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灵性冲撞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30 04: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灵性冲撞经典读后感10篇

  《灵性冲撞》是一本由[美]杰德·麦肯纳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灵性冲撞》读后感(一):在梦境中玩得愉快

  距离看上一部《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的时间有点远了,多多少少有不适应这本书。如同作者所说的,生活困惑的话,看这本书应该也没什么作用(摊手)。据作者所说,开悟就是恒久非二元觉知,不会有什么是想的,也没有什么是不想的。没有什么觉得是好的,也同样不会区分出什么为不好。这种状态凡人太远,甚至有可能连钱都赚不了养不活自己……

  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是着墨于走向开悟,会经历一个如何痛苦过程,将自己的过去撕碎,将自己身上的标签一张张撕掉,如同赤裸走在宇宙之中(对于凡人参意义真的比较弱)。其实作者还提到一个“人类成人”的状态。在作者看来,大部分人类生长到12、13岁心智就不再成长,即使他们的生理年龄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人类成人”的特点臣服、接纳、平安喜乐,具备心想事成的和宇宙共振的能力,应该是普罗大众更加想要的一种状态吧。麦肯纳多次提到幻象、梦镜,有的人做梦而不自知,有的人知道这是梦境仍然在梦中玩得开心。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被幸运之神点中,玩得开心而不自知,还是梦中遇到困顿,知其为梦仍然选择玩得开心?

  恐惧是人类一切行动决定敌人。回想起来真是这样。因为恐惧未来个人而将就选择伴侣,因为恐惧失去而不敢放弃现在不合适东西,因为恐惧而做了很多违心的决定。最终这些因为恐惧而妥协的事情,通常都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尾,这些结尾,又加深了我们对未来的恐惧。

  摘抄两段话做结尾。

  -----

  “恐惧,”我说,“一切都与恐惧有关。你的恐惧,她的恐惧。她很害怕,所以不断挣扎求生;你害怕失去她,所以不断鼓励她挣扎。你难道不会对恐惧感到厌倦?对挣扎感到厌倦?”

  巴里没有回答。没有人移动

  “解决办法是停止挣扎,进入恐惧之中。让她走。不快乐原因不是境况,而是抗拒。你把疾病、衰败与死亡看得很邪恶,但它们并不邪恶,它们只是存在执着才是不快乐的原因,而解决办法就是放手。让她沉下去。”

  -----

  忧郁就是移除了希望的恐惧。我们本来以为某样事物可以是我们的,结果发现永远不会是我们的,这时,忧郁就出现了。所谓不快乐,是担心自己没有某样东西,忧郁则是明白自己永远不会拥有它,而自由领悟到没有任何东西是我们的,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是我们的,所以事实上,没有东西不是我们的。

  -----

  希望大家梦中玩得愉快。

  《灵性冲撞》读后感(二):读《灵性冲撞》

  其实,标题不知道该用什么,感悟来自《灵性冲撞》?亦或读《灵性冲撞》有感还是或者其它什么的,想不出什么特别的标题,既然是读了这本书,那么就是现在的标题了。

  读过杰德的一系列三本书之后,自己的想法如下(大部分出自于书中内容):

  关于开悟,关于真相,每个人其实都有如此的契机。只是,当契机来临时人们选择是被幻相/玛雅女神再次迷惑亦或是选择认真独立地去真正对待这样的契机。这样的契机在心理学通常被称之为“应激事件”,诸如失恋亲友逝世、失业、破产、离婚等等;又如人们通常所称的“危机”,说“危机”的话过于片面了。通常人们往往会将“危机”拆解开而理解为有危险同时代表机会存在。的确,这样的机会还不常有,就是看人们如何看面对处理了。

