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与大师》是一本由卢昌海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开始读这本书,以为是简单的科学家趣闻轶事,可实际它是很专业的科普书。作为一名非物理专业的物理差生,第一次读涉及如此之多物理、数学家及著名理论(相对论、猜想)的科学史故事,有些东西,比如原理、方程的辨析和推导(也许在专业人士看来都称不上是推导),对我来说很烧脑,但是这些又是叙事完整性无法回避的。
科学大师的情怀:这些科学史故事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万物无穷而人力有限,把有限的宝贵生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事,无论他(她)是否得到了至高的荣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科学界也不例外,为了一个创举性的伟大理论或方程的优先发现权,即便如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这样的大师也会有明争暗斗(整个过程和后世好事之人的发掘也很有意思),但是他们的整体人品与智慧终究还是让他们摆脱了优先权之争的泥潭,当事人都放下了,后世好事之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两个已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从这个肮脏世界中解脱出来的真正的研究者如不能彼此欣赏,那将是一种真正的耻辱“(爱因斯坦)。
科学家及科学的的力量:《玻尔的错误》这一节着墨很重。再伟大的科学家在专业上也会犯一些错误乃至低级错误,但这无损于他们的伟大,只要从事科学研究,追求科学目的,运用科学方法,就不可能绝对正确,”在宁静小湖畔行走的人或许能不湿脚,在汹涌海浪前搏击的人却必然会沾水,伟大的科学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科学之所以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获得卓越发展,是得益于科学理论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界公正、谦虚和理性的态度,这是人类智慧的骄傲。相形之下,政治舞台上不容挑战的“伟大、光荣、正确”,宗教神坛上不容挑战的“唯一的真神”之类的自我标榜是何等的虚伪。
科学家的小情趣:富有智慧的人往往是不会真正乏味的,物理、数学家们也是如此。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独特的幽默,最让人感到轻松诙谐的就是泡利(pauli),而黎曼(Riemann)的数学智慧如神一般存在。
本书第二部分作者对于科学、科学讨论的认识很值得一看,有些问题和行为方式(“科学也不是万能的,科学也有出错的时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两个讨论中常被人滥用的“武器”)我们也使用与被使用过,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慎用。(2016-06-03 10:54:31)
《小楼与大师》读后感(二):好评
我非常喜欢读这本书,这本书不管对年轻人还是成年人都非常好。——中国科学院王元院士
让世人看到了科学的伟大的人文力量。——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卢德馨教授
解读科学史上的趣闻和争议,文笔生动、资料翔实、考据严谨,是一本难得的科普力作。——香港浸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数学文化》主编汤涛教授
卢昌海博士的作品敢于触及科学研究中的难题(例如奇点定理、黎曼猜想等)和科学史中的疑点,书中资料丰富而且往往为国内作品所罕见。——两届“中国图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赵峥教授
科普的最高境界是:外行看了热闹而又大长见识;内行看了除了感叹还深为叹服。卢昌海做到了。——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
大师未必皆正襟危坐,小楼不尽为琼楼玉宇。昌海这本小书撷萃咀华,以平实的风格,深入浅出地讨论科学与科学家的方方面面,实为科普之佳作。——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陈学雷研究员
细推物理须行乐,阅读这本书可以有“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样的感觉。——河北科技大学汤叔楩教授
《小楼与大师》读后感(三):自我纠错与自我完善
八卦是绝大多数人的天性,因为社会关系中大家普遍觉得缺爱,不八卦就没有存在感。
