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米》是一本由葛亮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个身边人平凡的故事,七个日常生活下意外的迷局,其实质都是在是非之内挣扎反复的模棱两可。 这本书的文字平淡自然,描述出了一个个真活的故事,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如临其境,每个故事的开头,中间或许都平淡无奇,但结局总是在人的意料之外,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但又何尝不让人叹息这无奈的世事的无常。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有着风雨的凛冽,也会有着温馨,还有岁月的清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心还是需要保持着冷静,保持着清醒。而这些举动,有着日子的沉重,也有我们心中的轻松。但是也总少不了有一些人会走进未知的漩涡,步入迷障。 令我印章深刻的两个故事——问米,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他为了她选择成为一名通灵师,一做就是十多年,只为将她的遗体留在身旁,或许从我们旁人的眼光来看,他的所作所为过于固执甚至有点可怖的味道,但我们终究不是他,无法理解他对她暗恋多年的爱。也正是这种爱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本的生活轨迹。 罐子,一个悲惨的故事,女人是下乡知青中的一员,但由于父亲的原因她一直无法回城,她只好去找镇长的儿子,这一来二往两人便有了私情,女人不仅没能回城,而且还有了已为人夫的镇长儿子的孩子,最终被强迫吃下打胎药并被几个男人玷污杀害。就算是死了也被戴上了作风腐化,畏罪自杀的帽子。当然故事的最后,坏人也都得到是应有的报应。通过这一个小故事,却折射出了当时人性的泯灭和封建社会害人于无形的悲惨。 当然其他故事中也有着令人深思的地方,音乐家由于妻子被人抢走而绑架了那人的女儿。因病而不断用鹌鹑做实验的妇人。因儿子被母亲殴打折磨而当着儿子面杀死母亲的警察。以及为了多年前的爱人甘愿成为他家保姆的妇人。这些故事或许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不禁让人感叹,令人深思。 生活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结局也会不尽相同。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面对未知的漩涡,深处的幽暗时,我们可以选择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做彼岸处那一两点星火,不明亮,但足够暖,我们自己尽力而为就好。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问米》读后感(二):洞穿日常生活的暗影
葛亮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特别是长篇,细节处太费功夫,使两部之间生生隔了一个望眼欲穿的七年。
从《朱雀》开始,每次他出书我都会第一时间买,并一气呵成地看完。通常从下午开始的阅读,再一抬头就已是午夜,惶惶然像是从一场散发着樟脑、冰片和雨后泥土气味的旧梦里醒来。
新书《问米》刚发布预售信息我就下了单,等了十日终于到手。书名指的是一种阴阳通灵的法术,起源于中国,也在东南亚盛行。做此仪式时需放一碗白米在旁,故而被称为“问米”。
集子由7篇中短篇小说组成,基调是悬疑。总体篇幅并不大,但对于有些文字就是会刻意放缓阅读速度,仿佛这样才能萃取出其中的韵律和滋味。
扉页处写着,致敬莫迪里阿尼,想来也真是合适。这位意大利画家受东方绘画和非洲雕塑的影响,吸取塞尚表现形态结构的方法,把人物形象通过夸张变形而特别拉长,个人风格鲜明。
瑞士精神病医生普费斯特认为,莫迪里阿尼在艺术上的表现主义倾向是受了严重精神疾患的影响。他说:“受着痛苦经历的驱使而厌恶这个外部世界的时候,那个已知的自我把自己深深埋藏在内心世界之中,并把它自己夸大为世界的创造者。”
