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相见何如不见时2》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6 05: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相见何如不见时2》经典读后感10篇

  《相见何如不见时2》是一本由吴俣阳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一):世间最美的情郎

  初识仓央嘉措,不是因为他是西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第六世达赖喇嘛,而是因为那首著名的情诗: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一份赤子之心坦荡荡磊落情怀瞬间击中心弦,让人对诗作者生出了无限向往之心,这首直白真挚世事充满无奈的情诗,勾出多少痴男怨女悱恻缠绵心事

  仓央嘉措,这个历史上颇受争议的著名人物。他被我们记住的,不是第六世达赖喇嘛的尊贵身份,而是他的一首首真挚直白情诗和那传说中的凄美爱情故事

  “诗者,感于事,发于情,成于义。”没有过刻骨铭心情感经历,哪会写来那一首首震摄心魂的爱之诗篇?这一首首率真坦白的情诗,和满了仓央嘉措爱情欢欣喜悦和悲声泪痕

  仓央嘉措的诗,有着一种口语化般的浅白,处处看见一颗直率、真挚的赤子心灵。这颗如孩童赤诚纯真之心,正是当下俗世红尘中人所缺乏与怀念的。所以我们爱他的诗,爱他的坦荡率真。

  我们从吴俣阳这本《相见何如不见时》里看到了仓央嘉措虽贵为西藏的王,但只有一个被动无主的人生——

  被认定为转世灵童,被确定为西藏的王,这份无与伦比富贵荣耀,对于一心向往自由,向往爱情的仓央嘉措来说,这不过是人生灾难开端罢了。如果可以,他只愿与心爱的姑娘一生挚爱玛吉阿米,在草原上欢歌放牧,与心爱之人过着清苦却“白首不相离”的神仙眷侣生活。这是仓央嘉措一生的追求心愿。然而,不得结婚桎梏,将仓央嘉措的美好愿望粉碎殆尽,空留一腔幽思辗转缠绵无尽……

  仓央嘉措24岁短暂的一生(这本书持了这种看法),心心念念,寻寻觅觅,只为爱情。心中只有爱,爱情是他生之意义和全部。他是情歌王子,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本书以仓央嘉措一生重大经历的地点为轴铺陈展开,大致还原了他短暂的一生,也有这每一个地点的观光文字,跟随作者的笔触,亦得到一些相关简略的西藏人文景观和历史知识

  初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曾经一度为这些细腻婉约清新淡雅的文字叫好,可是随着往下读,我开始厌倦这些文字了。通篇下来,感到了一种重重复复的念叨,那些关于爱情大同小异的呓语。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二):爱如夏花绚烂,却如惊鸿般短暂

  仓央嘉措,世间最美的情郎。读他的诗,虽没有焚香沐浴更新衣,但内心的确怀着一分谦虚虔诚和敬仰。他的诗,不张扬、不热烈朴素却赤诚,繁华终落尽,返璞已归真,淡淡柔柔地,轻声述说着相思不得的爱恋

  他是第六世达赖喇嘛,是西藏的王,西藏的太阳,身上承载背负着整个西藏子民的希望和理想。而她,玛吉阿米,只是一个牧羊女,身份地位悬殊宗教的教宗教义横亘在他们面前,成为难以翻越的高山悬崖。多次偷偷相会,相聚期待与喜悦,让他枯燥烦闷佛法修习生活充满了缤纷色彩。但纸包不住火,雪后的脚印出卖了他和她相会的事实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无奈的叹息,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没想到,她为了成全他的伟大辉煌,毅然离去,从此杳无音信

  他有过怨念,怨她的无情离去。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已恨桃花容易落,桃花比汝尚多情。怨过之后,更多的是相思成灾。他了解她的苦衷、她的不得已,她却不知,他从没想做什么活佛、做什么雪域之王,从遇见她的那天起,他只想做她的男人,陪她朝朝暮暮,骑在牦牛背上看每一个日出日落,看青山绿水、花开花落,看霞光漫天、风轻云淡、溪水潺潺……

  他踏上了漫漫的追寻之旅,从理塘到错那,从浪卡子到日喀则,从达旺到青海湖……这一路山高水长,漫漫无期,他却从未后悔,一路寻,一路写下动人的情诗。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高山峰

