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2 04: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10篇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一本由[英]斯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一):一座老城的终点起点

  总有一些时间节点事情重新开始,对于一座叫君士坦丁堡的城市而言,这个节点发生在1453年。

  1453年之前,她是希腊人和他们统治下拜占庭帝国首都,是基督世界伟大的“新罗马”;1453年后,她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人辉煌的战利品,也便变为了伊斯兰世界的重镇。

  在此之前的公元330年,罗马帝国自亚平宁半岛的罗马迁都于此,弃拜占庭之旧称而冠以帝国皇帝之威名;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国后将都城迁至安卡拉,并在1930将城市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虽说这些亦是这座城市历史重要岁月故事,但仍不比1453年发生的一切给予城市统治者居民以及旁观的看客更多的震撼

  这座包容万象的大城曾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枢纽,每天在这里汇聚的财富智慧与混杂此间的宗教信仰民族种族一样令人叹为观止。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历来有如此多的人觊觎她。而到了奥斯曼苏丹默罕默德二世,这位好战的征服者对君士坦丁堡的渴求已到极致磨刀霍霍以待兵戎相见

  这座固若金汤的要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着举世最为复杂坚固的城防系统,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岸,入侵的铁蹄与船帆都无法轻易预约过铁桶般的障碍。但在土耳其人浩浩荡荡的围城大军中,孤苦穷困的帝国都城只能以死守加上祈祷方式进行抵御。书中所描绘的历时数月的君士坦丁堡之战,对于攻守双方都是如此的艰苦卓绝,与其战争是壮烈的,激烈的,不如说是惨烈的,正如所有战争所带来的苦难一样。或许这也是如译者所说,受作者斯蒂文•朗西曼(是西方人因而)文笔中带有对希腊人的同情影响缘故

  最终,在1453年,希腊人鼓衰力尽,城破旗偃,而墙外破斧缺斨的土耳其人披荆斩棘,一举令江山易主。

  东罗马帝国治下的君士坦丁堡,自此画上了一个句号。巧合的是,见证这座城市建立失去这座城市的拜占庭皇帝(分别是君士坦丁大帝与君士坦丁十一世)皆与城市同名,而他们的母亲也都叫海伦娜。

  对于土耳其,这座重要城市的新生命在1453年才刚刚开始。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苏丹统治下的君士坦丁堡依然开放繁荣,并成为伊斯兰之剑继续开疆扩土的帷幄。即便是在今天,这座改了名的城市已然横跨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之上,守望着与马尔马拉海,睥睨着欧罗巴和亚细亚两个大陆上的芸芸众生

