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春雪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4 04: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春雪的读后感10篇

  《春雪》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3.00,页数:40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春雪》读后感(一):巨大芳香之臭和肮脏之雪。

  关于清显

  清显死了,在我看来是他的美将自己吞噬。他的美是一种巨大的罪恶,其中馥郁的香气闻起来让人头痛恶心。而他所染指的所有人,所有闻到了他周遭香气的人都惨烈万分。聪子如同那盖住花朵的雪,隐藏住了一小部分味道。但是她最终无能为力,连同花瓣一齐枯萎,从这尘世流淌出去。本多结实的法之城堡也飘进了清显的香气,让本多原以信奉的木石变得单调乏味。而饭沼,朴实纯洁的爱和信仰也变得污浊不堪。绫仓伯爵和松枝侯爵的美好图景惨败不已,王子月光姑娘也病逝。所有人都悲剧性的死亡,只有清显惨烈的绽开在肉的废墟之上,呈现出令人窒息的美。而在这美的背后,也腐烂着所有的花瓣和希望。

  他拒绝所有幸运的美好,反倒热爱禁忌苦难

  清显啊,你那光洁亮丽的媚态背后,在柔软的乳头下面堆满了饭沼曾看见过的脏雪呢。

  《春雪》读后感(二):春雪

  纵观三岛笔下人物,无论是自传小说也好,真实人物为原型也好,又或者虚构也好,多多少少都有些变态。但是他所创造的变态,都基于对美的极致追求,《春雪》中的清显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一个高功能心理变态,清显完全具备以上五点特质

  由于长期养尊处优,他对世俗东西有种与生俱来排斥,在这种长期排斥中产生自大,再有变态的自恋。

  由始至终,清显的一切行为都不是“以爱之名”,而是“以美之名”。

  他所追求的美又是什么呢?和三岛本人一样,美的极致即是毁灭。不止清显,三岛笔下的每一个主角都是他美学化身

  清显在与聪子的交往中,从一开始,他对这段感情的预见就不是圆满,而是如何使其残缺不堪。

  他比谁都明白怎样得到聪子,让她更迷恋更爱自己。在享受被迷恋中的过程中又得到灌溉自恋的养分,再依仗这自恋去摧毁聪子对他的爱,创造出变态式虐恋,可以说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楷模

  和聪子私会发生关系到堕胎,这些违背道德伦理的事都成为了扩大残缺的筹码,包括最后他在身体极度虚弱时去见聪子,被拒绝后依然坚持,难道真的是因为爱?难道不是为了毁灭得更加极致更加暴烈?

  几年前我觉得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几年后再看更像一个反爱情故事

  许多人追求美的同时也在强调永恒性,能永生的才是最美的。

  但三岛强调的却是昙花一现顶峰之美(日本物哀,不详细解释了),无所谓之前有多恶劣畸形,无所谓死后会不会被记住。所以清显死了,并且享于这毁灭。

  《春雪》作为《丰饶之海》四部曲的开篇,很多人都说它完全可以独立成书。

  我丝毫不这样认为,没有清显这一生大概也不会有后三部里的本多。清显用毁灭,死亡抵达终结点得到满足。聪子用遁入佛门破执来否定清显的存在,实则上也是否定了之前的自己和本多。而本多呢?他看似最理智正统,实则心更大,追求得更极致,没有任何事能让他得到满足,所以他只能用漫长的一辈子去复刻清显短暂的一生。

  《春雪》读后感(三):春雪:清、寂、灭

  丰饶之海,按着书后的尾注,是出典于《滨松中纳言物语》中梦与转生的故事。春雪,总是浪漫伤感的。春雪的故事,也是一则令人忍不住叹息的,向死而生的爱情。

  第一次读三岛由纪夫的小说,看完《春雪》后又找来了金阁寺,打算看看三岛早期的文笔。《春雪》是三岛写作生涯后期的作品,是三岛最后写成的,庞大作品集《丰饶之海》的开篇之作。

