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14 04: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精选10篇

  《20岁,光阴不再来》是一本由[美]梅格·杰伊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一):I don't want to waste time in my 20's

  这本书敲响了Twenties这个警钟。

  主要观点罗列如下

  1。实习要有目的,别跑龙套,有些工作不值得这个时间成本,别偏离自己职业方向

  2.那些能够 “渡” 你的人,往往不是最熟的人,但你要重视这些弱连接,因为他们很可能改变我们的一生。自己身边其实有着很多可挖掘的资源,如校友会,社群,不要深陷一个小圈子。抓住认识新朋友机会

  3.第一份工作未必是你一辈子的工作,从低做起,没事。

  4.不能结果感情,被太费时间开花

  5.盲目同居适得其反

  6.Twenties是最后一次改变下半辈子的机会。

  7.拿青春的一万小时,去换自信。自信很大部分来源于外部。做一些可以证明自己能力事情提高自信!

  8.女性生育能力在20多岁末期达到顶峰

  9. 20多岁多定些目!标!,30岁的时候我们才能更有目的性能动性,掌握性和幸福感

  共勉。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二):什么叫年轻?就是『你还没把人生彻底搞砸』

  1. 接纳弱连接

  身份资本普遍所见例如你的身份、学位、工作收入等,其它长相出身思考问题方式是一种资本可以在社会环境中,帮你“购买”职位情侣声望等。

  2. 心中无路,则无处不达。If you don't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any road can take you there.

  (不是很赞同,盲目的遵循一万个小时理论浪费多少优秀人才进入错误行业,而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的时候,已经晚了,人有多少个一万个小时?每天投入8个小时,需要大概四年的时间,年轻的时候又有多少个四年可以让你试错呢?)

  3. 真正能让我们人生快速而富有戏剧性改变的,往往是那些与我们萍水相逢永远不可能成为死党的路人

  在强连接里,我们感觉舒服,有“与君初相见,有似故人归”的亲切感。但是除了彼此聊得来之外,很少能给对方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彼此太相似了——甚至是连困境都相似,所以,除了陪着对方同病相怜,能给的帮助很少。何况,大家都是半斤八两,对职业和感情生活的认识都在同一水平上,谁辅导谁啊!

  4. 想取得一个人支持,那就先找他帮个忙。事情会出现意想不到转机

  5. 找回你遗忘特长

  6. 面对选择不知所措实质上就是人类不想承担责任天性体现

  Q:彩票问题,如果中了彩票,你将怎么过自己的人生?

  A:读书,但是不那么功利性,为了内心成长,更加了解自己,为了娱乐而读,而不用考虑读什么书,可以赚更多的钱。

  现在读小说后会有些愧疚感,觉得并不能够从小说上学到什么赚钱技能思维模式,但小说读起来确实爽,仅仅是爽就可以了吗?

  健身,继续增重达到65Kg,看情况要不要到70Kg,然后减脂塑形,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that’s all.

  切断无效社交,到一个岛上或海边城市生活

  多认识有趣朋友,找到合适的另一半

  继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点,这辈子总要留下些什么在这个世界

  但是实际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必须对自己做客观评估,20多岁要问自己的问题应该是:如果没有中彩票的运气,我该怎么安排自己的人生?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用成长心态看待事物的人相信人是能够改变的,成功是可以靠努力取得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重要人物,但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人们是可以学习和成长的。对那些有成长心态的人来说,失败确实会让人痛苦,但它同时给人提供机会自我提高,做出改变。

  7. 研究指出,两个人的性格相像(尤其是年轻伴侣),对感情生活就越满意。

  个性本身无好坏重点是彼此是否合得来。

  8. 大格局是来自对自己既有才能的投资并将眼前的事情全力做好,因此我才能找到先前从未考虑的工作岗位,也更懂得了看重自己的天赋

  9. 忍受不了平淡,此生注定平凡

  10. 这找的这个另一半,这个人,你要和他做爱吵架生孩子

  11. 什么叫年轻?就是『你还没把人生彻底搞砸』

  12. 真正的自信,来自掌控经验,尤其是掌握困难时才是活生生的成功时刻。不管我们谈论的爱情还是工作。

  通常情况下,人们很难去想、去重视以后将会发生的事情。

  13. 展览上的骷髅,垂死的花朵,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必死性。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手里拿着一朵死玫瑰,或者戴着像骷髅头的手表以示时间将尽(不是简单的为了扮酷!)

