个体咨询或者团体咨询。

  所以我的咨询老师说,咨询师最大的资源是自己。咨询常常像一场肉搏,拳拳见肉,句句见心,修行不到,要不容易走火入魔,要不容易内伤不愈。咨询到最后,也许也不一定就能和所谓成功挂钩,但是最起码,不管你原本打算去到哪里,都可以带上真正的自己。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读后感(四):用NLP角度看本书几个片段

  LP也有心理矫正的功能,同时是一种不被学院派接受的流派。

  LP有很多小工具一般的技术,很多技术在亚隆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例子。属于殊途同归。

  LP的支柱迪尔茨有个信念系统的模型,从上到下,分别是精神,身份,信念价值观,能力,行为,环境。上层影响下层。本书第一篇,亚隆说只要移除障碍,来访者个人就会自我成长,不需要亚隆的激励。NLP认为,一个人如果破除了自我限制的错误信念价值观,他的能力就会增长,行为就会变化。这个思路和亚隆类似。

  LP还有一个工具,换视角,从我的视角,换到你的视角,或者第三方视角,甚至上帝视角,一个人思路就会打开。本书有一个章节,亚隆讲了一个故事,主角是亚隆和来访者,同时让来访者以第三方顾问的视角来观摩这个故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有乐趣。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读后感(五):感谢并珍藏这份《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今天终于看完仰慕已久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像是完成一个拖延许久的约定,我为我的拖延而羞愧,也为我最终能坚持看完而庆幸。最早知道这本书是来自简里里的给心理咨询入门者的推荐读物(读完发现简里里的很多叙述也很像亚隆),后来陆续看到欧文亚隆在团体治疗方面的声望,更加好奇,这是怎样的一份礼物?

  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名誉教授欧文•亚隆,当今最著名最重要的健在心理治疗学家之一,在团体治疗、存在主义、精神医学领域都是权威人物。书中记载了作者大量的咨询经历,还有与之相伴随的思考、感悟甚至个人的一些经历,因此单单就作者本人五六十年在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的积淀,以及亚隆的成就、创造和温和的个性而言,阅读这本书都是极有意义的,那感觉就像在听他说生命里的一些往事。也许平淡了些,可足够真诚,意蕴深刻。

  作为有打算走上心理咨询之路的年轻学生,我最喜欢并且敬佩的是书中的内容。亚隆总结了太多理论和方法上的经验,像是建议、指导,又一点找不到强势的劲头,只像是一位知天命的老者,耐心睿智的点拨和倾囊相传。印象深刻的有,亚隆在大量案例中,探讨咨询的本质(治疗关系),使咨询真正起作用的力量(治疗关系),最好的工具(咨询师本人),最佳的材料(此时此地),一切努力围绕的目的(帮助来访者成长),总之围绕着小小咨询室内浮现的情绪、思考、那些真实灼人的秘密、那光明与黑暗同在的人性,提出了非常系统并智慧的见解。亚隆是精神病学出身,从精神分析开始做起,但他不拘泥于派别,也不把自己束缚在刻板的要求中,在坚固的底线之上,一切以帮助来访者为中心,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融合各理论之长,主动探讨存在、死亡这样终极的话题。他是那样的真诚、开放,对自我暴露有着新颖的建议,甚至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走入来访者的生活,分析他们光怪陆离的梦,实实在在的袒露真心。亚隆还提到咨询师这份职业特有的孤独、危险、不断学习成长的高要求,以及那种一直超越自己、一直助人的亲密与满足,这些让我这个连入门都算不上的学生看完觉得如此感动。真实中,看见了艰难,也看见了希望,这正像咨询本身促进成长的过程。

  在写作方面,七八十岁的亚隆的写作文风依然是平实安稳,他丝毫没有对自己成就的炫耀,多少独特的思想也只是温和的提出,深入浅出也通透人性。对,就是这份对人性的通透、理解、包容,让他一路走来帮助了那么多来访者,也帮助那么多成长的咨询师,当然还有他自己。最近我也开始意识到我对“人性”有了思考,这个词像是在说人会有怎样的欲望,怎样的情绪、思考和行动,与心理对应,又高于心理学在科学层面的研究,因为心理只是一系列机制,人性却是有着价值判断,而且是那么根深蒂固、与之俱来、不可拂逆。当然这只是肤浅的感受,我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看到亚隆写的关于人性、情绪之类的解说,我很受触动,连同方法指导类,在本子上写了很多,希望不只是写下,它们能在我的脑海中长久留存。

  阅读这本书有很好的意义。作为咨询师,无论年轻还是有经验的咨询师,总能在遇到困惑时在这本书中找到启发,在理论思考、反思自己的成长、获得实质性的指导上都有很大的帮助,甚至用来扩展视野也是相当好的;作为普通人,这本书可以帮助你理解人性、接纳自己和当下的生活以及了解看似神秘的咨询,是绝佳的科普或休闲读物;作为学生,无论对了解咨询还是学习写作或是做人处事,这本是也是很棒的借鉴。对于我,本书对这三种身份的益处我都能体会到,希望有机会重新拜读,或者读亚隆的其他书目,在咨询师成长的道路上走得长远而踏实!

