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秽》是一本由小野不由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端、本世纪、上世纪、经济高速增长期、战后期1、战后期2、战前、明治及大正时期、残渣。
听见怪声,黑色的人影,听见恶心的声音……都是怪谈中最常见的现象。正因为司空见惯,才会拥有一模一样的小零件,就会给人留下一种连锁反应的印象。
“虚妄”,佛教术语,“真相”反义词。“虚妄见”,即“误将错误的东西当作真实”。“虚妄体相”,即被烦恼或先入为主的成见蒙蔽了双眼,误以为本不该存在的东西是存在的。
第一次选看小野不由美的作品,其一是“读客”小说文库近期引进的新书,其二日本即将对原著电影化(桥本爱出演),所以我很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鬼故事。
《残秽》无论从书名或封面猜想,都贴近“恐怖”之流。可是,看完以后有些期待落空:只是一本披着惊悚外衣的探灵奇谈小说。小说的故事性偏乏味,休闲阅读目的而言:并不推荐。
然而作者写作能力确实了得,单凭扎实文字功底就可以把很无聊的“寻访记”写得神秘又生动,因为落笔显然经过雕琢,词句通俗易懂,段落自然通畅,记叙详细完整,所以是对得起粉丝的。
故事以“我”的角度出发,伪自传形式记录探秘“凶宅”的悬念成因。主线以时间为轴条理清晰:事件是“我”和久保女士分工搜查进行,时间从2001年到2009年正向流逝,线索是通过收集素材拜访居民获得,从本世纪到大正时期(1920年左右)反向发掘。不属于“推理”而是“揭秘”。内容写得像真实发生过一样。尽管角色们同样主张“无神论”,面对那些匪夷“现象”,用“科学观点”牵强解释无补于事,最终还不得不下决心寻根问底。
小说里还带出非常多角色,牵涉大量家族姓氏、地理位置、背景事件等资料,所以对读者来说感觉会累(备注帮了不少忙)。
这本小说恐怖吗?
全篇大致只有不到几处对房间诡异的呈现,惊悚情节有形象描绘,有毛骨悚然效果但并非重点部分。要说印象最佳一段:“会扭曲的画像”一幕气氛到位。
这本小说涉及鬼怪吗?
小说世界里确有存在过那些“东西”的痕迹,就角色来说是将信将疑的表态;不过,主旨偏重延伸到古今对“秽”的考究,后段用古籍法典《延喜式》引出古人对鬼神敬畏之象;灵异皆由“祸崇”或者“罪孽”引致,所谓“污秽”,是必须忌讳,规避的东西,因此古人流传用祭祀去除残留的“污秽”。也告诫我们要尊重风俗和不作死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小说更应该归到悬疑分类,可惜封底的简介几乎将发展趋势全部剧透,剩下只有读者的“体验过程”了。
《残秽》读后感(三):秽
十二国记作者,话说十二国记放我书架都快发霉了还没计划看。结果转型写了恐怖小说,2012年出版,轻松拿奖,15年改编成了电影。
日本的恐怖小说和电影后劲都比较大,记得我在五所工作的时候,在网吧看了咒怨,而后一个月不敢晚上独自上厕所,于是介绍给同住的同事看,他看完说一般,结果他也不敢一个人上厕所了。
残秽的故事并不恐怖,读者写信给小说家她住的房子总有奇怪的声音,两个人经常调查发现周边的房子都住不久,她们开始调查这片土地和之前的住户,从本世纪到上世纪再到明治时期,终于找到了恐怖的源头。一个带有诅咒力量的物件,主人找了高僧各种法器都无法消解,他想到了以毒攻毒,收集了一堆不祥的东西去克制他,结果自然是悲剧了。
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是,无论我们买房还是租房似乎从来不在意住宅和土地以前发生过什么。日本这种故事称之为怪谈,故事都不大,零零碎碎,拍成电影还是蛮好看的,比如怪谈新耳怪之类的。这类东西现在看的很少很少了,这本书也是看到几个月,才买了放松下。
《残秽》读后感(四):一直觉得适合电影,今惊觉真有此企划……
本书大陆出版就看了一半。今日终于看完。
按照走访时间层层递进,随便交替之前的历史。
在走访过程中,男主(我设定的)的妻子因为被感染!疑心病,疑心男主和女主……的诡异发展也不错……(可能略老套哈哈哈)
不过我小白呀哈哈哈,但是看书的时候,觉得适合映画化也就一直在想入非非?哈哈哈
电影镜头我觉得也不必要额……不太懂,就是纪录片那种(偏摇晃不定点那种,有人能懂我的小白话语咩hhhh)或者中规中矩的那种吧……
背景音希望是平常的那种杂音(日常的没过滤的声音?)
