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梦的解析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梦的解析读后感10篇

  《梦的解析》是一本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的解析》读后感(一):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趁人睡眠时以伪装的形式骗过有所松懈心理检查机制而得以表现,就构成了梦境。如果说愉快的欢乐的、幸福的梦是愿望的达成,那么怎样理解愉快的甚至痛苦的、悲惨的梦呢?弗洛伊德的回答是,无论怎么不愉快的梦,都不外乎是愿望满足的一种“变相的伪装”。他认为:“一个愿望的未能满足,其实象征着另一愿望的满足。”因为做梦的人对此愿望有所顾忌,从而使这一愿望只得以另一种伪装的形式来表达。“梦是一种被压抑的、被抑制的愿望的经过伪装的满足。”弗洛伊德进一步分析说:“就像第3章我们所提出的梦,有些是非显而易见的愿望达成。而一旦愿望之达成,有所‘伪装’必表示梦者本身对此愿望有所顾忌,而因此使这愿望只得以另一种伪装的形式表达之。”

  《梦的解析》读后感(二):死亡的本能————梦的解析,解析梦见死亡,掉牙……

  每个人都有死的本能,即每个人身上存在着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所以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乃是死亡,而生命的目标就是回复到最原始状态

  死亡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冲动。死亡的梦也是死亡本能的虚幻表现。

  梦境与平日想的恰好相反,做怕死的梦正好是盼着死亡。死亡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冲动。死的本能决定了自杀者如果不自杀就很可能成为受虐狂,一个再手身心痛苦的人。这些人有时把自毁转向世界,成为谋杀者,虐待狂或侵略者。战争就这种本能的表现。人类历史就是爱神和死神互相斗争的戏剧。而战争的根源就在于人们的无意识深处的死亡本能。

  梦见受伤说明在梦者的潜意识中一直存在着对某事或人的担心,其实是在提醒做梦者赶快采取行动,以消除心中的担心。

  死亡的象征有很多,应根据梦境中具体人物以及背景等作出相应的解释。但都是象征意义的死亡,而非真正的死亡。死亡还象征了遗忘、消除、克服等,如梦见已分手几年的恋人在梦中死去,说明这个人其实还一直活在梦者的心里,这次死亡就象征了遗忘,他/她已经死了,应该为新感情让位了。如果梦见死亡的是丑陋的、邪恶的、陈旧的等,这其实是好事,象征了一种重生,一种心灵脱胎换骨,预示自己将获得更好。当然,有时候梦见亲友的死亡也许就只是表示一种担心与猜想而已。

  梦见牙齿脱落除了预示生理上的变化外,也表示了内心的一些变化,如对自己外表能力的担心、失去男性气质的忧虑等,还有两种相反的感受,一是衰老悲哀,因为人老了就会掉牙。二是成长喜悦,乳牙换新牙的过程就是在弃旧求新,是一种成长。

  《梦的解析》读后感(三):梦是欲望的满足

  说到《梦的解析》,就不得不让我想起我们老祖宗们的文化智慧的结晶《周公解梦》。

  弗洛伊德研究梦的产生,我们为什么会做这个梦,梦的材料来自何处,这与过去相关;《周公解梦》讲的则是梦的预示,我们的先人相信梦不是无缘无故的存在,它一定预示着什么,它关于将来。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也注定着这两本著作不同的立场。我不是完全的弗洛伊德派也并非完全的周公派,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难自圆其说之处。

  弗洛伊德在书中关于梦的案例的解读过于啰嗦了。我赞同梦是“欲望的表达”,是“愿望的满足”,是通往潜意识的幽径;关于梦的审查也可以理解,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梦与现实是想反的”的理念;而梦的象征中把梦到的所有都跟性扯上关系就完全是在胡说八道了。

  表面上这本书在说梦的解读,其实更多的是在探讨人性的欲望与满足;看起来是在讲人性,实则又是通过梦的解读来探讨癔症的治疗。然而就我目前有限的能力,实在只能看懂皮毛。不过,好书是需要反复回锅的。