  羽毛零乱成衣,深悔苍鹰一怒非。我为忧思自憔悴,哪能无损旧腰围。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

  本书的作者吴俣阳正是沿着仓央嘉措一路追寻的足迹,探寻300年前这位活佛少年的情感与爱恋。一路上那绝美空灵风景,那凄婉缠绵的爱情,浸着作者的心,笔尖流淌着细腻悱恻的文字,如一泓清泉山色空蒙、水光潋滟,再现那份纯真的爱恋。

  他终是没有寻到她,有传说她被格鲁派教宗处死,有传说她远走天涯,总之,一场炽热的爱恋如夏花般绚烂,却又如惊鸿般短暂,他与她匆匆一别,再无相见,多少心绪流转,只存留在他的诗里,矗立成一种姿态,哀而不伤,淡然、欢喜

  就像他的诗里说的: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 相爱,寂静 欢喜。

  最美的爱情,也许就是这样,在你我最美好的年华里相遇,惊鸿一瞥,便沉溺在你如花笑靥不能自拔。在最热烈的时刻,一切戛然而止,你最美的身影永远留在我的心底,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也无法抹去。爱情从来不是随遇而安,爱如夏花般绚烂,却如惊鸿般短暂。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三):爱上层楼

  满身哀伤,不停啜泣,珠泪吧嗒吧嗒掉;满眼繁华,无尽凄凉词语成打成打用。说实话,我很多年没看过这种类型的书了。

  能够把文字写的细密,却又处处不着痕迹,这是本事,我自家向来羡慕。对某一件事物发生联想,大段大段铺排,感兴连连,捻一枝花,掬一捧水,自成情性,没有什么故事,也不需要什么故事,诗之一味,景物起兴,如若是我大抵是无能成文的。首先我没能掌握那么多美妙词汇,其次我没能掌握那种铺排的句式,再次这些年我似乎还把素朴中见丰腴,当成一个自己努力方向。堕入云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虽空灵,于我却常有所郁郁了。

  看的出来作者是有很深的诗词造诣的。既要清新又觅华章,就好比书中对仓央嘉措诗歌“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吟咏唱叹,当真也是同样的一重矛盾了。作者算是有心人,在细密梳理仓央嘉措的爱情故事过程中,对仓央嘉措诗歌多有涉及,这种情景再现,倒是可以深一层理解这些诗歌了。这些年仓央嘉措诗声名鹊起,我只在微博见识过一点端倪。现下看了书中所引,不免觉得这位佛爷脂粉气有些重了,且举几例:

  “一自消魂那壁厢,至今寤寐不断忘。

  当时交臂还相失,此后思君空断肠。

  手写瑶笺被雨淋,模糊点画费探寻。

  纵然灭却书中字,难灭情人一片心。”

  当然诗人年纪正是适合吟风弄月的年纪,这些诗歌的口吻也就比较相符,只是职业和诗歌对照,才让人有些错愕。也有诗还算清新,比如下面这首: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有一点古诗十九首的意味,只是还是显得有些造作。诗之一味,一唱三叹十分容易流于矫情可能加一点起兴会好一点,直抒胸臆并不那么容易,《上邪》一类真是不可学也。诗之含蓄,是意简言深的留白,功夫往往在诗外。

  少年人倒是可以看看这类书的,由此知晓一个美丽爱情故事,了解一点历史掌故。书中所表达情思,词极艳,意极哀,对写情书或许有所帮助,顺便增加词汇量,另外少年人正直血气方刚,炫技也正所当为。

  这本书的后面写着上架建议畅销/诗词传记,我读时倒踌躇这本书是小说还是散文的归类。这一点并不受题材束缚,还是很值得称道的,我历来喜欢不拘一格,很欣赏这种诠释形式。另外作者在每一篇章都加入了故事背景地的小札,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编排,在热衷游历的当下,倒是可以引起些游兴。至于整本书的内容优劣高下那是见仁见智了,个人口味无从勉强。

