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和服之韵》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30 04: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和服之韵》读后感精选10篇

  《和服之韵》是一本由[日]清野惠里子 著 / [日]浅井佳代子 摄影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和服之韵》读后感(一):一盏香茶的光阴

  这本书在书架上搁了很久。

  因为它的气息太过娴静,总让人觉得远观默赏才是应有的对待

  终于昨天下午有半日闲暇,使我得以在一盏香茶的光阴里倾心而读。

  揭下外封皮,内封书壳让我眼前一亮——整个幅面的青蓝竹纹样图案,印在颇有苎麻纹理质感底色之上,正正是一卷清雅不俗的和服布料样子书籍原本充实智识之物,即便是艺术画册多半也只是给人美丽养眼的视觉盛宴。但这本书制作得如此诚意精致,抚在掌心竟觉得触手生温,犹如捧着一件叠得齐齐整整的青蓝竹和服。

  翻开书本,内页布局雅致已极。纸色素淡、文段错落,在静谧氛围中犹有一种沉着节奏

  从起首开始细细读下去,作者是个优雅而又不失活泼风趣女子,因为整理母亲遗物而开始注意到和服,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爱上和服,研究和服,搜寻和服,为和服做设计搭配……一篇篇文章不仅在讲和服,也在分享自己对一反布料、一块花纹理解,对父母的温情怀念,以及对人生中奇妙际遇的赞叹和生活里悠游乐事感恩

  “我不禁想起某年三月初的一个午后,阳光暖融融的,穿起麻叶图案的结城茧绸和服,配上樱花腰带,那样外出的日子何等幸福。”——真是朴素的幸福。尽管日本的和服承袭了中国的汉唐之韵,偶尔也搭配以古代高丽风格的饰物,和服却实实在在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种标志。之所以如此,日本女子着和服时这种幸福悦己的心情大概是个中缘由之一吧。

  “我被这样的上等麻布包裹着,想到它的诞生过程,心中不由涌上一种难以言喻的爱意。”——这样小心而感恩的情愫,让我有些汗颜。日常生活中一针一线一饭一蔬,何尝不是按部就班默默生长起来,那个过程是我从来想不到的。从来觉得享用一切器物理所当然,也自然没有涌起那种“难以言喻的爱意”。这种体验实在珍贵,这种情愫也让人敬佩啊。

  书中介绍的一种名为“雪晒”的织麻呈色工艺让我很感兴趣——“保留苎麻本色的上等麻布原本被称为‘雪晒’,在雪和阳光的天然漂白下,麻布会变成梦幻般的纯白色。”“制作‘雪晒’要选择积雪融化时的晴天,雪在紫外线的作用下缓缓融化,释放的臭氧能分解麻中的色素,让它最终呈现纯白色。这个过程还能提高布的韧度,让布更加柔软。”还有一种叫做“越后绉绸”的布料,制作工艺全程都会借助雪——“在雪中纺线,在雪中织布,洒上雪水,晒于雪上,有雪就有绉绸。”这难道不是很诗意的制物手法吗?或许正是因为制作一匹布料也是如此美丽的事,心手相应才使每一件产品都如艺术品一般精致美好吧。就像这册书中的一帧帧图画,画质细腻之外,画中女子皆神色淡然、气质温雅,与和服的韵味极其贴合。这样的衣,这样的人,这样的家置器物,也是一首美丽的诗啊。

  书中我最喜欢的和服,除了那幅人见人爱的“青蓝竹”,当数《染上枝叶间漏下的阳光》里的那一身“翠”了。名为“翠”的和服,其色泽与所谓的“翠”其实相差甚远。那是一袭极浅淡的碧色和服,略带蕉叶一般的流畅纹理。那浅绿的色调较一般和服来得明亮,但一点也不至于耀眼,就像春日里的一泓清泉,又像夏日里的一阵清风,有种“白鸟悠悠下,寒波澹澹起”的旷世舒怀。作者配以一条浓淡相间的茶色手绘腰带,实为点睛一笔,使清澈春水伴了欸乃的木舟,而明媚的夏风有了摇曳树枝

  作者行文用字如流水一般,娓娓叙述一段又一段冲淡而情深的日常。“负责教学的老神父稳稳坐在黑板前的扶手椅上,耐心等待着学生们的‘名译’,似乎随时都会滑落的眼镜流露温柔安闲的目光,那阔别已久的校园生活是那样充满魅力、引人神往。”即便是这样对和服未着一字的段落,也让人觉得如她展示的和服一般恬淡亲近,恍如昨日重现。