  如果读原版不吃力的话,还是建议读原版。语法和文化的差异,中译本会有很多表达不畅之处。

  读完这本书,闲来解剖解剖自己的梦也是一大乐趣了。

  《梦的解析》读后感(四):简单理解梦的解析

  看书不算慢,但这一本看了一个月还没看完。还剩50页左右,先记录印象深刻的点和自己的理解,也对得起这一个月的亲密目的是为了几句话讲明白这本书说什么,可能有偏颇

  - 梦要么是对欲望的满足,要么是被伪装后的对欲望的满足。

  - 梦无法预测和思考,它只能用已经发生过的片段来表达思想。梦中即使说话,或者表现得在思考,也是本人曾经想到过或者听到过的。所以,梦里没有作者,只有个脑洞很大的编辑

  - 梦常常没有清晰逻辑,这种是实时产生的梦;也有那种逻辑清晰的,很可能是以前就想像过但不记得的白日梦啊什么的。直播跟录播的区别

  - 审查者就是广电总局,为了过审,梦只能拍黑色幽默荒诞片啦。睡梦中像美国,总局一半人值班,有个别小思想变身后可以过审;白天像中国,全员到齐,但是工作比较克制,尽量不被外人发现;癔症患者的总局像chaoxian采取高压政策,直接开启绿霸删除不该有的,于是他们的思想会断片,常人就无法理解了。

  - 梦会被遗忘,是因为总局的权威不容侵犯。白天上班了,就要把那些晚上放进来的,不该存在的底片尽快销毁。但是人家刚一上班电脑还没开机你就已经通过回忆拷贝走的,总局也是无能为力的。你拷了多少就算多少吧。

  - 潜意识是所监狱,关押被压抑的欲望,以及小时候记忆等等,异常活跃。如果意识中出现了跟他们相似欲望的同伙,他们就会尽力搞事情刷存在感,这就促成了梦。也许梦中看不到他们的真身,但他们往往会留下蛛丝马迹

  to be continue

  《梦的解析》读后感(五):天才 弗洛伊德

  说到弗洛伊德,他是一位天才,他的精神分析学说,由于其独特的本能理论和性欲理论,惊世骇俗,在欧美引起轰动。曾经在德国希特勒期间,禁止传播弗洛伊德的理论,焚烧弗洛伊德的书籍。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及世界的传播,特别是在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弗洛伊德是以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成名的,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广泛影响到了文学社会、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等众多领域。特别在文学艺术领域,弗洛伊德的分析学说的影响可谓巨大。他的泛性论,无意识学说,释梦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都把弗洛伊德的分析学说作为分析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并到今天这样的文艺作品仍然绵绵不绝。弗洛伊德和许多人都不曾想到,主要贡献和成名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他,其影响最大和对其研究最多的德却是文学领域。纵观世界文坛,在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

  《梦的解析》读后感(六):今天你做梦了吗?——《梦的解析》书评

  对于做梦这件神秘的事,在中国就有很多说法,不过大部分都是将之与吉凶预兆联系起来,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均是如此,君不见现在还有相当一批人还迷信《周公解梦》之类的书籍,网上还有各种解梦的网站等等。到底梦是什么?我们就来看看西方的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这本《梦的解析》如何对梦进行系统分析的。作为精神分析学说创立人,在梦的解说方面,弗洛伊德的学说可以说得上在他那个年代是非常大胆及广受争议。但是犹豫期原版书籍专业术语等的限制,一般只有相关的心理学专业人士才会去阅读。不过最近几年随着成功学等书籍的长效,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一样开始火爆。而只要涉及到欲望或者梦等的心理学书籍无一都或多或少与弗洛伊德的学说产生联系。记得前些日子我还看过一本《弗洛伊德遇见佛陀》这本书还将弗洛伊德的欲望理论与中国的佛教无欲思想进行了对比研究,至此我开始对佛洛依德的学说产生了兴趣

  虽然《梦的解析》的翻译版本很多,但这本由殷世钞翻译的《梦的解析》的封面就吸引了我,而且据介绍还是直接参考的德语原著来进行翻译的,感觉准确性都很高。本书基本都是按照原著的编排顺序进行排版编辑的。在其前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这本书在当时就有六版。可见多么受欢迎。再次,我就以一个门外汉身份从我的角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以及我的阅读感想。