  咳咳,《相见何如不见时》,有些话任说何如不说,然还是按捺不住: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中年已识愁滋味,远远出走;强自说愁,欲说还休;终归天凉好个秋。到头来,都如金庸老爷子修订后肉麻悠悠,一笑一笑,巧解千愁。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四):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若是这世间真有一个可以两全的办法,就可以不负苍生不负佳人了。可是,命运偏偏就这么故意作弄,既然让我做了六世达赖喇嘛,为什么还要让我遇见你?做了这雪域的王,意味着不能陪你看花开花落,不能陪你看碧海晴天,可是,我这辈子最想做的就是陪在你身边,看你如花的笑靥,听你呢喃的软语,和你执手相对,一起走过阳光风雨,一起趟过大河小溪,把世间所有的绚烂都烙在我们生命中每一个柔暖的日子里。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藏历第十一甲子水猪年)正月十六,他---仓央嘉措,伟大的情歌王子,雪域最大的王,出生了。他出生那一瞬,天空仿佛裂开,七日同升,金光普照,紫气冲天。据西藏奇书《神鬼遗教》预言,此异象即为莲花生转世,尊贵无比,有万佛朝圣之势,势不可挡。这一切旳异象,无不是在向世人预示,这个刚刚出生的男婴,就是尊贵无比的大活佛的转世。

  母亲美丽的传说和父亲缠绵的故事陪着小仓央嘉措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的夜晚。本以为这样美好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可就在仓央嘉措出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从北方来的两位不速之客宣布仓央嘉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他们要带走他,要把他带到错那的巴桑寺学经。也就是那里,在错那,他遇见了此生最重要女子,遇见了让他辗转难眠的女子,玛吉阿米。

  那一年的那一日,玉树临风的他和俊美如花的她邂逅杜鹃花开的阡陌,只是一个回眸,便已惊了彼此情窦初开的的心。于是这世间,除了学经,还有更美好事情。那些个明媚如花的日子里,欢喜无限的他总是守着她的朝朝暮暮,伴她走过每一个日出日落,陪她一起骑在牦牛背上,看青山绿水,看花落花开,看晚霞满天,看风轻云淡,看溪水潺潺。他们陶醉在彼此的似水柔情中,忘了世俗琐事,忘了何年何月,也忘了彼此的身份。原以为这场盛大的爱恋可以感天动地,可以彼此守候长长久久,可是他们忘了,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是活佛,是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的。这段绚美的爱情,开在如花的年纪,却又败在花开的季节,能怪谁呢?仓央嘉措和玛吉阿米都没错,他们是在错的时间遇见了错的人。假若仓央嘉措不是活佛,假若仓央嘉措不生在灵童转世的那一年,这一切,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他不想做活佛,不想当达赖喇嘛,不想做雪域之王,他只想守着她的玛吉阿米,可这一切都身不由己。第巴桑结嘉错培养了他这么多年,是让他统领西域,造福西藏的,怎能允许他为儿女私情弃藏民于不顾呢?为了成全仓央嘉措,玛吉阿米忍痛割爱,远走他方,至此再也不相见。

  玛吉阿米不辞而别思念成灾的仓央嘉措无心向学,终日沉沦酒肆,日渐消靡。而此时的西藏形势也是风雨飘摇,第巴桑结嘉错与拉藏汗为了争夺西藏政权发动战争,第巴兵败,仓央嘉措也被牵扯来。生不逢时可怜的六世达拉喇嘛没了爱情也没了佛爷之位,最后化作了一只白鹤飞到理塘陪她的玛吉阿米。

  《相见何如不见时2》的作者吴俣阳著有《相见何如不见时》、《一种相思是李郎:李煜词传》等十余部作品,被年轻女性读者推为”新花间派掌门”、“中国最美诗词解析第一人”。

  理塘、达旺、错那、浪卡子、拉萨、布达拉宫、哲蚌寺、八廓街、拉萨酒肆、琼结、日喀则、龙王潭、堆龙德庆、青海湖,作者陪着仓央嘉措故地重游,用温婉空灵、细腻感人的笔触再现了仓央嘉措和玛吉阿米跨越300多年的纯真爱恋,让那段柔暖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后人心中久久荡漾......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五):永远思念你,直到我也老去

  永远思念你,直到我也老去

  ——《相见何如不见时2》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白白的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

