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种起源》是一本由海伦·费舍尔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种起源》读后感(一):你了解情和性的起源吗?
看了这本《情种起源》,首先给我的感触就是美国人就是厉害,能把人类最原始的问题研究的如此的透彻。
在我国的历史上,关于性情的研究也有先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食色性也”,以及“性格”等词语都和性情有关。但是,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情和性的根源则没有过。这本书很详细地分析了情、性、爱的起源和原理,趣味性很浓,有很多有趣的科学道理和科学现象。
比如《情人的心理》这一节,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和理查德雷普森相信成人有六种“依恋型”:安全型、善变型、依附型、易激型、随性型以及没有兴趣的型。
并说,“当你步入一个有着潜在伴侣的房间,你会把极其大量细微的、多数为无意识的生物和文化偏好搜集进大脑,这些都有可能毁坏或点燃浪漫爱情”。
还有《愈挫愈迷恋》这一节所说的这个愈挫愈勇的有趣现象,现实中真的是这么回事:
爱情这古怪的特性,就像逆境会促发人的斗志一样,这情形也发生在浪漫激情当中。这种现象在文学和生活中都如此常见,我特意地为之命了名:挫折吸引。我怀疑这种愈挫愈迷恋和大脑中的化学有关。
还有比如《恋爱中的男人大脑》、《男性的求偶努力》等章节,可以看成恋爱指南,个别观点可以指导现实中的恋爱处境。
从世界古代的原始讲到现代的科学,种种与情相关的现象在本书中都得到了透彻的阐释。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而且,都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日常的积累,是不可能把这些名言信手拈来。这些名言都是隽永的。
感情真的是有无尽的奥妙。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话:感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也是世界上最不值钱的东西。
是不是这样呢?
《情种起源》读后感(二):出版社不太负责,随便看看,还是有所收益
翻译也有问题
http://book.douban.om/review/6895843/
不过随便翻翻还是有所收获。
恋爱、失恋、嫉妒、痛恨、婚姻、养育……种种心理活动社会行为说白了就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的自然发展结果。
爱情没有多伟大,自然才伟大~
还能说什么,当为感情情绪再起波澜的时候,当为未来的压力不安时,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堆化学反应,自己只不过是一堆细胞组成的动物而已#¥%@¥#%@#%……
哦,亚马逊免费换购的,所以觉得还挺值。原价就没意思了。
《情种起源》读后感(三):问世间情为何物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伴着姜育恒深情忧郁的声音,一首《梅花三弄》唱出了无数痴男怨女的心声,也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歌曲。之所以能成为几代人喜爱的歌曲,除去其深情往复的旋律,或许更多的原因在于短短几句歌词唱出的却是无数人曾经经历,正在经历,以及即将经历的爱情真谛——人们渴望爱情,追逐爱情,遭遇爱情,得到,享受,又失去。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无法抗拒,却又伴随着深深的无奈。
爱情究竟是什么?它源于何处?这的确是个复杂的问题。海伦•费舍尔的《情种起源》认为“浪漫爱情深深植根于人类大脑的结构组成和化学机制之中”,并试图通过科学性的研究来探索浪漫爱情的本质和化学机制。在没有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完全想象不出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解读,是不是比起诗歌、小说、艺术作品等感性的解释与演绎更为深入有趣?然而,当跟随着作者开启对浪漫爱情的探索之旅时,我发现了别样的乐趣。
乐趣之一,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文学作品中有关爱情的描述例子。全书共有九个章节,通常每章的开始都是用一些文学片段的引用作为例证,然后是概念性的解释,接着便是数据说话,用调查结果证明现象的普遍存在与结论的正确性。书中大量引用了济慈、莎士比亚等诗人、文学家的诗句、戏剧情节,每读一个章节,便可以获得很多有关爱情的文学艺术类书目,比如安德列斯•凯培拉涅斯的《宫廷式爱情艺术》,就是在读此书之前从来没有涉猎到的一本文学经典。
乐趣之二,对于一个对“爱情”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阅读这本书的另一个乐趣来自于对各种现象的自我对照与剖析。 “这个我有,这个我没有,为什么我也会这样,为什么我不会这样……”在看到对嫉妒、神经质、一见钟情、欲望荷尔蒙、愈挫愈迷恋等等现象的解读时,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回荡在我的脑海。因为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同样经历过爱情,又渴望了解其本质的人,这样的解读与学习方式是再好不过的一种自我认知了,不跟着作者去深入探究一番自己的大脑岂不是一种损失?