算了看过的恐怖?类电影不多★
《残秽》读后感(五):很有特点一部恐怖小说
平时看怪谈和恐怖小说也不是特别多,稍微讲一下
第一视角并不是说作者在故事中扮演主角,而是作为“真实的自己”出现在故事中。作者早年的写作经历、这些年中的身体状况等等现实都在作品中有所提及。
作品中出现了作者的怪谈小说家朋友,作者的丈夫(新本格推理大神绫辻行人),而且各个都以真实身份出场,没有遮遮掩掩。甚至,作者连丈夫喜欢搓麻等细节也写出来了(绫辻行人1999年得到第30届麻将名人赛的冠军,是个麻将大神)。这使得对于读者,尤其是对作家,这个作家群体和这个领域比较熟悉的读者来说,这个故事和现实的分野更加模糊,让人更加“入戏”。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小说更像,或者说是作者刻意想让它像是一种类似于“恐怖报告文学”的文体。
第二,作者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不停地自我反省和反驳。
虽然是怪奇小说作家,但是作者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唯心主义者。在对灵异事件的调查过程中,作者不停地反省:这些事件是否真的有联系?是否可能仅仅是巧合?是否有可能一切只是虚妄?
这种态度和我们一般人面对灵异事件时的态度很相符,让人觉得作者并不是为了写一部恐怖小说而故意设置的剧情,而是真真切切被事件引导和吸引,不得不行动。
这一设定同时也非常巧妙地把灵异事件放置到一个亦真亦假的位置上。看过日式恐怖片的读者应该有经验,最恐怖的点并不是恐怖出现的那一霎那,而是之前逐渐酝酿的过程。恐怖的出现,就像是波函数的坍缩,一切定格,想象的空间被固定在一个点。而亦真亦假,似有还无的氛围则可以持续很久,让你时时刻刻刻觉得不安宁。
故事开始的所谓“灵异事件”说实话非常不够level,无非是听到怪声,怪声还不是什么人声,仅仅是“带子摩擦榻榻米的声音”。
调查展开后,得到的线索也是东一块西一块,看不到什么联系,让人觉得这仅仅是不相干的事儿。整个剧情也特别“不给力”。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事件的范围越来越广大,时间越来越久远,程度也越来越深重,事件之间的联系也慢慢展现。直到最后“怪谈的盛宴”那一节,所有的线索在此汇集,无数小的事件得到了同一个源头。至此,之前所有看起来不怎么起眼,在寻常小说中习以为常的“恐怖梗”的微小分量,全部负载到了这个“源头”上。于是,这个“源头”在读者心中的分量瞬间暴涨,无穷无尽的恶意,邪念,阴影和黑暗都从这个源头处汹涌而来,变成巨大的压力和寒意。
最后,我想,设置一个确切的“源头”固然是好的做法,但作者若是虚写到底,在最后打出一个问号,抛出一条无头线索会怎样?
这确实是真正的源头么?会不会这个源头也是被一条更久远,更邪恶的污秽所污染的分支?