  采取倒序的方式来计划现在应该做什么。

  (大方向可以定,但是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运气占了很大的比重,你永远不会知道明天会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生活会改变什么?所以,可以有一个大方向,可以朝着目标努力前进,但是无法做到事无巨细规划 20171204新的和以前不同想法

  14. 活的更加有目的性。为什么而活?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活。我想要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海,爱人,不会因为钱的问题而放弃购买自己喜欢物品

  未来并没有刻在星星上,也没有任何保证。你该做的,就是宣告自己已经成年用心过日子、找份认真的工作、挑选自己的家人、精算你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确定感。别让那些你没了解或没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来。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三):20已过,30何从

  “我现在就想结婚。”

  这是和女朋友见面时常会聊起的话题,今天是在一位男同事上扯开,没曾想原来男生开始着急了。不可免俗的受到了大众环境的影响自然知道在种种事由上男女之别依然存在。如今抛开性别之谈,就可发现“结婚”这个概念就已经代表着现阶段年轻人对“重新建立家庭”的需求了。当年岁来临,往日的青春是否结成今日的果实,着实让每个人焦虑。而最新消息指出:90后的中年危机已经到来。

  难道这“中年危机”就只是爱情么?当然不是, Meg博士在本书中指出除了爱情外,工作、大脑身体同样在20—29岁这一阶段里是复杂和充满变化的人生时期之一,如何发挥这10年的时间将影响我们未来的日子。说起来好像有些危言耸听,20多岁的年纪正是青春洋溢和充满冒险的阶段,为何要早早的做好规划,在规矩中生活呢。Meg博士数十年专业研究20—29岁这个群体,用现实案例解析在此阶段中我们所面临的危机,也许会给我们带来答案

  在20多岁的年纪里,我们确实拥有许多的时间。而恰恰是这样的一个阶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虚假幻想,倚着强壮的身体和充裕的时间,总以为爱情、学习、家庭和工作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无限的可能,因此不必过于紧张享受当下的自在是如今年轻人的文化氛围。可是就在我们满足现状,在每一天度过的时候,时间的记忆并不马虎,被虚度的日子在将来的某一天会以质量形式把我们击垮,而每一年也就这样过去了。

  “别听那些‘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的抚慰文字鬼话淡定地跟你说‘人生不用着急’的人,是因为他不用为你的人生着急!”嘿,这安慰人的万能句是从来在哪个方面都是适合的,并无缺点。可是,我们真的可以“慢慢来么”?

  当每一天、每一年被无用消耗,我们用年岁作为迎接新开始的节点时,是该用什么事物用以庆贺,还是依旧以阿Q精神得以慰藉么,倒不如用实际的物质化来得真切些。

  春天是一年之计的始祖,是因为过去的一年还未来得及消化新的一年又接着过来,好让我们认识到去年播下的果子在今年的收成如何,而在懊悔失去了时间的同时又迎来了新的时间,正是带了懊恼和反省心思才能好好的利用这当下的一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呢,而又是有多少个十年恰好处在我们精力充沛,得以在学习、工作和家庭中作出选择,付出努力,收获硕果的阶段呢。

  以现实生活来说,我们能体验的人生实在有限,书中列举种种真实案例,在大同小异下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不少影子,但在最后他们都做出了改变,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制定计划,向往他人这些当然简单了许多,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在某个文字中或某个影片中带来的瞬间精神鸡汤,而是通过参考案例,认清自己在生活中的身份资本,而后用行动来证明。现在拥有什么,以后要拥有什么。人生确实是可以“慢慢来”,但是在这“慢慢来”的过程中,我们为爱情、学习、家庭和工作做了怎样的努力,当时间流逝,我们是否除了年轻别无所有?何必想想未来30多岁、40多岁、50多岁以后大家彼此的差别,只需要参考在当下的这个环境中,我们与同龄人之间的差别,就可瞥见一二之分了。

  想想今年生日时,要送自己什么礼物,不禁手里抓了一把汗。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四):20岁,光阴不再来