  浮现在我的心上。

  如果不曾相见,

  人们就不会相恋。

  如果不曾相知,

  怎会受这相思的敖煎。

  这首《在那东山顶上》,简单优美曲调歌词是从仓央嘉措的两首名诗化出得来,这悠扬歌声每次听每次都会感动,悠长的藏歌饱含深情,开阔之意,最美的情歌唱给最深情的人听。当你走过,你会了解,爱在路上,爱在这漫漫岁月中,我们被深情的活佛感动,会与懂得真情的人共鸣,这一切只因为你懂的。

  对于玛吉阿米来说:是不是真的爱你就不得不离开,如果能远远眺望你,我已经满足,爱不得之苦,也难割舍,用远离保护你,用深情送还你。只因为你是遥远的情郎,而我们之间只隔着鸿沟,只要是活着就没法逾越。

  对于仓央嘉措来说:当你离开我,深情还在,权势地位佛祖,什么都不去管,我要追寻你走过的路,你看过的天空,你呼吸过的空气,你眼里的风景,你的羊群,我只要能遇见你。

  就这样仓央嘉措追寻玛吉阿米的脚步,走过14个圣地,300年后作者按照活佛寻找爱情,跟随同样的路线,追寻二人深情之路,一起走过藏地美景。当仓央嘉措路过玛吉阿米,当仓央嘉措遇见玛吉阿米,当仓央嘉措追寻玛吉阿米。难道活佛的放荡不羁,只是随顺初心,在以情爱这种最入世的方式做着最出世的修行?为什么流淌的诗歌像哽噎在喉咙中的骨头,不吐不快?我写诗,你唱给我听,藏人从来没有责怪这位多情的王子:因为他想要的是平凡人也想要的,没有什么特别!

  黎塘-六世活佛出生地;达旺-家乡、乡愁;错那-爱之发源地、与玛吉阿米相遇之地;浪卡子-玛吉阿米是否在这里躲藏?拉萨-入住布达拉宫;哲蚌寺-继续修行地;拉萨酒肆-化身宕桑汪波;琼结-遇春风达娃卓玛;日喀则-心死之处;青海湖-不知所终••••••

  据说八廓街的黄房子正是诗中这位少女居家之地,这幢黄颜色的小楼骄傲地存在并成为爱情的象征、歌者的天堂、浪漫情怀的圣地。作者写拉萨酒肆一章,真是一篇优美的游记。看过此段,忍不住网络搜索“玛吉阿米”的黄色小楼,被诗中、故事中饱含深情所以吸引,恨不得立刻飞过去看,什么时候可以坐着火车去拉萨,呼吸,听,唱,触摸这深情圣洁的土地!

  如果要评出“西藏三宝”,仓央嘉措一定会在前三位。高耸的雪山冰川,圣洁的神湖,举手可见的蓝天,神秘的宗教,多情的活佛。拉萨,宏伟的宫殿佛堂、稀薄的空气、厚重的深情,承载着传奇神秘的一片净土。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让从各地赶来朝觐圣地的信徒,用身体丈量路程叩拜不停,左手捻动佛珠,右手摇动转经轮,口中滔滔不绝的诵经声,不畏路途遥远,不吝惜所有家产来到拉萨朝拜。那样的虔诚、恭敬! 这一切都是谜。

  书中说:隔着时光的河流,遥望仓央嘉措和心爱的女子在星空下喃喃诉衷情。或许这是一种心心相印,当然这只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心心相惜,无关爱情,亦无关爱情。作者仿佛化入境中替他们欢喜忧愁。在这里作者仿佛又见到仓央嘉措,却不知他找到了玛吉阿米没有?诵读真经功德圆满了没有?

  本书每章“小札”中穿插讲述了仓央嘉措的父亲扎西丹增的故事,五世、七世达赖的故事,桑结嘉措的故事,五世班禅的故事、配以作者飘渺空灵的文字,是本书最大的看点。

  江南才子柔情蜜意,文字空灵飘渺,辞藻堆叠更显情真意切,情意绵绵。古风诗词交替、海派笔调风格、配以藏地传奇故事,是此书典型特点,喜欢这类格调的读者不应错过。当然本书我更偏爱游记和历史典故,喜欢作者将游记和思绪并写。纷繁的辞藻,会让爱的人更爱,不爱的人忽略。