  本书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弗洛伊德总结了前人关于梦的问题的文献理论等,将其之前的人的理论学说进行了一个综述。关于他自己对梦的理解则主要从第二章“梦的解析方法:对一个梦例的分析”开始。在这一章开始首先对解释梦的方法进行了归类描述:符号释梦和密码法。而我们有时在一些玄幻小说中可以看到一些解梦师的解梦过程其实就是运用了符号释梦,将梦的内容理解为一个整体,并且试图将其用另一种可理解的、在某种程度上与其相似的内容代替。这样就使得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见性,但里面的科学性值得我们推敲。

  值得指出的是,弗洛伊德在提出其学说之前,是以一个科学界严谨的研究态度来从事这一事业的,从其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例如正文58页曾提到他在精神分析中发现一个人深思时的心理状态与他观察自己的心理过程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由于我是从事实验工作的,所以我能深切感受到要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的背后是需要有多么巨大的工作量的。后面也提到弗洛伊德在对神经症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我大概已经对不下于一千个梦进行了解释......”

  弗洛伊德在书中不仅仅只是将其理论学说简单叙述就结束,而是结合了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也让所有人不仅仅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例如第二章中特意举了一个他自己做的梦,先将梦的内容大意写出,然后紧接着开始就基本上是逐句进行分析(正文61页)。这种分析方法值得我们去模仿学习。通过案例分析之后作者就之处梦其实就是我们欲望的满足,愿望是它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后面的所有章节就开始围绕着欲望来进行论证。

  虽然本书学说的产生年代距离现在有些年头,但是其内容和分析方法等均为过时。建议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怀疑批判的态度,可能会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有疑问甚至会反对(例如我在看到作者说梦其实就是欲望产生的,当时我还在想我有的时候梦到的东西就不是我想要的,甚至算得上是噩梦),但一定要有耐心继续读下去(之前的疑问我就在第四章“梦的伪装”中得到了解答),没有彻底的了解我们不能武断的对其作出任何评价

  梦,对于我们来说,始终是一个神秘的事物。不管是科学角度还是宗教角度,即使弗洛伊德的学说问世,其实还是没能彻底清楚。但本书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这样会对你对梦的理解认识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梦的解析》读后感(七):窥见你的内部心理

  我属于今天和过去,但是我的一些东西,将是属于明天后天和今后的。——尼采

  这是一本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最重要的书,

  这是一个犹太人所写的书。

  由斯坦威图书出品的慢读系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本经典心理学书籍《梦的解析》。

  本书由殷世钞翻译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就是那位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使人。这是他的经典之作,成名代表作,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这本经典之作共有七章,分别从关于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梦的解析方法、梦是欲望的满足、梦的伪装、梦的材料和来源、梦的运作、梦的象征、关于做梦过程的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犹太人,而犹太民族非常重视知识,他们的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所用。他们所倡导的是: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还有很多的思考方法。也正是这样,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记得有书中说过,敢吐露真字的人很有可能遭遇到一种哲学的质问。当年《梦的解析》遭到大量的批评,而他却依然坚持自我分析,坚信没有绝对真理。当人在声称科学方法的时候,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而现在该书被喻为划时代的不朽巨著。

  理查德道金斯曾说,在科学方面内心的感觉也很重要,但是这只是赋予灵感,还要通过测试去寻找证据。弗洛伊德在梦的分析上,就花时间去做实验,通过自己的梦境,严肃认真客观冷静地分析,以此来找到支持梦即是通往潜意识之王道。弗洛伊德通过对梦境的分析,解释过去困扰他人的谜团,用简洁又显然正然的答案,展示了他非同寻常天赋,开启了精神分析学派。

  如果说清醒的时候,归白色,那么沉睡的时候,就归黑色。沉睡着,就不清醒吗?非也,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清醒也在沉睡时清醒,只不过处于另一种状态。就如封面的黑色,但是眼睛里却还有着白色,那是心灵的窗户,是透视心理的途径。从最早中国关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开始,没有人能像弗洛伊德这样,彻底将梦的问题拿来分析,研究,用于医学上。

  梦是一种很神奇的事情,梦是灵魂的最低水平的意识的状态,反映的是人的情况。达尔文曾说性选择是形成人类各种族的主因。而弗洛伊德早斯提出人潜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是相辅的,而性冲动在白天的压抑下,当放松入睡的时候,它就会出现,反映在梦里,非常有趣。无论是对于梦好奇的人,还是心理学爱好者,都非常有必要看一看这本书。