一如《问米》里每一个故事的主角——外表看上去平凡如路人邻居,灵魂却早已在不断被挤压中逐渐面目全非。葛亮在微博上写了这样一段话:《问米》这本书里,我写的是一些我们身边的人,平凡甚而平庸。他们平淡地生活著,却不经意间被人事所卷裹。他们试图挣脱,却发现生活原力之强大,将他们抛入了未知的漩涡。他们是一些藏在岁月裂隙中的人,各有一段过往,仍与现实胶著,因寄盼,或因救赎。
平凡的人在无能为力的现实中不断发生着错位,岁月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进而在不动声色间改变人的灵魂
——像极了莫迪里阿尼的画。那些轮廓清晰的人物肖像看似真实,但同时强烈的不真实感又从那一双双无神,空洞的眼睛中透露出来。
相比于篇幅受限的中短篇小说,葛亮用字之考究,逻辑之绵密,以及“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其实在长篇小说里可以表现得更加游刃有余。
朱雀7.5葛亮 / 2010 / 作家出版社他擅长用文字跨越漫长时空,无论是《朱雀》还是《北鸢》,充满时代感与宿命感的描写仿佛不急不缓将气氛铺展成巨幅画作的底色,社会与文化、人物与物件、一场雨、一盏茶,一层层抹开,如色彩堆叠,直至成型一个大时代。
速写之后便是工笔。吃食、服装、娱乐活动乃至家具器物的摆放,聚点局部,将寻常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葛亮出生南京,家族背景显赫,之后去了香港读书任教,那保存了清末气质的香港混合了秦淮金粉气,令他的文字天然有一股子旧时江南的秀丽典雅,不管笔下小说设定的背景在何处,都洗刷不去金陵的烟水气。
读书人常常会陷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似是而非,难以求证。这七篇故事每一篇都有些玄虚的色彩:东南亚通灵人赚着活人钱来供养死人尸身、冤死者死而复生前来寻仇、目睹母亲被杀的自闭症天才画童、绑架情敌女儿的落魄钢琴老师……短句描写,干脆有力。葛亮对宏大背景描写的控制力由于篇幅施展有限,但细节处的美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好的悬疑小说要么逻辑精密、要么展示人性。相比于故事结构,葛亮的功力更加见诸于其背后的人性。他说,“文字在悬疑的外壳下,表达的也许仍是那一点人之常情。先是带著体温。或陪伴读者感受体温的冻却。由晨至昏,渐至冰冷。”
民间叙事听起来不乏怪力乱神,但也是用另一种方式展现市井人生的风姿百态和命运的横强无常。人情故而常见,但也因为这“常见”而被视而不见。
那些小说里的人物,单从外表、行动、语言来看,平庸到可以唤起带入感,熟悉到由于距离过近而面目模糊,却都在内心的深渊里滋养着巨大的秘密。更多的人被其反噬,为了自保只能麻木,而那些自认聪明的,以各种手段涉险迷障,也在分毫动摇间堕入深渊。
葛亮在《七声》中也写过:“一均之中,间有七声。正是这些零落的声响,凝聚为大的和音。在这和音深处,慢慢浮现出一抹时代的轮廓。这轮廓的根本,叫作民间。”被时代的跌宕挤压揉捻着的人性,又反过来塑造着时代的风貌。
七声8.4葛亮 / 2011 / 作家出版社虽然相比于虚实并存所构建的长篇小说世界,几本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集都略显隔靴搔痒,甚至比不上擅于此道的诸多台湾作家,但贵在他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叙事风格,让人读来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细微的温度变化。
他的文字在描写这些历史沟壑时,像心口蜿蜒爬行的虫子,有时温暖有时冰凉,短句掷地有声,惯用字词有着旧时公子持扇而立的典雅味道。好比《北鸢》里有这么一句:“前半辈子是一连串的错,终于遇到一个对的人,却又碰上错的时世。终究还是个错。”竟读出了些陆游钗头凤一词中"错错错"的韵味。
让我想到第一次见他,在《北鸢》的南京签售会上。模样清爽,是一个年轻的学者型作家该有的模样。
葛亮在论坛上的发言逻辑清晰,吐字干净又谦谦有礼,一改我以为擅长文字者大多不善言辞的印象。仿佛因为在资料里的旧时代沉浸太久,那种典雅沉静的气味一并沾染到了他身上。
北鳶8.3葛亮 / 2015 / 聯經出版公司《北鸢》以他自己的家庭故事为原型,他做访谈,走访故迹,收集素材,最终选用小说的方式来讲述自己家族的过往。半虚半实中,将一个清末民国时期的老式家族写得面面俱到。