乐趣之三,书中记录了很多有关人类在陷入浪漫爱情时反应的实验,包括作者和参与实验者的一系列的想法和反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来拍摄人类大脑成像,通过大脑中血流的变化及不同区域的比较来分析人们在不同的爱情阶段的心理与生理反应,这多少令人联想起《性爱大师》的某些片段,你能想象用科学的手段去探索非科学的感情世界得到的结论有多么让人兴奋和吃惊吗?不得不说,确实有趣。而关于多巴胺的坚持、去甲肾上腺素的“嗨”、五羟色胺与前两者的负关联,同样是充满神奇变化的化学反应,它们就像三剑客一样,在人类浪漫激情之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
海伦•费希尔说,这一课题的研究结论改变了她对于浪漫爱情的根本看法。她开始将这种热情视作一种基本的人类驱动,一种生理需要,一种深切的渴望,一种寻求和赢得一位特定交配伴侣的天性。请注意这里的“天性”二字,既然是天性,那么就是始终存在于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因而,爱情并非是一时的,而是贯穿一个人的生命始终!这也同样改变了我的看法,倘若我们在与某种巨大的力量做无休止缠斗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认识自身,认识爱情产生的本质,那么对我们将是有极大帮助的。因为,这种令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抗拒的力量叫做——堕入爱的天性。
这是多么美好的天性!它衍生出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也催生了无数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甚至是科学家推动人类文明和科学进步的智慧成果。我们一次又一次点燃爱情之火,燃烧自己,燃烧对方,享受爱与被爱的无数瞬间与细节,最终却又不得不承受激情褪去后的失落与无奈。究其根本,原来都是被大脑和身体中的化学物质所控制,并遵从自然选择的结果!
正如这本书的结尾所言,浪漫爱情,这一自然馈赠与人类无比美好的生命体验,深深交织在了我们人类的精神之中。如果人性能够在这个星球上继续几百年几百万年地存在下去的话,那么,这份原初的交配力也将一直盛行。
《情种起源》读后感(四):“和你说话时,我忘掉了所有时间。”
收到书刚好一周,先感谢果壳给于的阅读机会,由于工作及锻炼是一直坚持的事情,除去碎片时间的阅读,这么正儿八经地捧着书本已经好久没有了,所以进度并不快,争取读完之后再回头将这个书评内容再丰富一些。
一开始由于先入为主得认为科普类文学前后关联度相较于小说类较低,所以一般喜欢随手翻开就进行阅读,不按顺序,也不计页数。没想到《情种起源》……也可以这么看。但是我很快又恢复了从头开始,因为杂读一阵之后发现,这么好的文字最好还是不要拼图式阅读。
也许是读的书少(根本就是),目前被《情种起源》中这种融知识于文学的方式深深震撼中,大量从古至今的文学引用穿插于或科学的事实或有趣的调查之中,读起来随时能感受到“原来老祖宗就已经说得想得很明白啦。”的感觉。
人为什么会爱?之前虽然也了解过,觉得不外乎多巴胺,生殖冲动,性激素和脑子抽风等等,但是读了《情种起源》之后,才知道,人类,包括世间万物的爱,都是神奇却不神秘的(废话!)。
目前对书中对于“一夫一妻”这个概念的一些科学解释印象尤深,不妨凭印象加翻书给看到书评的你转述一下,虽不及书中详尽百分之一,但可以一窥本书之趣:由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之后,幼儿也不能再像灵长类一样牢固的驮在背上,所以需要用腾出来的两只手抱着,于是女性就不能再在危险来领的时候迅速爬到树上或者在饥饿的时候随便外出采食,这样的进化就产生了伴侣绑定的需要,但由于种群的自由移动,一个男性在绑定多名女性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提供庇护或者防止其他族群的男性对其后宫进行侵扰,于是伴侣绑定趋向单一,也就是说一夫一妻其实在我们刚刚进化成人类不久就已经出现了,并不是反封建或者女权雄起的结果哟!
