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之绿》是一本由(日)乙一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看他的书是高中同学玉婷推荐给我的时候,那时候看了他三本书——《夏天·花火·我的尸体》、《zoo》、《GOTH断掌事件》,有几个故事至今印象颇深,但大多数都想不起来了。
真正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的文笔——不似其他日本推理作家般拥有艰涩的语言或者冗长的叙事——而是拥有一种特殊的日式小清新,却又在朴实无华的叙事中深藏锐利的笔锋。
读他的书,像是在清香的花海中观察一具腐烂不已的尸体。你无法想象他是个推理作家,在我的设想中,他更应该是一个日本所流行的轻小说作家。
更新奇的当属他的角度,他从不限定他的主人公是什么身份,甚至在《夏天·花火·我的尸体》的一开篇,主人公就死了。
谈回这本书。
略微特别的是,这场暴力的施暴者不是常见的校园恶霸,而是一位备受欢迎的小学老师,加上书中的暴力不是大多数的拳脚相加的热暴力,而是在精神上使人倍受折磨的冷暴力。
但是,在现实中,这种由老师引导的班级冷暴力,是最常见的,尤其在小学中。
试想一下,在小时候,老师会不会格外地对某位同学反感,也许他是成绩不好,或者比较调皮,或者其他更见不得人的原因。老师通过言行在全班面前有意无意地表达对他的反感后,导致全班同学都认为他就是“坏人”,开始孤立他,疏远他。
而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这个“他”。
「世界上有做错事的人和纠正错误的人,“学生”和“老师”这两个名词一定会被定位位这两种人中的一种。而“老师”不会再做错事的那一方。」( 引自书中第35页)
在大多数的小学课堂中,小学老师是个绝对的不可撼动的存在,是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的学历都不高,但在尚未形成自己世界观的孩童中,在走出家庭后,碰到的第一个除了自己血亲之外的其他熟知的大人,自然会产生敬畏感。更别提父母会在上学前反复叮嘱,要听老师的话。
而在学校里,通常大部分小学老师总是会命令我们做一些在长大后的我们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双手并叠,直挺挺地坐在桌子前,一动不动地听完整节课;上课的时候不可以喝水,因为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交上去的作业格式一定要按照他的格式来(格式一般都十分复杂);红领巾一定要佩戴得十分整齐,不能皱巴巴的,否则就会被训斥。
「 一开始我单纯地以为(大家都)讨厌我,可是念过历史之后,我发现了另一个理由---江户时代,农民的生活很辛苦,大家都累积了非常多的不满。当这种不满的情绪爆发时,农民们就会武装起来攻击领主的屋舍。而日本有一种人被称为「贱民」或者「非人」。他们的身份地位比士农工商还要低,不能享有各种权利,被强迫在具有差别待遇的环境当中生存。
当权者借着制造「贱民」、「非人」这种身份地位比农民还要低的阶层,促使农民转移对他们的不满,向下发泄情绪。或者让农民借着这种地位比自己还要低的人们来获取安心。也就是说,「贱民」或者「非人」是当权者为了支配民众而特别制造出来的身份。」( 引自书中第57页)
他为了不让自己严苛的纪律使得学生对他产生不满的情绪,就在班里设置了一个阶层——最低等的贱民。这个阶层中唯一的孩子就是主人公自己。于是乎,它就变成了整个班级中最“低等“的医院,成为了班级的垃圾桶。
相反的是,老师的运气十分好,因为他选到了一个懦弱的牺牲品。懦弱到不敢告诉家长学校里发生的事,于是老师才能逍遥快活了这么久。
「我是一个平衡者,为了保持班级生态平衡而存在``````像牺牲品一样的人。