  好期待去伊斯坦布尔看索菲亚大教堂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二):全书要点笔记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斯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 著 马千 译 第一章 帝国迟暮 一、古罗马帝国:曾是抗击异教徒中流砥柱 拜占庭一度是基督教世界抵御穆斯林冲击的中流砥柱,令人敬畏。 11世纪中叶东方的土耳其人兴起,与此同时西方的诺曼人也开始尝试入侵,拜占庭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土耳其人攻占了拜占庭的粮仓与兵源地安纳托利亚地区(Anatolia),这迫使拜占庭皇帝不得不愈发依赖外国盟军与雇佣军,后者需要商业特权金钱代价。 也是在这个世纪,宗教分歧加剧了东西方基督教国家矛盾。到12世纪,天主教会与东正教会已经明显处于分裂状态。 二、十字危机强盛不再 十字军运动的兴起让局面更加复杂。作为基督徒,拜占庭人对十字军抱有好感,不过与圣战者十字军不同的是,长期的政治经验告诉拜占庭人,应该对异教徒保持一定的宽容。 1204年,原本来援助拜占庭的十字军反戈一击攻占并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并在其废墟上建立了拉丁帝国。大约半世纪后,流亡至小亚细亚西部的拜占庭势力夺回了君士坦丁堡。不过它已经难以恢复往昔的强盛,它依然是东正教的中心,拜占庭皇帝依然是罗马人的皇帝,但实际上拜占庭已经沦为一个普通王国,甚至在希腊人世界中都不是唯一的统治者。 国境四周险象环生,意大利有前拉丁帝国的复辟势力,巴尔干的斯拉夫王族们则觊觎着皇帝的头衔,东方还有土耳其人。 三、灾难性的14世纪 帝国长期陷入内战,各王室成员长期内斗争权夺利。 1347年伴随内战爆发黑死病,帝国三分之一人口被夺去。 奥斯曼土耳其大肆扩张。到14世纪末,拜占庭已经沦为土耳其领土环绕下的孤岛,实际控制地区只限于首都君士坦丁堡、色雷斯的几座城镇、黑海沿岸的一些市镇、几座小岛、塞萨洛尼基(帝国第二大城市)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 帝国财政江河日下,1347年约翰六世的加冕礼上,皇冠的宝石是用玻璃代替的。 尽管国力衰退,这段时期艺术却颇为多产。 四、君士坦丁堡——垂死的城市 12世纪时首都及近郊人口多达百万,到了14世纪只剩下不足10万。 昔日君士坦丁堡附近市镇、修道院星罗棋布,到14世纪只剩下一些破败村庄环绕在教堂四周。城区多数教堂已经年久失修,只有由政府专款“喂养”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还保留着昔日荣光。 极盛时期城内分布大量花园公园,如今许多居民区消亡,花园也被菜地果园所取代。 五、曼努埃尔二世时代 1391年曼努埃尔二世继位。他看出西方援助的重要性并作出了不少外交努力,不过他反对东西教会共融,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宗教理念,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在民间难以推行。 1400年希腊人的皇帝曼努埃尔二世访问西欧,祈求西方国家的援助,抗击东方入侵的异教徒。他游历了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 在法国,法王查理六世将卢浮宫妆点一新欢迎他的到来,索榜神学院教授们对能够与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帝王交流而感到兴奋不已。 在英国,圣诞节,英王亨利四世在行宫对他举办了欢迎宴会。 尽管英法贵族为他的高贵气质所倾倒,不过他求援的梦想还是落空了。 君士坦丁堡的罗马皇帝可以在罗马世界呼风唤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他们仅仅是希腊人或拜占庭的君主,已经无法与西欧新兴的君主们等量齐观。 曼努埃尔二世1423年退休,2年后去世。 此时奥斯曼土耳其已经恢复元气,国力强盛。1422年它围攻君士坦丁堡,虽未得手但给帝国造成了巨大压力。曼努埃尔二世的第三子安德罗尼库斯绝望中将塞萨洛尼基卖给了威尼斯人,1430年这座第二大城市被土耳其攻陷。 六、从“罗马人”到“希腊人” “Hellene”一词从拜占庭帝国时期开始渐渐专门用来指代希腊人,尤其强调古希腊文化传统成分。 帝国的官方称号依旧是“罗马帝国”,不过在知识阶层人们不再称呼自己是罗马人(Romaioi)。到14世纪末,甚至皇帝曼努埃尔也通常被称作“希腊人的皇帝”而非“罗马人的皇帝”。 七、促进东西方教会共融的努力 东西方基督教会的分歧P6-7. “联合派”的拥趸只限于部分政治家知识分子。僧侣阶层大都表示强烈反对,他们对民众有很深的影响。 曼努埃尔二世反对共融,但他去世后,他的长子约翰八世认为只有求助西方才能挽救风雨飘摇的帝国,于是决心促成与罗马教会的共融。 1438年至1439年,拜占庭代表团前往意大利参会,尽管分歧重重,东西教会的共融还是被强制通过了。双方签署了文件。 不过代表团回到拜占庭时,却遭到民众惊涛骇浪般的抗议。皇帝本人也动摇了,随后不再强制推行。 开会的作用也不尽是负面的。1444年在教皇的倡议下,一支新的十字军组建起来,不过最终还是被土耳其人轻易击溃。这是十字军最后一次试图拯救拜占庭。 八、拜占庭人拒绝共融是不是傻? 广大普通拜占庭人深受僧侣影响,以坚持信仰与传统为荣,以背叛为耻。 这是个宗教气息浓郁的时代,对大多数希腊人来说,为了尘俗世界的安定牺牲信仰,玷污灵魂,是绝不可接受的。即使国家灭亡,那也是上帝人间罪愆的惩罚,必须坦然以对。 远在帝国鼎盛时期,先知们早已传言罗马的国祚不可能永恒持久,这种基督教末世论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相信末日审判无可避免。与西方“异端”教会联合的观念对他们而言既谈不上灵魂的拯救,也无力扭转世界毁灭命运。 一些精明的政治家也对联疑虑重重,他们预期西方国家不能或不愿派出足够强大部队来与土耳其精锐之师抗衡;宗教界人士担心贸然联合只会引发进一步的宗教分裂。 —————————— 第二章 奥斯曼崛起 一、小亚细亚沦陷 历史上强大的拜占庭离不开安纳托利亚,这块巨大半岛昔日也被称为小亚细亚,在罗马时代一度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 12世纪初,拜占庭人大体占据了小亚细亚西部平原及北部、南部沿海地区。12世纪末拜占庭持续衰落,1204年遭十字军反戈君士坦丁堡被洗劫。1261年帝国收复君士坦丁堡,为了与巴尔干诸国作战,同时防备拉丁帝国余孽,大批军队调往西部,导致东部防务空虚。 13世纪最后三十年,一些穆斯林加齐已经能够穿越帝国的东部防线。大批受宗教狂热鼓动、渴望战利品的突厥人涌向小亚细亚西部,至1300年,拜占庭亚洲部分领土萎缩至西部一隅及若干孤立的海港,小亚细亚几乎完全落入突厥人之手。 二、奥斯曼:从酋长国到安纳托利亚豪强 13世纪后半叶,埃尔托格鲁尔在比提尼亚(Bithynian)建立了一个新兴国家,他在1281年去世后,儿子奥斯曼继任。 关于埃尔托格鲁尔的身世,有学者认为:他不是部族首领,是一位干练出身不明的加齐指挥官,出于某种原因来到边区,依靠自身英勇吸引了大批追随者,随后建立了自己的酋长国。 到13世纪末期,大部分穆斯林加齐都已经扩张至小亚细亚的极限,拜占庭的势力消退了。 1305年,拜占庭皇帝安德罗尼库斯二世雇佣的加泰罗尼亚军团击败了奥斯曼人,但该雇佣军团很快掀起叛乱并使帝国陷入十年内战。在此期间奥斯曼军队时而为皇帝卖命,时而为加泰罗尼亚军团作战,借机扩张自身势力。 1326年11月,奥斯曼去世,但他已经成功将自己的国家从一个小小的酋长国变为安纳托利亚的强权势力。 三、奥尔汗:拜占庭变成藩属国 奥斯曼去世后,长子奥尔汗继位。1329年奥尔汗攻占历史名城尼西亚(Nicaea),1337年再陷重要港口城市尼科米底亚(Nicomedia),并以此为据点大肆扩张。 1341年拜占庭摄政约翰·坎塔库震努斯与新皇约翰五世爆发内战,奥尔汗支持前者。这场内战使得大量土耳其人在色雷斯一带定居下来。 奥尔汗执政期间,军队得到重组。过去奥斯曼军队几乎完全由游牧民的轻骑兵组成。此时被设计成两部分:一部分士兵获得一小块土地,平时耕种,缴纳赋税,战时承担军事义务,土地大一些的领主被称为“帕夏”;另一部分则是领取薪水的常备军,他们终生为苏丹服务,构成苏丹的禁卫军团。 