  又或许,作者的文风固然如采采流水,但无译者那蓬蓬远春般的文笔,也成就不了这样一本别致的书,能够让我一个下午忙里偷闲的光阴变得生动深厚起来。

  《和服之韵》读后感(二):美丽的诞生——《和服之韵》翻译手记

  拿到《和服之韵》(日文原名《きもの熱》)的日文原书,是在2014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淡雅色彩厚重的质感,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还记得在阳光明媚的大年三十下午,我坐在电脑前,触摸着细腻的书纸,将一行行日文汉字与假名用中文缓缓呈现在屏幕上。那时翻译刚开始,而我也刚刚加入准妈妈行列

  做翻译两年有余,接触的都是小说,有逻辑清晰的推理作品,也有优雅绵长的文艺小品,而《和服之韵》是我第一次接手散文。试译之前,编辑跟我说,这次的译者很难找,不但要求文笔,更要求对和服术语的准确表达。国内目前对和服的介绍很少,无法找到什么参考更何况很多复杂的术语就连日本人也不甚明了。就在这样的前提下,我通过了试译,开始挑战这部做翻译以来难度最大的作品。

  两年多的翻译经验,让我深知翻译文学作品是件多么不容易工作,尤其是这种看似轻松却格外专业的文章。和服术语接连而至,有的属于基本用语,凭借辞典尚可解决,但更多的只能进一步查询和服的专业网站根据日语描述和配图,适当地译成中文。以前翻译小说时,我有把书中的人物称呼和一些物品的译法列出来,以保持全文统一习惯,而这本《和服之韵》给我带来的,是一张包括近百个术语的翻译对照表。每遇到一个新的术语,我都要把原文译文单独列出,反复揣摩,甚至几次更改译法。全书只有不到四万字,却耗费了和翻译十几万字的小说同样的时间

  有人劝我:怀孕了,下了班就好好休息,别再兼职。《和服之韵》的翻译过程确实比以往都更加耗费精力,但也正因为是这样一部作品,才让我不想放手。正如著名电影演员樋口可南子的评价:“惠里子女士手中仿佛有一块磁石,只吸引美丽的和服。”作者清野惠里子安静的行文一点点流入心中,仿佛一份特殊的胎教,美丽而永恒。每译一句,就在心中默念一句,这样的声音传递肚子里的宝贝,告诉她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

  和服固然美丽,但究竟怎么写,才能把这份美丽传递给更多人?那么多听来陌生的术语,却无法阻止不熟悉和服的人被这一段段文字吸引,这就是清野惠里子笔下文字的魅力。《和服之韵》从惠里子与和服的缘分说起。“与和服的相遇是一切的开始。”惠里子拆洗母亲留下的旧和服,却意外走进了全新的世界。她开始对和服感兴趣,探寻各具个性店铺,进而放下腼腆,与不同的人交谈,去了解他们与和服之间的故事,并与属于自己的色彩与花纹邂逅。这样的故事如此罗曼蒂克,却真实发生在惠里子身上。一切并不是她刻意营造,只是她母亲对和服的热爱似乎在无意中留给了她,并在最恰当时刻显现出来。

  有句人人都听过的名言:不是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惠里子从儿时开始就与和服为伴,但真正感受到身边的这一抹美丽,则是在成年之后。不过说到底,只要发现,一切就不算迟。美丽在惠里子心中诞生,让她将自己余下的人生都与之共享,而负责将惠里子心中的美丽转变成中文的我,也同样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翻译这门学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译文细究起来,总会有人站出来打嘴仗。作为译者,我只希望《和服之韵》能够给每个翻开这本书的人娓娓道出一段别样的人生。有人也许会说:我见过和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但是我想说,惠里子笔下的和服不仅是穿在身上的多彩布料,更是如悄然绽放丁香花般清雅的人生。

  在《和服之韵》付印时,我的宝贝也平安来到了这个世界。等她能够看懂这些文字,还需要经历漫长岁月,不过美丽的东西本就不惧怕时间。那些让人沉醉的色彩与令人莞尔的故事来自过去,经由文字保留至现在,也必然能够传递到未来

  《和服之韵》读后感(三):一个外国人与和服的亲密接触

  在日本的那一年,穿过两次浴衣,一次和服。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穿和服那次,因为从穿衣时间上来说,也要比浴衣要多出一倍。