  同作者一样不可救药的,没有来由的喜欢这句歌词“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既然遇见又相爱了,不能长相守,永远思念你,直到我也老去,那作者你还要说“相见何如不见”吗?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六):路过仓央嘉措

  我知道,我和他只不过隔了一朵花或是一杯茶的距离,虽然他已远离这个世界300个春秋。在春暖花开的夜晚,我捧一杯香茗在手,静静倚在窗下,看樱花开在浅淡的月色里,然后,静静地想他,想他温好的容颜,想他锦绣的诗章,想他那一场绚美的爱情。

  他是西藏的王,他是情歌王子,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他是布达拉宫的主人,他是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于我的想象里,他总是住在金碧辉煌的宫里,总是走在笑语嫣然的暖风里,总是坐在古色古香的梨花木制成的书案边写诗作文,然后,点上一炉檀香,任自己浸在袅袅的青烟里,沉醉。

  如果他的一生就这样在无忧无虑的锦衣玉食中过得波澜不惊,或许我会艳羡他的悠闲与惬意。只是,我知道,事实上他无时无刻不沉浸在浓浓淡淡的愁绪、深深浅浅的惆怅里,只轻吟低唱,无法自拔,亦无从逃离。繁华的拉萨城掩盖不了他的忧伤,富丽的布达拉宫掩盖不了他的离愁,那一湖碧蓝的龙王潭水更是藏不住他的寂寞,而这一切只是缘于一个明明灭灭的情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便是那一眼无意的回眸,烂漫的杜鹃丛下,他就无可救药地恋上了那个女子,如痴如醉。从此,为她神魂颠倒,为她倾尽相思;从此,因着她的欢喜而欢喜,因着她的悲伤而悲伤。似乎,起初太过绚美、太过盛大的爱情,兜兜转转,到最后,被攥在手中的只不过是一份浓浓的愁绪和一份淡淡的忧伤罢了。而他和她,尽管爱得浓烈,那醇厚终也抵不过一份世俗眼光的苍白。

  她只是一个牧羊女,而他却是高高在上的活佛,按照格鲁派教宗的规定,他是断然不能和女子相恋的,所以从一开始,他们的相遇便注定是一种错。然,有谁知道,在他眼里,她便是那朵冰峰上开得如火如荼的雪莲花;在他心底,她便是他的神王,他的活佛?

  他没想到,为成全他的辉煌,她毅然离他而去。从此后,他为寻她,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从他们相识的错那到碧水蓝天相偎的羊卓雍错,从浪卡子到拉萨,从布达拉宫到青海湖。那一路,山高水长,荆棘丛生,但他从未心生悔意,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从不想做什么活佛,做什么雪域高原的王。从遇见她的那天起,他就只想做她的男人,每一天、每一夜都牵着她的手,走在格桑花绽遍的原上,走在流水淙淙的小溪旁,走在月光潋滟的湖畔,只与她谈笑风生,只为她轻语呢喃,只为她以诗写情,只为她唱起那一曲曲或高亢激昂或缠绵婉转的情歌。

  轻轻地,呷了一口茶,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他,正面含微笑,越过时间的长廊,踏莲而来。那一瞬,我听到他口中念念有词,字字句句,都恰似阳春里那缕明媚的韶光,令人欢喜,让人清心。好一句“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原来,在他心底,虽隔了300年的岁月风尘,他还是无法忘记他心爱的女子,更不愿有一丝一毫的相负。

  是的,那一生,他最大的心愿便是不要辜负了那个对他用情至深的女子。然而,擦肩而过后,他终是没能背负起对她的责任,怎不让他心生惆怅?透过他清瘦的面容,隔着一朵樱花的距离,我与他默默对望,才发现他的微笑里深藏着一抹忧伤与愧疚。我知道,他是想还她一份明媚璀璨,还她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只是,隔了300年的光阴,他又该怎样将她寻起?

  他便那样无语凝视着我,一动不动。我猜,他兴许是要请我与他一起踏上那段过往的路径,在泛黄的记忆里继续将珍爱的她寻寻觅觅吧?我感谢他对我的信赖,只是,他走过的路那么遥远,那么漫长,我到底该把哪里当作追忆的起点?