  弗洛伊德还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多拉的分析》等。

  本书是译者直接从德语原著翻译而来,不仅在翻译上精准,而且内有插图,可谓是有收藏价值精装本。

  《梦的解析》读后感(八):从“梦”开始到“性”结束的心理学大师

  从“梦”开始到“性”结束的心理学大师

  一个普通人不会对日常梦境有什么特别的关注,就像一日三餐那么简单平常。而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解析,成就了一派心理学,追随者众多,影响了在他之后的心理学家们,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弗洛伊德为心理学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了新的课题。当时,其他学者仍然认为梦来自现实,也是现实的补充,但没人能找到梦的真正来源。来自什么刺激?为什么会有种种表现?哲学家考察到“我们在睡眠过程中接受的感官刺激很可能成为梦的来源”,弗洛伊德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潜意识”的重要性,促成了备受争议的著作《梦的解析》,其后多次出版,在1917年又出版了《精神分析导论》,是对《梦的解析》补充论述。这些著作鉴定了他在心理学上的卓越地位,荣格、阿德勒等人热切地跟随他,其后因学术观念分离,各自开创了心理学派。

  弗洛伊德研究精神病患者,他的解析也是首先建立在精神病的心理症状上,然后扩散延伸到每个人,关于每个梦的意义。其中,他列举了很多实例,解析梦中的物是人非,强调“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论证。笔者对此有所体会,与一个朋友有段时日未见,显得疏远了,我总是在意:我们之间是不是再没有那种默契了;在梦里他为我摆平了一件事,这个梦让我心安理得:他还会帮助我,我们还会是从前那样的朋友般情意。我在梦里满足了我的潜意识需求(他不会疏远我)。因此我也领悟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每个梦都有意义和心理价值。

  弗洛伊德结合自己的梦境,或者病人的说梦,得出超前新颖的结论。梦和最近的事情有关联;梦里都是“显意”,蒙蔽了难以发觉的“隐意”;构成梦的内容,常常是之前无关紧要的印象,这些论断结合我们自己的梦,都会有所体会。有些印象我们自认为早已忘却,却在不经意间在梦里被组织起来,虽然看起来很混乱。常常是不沾边的事情全都集合到一个梦里来了,这就是弗洛伊德所阐述的,“梦把同时存在的所有刺激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弗洛伊德说,每个梦都涉及到做梦者本人,没有哪个梦不是出自自私的动机;即便没有自我出现在梦里,也会通过自我等同,将自我意识隐藏在陌生人背后。如此一来,梦具有了文学作品般的魅力,你读那些经典小说,总是会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感同身受,不胜唏嘘。梦中事物显露的象征意义可供挖掘,梦是荒谬的,颠倒的,混乱的,但弗洛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给其解释和定义,赋予其科学的理性。梦也有不能被解释的时候,造成梦的伪装的心理阻力有时候力量巨大,使人无法逾越。

  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仍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与生物学之类的学科并没有实质联系。《梦的解析》在心理学发展上意义重大,虽然他坚持“每一个梦都需要进行性方面的解释”这一论断,将唯性论贯穿始终,遭到从师于他的两位心理学家荣格和阿德勒的反对,但学生们仍然承认他在潜意识这方面所做的开创性解析。

  梦是一种满足,一种安慰,人的欲望成全。弗洛伊德以一个发现者、开拓者的角色,完成对人的深层探寻。虽然很多后来人不为所动,指责他故弄玄虚,但不可磨灭的是,他在精神分析心理学方面的建树,至少为此提供了可供批判的论断,在这基础上,或许再有新的批判和论断,那么,弗洛伊德即是做了好的铺垫。为了了解人类本身,我们必须坚定开拓的精神,弗洛伊德自己说,“梦的解析是通向理解心灵中潜意识活动的大道。通过梦的解析,我们能够了解这最神秘最奇异的构造。”

  《梦的解析》读后感(九):过度解读,以偏概全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审查的心理机制要比那受审查的更接近意识层面,它就像一道筛子一样,将意识与后者隔离开。我们还找到了关键,能够将那种审查心理机制等同于那指导我们清醒生活的、决定我们自主及意识行为的心理机制。如果我们把这些心理机制用我们所谓的“系统”来取代,那么根据我们刚刚获得的知识,那审查系统肯定是位于精神装置的运动端的。“(P312)