  厚度,我觉得也要多了一倍。

  是去年夏天,赶完堀辰雄的稿子,特意赶在烟火大会那一天,跑到东京和同学汇合。

  同学早就和自己homestay的家庭打好招呼,所以那个闷热的下午,到了吉祥寺的那户人家里,我就面临了必须穿上和服去看花火的命运

  那天大概有,起码也有35°C吧……

  一套衣服穿了几个小时之后,由于私家车装不下她全家人和我俩,于是全体成员浑身是汗地一起换了公交又换地铁,最后换成到台场的车时,在换乘的地方第一次见到了比北京地铁还要密集人群……并且大部分穿着和服……

  那一瞬间,我对日本人的耐热程度佩服得五体投地

  两次浴衣体验,第一次是参加市里的文化活动。和同学提前报名参加,不巧那天从我们穿好衣服开始就下起了大雨。文化馆的原计划是带我们去转兼六园,不得已只能改为在园子对面的美术馆里转悠了一个小时。踩着木屐在室内走得嘎达嘎达响,倒是没有多少日本人觉得怪异,因为任何一个平常的日子,你都可能在街上看见缓步走在笔挺的西装之间的和服们。

  还有一次是那位待我比亲爷爷还要亲的爷爷,心心念念地从邻居家借来浴衣,一定要我穿着到街上散一次步。借来的衣服应该是某位奶奶年轻时候的,颜色已经有些褪淡,布料上有老房子味道,穿在身上好歹还是舒服的。我和同学穿戴完毕后,他穿着休闲牛仔,拿上拐棍,带着裹成粽子的我们去了弹珠店,被工作人员怀疑未成年赶出;晚上又去市中心天台啤酒看live;最后坐公交回家,三人身上都没有零钱,坐了霸王车。

  嗯哼。

  以上是一个外国人与和服的三次亲密接触,而这本书当然没有我扯得那么不着调,清野惠里子可谓是和服的专门家,在网上查了一下著书表,和服之韵、和服随想、和服岁时记……她清爽而安静的文字主题几乎全部指向和服。在这本书里,她用虔诚语气叙述自己与每一件和服的缘分,我尤其喜欢她对和服样貌描写

  “染成姜黄色的盐濑要带上,白胡粉绘出樱花点点,舒展的铁丹红枝叶静静托起白色花瓣,这就是染色家中川知子点染心灵风景的作品‘山樱’。”

  “保留苎麻本色的上等麻布原本被称为‘雪晒’,在雪和阳光的天然漂白下,麻布会变成梦幻般的纯白色。”

  ——满满的和风感觉那匹布尽在眼前有木有!!!

  ——再配上精美照片,好像手上已经有了沉甸甸的触感对不对!!!

  书里还有穿着和服出现在不同场景里的女人们,不知道是衣服衬着她们,还是她们衬着和服,每一幅影像光线与色泽都融合恰到好处

  。

  一件合适的衣服,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光景里,一颦一笑演出独一无二的美。这就是和服之韵吧。

  在日本一年,习惯了大街小巷的和服,我其实并不太理解和服之于日本人的重要性,毕竟在国内如果看见有人穿汉服,那一定是在拍电视剧或者cosplay。

  但是仔细翻看这本书,我读到了一个日本女人对和服的热爱,对四季之美的敏感。和服在这本书中不再是普通布衣,没有哪件和服是另一件的复制品,它们都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在等待一个适合的人,要和她一起呈现一段唯一的故事。

  《和服之韵》读后感(四):恋物者的报恩

  不要让书名中的“和服”二字框定你的想象。固有的联想不利于我们读懂衣物,甚或生活。

  清野女士不是学院派的和服专家,只是因为中年的某一天,再次见到母亲收藏的和服,所有回忆好奇和惊叹便汹涌而来,每件和服独特质地、纹样、纺织和印染工艺,每次搭配带来的独特美感、浮想和感怀,都让她欲罢不能。恋物者终于找到了让此生阅历融汇一体载体,这些优美的文图也就成了恋物者的报恩。

  最让我动容的是名为《雪晒》的故事。在盐泽茧绸的故乡,曾流传着罕见的雪晒工艺:保留苎麻本色的越后上等麻布拥有梦幻般的纯白色,那是在雪、阳光的天然漂白下才形成的。清野女士寻访这种古艺、出版这本散文合集距今已有十余年,当时只剩“六日町的古藤先生一人”还会这种手艺,加之全球气候变化,读者如我,真的很担忧这种天地人共同完成的工艺是否还存在

