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笔记》是一本由奥野宣之著作,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过很多本笔记术的书,这本书是比较特别的,讲的更多的是如何记录人生。
我断断续续的写过日记,现在重读之前写的日记,真的能够回想起当时的那个人生体验,以及当时自己的心情,甚至当时写的时候是在什么地方,用的什么笔,桌子上摆放的笔都记得很清楚。
如果不是看到曾经写过的日记,真的是不记得曾经发生过什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书里讲的一个理念实在是太对了-- 如果不记录下来并且回顾,人生的经验就无从说起,因为下一次你遇到同样的事情,还是和没有发生一样。
只是我现在都是记在电脑上了,确切的说是有道云笔记。 现在每天睡前都会打开手机或者笔记本,把当天发生的事情写进去。 但是,如果让我选择一个真正喜欢的人生笔记方式,我还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纸质笔记本,因为纸质的本子可以随时打开记录,根本不用打开手机解锁打开软件等等一步步工作。 特别是写在纸上的时候,真的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刻,在电脑上打字,总没有那种专注的感觉。
之所以选择云笔记而不选择纸质笔记,却是更多的其他考虑:不够隐私总是担心别人看到;有时候在公共交通上拿出笔来写有点怪怪的。。。
笔记术在日本,似乎已经成了一门学问,所以像这本书一样,用了一本书来讲为什么要写人生笔记,如何写,甚至本子多大,什么样的笔都写的很详细。 对于看过一些笔记术的读者来说,内容有些重复,总结就是两点:
1. 记录人生笔记很重要。
2. 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记录。
书里面的一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记录的时候,不要试图去分类到不同的本子上,而应该只用一个本子记录所有的事情。
另外说一下我是如何用有道云笔记来写每日记录的:
1. 在电脑上和手机上都按照有道云笔记,手机上记得把离线同步的目录都勾选上。
2. 创建一个目录专门记录个人生活。
3. 在这个目录里面创建一个新的笔记,可以起名为lifelog
4. 用手机或者电脑记录当天的事情,记得每天写的都写好日期和星期,如果不嫌麻烦,写上当天的天气更好。 日期单独一行最好加黑,这样就一目了然方便查找。
5. 在手机上可以用空闲时间来记录,在手机有道云笔记中,选中这一个笔记发送到桌面,下次打开手机可以从桌面上直接进入。
6. 担心隐私泄露的话可以在手机上设定有道云打开密码,好处就是不用担心手机丢了被别人看到写的东西,不方便的地方就是每次进入要输入密码。
《人生笔记》读后感(二):生活如果没有记录,就像没有活过一样
文 | 李伟诚
001 这是一本介绍笔记术方法的书,作者是奥野宣之,之前读过他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和《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感觉就是位有料之人,干货满满。翻开这本书的前面几页彩页,展示的是作者的笔记本,虽然歪歪扭扭的日文看不懂,但这种花式笔记本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体现出了作者丰富多彩的人生。
002 其实想想我自己的人生也是挺精彩的,日落而作,日出而息,但我没有办法描述给你听,更没有办法展示给你看,因为我缺少作者那套LifeLog人生笔记的积淀啊。那什么是LifeLog人生笔记呢?顾名思义就是“人生或者生活(Life)的记录(log)”。
003 你看我们身处的信息时代,别说电脑了,手机这种移动终端,通过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等云笔记工具,很快也很方便的就能笔记记录操作。为什么作者还是强烈希望读者使用纸张来做LifeLog人生笔记?给出的唯一理由是——纸张上留有气息,让你在翻阅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浸入感,或者说当你在笔记本上记录后,就赋予其了灵魂。
004 我作为一位印象笔记的重度用户,并且也是重度手残患者,所以我对时下纸质笔记或者说那些美得完全不像话的手账,完全无感,还有种淡淡的抵触。但这本书依然有很多的启发,因为有趣的灵魂总是相通的,不管是电子的还是纸质的。主要分享下面3点内容:
005 LifeLog人生笔记的好处
1、人生笔记是“自己的分身”。每天一点一滴写成的LifeLog人生笔记,是与你自己过去保持链接的载体。随着年龄和时间的推移,笔记本的厚度变成了你人生的时间轴。
2、培养秩序感,积累势能。持续每天的做LifeLog人生笔记,保持节奏感,也是一种能让自己越来越自信、踏实的方式,笔记本的厚度是自己成绩的展现,满满的势能感。