  既然此刻提及了“心理学”,自己想说的是,心理学也只是人生游戏场中的一项游乐项目或游乐设施,如同佛教、基督教、禅修、灵修等等,所有在体制系统内的无一不是。心理学中强调的“助人自助”倒是和作者出版此书的目的有几分相似“告诉人们要自己去寻找,自己去看他们眼前的事物”(P171);不同的是或许是心理学告诉人们去自己寻找的依旧是幻相/ 玛雅女神所给的支撑人们三位(家庭事业家人一体的种种,而此书告诉读者要去自己寻找的是“找出你是谁(P188),你到底想要什么(P103),只知道什么是对你好的(P138),掌握自己的生命(P185)”——那个在人生大梦中觉醒的自己。

  正如文中描述传统只是一些你接受为真、没有自己去验证的东西;传统是群众多年来沿着某条路走所踏出的深刻痕迹佛陀说......商羯罗说......谁管他们说了什么,或任何人说了什么?你不知道他们说了,你不知道他们那样说是什么意思,你不知道那句话是否被正确传递下来,你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有其人,所以,你到底知道什么?你什么都不知道,就算你知道,你还是不会知道。不自我验证就是假的,就这么简单。(P263)“想到了汤唯的2个不同版本的潘婷乳液修复广告”要试试才知道”,“别光听我怎么说“,人生凡事只有自己去亲身经历、验证后所得才是属于自己的。觉醒、开悟无一例外

  一旦把握好或抓住了觉醒的契机,自然而然地就踏上了这样一条路:“已经无路可退了。我们永远无法回头,那不是个选项。”(P270);开始了自我冲撞之旅。就像书中的比喻“你很快就会发现两件事:火是不会跟你商量的,没有东西是不会烧掉的。你到底要什么?如果你有孩子、有房子、有车子、有事业,或者拥有任何你喜欢的生活,然后你研究这里所讨论的议题是为了在灵性上强化你既有的生活,那么我要提醒你,梦境是高度可燃的东西,我也建议问问自己,真正地问自己,你为何要读这本关于放火烧掉你世界的书。”(P131)

  任何对抗怪兽的人要小心,不要自己也变成了怪兽,因为你若凝视深渊够久,深渊也会逼视你。——尼采

  一旦开始,那么也是开始认真为人而成为认真的人,而必须遵守觉醒开悟这一游戏的规则:“专注”。“你必须学会在你99%的人生中当个彻底的失败者。你可以接受这一点,因为在那个重要的1%,你不是失败者。你必须抛弃所有的次要身份,当一个糟糕的人,一个糟糕的公民。不再配合这个世界塑造自己,你该配合的是你的任务,并且让世界鄙视你——或者,让它忘了你更好。”(P276)

  “当个恶劣的公民,最好是完全不要当公民。放弃那个身份,砍掉它。你想当个好女儿好朋友?好姐妹?好妻子?好母亲?忘掉这一切,全部丢掉,斩断这所有的锚。你对自己的所有看法就像一栋虚假建筑柱子,全部都必须被丢弃,也必将被丢弃。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你的抗拒越少,就越轻松。”(P276)

  “反正到了这里,一切都会被丢弃。你拥有这个人生——你的家庭学校社区等,你做过的一切,你的所有身份,以及在你眼前展开的未来——但你若要前进,就必须放弃这一切,也必然如此。你的所有选择都已经决定了。你并未选择是否要放开一切,只是选择要不要抗拒这个过程,而死亡会让这个转变比较容易。这些虚假的层次就像你的皮肤,你可以慢慢地撕,这非常痛苦;或者,你可以像蛇一样蜕皮,一层一层的,让它全部蜕去。想要让过程自然进行,而不是抗拒,就必须拥抱自己的死亡。一只手摸着死亡,然后用另一只手作战。”(P276)

  所以,正如杰德的第一本书《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中所说“开悟是万不得已的事,是当你对幻相和谎言痛恨到了极点之后,不得已的选择。而且不是你选择,而是它选择了你。(P2)”

