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梦的解析》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19 04: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梦的解析》读后感精选10篇

  《梦的解析》是一本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33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梦的解析》读后感(一):作者也是个偏执狂吧

  弗洛伊德在我心目中就是亚里士多德一样存在物理书中亚里士多德一直以伽利略、牛顿等人的踏脚石的形象出现。而心理学书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是在好多主题里被一次次提到又一次次否决。也就是说,虽然现代理论觉得弗的主张正确率不高,但在历史上确实有起到拓宽研究思路、促进学科发展作用。于是还是怀着无比的好奇翻开了这部经典之作

  服了作者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能力。也不是一定要攻击他的研究科学不足,毕竟这一主题要做到完全的科学不太可能猜测和假想必不可少。可作者居然会如此执着地研究分析这个如此虚幻莫测不可捉摸课题,还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头头是道。对那些完全没法用科学证实的论点毫不怀疑地奉为真理自信到没朋友,也是有点可怕吧。

  把梦的机理单一总结欲望满足具体case分析的时候又几乎全部指向性的欲望……我只能说也许那个年代看得起心理医生的人,都是些有钱有闲闲出毛病来的贵族人士人生完全没有学业事业普通人常见烦恼,所以就只剩性一个问题值得纠结了吧。或者就是由于我从来没有吃过母乳,没法理解这些一遇到性欲问题就企图通过回忆婴儿时期吃母乳的经历来自我治愈的病理机制吧。母乳喂养果然非常重要,没喝过母乳的人生真的太不完整了……

  对一些经典梦的解释还是有点意思,先做个记录,以后看看是不是符合。

  失重梦是对童年大人抱着玩抛高高的游戏的回忆,当时的感觉开心中带点危险,再危险一想到父母总是会借助自己就感到很安心。所以现在如果遇到困难潜意识里就会回忆起童年的记忆,希望父母的爱可以继续帮自己度过难关

  考试梦也是一种宽慰,因为人总是只梦到现实生活中自己pass的考试,从不会梦到失败的考试。意思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梦中潜意识鼓励自己,看,当年这么难一个考试也过了,这次一定也会顺利过去的。这个……因为我也没经历过什么没成功的考试,所以也不知道准不准。

  梦到自己像被粘住一样想动不能动意味着……这段没看懂…反正就知道了这也是个经典梦。

  我自己的经典梦还有上学要迟到了却总是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困住出不了门、迷宫梦、在一个似曾相似地方想回家但只找到一些通往不认识偏远地区公交车,好像都没有提到。

  想到艾柯的傅科摆里罗列的各种研究冷知识的奇书,再看看本书第一章的信息量(关于梦的研究的综述),可见痴迷于这些乌虚空研究的人数量有多壮观了。看作者对此的投入程度,超级地乐在其中,从他那些丰富多彩的梦就能可见一斑了。我又要说了,有一个愿望为之奋斗一生目标真的很幸福,也无所谓别人对此怎么看了。当然也有认为作者提出的这些理论观点纯属沽名钓誉,这固然也是比较合理的解释,真这样的话就正常多了。

  这一版本译者是非常抢戏了,为了尽可能方便读者理解如此晦涩难懂的书也是使尽了浑身解数:大量的删节并把删节的内容通过注释概括;用现代的语言文化打比方例子做类比来解释一些专有名词(包括西方文化特有的词以及作者自创的概念);还时不时地说一些“这段如果实在看不懂或不想看也可以跳过,反正大概意思就是什么什么”这样鼓舞人心的话。于是看到最后几章实在支撑不住了,我就干脆放弃正文直接看注释,就这样挣扎着把全书翻完了,感谢译者!