3、肯定认真做事的自己。通过记录LifeLog人生笔记,可以让我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去的努力,鼓励自己继续成长。所谓成长,就是让不想做的事情减少,让想做的事情增加。
006 LifeLog人生笔记的记法
1、人生笔记有三个原则。这个也是作者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中提到的三点:一元化(都写一个笔记本)、时间体系(按时间顺序写)和索引化(建立笔记索引目录)。
2、人生笔记具体操作的三步骤。1)书写:把你生活中能看到的感受到一切的留到纸面上;2)粘贴:粘贴与书写内容相关的实物质料;3)阅读:重读只属于自己的笔记,看清自己,及时调整修正,让自己持续正确的成长。
007 LifeLog人生笔记的技巧
1、让记录持之以恒。需要进行尝试和思考,记录和重读变得很有趣,比如通过剪贴、变换颜色、活用工具、仪式感、分享等等。
2、找到心仪的笔记本。笔记本是“自己的分身”,所以身子骨的挑选也要重视,比如:尺寸是否合适携带?是否方便打开?是不是让自己获得存在感?等等
3、记录WHY、HOW。为了能让自己更好的重读,活用笔记,书写的原则定位是,能回忆起来当天我都做了些什么。通过更多的记录WHY、HOW信息来实现。
008 LifeLog人生笔记不同于日常的笔记,后者更多的是记录未来的事情,比如说待办、计划等,前者是记录过去的事情,自己的所见所闻;它也不同于我们的日记,人生笔记更加的灵活随意,可以写,也可以粘贴资料,相信任何人都能很轻松自在的持续做下去。
009 看似简简单单的人生笔记,里面学问可还真不少,上面只是分享到的书中提到的几个点,有更多技巧,还需要你自己去学习和探索。同时书中最后还给出了23种辅助记录工具,让LifeLog人生笔记做的更有效,用的更高效。
我是一个很喜欢记笔记的人,自己也像奥野宣之先生那样有几本厚厚的人生笔记。对于没有喜欢记录自己过去回忆习惯的人,不常写日记的人,这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将为什么要做,怎么做,都仔仔细细地介绍给大家。
对于很多喜欢定计划的同学,这本书中告诉你:进行自我管理是一件非常苦闷的事情。所以为什么不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写下来,为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因为记忆的关键在细节。书中先生说“没有记录的9月19日这一天我在做什么呢?” 是呀,打开厚厚的日程本,里面却没有细节。当然我可以理解大多数用日程本的同学更喜欢打卡,划任务之后的痛快感觉。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手账介绍书,但是对于已经有记录自己平时生活习惯的读者,文章过于繁琐,重复着为什么要做记录,其实不用说,回忆,经验带来的快乐大家本都该体会得到。至于怎么做,简单的可以归纳为:记录+剪贴+回顾=这些手账达人们早就该烂熟于心了。
《人生笔记》读后感(四):写给拖延症和懒癌患者的人生笔记术
你有没有因为想不起过去几年自己做过些什么而感到焦虑的经验。倏忽之间,就而立了,就不惑了。而立是什么?不惑在哪里?时间把人往前推,我们却总想往后看,希望在过往的经验里寻找成功,给自己大步向前的勇气;复习失败,让自己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对过去没有记忆的人,就像置身于孤灯下,前后左右都是无可知的黑暗,怎么会不心慌焦虑。
我们选择依赖记忆力,认为那些刻骨铭心的回忆会在需要的时候苏醒,提醒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但现实是,时间把路拉长,带不走的回忆被落得远远的,欢乐的笑声会平息,痛哭的眼泪会风干,那些我们以为会念念不忘的回忆,就在重复的日常中被悄然遗忘。记忆是不可靠的东西,那就记录下来吧。
●作为日常记录,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写日记。
一天结束前回想整日的见闻收获,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个费时费脑的工作。往往是一开始长篇跑火车,流水账写的停不下来。之后发现太费时间了,开始偷工减料,草草敷衍,直到意兴阑珊,日记改为周记,缺口一开,就可能再也无法提笔继续下去了。
●近几年从日本刮来的“手账风”也让很多人入坑。
手账包括两个用途,记录行动计划,将有趣的事件记录下来。记录行动计划是为了个人的时间管理使用,这和人生笔记的主旨有点差异。而一些手账达人把手账本当成个人绘本,各显神通,让素人们看得汗颜不已。一下就把手残懒癌党拦在了手账界的大门外。
即要能省时省力塞住拖延症患者编造借口的嘴,又要简单易行不给懒癌患者罢工的理由。终于,在《人生笔记-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中寻找到了合适的方法。