  总之,感谢并珍藏这份《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这次我有努力的列提纲,在暗时间里想要写什么,很棒哒~但还是发现啰嗦、不透彻,也在质疑非要写这个书评是否是完美主义还是真的为了记忆内容或推荐好书~总之继续努力噻~~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读后感(六):亚隆给我们的大礼

  亚隆是心理学家里最会写书的,写小说的人里最懂心理学的,两个里边都没有之一。

  在译者张怡玲老师写的序言中,说亚隆的这本书没有明确的结构,看目录似乎是如此。但顺着页数读下去会发现亚隆对全书脉络和结构的把控是很强的,看过很多心理学大师写的书,除了教科书外,没有比亚隆这本书主题和脉络更清楚的。虽然看起来是由85篇不同的短文拼接而成,但亚隆对各节内容清晰明了,不会像有些作者在写类似结构的书时前后重复较为肤浅的观点(没说别人,就是目前排在本书书评中第一位的那位老师)。当然,这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特征之一。

  推荐所有心理治疗师都读,普通读者也可以当作优秀的科普书籍去观摩。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读后感(七):《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书摘

  当我是一个正在寻找自己道路的年轻治疗师时,我读过的最有用的书是《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其作者是卡伦.霍妮。这本书里最有用的概念是: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卡伦.霍妮相信,如果移除了障碍,人会自然地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颗橡树籽成长为一株橡树。

  “就像一颗橡树籽成长为一株橡树”,这是一幅多么自由而清晰的图画!它给了我面对工作的新视角,并永远改变了我做治疗的角度。我的任务是移除阻碍病人成长的障碍。我没有必要去做所有的事情,我没有必要去做所有的事情,我没有必要给病人注入成长的欲望,向他们灌输自我实现的个体所具有的种种特点,例如,好奇心、意志力、对生活的热情、关怀、忠诚,等等。

  避免直接下诊断

  面对困扰较为轻微的病人来说,诊断经常会起反作用。

  诊断会限制治疗师,而且会影响治疗师把病人当作人来建立关系的能力。一旦做出某种诊断,我们倾向于选择性地忽略病人不符合诊断的方面,过度注意那些可能会证实我们最初诊断的特征。 ……可能会促进和推动病人表现出这些相应的特质。

  我倾向于把病人我自己看成“旅途的伙伴”,这个词消除了“你们”(被痛苦折磨的人)和“我们”(治疗师)之间的区别。…… 我逐渐意识到这个说法的神秘本质。没有任何一个治疗师,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不被存在的悲剧影响。

  里尔克:耐心对待所有尚未解决的事情,努力去爱问题本身。

  有些人害怕亲密关系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些根本性的不可接受的东西,一些让人抗拒的、不可饶恕的东西。因此,治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让病人向另一个完全呈现自己而仍然能够被对方接受。也有些病人之所以逃避亲密关系是因为担心被利用、被控制或者被抛弃。对这样的病人,一种不带来任何预期灾难的、亲密而关怀的治疗关系同样能够成为一种难以理解的情绪体验。

  许多年前,我曾经接待过一位患乳腺癌的病人,她从青春期开始就和总是批判一切的父亲进行斗争。她希望两人能够有某种程度的和解,能够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所以她十分期待父亲开车送她去大学这件事,因为两个人提供了单独相处几个小时的机会。但是这次期盼已久的旅行却成了一场灾难:她的父亲总是埋怨路边肮脏的、满是垃圾的小河。相反,她看到的是一条没有受到污染、充满原野风情的小溪。她找不到能够回应她父亲的任何方式,最后她只得沉默。结果整个旅途就是他们看着自己的车窗外,互不理睬。

  后来,她独自一人重游故地,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路两边各有一条河。“这一次我成了司机”,她十分伤感地说,“而从驾驶员的位置上看到的小河正如我父亲所描述过的那样,肮脏而满是污染。”但是当她学会从父亲的窗口看世界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她的父亲早就去世了。

  我一直记着这个故事,而且许多次我都会以它来提醒自己和我的学生,“从其他人的窗口看。努力从你的病人的视角来看世界”

  真正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是极端困难的一件事情,太多的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了其他人身上。

  我强烈建议你让你的病人真的对你重要起来,让他们进入你的思想,影响你,改变你,而且你不要对他们隐瞒这一点。

  一个人在学习弹钢琴的时候需要技巧,但是如果一个人想要做音乐的话,他或她最终都需要超越已经学到的技术,信任自己的自发反应。

  这封信是说明我关心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我不在的时候,她经常会去读那封信以获得支持。

  什么是治疗师最有价值的工具?答案是治疗师自己。

  治疗师必须通过个人榜样给病人指出道路。我们必须表现出我们愿意与病人有最为深层次的接触,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从我们自己的感受中寻找信息,因为这是最好的、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治疗师必须熟悉自己阴暗的一面,必须能够理解所有人类的欲望和冲动。接受个体治疗的经验能够让治疗师学会从病人的角度体验治疗过程的多个方面:理想化治疗师的冲动;渴望依赖;对于一个关心者和倾听者的感激、给予治疗师的权利。