奥尔汗1362年去世,其子穆拉德一世继位。 四、穆拉德一世:孤立拜占庭 1365年穆拉德一世率军重返欧洲(继位最初几年在亚洲平叛),占领阿德里安堡(埃迪尔内),并迁都于此。至此奥斯曼人扼住了拜占庭的咽喉,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彻底包围孤立,唯一可行的通路仅剩海洋。 1373年约翰五世接受奥斯曼土耳其的宗主权,并交纳年贡,为苏丹提供士兵,儿子曼努埃尔前往苏丹宫廷充当人质,拜占庭实质上沦为奥斯曼的藩属。 1389年6月15日,穆拉德一世在与塞尔维亚的作战中遇刺身亡。在30年的统治中,他将一个加齐酋长国变成了东南欧首屈一指的强权。他死后巴耶济德继位。 五、从巴耶济德到穆拉德二世 1402年巴耶济德向拜占庭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皇帝开城投降。这时候帖木儿来了。 帖木儿1336年出生,14世纪末,他已经建立了东与中国接壤、南抵孟加拉湾、西至地中海的庞大帝国。他一向对奥斯曼土耳其怀有仇恨,一方面是出于突厥人之间的嫉妒,另一方面是担心奥斯曼的强大会威胁到他的西方行省。他早有多次进犯安纳托利亚的经历,还杀死了巴耶济德的一个儿子。当1402年巴耶济德围攻君士坦丁堡时,帖木儿的信使来了,要他退兵并归还窃取的拜占庭领土。 1402 年6月25日,帖木儿VS巴耶济德的决战在安卡拉爆发,巴耶济德兵败被俘,1403年3月去世。他的几个儿子开始了王位争夺,1413年穆罕默德胜出成为新苏丹。他在一生中都维持了与拜占庭的良好关系,于1421年11月中风去世。 穆罕默德死后,长子穆拉德二世继位,1444年11月11日,他在瓦尔纳击败了兵力三倍于他的基督教联军,奠定了苏丹对多瑙河流域的控制权。他于1451年1月去世。 —————————— 第三章 皇帝与苏丹 拜占庭皇帝约翰八世驾崩后,其子君士坦丁于1449年继位。 1451年穆拉德二世驾崩后,其子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他计划要征服君士坦丁堡。 —————————— 第四章 西援之殇 一、苏丹的伪装,西方的错觉 西方各国大使大肆渲染穆罕默德二世早年的失败,认为他不会成为威胁。 苏丹与威尼斯续订合约、与匈牙利签署停战协定、厚待罗德岛骑士团、送还塞尔维亚公主(穆拉德二世的未亡人),尽显温和姿态。 二、卸下伪装,苏丹要修堡垒 1451年冬,苏丹在全国召集能工巧匠和民夫,准备次年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海岸线一侧啊索玛顿(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外贝贝克一带)附近修筑堡垒。1452年4月15日新要塞动工。君士坦丁皇帝多次遣使交涉均被拒绝,甚至被处以极刑。 三、慌乱的西方,无力的援手 1452年3月教皇让前来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向苏丹发出一份措辞严厉的通牒,但该通牒空话连篇,毫无效力。 5月,前基辅大主教伊斯多尔作为教皇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商谈教会融合。 8月,威尼斯议会同意对拜占庭施以援手,允许拜占庭皇帝在克里特岛募兵,但又要求在黎凡特的指挥官不得主动冒犯土耳其人。 热那亚征服发布了对抗土耳其人的文稿,但毫无动作,还要求各殖民地不可挑衅土耳其人。 同月,土耳其人的要塞建成,称作鲁梅里,其土耳其别名意为“割喉之刃”。这令君士坦丁改变了态度,致信教皇表示完全赞成教会联合。 11月一艘威尼斯商船被该要塞岸炮击沉,船员船长被处以极刑。 12月12日,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庆祝东西方教会共融的神圣弥撒。 —————————— 第五章 准备围攻 一、苏丹备战 大约在1453年1月,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宣告了自己要征服君士坦丁堡的决心。随后奥斯曼军队袭击了拜占庭位于色雷斯的市镇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领土。 在苏丹的重视下,3月一支庞大的海军整装待发。其规模,按照当时旅居君士坦丁堡的意大利水手的说法,包括31艘各类战船,75艘大艇(fustae)及20艘运输船,还有一定数量的快艇。水手和桨手多数为雇佣兵,苏丹亲自任命了舰队各指挥官。 备战陆军达到10万人,包括8万正规军和2万杂牌军。 炮兵部队也取得很大进展。 二、拜占庭:薄弱的抵抗 1452年秋,拜占庭使节被派往意大利求助,但收获寥寥。威尼斯、热那亚、阿拉贡、教皇均未能给出有力支持。 1453年春,威尼斯舰队磨磨蹭蹭出发时,君士坦丁堡已经被围攻2周。3月末教皇自费购买的一批食物和士兵启程前往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方面,获得了城中威尼斯租界的支持,还有部分自发招募军队前来增援的热那亚人。 1453年3月下旬,君士坦丁堡全城可作战的男丁,包括近5000名希腊居民和2000名左右的外国人,不足7000人的队伍将迎战苏丹的10万大军。 —————————— 第六章 围城开始~第十三章 幸存者 一、城池陷落 4月5日星期四,苏丹率领土耳其大军抵达。 4月28日,土耳其人攻占金角湾。 5月29日大约凌晨一点半,土耳其人发起总攻,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乱军中失踪,据说尸首被人发现,但无从证实。 基督教军队除了少数自海路逃生外,大部被歼灭。拜占庭方面死亡人数,包括平民在内为4000人左右。 *伊斯兰对待征服者的传统: 1)要求善待征服者,如果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主动投诚,将免于劫掠,但有可能需要缴纳一定的赔偿金,它的基督教或犹太居民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场所及信仰习惯。 2)若防守者是在走投无路之下被迫投降,上述宽大政策依然有效,不过将面临更为苛刻的条件,罚金会大大提高,顽固之敌将被施加一定惩罚。 3)若城市是被武力攻占的,其市民便毫无权利可言。征服者的军队被允许劫掠三天,宗教建筑与其他建筑一样,都会沦为征服者的战利品,征服者可对市民任意处置。 1481年苏丹默罕默德二世去世。此时的君士坦丁堡已获新生:城市建筑日新月异,作坊与市场熙熙攘攘。自被征服以来,它的人口增加了四倍,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居民数超过了50万人。在苏丹的安排下,各宗教、各民族臣民共居一城,共享和平、秩序和繁荣。 二、西方:教皇指令被束之高阁 听闻君士坦丁堡陷落,教皇立即采取行动。1453年9月30日,他向西方诸王颁布诏令,号召发起圣战。虽然欧洲各王公急于搜集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情报,而文人纷纷创作挽歌表示哀恸,但无人采取实际行动。 三、东方:基督徒们逐渐被征服 希腊人残存的自治权逐渐被剥夺,1456年雅典大公国被倾覆,1461年8月15日,最后一座希腊人的首都特拉布宗陷落。到了10月昔日拜占庭帝国的偏远地区也几无完土,自由希腊世界终结了。 1459年塞尔维亚失陷,1463年波斯尼亚失陷。 1460年土耳其人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君士坦丁的两个兄弟德米图斯投降、托马斯被击败外逃。半岛屈服。 随后巴尔干地区也落入苏丹手中。 四、俄国:东正教独苗,基督帝国新中心 苏丹军队无从染指的唯一东正教国家是俄国。当拜占庭帝国在土耳其打击下日渐衰落时,俄国人成功驱逐了他们的鞑靼统治者,重获独立,此后实力稳步增长,在拜占庭败亡后成为基督教帝国的新中心,并自认“第三罗马”。 在俄国人看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恰恰是因为拜占庭人妄图与西方教会和解,犯下了叛教之罪的缘故。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三):[转]梁文道老师讲《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内涵丰富的“罗马” ( 开卷八分钟)