  《梦的解析》读后感(二):梦的特性总结+真的一点点盗梦空间

  梦的解析

  坚持在睡前读几页《梦的解析》。有可能是自己强烈的自我暗示,在阅读了该书的这段时间,我疯狂地做梦,醒来感觉精神虚脱和异常吃力,往往在一个梦结束后会主动清醒,但随即又坠入下一个梦境。“任何倾心研究过梦的人,或对梦很感兴趣的人,通常比别人做更多的晨梦,也更容易频繁的记得自己的梦。”前几天,(在梦境中的时间估计不准,盗梦空间里说一层梦运行速度外界时间的20倍)梦见手中握着一根棍子,醒来后的第一反应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最近几次梦见奇怪身份的杀人凶手,惊醒后反应是为什么他的形象会被作为犯罪者。在上个学期,我一时兴起,决定通过记录不同人的梦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但坚持了几个礼由于考试等时间不够就没有继续,似乎是有共性,似乎没有。学生的身份让我们偏向做关于校园的梦,而考试和升学也是常常出现的主题。

  归类几条梦的特性:1.“梦和醒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相互依赖,但又各不相同。不得否认的是,梦的素材来源生活个人经历,存在决定意识;但梦又是荒诞地将琐碎片段不经意间的精神活动随意的连接,从而进行加工创造,我们前一秒可能还在教室,下一秒就到了太空。

  2.梦中的个人经历一般来自醒时不记得的事或者醒时无法回忆的事,部分生命最早期看似被遗忘的个人记忆,不过清醒时最强烈的情绪绞尽脑汁解决的问题一般不会成为入梦的素材。记忆增强这一点也很有意思,梦将零星的遗忘的片段展现给我们,让我们重复的意识到那也是属于我的记忆。

  3.梦的刺激,不可否认外来刺激:很多时候外界的刺激往往会以某种不同的形式编入梦境中,例如经常遇到的闹钟梦,手机中的闹钟响了,有时候就被自动被转化为炸弹或是适应场景的下课铃;还有最常见的突然感觉从桥上坠落,其实是腿已经伸出床外。这也是《盗梦空间》中的清醒方法——堕醒。也不可否认机体觉(内源躯体刺激):清醒时无法感知到体内器官的运作,可是梦境中内部器官的病变会以某种方式进行暗示,如梦到掉牙可能是因为牙齿发炎或病变。但这些并非能解释全部的案例,所以我偏向于梦的刺激主要来自精神兴奋源,来自生活中的兴趣。

  4.所有导致清醒时遗忘的因素,在梦的遗忘中也同样适用。“梦中的意象迅速消失,虽然曾经栩栩如生,在记忆中保存一段时间后,都变得呆板模糊。”我往往在醒来的时候对方才的梦还有模模糊糊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殆尽,什么也不记得了,只剩下几个情绪的描述词:我刚刚做了个很恐怖的梦或者是我觉得我感觉这次梦我记得很清楚结果还是忘了。人容易记住重复发生事情,而梦的内容基本是奇特的,更加不容易记住,并且我们的记忆都是逻辑连贯的,而梦是混杂的,跳跃式的,在面对这样的记忆时,我们会主动添加细节使其变得合理。当梦在我们讲述时,其实有可能已经遭到了改编,因为我们觉得这不合理:怎么从一个场景突然换了一个场景,怎么突然换了一个人,由是我们会添加细节。再者大多数人不太注意梦,所以也会忘记。

  5.清醒时是用概念在思考,梦中则是用图像在思考。睡眠中,我们会有一个快速眼动期,也就是我们在做梦,另一种解释是我们的眼睛在浏览梦中的情景。梦虽然在醒后会造成我们的意境感,但做梦的时候却确确实实是在经历,梦中构造的空间感,梦世界和外界世界部分因为睡眠时期暂停的功能而部分隔离。入睡时放弃的某种精神活动和减弱的肢体感觉,使得意识不再主动引导思维流动。梦中的图像可以模糊到只剩下感情直觉。梦境中的脸有时候并非是清晰的,当其是身边的朋友或认识的人时,我们直觉和本能会告诉我们他是谁,我们并非像现实中通过视觉进行辨认。用某位同学的梦境举例:在多次梦中,她尝试去辨清对方的样子,但只剩下模糊的面容和清晰的身份;碰到不认识的人时,只会记得他的气质发型之类的,但回想不出面容,醒来后也会知道我从没见过他。我的其中一个梦中:男生身高和发型我有印象,但对于脸只剩下了清秀和是我喜欢的意识,朦胧的模糊的不确切的。