  对于年轻的治疗师来说,避免宗派主义和学会欣赏不同取向治疗的优势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病人进入治疗是学习心理治疗的最佳途径。

  有许多次,我的病人因为治疗情境的不平等性而感到悲伤。他们想到我的时候要远远多于我想到他们的时候。在他们的生活中,我的重要性要比他们在我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很多。

  “此时此地”指的是在此处(在办公室、在关系中、在你我之间的空间内)且在治疗当时发生的事件中。这基本上是一种非历史性的角度,不强调(但并非抹杀)病人的生活史和生活事件的重要性。

  利用“此时此地”主要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上:1,人际关系的重要性;2,治疗可以被看作一个微型社会。

  社会性动物是我们的内在本质。

  我们的自我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于生命中重要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之上。

  如果病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有种种不适当的人际关系表现,例如,要求过多、过分担心、傲慢、自我贬低、喜欢挑逗异性、喜欢控制他人、过分苛刻,等等,这些特殊点就会渗入病人和治疗师的关系中。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说是非历史性的:没有必要获得广泛的生活史以便理解病人的非适应性人际模式,因为它们很快就会充分地并且真切地表现在治疗中的“此时此地”。

  治疗师培训的重要部分就是学会聚焦在“此时此地”。你必须增强对“此时此地”信息的敏感度。治疗中的每时每刻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想想病人是如何与你打招呼的,如何落座,是否巡视周围环境,如何开始和结束每一次治疗,如何叙述他们的生活史,如何与你交流。

  总的来说,她毫无敏感性,并且就像对莫里斯一样,她把我们的关系变成某种“粗糙”的东西。

  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又没有遇到灾难性的后果,这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经验。

  我们讨论了路易丝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害怕要求太多;害怕自己无法餍足的渴望;害怕她对父亲的爱;害怕如果我真的知道她有多么需要我的时候,我会跑掉。

  如果你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消除了大部分盲点,并且对于作为病人的体验有一个很好的了解,那么你就会知道厌烦或者迷惑有多少是因你自身而起,有多少来自病人。对这一点进行区分十分重要,因为如果是病人引起了你的厌烦,你就可能十分自信地确定在其他的场合,病人也会让他人厌烦。

  马佳十分害怕不被关心,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恰恰把其他人的关心都赶跑了。正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个过程,我才不会以一种私人化的方式来进行反应,即不会以批判的态度进行反应。我意识到,这是他一直以来重复的模式,而他在心底里是希望改变的。

  我更倾向于使用类似于“有距离的”、“被拒之门外的”或者“没有建立联结的”,这些词不但表达了希望更亲近、联结更紧密、更投入的意思,病人也不会因为这些词而恼怒。

  通常,当涉及深层次的情感时(例如,痛苦、悲伤、愤怒和爱),最好等到情感的高潮退去、防御消失的时候,再开始分析。(趁凉打铁)

  “空白屏幕”的概念是关于治疗师与病人之间完美关系的第一个模型(现在已经被废除了)。它要求治疗师保持中立、或多或少地隐匿自己,希望病人可以把重要的移情投射在这个“空白屏幕”上。

  病人把我如此理想化,把我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使得我们之间根本不可能有真诚的会谈。因此,在我的小结中,我故意暴露了我的一些非常任性的情绪和体验,例如,我的挫败感、我的愤怒、我的失败、我的空虚感。这次尝试是在我的职业生涯的早期进行的,它促进了治疗,而且让我在之后的治疗工作中得到了解放。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大法官声称人总是向往“魔力、神迹和权威”。…… 西方的医生使用了各种增加敬畏感和使安慰剂效应最大化的方法:白大褂、装点了各种权威证书的墙面、用拉丁文写的处方。

  在这本书里,我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对治疗过程的看法。与病人建立真诚的关系本身就要求我们放弃行使魔力、神迹和权威的权利。心理的治疗本身就是如此强大,以至完全公开过程和治疗理念就能够得到很多东西。

  病人在进入治疗的时候已经带有基本的焦虑,直接把他们推入一个可能产生二级焦虑(指的是除了原有的焦虑之外,还要处理面对心理治疗这样一个不确定的社会情境却没有对于适当行为的指导原则时产生的焦虑)的过程中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最为明智的做法是有条不紊地让病人准备好进入治疗过程。

  虽然病人在治疗之前可能与他人有过紧密的关系,但他们很可能没有经历过一种要求完全信任、完全暴露、没有任何隐瞒、能够检查自己对于另一个人的情绪的所有细微之处并被无条件接受的关系。

  显然我们要谈得是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对我来说,要了解你在关系中的问题的具体性质是很难的。因为我只能通过你的视角来了解你生活中的其他人。有些时候,你的描述可能会在无意中有所偏颇。而我发现,如果我们关注于你和我之间的关系——对这一关系我能准确了解——那么我就可以更好地帮助你。因此,我会经常请你来观察并陈述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他宁愿我不像一个真正的人,因为他一旦在我身上发现任何缺点,他就会对我失去信心。