他并不避讳细谈小说的立意,希望读者在做出自己的解读时,不要离他想要表达的内容太远。他曾反复提到,他想呈现的,是具有人性的温度和美感的历史。
也曾有过聊聊《北鸢》的念头,但千头万绪又不知道从何开口。好像对于十分喜爱的作者,反而下笔障碍颇多,思前想后还是作罢,只想用最直接的方式叫个好——去看去看,其中滋味你自己读过便知道。
云禾的彼得潘 Dagny_NeverLand
《问米》读后感(三):问米
岁月不言——终将为你封存时间 整本书看下来,虽然每一个都是平凡人的故事,但故事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意外,读完不禁让人沉思,人可以是什么样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该是什么样的? 问米,本篇的第一个故事,作者以一个摄影师的眼睛,看到了一位通灵师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被我们一笔带过的鬼神之说,通灵师的结局却会让人心疼,原来所有鬼神故事背后总会有能够让人心软的原因。 不见,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看完后才知道原来善意和恶念只是一念之差,而有些人也会为了一些人,一些事,疯狂的暗自进行你根本想不到的一些阴暗的事情,而策划它的人,只是因为心头的恶念战胜了善意而已,虽然他的暴行不会被人们所原谅,但是却值得让人深思,这个社会其实我始终坚信还是好人居多,也许你在无意中对别人的尊重或是一句谢谢,会让你无意中就施行了一份善意。 罐子,一个印象很深刻的故事,代入感很强,文章末尾的时候,所有的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而没有犯过错的人,也终究得到了释放,说明人与人之间不只是有恨,也会出现感情,因为人是有思维的,有思想的,他们最后的结局也是很好的,因为她还是始终认识她的“一文饼,一匙鲜”的立牌,直到现在仿佛还在我的心头荡漾,挥之不去。 鹌鹑,一群年轻人来寻找一个人的故事,他们之间原本没有任何关系,却因为一层层迷雾从而认识,他们所有人都住在一个旅馆里面,里面有一个老板娘,他们都叫她露姨,露姨也对他们很好,很照顾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怀疑她,而309客房始终不租给任何人,年轻人们好奇心越来越强,所有他们偷偷的进去了309客房,但是并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东西,只有一笼子的活鹌鹑,但它们的数量却每天都在减少,故事的最后,终于解开了谜底,欲念的砥砺,恰似衣锦夜行人。 朱鹮,通过上一辈的故事,展开了一个叫童童的自闭症幼儿亲眼见证妈妈死在眼前的故事,父母为了赚钱,所以逼他画画,妈妈会殴打他,就像打一块木头一样,所以让他很怀疑,童童是不是自己的孩子,童童的长相,让他越来越怀疑,直到他知道原来童童真是他的儿子,他就恨上了殴打童童的父母,从此设计杀死了他的妈妈,而最终童童也通过画朱鹮画出了凶手,就是他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很值得人们想象。 龙舟和竹奴这两篇故事,也是一贯的作者所有故事的文风,利用身边每一个平凡人的故事表达不平凡的故事,作者文笔真的我需要膜拜,请收下我的膝盖,还是一如既往喜欢葛亮的书,《问米》写出了人世间的人性故事,不明亮,但足够暖。 人性幽深,如壑谷暗涌;欲念砥砺,似衣锦夜行;见繁花陌路,或坠入谜局。
《问米》读后感(四):当事者不可言,旁观者多叹息
在没有真正阅读《问米》之前,我对《问米》的概念仅处于它被很多人推荐,他是葛亮写的。
所以我在阅读《问米》之前,粗略的去了解了一下作者,作为第一次接触作者作品的读者,以下评论都是我看过之后的感想,文笔不好,内容理解不对之处请大家多多见谅。
科学无法解释的磁场,灵魂附体的通灵师这是本书第一个故事的构成部分,第一人的叙述恰到好处,能够快速的将观众的情绪带入故事氛围。
埋怨死去丈夫不顾家的妻子,对妻子偷人行为感到愤怒的丈夫,将通灵师这一职业描述惟妙惟肖,引出第一部分主角阿让的同时也将在写人物故事,不顾家造成的出轨,这是这个社会诟病问题之一。
为死去儿子冥婚的父母,对话中带着的三分“搞笑”,三分冷意。讽刺的是冥婚的对象都是父母强塞的。
剧团的演员和团长之间暧昧的情愫、作为信使,出于私心打开的信,害的是一个家庭,三个人的人生轨迹。