  因此,很容易就明白“真相,的代价,就是一切”——《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P219);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什么作者会说找到真相,开悟不是在清醒时候发生的而是在疯狂时;因为,这丢弃一切、放下一切,“个人身份会萎缩、个人喜好会消退,人际关系将被放弃,爱将被遗忘(P278)”等等,所有这一切及之后的单独一人的状态在所谓的“常人”眼里又或者是活在幻相/ 玛雅女神之中的“常人”眼中,难道这不是疯狂是什么?还有比“疯狂”更贴切的形容词吗?那么,理所当然地,如此而为之的人则被所谓的“常人”或者是活在幻相/ 玛雅女神之中的“常人”称之为“疯子”。

  然而,活在幻相/ 玛雅女神之中的“常人”,是永远无法体会到独自一人的,“无限的无情虚空”(P171)中的“自在”。

  更何况在生命的大头梦中,在梦的世界中,在幻相/ 玛雅女神之中,做梦的人们或者梦着的人们一心所追求的无非是由财富名气权利等堆砌而成的所谓的“成功”。

  :作者其它两本书较为精彩

  《灵性冲撞》读后感(三):第三本杰德的书

  这是我读的第三本杰德的书了,号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没有前两部给我的震撼感觉,里面很多内容,特别是关于《白鲸》的部分。

  依然记下最有趣句子

  4:当我用喜欢或讨厌这类字眼时,我真正的意思是能量上的吸引与排斥

  45:你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人排列在我执的光谱上。光谱的一端完全认同于虚假的自我,另一端则是事不关己地穿戴着自我,像一件宽松外衣。一端是处于这个世界又属于这个世界,另一端则是处于这个世界但不属于这个世界。

  109:几乎所有人都把呼吸局限在肺的上半部,所以扩张的是肺部,而不是腹部。这种浅呼吸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永远处于一种惊慌的状态,仿佛生命就是战斗或逃跑而已。

  119:斩杀恐惧的欲望本身就是被恐惧驱使情绪。面对恐惧,你只能臣服:凡是你所恐惧之物,就让它进来。

  165:梭罗所说的,大多数人都在安静绝望中生活。只要持续让自己分心,就不会有安静的时刻让小混蛋声音被听到。

  169:所谓不快乐,是担心自己没有某样东西,忧郁则是明白自己永远不会拥有它,而自由是领悟到没有任何东西是我们的,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是我们的,所以事实上,没有东西不是我们的。

  190:游乐场不是随你高兴就可以进来,而是有服装规定的。这是一场化装舞会,你扮成谁都无关紧要,只要扮成某人就好。你不能用“无人”这个身份进来。

  244:(人们愿意放弃一切跟随我)这样不是将自我交出去,而是放弃自我:放弃你对自身生命的责任

  274:恐惧对上仇恨,恐惧无我对上仇恨假我,这就是《薄伽梵歌》战场上的敌对大军

  《灵性冲撞》读后感(四):不著一书 不立一字

  文章挺搞~有点中国神医味道~文章好似是而非啊~见缝插针的讲几句灵性的观点~在这个有些人已经不满足物质生活 转而追求灵性的年代 灵性观点的贩卖确实能激起很大一部分人的“荷尔蒙市场也是蛮大的。

  作者教导试的叙述着自己的灵性观点和体验 这与那些充满哲学味道的书有什么区别呢。灵性是体验 而不是知识。正如,一万个人都可以说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 可没有人能真正摆脱头脑控制成为一个老子。一万个人也会说着约书亚那句“爱你的邻人如同爱自己” ,但是那些人只会虚假的口述。你真的会爱别人如同爱自己吗?傻逼才会这么做呢 而老子,约书亚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神圣体验与真知灼见之后 才说出如此真理与充满爱的话语~ 他们摆脱了各种束缚 体验到了那种充满爱的狂喜宁静 亦然无我而充满爱 他们已经变成了爱的海洋与能量充满灵性 而不是灵性认识 恰巧相反 他们抛弃了任何头脑以往认知的束缚~