  在治疗结束的时候,病人说:“这个世界充满艰辛。”不过他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我是可怜的、不开心”,而是说“这对你我来说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世界,不是吗?对你、对我、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所有人来说都是如此。”

  普遍存在性是团体治疗中一个关键治疗因素。许多病人在治疗开始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的不幸是独特的: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有可怕的经历、禁忌,或是性欲反常、自私的。其他成员暴露类似的想法有极大的安慰作用,并且提供了一种“欢迎成为人类一员”的体验。

  不止一位病人以《绿野仙踪》作为比喻,他们喜欢这种想法,即治疗师知道清晰的、明确的、没有痛苦的“返家之路”。他们不想看帷幕后面有什么,不想看到一个迷失的、疑惑的人,一个假冒的魔法师。

  当我所遇到的病人挣扎于某种神经症问题,而那也正是困扰我一生的问题时,我常会质疑自己是否能够让病人比我走得更远。

  尼采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与此相对的观点:“一些人无法摆脱自身的枷锁,却能够拯救他们的朋友。”

  在专业的领域中也存在很多类似的例子。一些极负盛名的存在哲学家(处理与存在相关问题的哲学家)本身就是承受着极大痛苦的人,比如尼采和叔本华(异乎寻常地孤独,受苦的灵魂),萨特(酒精和药物滥用者,在人际关系中剥削他人,不敏感)、海德格尔(著有大量关于真实的作品,但是支持纳粹并且背叛了自己的同事,包括他的导师胡塞尔)

  病人对我的帮助有多种形式。有的时候,仅仅感到工作是有效的就能带来帮助,当我使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也会让我有好的感觉。也有的时候,是从自我抽离而与另一个人建立关系给我带来了帮助。亲密的互动总是带有治疗性的。

  不管自我暴露有多么的延迟,病人也不应该因为自我暴露而受到惩罚。

  癌症看起来就像能够治愈神经症一样,恐怖症和让人无法承受的人际焦虑在死亡面前都消失了。…… 我听到许多病人惋惜:“但是多么可惜,我们一直等到现在,知道我们的体内充满癌细胞的时候,才学会了如何生活。”

  海尔格尔谈到过两种存在的模式:日常模式和本体模式。在日常模式中,我们因为物质世界内心茫然、心烦意乱,心中充满了对于世界上的事物如何存在的好奇。在本体模式中,我们将注意集中于存在本身,我们充满了对世界上的事物存在本身的赞叹。

  许多年前,在一个对于丧偶的研究中,我发现许多丧偶的人并不仅简单地修复并重新回到丧偶之前的功能状态上,大概1/4~1/3的被试达到了一个新的成熟和智慧水平。

  死亡以及必死的命运构成了所有关于衰老、身体变化、生活阶段以及许多显著的生命里程碑(例如,重要的周年纪念日、孩子离开家去上大学、空巢现象、退休、第三代的诞生等)的基本背景。一次班级聚会就能够成为非常有效的催化剂。

  对焦虑进行平静的、平常的分析通常会减轻焦虑。对恐惧进行细分、平静地询问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到底什么才最让人害怕,这些都会对治疗有所帮助。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通常包括:对死亡过程的恐惧、对仍然活着的人的担心、担心死后的生命以及对消亡的担心。

  一些体验式的工作坊会使用一些技术来鼓励与生命意义相关的谈话。也许,最常见的是询问病人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些什么。大多数对于生命意义的询问最终都会导向对于利他主义、享乐主义、为某种事业的献身、创造性以及自我实现的讨论。

  许多人害怕无趣,即使是最为轻微的无趣也会让他们急忙重新回到游戏中去。叔本华说过,欲望本身永远不会满足,只要一个愿望被满足了,就会出现另一个愿望。虽然有时会出现短暂的间歇期,一些转瞬即逝的满足,但那很快就会转化为无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痛苦和厌烦之间左右摇摆。”

  我们所体验到的外部世界,只是我们自己的神经和心理机制加工而成的。事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我们进入的(以及最终离开的)不是一个已被构建好了的世界。相反,我们在建构这样一个世界上起着核心作用,我们不但建构它,还使它看起来仿佛是独立存在的一样。

  团体治疗在帮助病人理解他们自己的责任上面提供了格外有力的方法。病人在治疗之初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几周或几个月以后,每个病人都形成了自己在团体中的人际角色,这个角色可能和他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类似。而且,用团体这种形式能够了解每个成员如何形成自己的人际角色。

  这个具有警示性的故事告诫我们:小心,不要跳出来为病人做决定,这永远是个坏主意。正如这个故事所显示的,我们不仅仅没有水晶球来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利用的信息也是不可靠的。病人提供的信息可能不仅有扭曲之处,还可能随着时间或者是和治疗师的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新的、无法预期的因素不可避免。

