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中的帝制》是一本由张鸣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一):民主与专制这锅夹生饭的煮法
民主与专制这锅夹生饭的煮法
马庆云/文
张鸣老师有一本新书,叫《共和中的帝制》。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两句话,非常值得注意。第一句,“民国六年,中国社会的两难选择”。第二句,“我们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环境下,兼顾规则与目标”。这两句话完成了该书的追古抚今,本书的主要内容,也正在于对民国六年各种形势与力量的评述和拆解,主要意指,也正在于讨论在制度并不健全的环境下,如何走出相对合理的路线图谱来。说直白一点,便是,如何煮民主与专制互相夹生的这锅稀饭。
在该书的前序里边,张鸣提到该书创作的缘起,是某位影视圈的大佬举着重金过来找他做民国的电视剧,这笔钱,比老张头写学术书籍出版售卖要赚钱的多。现在有头有脸的历史戏,每集的编剧费用至少要在五万以上,一部六十集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至少可以为张鸣先生入账三百万人民币。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历史剧中,民国段落的电视剧,尤其是涉及历史问题的,依旧不会畅通无阻。张黎导演的《走向共和》的遭遇,便是明证。这也便注定,张鸣吃不了民国历史剧编剧这碗“夹生饭”。
中国古语里边经常强调,观史可以明当下。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很多官方史书,其实都旨在为以后的施政服务。但是,中国历来的官方史书,都有一个通病:只注重最终结果的论述,而缺少对造成结果的整个过程的详细分析。在回答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我读的很多史书都只会用一个答案搪塞我:仁政不施罢了。这种搪塞的历史记录方式,很难达到观史以明当下的目的,只能让读书人学会更多的圆滑——大伙也学会了口口声声地聊着仁义礼智信,背地里边该捅刀子的捅刀子,该无影脚的无影脚。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张鸣在著作中说,民国历史至今还是一笔糊涂账,此言不虚。
在这本书中,个人认为,有三处值得重点注意一下。第一处,是府院之争问题。第二处,是对德宣战问题。第三处,段祺瑞讨逆之战。这三处,写的也尤为精彩,甚至某些地方,也是被第一次重点提出。
关于府院之争,成文的历史教科书大多言之不详。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利分割,是民国初年的基本民主面貌。然而,在经历了过多专制时期之后,中国又怎会顺利过渡到民主政治上去呢。因此,张鸣不厌其烦地讲述黎元洪的总统府与段祺瑞的国务院之间展开的各色争斗——在民主共和皮囊之下的,是专制与权利斗争的腥臭腐肉。张鸣将民国初年的这种现象称为,半总统制的制度陷阱。
如果说府院之争,还只是黎元洪与段祺瑞在半总统制制度陷阱面前的互相挣扎角力的话,那对德宣战一章,则是让更多的力量与面孔卷入这场争斗。一战开始,北洋政府是否对德宣战,摆在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两者本有制度上的先天矛盾,又有黎段二人的个人恩怨,是否宣战,自然左右互反。更多力量的加入,自然有北洋其它各派的军阀力量,当然,也少不得当年的文化大旗梁启超、康有为等等,甚至于很多遗老遗少也不失时机地出来走动。这场戏便热闹起来。
张鸣当然不满足于只讲国内力量,他志在俯瞰国际全局。对德宣战前的国际形势如何呢?《共和中的帝制》也娓娓道来,日本方面如何间谍般行走,德国方面如何大打感情牌,美国方面如何一边不希望日本轻举妄动一边又如何在远东无能为力……错综复杂的多线条叙事,构成了这段历史的角逐力量。
起承转合四个环节中,自然起于府院之争,承接于是否对德宣战,接下来,则需要出现转折了。多方局势并不明朗之下,自然会出现历史的莽夫出来做风卷残云之前的最后一次推动。张勋无疑正是这个人。《共和中的帝制》中,对张勋其人的描述,也十分有趣。此君得好口碑,大约是对文人的出手阔绰。每读此些段落,我恨不得将文章裁剪下来,邮寄认识的权贵朋友。
接下来则进入该书最值得注意的第三处了,段祺瑞的讨逆之战。以往历史,每提打仗,多是为信仰、民族等等而战。乃至于国民党人的各色北伐,也多打上捍卫民主共和与孙中山先生遗愿的旗号。张鸣研究民国六年的张勋复辟,则研究出有趣的东西来。大伙才不是为这些玩意打架呢?!