  6.关于梦中的道德感,清醒时的道德倾向将会减弱,道德判断会被减弱。在白天相互冲突想法,夜晚应摆脱了白天的规则制约,则会更加依照本能,顺应激情内心,那些良心恐惧忧虑将会被放到一边。对此,我保持并不太认同。我觉得这里强调的不应该是社会主流价值标准,而更应该是自身的价值准则。个人对某事的正反两面看法也会很自然体现在梦境中,而不是道德感的减弱才导致了多种非道德事件的发生。自我约束阻止了非道德的实践,但它无法抑制思想产生。所以我更认同:康德的《人类学》:“人的梦,揭示的也许不是我们是谁,而是我们可能是谁。”的确,梦将日常中的隐秘暴露出来,有些不愿多想只点到为止东西放大化。梦还挺准确的,我对一个人的印象和感觉也会在梦境中体现,尽管有部分的夸张化。

  7.疯狂这种非正常病态现象,可以认为是一般正常梦的升级版。梦和心理疾病存在类似症状。例如,梦中的人格分裂(比如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分给两个人,陌生的那个人会在梦中纠正自己)和幻觉妄想中的典型人格分裂完全吻合。

  8.梦境会对现实造成多大的影响?我最近做了几个关于某些身边人的梦,在梦中他们或多或少做了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虽然我知道那只是一个,但现在我觉得我已经自动把梦中的印象加到了他们身上,只怪梦境里的感情太真实。作为梦住校生的周日夜晚,做完梦后的醒来,会暂时性的分辨不清我是躺在还家里是学校里。《盗梦空间》里通过梦境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我觉得还是有现实可行性的,假如长期处在该梦境下,即使你知道他真实的为人,但也会被误导的。

  《梦的解析》读后感(三):我喜欢书中的本我自我超我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最近真的做了几个奇怪的梦,突然想了解一下,梦境的成因,上网就看到了这本书,不过后来才知道,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已经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有人说他的学说不可证伪,当然这已是后话。

  开头的讲的历代学者的观点,有些凌乱看起来真的有些费劲,但是看之后的吸引我的是那几个真实的案例,不管是否有分析的是否科学,但故事性,还是不错的,有一些梦境,结合自身思考一下还是很有道理的,至少它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很大帮助。

  虽然佛洛依德的理论已经不是学术界最前沿,但是,他的,自我,本我,超我,还是收到人们认可总的来说,这本书,好看,到不容易读下去,如果喜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还是值得一读的。

  《梦的解析》读后感(四):梦的解析

  首先,在引述梦的意义,做梦的目的以及梦源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划分、类比。在那些心因性疾病中找到一种和诱发器质性病灶一样的形如循环、泌尿、呼吸系统。那就是所谓的精神器官和思辨出这个器官所对应的运作机制。否则的话,我们就只能讨论做梦的一些现象,而无从说清楚这里的门路。当然,这些所谓的“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感知端,运动端”其实并不能像脾肺肾脏那样却有其事。我们只是在语言的概念中,博喻出它们来。一种大数律的方法是解密法。相信梦中所对应的场景,可以通过搜拢得到的事实编辑成册,再在我们有限的记忆片段中,找出其所指明的背后意义。