  对作者和故事,了解得都不多。只想以一个刚合卷的读者身份谈些浅见。

  小说很美,讲述两个出身高贵青年人爱恋青春恋情本就自带着美好的霞彩,更何况,故事里叫做“清显”和“聪子”的年轻男女,在三岛笔下美得惊人,纯洁地惊人。

  清显家松枝氏,是明治维新后发迹的武将之家,新式华族。清显的父亲,是位极乐天又伶俐的侯爵,母亲虽然生了张含忧带悲的长相,却同父亲一般,情感极为粗糙。清显的父亲,羡慕旧式贵族优雅,将儿子清显送去绫仓家教育。因而,和自己“暴发户”般追求表面浮华和新式的家庭相比,清显显得格格不入了些,他美丽,纤弱,敏感,是为感情而活,连他自己都觉察到自己同这个家族是多么地不和,他称自己是“扎在家族手指上的一根美丽的荆棘”。

  和“还是个孩子”的清显不同,聪子虽然一样年轻,却成熟智慧地多。从年幼起,聪子就比清显要聪慧沉稳。她美丽、聪慧又可爱,可是在这场爱恋中,清显作为掌握恋爱权力的人,是主导所有的。而让还是个孩子的清显,掌握两个人命运,故事的悲欢早已写定。而这种权力,一是男权社会给予,能让一个少年握了那么多人命运的轨迹,而这个懦弱情绪化的少年是根本不自知的,清显从来也不曾懂得何为责任,不曾想过承担,在他少年般清朗的泽园里,他永远能做到只凭感情去选择,去拒绝,去生活;那么聪子呢?难道她不明白,清显致命弱点,会如何注定这是一场声势浩大却不得不徒然结束闹剧?我想,她是知道的。当清显还不曾想,两人在天皇敕许赐婚下偷情意味着什么,聪子却已经明白了前路是何种模样,她对本多说,自己没有遗憾了,哪怕下一刻死去。这个少女冰雪聪明,如果她爱的不是这样一个任性又骄矜的少年,应该会很幸福

  清显,明白自己有多美,这让他成为一个骄矜又骄傲的美少年。他超乎想象地敏感。水晶般的心,脆弱坚硬

  清显与聪子的爱情悲剧,透着种纯粹悲伤。和杨家女将或者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不同,三岛笔下的爱情悲剧,简单得多,它激不起除了纯粹伤感外的情感,无关乎愤慨,无关乎悲壮,只有伤感。在清显难以言说又捉摸不定的情绪下,聪子的爱情和两人的命运,也就在这样模糊曲折起伏着。保持着骄傲和不明白来源的骄傲,清显决意失去聪子,比起恋爱的责任,婚姻的责任,他好像只想享受纯粹的恋爱感情。他是什么时候明确自己其实的确是深爱着聪子的呢?在天皇的敕许下达之后,在“决不可能”中,他明确了,原来自己是深爱着聪子的。他是任性的。在明确了之后,他仿佛忘记了自己长达半个月对聪子的不理不睬,对聪子“请清少爷想想办法绝望呼救的漠然,他带着因为明确情感而感到的清明愉悦和厚颜,又一次裹挟了聪子。清显的美和细腻,像极了贾宝玉。

  清显这般的爱恋,只在一个纯净的小小世界里,包纳了聪子和自己。可是,这样小而美的纯粹情感的世界又能维系多久呢?这场声势浩大企图,终究,像海水一般,不远千万里野心勃勃地奔袭而来,却只能臣服陆地的征服下。

  有人看完小说,很是不能理解。是清显自己,一步步地埋下了命运的地雷,将自己的爱情肉体炸得粉粹,的确难以怪罪他人。但是看完小说,倒也能理解清显。年少时的爱恋,恰如夏日晴空渴望雷霆暴雨奋不顾身地想燃烧想喷涌想毁灭。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人的一生中是由几次成长危机作为节点而连续起来的。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危机,是致命而危险的。度过了这一时期的成长危机,就能平顺地朝向下一个人生节点前进,但若是没有,就只能夭折在这里。清显的爱恋太喷涌,他又一心只为感情而活,难免那么早就耗尽了生命力。理智而规矩的本多在看清显的那些梦日记时,不知道是否会赞同或者羡慕这样热烈而短暂的爱与生命

  看完小说,除了故事之外,我还接的三岛文字中流淌的无形之物。迷梦中,似乎感到,那些文字一个个在香烟袅袅中也气化蒸腾了。它们挣脱墨色形体,幻化成一片雾状,成为形而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意”。三岛描绘月修寺冷寂山林,湖心岛次第渐染的红叶冬日里冻的僵硬土地,还有日俄战争画面里萧瑟的荒原....它们疏朗冷漠,给人平静的寂灭感。这种寂灭的伤感,一点也不激烈,不会引起你内心的波动,不会惹来泪水,只是让你会忍不住地叹息出来。日本文学中的这种凉意,就如横滨的冬日吧,不彻骨却浸心。