我的地位比大家低,大家不跟我说话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我发怒也是本来就该如此的。大家都有”有一个比自己更无可救药的差劲孩子存在“的意识,因此五年级教室才得以顺利运转,不会发生任何让人不满的事情。这种循环就是存在于这个教室当中的世界法则。」( 引自书中第73页)
但这样做,对主人公造成的伤害太大了。尽管只有几次的拳脚相向,可是面对全班的冷漠和嘲讽,甚至是唾骂,像是被人捆绑于城楼上,尽管没有用粗绳鞭打他,也没有用烈火灼烧他,可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仿佛无形的利刃将他凌迟于墙上。
更可怕的是,老师在他本就对自己充满否定的内心,添上了更多笔。
「只剩我一个人了......却依然感觉到老师监视的眼神,于是乖乖地不停念着那些句子.不知道这样子持续了多久,太阳渐渐西沉,暮色笼罩了没有开灯的物理教室.我一个人站在教室中,有种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生物的感觉.小学的校园在学生回家之后,就像一只屏住气息的巨大生物.我站在里头不断说着贬低自己的话,都没有发现自己在流泪。」( 引自书中第67页)
后来,他却发现,在他不断贬低自己的途中,虽然减轻了老师对自己批评中的难堪感,而对于周围同学的冷眼相对仍然十分敏感,甚至在别人叫他名字的时候,充满了恐惧,生怕自己又做了什么让别人陷入麻烦的事情。
最后来谈谈小绿。
其实我在主人公说出了他之前车祸的事情就已经猜到了小绿是主人公自己。即使猜到了,但在最后,作者借主角的口说出的话,仍耐人寻味。
他是这么说的:
「小绿到底是谁啊?既像是我的守护者,又像是我内心阴暗的部分所形成的具体形象。此外我没办法贴切的说明,但是要是说“被害者”这个字眼是指某种生物的话,我想一定就像是小绿那样的生物。我曾经看到书上说,小时候曾经遭到虐待而承受极大痛苦的人,有时候会创造出另一种人格以承受那种痛苦,也就是所谓的多重人格。这种事并不常见,我在书上看到的那段话也还没有经过科学认证。一般学者似乎倾向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多重人格。」( 引自书中第173页)
作者把“小绿”称之为主人公的另一个人格,当主人公在受到伤害时,他就会出现。
而我想,“小绿”也许是主人公在遭受巨大创伤后投影出的另一副面孔,它像是一个影子,却比影子更具体,能够独立行走,时刻提醒自己,防止自己受伤。所以它才可能常被误以为是自身的保护神或者是自己阴暗面的具象投射。
可是我认为,也许它只是想保护自己的主人,自己那具真正的躯壳。当受到极大伤害时,脑海中似乎被用力按下一个按钮,启动一种类似于自我保护机制的东西。
于是“小绿”就出现了。
当伤害,或者说,疼痛消失时,小绿就消失殆尽,静待下一个受伤的时刻出现。所以,说它是保护神也好,阴暗面的投射也好,甚至是另一个人格也好,也许都是对的。
《濒死之绿》读后感(二):难得的自救
emmmm刚看完这本书,具体的一个总思想没能提炼出来,题目就随便起了。感想也比较杂,我也随便写写了。
同学推荐乙一,是觉得他写人性写得很好。图书馆里没有鼎鼎大名的断掌事件,我就随便抽了本小书。
本以为是推理故事,结果是一个写校园欺凌的故事。以为是社会问题,结果是个人故事,最后一笔治愈。乙一这个故事,令我这个常年迷恋东野圭吾社会系的人,着实感到眼前一亮。
再结合网络上的一些信息,说这本书是带有一点自传性质的。我觉得是一个带有自救情节的校园欺凌故事。
关于小绿。我看完就在思考“小绿”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代表了什么?和题目又有什么关系?在故事的最后也陆陆续续地点出来了。“小绿”释放的恶意我是能理解,却无来由。就是,为何借车祸后接受治疗的模样作为“另一个人格”的具象?想了一下,大概是治疗时的模样是身体的濒死,而受欺凌不得拯救进而衍生恶意的自己却是心灵的濒死?这样“濒死”是可以解释了,但是那样,小绿释放的恶意为何如此强烈,我暂时找不到答案。