  做决定的过程本身就是通往存在问题(自由、责任、选择、悔恨、希望和意愿)的林荫大路。如果提供表面的、超前的建议,同时也就放弃了与病人探索这一领域的机会。

  我在治疗中的第一步是帮助病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我试图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不去做决定或者操控其他人为他们做决定,也同样都是一种决定。

  我全面澄清了他解除自己责任的模式,这个模式可以给他造成一种感觉,即他被外界事物所控制。只要他拒绝承认自己的责任,真正的改变就不可能出现,因为他的注意力完全指向改变外界的环境,而不是他自己。

  决定是另一种临界体验。它不仅仅使我们直接面对自己正在何种程度上创造着自己,也使得我们必须面对可能性的限度。做决定使我们与其他可能性相隔绝。你选择了一个女人、一个职业或者一所学校意味着你放弃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我们越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就越要放弃一些关于的神话,例如,自我的特殊性、无限的潜力、不朽以及对生物定律免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海德格尔称死亡“进一步可能性的不可能”。很难做出决定正是因为它会同时让我们面对有限性和无根基性,这二者都是充满焦虑的领域。所有的事情都会消逝,做出一个选择就排除了其他选择的可能。

  “这么多规则,这么多固定的家庭规则。”我边想边说,“你说你希望改变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点,一些家庭规则可能必须要改变。”

  有些时候,我觉得强调建立在过去不可逆转的事件上的阻抗是多么荒唐会有所帮助。一次,我遇到一位阻抗的病人,他坚持要为了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谴责他的母亲。我帮助他理解了这种观点的荒谬性,方法是让他多次重复下面的陈述:“我不打算改变,妈妈,除非你在我8岁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我。”…… 有些时候,我只是提醒病人,他们迟早要放弃一种要求过去更美好的目标。

  听到她自己以第三者的口吻进行描述可能会让她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处境。

  我们不能忍受一个永远捉摸不定的存在,因此渴望绝对真理带来的惬意。正如尼采所言:“真理是一种妄想,没有它,任何种族都无法生存。”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寻求解决办法的、完美主义的需要,我们坚持认为解释或者某些解释是可能的。这让事情变得可以忍受,使我们拥有了某种控制感。

  寻找解释的过程使得治疗师和病人彼此联结,而这种联结会最终起作用。病人冒险走出一步,选择和我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而且我并没有离开。我没有因为她的愤怒而被摧毁,我仍然和她保持亲近关系。在她最绝望的时候,我抓住了她的手,我仍然活着,并没有成为她的厄运的牺牲者。

  经常会听到的一种说法就是:出色的病人或者团体成员(在个体治疗或者团体治疗中)在外部生活中却毫无改变。他们能和治疗师建立很好的关系,或者在团体中是核心成员,但是却不能把他们所学的应用在治疗之外的情境中。换句话说,他们把治疗看作真实的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预演。

  很明显,在治疗情境中的行为改变是不够的,病人必须能够把这种改变迁移到生活环境之中。

  性越轨的高发生率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问题,不仅仅是在心理治疗中,而是在所有存在权利差异性的情境中:神职、军队、企业、政府、医药和教育机构,等等。

  首先,病人处于一种非常少见的、令人满足的和愉快的情境中。他们的每句话都被认真倾听了,过去和现在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都被探索了,他们被关心和照顾,得到了无条件的接受和支持。

  对于这种慷慨,一些人不知道该如何反应。他们能提供什么作为回报呢?许多女性,尤其是自尊很低的女性相信,她们能够提供的唯一回报就是性。…… 其他人把治疗师抬高到一种不切实际的、高高在上的、超越生命的位置,他们可能有一种愿望——要融入比他们强大的东西之中。还有一些人想和他们不认识的治疗师的其他病人竞争治疗师的爱。

  为了与恋爱中的病人建立共情的关系,你绝不能忘记他们的体验是十分美好的:一种令人狂喜的水乳交融之感;孤独的“我”融入令人心醉的“我们”,这可能是病人生命中最为美妙的感觉之一。通常,适当的反应是表达对他们所处状态的理解,而不要去批评其关于被爱者的过度美好的感觉。

  一天,一只麻雀从我身边飞过……我觉得自己看到的是一只老鹰。现在,似乎全世界都忙于向我展露我错得是多么厉害——整个欧洲都在窃窃私语。好吧,那么谁更好呢?是我,那个他们所说的“被蛊惑的人”,那个因为这鸟雀的鸣叫声而在更高的充满希望的世界中度过了整个夏季的人,还是那些不去欺骗自己的人呢?