  故事的最后,美丽的聪子在月修寺一心向佛,守着密林寂寥暗夜,在下一卷故事里,老成了老尼。清显则死在了二十岁那年。两人的故事,不过从一场春雪到第二年的春雪。

  《春雪》读后感(四):世事幻象,人生皆虚无

  书非借不能读也,在首图借来的书,在临近归还之日前赶在返程回家前啃了三天,终于看完了。

  这本书是陈德文译作的,没读过其他译者的作品,也不晓得原文是否就是这么细腻优美的文字,单单看中文版,惭愧的说,里面有不少中字我都不认识

  初识三岛由纪夫是因为去年要去日本看金阁寺想做些功课,然而匆忙出发没有实现,后来看黄磊黄小厨的美食节目里面撒鸡汤又提到了这本金阁寺,一直就留了个念想。辞职后一直感觉在虚度光阴无所事事,那天在首图本想借金阁寺,明明看到在库找了半天书架就是找不到,无缘,看到其他三岛的书摆在那里,崭新的像是没有被人开封过一样,而且封皮清爽极简,于是就拿着这部厚书回来了,中间由于出去玩了一圈一直没开始,前几天终于迫于还书压力读完了,赶在回家前把读后感记录一下。

  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写所谓的评论,这些都是自己像日记一样的感想记录而已。这类作家已经离开多年,作品早有后人评断分析,我酷爱这类,因为一定不会浪费时间在一些所谓的畅销而只是包装出来的书,毕竟对于自己的文学素养判断力一点没有自信。读春雪中,每每有很多感触却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该如何表达时,就打开豆瓣或者知乎搜搜看书评,哟,豁然开朗,于是读这本书的一些想法也是像裁缝一样取了好多优秀思考者的布料

  为什么要读书呢?说实话很多时候只是很虚荣的让自我感觉没那么肤浅。因为泪点低、想得多、容易沉浸在书中或者电影中更别提现实中那些无能为力的人性阴暗面,总是努力拒绝深度,就想看个喜剧,最好穿插着一点点的哲理启示,小说呢不仅要有剧情还要有升华,就像小时候语文课跟作文写作一样。当然,世界那么大,有好多想做的事想看的风景想穿越的历史,然而现实就是既穷又懒,所以书籍跟电影电视剧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让我们去体验,去体验向往的生活,跟主角一样去想去看去做,所以,我要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

  之前就谢过自己读故事有一个很简单的分辨优劣的方法就是画面感,读着读着自己好像就搭建了一场戏,画面清晰准确,上一次有此感觉是《一个人的朝圣》。春雪描绘的场景描写的每个角色的心理,都太准确细致,没有遗忘任何边边角角,不给你留一丝空间补充,知乎有个答主说三岛就像洗脑一样,把每个片段每个想法都掰碎揉捏成文字,全面移植到你的脑中,如果说有的作家是稍稍留白给你填满你自己的想象力,而三岛就是任由他的无边想象力带着你浸入。不得不说因为越来越浮躁的自己,读个十分钟可能就拿起手机刷个八卦的我,并没有很认真的去沉浸在三岛设下的场景中,不过即便这样,他对于人心的描绘,常使我太有代入感,呀,这不就是我么,这不就是我想的么。

  三岛在我们看来略显悲剧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性格,细腻敏感拧巴但充满想象力,完全的体现在了他的文字中,他描写的主人公清显羸弱敏感又作,他对聪子的爱直至有了阻碍才迸发出来,还因为自己的自尊幼稚自以为是一次又一次的折磨自己跟爱人(当然,人家毕竟才19岁,你我十九岁时不也幼稚笨拙么),最后的结局也是情理之中。经常会把三岛的丰饶之海四部曲比作日本的红楼梦,规模宏大,在特定的历史下,以小见大,描写人性,也同样是在一个富庶阶层,贵族生活,清显和聪子也如宝玉和黛玉一样。