  《灵性冲撞》读后感(五):撞击心门,打开心扉

  怎么才能看清生活的假象与幻相,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杰德通过他理解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这本书是他灵性三部曲的第二本,主要结合《白鲸记》《薄伽梵歌》以及克里希那穆提、惠特曼等作品来为我们仔细地讲解怎样了解灵性自体。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自助式”的人生修行,毕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人都喜欢平静的生活,却不去了解自我的灵性,就像杰德的书也受到读者的批评,声称是虚无主义的“空幻”,有的人天生就需要寻找灵性,但有些人却喜欢沉醉在生活当中。所以杰德说,如果你不渴望真相如溺水时渴望空气的话,就别读这本书了,我个人属于天生就寻找灵性的人,假如不去剖析自我的话,我就感到坐立不安,生而空虚。所以我加入了自我修行的灵性旅途

  杰德之所以大谈《白鲸记》,一方面是因为世俗对它的理解是,与大自然对抗,认为亚哈船长想徒劳地赢得胜利牺牲所有的人和物,而杰德就是要摆正人们的认识,他认为读者对《白鲸记》的理解错误了,他认为《白鲸记》是世上最伟大的灵性书籍之一,这趟冒险之旅是灵性的追寻之旅;另一方面则是认为《白鲸记》是作者梅尔维尔的灵性自我解析,杰德将书中的人类、海洋和白鲸,分别对照为自我、宇宙与妄念,于是消灭白鲸的过程,便是消灭幻相,消灭自我的过程,哈亚便是人物突破的原型,是踏出第一步之后的真实状态。

  或许人生是梦,如马克•吐温说,“梦的记号随处可见,你应该更早认出来”,我们势必要走出自己的“楚门世界”,走向开悟、走向真相,消除那些我们生来便被动接受的二手资料和幻相,我们要正确理解杰德的灵性思想,汲取它的精华,走向灵性自我解析不是抛弃生活、抛弃所有,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生活、拥抱所有,找出“你是谁,你想要什么”,进而掌握自己的生命,在人生大梦中觉醒。其实这本书对于中国人来讲,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因为我们的传统里面有种“难得糊涂”的思想,有着“庄周梦蝶”的物我合一的混沌思想,所以想要厘清自我与宇宙的关系还是有些难的,倒是在追寻真相的路途上应该更有所获!

  y江焕明

  《灵性冲撞》读后感(六):由摇滚乐想到的

  “只身穿越那场暴风雪。一直到最远方。你一无所有的闯荡。盔甲下,谁懂你柔软心肠。”

  本来对徐歌阳没什么感觉。但是听着听着,却被一股真诚劲给吸引了。于是听着这首《横冲直撞》,竟然想到了杰德。

  (——主要是歌词越看越让人想到白鲸里的哈亚:惊涛骇浪。从没想过缴械投降。伤疤是亲手佩戴的骄傲勋章。一腔热血。日夜滚烫。独自对抗。独自生长。独自流淌。)

  于是,忽然觉得,杰德有点像“灵修圈”里的某种摇滚乐: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平静又激烈的真诚。所以再来写个评价。

  杰德第二本书,真是我第一次觉得,一本书可以被称得上叫“灵性或者身心灵小说”(或者说反灵性)。整本书结构就像天造地设,连摘录的内容都恰到好处,确实精妙。虽然内容我觉得还差点,讲的不那么纯净透彻,但做为整体的一本书,已经相当完美了。(虽然事实上,从来没有什么是不完美的。)

  摇滚传达出来的最大精神,“我”认为就是无畏。而对于“渴望真相的人”,或者说对于所有“关心活着的意义的人”,最重要的其实也是:无畏。——这也算是这本书里,杰德想通过《白鲸》表达的一点。

  ——无畏即是金刚心。

  在摇滚乐的最深处。其实可以找到最深的平静。

  《灵性冲撞》读后感(七):胡说八道

  看过第一部,这是第二本,写的很勾引人,说着人间很多东西都是拿着恐惧恐吓自己,可是自己也用着恐惧的套路来写一本畅销书。

  写书的目的何在,为钞票,同时为自己的行为正当化罢了(也许这是我的恶意揣摸,人都有黑历史。)当有一堆fans追捧一定非常满足,然后他还能跳出来说我是没有自我的,我只不过是在游乐而已,我只不过抓住自己仅存的人性以维持人形。