  迷恋和服,意味着迷恋布料、迷恋染织、迷恋纹路、迷恋手工时代……清野女士的记述匹配她所迷恋的一切,清雅,优美,让人念念不忘。看她笔下的染织过程,宛如在读一首首田园诗,植物拥有诗意的名字,手作拥有温柔的步骤,古着的情意就这样丝丝缕缕渗到衣物所在的宇宙深处。而当清野女士精心挑选与和服搭配的腰带、细绦带、背衬、带扣、饰品时,又可见美与美集合的无限可能,宿命般的。

  青蓝色棉线织出的大方格纹,挺括的手感,搭配印加风格鸟纹掬织腰带,带来的联想是书卷气的回忆,神保町一带的风物浮现,物事流转,但专门收集海外美术书籍的松村书店、专营古书的一诚堂书店都依然在原址。

  黄底格纹绸布上的黄色由青茅叶、山茶和杨桐染成,鸢色由树皮煎出的汁液和地炉灰水浸染而成,缁色以米槠为染色原料。昔日,从蚕丝到染织全用手工,如今已难觅这种无忧无虑的黄色。

  白茶与黛蓝交织的牟庆格纹伊兵卫和服,唤起她儿时的记忆:在清贫的年代里,全家人忙于家务,热闹又欢快,桑叶、织物和染液是家园中的平常物什,朴素的和服不是为了“特殊日子”存在的,哪怕是丝绸质地,也蕴含着朴实的生活气息。

  香蕉纤维织成的印尼华盖布,在浅葱底色上用友禅印花的江户麻布,颇有北欧刺绣风格的老挝织物,源于中国明代的茶色素底织锦上有莹白、浓蓝、草绿和金茶色的华美花朵……衣服包容的美,可以跨越国度和历史,但需恋物者的慧眼,甚至还要有永葆珍存的执念。

  衣物。织物。器物。存在、并且被迷恋的意义决不可能止于其物本身,它们钩沉出的往事如氤氲般,弥漫在家人、手工艺人的往昔中,甚而自然和城村的演化中,因而令人留恋。恋物者的心思,需要细细清点。也只有如此深切的恋物,才能揭示出人造物的真善美。

  《和服之韵》读后感(五):古典之美

  这本书由日本作家清野惠里子和摄影师浅井佳代子合作完成的。

  “丝线织出的优雅,纹样衬饰的高度,色彩调就的魅惑让人沉沦的东瀛之美。和服是川端康成《雪国》中洁净细致的美丽少女,是永井荷风笔下凭窗看流水那艺伎柔曼的身姿,是小津安二郎电影里光与影完美调和的温婉背影,。一个日本人一生至少要穿四次,是成人式礼服,也是花嫁衣裳,是日本雅文化的绚烂代表。”

  作者的文字很美很优雅,如同娟娟的细水淌过心房,静静的,一丝柔软,一点清凉。她在描绘和服时,提到了各种色彩,从前未有听闻,是一些古典的颜色,唯美。例如茶色、胡粉白、姜花色、葡萄紫、碧绿、鸭黄、浓墨色等等。描写和服也非常细致,各种纹路、针线、图案,让读者仿佛手拿着放大镜,把每一件和服都看的清清楚楚。

  “我对和服搭配产生兴趣,始于一条不同寻常的腰带”,“和服搭配的趣味其实在于颜色与纹样交叠产生的协调感。如果单从和服配腰带,总有种说不出来的冷漠,但若加上腰带背衬,系上细绦带,便能散发出令人愉悦的张力,所谓‘水乳交融’,正是和服搭配的理想状态。”作者非常擅长和服的搭配,在颜色和纹样上,总能让人赞不绝口。看看书中一件件精美和谐的和服,十分地心动。尤其喜欢一件叫“翠”的和服,是是石原伸子女士的作品,“臭梧桐、果实和橡子盖带来的色彩还原了嫩叶间漏下的阳光,胭脂红晕染的薄薄红色隐隐浮现于各处。”这套和服十分清雅,印花图案使用了浓淡相间的茶色,墨色的轮廓和看似不经意间的几抹绀蓝更添一份让人舒畅的张力。穿着这套和服,走在幽静的石道上,暖暖的阳光洒落,更显出它的清丽素雅,干净柔美。

“翠”

  作者挑选的和服,古典素雅,颜色搭配的柔和自然,这种淡淡的,古朴的,麻织柔软的布料,让人莫名的幸福起来,尽情地感受和服的韵味。

  另外,特别喜欢浅井佳代子拍摄的作品,被称为“光影魔术师”,把每一张照片的光和影,处理的近乎完美,突出和服古典唯美的气质,十分喜欢这种擅于运用光线的拍摄手法和作品,使整个画面透出一种柔光,自然真实而不做作,让模特在自然光下,接触到大自然的元素,花草、树木、风、阳光等等,营造一种清新感。一直在寻找让人心动的摄影作品,原来便是这种把光处理的柔美、自然、清新、干净的画面。