  虽然很多地方没有细读,也读不懂,但三岛在这部作品中借由主角们讨论了一些诸如佛、生死因果轮回意识意志、西方哲学等等方面,很是佩服三岛在那个年代会有如此多的思考,也可见他内心的纠结。有足够多的见解却找不到答案,是叫人思考后更加矛盾挣扎原因之一,也是我偶尔会害怕自己思考或者深究的原因,没有足够大的胸怀跟聪明的才智,却见不得世间不平不公之事,却想深究未解之谜,试图找到方法却因资质平庸自私懒惰更加矛盾挣扎,唉。书里面说到了“一个想象力贫乏的主儿,往往直接从现实的景象中获得自己判断食粮,而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会立即筑起想象的城堡,并把自己封闭与其中,关紧所有的门窗”,没错,想得太多反倒拘谨了自己,活的更累,清显受此害,三岛更是,但三岛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行动派,毕竟是想用自己悲壮的死亡来警醒世人的主儿。

  20170122 01:15

  “世事皆幻象,人生皆虚无。”这是译者的后记里面提到的,在封底的扉页上跟春雪的大结局一起出现,于是还没读之前就被剧透,读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总结在脑中提醒我去寻找各种证据去证明主题,有了条条框框仿佛更难在圈外找到其他什么隐藏的蛛丝马迹的主题,更别提我这种读的稀里糊涂的人。今天还书前觉得读后感内容太单薄,于是用印象笔记挑了几段来做记录。比如说清显跟聪子相约看雪的那段,细腻的感情跟场景描述,仿佛我们就是清显一样,心灵相通,一起去体验爱情,一起去品味初吻。比如说接下来本多的思考,他提到了个性,也许我们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然而时代中、时间洗礼下,我们会跟众多我们认为平庸不堪的同龄人一样,化为一个模式,最终后人看到的唯一的一个模式,也许跟我们不同,然而不重要。比如说王子们跟清显本多在海边的讨论,时间与空间,感情与实体,历史,转生等等,我看的有些迷茫,也许再聪明点,才能读懂哲学。比如说聪子对于死亡的理解,“我已经尝到了活着的幸福,也就不会永远贪婪下去。如果把这看作自己的特权,那不就是愚蠢的人么?……”确实,如果已经觉得不枉此生,在面对那些艰难的困境下,离开也许就没那么悲痛了。比如说清显好多次的内心剖析,自怨自艾,认为一切都不能改变,甚至也不愿过多去解读自己的梦,自怨自艾,而最终,他终于认清内心想法想要拼死一搏,去改变现状的时候,也是他最后一次,赌注是自己的性命,讽刺的是清显变了而现实没有改变,也许是这就是门迹提到的因果,但更多的好像就是人的渺小跟无力,终究也改变不了什么,毕竟人生皆虚无。

  里面的角色们貌似都是听天由命的主儿,极少反抗极少斗争,仿佛一切都是宿命,生来就是为了死去而已,有点像迷茫的自己,只想当下,未来不愿多做分析,把不如意归结于命或者赎罪,不想去反驳,听之任之,某些经历造就了我这样的性格,性格造就了我遇到这些经历时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明知道不好,明知道年轻人未来有很多可能性,却真的缺少了好多活力跟憧憬,所以在读这本书时好像也有了很多共鸣,“世事皆幻象,人生皆虚无“”,好像是给自己找了个特别好的结果,因为我毕竟改变不了什么,即使有所改变然而历史也只会记录那大多数的模式而已。

  其实我想改变的,不想这么被动且悲观不想这么坦然接受一切,也想事事放手一搏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希望我可以做到,加油!

  20170122 23:50

  《春雪》读后感(五):若有风雨来,我必与你相见

  第一次接触三岛由纪夫的文字,以往对他的了解只限于大家对他颜值的追捧,以及对他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的大肆渲染;我觉得但凡一个大有颜值资本的人,可能内里都有点恃才傲物,这种恃才傲物并不一定表现为待人接物的高傲,更多的是在某些方面(比如审美)的偏执和虚幻。看完这本书感觉三岛由纪夫对于美有一种执念,他的代表作《金阁寺》大约也是为此而来,因为美,所以毁灭;这本书里美的人物是清显,清显最后的命运可想而知,美的也是这段爱情,这段爱情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但从这样的角度观察,以常人的眼光来看,三岛由纪夫果然是个骨子里透露着悲观的浪漫作家了。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太像《源氏物语》了,人物设定也好,感情基调也好,不同的大约只是时代不同吧,不知三岛由纪夫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紫式部的影响。最明显的一点,源氏和清显一样,都是极为美丽甚至美的不可方物的男子,只是源氏比较开脱,不像清显这样高冷。源氏和清显一样,都有自卑的影子,源氏的自卑在于他的身世,生母地位不高,成长过程中一直处于寄人篱下的状态,清显的自卑则是家族的自卑,更准确的说是侯爵的自卑,侯爵出身武士家族,为了让儿子学到一些士大夫气息把他送到伯爵家中做干儿子,值得注意的是伯爵虽然世代接受皇家的供奉,但是实在是家业式微,只是徒留着名声而已,论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绝对是比不上侯爵的,一个是家道中落,一个是武士家族,他们似乎有某种地位的对接,所以侯爵敢请求伯爵收清显为养子,其他家大业大的世家,兴许不会接受这番家风觊觎;在伯爵家中长大的清显完全不同于松枝家族的血气方刚,他看起来悲观、动摇、没志气,所以后来的侯爵简直非常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了,他所追寻的“优雅”原来是这样的“色厉内荏”吗?