  我们也许不能够非常准确的去确认罗马到底是哪一天建成的,不像意大利的考古学家,我们在这里介绍过的《ROME:Day One》的作者Carandini所说的,罗马真的有一个很准确的建成日期,这个国家有很准确的成立的那一天。但是,我们很确定知道这个国家是什么时候灭亡的,那就是1453年的5月29号。

  假如它真的是公元前750多年开始有了罗马这个政体,那么这个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就已经存在了2100多年了。尽管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跟变化,最初是一个小城市、小城邦,后来慢慢变成共和国,后来变成一个庞大的世界帝国,后来分裂成两半,到最后又逐渐逐渐缩回成一个小城市。而缩回成这个小城市,再也不再是原来那个罗马,而是被人曾经认为是新罗马的一座小城市。

  这座小城市,今天我们就叫伊斯坦布尔【1】。在那个时候,它的名字叫做君士坦丁堡。而这座城市也曾经被认为它才是真正的罗马,或者是罗马精神的一个传人。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书,就是我手上这本书《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这本书是本经典的历史学著作,是谈东罗马帝国或者是拜占庭帝国,是中世纪史里面不能不看的一本书。

  它的作者斯蒂文·朗西曼(StevenRunciman),哇,这个人呐,真的是你千万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什么意思?这家伙可能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后一代传说中的那种英国式的贵族学者。什么叫英式贵族学者呢?我给大家简单讲一下他的生平吧。