  把重点放在爱情的状态中而不是放在被爱的人身上,是有好处的。如此强大的是体验、是爱的情感状态,而不是具体的人。尼采说过,“人爱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想要的东西。”

  我请病人在每一天的特定几个观察点进行记录,记下他们想到对方的次数,甚至是每天用于想对方的分钟或者小时数。有些时候,病人可能会震惊于自己的记录,震惊于在自己生命中有多少时光花在了重复性的、循环的想法上面;相应的,他们在真实生活中投入了多么少的时间。

  解除迷醉状态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能持续改善的过程。病人会出现退步,而且没有任何情况比遇到爱恋的人更能造成退步的了。

  在我自己的职业发展中,我对传统精神分析培训学院一直持矛盾的态度。我认为,保守的分析性思想过度强调顿悟的重要性,过度强调发展的相关问题,而对于在治疗过程中人和人接触的重要性只字不提。结果,我选择不进入分析性的学院,现在回头来看我的职业生涯,我认为这是我一生中做得最正确的决定。虽然我体验到了很强烈的职业孤立感和不确定性,但是我能自由地追寻自己的兴趣,并且能够没有限制地思考。

  弟弟的死亡显著地影响着她的生活,摧毁了她所有天真无知的神秘信念:上帝保佑、家的安全、世界的公平原则、年老的应先于年幼的死去的顺序感。

  77岁了,时光的无情流逝从来都没有远离我的意识。

  我在书中掩饰病人身份的努力,现在对我自己也已经成功奏效了。我究竟是和谁,和哪些人,分享过如此多的亲密感和痛苦?我也面临着自己生命的褪色。在重读《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的过程中,作为作者,我的骄傲中也掺杂着沮丧,因为我意识到,那个写出这本书的男人比我现在写得好多了。

  相反,我的目的是让所有的治疗师,不管来自何种理论流派,能够更敏感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在人类的痛苦中所占据的地位。总的来说,心理治疗领域存在太多对过去(父母、历史和创伤)的关注,而很少关注未来(死亡的必然性,我们对不朽的渴望和对生命有限性的觉察)。

  我们谁不记得自己在听说“9.11”事件的那天或者肯尼迪遇刺那天的细节呢?神经科学把这个现象称为“镁光灯记忆”。这也是为什么创伤记忆有如此长久的影响,而且如此难以消除。同样,这也是为什么治疗带来的“学习”如果伴随着情感(譬如在包含积极关怀的治疗关系中被引发的情感),会更有力量和意义。这支持了我在几十年前就提出的观点:有效的治疗是情感唤起和情感分析的交替工作。

  解释本身很少有治疗功效。

  任何有说服力的解释是通过让人理解过去无法让人理解的情绪才起到治疗效果的。给情绪命名并且理解情绪能够让人获得一定的控制感,尤其是当他们符合病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和智力发展背景时。

  如果你憎恨重复你现有的生活(是你选择了现有的生活)的这个想法,那么你并没有在生活,而你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个认知是改变的必要条件。我通常都会说下面这段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的话:“我理解你为什么要转向过去,转向你经历的那些痛苦的悔恨。但是让我把你的注意力转向未来。想象如果我们在未来一年或者两年后相遇,我问你,你又积累了哪些新的悔恨呢。你会说什么?你会怎么反应?我相信,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帮助你设想没有悔恨的生活。”

  俄国小说家纳博科夫的阐述最为美妙,他在《说吧,记忆》里曾经写下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两个永恒黑暗之间的短暂火花”。这两个永恒黑暗是完全相同的,但奇怪的是,我们和它们的关系却完全不同:死后的黑暗让我们恐惧和战栗,我们给它极大的关注,而生前的黑暗显得更温和,甚至让我们感到舒适,我们对它很少有关注。

  一个人越觉得自己没有真正活过,就越惧怕死亡。

  我们施加的作用力可能会影响人长达数年甚至数代,这就是“涟漪”。我们可能是无意而为,但是在生命中会留下印记,我们传递给他人的智慧、高尚的行为、教导或者安慰,就像抛向池塘里的小石头,会产生涟漪反应,延伸到肉眼看不到却仍然存在的影响。

  注意职业风险

  心理治疗的温馨设置,例如舒适的座椅、有品位的装饰、温柔的话语、共同分享、温暖、亲近的关系,等等,经常会掩饰这个职业带来的危险。心理治疗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职业,一位成功的治疗师必须能够忍受这个工作必然带来的孤独、焦虑和挫败感。

  一个看似矛盾的地方是治疗师一方面如此强调与病人的亲近,一方面其职业的重要危险之一就是孤独的体验。治疗师通常是孤独的,每个工作日都在进行一个接一个的治疗,除非付出很大的努力在生活中建立一个同事的活动圈子,否则也很少有机会见到其他同事。当然,在每一次的治疗中都充满了亲密感,但是这种与病人的亲密感并不足以支撑治疗师的生活,这种亲密感不能够代替治疗师与朋友和家人之间深刻而充满爱的关系,带来对治疗师的滋养和修复。单纯以另一个人为中心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他人和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关系。

  通常,治疗师会忽略个人关系。我们的工作成为我们全部的生活。在每个工作日结束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已经付出了太多,对于获得更多关系的欲望已经被掏空了。而且,病人对我们是那么感恩、那么崇拜、那么理想化,治疗师会冒着忽略家庭成员和朋友的风险,因为他们不觉得我们无所不能。