《人生笔记-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的作者奥野宣之被称为“笔记本作家”,他提出的“全能笔记术”给人们提供了高效处理信息和深度思考的方式,在日本造成了“笔记风潮”。他让更多人知道,“做笔记”并不是学生时期专有的活动,活用“笔记术”甚至可以改写一段人生。
奥野宣之提倡的可持续的,高效的人生笔记术,即使是拖延症和懒癌患者,也能有所收获。
人生笔记简单说来分三块:
“日常粘贴”—保留见证物,省时又有趣,增加生活的厚度
“重复阅读”—肯定过去,不惧未来
《人生笔记-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中对于手写记录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用笔记录”“立即的”“不做判断的”“主题词速记”。
--“用笔记录”--
坚持“用笔记录”除了方便实现随时随地,还在于“我手写我心“。当时的笔迹,使用的笔记本,习惯的笔墨颜色——大多数人在不同阶段的审美好恶也不同,这些实物也是自我历史的见证。比起统一制式的电子文档,手写记录必然是更有温度的存在。
--“立即的” “不做判断的”--
只需要在笔记本上用最简单的语句记录下前一刻完成的事情,不要去判断内容的意义,想记就记。
“2018年6月3日,和WX在宜家餐厅聊天。她觉得工作时的自己仿佛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我呢?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在和WX分别坐上地铁后,就可以把这条记录到笔记本上。前后用不到一分钟,记录已完成。即使是对最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来说,应该也不存在无法胜任的问题。至于问题的答案,想到再写就好了。
--“主题词速记”--
快速的记录是《人生笔记-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的重要要求之一。当我们看了一场有趣的电影,遇到一篇很有共鸣的文章,可能有很多想要表达。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可以先记录下这一刻脑中的词汇,符号,图画(再丑的简笔画都是成立的)都可以,待之后根据需要,整理成文,或与朋友口头分享,都是有效的输出方式。重点是使用的文字图形能帮助我们回想起当时的感受。
“《三傻大闹宝莱坞》:三傻 喜◯ 教育体制 肯定个性 硅谷 快乐是选择 阿米尔汗all 印度go”
这是我在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后记录下的主题词。之后每次翻看到这页笔记,就能想起电影里的三个傻瓜,有挑战权威的愣头青,有敢于坚持理想的勇气者,有苦后重生的幸运儿,还有一个傻愣愣的“小反派”。电影里没有坏人,也没有绝境,真实人生当然没有那么轻松圆满,但还是要相信,快乐是自找的,我们的人生取决于每一次选择。
同时这条标记还会提醒我要把阿米尔汗的电影都找来看看,同时将去印度提上行程。
电影票,门票,车票,书籍腰封,收银小票,标签,说明书,同桌的小纸条,情书的一角,快递单,把他们贴到笔记本里,写上日期,就是一个体面的记录。
我们去过哪里,做了些什么,曾经付出过什么,还留下些什么,这些粘贴物作为客观凭证,可以为我们的过去做个证明。
随着粘贴物的增加,我们的笔记本可能会从小小一本变成厚厚一本,不妨把这高起的笔记本当成活过的人生厚度吧。
但别忘了有些标签的文字会随时间逝去,所以适当的手写下些什么,才不至于对着空白的小票歪着脑袋想不出个所以然。
对行为意义的存疑和奖赏来得不够及时,完全会影响拖延症的改善。
《人生笔记-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建议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可以选择正读,倒读,或是选择不同年份同一月份的对比读。这是对过去记录行为的一种自我褒奖,也是自我反省,对重新审视当下,设定未来的方向有重大作用。
就像我们推崇阅读名人传记一样,个人的经历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对逝去的过往不是苍白的悼念和冷漠的遗忘,改变不了的过去却是最好的人生给养品。去面对,去思考,才对得起努力活过的日子。
“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于是以前车之鉴,立后世之flag。谁都不能背叛自己的过去,不过好在未来还没来,认清过去,指引未来,这就是人生笔记术的意义。
阅读过去的笔记也能让人跳脱自我,以旁观者的身份关注自己的行为,获得新的自我认识。
过去无可依,未来无可期,是现代人焦虑感的来源之一。在焦虑的同时又托词于自己有“拖延症”“懒癌”的无药患者不在少数。