  伯爵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形象,家道中落是绝不意外的,想必也是世世代代不作为的必然结果,他骨子里永远都是对于当下的等待,永远是踢蹴鞠,不管谁踢起来,一切未定之时就是蹴鞠还在天上的时候,不必担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蹴鞠总会掉下来的,掉到谁那里就再说,总会掉的嘛。他人生中最光彩的事情大概就是在皇宫中做和歌的评审,然而这极有限的光彩是很可怜的,虽有伯爵之位,可是处处低人一等,与人说话也小心翼翼,重要的是他的木讷使得他并不觉得自己的处境有多难堪。

  全书从对清显的赞美开始,当然这种赞美仅限于外貌,紧接着将清显展开,掰开他的内里,读者轻而易举地发现了他不那么可爱的性格特质,随着这些特质的蔓延,全书情节的一举一动都是围绕这些特质展开,最后呢,发展成为悲剧,以这段爱情的美丽作结,与此同时,饭沼在报纸上刊登的对清显父亲侯爵的批判信从侧面却是对清显的肯定,而且本多对于清显的感情也真挚多了,甚至本多受到清显的感染,多了很多感性的东西,这两个人的反应都反映出他们对清显的认可,以及清显的美具有的巨大影响力,所以即便是他的生命消失了,他的美仍在人们心中,小说也以美结束,同时最后丑的侯爵儿子和美的侯爵儿子(清显)坐在一起的画面更是将这份美定格,美始美终,这是作者最大的偏爱。

  书中也涉及了很多思辨的内容,主要以本多的辩论和思考为组织形式,本多这个形象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一个国家的振兴当然最需要本多这样的人,如果清显也和本多一样,那么侯爵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本多的思考有一些很触动我,比如我们生活在一种模式之中,我们将会和我们不喜欢的人作为一个整体接受未来的人的评判;比如到底有没有来世或者说来世有没有意义;他对法律的思考也是很深刻的,能从社会学、哲学甚至历史学的角度思考。本多和清显能成为好朋友,也是极为偶然的机会吧,高冷而富有资本高冷的人碰到不奉承的人,会多留意一些,本多在这份不奉承中又多了点才智,所以清显能对本多多一份喜爱。

  很遗憾并不是多喜欢清显,有一种距离感,作者所塑造的美是让读者仰视的,这一点有点累人,这份仰视让我敬而远之,反倒是多些世俗气的本多更讨我喜欢,也正是因此,对于本书的一些东西无法做到有很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从更远的地方看这段故事,更多了点莫名其妙,即两个明明互相喜欢的人,门当户对,最初也毫无阻拦,为何没能在一起呢?当然,这份莫名其妙只能远看,它只涉及事实,而不涉及人的性格,不涉及三岛由纪夫的美,一旦考究一下清显和聪子的性格,就觉得一切似乎也没什么奇怪的了。两个人起初是试探,是不敢低头和保持小我的怄气,不是简单的不肯迈出第一步,清显多了孩子气,聪子又有点八面玲珑、前后不一,这对于孩子气的清显来说是很不相宜的,聪子首先要试探清显对她的感情,清显觉察出来之后又大肆吹嘘自己的性经历,以此来表现自己根本不吃聪子那一套以及他不再是个孩子,清显后来意识到自己这番戏弄的不合适之后请求聪子在收到信之后不要打开看谁知聪子默默看了,看了之后初始还不发作,先是打探了虚实,得知清显说谎之后表面上依旧很友好,这期间他们的感情是升温的,在清显终于吐露爱意之后却又说出最能惹恼清显的话,说他孩子气,清显得知聪子原来看了那封信之后,感觉受到了欺骗,于是拒绝接受聪子的任何示好行为,直到天皇将聪子敕许给洞院宫的三王子一切都无挽回余地之后,清显才回心转意决定接受聪子,这之后就各种秘密约会,直到聪子怀了孕,任何打胎,再后来聪子出家,拒绝会见清显,清显郁郁而终,任何结束了,清显始终是孩子气的,聪子则把他们之间的美好的情爱封存了起来,然后再做尼姑,总而言之,他们都很能作。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若有风雨来,我必与你相见。感觉这句诗的美也很符合《春雪》。