  关于生孩子的看法有点不太认同。就算扔了一堆数据表明早生孩子好,又能怎么样。除去一部分是玩玩乐乐才犹豫没有要小孩,大部分人是真的要不了吧。你为了能生孩子,把孩子生了,然后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受的罪和谁说?作者说要是她在酒吧玩的五年有人和她说就好了,她可以早点儿子在一起五年。但是很少有人是这样吧?大家都是因为时间,精力金钱原因不能要吧?书里面把这几个原因一带而过,说现在有人是因为各种balabala的原因打算以后再要,但是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二十多岁,以后很难生。这个逻辑不对吧?原因既然是原因,说明它们就是堵在生孩子面前的困难啊?你就扔一堆数据说女的生育年龄,男的精子质量什么的,怎么就解决了那些原因,成为早点生孩子的动力了呢???除去生育的地方,别的我还是觉得很有道理的。不知道该说心理学家就是心理学家呢?有些事情说的不清不楚,其实感觉帮助并不是很大吧。倒是对那些二十多岁还是混吃混喝的人很有帮助,但是那些人真的就愿意听取意见么。有个有用的点,二十多岁的人和三十多岁的人对小失败和小挫折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年轻人容易根据他们情绪波动不定,利用时间慢慢梳理,比打电话爸妈或者朋友夸大事件来寻求放松来更有用,应该是对的。习惯成自然。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五):论三十如何而立——读《20岁,光阴不再来》有感

  书的内容并不像书名看起来那么鸡血,看完后对自己20~30岁之间的发展有了一个大体框架中国人生规划,每每提及“三十而立”一说,但三十如何而立,却没有明说。若希望三十能够而立,则应当早存志向,做足准备。而该书分为工作,感情和头脑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对于如何在20~30岁这一人生快车道上行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推荐毕业时感到迷茫毕业生,或者对自己当前生活不满,希望做出改变的人阅读。书的内容就那样,并不是教你方法,它能做的就是为你点亮一盏灯。如果你看完后,认为这本书没有告诉你改变的步骤,那我想下面的内容,你也不用看了……

  笔记

  事业规划

  经济学家社会学一致认为,20多岁的工作对我们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每个人一生中的工资增长,有三分之二发生在工作的头十年,之后,房贷和家庭开支就会成为一个人继续深造的绊脚石,或外地调派的绊脚石,涨薪的幅度会越来越小。很多20岁的年轻人会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时间还早,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自己挣的钱会越来越多。但事实上,根据相关统计的数据,平均来说,一个人一生薪资高峰在于40岁。如果你二十岁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可能你到了40岁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虚度很多光阴。不做选择一点也不安全,现在也许看不到结果,可到了30,40岁甚至更晚,那些延迟的结果就会接踵而至

  * 拥有一份稳定且可发展的职业

  你应该有一份稳定且可发展的职业。首先提到的是稳定,因为20多岁就失业的人,即使日后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更容易面临“中年危机”和“中年抑郁”。这并不是耸人听闻,很多20多岁聪明的年轻人,因为失业,而选择避开现实中真正意义上的工作,而甘心屈居于“跑龙套”的实习。时间久了,人就渐渐丧失了奔跑的能力,变得身心俱疲,孤独,不合群。梦想远了,心就老了。其次是可发展,因为在20多岁这些年所衍生出来的经济效益,和大学学位不同。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的事业和身份并不单单是由大学学位,加权平均分所决定的。相较于这些数据,一些具有敲门砖意义的身份资本更有现实意义。

  * 拥有一个好的故事

  对于找工作的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一个好的故事尤为重要,比其他时期都重要。这时大学才刚毕业履历表上列不出什么像样的经历;因此,个人叙事就成了少数几样能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的事。20多岁的年龄,人生潜力无限,但是成就屈指可数。能够说一口好故事、生动地介绍自己梦想的人,比其他同龄人更占优势。如果说建立身份资本的第一步就是要说出我们的兴趣和专长,那么第二步就是要说出一段与我们兴趣和专长相关的故事,无论是面试或约会聊天都能派得上用场的故事。不管你是治疗师还是面试官,故事要兼具内涵和结构才能独树一帜。如果故事太简单,给人感觉经验不足而且乏味;如果故事太复杂又让人感觉你没有条理,不宜录取。