那么,读者恐惧的来源将不是一个确切的点,而是一片空虚。这个故事的“余味”也将更为糟糕
小野不由美是货真价实的鬼才女,这许多年来创造的故事竟都离不开神鬼传奇得题材。尽管如此,每一部小说的风格又各不相同,以至于读者对她的作品的期待里都透着神秘感。
时隔九年之后,最新出版的基本小说与之前也有了很大改变。如果说《十二国记》是小野“主上”的青春畅想,《尸鬼》是年少的奇想,《奇幻贵公子》是对灵异奇谈的挑衅,《黑祠之岛》是对神鬼之说的思考,那么《残秽》就是小野多年怪异志趣的沉淀与升华。
带入现实的鬼魅
这部打着恐怖旗号的文学作品更像呈现日本近、当代日本社会群体心理状态的纪实文学。作者以真实身份于情节中现身,在故事中穿插身边琐事,使之更加真实。难道这是一件真实发生在小野身上的事吗?所以,这好几年来,她的身体一直不好,一直没有出过书就因为如此吗?诸多这样的疑问给小说增加了意味深长的惊悚感。
不只细节处尽见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就是在诡异事件发生过程中,为了论述其真实性所采用的案例,也是日本近几年发生的真实案件。且不少案件在事发当时引起了全国不小的震动,引发了举国上下的热烈讨论。在中国姑且不好评断它的代入感,就日本而言它能造成的效应相信可见一斑。
日本的惊悚文化
日本拥有独树一帜的恐怖风格,90年代甚至在整个亚洲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谓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亚洲恐怖作品风格。但是,随着新秀的撅起,日本恐怖电影也好,小说也罢,都暗淡下去。即便如此,现在的日本恐怖小说,惊悚电影、动漫等作品依旧保持着独有的特色,并没有在本质上发生太大的改变。
稍有不同的是,如今的日本恐怖作品在题材的选择方面更倾向于套用传统怪谈故事中案例,在近、现代时间设定的剧情中窥探人性深处亘古不变的阴暗面。或浅显或深刻,都在以这样的形式展开各种诡异的故事。
《残秽》或许可以归入此列,却又有不同。这本所谓的恐怖小说本身其实并不可怕,通过作者与自己的读者就一灵异现象进行调查,在一层层揭开事情真相的过程中,展示出了日本群体恐慌的社会百态,也揭露了不同阶层群体的生活异相。身份各有不同,“恶”却如出一辙,正因如此才使得黑暗面如疾病一样四处传播,无法收场。
小野的怪谈鬼景
有趣的是,小野没有在作品中大张旗鼓地渲染气氛,也没有滔滔不绝的描述各种煽动内心恐惧的细节。她反而以亲历者的身份,想方设法用悖论思维否认灵异事件存在的可能性,直到事与愿违才坦然接受这样的事情真实存在。当读者以为她会在最后给出一个具象的“恶”态时,她又再次以客观的角度否认了无法解释的事件存在的事实,认为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无非虚妄。
不管是否真虚妄,故事中提到的几个大事件如金融危机、少年杀人事件泛滥、矿难、工厂火宅、寺庙檀家等问题都值得注意。虽然作者没有大篇幅的评述,这些案件却是日本传统观念和信仰正在快速消失的证据。社会流动性不断加快后,造成的群体性内心恐慌似乎可以理解为个体观念“断根”后,不知不觉中激发了潜伏在内心的“恶念”,召唤出来的不安心态。
日本的社会群体恐慌感不只小野这部《残秽》中有所表现,不少本格推理作家,甚至村上春树的《IQ84》中也有展示。但是,小野所表达的却是最为客观、有趣的。“残秽”是日本所有的一种灵异怪相的变体,小野以纪实性文学的创作手法来辩驳它存在的意义当真是新奇而大胆的尝试。
《残秽》这本书里的恐怖稍许有些波澜不惊,但是意喻深刻。单纯将它视作消遣来读似乎有些可惜,况且在本格逐渐衰落的时刻,这部作品的问世犹如一阵春风扑面而来,似有为本格推理打破瓶颈的潜能。
:
