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24 03:02: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精选10篇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是一本由[日]小山龙介 / 原尻淳一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一):书中对我有用的

  1. 用博客公开创意,用社交网站扩散创意。当社交网站当作论文写作工具。

  2. 充分使用周日程表和用三个月的计划表来实现和谐生活

  3. 严格挑选人脉:每年都会整理一次名片,确保我的名片不只是单纯的“收藏品”,而是活生生的人脉数据库。

  不只是名片,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需要定期整理,与重要的朋友保持不间断联系。

  4. 把想看的书和想见的人加入到“关注列表”中,免得日后忘记。这个列表里的信息越来越多,渐渐地,我们就能清楚自己眼下正在关注哪些人,哪些物了。不只是要默默关注,我们还需要和自己关注的人建立起联系。

  5. 让书架变身为知识数据库:把自己的书按照主题进行分组。按照这个步骤整理书籍,翻找书目的时间就会大大缩减。不管怎样,当你有工作需要的时候,如果能随手取出相关领域的五六本书来,你就能获得想要的信息了。

  6. 戴上眼罩,完全阻隔外界的光线,可以让信息输入模式暂停一段时间。推荐无印良品的百分之百纯棉眼罩。

  7. 实际上在给自己的部下或同事做导航或指导时,关键在于告诉他们你的失败案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告诉部下某个任务的目的,然后告知他们各自负责的工作以及工作流程,最后给他们讲自己的失败案例。这才是抓住人心、获取信赖的秘诀。

  8. 思维卡壳时,奔赴现场接地气。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可以使用手边的相机。茶道里有个说法叫做“一期一会”,讲的就是这种境界。即使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事和物,我们也断然不可想当然地臆断和小视。

  9. 思考事物的对立面,把乍看起来没有关联的信息关联起来,然后创意就不期而至了。

  10. 声音的状态容易反映个人的内心世界,决定演讲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声线语调。

  11. 通过定位图促发形象思维。选择坐标轴要不拘泥于常规的,一要巧妙地找出二元对立,二是尽量选择不寻常的组合。

  12. 构思创意的时候,不要给语言下过于严谨的定义。妙用同义词词典。

  13. 看似缺点百出的人,反而拥有更多朋友,换句话说就是拥有更多链接,学会利用网络来弥补自身不足的方法。跟对人一样,我们应该更去爱惜那些有待改进的点子。

  14. 创建新分母,并在该平台上一手遮天。

  15. 你是否能够配合对方的情况,自由改变视角?能够配合对方下调视线的人,也就是善于抓住说话要点,能够配合对方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的人。

  16. 自己的模式,对手的模式,公司的模式,都值得我们去注意。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最自己有用的模式,把它变成自己的方法也就是妙招。

  17. 人类是感性的生物。有时两个感性的人会相互碰撞,产生摩擦。可如果我们只关注感性的那一面,就无法读懂对方的真实心意。重要的不是执行力度,而是内容力度。换而言之,沟通的关键在于把握信息和观点,而不是感性的要素。为了确认某个观点或创意对自己是否有本质性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关注内容,而非执行力度。

  18. 应该把自己做成品牌。利用上司,是经验丰富的知识数据库,是做决策时的提示框。

  19. 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任你急得抓耳挠腮,也毫无进展。与其这样,还不如找人去说一说的好。这样你能在获取各种视角和意见的同时,不断思索自己最妙的一步棋。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二):简单实用的创意小妙招

  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无论是之前的《整理的艺术》和时间整理术,还是这本创意整理术,我都看了。真心说一句,这个系列真不错,相当实用。看多了之后,有时候我甚至下意识地按照书里分享的经验去实践去做一些改变了。

  小山龙介最打动我的一点在于,他总是能从自身实践的经验出发,以亲切幽默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他精心总结出来的既简洁又实用的小妙招。对于如何建立秩序摆脱混乱,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多的创意和更好的生活,他总结得头头是道,讲述起来也毫不枯燥,极具可读性。并且看起来,他越往下写似乎兴致越高了。

  与前两本不同,这一本是讲整理创意的。

  在当下,仅仅依靠知识和技能已不足以解决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们更需要的是创意,是创新思维和问题碰撞迸发发出的火花。而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创意是一种飘渺的东西,可遇不可求。小山这个“整理狂人”则认为,创意也是可以通过“整理”获得的。他甚至还在日本创建了一家名为“idea in action”的公司,致力于将创意付诸实践。因此这本书其实是他创意理论和实践的产物,给出的意见简单有效,不含任何空话和说教。