前面说了,大问题是社会问题:校园欺凌。但是作者处理成一个人的故事。受欺凌→程度不断加深→自我厌弃→反弹→恶意萌生→实行报复→悬崖勒马→最后的解锁。
没有计划周详而恶意满满的报复;
反而是宛如新生地转向新来的老师。
“我努力的结果既然是这样,那我也没有办法呀。”
宛如新生。
悬崖勒马,是在与羽田一起滚下山谷后停止殴打,并离开去打电话给妈妈的那一刻发生的。讲道理,我之前还在想,会不会出现“打死了人心中涌起快感”然后“尸体被发现但是出不到正雄头上”/“尸体被发现正雄被找到但不觉得后悔”的情节。但都没有。因此,我觉得作者的安排,对正雄来说“宛如新生”。
能悬崖勒马,并坦然面对之后的一切,这种大局观对一个四年级小学生来说可谓十分难得。在“非黑即白”的中二期,实属神来之笔(雾)的自我救赎。
社会话题,但没有在社会/由社会来解决。难得的非报复到底的自救。
小说的指向很明确,就是校园暴力(冷漠,语言侮辱,贬低,斗殴,体罚等),校园是个小社会,与外面的大社会相比,一般简单很多。但是对于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有意或无意的伤害会刻骨铭心,严重者造成性格扭曲,报复心理,甚或走上犯罪之路。 写作手法很直接,通过主人公与幻想出来的小绿,详细刻画了所遭遇的,从初始的言语冷漠到侮辱贬低到体罚殴打,心理和身体都遭到沉重打击,从而发展为最终的谋杀,表面上却是个光明的结局。最后主人公以老成的处理手法淡化解决了险致死的暴力冲突,而之后生活又似乎回到正轨。暴力冲突戛然而止重归和平,更像是作者刻意如此,其实以主角最后显示的老到,发展成白夜行那样的轨迹,似更合逻辑。 仅七万字的小说,作者自说自话,无需更多想象或思考即能领略其观点,因为就摆在那里,平直无碍。 现实点说,孩子和家长或许应该看看这本书,提高免疫力哦。
《濒死之绿》读后感(四):有感而发
在本书的后记里,作者有提到写的只是自己喜欢的故事,但是也许是我在义务教育下形成的阅读习惯使然,“非暴力形式的欺凌与暴力形式的欺凌同等严重”这句话时刻回荡在我脑海里,成为我认为的本书的主题之一。阅读过后,我陷入对本书的沉思的同时,想起在初三那年,一个朋友曾经也因为整天被某一个老师指名批评,调侃,嘲笑而向我倾诉:“我最近在梦里都看到他在骂我。”然而我当时并没有对此事太在意,甚至回以“哈哈,你这是被折磨得快疯了。”这样的玩笑。仔细一想,如果那位朋友不那么幸运,被针对的不是一个名声本来就臭到家的老师,而是一位大家都喜欢且崇拜的老师,即使我朋友本身并没有任何对那位老师不敬的行为,是否他也会陷入同样的被同学孤立的情景?这样的想法让我既自责又害怕。愿这个世界上的欺凌能消失殆尽,平衡剂不应该存在。
合上乙一的小说《濒死之绿》之后,在我脑中蹦出来的五个字儿就是:社会认同感,小说中的正雄是个小学生,在班级里并不是那种活泼耀眼的孩子,是个胆小且沉默寡言的男孩,这样的人本身就很敏感,周围的气候总是感染着他,校园说白了就是社会的雏形,你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体验到的小型社会的缩影,正雄的班主任羽田老师刚来就职,急于表现自己,一时间得到了家长、学生和同事的一致好评。但好景不长,羽田老师事实上并不是大家看上去的那样美好,对他的评价也降低了,为了转移大家的注意力,羽田开始寻找挡箭牌。
他发现了好欺负的正雄,在班级中常常拿他开刀,将所有指责全部放在他一个人的身上,羽田老师也因此成功的脱离了大众讨论的热点,可是从此正雄便成了班级里口诛笔伐的学生了,同学们开始渐渐疏离他嘲笑他,人在群体中总是希望得到大多数人们的肯定和喜欢,这便是认同感,小说里的正雄在羽田老师的无端指责中一次次被班里的同学排挤欺凌,使得正雄有了杀死老师的想法。
或许乙一的这本自传小说里想表达并不是认同感这个问题,他所体现的是一个教育体系里道貌岸然的羽田老师这样扭曲黑暗的产物, 但我想除了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外,这本小说里也有可以探讨的内容,比如人是否会为了在一个环境中生存下来而抛弃自我的认知和理想?