这部《残秽》是本人在所有小野不由美的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部,它在阅读的时候感觉不到恐惧,可是每每回想细节的时候会有种不寒而栗的毛茸茸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恐怖效果,比起大张大合,如狂风过境一般的刺激更有意思。
此外,还有一点让我喜欢它的理由或许是会被读到这篇感想的人怀疑的。在这本书的开头,作者讲述她的读者居住在有问题的公寓里所遭遇的事情中,有不少与我自己曾因搬家所经历的灵异事件如出一辙。在书中找到这样的共鸣,使我对它多少增加几分好感。
不止于此,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我在阅读到接近尾声的时候,突然觉得耳边传来轻轻的呼吸声和咂巴嘴巴的声音,虽然轻却清晰得不得了,回头看时却空无一人。有点不信邪,几次尝试想证明自己听错,却还是犹闻在耳,当时被吓得几乎魂都没了,现在想起依旧头皮发麻。 不知所谓的恐怖是不是除了传染还会散发,总而言之这部小说给我的体验确实与众不同又诡异怪诞。
《残秽》读后感(七):小野主上的九年噩梦
小野不由美,《十二国记》作者,圈内尊称为“小野主上”。极端低调,十分讨厌在公众面前曝光,以至于无法从网络上搜索到任何照片,连新作《残秽》获得山本周五郎奖时,也只接受了电话采访。丈夫是喜欢抛头露面的推理小说家绫辻行人,遗憾的是每逢登场必被人问起夫人何时能把《十二国记》的坑填完。
自2003年出版《古屋的秘密》后,小野不由美便陷入了漫长的冬眠。2012年7月,小野不由美同时出版了两部作品——《奇谈百景》和《残秽》。积淀9年的神秘作品甫一公布,立刻引起了数百万读者的瞩目。那一年的夏天,日本各大BBS和网站都在激烈讨论小野主上的这两部作品的主题。
2012年7月12日,《奇谈百景》和《残秽》同时上市,不同的是前者由“媒体工厂”出版,而后者有“新潮社”出版。《奇谈百景》是一本收集了99个发生在生活中的灵异故事的短篇集,这些怪谈全部来自读者投稿,尽管有一些十分怪异或者莫名其妙,但是读起来极具真实感。然后是《残秽》,主角就是小野不由美本人。她在《残秽》中的角色就是《奇谈百景》的作者,因此收集了非常多的读者投稿,全都是关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怪事。其中一封来信的读者和她成为了好友,于是小野不由美开始调查这位读者家中无法解释的灵异现象。随着调查的深入,她渐渐想起在《奇谈百景》中好几个故事,都和这次的调查有关(所以读者在阅读时务必要先看《奇谈百景》哟)。随着调查的深入,不仅被牵涉进这个怪谈的地域越来越广,连时间也一路追溯到了一百年前的大正时期。小野不由美的丈夫(呵呵)和好友平山梦明(恐怖小说作家,代表作《杀手餐厅》)也陆续登场,而小说结尾处,小野不由美自己也被卷入其中,因此身体越来越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她沉寂9年的时间里,常有新闻报道说她身体欠佳。这种与真实世界互动的写法,大大提升了阅读时的代入感,让人感叹小野不由美简直是在用生命写作。
与其他恐怖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小野不由美始终没有给出恐怖的“本体”,只在小说后半段为它取名为“残秽”,甚至在故事结局也没有战胜这种现象,而是在意识到“残秽”所牵涉的时间和空间实在过于庞大后,放弃了对抗它的希望。这种远远凌驾于个人之上的恐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实感和绝望感,即使合上书之后,也会久久地纠缠在读者的心中挥之不去。这时,故事前半段的各种细小而不足道的伏笔会慢慢浮现出来,再次在读者心中激起头皮发麻的感觉——原来小野不由美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被缠上了!而如果读者有兴趣,看完《残秽》后再回头看看《奇谈百景》,还会意识到,那99篇怪谈中,竟也有不少是和“残秽”有关的!第三次感到脊背发凉、寒毛倒竖。