  小山的写作有个特点是,他擅长用听过或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来进一步阐明他想分享的整理小妙招:

  公司前辈中有这样的广告策划人,他们经常会过来找你说:“能不能帮忙听下我的策划?只要五分钟就行了。”这些前辈不仅会找我当听众,就算是在吸烟室、走廊里,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抓个壮丁,一抒胸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获得各种视角和意见的同时,不断思索自己最妙的一步棋。——这个故事对应的创意小妙招是:迷茫的时候,先找人聊一聊。

  北野武先生谈编写电影故事的方法时说,自己遇到感兴趣的事物都会拍下照片,然后变换这些照片的排列方式来编写故事。只是变换影像的排列方式,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故事,这实在是很不可思议。小山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用照片创建信息数据库的方法。

  据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早上都不看报纸,因为他不想把早上具有创造性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没有创造性的事情上,例如看报纸。任天堂有名的游戏设计师宫本茂先生是超级玛丽之父,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灵感闪现的时候,都是我在泡澡的时候”——早起淋浴,洗出好创意。

  有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叫《跳跃大搜索线》,其中主人公青岛俊作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案件不是在会议室里发生的,而是在犯罪现场发生的。”其实不仅限于犯罪案件,这句话对于搞创意也同样适合。——思维卡壳时,奔赴现场接地气。

  如果想看,书里还有很多。

  日本人精耕细作的工作风格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展现,事无巨细,但一点也不让人生厌。事实上,正如书的封面一样,作者行文简洁而清新,这算是它的又一个不起眼的小优点了。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三):一封信,給亲爱的你

  亲爱的你:

  拥有独立的人格,懂得照顾好自己,在事情处理妥帖后能尽情享受生活,不常倾诉,因自己的苦难自己有能力消释,很少表现出攻击性,因内心强大而生出一种体恤式的温柔,不被廉价的言论和情感煽动,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后悔。愿你成为这样的人。

  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体验;有些孤独也只能自己品尝;但是,穿越黑暗一定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走出痛苦一定能企及成长的高度;告别孤独一定能收获灵魂的深度。

  学习拥有生活的创意,学习管理时间的方法,一切都会在你漫长的生命中派上用场,亲爱的。

  体胖还需勤跑步,人丑就该多读书。哎像我这样不懂得自律的,就该学一些管理的方法。

  不管环境多么纵容你,你都要对自己有要求,保持一种自律的气质。或许它暂时不能改变你的现状,但假以时日,它回馈给你的一定让你惊喜。对自己有有要求的人,总不会过得太差。一边随波逐流,一边抱怨环境糟糕的人,最没劲了。

  两本书,从阅读、笔记、吸收,到此刻写一篇书评,用了两天。用小小的字体记了满满的九页笔记。希望里面的小建议融汇在我的血液里,成为我自律生活的一部分。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四):据说有钱人都在过极简的生活?-《整理的艺术3》书评

  淘宝让中国的零售业领先于全世界,从挖掘机到针头线脑,你动动鼠标就可以快速占有。这当然让生活更加便利,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因为这种便利,我们每个人都买了一大堆用不着的东西。

  微信让中国人的沟通再次领先于世界,从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到酒吧里偶遇的艳丽女子,你都可以方便地与之建立联系,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每个人的好友、微信群和朋友圈都堆着很多未打开的小红点,你不得不承认,你根本看不过来。

  就在过去的10年间,我们面临的问题突然从“稀缺”变成了“混乱”,从家里摆放的杂物到手机通讯录里的名单,以及我们大脑里的想法。大量的东西涌进我们的生活。

  这时候,我们有三个选择,第一,任由他们占据,你接受生活节奏变慢,接受每天忙碌却没有效率,接受总是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第二,你选择极简和闭关,你扔掉了一切,关闭了手机,希望与世隔绝。第三,你开始学会整理,从杂乱的衣柜、书架,到手机通讯录,再到脑袋里无序乱窜的念头。

  很明显,《整理的艺术》就是这样一套书,它并不是教你扔扔扔,它希望教会你如何把每样东西放在它们应该在的地方。《整理的艺术1》教你如何收纳;《整理的艺术2》教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而到了第三部,《整理的艺术3》教你如何梳理自己的念头,成为更有创意的人。