一个小团体就好比动物族群,这里面总会有食物链高的那一个和食物链低的那一个,在食物链顶端的那个人会指使比他低的人,这种时候必然产生一种生存法则,为了存活下来的低端的人便会抛弃一切尊严,阿谀奉承比他高的人,自有人类和动物以来就有这种获求生存的循环模式了,只是人们会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能做到何种地步的不同而已,一个山林中不能存在两只虎王,生存下来并且能成为王者的必定是能力高于他者的人,所以不想成为食物链最低的那个要不是默不作声的中间那层人,要不然就成为强者,总之如正雄那样不要成为被沦为最下面的那层人,过着苦不堪言的人生。
小说中是以理想化的结局结束的,但回到现实的社会中人类是否如此美好呢?这真值得思考。
《濒死之绿》读后感(六):有些重要的东西教师资格考试不会考呀
适合一口气读完的小说,读完后并不会特别沉重。相对于以往的黑乙一来说,这次应该就像后记里说的那样只是个老师“想写所以就写了”的故事,非黑非白,一定要说想话大概更偏向灰色一些吧ww 没有在学校里被针对过的人大概永远都不明白,提到一件事情老师永远只拿你开刀的感觉(。•́︿•̀。)虽然大家可能会一起在背地里骂骂老师,但是如果老师明显讨厌、针对班里的一个人,同学对那个人的态度一定也会发生转变正,年纪越小受老师态度的影响就越大。看着正雄思维一步步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对我来说真的非常自然,自然到觉得“会这么想也是理所当然的吧?”,完全不觉得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扭曲或者夸张。有些书评里说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起来反抗——我是真的发自真心的羡慕问出这种问题的人,羡慕你的学生时代hhhh就算被老师施加精神暴力也没法反击的大有人在,如果真是粗神经到能把这个当成玩笑倒也轻松,但是偏偏被精神暴力的大多都是比较敏感的孩子,会考虑很多有的没的别人的看法等等,谁也不敢说一直憋在心里。虽然没有产生“这样的老师死了就好了”的想法,但是不希望她好过,想到她曾把自己弄得乱七八糟就不想她过的幸福,想让她也尝尝在泥沼里挣扎不出来是什么感觉……
多少年过去那时候的事情留下的负面影响已经没剩多少,人都会成长么。现在想起来对老师也没有那么激烈的感情了,反正我过得比她好我幸福多辣(´▽`)ノ♪只是觉得有些人真的没资格当老师,就像这本书里的那位。虽然差点酿成命案,但是正雄也好羽田老师也罢,他们的想法都没有什么特别异于常人的地方,不扭曲的思考方式却差点演变成杀人抛尸……某种角度来说也是蛮可怕的_(:з」∠)_
《濒死之绿》读后感(七):又找回了对乙一的好感
乙一一直读的都是引进版,连年来都有新作引进原本是妙事一桩,无奈这两年都是白乙一当道——当然不是所著不好,不过相较于寻常的温情治愈,黑乙一显然更独树一帜,堪称该类型作中的翘楚,乃至唯利至上的出版商都爱把乙一编进八竿子打不着的三流“另类治愈”宣传语里贴金——唯一一本《GOTH断掌事件》又有些黑的过犹不及难有情感认同,几次三番下来便不复最初的期盼欢雀,倒是这本原先兴趣缺缺的精装小书(虽是向来不喜的精装,幸而装帧算得上精致,即便是辽阔的页眉页脚在不错的纸张和印刷支撑下也不至于多联想到出版商充页数顶价格的诡诈)又令人重温了一回黑乙一悲伤绝望之余的温暖。
2014.9.28
《濒死之绿》读后感(八):社会的雏形
「濒死之绿」
读得第一本乙一的小说,讲述一个在教师的暴力压迫、同学的排挤和家人的漠视不知情三重境况下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学生的内心活动与反抗,释放着看似弱小无援者的暴力。大量的心理描写可见作者功底,也让人不禁联想到韩国电影「熔炉」。
回望自己的小学时代,班上似乎也总有这种老师竖立的"坏孩子典型",同学们也有意无意疏远排挤这样的同学,就像书中的羽田老师,通过把一切过错推到正雄身上,变相缓解班里其他同学对老师的不满,而天真的小学生们,因为有一个"笨蛋"总被老师骂,自己免于成为最差的那一个而获得某种安全感,不自觉的参与到排挤、嘲笑"坏孩子典型"的队伍中。这是一个浓缩的社会雏形,老师潜意识中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转嫁为教育者的暴力。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再度思索,我应该怎样保障我未来的下一代的教育环境?这本书虽不作推荐,但我还想再读一本白乙一看看。
《濒死之绿》读后感(九):《发条绿》!?