  * 经营自己的人际网络

  另外,需要经营出自己的人际网络,跟人们保持“弱连接”。因为在找工作,找对象等机会面前,与我们交情最浅的人,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转变。况且所有新的东西都是来源于我们的小圈子之外。但是,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你向他人提出请求成功的几率取决于你的社会资本有多少。(详见"人际网络——让人脉的力量最大化"笔记)。

  情感之路

  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也恰恰是这项决定,别人却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帮你。20多岁的夫妻,双方的人格还在成型阶段,可以一起成长。相较之下,晚婚的配偶人格已经趋于定型,加上低承诺和消极的感情关系会造成坏习惯,侵蚀彼此之间的爱。

  * 提早考虑,早作准备

  很多年轻人现在对待感情有点像玩“大风吹”。大家都在场子里跑来跑去,不亦乐乎,然后等到了30岁,音乐骤停,每个人都想找位子坐。你需要思考,你在面临压力选择结婚时是否是因为当时他(她)离你的位置最近?如果给你机会,你会不会等?或许会有更好的人出现,但是风险太高了。同时你也必须清楚:不论你和谁结婚,都必须是基于真心相爱,而不是因为方便或者难以离开才选择结婚。因此,及早准备,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双方是否合适。

  * 在明确结婚结果之前,降低你和另一个人锁定的概率

  另外,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先同居再结婚的夫妻,在婚姻满意度上比没同居过的夫妻更低,也更容易离婚。这就是社会学家所谓的“同居效应”。由此可见,同居非但不能防范离婚,还可能增加你和眼前这个人锁定的概率,即使对方不适合你也一样。某些事情有助于降低同居的副作用: 首先,同居可以,但一定要在订婚后,这不是我个人的建议,研究报告指出,同居之前必须先确认彼此是真心承诺的,同时要评估有哪些事会牵制你们分手时的抉择。

  * 求大同,存小异

  神经质是指容易焦虑、紧张、爱挑毛病而且情绪化,高度神经质比个性不合更容易导致感情不顺或是分手。虽说个性形似可以让彼此过得好,但毕竟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地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因此,如何面对彼此的差异,比差异本身重要得多。在高度神经质的人眼里,一点点的差异都会被放大到相当严重,他们对彼此的差异感到焦虑,进而批判,最后演变成吹毛求疵和藐视——两大感情杀手。

  我们很容易就跟自己相像的人交朋友,在形成一个小圈圈后,我们就容易认为圈外人做的事儿都不对,朋友圈会形成种批判文化,把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当成缺点。可是优势是可以互补的,而不同只是不同,甚至还可能是优点。

  针对长期婚姻所做的研究指出,我们在婚姻里的需求会随着时间改变。年轻的时候,我们想拥有共同的想法,想共组浪漫的生活,此时,高相似度感是种保障,相对的的差异性就让人有不安感。然而到了40岁之后,工作、孩子、小家庭、大家族、活动、社区……这些会变成优先考量的重点,而婚姻的重点也不仅仅在两个人的爱情上落脚。一旦夫妻必须忙着晚着晚餐聚会、周末和朋友出游等等大事小情,如果这时能有多元化化的技巧和兴趣,反而大有帮助。这时候,差异就从当初爱情的“离间计”,变成了现在婚姻的“保鲜剂”。

  有些事儿必须要挑,比如价值观、人生目标、个性是否相符、你们爱不爱彼此……这些都是影响你20多岁时婚姻的大事。而有些事不必太计较,比如送花之类的,它不过是任何感情里必定会出现的寻常差异。

  心智发展

  研究发现,从青少年起到20多岁,大脑还会重复婴孩期的流呈形成第二次的关键成长期。大脑会再一次长出无数的链接新芽,大幅提升我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只不过,此时学习的不再是单字,也不是穿鞋穿袜子的顺序。我们知道大脑的发展顺序是从上到下,自后而前的,从这样的顺序可以看出大脑各部位的发展年龄,大脑里最早发展的区域位于底层接近脊椎位置,它们也存在于我们的老祖先以及人类的近亲动物上。这个区域掌管呼吸、感官、情绪、性、愉悦、睡眠、饥渴,所以又被称为“动物习性”,大致来说,我们称这些部位为“情绪脑”(emotional brain)。 大脑最前面的部分是额叶(frontal lobe)顾名思义就是位于额头的正后方,它是人脑最晚发育的部位,也是每个人最后成熟的大脑区域。额叶掌管管理性与判断力,因而俗称为“指挥中心”和"文明的起源”。在这里,理性思维得以平衡,调节情绪脑的感觉和运动 。 额叶同时也是大脑中处理概率、时间以及不确定性的区域,它能帮我们应付不确定感。换言之,它让我们不仅思考当下,也能前瞻未来。它帮助我们平复起伏的情绪,静候我们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为明日规划,即使结果仍不明确,未来尚不可知。总之,大脑前侧就是我们进行前瞻性思考的地方。