精心设置的布局,余味无穷的体验,这就是“主上”小野不由美的惊人笔力。她的目的并非以一个如何恐怖的故事来惊吓读者,而是颠覆读者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洗脑般地在读者脑中植入一个概念,大大延长了恐惧和绝望在心灵上刻下的影响。正如书中对于“残秽”所下的定义:死亡和怨恨会留下一种无法消弭的污秽,深深地扎根于土地中,繁殖出新的灵异来。
《残秽》读后感(八):细思极恐
本作的恐怖不是闻者大惊那类的浓墨重彩,而是从心底渐渐泛起不安的冰冷,武断地说,认为本作完全不恐怖的读者恐怕不是缺乏生活体验就是缺乏想象力,需知恐怖从来就不是变态杀人狂血淋淋的虐杀,也不是什么僵尸怪兽外星人,而是日常中超出认知不可捉摸的骇人未知。小野非常精明的把故事主人公设置为她自己并一直以亦真亦假的写作手法摇摆读者对所谓灵异现象的判断,无论是写怪谈小语收集读者来信的作家身份,还是变差的身体健康状况,无论是爱打麻将的丈夫,还是圈内友人平山梦明,都带给读者无比清晰的真实感,文中的“我”在跨越多年断断续续因而更显真实的调查过程中也没有一味受惊于超自然现象的可怖,而是在用理性思维反思并寻找科学的解释方法之后抛出一个更加难以解答的疑惑,而通过前面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恐怖感最终在酝酿发酵到极限后喷涌而出。
另一方面,小野也没有对本作的恐怖之源下一些“怨灵作祟”之类神通广大的定义,仅仅用“残秽”这个貌似不痛不痒的称呼归纳了文中的系列怪现象,而所谓“残秽”甚至不具有主观恶性,仅仅是亡者一些残留于世的执念,然而,无论是如钟摆般摇动的吊颈女人身上垂到地面的织锦腰带发出规律的摩擦榻榻米的“唰唰”声这类日常到几乎不需要什么想象力就很有画面感的描述,还是由残秽引发新的残秽牵扯出的庞大过往,过到头来几乎可以解释故事开始所有奇怪的和不那么奇怪的灵异现象的细思极恐,简直令人怀疑故事最后给出的源头是不是真的就是一切的原点,结尾处甚至有了一些余韵无穷之感。
《残秽》读后感(九):讲述灵异体验的乐趣
作为灵异组的一个忠实家具,我最痛恨的一件事情是:当大家凑在一起讲亲身经历的灵异体验时,有人突然说“也许是风吹的吧。”“也许是你看错啦。”“也许是老鼠呀。”这种人该拿扫帚赶出去。
而同时,我最不喜欢的一种灵异体验故事是:“昨天我突然被鬼压床了!”,或者“我梦见被狗追了!这是什么预兆?”——想多了,什么预兆也不是。
跟鬼压床或者做噩梦相比,更让人不喜欢的是:披着亲身经历灵异体验的外皮而编出来的傻小子除魔冒险记,那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好假好假好假。
一个真正的真实灵异体验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发生得很突然且毫无由来,就像日常生活的其他事情一样忽然就冒出来了,过程不一定特别离奇但肯定很难解释得清楚,而且通常都没什么像样的结尾,过了就没有了,不会留下什么特别的影响。而讲述这种事件的趣味之处就在于和朋友分析事情的每一个古怪细节,排除一切可能性,体会日常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推理乐趣和神秘感。
《残秽》就是这样一部符合了亲历灵异体验全部乐趣的小说。当然小野主上很可能并不是一个会闲得去总结真实灵异体验几大特点的人,《残秽》的情节大概都是出于小说家高明的安排。但是小说中主人公的行动完全就是灵异体验爱好者们的理想行动方案,读这个故事就像在和两个朋友研究最近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不可思议事件。