  我们这位学者他真的是个贵族啊,他爸爸是子爵,然后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国会议员。而我们的作者斯蒂文是家中的次子,非常的聪明,5岁的时候就学会了拉丁文跟古希腊文,后来读了名牌学校伊顿公学。在那个时候,跟大文豪乔治奥·威尔【2】是同学,后来变成了终身的朋友。再来在剑桥念三一学院。然后除此之外,他还懂得俄语、保加利亚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亚美尼亚语、叙利亚语、希伯来语、格鲁吉亚语。

  他的导师J.B.伯里当时是研究罗马帝国史,是东罗马帝国史跟中世纪史的一个权威,从来不带学生的。但朗西曼说想跟他念书,他就开玩笑地想难一难这个人,给他一个一对东西,是一保加利亚语文献,就说:“你帮我翻译编辑,弄好了我就收你当弟子。”没想到这家伙真的弄成了,那时候的朗西曼才二十来岁。从此之后,他就踏入学术的殿堂,后来是整个十字军东征史上面研究很重要的学者。然后,我们的作者朗西曼到了30年代之后,他的祖父去世,于是大笔遗产到了他身上,这时我们就看到贵族学者的好处了。

  贵族学者是怎么回事儿?就做学问是兴趣,不是职业;写书是爱好,不是为了版税。这时候他家反正有钱得要命,对不对?他还在大学教书干嘛呢?不干了,就开始游学。但是兴致一到,到了土耳其,再到了伊斯坦布尔,哎,这地方挺好!挺有趣,住下来,也教教书吧,就这么教书教了几年。

  然后这个人后来的故事我跟你讲,真是太逗了。他曾经为中国我们的末代皇帝溥仪弹奏钢琴,为埃及国王讲解塔罗牌,还在伊斯坦布尔的培拉酒店遭到进攻的德军的流弹袭击受伤。晚年到了拉斯维加斯投老虎机,投两回,两回都中了大彩。

  他一生非常非常的传奇,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写了这样的一本传奇的书。这怎么样传奇法呢?我来从这本书的开头讲讲看。

  “公元1400年的圣诞节,英王亨利四世在他位于伊森的行宫举行了一次宴会,不仅为了庆祝佳节,更重要是欢迎一个特殊贵宾—希腊人的皇帝曼努埃尔二世已经到了。这一趟他来西欧,去过意大利,去过巴黎。为了这位贵宾,法王查理六世把卢浮宫妆点一新,索邦神学院的教授们非常的兴奋。但是,当他离开之后,亨利国王的大法官斯克德亚当回忆道,我细细忖量,如此高贵的基督教贵族却被东方的萨拉森人逼迫得走投无路,以致要远赴西方乞援,这是多么可悲。哦,古罗马的荣耀如今何在?”

  这怎么回事儿?我给大家讲一下。所谓萨拉森人是中世纪的时候西欧的基督徒,西欧人,他们对回教徒的一种称呼方法,叫他们都萨拉森人。

  我们这里所讲的罗马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呢?我们知道罗马帝国后来分裂成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但这个分裂严格讲不算完全正式的分裂,仍然保有某种联系。

  到后来的东罗马帝国我们知道是君士坦丁正式建立,那么它建了之后,它把这个小城市以它的名字命名,这个城市就是君士坦丁堡。而君士坦丁堡这个城市当初它建成于此的时候,它觉得这就是新的罗马,而且是要比过去的罗马还要厉害、还要漂亮的罗马。

  当时因为它真的是罗马帝国的首都啊,所以君士坦丁堡它们还学着原来的老罗马,很勉强的找了7个凸起来的地形,这就是罗马的7个山丘,找了一条小溪,“哎哟!这不就是罗马的台伯河嘛!”于是罗马当时的这个君士坦丁堡,当时连行政区域的规划都在学过去的意大利的那个老罗马,那么果然一度东罗马帝国真的是非常了不起,非常伟大的一个帝国。当然,它跟旧罗马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是一个基督信仰的罗马帝国。但是这个帝国到了后来呢,逐渐逐渐越来越希腊化,因为我们知道它们的正式语言不是拉丁文,而是希腊文。

  所以到了后来,它们的皇帝才会被人叫做希腊人皇帝。罗马帝国的晚期的时候,他们也称自己做希腊人的国家。但是在正式记录里面,他们的皇帝仍然正儿八经的叫做罗马皇帝,而且他们仍然认为那时候在意大利的教皇的那些人他们称他们做什么,他们是拉丁人。那这些讲希腊文的这些土耳其人,他们称自己是什么呢?他们说我们才是真正的货真价实的罗马人。可见到了这时候,罗马的观念、内涵已经变得很复杂了。

  ·注释

  【1】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stanbul)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土耳其的文化、经济和金融中心,亦是欧洲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伊斯坦布尔除了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前首都之外,还一直是土耳其经济生活的中心,因为它地处国际陆上和海上贸易路线的交界位置。伊斯坦布尔也是土耳其最大的工业中心。是古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2】乔治·奥威尔,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6岁。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其代表作有《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

  原文字地址见:http://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ang/detail_2014_09/26/112321_1.shtml,据推测,应非全本。