  写书的人,说着一堆非二元,然而对人类的各种行为批判,厌世。然后一会又跳回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不是完善的,没有好也没有坏。说着非二元觉知,可是又不断警告不要追求开悟,不开悟做人类成人的好处。双标

  可以说所有的言论都是一种阅读多种书本后产生的诡异复合体,因为如果,作者这辈子出生在中国贫困的小山村,初中毕业不会英语,被家人和社会氛围逼着去富士康,然后就不会有这样一本书了。所有的自称觉悟者都是生于养尊处优的环境,有时间有精力用来矫情,因为生活的苦难,或者说他蔑视的玛雅女神没有给他更多的刺激。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不依赖书本,呆在一处,自己思索(虽然某人说思而不学则殆),想不明白的问题就不用想了。历史上也有过类似思考过这类问题,然后写下自己感悟的。比如“ 丘也与汝皆梦也,予语汝梦亦梦也 ”這是庄子和佛陀不相同之处,他没有兜售自己的理论,说自己是觉着,也没有创建宗教(道教只是抄袭中式佛教以及一种新的拜偶像的活动)

  从我这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活着的人不可能达到那种所谓的 “恒久非二元觉知”所有的自称觉者,会选择米饭面包而不是bullshit,bullshit还能食至少不会选择铁钉玻璃渣。没有自我选择感的人生是人偶和死人才会做的,随便你肚子里填充什么。

  《当下的力量》里作者一直谈臣服于当下,可是呢,乔达摩悉达多的释迦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表现出的不抵抗态度,是不是臣服于当下呢,不区分好坏。当然了也会有人说,对这就是臣服,一切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就像梦中bullshit是不存在的,觉醒了就不是问题。(据说藏传密宗有人吃xxxx之类)既然如此,生和死,洁净和赃物都可以不区分,那为何不去死呢,为什么要写书呢?为了优越感?为了行为言论合理化?

  当然其实这些人也许都有过一些奇妙的体悟,但我认为都是稍纵即逝的,甚至也不过是人类操纵系统中的一套(苹果谷歌windowslinux)。至少不是言语表述的这些。我觉得人人在一次濒死体验后都会得到这些,因为人生的重担全被卸下,自己如果死了一次,那么人生背负的所有东西都被洗光了。人获得了“自由”,所以“自由”地“去死吧”或者重新背负起人生的重担(这些重担也包括区分美味食物和bullshit)。

  最后一点,对于《白鲸记》的解读,实在是。。。。。。我觉得如果作者还活着跳出来说,你tm瞎jb解读我写的小说是什么意思。过度解读是所有人的病,同理,我笔下的庄子“丘也与汝皆梦也,予语汝梦亦梦也 ”,我的解读,是天下无一人真正脱离梦境,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觉醒。相应的,如果庄子跳出来,说出我tm写的东西,你懂个屁,我是fXXXing genius,我是脱胎凡骨的仙人,我摆脱梦境化为蝴蝶,化为南华真人水火不侵,我也无话可说。

  有些东西不必学习,因为本来就是如此,因为终会如此,所以何必求

  ---------------------------------------------------------------------------------------------------------------------------------------

  有那么一晚,我发现所有的古文不借用翻译注释都能读懂,然后曾经最美妙的音乐也失去了魅力(曾经我觉得要是死前听一下贝九就知足了,然而他也会如此空洞),这是个诡异的时刻,拯救我的是诗歌,有生之年感谢陶渊明的诗。

  文本不必过度解读,我只是随便写写,我提供一条思路,就是读书娱乐罢了,莫在书中找到一套理论就深陷其中,我称之为“思维病毒”,复制性强,破坏力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灵性冲撞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