有时候,我在思考,是教科书上高大全的历史规律论更能还原历史真相呢,还是张鸣《共和中的帝制》这样的近似历史演绎小说的书籍更能接近历史真相?我没有结论。但是,我在这本书里边,可以看到民主与专制这锅夹生饭的民国六年的煮法了。在那一年,这锅饭没煮熟。如果我们连看到那一年的机会都没有的话,那以后,也不可能有煮熟这锅夹生饭的机会。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二):梦虽破,忠义仍在 如有贤长,堪比黄忠。
倒也无可厚非,总比连评书都懒得听要强一些。要是能把这书读了下去,想必是大有收获的。
于是,来正经说说书吧。
总有一些人,你说不清他们是恐怖分子还是忠义贤士。就像《鹿鼎记》里吵吵着“反清复明”的陈近南,有人拿他当英雄,有人拿他当反贼。溥仪蹦跶来蹦跶去,可以看出心有不甘,他比起刘备那废柴儿子倒是稍强一些,无奈强的那一点,在当时年代实在是杯水车薪。如果说复辟,却不知要历史上哪位伟人来搅合才能成功,凯撒大帝?秦始皇?成吉思汗?这种问题不好说,留给那些写穿越小说的朋友们去发挥吧。
张勋是近代史上最后一批保皇人,作为此类选手,他在历史上恐怕还是可以排得上个名次。虽赛不上诸葛,比不了东方朔,但比起萧何、鲁肃之辈,恐怕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孙中山给出的“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的评价,经常被人忽略,是外界对英雄的难得肯定。
书籍封面文案称得上简介《共和中的帝制》——民国六年,中国社会面临的两难选择,我们在制度不健全的环境下,兼顾规则与目标。这样题目的背后,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正义、公平还有希望,其实呢?我相信除了当下一些肥头大耳的公务员,普通老百姓都会呵呵一笑。
“民国六年,选择两难,制度不全……”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在说现在已经制度完善了吗?所谓的两难选择已经选择对了吗?
显然没有。其实社会发展速度的关键,制度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有些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真正的共产主义存在,那制度完全可以慢慢完善,真的,一点都不着急。阻挡发展,或者说是阻挡中国前进的阴影到底是什么呢?呵呵,其实无外乎俩字:贪污。
一党专政,监督机构再是该党下级,群众上访成功率低至2%,再加上永远解决不了裙带关系和贪污腐败,为了圈钱,都恨不得拿铁丝代替钢筋去盖大楼了。就这样,社会还想发展?
我们看历史到底看什么?只是看看那些跟我们毫不相干的好人怎么得的好报,坏人怎么得的坏报吗?若真是这样,也倒是心情豁然。可往往事实是要被扭曲的,一方面是为了洗脑,(就比如小日本子的教科书,你懂的。)另一方面,一些有了结局的事情,也确实容易误导后来人。
咱就说张勋复辟,失败了,不少人一想起来嘴角一撇,“螳臂当车,神经病。”
可是,他要是成功了呢?