  * 用成长的眼光看待事物

  用成长心态看待事物的人相信人是能够改变的,成功可以靠努力取得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重要人物,但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人们是可以学习和成长的。对那些有成长心态的人来说,失败确实会让人痛苦,但它同时给人提供机会自我提高,做出改变。学校里几十年的研究告诉我们固定心态是成功的绊脚石。有固定心态的学生喜欢做那些可以确认他们信念(即他们有能力)的事情——不管是在科学上有悟性还是在篮球上有天赋。一旦这些事情变得具有挑战性,这些孩子就不喜欢学校了。困难的工作让他们感觉受到威胁,担心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能力。奋斗和拼搏只能证明自己能力不足。

  * 学会坚强,控制自己的情绪

  打电话向其他人诉苦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借用别人的自我”。当你有需求时,向外界求助,让别人的额叶替你运作。每个人偶尔都有这样的需求。然而若是太常把自己的苦恼转付他人,我们就永远无法学会独自面对人生的悲惨。因为面对困境时,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如果我们不能趁此时试着安慰自己,大脑就学不会新的技巧。如果不学会安定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自信只会日益减弱。

  * 培养自信

  什么是自信?自信是用1万个小时换来的。科学家多年研究发现,那些在专业领域相当熟稔,甚至做到炉火纯青的人,是因为他们注入了更多的时间。大多时候,“天生就是做这行的料”,只不过是努力成功后,说给旁人听的鬼话。能带来自信的工作多半是有挑战性的,而且它要求人们不过多地求

  助他人,尽可能地独自完成。而且,它们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长时间做简单的工作,享受轻而易举而得到的成功只会生成一种脆弱的自信。这样的人一旦遭受首次失败,信心就就会被打碎,他本人也会一蹶不振。然而有回弹力的自信不仅来源于成功,更来源于失败后的一次次复苏。

  写在最后

  20多岁时多定些目标,30岁的时候我们才能更有目的性、能动性、掌控感和幸福感。目标其实就是我们宣称自己是谁,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预想怎样构建和安排我们的生活。目标是构造我们成人人格的积木。我们30岁甚至以后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其实是由我们今天给自己所设立的目标塑造出来的。一个人的天赋,其实不会在20岁的时候显现,反而是到了三四十岁才慢慢发挥出来。

  美好的人生并没有公式可套用,也没有所谓正确或错误的人生。但是人生充满选择与结果,20多岁有必要知道未来会面临哪些选择或结果。如此一来,当你终于到达未来时,才会有美好的感觉。随着年纪渐长,最棒的就是知道你的人生是如何成功的,特别是当你早上醒来总是开心面对每一天。只要在20多岁用心经营你的人生,像这样真正喜悦的日子迟早会到来。 未来并没有刻在星星上,也没有任何保证。你该做的,就是宣告自己已经成年、用心过日子、找份认真的工作、挑选自己的家人、精算你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确定感。别让那些你没了解或没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来。 你现在的每一秒,每个动作,都在决定你的人生。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六):现在,我们在20多岁。

  在这样“心灵鸡汤”盛行的时代 在这样“心灵鸡汤”盛行的时代。我们多少被影响的心有了一种侥幸。这是一本“只说事实不说故事”的,我希望大家能够跟我一样,能够去思考,我们的20多岁,到底在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现在的你是20岁?25岁?30岁?

  【24岁了,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纪,突然间心力交瘁,希望和热闹都是别人的,自己什么都没有。】

  现在的我是24岁,是一个标准的90后。如果你跟我是同样的年纪,你是不是还会因为自己是90后这个年纪而感到骄傲,因为我们还“年轻”,所以我们可以有很多的“自由”和“选择”?是不是身边朋友或者书上的内容都在跟你说要慢慢来?因为你才20多岁?