  《春雪》读后感(六):无意义的美

  东西方美术史上了一个学期,唯一记住的只有罗一平老师讲的一个故事。

  老师说有一天在楼梯间,看到一个漂亮的女生,手上端着不锈钢的水盆,盆里装着清水,正一步一步往楼梯上走。突然女生一步踏空,从楼梯上翻滚下来,不锈钢的水盆敲着楼梯叮叮当当地滚落下来,清水哗地泼出来,顺着楼梯留下来,伴着漂亮的女生的滚动。老师突然不可抑制地大笑起来,他觉得眼前的画面十分美丽。而在旁边的女生的男朋友,大概是脾气好,老师因而免于一顿揍。老师对着我们这群哄笑的学生解释说,他当然知道当时的大笑是不厚道的,但是他只是觉得当时的场景太美了。美跟这些东西是没有关系的。

  这是我在读《春雪》的时候,反复想起的故事。美是无意义的,对美的愉悦更多地是本能,而非我们经过价值判断带来的正面反馈。毋宁说,若对事物先以道德、伦理的视线检验之后,才能对美进行判断,其结果不是发现美,而是筛选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美;其结果是阻碍了对美的观感。那些被观念囚禁的美,在沉默、禁言以及惊恐暧昧的眼神的封锁下,成为了只能在黑暗中登场的禁忌。禁忌要得以形成禁忌,只能以不被诉说、不被描绘地方式诉说和描绘。禁忌的轮廓必须暴露在曙光下,然而禁忌的真实只能隐匿在黑暗中。因此清显和聪子在海边月影下的拥抱,“这是怎样的一次拥抱啊,这是"禁止"的拥抱!他们弄不明白,这禁止对于他们来说,是夜的本身,还是即将到来的黎明的曙光?“但是,美跟这些东西是没有关系的。因此聪子才会说,”不知道为什么,清少爷和我明明犯下了可怕的罪过,但丝毫不觉得是罪过,只感到身体受到了净化。”

  《春雪》读后感(七):纯真之死

  如今,谈到三岛由纪夫,谈到他留下的文字,喜欢的人倾心其中,不能自拔,不喜欢的人,视为异端,掩鼻而逃。他的人和他的文一样,神秘中涌动着浪漫 ,颓败中隐现着绚丽,像是一个永远的少年,以其充满张力的肉体和精神,自负地对抗混沌的世事,不论生死,只求耀眼,让人慨叹。

  《春雪》就是这样一部耀眼的小说著作。作为三岛的绝笔《丰饶之海》 四部曲的开卷之作,写于1965年的《春雪》被川端康成称为是三岛“绚丽才华的升华”。小说结构并不复杂。俊美、优柔的侯爵之子清显与伯爵之女聪子亲梅竹马。清显在聪子被天皇敕许给治典王后,不顾宫廷禁忌、家族和个人安危,以不顾一切的身姿接近聪子。聪子怀孕后遁入空门,清显则忧郁而死。

  正如作者所说,《春雪》是一部“王朝式的恋爱小说”。但若仅是“恋爱小说”,《春雪》就不会如此受人推崇,和《红楼梦》一道被英媒评“史上十佳亚洲小说”了。小说一开始就讲述了关于日俄战争的一幅画,而故事的背景则被安置在明治天皇去世之后的大正时期初年。彼时的日本,传统“大和”精神式微,贵族生活西化,祥和奢华之中却也隐藏着不安。这样的背景之下,外表俊美,内心敏感忧郁的清显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从小被家庭、宫廷赋予职责,被朋友预期过高的期待。然而,他并未被这些所羁绊,甚至无视职责和期待,随性而活,用情感去触摸感知周遭。就像他纯净优美的身体一样,他是纯粹的情感的化身。