那搞不好就要像孙中山一样,能落个“国父”之名,也不无可能。
历史一定要看,但是要变着角度看,结合着今天看,结合着明天看。东方朔号称后知五百年,是以前知五百年为依据,其实,还不仅仅如此,他脑中的历史,更多的是故事,是违反常规的正义和批判。
合上书,我无奈的感受到,能够成就中国的,不是共和也不是帝制,而是执政人能够真正践行他们天天喊的口号——公正、公平、公开。
制度的完善,说白了,无非就是细化上述那6个字。
:你可以请我喝茶,但是别特么删我帖子。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三):百年之后,还原文人笔下真实的张勋复辟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四):复辟这事儿,他是干砸了
与复辟二字相连的,除了袁世凯,我们还曾听过有个军头儿叫张勋,搞了一次“张勋复辟”,自然,这种眼睛朝后看的人,也是被灭了,一败涂地,东山再也没起。
灭张勋的,就是段祺瑞,鲁迅笔下那个朝学生开枪的大坏蛋。
很简单的一段历史,又有什么好讲,亏得张鸣能写出一本书来。当有人跟我推荐这本书,并告诉我它就是写了这么一个主题时,我觉得实在太乏味了,这种过于精细的历史局部,可不是我这种门外汉感兴趣并且能理解的。但既然一书在手,翻翻也无妨,大不了不喜欢就束之高阁喽。可翻了翻前言,又随便看了看中间几页,就真手不释卷了。
某大神曾经说过一句惊天动地的话: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的确,不仅这位大神斗了一辈子,中国历史,从古至今,上下五千年,风风雨雨,就是这么明枪暗箭、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你死我活的,斗过来的。民国,也是斗过来的。
而黎元洪呢,虽然没有军权,但到底是个总统,周围又总有人捧着,有时说个话下个令的,底下人也都遵从,给着面子,老黎难免就飘飘然了。最后,真因为一件大事,跟段祺瑞闹翻了。
什么大事呢?
军人的行动力,那是相当强,说着说着就要进军北京,讨个说法。黎元洪一听,可就慌了神儿了,这是要逼宫嘛,可手里没兵,拿什么抵挡,这台阶又该怎么下?
可是,他才带了5000个兵,而且更要命的是,之前以为会支持他复辟的那些元老、兄弟们,等复辟大戏真上演了,一个助他一臂之力的都没有,不是临阵倒戈,就是隔岸观火,单耍张勋一人儿。段祺瑞乒令乓啷的一顿打,张勋很快败下阵来。直接被外国人架到了荷兰使馆,躲了一年多。张勋复辟,成了一场闹剧,更成了一场笑话,枉为他人做嫁衣——段祺瑞打跑了张勋,讨逆成功,铸就“三造共和”之功,青史留名,以后再怎么缺德都有话说。
然而,历史真便是如此?
真的是被教科书愚弄了,被那些持着“进步史观”的某部分研究者们,蒙蔽了双眼。
而这,也大概是这本《共和中的帝制》意义之所在。
张鸣写了一本很好玩的书,即使你拿它当八卦看,也毫不枯燥,最起码张鸣做到了把枯燥的事儿写得妙趣横生。而你把它当做一本给张勋平反的书(当然,张鸣自己在序言里说,这本书只是为了展示事件的复杂性,不是什么翻案文章),亦无不可,起码它能让人在人云亦云的历史叙述里,重新看到昔年掩埋的真相。人类太容易遗忘了,前后也就百年左右,民国的历史已经成了一本糊涂账。
其实最重要的,是从这本书里,读出一种思维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历史、事实、人物,到底是不是曾众口一词的那样?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么?在我们的视野里,李鸿章已经从千古卖国贼变为独撑大厦力挽狂澜的英雄;袁世凯的功绩和手腕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对他做了很中肯的评价;对蒋介石抗日的功绩和一生的观照,更是不断趋于客观。而还有更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待于我们重新发掘、重新考证,不断贴近事实的真相,还他们一个清白,更给我们自己一个真实的答案。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五):“民国六年”,中国社会的几方势力
作者张鸣的这本《共和中的帝制》,书名反过来亦成立。看罢全书,发现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中国社会共和或者帝制的两难选择,有的只是混乱政治场上不同立场的几方势力的博弈。
当时的时局,有学者称为“五代式的民国”,几方势力都不安分,各为其主,各求利益。这事,作者在本书中大致从袁世凯称帝及其失败并留下一个烂摊子开始说起。