事件的起因无比简单,主人公久保小姐在公寓房间里听到“唰”的声响。这个情况真的简单到不好意思当新鲜事讲给别人听,就算被说“是风吹的吧”也无法反驳。不过久保小姐对这个声音非常介意,她做了很多测试,最终确定不是自己听错了,也不是风、排气扇、蟑螂以及其他任何东西造成的。于是她写信给另一个主人公,也就是本书的作者“我”。“我”也并没有以“是风吹的”或者“听错了吧”来敷衍久保小姐,而是和她一起分析。最终两个人由通信闲谈,升级为分头调查公寓的历史。但是随着她们的调查,事情并没有变得清晰,而是越来越庞大复杂。以为自己只是顺藤摸瓜的主人公们发现自己摸到的不是瓜,而是藤蔓那头深埋在时间沉积之下的巨大怪异。
我个人非常喜欢故事的结局。实际上这个故事整个我都很喜欢,但是结局尤其了不起——既不是发现怪物袚除妖魔,也没有符合科学的解释,看似皆大欢喜,但隐约之间又极为绝望,没有故作神秘也没有破坏幻想,作为调查的终点而言可以说滴水不漏。电影版里为了强调恐怖氛围而让所有的角色都遭遇不幸,但是反倒成了普通的恐怖片——何况故事本身就不恐怖。
真的不恐怖。并没有什么规定要求亲历灵异体验必须恐怖对吧?又不是creepy pasta。毕竟我们家具们吧,追求的其实只是一点点心脏可承受范围内的异常和分析的乐趣。说到这里我想起好几年前在灵异组看过的一个贴,时间过于久远恐怕已经找不到原帖了,但是那个经历我确信是灵异组最有趣的灵异体验之一。它是这样的:
「当事人A先生在200X年独自一人去西安旅游。他在西安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同学,旅游也是自己一手计划,没有通过旅行社。他在西安停留的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傍晚,在市中心某条大街的人行道边被一个陌生人叫住。陌生人不但叫出了A先生的名字,还像确认他的身份一样说出了他父母和长辈的身份。然后这个人问A先生能不能帮他一个忙。A先生首先想到此人恐怕是个骗子,于是一口拒绝了他,对方也很干脆地不再纠缠。事情就这样结束,没有任何后续。只是后来A先生越想越觉得哪里不对……」
现在这个故事可能已经过去十几年了,说不定当事人本身都已经不再介意这个事情了。如果当时也能调查一下,说不定会发现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呢?不过现实中的事情一经调查真相往往无趣,所以在闲聊的时候品咂一下那些不符逻辑的细节就好了。惊人的发现还是最适合存在于小说里。
《残秽》读后感(十):心灵上刻下的影响
与其他恐怖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小野不由美始终没有给出恐怖的“本体”,只在小说后半段为它取名为“残秽”,甚至在故事结局也没有战胜这种现象,而是在意识到“残秽”所牵涉的时间和空间实在过于庞大后,放弃了对抗它的希望。这种远远凌驾于个人之上的恐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实感和绝望感,即使合上书之后,也会久久地纠缠在读者的心中挥之不去。这时,故事前半段的各种细小而不足道的伏笔会慢慢浮现出来,再次在读者心中激起头皮发麻的感觉——原来小野不由美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被缠上了!而如果读者有兴趣,看完《残秽》后再回头看看《奇谈百景》,还会意识到,那99篇怪谈中,竟也有不少是和“残秽”有关的!第三次感到脊背发凉、寒毛倒竖。
精心设置的布局,余味无穷的体验,这就是“主上”小野不由美的惊人笔力。她的目的并非以一个如何恐怖的故事来惊吓读者,而是颠覆读者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洗脑般地在读者脑中植入一个概念,大大延长了恐惧和绝望在心灵上刻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