  这种纯粹并不以善或恶作为标准。在书中,纯真的清显,简单透彻震撼人心,让人感到美,也让人感到不祥,勃勃散发着简单冲动的力量,如一面镜子,让其他思维形态相形见拙,黯淡无光。在书中,我们看到,清显的同学兼好友、崇尚西方理性的本多,虽“希望自己的理性永远成为那灿烂的光亮”,但却难以舍弃清显之纯真散发出的“震撼生命的魅惑”,并为清显“热烈的黑暗所吸引”。而清显的陪读和侍从,象征忠实、责任的饭沼,虽怒其活的轻佻,却又时时呵护他并为其所惑。不难看出,本多和饭沼压抑着的,正是清显自然释放着的纯真。

  纯粹以情感行事的清显,在18岁这样一个人生分水岭,一旦踏入带着面具的社会,很快“感到(社会)将要迅速开始没落的征兆,就像蚂蚁预知洪水一样”。清显的任性、自负、清高,心无旁骛,任由情感驰骋,一意孤行,与周遭是格格不入的。这种孤立于世的情感,要保持其纯粹和真实,不带上面具或妥协,不可避免地将陷入“悲剧”。可以说,清显的存在和死亡带着浓烈的仪式感。他与聪子燃放生命的爱恋,优雅地闪耀在这个世界,呈现地极为自然、纯粹的力量,无声轻盈地给予奢华、虚伪的家庭和社会以反抗。

  清显的死是纯真之死。这种人性的纯真,随着成长,或如“春雪”般消失、不见踪影了,或蒙尘而至黯淡无光。此种纯真的消逝,在我们回望童年时,亦不难感受。在《春雪》中,三岛以浪漫的情怀和唯美的文笔,将人性的纯真擦拭出宝石般绚丽的光芒,并以“死”的展示使其升华,从中看出作者对“纯粹的情感”的推崇,并与《丰饶之海》第二部《奔马》表现的“纯粹的意志”,反映了三岛美学思想和人生取向。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三岛人生的最终结局了。

  《春雪》读后感(八):随便说两句

  上次阅读三岛的作品还是他的《仲夏之死》,书中淤泥般附着于心头的颓丧感久久不散,后查询作者的资料,得知三岛最终选择亲自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禁对他印象极为深刻。 时隔一年,在书店闲逛的时候发现了整整齐齐的《丰饶之海》系列,看到三岛由纪夫的名字后,那股发自内心的颓丧感再次缠上心头。抱着些许自虐的心态,将这本《春雪》带回了家。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竟然是这么一篇美丽到让人窒息的作品。

  《春雪》这个作品只能用一个字来评价,那就是美。从美丽生动的环境描写,到无处不在渗透而入的对清显美丽外貌的描写,甚至整个故事本身,都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飘雪般的美感,寒冷,让人不安,但美得无可挑剔。

  《春雪》除了整个作品中不断上升,深入人心的美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心理描写。清显早期对聪子那种又爱又恨的,感情丰富的青年特有的特殊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比起情感强烈波动的《罪与罚》,我认为这种描写更加细腻,也更难以把握。

  很多人说《春雪》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或许吧。我在前期阅读中,是丝毫不赞同这个说法的。因为在清显的心理描写中,我无法看到他对聪子的一丝一毫爱意,反而是另外一种感觉无时无刻盘踞在清显的心头,那就是占有欲,控制欲。

  从聪子的一句“要是我不在了”而陷入郁闷和暴躁的情绪,到因为聪子的“责备”他是个孩子而引起的暴怒,我都可以在里面看到强烈的控制欲。正是因为聪子说出“莫名其妙的话”以及高高在上的“责备”,让他感觉到聪子跳出了他给聪子定格上的角色(一个深深爱着他的女子),让他感到害怕,怒不可遏。

  但是看到结尾部分(不得不说日本人真的很喜欢把所有高潮凝聚在结尾,前半本书都是冗长的日常和心理描写),清显对聪子散发出强烈的,拼上命也在所不惜的爱意让我感到困惑。或许乔培王子文中那番话对距离的话能做出解释吧。

  那这么看下来,《春雪》或许只是一场遥远的,存在于心里的美丽雪景。你一旦走近,只会感觉到刺骨的寒意。但是在寒冷中,却总是若有若无地飘散着一丝的暖意。

  第一次写书评,胡言乱语还望大家偏袒。

  .南方人没见过下雪,不知道春雪和冬雪有什么区别!!在我眼里都是雪!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春雪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