  85后,90后,非主流,脑残,这样的字眼还是经常可以在别人嘴里,在各种小报和网络上能看到和听到的对我们这个年龄层的评价和形容。只是因为20多岁的我们,有了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条件,可是却没有达到上一代人的“成就”,我们是别人眼中,口中的“大小孩,小大人……”。我们还没有成家,还没立业,我们当中的很多人甚至还是“啃老族”,也难免会被别人说。

  这样的窘境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整个世界对年轻人都更加严苛了,20多岁的年轻人中,有25%的处于无业游民的状态,另外25%的年轻人是临时工,欧美的年轻人很多必须无薪实习,日本游176万找不到全职工作的年轻人。

  由于我们的父辈,我们的兄长,因为物质条件,教育条件都很紧张,所以没有太多的选择和困扰,他们的人生会由旧社会价值观给出直截了当的答案,他们的人生会面临的是转变,而不是选择。到了我们的时代,社会越来越多元,有更多的机会和讯息,让我们思考自己适合的方向,于是,那些我们眼里“成功”的上一代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是,年轻人的生存环境的确变得严苛了,而且最麻烦的是,从表面可能看不出端倪,现在我们要面对的不再只是经济上的外在困难,更多的是内在心理层的挣扎。

  【“我有一种置身于大海的感觉,我可以游向任何的地方,但是我看不到陆地,我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开始游。"不确定感分散人的注意力,它让很多人焦虑,是21世纪的“大众鸦片”。】

  20多岁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20岁的你在读大学,23岁的你大学毕业,24岁的我们刚刚大学毕业2年,有的人甚至还在继续读书。20多岁的我们急于离开父母,迫不及待想要成为真正的成年人,做我们认为的成年人应该做的事情。在经历了各种看似束缚的学习生涯之后,终于到了远离了父母之后的大学生活,我们开始抓紧每一次的机会来狂欢,来庆祝。我们很少看书,我们很少写字,我们上网是为了玩游戏和看电视,我们去图书馆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就在这样“欢乐”的气氛中,我们毕业了。于是,后知后觉的我们开始感到害怕,我们开始感到迷茫,我们开始频繁做选择,我们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只为能够呆在学校久一点。而如今社会的学历越刷越高,但是真正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的上班族越来越少。

  20多岁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阶段,我们美丽,我们年轻,我们有无限的可能。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在诱惑和吸引着我们,我们同样享受在这样的环境里。但是20多岁的我们却忽略了更多的东西,慢慢变得冷漠的亲情,滥交的友情,随便的爱情。这样20多岁的我们,没有一份拿得出手的简历,没有一份带得出去的爱情。甚至不知道在这座城市能做什么,20多岁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20多岁的我们应该有的样子?

  20多岁的我们应该是积极的奋斗的状态。不能总是在一个圈子里寻求安全感,而是要大胆的走出去,去认识更多的人,让自己能够有更多的见识,让生活变得更加地丰富多彩。我们应该学会积累我们的身份资本,身份资本是由我们的的学历+工作经验+解决问题方式+讲话方式+长相+出身构成的,而我们的身份资本能够让我们买到我们想要的职位,婚姻,生活。天上不会突然掉下馅饼,所以首先要有好的身份资本积累,好的工作,好的机会,好的生活才会从天上掉下来。

  20多岁时要问自己的问题应该是:如果没有富二代的命,如果没有中彩票的运气,我该怎么安排自己的人生,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错以为20多岁的人生无关紧要,但事实上这是我们成人生涯里最重要的十年。】

  20多岁的我们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思考,我们有的是时间,各种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沉浸在它带来的新鲜刺激中,很难想到这十年岁月会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儿,于是,大多数人任意挥霍这段成年生涯中最重要的转型期,浑然不知到数十年后,等待我们的是年少光阴虚度的代价。我们以为,现在不做决定,以后再做的话会有更多选择,然而我们却都忘了,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很多人的青春就栽在了这里。

  有些事,不要拖到30岁?