  治疗师的世界观本身就是孤独的。经验丰富的治疗师会以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待关系,他们有时候会对社交仪式和冗节失去耐心,不能忍受在一般社交场合中肤浅的萍水相逢和客套的社交谈话。在旅行的时候,一些治疗师会避免和其他人接触或者对自己的职业有所保留,因为他们已经厌倦了公众不合理的恐惧或者贬低,也厌倦了他人的过度褒扬,厌倦了被认为有读取心灵密码的能力,或者能够为多种多样的问题提供解答。

  虽然治疗师应该避免在每日的工作中被理想化或者被过度贬低,但他们通常很少能真正做到。他们经常会体验到自我怀疑或者自我夸大的情绪,包括这些信心上的动荡导致的所有内部状态的变化,都需要被治疗师仔细地关注和检查,以免影响到治疗工作。治疗师生活中遭遇的事件,例如,紧张的关系、孩子的出生、抚养孩子的压力、丧失亲人、婚姻不和谐、离婚、突发事件、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生病等,所有这些都可能会极大地增加治疗的压力和难度。

  所有这些职业上的危险会受到治疗师工作计划的很大影响。如果面临个人经济的压力,每周安排了40-50小时的治疗,这时治疗师将面临很大的风险。我通常把心理治疗看作一种感召而不是一种职业。如果累计财富而非提供服务是主要动机,那么成为一个治疗师可能不是很好的职业选择。

  治疗师的效能丧失感也和所进行的治疗的范围有关。过度专门化,尤其是针对那些伴有巨大痛苦和不幸的临床领域,例如,濒临死亡的人、有严重疾病并且慢性功能受损的个体、精神病患者,都会给治疗师带来很大的风险。我相信,治疗实践的平衡和多样化能给治疗师带来一种新鲜感。

  在前面,我谈到过治疗师越轨与病人发生性方面的关系,我指出,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任何一种包含权利差异的剥削关系具有极强的相似性。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治疗关系的纽带会变得非常非常的强,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东西被展现、有多少被询问、有多少被给予、又有多少被理解,不但病人会感到爱,治疗师同样会感到爱。但是治疗师必须把这种爱限定在博爱的范畴之内,而不能使它滑向性爱。

  在治疗师生活中的所有应激源中,有两种是最具灾难性的:病人的自杀和因为治疗失当带来的法律纠纷。

  如果我们和受到困扰的病人一起工作,就永远存在着病人自杀的可能性。大概50%有经验的治疗师在过去的或者当前经历过病人的自杀,或者是一次严重的自杀企图。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治疗师也会被震惊、悲伤、自责、无力和对病人的愤怒所折磨。

  在面对治疗失当的法律纠纷时,治疗师会体验到同样强烈的痛苦。在像今天这样的诉讼时代里,有能力和正真诚实并不能给治疗师带来保障,我认识的几乎所有能力很强的治疗师都至少遇到过一次法律纠纷或者被威胁要诉诸法庭。治疗师在经历诉讼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被背叛的感觉。治疗师把自己贡献给了一个服务性行业,总是尽力帮助病人成长,在经历了法律诉讼之后,治疗师会被深深地撼动,甚至有些时候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治疗师进行初始评估的时候,一个从前没有过的、让人不愉快的想法可能会时时出现:“这个人会不会起诉我?”我知道有治疗师因为治疗失当引起的法律诉讼带来了过强的无力感,而最终决定提早退休。

  60年前,弗洛伊德建议治疗师每隔5年进行一次个人分析,因为治疗师在工作中会面临大量被压抑的原始材料。弗洛伊德把这种暴露比作经常接触危险的X射线。不管同意还是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解释,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可他的观点:治疗师的内心工作不能间断。

  我自己发现,治疗师的支持性团体可以作为抵御这些风险的有力壁垒。在过去的10年里,我参加了一个无领导团体,这个团体包括11位年龄和经验都差不多的男性治疗师,我们每隔一周聚会一次,每次90分钟。不过这些团体特征并不重要——例如,多年来我领导过一个十分成功的每周一次的治疗师团体,这个团体由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成员组成。而且团体叫什么也并不关键,不管是“治疗团体”,还是“支持团体”。最为关键的是团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信任的气氛,使得成员可以分享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中的压力。

  如果在成员之间没有人际不和谐,一个由有经验的治疗师组成的团体边便不需要领导。实际上,不指定领导可能会使成员更充分地使用他们自己的技巧。一个由没有那么多经验的治疗师组成的团体可能会需要一位有经验的治疗师作为促进者和指导者。所有这些工作需要的只是一个两个有奉献精神的人制定一份治疗师名单,并且联系这些治疗师,安排每次团体会谈的时间和地点即可。

  我认为,团体是提供支持和促进个人改变的重要工具。再加上有经验的治疗师聚在一起能够共享的技能和资源,难怪我会如此热切地敦促治疗师尽量利用这样的机会。

  珍惜治疗特权

  我极少听说我的治疗师同事抱怨他们的生活没有意义。治疗师的生活是一种服务性生活,每天我们都在超越个人的欲望,关注其他人的需要和成长。我们不仅从病人的成长中获得快乐,也从病人对他们生活中所接触的其他人的影响中获得快乐。