然后终其一生去为了被害的女人去活着,麻木,失了本心,悲哀却又忍不住叹息。
人心,人性,在第一个故事里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善厨艺的母亲,逝去的父亲,这是故事第二个主人公杜雨洁所面对的生活。描述主角父母之间的爱情的同时却又在诉说着岁月流逝的故人不记。
这个故事里,起因是“善”,善良的觉得喜欢音乐的人会是好人,所以伸出援手,这是故事的网。
结束是“恶”,失去妻子的丈夫和失去父亲的女儿,畸形扭曲的心理让故事变得压抑。
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对人物和剧情的处理在猜测中,却也在猜测外。
“女式自行车”这是从文章开始便撒网的线索、“破旧的宾馆”、“避孕套”这是用人物在侧面写这个社会。“被抢的妻子”在写为了钱权而泯灭的人性。“失去妻子的丈夫以及失去父亲的女孩”从某种定义他们是受害者,由受害到施害的转变读起来让人背后一凉。
结局戛然而止,细细想来所有的结局全部都在故事里,看后只觉得作者帅呆。
我想用“借身还魂”这四个字来形容第三个故事,隐姓埋名来到小村庄的劳改犯,某天夜里突然出现的“假小子”。让故事多了几份趣味性。在高潮来临之前,作者早已经写下了伏笔:
“上头贪,你不敢不贪;领导收,你不敢不收。”一句话,直戳人心,将人的本性,懦弱,描写的入目三分。
“我喜欢任盈盈是因为她不认命。”因为不认命,所以这个故事有了开始的种子。
“这世上,先谁都有个不情愿,后谁都有个不甘心。”因为不甘心,所以这个故事才能生根发芽。
借着容婆的口讲着那段让人遗忘的回忆,当身份明了,当那些吃了骨灰的人唯有一个镇长捡回来一条命时,你会发现这灵异的外壳下的复仇故事是痛快。
贪污的劳改犯心肠纯善,外表光艳的镇长一行人却罪恶滔天。第三个故事是善恶的对比,亦是对人心描述。
第四个故事,我读起来的感觉是不知所云,然后思考了很久才有了接下来的感触。
一间屋子5个人,四个人因为一个人而来从而撞破了第五个人的秘密,讽刺的是当目睹秘密之后寻找的人却在千里之外的其他地方。
这个故事里没有灵异,带着的悬疑却又在说人,房间是个社会,五个人是社会里面不同性格的人类,想死却又畏惧死亡的,按步旧搬的,会为目标去行动的,遇事懦弱无助的,以及不认命去改变自我的。
因为一个人的失踪,五个人的齐聚,而后人性在这里面描写的深刻。读至此,对作者已经不能用厉害描述了。
整部作品中可能对于第五个故事有点念念不舍,初读时候的惊艳到现在都不能忘怀。以警察的视角去告诉我们发生了的谋杀案,引出了自闭症天才童童。然后开始慢慢的将主题升华。
以破案为目的的视角去解锁事件全程,这样的方式容易让读者带动情绪,融入故事情节。
随着事件的深入,牵扯到的是家庭暴力,不仅仅是身体的还有心灵。亲生的母亲为了所谓的名利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情;生活算久的继父心里眼里都是他笔下的画;继母表明直意的不喜欢;残忍到极致。
而后故事开始急转弯,当真相明了,你会明白亲身父亲借着“为了童童”的言论多么的讽刺。
第五个故事接着谋杀的衣服,讲家庭,讲自私的父母,讲家庭暴力,讲人心。
在第六个故事里面,我看到整部作品对人性最大的点笔-性。该怎样形容这个带着灵异的故事呢,亲情的不足带来的是于野对于感情的陌疏。所以对他示好的继母成为他在那个陌生家里面想去接近的温暖源泉。他开始偷窥,发现性。
后来,这份想法慢慢的变成了畸形-继母继子的乱伦。
白衣少女代表什么?我想了很久,是贪念。
继子对于继母的贪念,所以成了乱伦,这份贪念最终将他淹没在欲望里面,不留痕迹。
继母对于名分的贪念,7年仍就没有名分,所以孩子是她唯一能够拿到名分的东西。
透过现象的本质,透过故事来斥责那些强奸犯,毁掉的是一个女孩,改变的是女孩一生的轨迹。
医院里出生的婴儿,睁开眼的凤眸,更像是在告诫,因果到头终有报。
写这段的时候,我翻阅很多遍这个故事。我在想离岛和龙舟又是什么关系。故事里面的七年前,七年后说的频繁,我猜想这是否借着人物来描写社会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七个故事,故事后面的写于曹禺先生一百周年诞辰,联系故事懂了个三分。
江一川不是周仆园,但他干了和周仆园一样的事情,抛妻弃子。陆荺不是鲁妈,虽同是心地善良。
谢瑛和江一川的师生恋,陆荺带着儿子十几年如一日的等,这是“爱”。
这个故事里面唯一有刺痛感的是江若燕,谢瑛责怪女婿说:生孩子的时候在哪里,尽到过父亲的责任吗?他和女人鬼混的时候,想过你们娘俩吗?