  个人虽然没有特别爱好和服,欣赏它的美,但却非常敬佩和羡慕日本能把自己国家传统服饰保留的如此完好,直至今天,他们仍然会穿着和服,走在大街上,有传统节日时,也会主动的穿上和服。并且传统建筑也完整地保留,十分想去京都走走。

  而在中国,则很难看到有人穿着汉服或旗袍在街上逛,只会在一些特殊的活动上出现。在历史进程中,我们丢弃了这些传统的服饰,换上了更加方便,时尚的成衣,有喜有忧。但对于汉服,我更爱旗袍一些。汉服有些宽大,复杂,不大方便。而旗袍则更放大了女性美,呈现婀娜的身姿,有东方美的韵味,至今却似乎成了酒楼女招待的专属。我们过节或重大宴会中没有自己的传统服饰,不免有些遗憾。复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有些人也为此做了努力。比如学校的国风学社,会不定期举办汉服的仪式,但穿着宽大的汉服穿梭在校园里是需要勇气的,会承受众人的目光。我以前也在微博上关注过一个穿着旗袍的博主,她每天都穿着旗袍,用了一年的时间环游世界,想要展示旗袍的美。

  传统服饰的韵味,古典、优雅、珍贵。

  读书笔记:

  9无论哪个时代,樱花对于日本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确实很美,很粉很少女,对日本最深刻的画面是,远处高大的富士山,而眼前却布满粉粉的樱花树。“到了平安时代,日本自己的文化开花结果,樱花变得格外让人羡慕”。想到我们回国家的国花是牡丹,姹紫嫣红,也很美,却往往让人联系到富贵权力等世俗的东西,相比于牡丹的富丽华贵,我更喜欢清丽些的,比如梅花、茉莉、桂花、菊花等,淡淡的,白素高雅。)

  11染成姜黄色的盐濑腰带上,白胡粉绘出樱花点点,舒展的铁丹红枝叶静静托起白色花瓣,这就是染色家中川知子点染心灵风景的作品“山樱”。 每年她最期待的就是“崖边之道”旁开阔空地上残存的古樱。四周是武藏野的杂树林,樱花盛开,如粉白、浅绯的烟霞弥漫遍野,让人觉得似乎有不可名状之物成沉潜其中。中川女士描绘的樱花就是这样,仿若绽放的嫣红笑靥。

  69小时候,我家附近的路都是没经过修整的沙石路,那时大家连空调都很少用,如果哪天循着叫卖声从大开的窗户向外张望,就能看到墙外五颜六色的风铃随风摇曳,时隐时现,那般恬静的景象一直存留在我心中。 (这段文字写得很朴素,却让我有强烈的画面感,仿佛随着作者的视线,看到窗外随风摇曳的风铃。)

  194经常出现在杂志上的辰巳芳子,女士可谓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女生,光鲜动人的头发随意挽起,配上浆好的亚麻衬衫和光泽温润的珍珠耳环,轻易便俘获我的心。辰巳女士于“食”严紧坚毅的态度与优雅端庄的外表形成强烈反差,这给我的人生带来诸多启迪。 (果然要有一定的年龄才与光泽温润的珍珠更相配,我也很喜欢珍珠,但总觉得带着太显老,不适合。珍珠适合圆润,有气质的人,或是清丽端庄。珍珠很美,我很喜欢。)

  200和服、腰带、细绦带和腰带背衬,就是一套和服的全部要素了。在柿漆包装纸上摊开和服,配上腰带,摆好细绦带,将腰带背衬稍稍抽出,不同的色彩纹样交叠在一起,纵横纹随光钱微妙变幻,即便是略微出挑的色泽也会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显现出各种让人想象不到的光景。

  “以舞台上画有古松的壁板为背景,尽情展现华美绚烂的乐装束。”曾经有一位意大利艺术家如此称赞日本人的美学意识。在壁板的古松前,能乐主人身穿鲜艳的朱红色内裙裤,搭配红色系中国绸缎宽袖能乐装束,饰以多种彩线绣成的假发带,真称得上流光溢彩。这些色彩汇聚在一起,牢牢抓住了我们的心,也许这就是日本人足以释然与世界的美学意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和服之韵》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