原以为看的还是短篇小说集,翻开之后发现是中篇小说。读完之后发现其实这就是短篇小说,就是硬生生拉长成了中篇小说。不仅变得又臭又长,更影响了读的时候的快感。这种故事不仅凑感觉就变味了。如果作为一篇短篇,那无疑是属于优秀的。总的来说,是让我感到比较失望的一本书。 也许乙一的这种描写小孩子心理的文章,我怕等我慢慢长大之后,读的时候的共鸣,感同身受的快感就会慢慢变淡,甚至消失。不知道是因为自己长大了,还是因为文章本身的问题,读起来没有我高中时候读得有快感,有激情,有感动。乙一在后记中说,虽然自己在写小孩子的心理的时候用的是大人们的词汇,正常小孩不会用的词汇,但是只要读者 读出来,感受到想传达的心理就没什么不妥的。确实,虽然描述的词汇不一样,但是能恰当反映小孩的心理,并且让读者感同身受才是最重要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富人为了让农民把不满向下发泄,而不是向上,所创造的比农民还卑贱的阶层。就像正雄自己在班级所处的地位一样。向下发泄也许对本人立场更有利。 当然乙一对人物心理把握还是非常出色的。真的很会抓住读者的心。但是同样的故事,比如正雄被欺负的事例不用写那么多,感觉写多了很烦,有重复感。还有就是乙一除了正雄以外的人真的描写很少,以至于很难去掌握别的人物的心理,也许正符合小孩子以自己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吧。或许是作为小孩的视角确实读不出来那么多别人的心理。但是就算这样,小绿这个贯彻全文的人物说什么字数都太少了。如果再多写一点小绿我想文章应该会更好。也许有的地方,例如最后小绿人格融入进正雄的人格,这种明摆着的事可能不用写读者也都明白吧。总体感觉就是有点啰嗦。还有一点,如果是正常小孩,被老师打了,不可能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就隐瞒被打的事实吧,只能说正雄当时的精神状态是不正常的。 再来说说结局吧。让我一秒钟想起了《发条橙》,可以说形式上完全效仿。如果没有第五章,那就是正雄人格被小绿完全代替,变成了残暴的人,对世界充满仇恨,迎来了老师罪不至死的死亡,也迎来了环境让正雄堕落的残酷结局。变成真正的“黑乙一”。而加入了第五章,就让结局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明天,有了点《白乙一》的味道,老师也算是赎罪了,正雄也从中收益,成功和自己分裂的人格融合,变成了性格健全?,坚强,勇敢,可以说过分的勇敢,怀有善意,拥有怜悯之心的好孩子。可以说这个结局让所有故事中的人物都瞬间成长了,正雄、老师、妈妈、道雄、二宫。全部升华了!?最后的新任班主任,总觉得性格呆的有点可爱,日本难道都是这种奇葩极端老师吗? 这是一篇有关青少年教育,成长,心理,还有虐童的题材。刚看的时候会感觉世上怎么可能有这么缺德,幼稚,自私,像小孩子一样的老师呢?有怎么可能有这种毫无勇气,懦弱到极点的孩子呢?(可以归咎于儿时的车祸,为了逃避痛苦的回忆,导致自己人格当中残酷,冷静,勇敢的人格被分离,封印起来了。)其实读完想想,说绝对不可能,那肯定是不对的。 同样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很能体会正雄的感受,儿时的我确实和他有几分相似,虽然不像他那么极端。我想也许乙一小时候也是个内向的人吧,又有多少反映出了乙一自己真实的想法呢?
《濒死之绿》读后感(十):无可救药之人
读了黑暗中等待之后再看这部,并无太大感觉。
只是觉得正雄很可怜。
想必乙一小时候也受过欺凌,内心没有安全感,内向,害怕与人交流,在众人面前引人注目。因为连看了两部,他都这么描述着主角,亦如描述着自己。
其实性格方面和乙一书中的主角有点相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甚至害怕大家注意到自己,自卑又懦弱。可看书的时候,却并未完全能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主角的痛楚,可能因为描述的还差点,也可能因为主角喜欢麻痹自己,连带着读者也麻痹了自我。
封面介绍这是黑乙一,但就从结局来看,只是曾经一度内心暗黑到极点,却在最后刹了一脚,让人有点措手不及。本来已经准备承受死亡的结局,却来了个这样平淡而大人般成熟的正雄的心理描写,确确实实,不知道是不是松了一口气,又觉得不解恨。
当然,我从来不赞同以暴制暴。如果羽田被杀,我亦不同情他,却也认为正雄是有罪的。而这里的正雄的做法,却偏偏符合了现在我的价值观。不原谅恶人,却也不要把自己变成恶人。不要成为了无可救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