太讽刺了也太棒了。谢瑛和陆筠最大的区别是争取,她不顾世俗争到了江一川。
故事后面通过陆筠的口吻来叙述完整的事件,可这个故事里的人,心底的善成了这个故事最让人记忆的点。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江一川心里是有愧疚的吧,不然他不会将竹夫人紧抱在怀中。
还有什么呢,或许是叹息吧,第七个故事里面更像是写善到宽恕,而善的主人终是做了一辈子的“竹奴”。
番外刹那记中写到:当事者,不可言说;旁观者,抱憾无言。是这样的,借着灵异,悬疑的外表下诉说的故事,太精彩也太让人不知所喻。人心,人性在这里面描写的太过于深刻以至于读后只能深深叹气。
《问米》读后感(五):不问苍生问鬼神
首先总得来说一下这本书,《问米》收录了七篇中短篇小说,葛亮的书看得不多,先前看过一本也是中短篇小说集《浣熊》。今天看完了《问米》发现,最后两篇《龙舟》与《竹奴》(《竹夫人》)是在《浣熊》里面的,而且有点最奇怪的是《竹奴》还是少字少段的,段落顺序还是颠倒过来的,这很不能理解,可能是因为是第一版第一印,其中的纰漏比较多。 书的扉页写着“致 莫迪里阿尼”,百度了之后知道,这是一位意大利画家,他所有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和他灵魂的象征。是一位天才,他曾说:“受着痛苦经历的驱使而厌恶这个外部世界的时候,那个已知的自我把自己深深埋藏在内心世界之中,并把它自己夸大为世界的创造者。表现派艺术家异常自命不凡,并不是自负,而是从心理上说有充分根据的经验,是一种使远离现实的孤独性格免于崩溃的必要手段。但是,他们这种偏执狂的孤芳自赏,不得不付出痛苦的牺牲。 “偏执”透彻整本书,无论是《问米》中的角色阿让,或是《鹌鹑》中为了寻找朋友而聚在一起的四位年轻人。全书的基调都是非常怪诞、吊诡的;今年早些时候读过一本阿丁的《厌作人间语》,基调有点相似。 七篇中最喜欢的是《问米》,喜欢这种带有神秘特色的小说。这篇小说大多数描写的场景是在越南,被东南亚独特的鬼魅邪术,波诡云谲的剧情吸引住了。 “问米”,起源于中国,是将亡故的亲友灵,与家人相互配合的法术。通过神婆把阴间的鬼魂带到阳间来,附身于神婆,与阳间的人对话,因做此仪式时都放一碗白米在旁,当地人称之为问米。 主角阿让便是一位通灵人,可他真的有那么“神奇“么?在结局能知道,并不是,这相当于一个诈骗团伙,在问米之前调查对方的家庭背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以保证对方相信逝去的人又回来了。阿让也是为情所困,为了一位女子来到了越南。女子病死,他便学艺做一位通灵人,以此来保证女子的尸体能够永久地被保存在殡仪馆里,到最后殡仪馆要拆了,他把尸体带回了家就在他的床底。这才是最令人惊恐的,读至此处,倒吸一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