到了民国六年这个关口,自私自利的各方势力都渐渐失去了继续维持平静的耐性,但又囿于“共和”的面子不能开启混战模式,正好碰上段与黎两位几番你来我往,渐渐起了意气之争,正好扯着段与黎这两面大旗,演起了一场大戏。
以上几方乱成一团、相互拆台和利用,谈其“正义性”几乎是不相伯仲,谈其“高明处”也是五十步与百步。
另有所谓社会舆论者,撇开实为督军团伎俩的“公民团”之流,当时的市民都是看客,他们或许有自己的立场,但所有证据都表明他们跟历史的走势没有丝毫关系。
这样一幅时局图一朝展开,关于张勋复辟的简单论断,显然是站不住脚了。而后,作者张鸣便开始基于史实,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叙事。
以作者张鸣的的笔力,平实而有力,收放也自如,用在历史叙事上显然是事半功倍。特别是将注释都附上了,看着有些学术论文的影子。要知道,比起肆意发挥、通俗演义,此种写法难了不止几分。
通篇看来,本书前三章脉络清晰,条理明白,越往后,因作者想要全面的呈现当时状况,到中间头绪便多了起来,幸而后来又做了收拢。如果从“张勋复辟”这一故事的连贯性来说,读者尽可以这样的顺序来阅读此书: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八章→第九章(可跳过第一节)→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其中第五章至第七章可以作为张勋小传单独观览,第四章及第十五章可作为复辟的背景知识补充,第十四章实为对于复辟事件及当时局势的一些再三议论。
如此布局的初衷,作者原意大概是想从多角度对张勋复辟做一个包围和趋进,尽量不失偏颇的还原史实,而非简单的是非曲直,便于读者在了解前因后果之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因作者不想把本书写成历史的通俗演义小说,在情节故事上就无法进行联想发挥——即使是为了故事连贯而进行的合情合理的联想发挥——而专注于既有史料的尽量还原。这样,一是出现了以标志性事件和人物进行标题作文——且是议论文——的现象,二是出现同种素材在不同章节里的作为论据重复使用来证明相似观点的现象。也难怪,张勋复辟统共就芝麻大点儿的事情,撑出一本没有水分的书的量,已是托了作者张鸣广闻博识、胸中千书、甘心故纸堆的福。
重史实而轻故事,章节上的滞碍和不流畅在所难免。但既然是本历史叙事的书,在此处就不能强求鱼与熊掌兼得了。
再来,是现下对于“民国六年”的几方势力之众生相。
作者张鸣就代表了一方:陈述者。
其次是冷眼旁观者,一副“我明白这事情是怎么回事,但我就是袖手罢了”的样子。至于是真明白还是假知道,就说不清了。
这里面,单单缺少行动者。又或者,可能行动者都去行动了,和嘴仗圈子不搭界。
我看罢此书,自觉入了一点看历史的门,介于假知道和真明白之间吧。这小小的进步,实在是要感谢作者张鸣先生的辛苦劳动。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六):简单的说说张勋
最近这一两年国内热播的电视剧,多是关于穿越,通过纂改历史来写一系列关于女人的宫斗,这些不仅会让我们对历史模糊不清,甚至是混淆历史。作为一个艺术生,张鸣的《共和中的帝制》通读下来还要细细的了解实在是一个煎熬的过程,因为模糊的历史概念,模糊的人名,模糊的历史事件,让我备受阻力。因为我不是在读,而是在科普。
前些天,一位学历史的同事告诉我,哟,年轻的小姑娘还看历史呀,我是说,想多了解一些国家的历史,虽然只是说了张勋十二天的复辟,我对他说,我看的头大,因为记不住人名啊,事件,他说,你去网上百度一下内容,看看人物分析图,看看事件原因,结果,大致的了解一下,找书的相关背景和作者的相关背景,这样才能把书给透彻的看下来。经过同事这样一说,对自己觉得悲哀,作为一个国人,但对国家的历史却知之甚少,甚至是不知道,希望作为一个国人来说,我们应该更好的了解认识,认清历史,唯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有进步才会反思,过去的种种事件多是可以拿来反思现在。
张鸣,浙江上虞人,长于北大荒。出生赶上鸣放,文笔诙谐、犀利,读来颇有意味。出版了《辛亥:摇晃的中国》《重说中国近代史》书里面通过对保守派张勋试图复辟的事情来揭示社会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书里面各种人物上演一场场精彩的大戏,带我们走到那个民国时代。
《共和中的帝制》一书,说的是张勋复辟前后发生的所有事情,从一开始的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到是否就对德国宣战的问题,张勋复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当时军阀割据,因为各自利益的问题而闹的不可开交,书里写袁世凯还在的时候,张勋心里还算踏实,袁世凯一死,张勋就动了复辟的心,加上张勋生在小农之家,在清末得到赏识和重用,张勋对清朝有着强烈的感情,我个人以为这些是张勋强烈复辟的原因。