  说得好像真的一样。

  上面这段话,是我随意从《梦的解析》里面摘下来的。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所以所说不一定中肯,但以外行身份来看这本书,亦不失为一个好的视角。我是个文科生,但我始终对于人文学科中很多言之凿凿的论断不以为然。《梦的解析》整本书,很多论断都是毫无根据的,都是作者的臆测,或是引用几句有利于其论述的话以证明其观点,得出其结论;即便是有案例,也主要是弗洛伊德自身和其精神病人的案例。弗洛伊德本人嘛,我和一些读者一样,觉得在精神层面,他和他的精神病人并无太大区别,甚至其偏激、狂热较其病人犹有过之。遗憾的是,往往是这种偏激、极端的观点更容易受到人们欢迎。人们总是这样,在任何问题的解释上,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他们拒绝思考,拒绝那些没有最终答案的答案。可是,这世上有太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或者答案并不唯一,或者答案远比我们喜欢的那种简明模式更为复杂。

  本书首先是50多页的关于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显示了本书的专业性——其实这本书也正是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向我推荐的,也是他给我推荐的唯一一本心理学著作。这一部分虽然读来枯燥,但其中提到了许多学者的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梦的问题,例如希尔德布兰特说:“梦有时通过一种十分神奇的重现能力,忠诚地将遥远的、甚至我们自己已经忘记的事情带回脑海中。”(P9)又如,莫里说:“在清醒的理智看来,梦中景象就好像是舞蹈症和残疾人所做出的动作……梦是思考和逻辑能力的一系列退化。”(P34)这部分引用的很多研究成果,其实是极具价值的,弗洛伊德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的新成果,虽说可圈可点,但也有很多地方存在过度解读和以偏概全的问题,反倒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种退化。

  第二部分的核心观点是:梦是欲望的满足,且梦多是经过伪装的。“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观点并未说服我,因为我觉得作者的论述牵强附会。梦的确经常是欲望的满足,因而我们常常会有“美梦成真”的愿望,但却不全部是。弗洛伊德为了让我们相信这一观点适用于“全部”的梦,进而提出了“梦的伪装”这一说法,认为“痛苦、恐惧的梦”只是一种伪装,背后仍是“欲望的满足”。不过,在后面《梦的运作》一章里,弗洛伊德又说:“梦中想象的内容虽然会被推移、置换,里面的感情却是不变的。因此我们也不需要奇怪,梦中内容在经过梦的伪装之后与原有的感情不符。”(P265)那么,如果说梦是欲望的满足,那我们在梦中的感情应该是愉悦的——任何欲望的满足都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而梦中的感情又是不变的,那么,不管梦经过了怎样的伪装,我们的感情都仍将是愉悦的,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痛苦、恐惧的梦”呢?这种前后矛盾的论述,并非仅此一处。又如,弗洛伊德说,“梦的感情不属于隐藏内容,不属于梦后面隐藏的思想,而是其内容的对立面,目的是使人无法认识其内容。”(P81)关于这句话,我有两个想法:第一,如果说梦的感情是内容的对立面,而前面我们的分析认为梦的感情是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的愉悦,那么感情是愉悦的,作为其“对立面”存在的内容则应该是痛苦、恐惧的,那么我们做的所有的梦都应该是噩梦;第二,“梦的感情”的“目的”是“使人无法认识其内容”,真是奇怪,梦的感情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吗?它竟然有着这样不可告人的目的和险恶用心!其实,“梦的感情”当然不会有这样的目的性,有目的性的是弗洛伊德,他为了解释他的理论,将自己的人格强加给“梦的感情”。这种风格的论断,充斥全文,开头我引用的那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谓的“审查作用”,听起来似乎我们大脑里面隐藏着一个“广电总局”,在我们睡着后开始工作,审查梦中播放的画面,并对其进行删除和过滤。整个关于梦的论述,都让我们感觉到冥冥之中一直有一股神奇而强大的力量在操控着我们的梦,并且这个操控者似乎具有独立人格。其实,并没有什么力量操控我们的梦,这个隐隐约约存在的操控者,正是弗洛伊德本人。为了让他关于梦的解析合乎逻辑,他将自己代入梦的解析中去。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