  陌生投递样书,能得青目,深为感谢!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四):随想

  之前看微博上说,数学是研究无穷大的科学。其实世间本没有无穷大,无穷大只是人们的想象。万事万物都有终结的时候,譬如君士坦丁堡。《魔戒》和《冰与火之歌》,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君士坦丁堡作为原型,不禁让人感慨西方人的君士坦丁堡情结,也许正类似我们的晚明情结。但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的身影无论如何也无法和君士坦丁皇帝伫立在城楼上瞭望敌影的雄姿相提并论,也许这就是300年和1500年的区别吧。事物越接近于永恒,也就越神圣。

  毁灭与新生,往往很难分得清界限。君士坦丁堡坚城的形象、不可攻破的神话,恰恰成了西方诸王国不予支援的借口。土耳其的威胁,恰恰又打破了西方诸王国的清梦,触动了危机意识。相比于混乱的西方,东方的战争就少的多了,但是迷醉于大一统帝国的美梦终究会被击碎。这是个永劫的噩梦,人人都期盼和平,但离战争越遥远,就越是害怕战争,战争的魔影就可怕,越难以抵御。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五):《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看似重要的西方史节点

  读过世界历史的人都会知道,1453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从这一点开始,盘庚在欧洲大陆上空几乎一千年的黑暗时代过去了。从此以后,教会在欧洲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市民文化崛起。擅长做生意的市民们盘活了整个欧洲的经济生活,并且在经历了黑死病的肆虐之后兴起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欧洲的历史从此脱离了人类其他文明的发展轨道,进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快车道。而为什么选择1453年作为这样一个分水岭,就是因为在这一年的五月底,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了号称固若金汤的东正教都城——君士坦丁堡。如果读简史,总会给人以这样的错觉:好像在苏丹大军攻陷城门的那一刻起,欧洲的文明就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拐点。但是历史从来不会是这样突变的,甚至于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都不算是一件值得特别大书特书的事情。想要真正体会历史演进的道路,读者必须深入沉浸到那一段历史的细节当中来看。比如读这本书,就会让你意识到,欧洲教权的衰败在1453年之前就已经开始,而贸易帝国的崛起也由来已久。至于君士坦丁堡在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这一次易手也不过是一个早晚会发生的必然,只是西欧各国的冷漠和穆罕默德二世的雄心加速了这个过程而已。1453年只是看似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

  但是若没有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就很难真正定义中世纪绵延的年数。为了认知的方便,设定这样一个日子作为欧洲文明的换线闸也是必须。更何况从这本书当中读者能够读到的,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勉力坚持、穆罕默德二世的雄才大略、西方各国的愚蠢冷漠、意大利水手的重情重义……都不啻为人类文明中的一座值得纪念的丰碑。对于现代人来说,信仰这个东西早已是可有可无。不仅仅是中国人,对于原本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来说也是这样——我所知道的有很多青年都拒绝信教,也从不去教堂礼拜。但是对于1453年欧亚交汇处的人们来说,天主教、东正教之间可以为了圣父和圣灵之间能否合体吵得六亲不认;基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更是可以斗成乌眼鸡,这一份坚持在我们看来已经基本无法理解了。然而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段历史,当现代人对古人有那么一些谅解的时候,这也可以视为是一种源自信仰的浪漫。

  本书战役过程的描写倒不是最浓重,但是隐约能够看到《冰与火之歌》中马丁老头从君士坦丁堡汲取的营养,令我心潮澎湃。运来补给的威尼斯小船和洋葱爵士;“希腊火”和“野火”的明显亲缘关系;君士坦丁皇帝拉起的铁链和小恶魔在黑水河的铁链……有意思的是,这座曾经承载了基督教文明前锋和伊斯兰文明要冲的城市,这座被无数西方历史创作讴歌的城市,现在竟已不是土耳其的首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现代土耳其迁都于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安卡拉。如今不再是都城的伊斯坦布尔仍然雄踞欧亚交汇的位置上,仿佛述说着当年战火中的坚守。

  最后看一下当欧洲文明坐上直通车的日子里中国人在干什么。1453年,正是明代宗景泰皇帝在位修缮大运河。而四年前他的哥哥明英宗于土木堡被北方少数民族掳走。中国历史在明朝开国后勉强恢复活力的扑腾之后,专制皇权和臃肿的文官系统越来越把中国置于自己的威压之下。欧洲摆脱黑暗时代的那天,中国正慢慢走进她的黑暗时代。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六):拜占庭文明终结的启示

  拜占庭文明终结的启示

  ——读《《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彭忠富

  世人皆知伊斯坦布尔,却不知道君士坦丁堡。无他,成王败寇而已,因为君士坦丁堡属于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被新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了。从此,那些信奉东正教的希腊人,都成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眼中的异教徒。而今,我们只能在尘封的历史里翻拣君士坦丁堡的只言片语,来试图还原拜占庭帝国昔日的荣光。

  在长达11个世纪的风雨里,君士坦丁堡的知识精英得到尊重,无数经典得到传承与弘扬。这是一座艺术之都,在列代皇帝的多年支持鼓励下,它形成了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艺术流派,兼具古希腊的理性以及浓厚的宗教情怀。它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市民们崇尚自由贸易,不论种族,皆以希腊罗马继承人自居,并为自己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而自豪。然而往事不堪回首,当文明的力量此消彼长,统治阶层四分五裂,国土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时,再强大的帝国也会轰然倒下。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在社会生活中的必然反映,而以君士坦丁堡为代表的中东、近东地区,则表现得尤为突出。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长达7年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斯蒂文•朗西曼,英国著名拜占庭史、中世纪史专家。他出生于贵族世家,精通多种语言,自剑桥三一学院毕业后,周游列国,于多所大学任教,尤其在拜占庭史及十字军史方面颇有造诣。1965年,斯蒂文《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一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迅速成为该领域经典之作,近半个世纪以来,备受推崇,至2008年,已重印18次。