  为什么不能从30岁开始,为什么一定要在20—29岁?难道不是“只要肯努力,一切都来得及吗?”让我们来看看20多岁的我们面对着的是什么样的事实。

  智力:20—29岁时期, 我们的大脑会有第二次关键的成长期,过了29岁,我们的大脑没有机会产生无数的新连接,我们再也无法这么容易就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人了.(生理的发展,错过将不再来)

  性格:20—29岁时期,会出现人生的“闪光灯记忆”的最高峰,协助我们完成个性的可塑性,塑造性格从而改变命运幅度最大也是最后一次机会,不是几岁,不是十几岁,而是20—29岁时期,错过此生不再来。(这个时期是我们经历最多的时期,我们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我们会从中知道我们的性格有哪些缺陷,我们也能努力去完善。)

  婚姻和生育:在20—29岁期间同居经历越多的人,婚姻质量越差,离婚率越高,人的生育能力会在20多岁末期达到高峰,一过30岁,立刻下降为原来的2分之1,逐年惊人递减。(在这种随意恋爱,轻易同居的年代,我们应该慎重地去选择我们的伴侣,未来的家人。)

  人脉,工资和事业:送你热汤的朋友,送不了你未来,你此生的贵人并非死党,反而是20—29岁中和你矫情最浅的路人,而一生工资的增长,有3分之2发生在工作的头十年,20—29岁经历过失业的人,日后更容易遭遇“中年抑郁”和“中年危机”。(一张胡乱拼凑的简历曾是20多岁洒脱不羁的象征,但是30好几的人拿出这样的简历不仅难以让人信服,还会让自己尴尬。)

  以上这些是由权威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神经学家和生育专家已经知道的事实。

  生活不是励志鸡血剧,现实证明,延迟出发的人,很难追上那些提前上路的人。日子就是“一步错,步步错”,失落会导致悲观,进而选择破罐破摔的人大有人在,酗酒,抑郁……这些不良后果都会在中年之后接踵而来。

  所以,20多岁绝对不是无关紧要,随意挥霍的时期,而是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时期,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出现。

  现在有青春,卖得了力气可以随便折腾,一年也用不了两个药片,可是30岁以后呢,到时候还像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低等的工资?

  换句直白的话说:你的20多岁时既简单却极具变化的时期之一,它决定了你的失业,爱情,幸福甚至整个世界。

  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应该“在哪里拼命”,“如何拼命”,我们应该知道,20—29岁期间,在事业,爱情,大脑和身体的各个角落,都应该如何既脚踏实地人懂得技巧地,一步步走下去。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七):20多岁——挥霍不起的青春

  文/小绪

  类似20多岁的时光就是用来挥霍的观点,你一定从他人口中或者是在书上看过,20来岁的我们,有很多的迷茫和苦闷,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感觉婚姻、生育、衰老、死亡离我们还很远,外面的世界还那么大那么精彩,青春的油箱依然满满,可以随意挥霍,尽情燃烧,不用去考虑那些烦心的琐事。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梅格·杰伊根据自己的心理咨询案例,结合社会学家的一些结论,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可能不受欢迎,却是值得思考的观点。

  知道这本书,是TED视频:20岁,光阴不再来http://v.163.com/movie/2013/3/U/A/M937IFCGB_M937IJLUA.html,之后在“我图”的讨论中有朋友提到过这本书,于是买来一探究竟。

  作者认为,20多岁是人生很特殊的一段时期,但却不是一段可以随意挥霍而无所谓的时光。相反,20多岁正是成年的关键时期,事业、爱情、大脑和身体等都是得从20多岁就开始经营,而不是把它们推到30多岁就好了,因为“20多岁有它需要解决的问题,而30多岁,也有属于那个年龄的奋斗主题在等待着你”。

  工作方面,作者劝年轻人应该避免从事一些对自己职业前途没什么帮助的诸如星巴克类的跑龙套工作,工作经历与成就是人在就业市场上的身份资本,而你的人生道路是按照规划一步步“捏”出来的。

  人际方面,她认为要警惕只满足于小圈子,因为小圈子的同质性,会使得自己思想禁锢起来,反而是弱连接给我们更大的帮助。

  天天念叨着迷茫,什么是迷茫?你想象你漂浮在大海的中央,往任何一个方向看过去都看不到陆地,你也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游去才是你想要去到的彼岸,这就是迷茫。但是不能因为迷茫而放弃选择,待在原地不动,因为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消极的选择,意味着人生的停滞或倒退。做出选择,并不意味着关上了所有其他的门,相反,做出选择其实是开启了更多的门。作者很直白地告诉我们,其实在我们前面的选择,并没有想象的多,所谓的无限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幻觉。我们要做的,不是沉浸在可能性的意淫中原地踏步,而是接受现实的处境,脚踏实地地往前走。