  这个职业有着异乎寻常的特权,也会带来异乎寻常的满足。

  在之前对职业风险的讨论中,我描述了艰苦的、永不止息的自我审查,以及因这个职业性质所要求的内心工作。但是每一种要求更多的是一种特权而不是负担,因为这些要求帮助我们对抗内心的停滞。积极的治疗师总是在改变中,不断地通过自我认识和觉醒获得成长。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引导其他人探索心灵的深层结构和存在状态的同时不对自己进行探索呢?一个人也不可能请病人关注他的人际关系而忽略自身的人际关系模式。病人给我大量的反馈(例如,我有所保留、拒绝、带有批判性、冷漠或者超然)是我必须要严肃对待的。我问自己,这些反馈是否符合我的内心体验,其他人是否给了我相似的反馈。如果我发现反馈是确切的、反应了我的盲点,我会对病人充满感激之情,并且会告诉他们。如果不这样做,而是拒绝承认其准确的观察的真实性,就是在忽略病人的现实检验,是对治疗有害的,是反治疗的。

  我们这儿是秘密的集中地。每天,病人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秘密,他们通常从来没有和第二个人讲过这些秘密。知晓这样的秘密是少数人的特权。这些秘密让我们看到了人生戏剧的“后台”,没有各种社会规则、没有演戏、没有虚张声势、没有舞台造型。有些时候,这些秘密是灼人的,会让我回到家的时候拥抱我的妻子,庆幸自己的幸运。也有的秘密会让我回想起自己的久已遗忘的记忆和冲动。还有些秘密让我感到十分悲哀,因为我看到了整个生命因为羞耻感和不能原谅自己而被白白浪费掉。

  我们治疗师手握可细致观察世界的清澈透镜,这个透镜更少扭曲、否认和幻觉,它使我们能够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

  治疗师和来访者都受到痛苦的秘密的折磨——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负罪感,因为没有做该做的事情带来的羞耻感、渴望悲哀和被珍惜、内心深处的脆弱、不安全感和恐惧,等等。当我怀着这样的认识和病人接触时,我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听到的许多秘密让我更加温和而宽容。当我遇到因为虚荣或自恋而自我膨胀的人或者在消耗生命的激情之中摇摆不定的人时,我能够自觉地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秘密,我感到的不是批判而是同情,更重要的,我感到与他们有着一种联结。当我开始接触到正规的慈悲冥想时,我觉得自己十分自在。我相信比一般人们以为的多得多的治疗师都会熟悉这种慈悲的感觉。

  我们的工作不但给我机会超越自己,发展和成长,清晰地看到人类生存的真实和悲剧,还给予了我们更多的东西。

  我们受到知性的挑战,我们在最宏大复杂的领域进行探索,即人类的心灵发展和维系。我们和病人在一起,品尝做出重大发现时的欢欣,此时遗失在各处的碎片突然之间顺利地整合在了一起。有些时候,我们是新生的、解放的使人振奋的事物“助产妇”。我们看到自己的病人放弃自我挫败的模式;脱离那些久远的哀恸,重拾生活的热情;学会爱我们,借此学会爱生活中的其他人。看到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智慧对治疗师来说是一种快乐。有些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向导,陪伴病人从他们自己的房子里走过。最大的快乐是看到他们打开自己从未进入过的房门,发现房子里曾被掩盖住了的新结构——自我中智慧的、美丽的、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有些时候,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进行梦的分析,当那精巧的构造和闪亮的图像从一片黑暗之中显现时,我和病人会一起发出由衷的赞叹。我想象那些教授创作性写作的老师必然会有类似的体验。

  最后,也是我认为最异乎寻常的特权,是从属于一个古老的、值得尊敬的治疗者团体。治疗师这个职业不但可以追溯到心理治疗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和荣格,追溯到他们的先辈——尼采、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还可以追溯到基督、佛陀、柏拉图、苏格拉底、盖伦、希波克拉底,以及所有其他伟大的宗教领袖、哲学家和医生。所有这些人关注并拯救着的是人类的绝望。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读后感(八):礼物

  循着亚龙的书的脉络,读到这一本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如果移除了障碍,人自然地会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颗橡树籽成长为一株橡树。”

  莫名地对这个比喻充满了尊敬。所有的成长与发展,皆同此理。

  心理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更像是旅途的伙伴,作者给出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很多个tips,自己虽未上路,但可一窥全貌。哲学和心理治疗,都关注人类的终极关怀,如死亡、孤独、无意义和自由,哲学的理性论述,如头顶的星空,让人充满敬畏,但最终在个体活生生的生命之外;而心理治疗,治疗师与来访者的真正相遇,共同面对和探索未知的主题,反而更贴近心灵,更有人情味儿。这也是我不断着迷的原因。

  “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不能教,一个人把自己完全沉浸在生活的河流之中,这样问题就不会存在了。”

  这句话也是这本书送给当下困惑之人的一个礼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