  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将看到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必然的。14世纪对拜占庭帝国而言是一个灾难性的世纪,内斗、瘟疫,诸种混乱,到14世纪末,拜占庭帝国的实际控制地区只限于首都君士坦丁堡等少部分地区,国力非常虚弱,已经沦落为一个城邦国家。人口少,地盘小,这样的国家实力怎么能跟土耳其帝国抗争,这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按理说,那些天主教国家应该帮助落难的拜占庭,但是因为宗教矛盾、自顾不暇和作壁上观的心态,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救援拜占庭。同为东正教兄弟的塞尔维亚甚至帮着土耳其冲锋陷阵,在这种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兵力不足七千的君士坦丁堡只有等着挨打。反观土耳其则是兵强马壮,拥有制海权和重型火炮,而且宣传到位,士气高涨,每个穆斯林士兵都深信,一旦第一个进入君士坦丁堡,必将得到先知眷顾,死后获得升入天堂的待遇。

  帝国迟暮就该落幕,这是历史的必然。江山易主后,奥斯曼帝国迅速崛起。它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对于过去的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来说,其实这也是一件幸事,毕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信仰什么宗教,那已经是后话了。不过历史无情,曾经的帝国继承者希腊和土耳其,相继沦为了二流国家。

  朗西曼先生虽是英国学者,但在著作中对东方穆斯林、奥斯曼土耳其并无歧见,对其成就也多加颂扬。不过毕竟是深受古希腊罗马人文传统熏陶,对于拜占庭帝国的覆灭,对于其臣民亡国后的遭遇,作者也难免痛彻心扉。作者语言造诣深厚,书籍涉猎广泛,令人叹为观止。本书引用了不同时期,不用语言的大量文献,构筑了一道完整的、多角度的历史全景。与此同时,作者行文雍容流畅,娓娓道来,隐约透露出一股贵族之风,令人不忍释卷。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七):君士坦丁堡——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城市

  如果仔细的翻看历史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拜占庭存在之久令人惊叹!

  即便是从西罗马的覆灭开始算起,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这期间几乎可以说是从中国的两晋南北朝延续到明朝。。。

  而这样一个悠久的王朝是如何陨落的?一座伟大的城市是如何沦陷的?在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一天又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疏漏?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了解很多~

  抛开这一事件的本身,如书的结尾所提: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而引起的蝴蝶效应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东西方的商路被遮断,但是在之后的几十年内,欧洲各国为了黄金,为了重新寻找到传说中的东方,开始了大航海时代。穷则思变,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真的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向大海的窗户。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八):我伟大又悲壮的君士坦丁堡啊!

  一共用了三天看完了书,刚好就按陷落前、陷落中、陷落后三个阶段,原本很想一鼓作气一天全部看完,然而实在有太多感慨一次看完可能会失眠或爆炸。

  很有趣的作者,很负责任的译者,实在是太值得一看的书!我作为一个彻底的地中海历史文盲,起初连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毫无概念的人,终于清晰的弄清楚拜占庭帝国中近两个世纪的故事,除了心里暗骂宗教,剩下的就是感慨万千啊感慨万千。

  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将近十一个世纪,好漫长的岁月啊真让人难以想象。而我又肤浅地想到中国尽管经历了朝代更替,虽然中途有个成吉思汗大元朝(土耳其加齐也曾自诩是成吉思汗后人啊),但至少来来回回的还是在同一个地方,没有完全被外族人所完全侵占,这算不算也是一份幸运......

  好吧,开始书摘唠叨。对才开始。

  ---------------------------------------------------------------------------------

  c1

  在这里好佩服作者的切入点,用一个好棒的开头开始故事发展然后倒叙又继续说历史,膜拜。

  这一章几乎是心里骂宗教最多的,最开始的统治工具最后砸了自己的脚。看着统治了十一个世纪的拜占庭,从开始不再自称“希腊人”改称“罗马人”的居民,到14世纪末,又回到了自称“希腊人”,大概就是注定了要灭亡了。

  c2&c3

  奥斯曼大帝国!就是你!毁了我的君士坦丁堡!

  好吧,无可否认的确是很厉害的国家,其实一直没能完全看明白,大概是从小亚细亚的军区农兵开始发展,逐渐壮大,从酋长国变成了奥斯曼土耳其大帝国。边境守卫的都是凶狠的战斗民族啊,可是想想如今的土耳其人,回想他们的祖先曾经那么厉害,会不会几分心有不甘......哎西,突然就觉得好危险,土耳其还是枪支合法携带的国家,哇棒棒的!

  35, 这里的作者好可爱,各种分析苏丹的胜利因素,这处说说,那处骂骂,再顺道讽刺讽刺,真有趣。

  童年的经历影响也许真的比你想象的要重要且严重很多,想想穆罕默德21岁时再次任苏丹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灭了拜占庭也是雄心勃勃,童年真是意义非凡。

  c4

  教会什么鬼

  c5

  穆罕默德这个腹黑又坚毅的行动派!