  这本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三个基本功,分别叫做:信息处理、时间管理和资料整理。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条理的人,首先你要有一套自己处理信息的方法——不是别人说什么你听什么,不是手机推送什么你看什么;其次,你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找到如何有效率又有秩序的工作的方法;最后,你需要学会整理资料。在这个网络无处不在的社会,找资料变得很容易,整理消化运用资料才是最需要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应用部分。有了前面基本功的铺垫,第二部分着重说明如何思考才能变得有创意。首先,你要了解创意的基本方法——创意不是坐在桌前冥思苦想,你需要场景、环境、仪式感和具体的方法;其次,你需要了解创意的工具,比如翻转思考、三角思维、图形辅助思考等;再次,你要学会改变视角,大部分时候,思维陷入僵局,就是因为我们钻了牛角尖;最后,你需要正确决策。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决策和做选择,你需要依靠一些方法,比如求助上司,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等,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

  从作者的观点来看,他认为创意和思维是可以训练的,这个训练方法不是每天做多少道脑筋急转弯或者智力测试题,而是要通过输入-整理-思考-决策-输出的全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便一直认为自己思维能力很差,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思考路径,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你可能就会卡住,但也不要紧,既然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具体到某一个环节的某一个流程,那么改进起来应该也就非常简单。

  举个例子,有的人很不擅长整理资料,往往硬盘里塞满了电子书和学习资料,但是真正应用起来却毫无方向,这时候,你应该学习作者说的“书评法”。不是把书塞到书架上和硬盘里就意味这本书属于你,你应该真正学会它,并留下些评价,这样等到下次再用的时候,你光凭书评就能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

  过去很多人把思维能力强跟“聪明”划等号,因为人们认为思维能力是天生的,是没法培养的,但《整理的艺术3》的作者认为,思维就是一个思考决策的过程,你完全可以按照步骤——就像健身教练带着你一步步锻炼一样——学会整体流程,只要你按照这个方法做了,那多半你也能成为一个创意满满的人。

  本书的章节稍显复杂,内容好懂但零散。一共几十个方法,每个方法只有一两页纸的描述。你可以把本书当做睡前读物,每天读一两页,也可以集中一个时间,按照框架式的方法读完。这两种读书法会给你截然不同的体验——零散来读,每天掌握一个知识点;而如果整体来读,你可以了解作者在书里头隐含呈现的“思维决策线”,这条线就像串珍珠的绳子,让这本书的琐碎变身为有意义的“细节详述”。

  很日本的一本书,建议大家读读看,最好我上面说的两种读书法都试一试。

《整理的艺术3》思维导图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五):整理术学以致用是王道

  作为@苏豆芽 微信福利的受益者,我也来讲讲我的读后感。

  收到这本书后,我快速的翻阅了一遍,并且在网上下了前面的两本。大概一共两天的时间,囫囵吞枣的看了这三本书。

  如果想从书里找的创意灵感的妙招,可能你会失望。书中讲述最多的是日常文件、笔记的整理方法,时间的自我管理。还有一些创意的思考的方式和角度。前后三本书,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重复。

  本书前后有七块内容,不知道是我看的太快了,还是作者本身写的就比较散。暂时还没能把所有的东西都串在一起,系统存放,觉得有点杂乱。我阅读的时候因为时间比较匆促,所以是一边放着笔记本,一边快速的翻书阅读,边看边及时记录认为有效的方法并且及时整合(其实这个方法也是这本书告诉我的)。

  比如第一章,信息处理妙招,文中提到很多关于信息处理的方法,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其中最适合的方法。用手机的印象笔记结合手机拍照功能一起记录。(我基本是手机不离身,而且现在手机功能很强大可以完全满足我记录的需要)这样筛选之后,我自动删除和过滤了作者提的其他妙招(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处理,可以自我减负)。下面也是边看边记,对我来说有用的方法都会在笔记里记录下来,以供接下来需要的时候查阅。当然最好的就是能用上的方法,及时的用起来,养成行为习惯,这样是最有效也最不费力去记忆的。

  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妙招。建议快速的浏览书本,记录适合自己的妙招。最最关键的是要学以致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只要让自己一直保持一种井然有序、良好的状态,就会成为一种好的结果导向。要有好的创意,首先需要对外部信息有效的吸收和消化,然后是对这些信息的有序存储,最后才是把这些信息提取和重新组合成为创意。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六):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本书是一本关于创意的书,分成六个部分来分别介绍了各种快速产生创意的方法和小的技巧。

  或许是自己的工作总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因此看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产生特别多的共鸣。或许以后有用到再来重读吧。