复辟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对于北洋派来说,张勋可谓是个老顽固,旧思想观念中,在那时都剪辫子的民国,张勋仍留辫子,他留,他的兵也必须留辫子,就书里面所写,张勋是个很会赚钱,很有经商头脑,但是他在做白产业的时候,也在做他的黑产业,种鸦片,当时的鸦片荼毒了多少中国人,即使他是为了赚钱,但张勋这一点就的确够引起骂声一片。
张勋的复辟过程中,有人喜欢他,有人厌恶他,他的军队没有严谨的纪律,但是他对待他的兵还是很有一套的,懂的善用自己的钱财,懂得争取兵心。只是历史的趋势是向前的,所有一切阻碍前进脚步的最终都会失败。
本书说的最细的是张勋和他的复辟,他的准备他的失败,在所有大规则的前提下,他只是做了他想做的事情而已。不论是对是错,书里面很详细的说了张勋这个人,复辟的12天。
书里面,有一点点不是很喜欢,就是注释,好多时候有看不明白的,想看注释必须翻到那一章的最后一夜,这样不习惯,也许是,习惯了在本页注释吧。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七):还是会感觉心疼
如果你对民国的历史有兴趣,如果你喜欢严谨的历史读物,那么《共和中的帝制》定能合你的胃口吧。张鸣是位严谨的学者,他规规矩矩的叙述历史,佐以大量的注释,尽可能地让我们看到过去真实和完整面貌,当然,历史永远没有完全的真实。
民国在我的印象里,是漫漫血色,是无止境的屈辱,是无望,是混乱,也因此,对于与民国相关的历史、故事、电视剧、电影,都有一定抵触。就是带着拒绝,我开始读《共和中的帝制》。
张勋复辟,在民国历史上算不得是大事,却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共和帝中的帝制》就围绕张勋复辟展开。从黎元洪与段瑞琪的府院之争,到段祺瑞的讨逆,张鸣抽丝剥茧,详细地告知了我们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背后的利益推手。“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他们对国家制度的设计,全然没有美国开国者的认真和虔诚,在权利上用的心机,实在是太多了”,”客观地说,对于中国,最适合的转型方式,是英国的道路“,”实际上日本从来就没有坐视过,几乎每个环节都有日本人的身影“ 。辛亥革命最初的妥协以及国家制度设计上的缺陷,给了袁世凯复辟的野心,而后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军人干政“,这又成了新的隐患,同时,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大而不强的中国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很多问题其实是看各列强过的脸色行事而已。
“战争游戏”,我喜作者给“张勋复辟”的定义。看形形色色人物粉墨登场又匆匆落幕,真有点啼笑皆非的味道,可还是会为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小人物们心疼。当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是否对德宣战问题上针锋相对时,他们考虑的更多是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不是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当大人物们再次完成了一场权利的更迭,死去的人又一次成了简单的数字。
“对于过去的人和事,做价值评价和道德审判,很容易。”,“只是我还不能忘情于专题性研究”,作者如是说。本书中,作者对张勋的评价是很公正的,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去评价,而只是把过去时间里那个真实的张勋翻出来摆在你眼前而已,我喜欢这种说历史的方式。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可能因为视角不同,也可能出于不同目的。可对历史,我们最需要的不是道德评价,而是基于本来面貌的反思。所以,你若是想读一个“戏说”类的故事,这书可能并不合适。
晚清历史和民国历史之所以在当下越来越热,正是映射了人们普遍的焦虑,大家都想让自己的目光重新回到原点,看看当初这一切是如何发生?是不是有更好的路可以走?