《人生笔记-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的记录方法做到了最高效率的简化,不占用大段的时间,只对当下所想进行记录,不需要额外的思考。奥野宣之的最大目的就让更多的人能迈出记录的第一步。他认为“只要记录不停,行动就不会停”。所以乍看是在教学笔记术,实际上却是在传授掌控自我人生的重要方法。
忘掉自己有过的“拖延症”“懒癌”患者的身份。用书中提示的方法,尝试着记录一下遇到过什么人,看了什么书,吃过什么食物,走过哪条路,有过哪些意外的惊喜,犯下哪些遗憾的错误,就算是再微不足道的事情,也都是成就自我的小小历史。用记录改善行动,用行动激励记录,让随身的笔记本成为我们的人生规划师。
《人生笔记》读后感(五):1/100看完马上就能用的笔记术
摘录:
1.lifelog只是将所做过的事情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
2.只要想“戒掉某种行为”,就一定能戒掉。
3.只要坚持记录就能坚持做事。
4.所谓成长,就是让不想做的事情减少,让想做的事情增多。
5.通过重读自己过去犯错时的恐怖心情,可以产生这次一定不会松懈的意念,从而振作精神;通过重读过往事情顺利进行的行动纪录,便能相处为了能再次制造出那种氛围,默念加油的主意。
6.在有时间的时候,交错着记录下自己的行动与思考的事情。
7.我用圆珠笔在黄色遮盖胶带上写的日期。相比用记号笔加以强调,这样做能让日期一下子映入眼帘。
8.每个人的日常饮食、工作内容、所读书籍,都是自己的选择、思考的结果,而且正在一点一点取得进步。
9.我们在过去的充实生活和丰富经历中取得的精神财富,是人和人任何事情都夺不走的。
10.仅靠记忆留住的过去会被美化的。但是只要重读lifelog笔记本,就能直面真实的原封不动的过去。
我的心得:笔记本之前开始过无数次,没能继续下去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想去记录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每天打开本子看着上面的空白横格,就会有一种难道真的把今天枯燥的日常写在上面的沮丧,最后就会不写,确实啊仅靠记忆留住的过去会被美化,很多事情我都忘记我是不是有做过,就算想起来也会去想象很好的自己。
整本书都在缓解读者的压力,笔记本只是去记录而已,仅仅是记录。我们能回看过去,通过记录的方式去珍惜自己的每一天,去客观的看待自己的位置,能做到这个就已经非常好了。
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多很实用的记事本使用技巧,适合做一个人开始学写记事的第一本书,从心理建设到实际行动都帮助很多,今年希望通过记事本成为一个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的人。
《人生笔记》读后感(六):人生、方向和出口
一、若从人的活动-听、说、读、写四大件来看,写至少要占去生命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写因其有其它三项所没有的最重要特性-可追溯性,使他的地位更为重要。
作者在文中也一再强调了不仅要记录,更重要的是“重读”人生笔记。
1.人生体验不能“用过即丢”,应多次活用;
2.利用“重读”的方式和过去的自己对话,亲手制造一个调整方式,让自己从“随意”改变,变成朝着“目标方向”改变;
3.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就会随波逐流。而利用人生笔记让自己步上正轨,让“变化”变为“成长”。
二、书中对记录的原因、记录的内容、重读的原因、坚持重读和记录的方式方法分章进行了阐述。
串联关键词摘录:
1.原因篇:第一章(仅记录行为所产生的意外效果)
第一章:留住过去和惩前毖后、培养和自我认识、肯定自己、成就感和充实感、成长(所谓成长就是让不想做的事减少,让想做的事增多)、能坚持自己想坚持的、戒掉自己想戒掉的;
2.方式方法篇:第二章(让笔记成为自己的分身)和第三章(如何记录人生笔记)
第二章:节奏(书写、粘贴、重读)、目的性和集中精力、手工粘贴和个性化、转换调和、独立思考和拿来主义、不断尝试和适合;
第三章:重建和自我化、距离和观察、why和how、截至式、此刻式、开始式(而不是回忆式)和时间信息。
3.内容篇:第四章(在笔记本上记录些什么)
第四章:睡眠与饮食、所见和所闻、所思和所想、纪录片采访组、表格和曲线图
与此同时,我在读另外一位日本作者的《过目不忘的读书法》,我觉得日本人写书偏向于事无巨细,这对于缺少方式方法教育的我来说大有益处。
“无法重来一次的旅行”对生命过程和角色的准确定性,以及一种带有我和生命本身分离的角色定位,让我觉得很舒服,因为对生命而言我们是旁观者的角色。这样在面对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困境的时候,我的态度会超然。
若能通过记录lifelog找准自己的生命和思想位置,找准自己前进的方向,给自己的心和灵魂找到出口,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