  召集了十万大军围攻我7000兵力(有2000兵力还是外借的)的君士坦丁堡,好可怜!

  c6&c7&c8

  作者好坏,兵临城下了还在描写鸟语花香的景色。

  这三章没有细看,主要是能力有限,排兵布阵什么门什么地势实在理解和记忆无力,反正我君士坦丁堡就是要毁灭了......而作者你又在写景了,“玫瑰花盛开了,然而月光是惨淡的”。

  c9

  这一章哭惨了......

  55555....我的大罗马帝国....我的拜占庭....我的君士坦丁堡......

  1453年4月5日——1453年5月29日

  总觉得一个国家的皇帝没有逃亡,留下来亲自上阵打仗,与自己的国家共存亡是件好悲壮的事,啊想象一下那天的场景好心酸。

  为什么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一个皇帝刚好就叫君士坦丁,命运啊。

  5月27日那晚实在是太难过了。君士坦丁最后的演说虽然经过各种润色记载但是也真的好动人T_T (也是很好的战前动员煽动词,我要是在场,大概也愿意赴死一战)

  125这段真是不行了,最后的战役前夕,皇帝最后一次巡视了他的国家,他的家族,他的大臣,他的战士,他岌岌可危的城墙......

  c10&c11

  不忍看!

  祈求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c12

  拜占庭灭亡后,周边的国家也吓傻了吧。

  威尼斯也好伟大,虽然是因为有共同利益,但是在拜占庭之战中给予了君士坦丁堡很大的帮助.....

  反正最后都落入苏丹手中了。从此以后,盟友和援军都不再了。中世纪结束了。希腊世界终结了。

  如果当初有更多的西方力量支援君士坦丁堡,大概也就再支撑多几十年的时间,罗马帝国终究落幕了。

  --------------------------------------------------------------------------------

  看书的这三天仿佛去到了另一个时空,历史与文字的力量。

  那么华丽壮观的君士坦丁堡变成了大都市,只是它已经变成“伊斯坦布尔“,不再属于拜占庭了......

  啊我个心好痛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九):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该书写的不错,比较真实,值得一读。——————

  学车人为什么象个小媳妇,忍声吞气?为什么象乞丐,乞求教练多教一句,都要看脸色?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还要补考?因为你没有一部系统的教材,因为你没有系统的学习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因为你死记硬背,不懂其然,读书还要教材呢,何况学车?去淘宝网看看《驾考秘籍》新规修订版书吧,所有方法和技巧都是一步一图,图文配合,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30r.1.14.32.BfwCZJ&id=12624090733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十):[介紹]共同的《1453》,不同表述,簡評各家著作。

  最近華文圈推出了兩本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為主題的著作,加上以前南開大學教授陳志強跟鹽野七生寫的,總共就有四本可供選擇了。陳氏的那本我沒機會拜讀,而鹽野的已經寫過一篇書評,這次先介紹比較一下新的兩本好了。

  社會科學文獻在去年就有放出風聲,要推出Roger Crowley的《地中海三部曲》,這是以伊斯蘭土耳其跟基督歐洲在十五、十六世紀爭奪霸權的對決為背景所撰寫的專書,分別有《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海洋帝國:地中海大決戰》跟《財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權》。到目前為止,已經出了前兩本。然後差不多同時間,北京時代華文也推出了Steven Runciman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由於書名都差不多,接下來都以作者指代書)

  克勞利跟朗西曼都是拜占庭學的知名學者,但在撰寫這個主題上的方向顯然不同,前者把重心放在了戰爭的細膩片段,在攻堅、海戰中都花了不少筆墨去描述,很有畫面;反之,後者就放大的視角,對於交戰雙方的歷史淵源都拉的很遠,天主東正教會的交惡,穆罕默德二世父祖三代的與拜占庭的恩怨等都交代的很清楚,而戰後的影響,相關人物的下落也都有充分的介紹。就我看來,這兩本書比較接近是互相補強,取向不一,各有各的特色與優點。

  如果加入鹽野的版本,我個人是認為,她的寫法比較像是小說或者是故事,學術性淡薄,只是可讀性來說,其實新書的兩本也毫不遜色就是。

  君士坦丁堡陷落,就朗西曼所指,只是時間的問題,歐洲的經濟重心逐漸往北轉移,威尼斯都將不可避免的衰落,又如何指望早就已經如冢中枯骨的拜占庭重新再起。只是說,當它的滅亡成為事實,或許還是有許多人為之悵然,不過,也或許有人從此得益,比如說北方那個號稱第三羅馬,隨時都想接手東正教共主跟世界霸權的俄羅斯人....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很有話聊的主題。

  一戰剛結束,鄂圖曼帝國土崩瓦解,要不是天不亡土耳其,橫空出世個凱末爾,或許希臘人早就完成它們的拜占庭夢了,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不用悲慘兮兮的仰德國鼻息呢?:P但事實是,幾年前土耳其人也拍了一部〈1453〉的電影,水平是比不上好萊塢,但還可以看,只是劇情嘛,我想應該沒有希臘人願意付門票。

  最後要提的是,不管是克勞利還是朗西曼的書,兩位譯者都展現出了專業的水平,滿滿的譯註上可以看見其用心,無疑為這兩本書添上了更多的光彩,非常值得鼓掌。

  與大家分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