看历史,给人唯一的启发是,我们并不比前人更聪明,做得更好,历史也不全是向前走。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九):断层期的后遗症
首先,要向这本书的编辑郑重道歉,大约五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把书给我寄过来了,可是我......我先是出去旅游,然后又搬家,然后又换工作,各种动荡之际,看书写书评这事就给忘了。尽管编辑中间提醒过我好多次,可是那时候我真的是心浮气躁啊,望着这么一本厚重的书就头疼发憷。
上个周末,终于闲散下来,于是拿起这本书,刚翻了几页就发现这本书其实挺有趣。一个读者读到的一个作者的第一本书实在太重要了。如果当时当地正好符合了你的胃口,那么就会对这个作者产生浓厚的兴趣,想把他其他的作品一并看过。反之亦然。张鸣老师的书这是第一次看,看他的书就像在听他说相声里的段子一样,有故事有情节,又有点八卦。这种八卦一开始让你产生“嘿,你可真能编”的想法,可是那有板有眼的典故出处、参考原文资料则让你发现,原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由于做过媒体的缘故,职业的新闻训练让我们每一次写文章时必须言之有据,也就是说,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写的每一个字都要有源头。从这个角度来说,张鸣老师的书的确很对我的胃口。
原本以为是一本难啃的历史书,没想到一个周末时间沉浸其中,像读一本演义小说一样读完了,还有点意犹未尽。这本书讲的是张勋复辟,这个事件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基本是一个一笔带过的事件,张勋也是因为这档子事在历史上就被定了性。可是历史永远是复杂多面的,因为一个简单的定性就把一个人的一生概括了,那真是对历史的大不敬。
简单说两点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吧。
读到这样的分析,我突然记起之前在mooc上曾经听到过吕世浩老师讲的《史记》,吕老师也在说,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断层期,前两次都是在三四千年以前,最后一次就发生在清王朝灭亡一直到今天。在断层期,社会的价值观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往往是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可以信仰的。人们普遍比较迷茫比较茫然,价值观处于巨大的紊乱状态。这样的情形其实从民国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样一个断层期带来的后遗症正是遗老们所担心的。民国时代流行西学东渐,流行废除旧学提倡新学......历史发展到今天,从效果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山河日下、衰退与没落难道跟这个断层期没有一点关系吗?尽管我们以前的历史课本不止一次在说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清新之风,可是旧文化完全被抛弃,有点釜底抽薪之意,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系统被生生破坏,其负面影响远远超过当时那一个时代。
历史发展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他并不会等你完全做好准备后再让你做选择。看过去历史,尤其是失败的历史,总会让人领悟更多。张勋虽然背这个“逆时代潮流”的恶名有点委屈,但是如果后人们能从中领悟更多,更清醒些,或许张旭这段失败的故事才更有价值吧。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十):读史
从有邻社带回三本签名书,这本还有李和贺的杂文集,贺的书最为杂碎,而这本最好看。很小的时候参加市里普通话竞赛,奖品是一套《近代八十年》,若干好故事,刺杀马新贻、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其中选举时在绿豆糕上印君主立宪的细节有趣极了。当然,现在我们知道,那些曾以为存在过的历史,是以另一种形式,或只在纸上存在过,其实皆有可能。而坊间野史常常在反复辟谣中成为正统,所以,情不自禁,对那些传说中又萌又牛的人,多一分挂念。
人在历史或命运的关口,常进退维谷,恐求之不得,恐失去更多,恐错判时机,然智者愚者勇者谋士,无人能敌命运与历史,看不到的未来与迷失的时刻,看得到的命运与执拗的时刻,每个人的命运莫不是掷骰子般眼睁睁又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