  所以,我们现在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梦境常常并不能代表欲望本身。同白天的运作机制一样,当一个念头,也就是欲望,在清醒时候被我们所忽略而在晚上入梦的时候。它所要面对的到达意识层面阻碍是相同的,只不过晚上我们身体所处的状态限制住了手脚动作,而保护了自己。关于睡眠状态何以为什么呈现这种样子,我们还不清楚,但这起码不是一个我们并不知道的现象。遵循着痛苦逃避原则,我们相信启动梦境本身的钥匙,是白天的担心。它要么像白天那样继续受潜抑(不同于压抑,潜抑是忽略这份担心,而不是做出反应去克制),要么就和断开的思绪流结合去释放痛苦,也就是到达快感。但前面已经有提到过,这份目的在上升到意识层面来,是行不通的。否则我们有必要怀疑做梦的目的,是让人们快点醒过来。而通常梦都是具有欺骗性的,比如:你如果怕迟到,想着早点醒,你可能会梦到自己已经在办公室里面了,然后梦就会告诉你:“看,其实没必要担心,还可以继续睡一会。”但这确实有够荒诞的,毕竟正常来说,清醒意识,是不会允许我们自己这么矫情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说,梦里也有思想,批判,审核,校订,可是不一样,以至于我们醒来的时候常常会忘记自己所梦见的场景。当然,这还跟梦境里头通常是一些无逻辑的记忆碎片有关,跟意识潮一下子冲过来,清洗了这些画面有关,跟我们基于现实的客观,自动脑补了故事,加了介词的因素有关。值得一提的是,梦中也有这种脑补的,方便意识理解的校订原则。但它是梦蹩脚马后炮,是梦突然憬悟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而事后做出的弥补,它会告诉“我”说,这不过是梦而已,以达到我们继续做梦和睡眠的手段。

  白天的担心受到了潜抑,在晚上的时候入梦。可是它并不强大到可以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创业者,空有想法,还得有资本家的资助才行。被掐断的思绪流并不会凭空消失,它在前意识的边界继续游动。而在无意识系统里,潜抑思想则积蓄能量与这份思绪流结合,企图冲破关卡,进入运动端。由此,我们便大致可以了解心因性神经症(妄想症,癔症,强迫症)所表现出来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的机理。正常人的梦里,也有这份怪诞。可我们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很显然,它受到了阻碍。我们将这种阻碍称为审核机制。它是梦的第二份愿望,第一份愿望则来自思绪流与禁欲的结合。只有同时满足了两份愿望,回溯到梦里的可视图像上的,才能有效地保护做梦和睡眠本身。

  欲望会凝缩和移位。它甚至可以玩几种简单的拆分组合游戏,以隐念本身为出发点,创造出囊括几种曾经有过的记忆体里的东西的合成体。它提取记忆,记忆片段在感知端和前意识的中间,它们安静地躺在自己的小格子里,其实并不会被遗忘,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登上舞台罢了!那些认为做梦的思维活动比正常清醒时来得更快,无疑在这样一种理论背景下,是错误的。一个人梦到自己作为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贵族,在愉悦的一天生活之后,很可能会没来由的转到断头台的场面。这很正常,梦里并不在乎介词,只要校订机制还在。这种突兀会倏然发生。而当兴奋的量足够冲破他醒来时,他发现他的脖子被一小块木头给砸中了。前面提到的观点,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讨论人不可能预先知道这种状况的发生,而事先编好了梦境。情况一定是木头砸中脖子的一瞬间发生的。我们的结论是,更倾向于系统的概论说,记忆被提取了。刺激同样可以入梦,但它很可能会被忽略,或同已有的记忆一起参演一场演出。如同你在睡眠的人面前,用喊他的名字和突然间大声讲话来说,情况是不同的。刺激源不同,造成的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可以认定,在做梦的时候,情绪和认知并不是统一的,清醒状态下,情绪总是受认知左右,我们看到恶心的东西,闻到臭味,本能的产生抗拒。而梦里,情绪是跟着隐念走的。也许可以这样更保守的说,审核机制比较难以做到像改装一个概念那样,将情绪也转化为意象。所以,常常发生的状况是我们梦到了血腥的场面或再正常不过的情景,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另我们事后感到吃惊的态度。那些通过梦的表面现象来断定一个人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样貌的人,未免太武断了。虽然我们知道,力比多通常会在分段的梦境下,首先做到很好的隐藏而后露出马脚。但离全部发现还尚遥远。也许当能量释放之后,一个人也就醒了,他就再也无法在梦里臆测自己了。

  最后,我相信评判道德本身和解梦的出发点将是一致地基于那些浮上意识层面的材料,毕竟同“本我”一起并存于无意识中的“超我”早就知道这份能量会受到阻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梦的解析》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