  关于创意的产生,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需要收集原料,就像有篇报道上面说的,许多伟大的人都说过,他们虽然有过许多改变了世界的创意,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新的东西,他们只是把不同方面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已。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要有高明的创意,必需要有足够多的见识,足够广博的眼界。只有见多识广才能有足够多的原材料来产生更新奇,更富创意的点子来。

  除了收集原料,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灵感的捕捉。毕竟灵感这种东西神秘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随手记下灵光乍见,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手到擒来。正所谓有备无患,技多不压身嘛。不然真正是点子到用时方恨少呀!书中作者也提到这种情况。

  其实书中也是有一定见地的,比如他通过对环境、对身体、精力等的控制,让各种金点子,银点子,狗屁点子快速地、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以此来帮助需要不停需要新点子的职业,不管好用不好用,至少也是急人之所急,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失为一种创新和思路吧。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考虑问题的新视角。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七):没有创意不是因为你笨,而是需要整理思维

  文/沐丞

  01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语文考试,每次看到作文题总是能提笔就写,而那些会考试的优等生经常为那800字的作文绞尽脑汁。我的作文本上从来都是各种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读得口沫横飞。那个时候同学经常问我怎么那么会写作文,我自己竟然也不清楚。

  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我爱看各种杂书吧,从《读者》到《知音》,从《故事会》到《科幻世界》,从《少男少女》到《恋爱.婚姻.家庭》,从《机器猫》到《圣斗士》,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还有各种不知道哪里来的童话、禁书、黄书,而这些书从来都不是那些好学生们会看的。或许正是有了五花八门的输入才会有了各种各样的输出。

  昨天在我们一个写作爱好者的群里有个人说写作最后拼的就是体力,其实我深有感触。现在这个时代会写的人实在太多,能展示自己文字的平台也是层出不穷。就如同简书里的签约作者们,相信没有哪个是靠几篇文章就获得签约的,无非都是需要持续的高质量输出才能获得认可。或许体力是保证持续输出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条理的思维,那么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除了各类文字工作者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很多脑力工作者也同样需要。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还是思维卡壳、灵感枯竭?其实并不是因为你笨或是脑子不够用,而是因为头脑中的输入太多缺少条理,你要相信创意也是可以被整理出来的。

  你想突破工作、学习的瓶颈期吗?你想改变低迷的现状吗?你想给单调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吗?那就跟随创意实践狂小山龙介一起,用创意点亮生活吧!《整理的艺术3》一书通过89个创意妙招帮你捕捉灵感瞬间,突破职业瓶颈,激活创意潜能,让你随时随地创意爆棚。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八):挺好的技巧汇总

  所谓的life hack并没有多么高深的内容。

  无法是让自己更有效率,用更短的时间完成别人更多时间的工作。

  然后干什么呢?睡觉或者玩。

  生活就是如此简单?

  是的。童叟无欺,只是有些人能更好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无限的增加生活内容能够丰富度,还轻松的把钱挣了。

  不过,你要知道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一旦形成,你要把书中的技巧内化为你的习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就要要求你有强大的毅力监督自己,比如你若是几次减肥都没成功,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看了。没用的。

  另外,就是有足够的利益刺激,让你可以模仿,也是一条路,不过你目标太低,日子得过且过的话,我觉得你还是不要看了。没用的。

  当然最nb的方式就是屌丝的逆袭,这种小概率事件,做梦想想还成,那么这本书的出现,只是让你觉得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

  所以我说是很好的技巧汇总 ,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九):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小山龙介的系列书中的这本主要是讲对“创意”的激发、记录、整理、实践。

  看小山龙介的这系列书到这一本,我越来越发现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创意,而是缺乏像小山龙介这样能发现创意并马上记录整理总结的能力。

  因为他书中的若干点子,看后总能让人瞬间心有灵犀,萌发出这个点子我也用过的感慨,但是自己并未系统化总结,我想,这其实也是缺乏对创意的整理能力。

  所以,小山龙介的这本书就是“创意整理术”。

  这本书中的思维妙招系列是对我启发最大的方面。

  因为我的妈妈心理成长系列课程是自己一手开发出来,开发的过程对思维性要求很高,很多自己觉得思维陷入困境方面用用这些思维整理术应该会对自己有很大启发。

  这方面内容是需要进行实践才能更好理解,我想结合书中建议,再加上我自己实践后再重复看这本书,应该会收获更大。

  所以这本书已经放到了我常备书系列。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十):创意小技巧

  这本书跟2类似,都是零散的创意小技巧,前三页就是全书的精华内容,书中很多技巧我也一直在用,对于这类书不能只停留在阅读上,必须要内化吸收成自己的方式才行。

  【播放自己的主题曲】

  书中说到可以使用音乐来调动自己的情绪,在不同情况下给自己设定一些主题曲在必要的时刻用它来转换心情,切换模式。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有意识地换用不同的背景音乐搭配。