这还可能因为聊八卦是人类进化选择的结果,有助于人类生存发展。曾经看过一篇美国的paper,说八卦的目的是建立听者和说者之间的社会联结,原形甚至可以追溯到猿猴之间互相为对方梳毛的行为。猿猴们为了抵御天敌而群居,当天敌的数量增加,自己的群体也要扩大。但是当群体达到一定规模,内部就会产生利益帮派,以保持整个群体的稳定统一。从行为上,他们靠着互相梳毛来形成社会联结,从认知上还需要具有了解其他同类想法的能力。
而当我们随着进化而毛发变得稀疏,聊八卦就取代了梳毛成为了建立联结的途径。
说回正经的,这本《小楼与大师》可谓是在认真的八卦。没法子,虽让它出自于物理学家之手、八卦的又都是物理学和物理学大咖呢?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科学史”,占全书篇幅超过80%,就是在一本正经的八卦物理学界内的人和事,集中在上世纪初那个物理学的黄金年代,读起来颇有畅快之感,个人窃以为是因为它似乎提升了八卦的逼格。
当然,作者毕竟是严谨的科班出身,在畅聊八卦的同时,他还是以科学论的角度出发,很严肃的指出了“八卦”和“阴谋论”的差异。最明显的是那篇“从爱因斯坦妻子的‘秘密贡献’谈起”,特别强调了识别“阴谋论”的诀窍——如果你看到寥寥几条证据风卷残云般的颠覆了一个主流观点,却丝毫不提后者赖以确立的大量其他证据该如何重新解释时,你所看到的就极有可能是一个阴谋论观点。
不过相对于“科学史”这些篇幅更长的“认真的八卦”,全书我更喜欢的是第二部分那不到20%篇幅的“其他”,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于科学的目的、方法以及讨论的观点,其中颇多可读之处(我如果有一次重新拿起这本书,很大概率应该就是因为这个部分)。作者用极为精炼的语言阐述了科学与其他认知方式的差异,同时表达了他对科学的忠诚和信仰。
试举我最喜欢的一段话作为这篇笔记的结尾——
“我们支持科学,首先支持的是科学的方法,其次才是科学的内容。科学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其他一些认知方式之间最本质的差异,在于他们对待未知及对待自身的态度迥然不同。科学的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其他许多认知方式所不具有的。”
把科学的理论框架建立在逻辑思考之上是其力量的重要源泉,也是科学有别于宗教的一个积极本质的特征。
波普尔写过许多大部头的书,其中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认为一个理论成为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是这个理论具有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
科学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的漫长征途中去芜存菁,获得卓越的发展,正是得益于科学理论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界这种公正、谦虚和理性的态度,这是人类智慧的骄傲。
我们支持科学,首先支持的是科学的方法,其次才是科学的内容。科学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其他一些认知方式之间最本质的差异,在于他们对待未知及对待自身的态度迥然不同。科学的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其他许多认知方式所不具有的。
束星北的故事令人感慨,一个已经认识到科学方法的人,是不会轻易改变其理性之光,即使在不可抗拒外力下暂时扭曲变形,终究会复原,时代弄人。作者在写专注于翻译玻尔全集的戈革时,保持了一贯的对人物优点的赞赏的同时对学术看法的客观中立评议,现如今设计网络上一言不合就以偏概全的争吵比比皆是,这种评议风格这最为难能可贵,也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通过玻尔所犯的错误得以窥视那个时代科学家独有的时代精神,那也是那个时代大师辈出的重要因素,也许隐隐之中表述出作者内心对那个时代物理学研究的向往。通过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在引力场方程发现优先权的精细分析,最后给出了较为客观和接近真相的结论,不偏不倚,才是科学史大家。而对四个反对相对论环境的比较,则是通过相对论的遭遇让人看尽非科学因素的丑态,在人类历史上,这种现在看来别扭反常的事情从来不缺乏,即使是现在,每天也都发生着非科学因素令人无奈的阻碍,这更说明了科普的必要、常识的必要以及基于逻辑的理性的必要。
女数学家罗宾逊夫人因为不能生育,但是在数学研究里重新找到意义,并且在丢潘图问题上剔除了罗宾逊猜想,罗宾逊由于心脏机能被医生告知也许活不过40,她每年生日都要在吹蜡烛的时候许愿,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丢潘图问题的解决。而当俄罗斯的年轻的马蒂塞维奇画上丢潘图问题最后一环的时候,罗宾逊夫人写下的:“让我特别高兴的是,当我最初提出那个猜想的时候,你还是个孩子,而我不得不等待你长大”。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被感动的掉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