  理塘,理塘。我从他热切的目光里读出了他用心声念出的理塘二字。那是一座拥有蓝天碧草的高原之城,是他的转世灵童、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出生的地方,更是他在青海湖畔与这个世界作最后的诀别时始终念念不忘的归路,而这一切,只因为他知道,她将会在那里等他。

  她会在理塘等他吗?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已随着他期待的目光飞越过千山万水,来到那座古老的城池。如果她不在,我将陪着他,一路走过他曾经走过的路,继续寻她、觅她,来一次关于爱情的朝圣。

  那一路,有理塘,有达旺,有错那,有浪卡子,有拉萨,有日喀则,有堆龙德庆,有布达拉宫,有龙王潭,有大昭寺,有哲蚌寺,有楚布寺,还有那一双白鹤缓缓飞过的青海湖畔。只是,那一路的相伴里,我身边那个穿越了时光来到今世却依然执着的旅人,可否寻回她300年前的轻吟低唱,还有她的温柔缱绻?

  回眸,风正轻,月正好。我醉在了这一泓烂漫的春光里,此时此刻,我只想在心底念他的一首小诗,然后,听他悠悠唱响一曲隔世的情歌,珍重世间所有的娟好与明媚。只是,我需要那么贪心吗?明天,我就可以伴他微笑上路,路过那样的春花,路过那样的秋月,路过那样的清风,路过那样的白雪,那是何等的幸运、何等的浪漫!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七):唯美动人的情歌情事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在多处看到过,此句暗示仓央嘉措与心爱的玛吉阿米的相遇相知注定悲剧结局,仓央嘉措的双重身份让他在矛盾与痛苦中受尽煎熬,才有此呐喊,在300年前的封建时代,仓央嘉措第六世达赖喇嘛的身份,格鲁派的精神领袖人物,注定他终生不能像平常人那样自由地享受爱情的芬芳,不能和自己心仪的女子长相厮守,日夜相伴,因神圣庄严的宗教律例不能容忍仓央嘉措的出轨行为,且年幼的他因西藏政教斗争无辜受殃,以“耽於酒色,不守清规”,年仅24岁的他被康熙皇帝废黜达赖喇嘛沈飞,被当囚徒压解赴京,在赴京途中,黯然凋谢。上网搜,对仓央嘉措赴京途中“失踪”有多个版本,我宁愿相信他逃离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仓央嘉措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与宗教信仰下的牺牲品,因达赖喇嘛的身份对他有诸多限制,忽视了他的才华,而是一味的把他当成西藏的王,布达拉宫的主人,而且是个“傀儡”主人,出生2岁就被认为达赖喇嘛转世,注定没有自己的人生自由,不喜欢诵经、打坐也无它法。如果仓央嘉措生活在300年后的今天,世俗的眼观能接受他与心爱女子的长相厮守吗?我觉得未必,大家终究还是会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觉得你是喇嘛就该恪守清规。

  有专家说仓央嘉措写的是“道歌”而非“情歌”,被翻译错误,现在大家是将错就错,一错再错,那么多唯美的诗句,怎么能成为道歌呢?“情歌王子”的头衔最适合仓央嘉措,他与玛吉阿米的爱情故事,经历着时间的沉淀与路径的见证,玛吉阿米为了成全仓央嘉措,毅然离开,而痴情的他为了寻找心爱的她,踏足大半个西藏,从理塘、达旺、错那、浪卡子、拉萨到布达拉宫再到哲蚌寺再到堆龙德庆,最后命丧青海湖;一路期盼,一路痴情,一路怀念,一路情歌,蔚蓝天空高海拔的山川美景没有吸引到他,思念转化成一曲曲高亢激昂、缠绵婉转的情歌,多少句读的我泛着心酸,眼睛饱含泪水,心声泪痕,怕回首的他站在风中为她痴心守候,还是龙王潭朝朝暮暮,只为君倾颜的温婉如水。仓央嘉措的情歌已够唯美,吴俣阳的情歌解析也太过唯美,字字句句如涓涓流水,娓娓道来,字眼行间冲刺着浪漫的气息,读的我泪眼婆娑,看到拉藏汗为稳固政权,为了不让格鲁派有喘息的机会,费尽心思尽早除掉仓央嘉措,仓央嘉措被赶出布达拉宫,没有一个陪侍喇嘛,多年后,信徒们磕头的巴达拉宫供奉着达赖活佛的灵塔,唯独缺失了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何其悲凉。