  爱情方面,作者开篇便说“幸福取决于你上了哪张床”。作者认为婚姻选择甚至比工作选择更加重要,也更加缺少资源来帮助自己。对于同居问题,她指出虽然方便xxx,能减少生活成本,却增加了准备成本和转换成本,所以即使可能并不是太合适,但是结婚的可能性仍然很大,而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她觉得订婚后同居可以减少风险,但是并没有提出很能让人信服的理由。

  若从书的整体质量方面,我觉得这并不能算一本好书,书中的很多结论并没有列出让人信服的论据,作者在书中提出很多观点,但大部分观点只是泛泛地谈谈,没有深入挖掘,说教感觉强烈。但我之所以还会写这本书的书评,是因为满世界都在鼓吹20多岁可以随意挥霍时,这本书提出一些不一样的观点,让我们冷静下来去想想那些我们不愿去想,却需要去想的一些问题。

  最后,必须吐槽下封面设计啊。亲,底封设计成这样,你是要把人吓死吗?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八):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挥霍

  偶尔看到的一个TED视频,演讲者表情和声音都略显淡薄的叙述,让我一下子对她很有好感。京东买资料,顺手就带了这本书。

  其实真的听惯了大家说,年轻可以多折腾,因为有犯错的资本。辞职的时候跟领导聊天,自己也是搬出了这番话语。现在想想还是蛮好笑的,在完全没有方向的情况下,贸然撇离过去,真是一个孩子气的选择。

  也不能说一无所获,起码明白自由是需要成本的。包括经济成本和精神成本。而自己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般淡泊。

  这其实也是一本自我管理的书,她告诉你人生是需要规划的。早前可能会对这种论调嗤之以鼻,认为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人生怎么可以规划?可是,规划其实是掌控你能掌控的那部分,而不是把一切都交给未知和随机,很多事情,其实是有蝴蝶效应的,时间越长,越能明显的感觉到。每一个现在,都会影响你的未来。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九):一个大三学生读过的第四本人生规划的书

  不知道为什么别人都评五分,四分。或许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我没有看过ted的演讲,而是直接买了书看。在此之前,我读过三本类似的书。分别是《30岁之前的每一天》《拆掉思维里的墙》《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或许是因为边际效应递减,我觉得读这本书的收获远不如前三本。在这个遍地成功学的年代,前三本或多或少都提出些方法论以避免流俗,本书则充斥这大量鸡汤。但是,一本印刷出来买的书不可能毫无价值。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提出一些社会学概念和理论。

  综上,四本书里我认为最好的是《30岁前的每一天》,《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拆掉思维里的墙》次之,本书居末。

  关于书中所说的"人脑的第二次发育和可塑期是在20-29岁(见封面)"或者是"20多岁...额叶还像小花一样生长(181首)."有误导读者之嫌,据我能够查到的资料:百度百科中脑前额叶的说明:发育期2~3岁

  快速发展期3~6岁..互动百科上说6岁后发育趋缓.并不像作者所述的"第二次发育"一般夸张.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十):很对

  作者提出的对于20多岁的建议和重要性确实有用很多是大实话。不断告诉我们20多岁什么都要早做打算早做准备包括在工作、情感以及自己的身体上!结合着作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案例来向我们表述这个年级是多么的重要!想读这本书已经很久了,网上都买不到了因为出版已经过了几年也没有再版,在学校图书馆的读者推荐活动中推荐了这本书,还是学校图书馆给力给我买了回来。书的翻译确实有些做作,好好翻译就行,有些地方翻译的太花哨反而让人觉得有点搞笑,当然这只是个人感觉啦,译者都是很厉害的人都有自己的考量。这本书是自己2016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是本不错的书,也希望自己能够再读一遍成为2017年读的第一本书,再感受感受作者的建议吸取一下。毕竟自己也在这个年纪而且过得怎么样自己知道,20多岁往下的日子越来越重要,好好珍惜吧!再见2016有痛苦夹带快乐。你好2017!咱们好好努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20岁,光阴不再来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