  第三部分是关于梦的材料和来源。这一部分写得算是不错的,不过,很多观点只是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我感触比较深的是童年经历的部分。高中毕业之后,我离开家来到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念大学,并且一待就是七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我在家待的时间极少极少,与家乡的鸿沟被挖得越来越深。每天经历的事情,都与这座城市有关,与大学生活有关,但却与家乡、家人几无关系。奇怪的是,我做的梦,却绝大多数都是在家乡和家人在一起所发生的事儿,即便是其间在别的城市生活过几个月,状况依旧。我想,这应与童年的经历有关,或者至少,与以往的经历有关。不久前,我在微信上读到一篇文章《你的一切都有童年有关》。虽然“一切”明显言过其实,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童年对人的一生带来的巨大影响,包括他的梦。《典型梦》一节引发了我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在我们出生之后,接受德育之前,我们的天性是自私的,而自私往往会导致恶行。所以,并非说人性本恶,只是,人性本是自私的,而自私,却与恶而非善更为紧密地联系着。

  第四部分是关于梦的运作和做梦过程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压缩”与“梦的移置”是构建梦的两个主要功臣。(P175)梦的压缩与移置的确存在,并且非常普遍,不过,这种压缩和移置实际上是一回事,且它们并非由某种力量有意为之,而只是睡梦中思考能力的退化而导致的意象混乱。结合第三、四部分的内容,我认为:梦就是一种因为思考能力退化而引发的关于现实生活中所见的意象的混乱呈现(“就是”一词暗含着梦不宜被过度解读的主张)。一方面,因为梦是关于现实生活中所见意象的呈现,而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是极为丰富的,所以,每一个意象,我们都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不止一个事物联系起来,相应的,对于同一个梦的解释可以有一千种,而弗洛伊德仅仅是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出发,做出了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让许多读者信服了。并非说这种解释是错的,而是说这个解释不是唯一的。另一方面,因为梦对意象的呈现是混乱的,所以弗洛伊德将“梦的压缩”和“梦的移置”两个梦的混乱特点作为自己释梦的工具,因为梦是“混乱”的,所以释梦也无可避免地要遵循这种“混乱”法则,而所谓的“混乱”法则其实就是没有法则,弗洛伊德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他唯恐“梦中不乱”。第五节《梦的象征》也许是弗洛伊德最受人们诟病的一点,却也是一次成功的“话题营销”,让读者记住了他。这个变态狂认为,“所有长条的物体如手杖、树干、伞(后者打开可以表示勃起),一些长和锐利的武器,如刀、匕首、矛等,都代表男性生殖器官……箱子、抽屉、盒子、柜子、炉子代表女性身体,中空的物体、船和各种器皿也是。”(P201-202)如果是这样,那我该有多么的龌龊不堪啊,因为我每天都会梦到各种男女性器官。就在几天前,我还梦到了和一伙高中同学坐在中空的船上,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只长条形的木桨,在水里划来划去,划来划去……弗洛伊德对性的极大关注不仅表现在梦里,他甚至还认为,“焦虑就是由性欲转化而来的” (P92)“精神神经症是源于性的”(P252)等等。这些论述其实都不堪一击,但是这却应该是弗洛伊德根据自身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异于正常人的特点。

  《梦的解析》读后感(十):梦的解析

  很喜欢的一本书,让我收益匪浅,

  梦反应了人们的欲望,梦是人类最原始的本性。个人强烈推荐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好书。在阅读之前,我本担心会因为专业晦涩的词汇而没办法很好理解该书,但是作者弗洛伊德运用了大量梦例去解释自己的观点,让我能够比较容易去理解,特别是一些梦例更能让我有熟悉之感,仿佛就是在解析我自己。在阅读《梦的解析》之后,我也尝试着运用书中的原理去

  解释自己的梦,惊人地发现原来梦是那么有意思的东西,而我也从梦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梦并不可怕,梦只是在真实反映我们人类白天百般试图掩盖的本性,可怕的人类自己的本性。勇敢面对梦、分析梦、解释梦,让自己认识真正的自己,才能了解自己人性中脆弱的一面,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人性,也才能更好地同周围的人打交道,使自己能够与对方换位思考而不至于对这样的社会过于失望和不理解。遗憾的是,书中尚有部分观点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希望能够通过多几次的阅读和相关书籍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整本书,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以帮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梦的解析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