  本人浅薄的文采不足以评价《相见何如不想见时2》这本唯美的诗词解析,仓央嘉措情歌的高亢激昂、缠绵婉转诉说着对玛吉阿米的情感,历史又注定仓央嘉措是时代的牺牲品,吴俣阳不愧为“中国最美诗词解析第一人”唯美的带着大家体会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星辰大海般的深情,很美的一本书,不知该用什么词描绘,真心建议小伙伴们读一读,唯美感人。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八):但曾相见便相知

  因对仓央嘉措生平及诗歌的喜欢,基本看到有关仓央嘉措的内容都有兴趣一观。已读过仓央嘉措相关作品若干,这些或是考证生平,或者对比解析诗歌,或历史,或文学,或风物的言说都各有所重,各有千秋。吴俣阳的《相见何如不见时》又是这样一部以“仓央嘉措”为主题的作品。只是作者别出心裁,通过行走仓央嘉措当年走过的道路,回溯仓央嘉措的情感和思绪。

  白落梅也曾写过仓央嘉措,并有“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样经典的句子。吴俣阳,是位男性,但是文字上却柔美异常,细腻婉约,是继白落梅、安意如之后,又一个写意派的作者。他的文字,初初读来只觉文辞华美,非常唯美。我想作者保持这般调性的一直书写也相当不容易,这不是我们日常凡俗忙于生计,只在闲暇之时得空读读闲书的观者所能进入的境界----这也意味着,这样书写终究有点曲高和寡,会让读者渐渐审美疲劳。虽然篇篇都很美,篇篇都在缓缓讲述关于仓央嘉措的故事,但这些美丽婉转的文字慢慢淹没了“仓央嘉措”这个主题。

  微风午后,一把藤椅,一杯龙井,百年树阴,几星点日光的透视,在这样的情调里,这样的写意想必读得方才尽够滋味吧。文字很好,很美,但也仅此而己,沿着仓央嘉措走过的路寻访藏区的风景,借景怀古,借今说古。只是这些美,这些建立在仓央嘉措曾经的只言片语,诗意流光之中的情感抒发,欠缺一些更让人感动或者深思的凭借。换个说法,或者说,是这本书这样的制作方式欠妥当。比如说,若是换一种创意来看看?既然是旅行游记+仓央嘉措这样的成文方式,那么多用些图文结合的方式编排,将与仓央嘉措有关的景、图、文、饰物、或者建筑等等物什,与作者这样诗意的文字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仓央嘉措印象,这样的形式是否会更灵动一些?这样的表达是否会比现在这样优美的纯文字,要能引起人阅读的兴趣呢。亦情亦景,亦物亦人,既唯美又可收藏,这样的仓央嘉措很期待。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九):错爱红尘,绝爱今生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猜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关注和喜欢仓央嘉措都是从这句诗开始。三百年前他注定是西藏的王,却因爱上一个叫做玛吉阿米的姑娘,而只想要过平平淡淡,放牛养羊的生活。无奈他改变不了六世达赖喇嘛的身份,也阻止不了身边的人把他和心爱的姑娘分开,于是他错过错过再错过,并最终被流放。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对仓央嘉措的一生有个大概的了解,而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想不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奇才,又是怎样的一个多情郎,才能写出这么绝美的诗句,他又究竟都经历了什么,才有了这些爱情感悟。我想象不出他的样子,他的性格,却又因为哪些诗句好奇。于是带着这些疑问,跟着作者,慢慢翻开书,读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步步解开心中的谜团,一层层揭开仓央嘉措神秘的面纱。这本书有一个特点我很喜欢,以地点路线来作为书写路径,于是在了解仓央嘉措的同时,仿佛身体也跟着心,走了一遍仓央嘉措当年的路,走了一遍西藏的特色景点。

  仓央嘉措很小的时候,跟普通的孩子一样,父母因他的诞生而感到无比的幸福,给他能给予的一切,以为生活就可以这样一直幸福,简单的过下去。而这一切却都结束在五世达赖去世之后,仓央嘉措被认作活佛被带去巴桑寺,从那时候开始,他离开最爱他的父母,离开了生养他的家乡达旺。每天学习经文,一直到15岁。那一年他爱上了一个姑娘,也就是玛吉阿米,他后来日思夜想的姑娘。而他们注定不会在一起,他身份特殊,而她只是一个牧羊女。她走了,他每日在思念中度过。他爱他,也怨他,于是写出了:

  美人不是母胎生

  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仓央嘉措是个多情郎。我以为玛吉阿米会让他思念一生。直到他遇到了达旺卓玛。一个带着面具的姑娘,像极了玛吉阿米的姑娘,比玛吉阿米勇敢,比玛吉阿米更爱他的姑娘。他为她作诗,她为他歌舞,他们开心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无情的分开。到最后,所有人,包括仓央嘉措在内,都不知道达旺卓玛是否就是当年那个被他日思夜想的姑娘玛吉阿米,而哪些都已经不重要,因为,无论他怎么努力,他都保护不了身边最爱的女人,这是他,作为王最大的悲哀和无奈吧。

  又过了几年,出现了一个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姑娘仁真旺姆,而最初仓央嘉措并不爱她,只是把她当作娱乐,或者说是回忆过去的一个影子而已,但仁真旺姆通过自己对他无私的爱,终获得了仓央嘉措的爱。不幸的是,她也不能将他守在身边,只因为他不能属于任何人,他是西藏的王。

  公园1706年,仓央嘉措24岁,终于在周遭有心人的陷害中被废黜。

  他是情歌王子,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同时,他也是西藏的王,是布达拉宫的主人——他,是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这位三百年前的传奇人物,《相见何如不见时》,不失为一本很好的读物。并且读完对此书的名字大赞不已,正是应了那句: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

  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相见何如不见时2》读后感(十):只是一场路过。。。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想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面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传说中风流的法王,也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他怀揣着最无奈的凄婉情义,路过玛吉阿米,陨落在青海湖那一拘相思之中,空留后世余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大概这就是三百年后夜风中对他惋惜的窃窃私语吧!

  沿着仓央嘉措短短二十余年走过的山水,作者也一路迤逦而来,这三百年后的婉约凭吊,空灵而悲悯、淡雅而细腻、情真而意切。如果说仓央嘉措那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曾令今人作了无限的遐想与记取,那么本文的行云流水处处锦绣无疑是为之增添了些许清凄的光华。

  看看仓央嘉措爱情的路吧,他从理塘出发,一路走过达旺、错那、浪卡子、拉萨、直抵布达拉宫,再由此出走,去往哲蚌寺、八廓街、拉萨酒肆,最终黯然而去,行经琼结、日喀则、龙王潭、堆龙德庆,静静的湮没于青海湖。一路上的风轻云淡、花事荼蘼中,仓央嘉措路过玛吉阿米,路过达娃卓玛,路过仁珍旺姆,最终他在一袭清凉的夜色中抛下曾拼了不做西藏的王也要眷恋的红尘,路过了自己的人生,也留下他那几百年来被广为流传的缠绵情诗。我说,仓央嘉措才是雪域高原的精魂,他不做权贵的傀儡,他只做自己要做的人,他对爱情的追逐才是这西藏汉子遵从内心的真性情,如此路过便不只是路过,也看遍了沿途的风景。

  同样的路,作者也带我们再次走过,除却那凄婉的爱情,除却那绝美的风景,除却那字里行间的缠绵悱恻,我们沿着那行经的路上,也看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看到了文明的延绵,看到这雪域高原上的狂野、辉煌、蜕变。仿佛一个无法破解的魔咒,在所有政治意图肆虐的时代,总有爱情被隐藏与阴霾之下,也许曾经至高无上的仓央嘉措也同样无法破解这样的禁锢,但在他黯然陨落之后,世上流传的那些“不负如来不负卿”已然昭告世人爱的真谛。而作者那恍如出世般不沾染人间烟火的文笔,也令人颇为惊艳,随手翻过一页,都足以称之为字字珠玑了,那些情感的遗珠以这样优美的文字表达,也真正算得上是相得益彰了。

  与这种情感可以相提并论的,离我最近的,应该是莫西子诗的《要死就死在你手里》,是的,只有那样的撼动人心,才可以唱出这爱情的深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相见何如不见时2》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