  这种方法我一直在用,最早是使用豆瓣音乐中的频道功能,后面在手机上发现一个App: LavaRadio ,就一直用到现在,这个App的特色是环境音乐电台,所有音乐节目均有专业DJ进行挑选而成,可以选择根据的生活环境、情绪、天气等条件来选择不同的音乐,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听一会爱尔兰风笛,睡不着的时候,定好时间,打开睡眠频道,很容易入睡。除了App,他们还有Web 版,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个App,可以去试试。 这个App苹果和安卓都有。

  【把自己做成品牌】

  这条技巧的原来标题叫:利用上司,自然干劲十足。

  一位前辈训斥我:“你干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 提高自身价值的吗?”前辈的一声棒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此 之前,我没能让自己从工作中尝过甜头。所以,总觉得自己是被管理 的人,或是被人呼来喝去、供人使唤的人。

  所谓上司,是用来打磨自己的工作训练工具。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上司当做掌握工作技能的训练机。如果你的 上司对你的业务不闻不问,那就果断找个别的工具即可。 上司是越用越灵的。为了磨炼自己,而充分利用上司的功能,上司也会觉得高兴,工作也能开展得越来越顺利。

  我也遇过类似的事情,很早之前被安排一件非常麻烦的工作,一直在抱怨,被Boss找去谈话,这件事确实很麻烦,已经失败二次了,如果你能成这件事搞定,以后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谈完之后,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扩大影响力机会,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搞定了,从此之后,类似的情况公司都会征求我的意见。

  【内部会议只开15分钟】

  对开会我花了不少间来研究,开会所占用的时间就象黑洞一样,每个职业人士都会遇到,级别越高,被会议浪费的时间越多。

  我在项目管理时,有时同时负责好几个项目,都分别在不同地点,每周都要参加很多场会议,对于我能控制的会议,会尽量控制时间,越短越好。

  1、项目早会:

  8人以下,每人2-3分钟,站立,每人三个问题

  昨天工作完成情况

  未完成原因和遇到的问题

  今天计划任务

  要求每个人提前准备好,在规定时间内把话说完,过于复杂的事情,会后跟我单独沟通,同时每个人都能了解其它人的情况,能减少很多麻烦。

  2、短会或周会:

  这是一张图,只能放在微信上。

  如果你在开会时站着开和不带手机,你会发现能节省非常多的时间。

  【用语音笔记记录你的创意】

  这条技巧也非常实用,不过最好一边走一边走录,站着不动,自说自话显得很古怪。

  iOS:iPhone 自带的录音机就可以,想多平台同步就用印象笔记,推荐一下付费的App叫 全能录音王 (Recordium),这个APP最实用的地方是可以在录间时对重要部分进行“高亮”标记,而且还可以加标签、文字和图片,同时还可以直接进行后面编辑,根据需要进行删减,支付导出和分享。

  安卓:可以安装科大讯飞输入法,它的语音转文字效果非常棒,但要求你必须语音标准一点,不过偶尔会出现,某句话或某个词总也识别不了,这时最后先别重录,直接读下一句,等找时间再单独改。安卓还有一个App叫商务相机,功能也过得去,可以在拍照的时候录音并加上一些文字。

  如果你对录音要求比较高或是专业人士,可以考虑买个专业一点的录音笔,比如象Tascam的DR-05、索尼ICD-TX50 背夹式录音笔都很不错,这二个东西遇到打折,海淘的话也就50-100美元,马上到黑色星期五,估计也有优惠。

  【确定工作开始的仪式】

  喜欢看NBA、足球比赛的人,观察的足够仔细,就会发现所有的队伍,在比赛开始之前,都是喝个口号、做个手势之类,这就是仪式来用集中注意力。

  绝大多数人从开始到进入工作状态总要花上一段时间,如果你能培养一个自己的仪式或习惯动作,很容易加快这个状态。

  我常用的方法有呼吸法、清洁桌面、番茄工作法,这几种方法都会很快的让我进入状态,集中注意力。

  你有自己的仪式吗,跟我分享一下。

  这本书的技巧不少,随意找五条进行扩展来分享一下。

  ------------------------------------------------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