可以乐观的估计,看完此书,不仅对科学的了解能加深,文学造诣应该也能有不少长进,毕竟参考文献也好几十页(想得美)。
《情种起源》读后感(五):【书评】一本通过科学解释的爱情论
对于《情种起源》这本书,总体上来说还是偏研究科研类的。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是研究性的描述语言+引用各个诗歌、小说或者文章里的言论来对论点加以阐明。就书的构造而言,先是大致地讲了一下爱是什么,再从动物的爱进行描述引入到人类之间的爱情。将爱情分为3个步骤进行说明描述,最后讲了一下维持爱情的方法和最后的期望。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
开始看着的话其实我认为很无聊很闷(当然这可能与我个人有关)。到了阐述人与人之间的爱情的时候才略微偏向高潮,最后的维系爱情的方法这里应该就是最为高潮的部分了。最终的期许上我直接就是翻过去的,和开头一样的沉闷的感觉。
这本书整体上看,我建议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的人看效果会更好,不然这就是催眠神奇。毕竟它是一本偏向科研类的书刊嘛!当然这本书里面的一些科学理论还是让人大开眼界的,至少把情绪化的爱情变为了一种直观的科学理论体系。
但是。。。真的还是不推荐一般人去看,挺催眠的。
《情种起源》读后感(六):浪漫之美
费舍尔干了件很煞风景的事情,偏要把爱情这么浪漫的东西,试图用生物学去探寻其运作原理,把本该浪漫美妙的情爱之美转换为枯燥冰冷的工程机器。然而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的最大特征,就是在动物吸引与繁殖生存的本能之外,消耗在情爱上的惊人热情。首先要相信动物也是有爱情的,所有物种的爱与性都是为了物种繁衍及DNA演化服务,只有人类是例外。因此要去解读如此特殊的个例,就显得额外艰巨。
人们在思及爱人时总会生发出幸福感。这是种不由自主的触发机制,对应到工作原理则是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共同作用结果。原理不难理解,但是为什么脑海里浮现出伴侣的只言片语,哪怕只是一个单纯的表情就会激发这个机制投入运作呢?人体就像是一台无比浩瀚的精密仪器,就目前来看恐怕还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解答。我们只能大约了解到,睾酮激素是催生情欲的原罪,尾状核则构建了大脑奖赏系统的核心回路。
人类是视觉动物。根据统计结果,以往被人们定义为最不可靠的一见钟情,事实上却是最牢不可破的结合方式。更让人费解的是腰臀比与生殖关系。“屁股大的女人好生养”是句老话,但在历史进程的实际检验下,黄金比例的腰臀比的确会得到更多男性的关注,而且确实有益于生养。就像动物间的原始吸引,我们无法用单纯的多巴胺注射来解释以上两种情况。人类除了可以将情欲、浪漫和依恋划分至不同领域内互相不做交集外,事实上还经常会产生分离焦虑、挫折吸引及由爱生愤。这是一套极为芜杂的运作系统,然而不论个体之间如何不同,最终都难逃相同的运作机制。
不少物种都存在着交配监护的本能,究其本质是为了实现基因保存及最大化。人类也一样,所以在情侣间出现第三者时,出于捍卫基因遗传的本能,嫉妒通常都会激化为暴力事件。本书最大的创见,在于揭示了浪漫爱情的周期。我们经常都会听到诸如“七年之痒”之类的保存宣言。一对伴侣的牢靠婚姻周期,很可能取决于扶养子嗣至独立存活的年限。
人类曾经的始祖学会了直立行走,前肢演化为双手被赋予更多功能,随着需求的逐渐增加,母亲单独扶养孩子的难度也成正比大幅增长。出于繁衍后代的缘故,导致夫妻双方结伴抚养孩子直至成年,现在这个年限大约在15-20年左右。统计结果显示,在这个时段内离婚的人数远高于所谓的七年之痒。类似情形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当中也很普遍,周期一般为四年,然后另觅新欢,或“离婚”后经自由搭配“再婚”。从基因遗传来考量,这种机制或许更有利于物种的优化与繁殖。
《情种起源》读后感(七):这本书干脆叫“扫描爱情的大脑”吧
现在读到第四章~~爱之网:情欲、浪漫和依附。以后读完可能会更新~~
读书要先看封面,读前记看名家怎么推荐。《情种起源》这个书名明显模仿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嘛~~这噱头有点大;再来看看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我去~~中文版的《时间简史》《果壳里的世界》就是这个出版社出版的吧,果然是科学科普类图书的出版圣地,就像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出版圣地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咩是不是?,我这几年读书的发现)
名家推荐,一堆外国人果然都不认识,不过后面有江晓原和毛利华的推荐,还是看看吧。“费舍尔这本书在爱情机制的形成方面给出了她独特的思考”,原来作者是female。
作者在前记里说:“浪漫爱情深深根植于人类大脑结构组成和化学机制中。”“用最新的大脑扫描技术,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去记录那些刚刚疯狂堕入爱河的男人和女人们的大脑活动”。so这就是这本书的主旨啊:来扫描爱情的大脑吧!果然有种读科幻的感觉,后来才发现这根本是在读博士论文嘛~~
哎~~作者你不要这么博学啊!元稹的《竹簟》我百度到了,但《玉仙女》的传说我怎么没找到,难道是我太孤陋寡闻~~泪下
前四章的顺序是这样写的:第一章“沐浴爱河”的各种行为表现,什么聚焦注意力、过誉心上人、侵入式思维、精力过剩……引经据典还能不能正常说话了~~第二章:你们这些行为表现动物身上也有好不好,所以第二章就是追述这种人类的爱的起源,看最原始的爱(动物身上的爱)~~第三章:不仅破除浪漫爱的起源,就连它的本质及化学反应也给你一一道来,能不能还留点美好幻想给爱情给人类啊,多巴胺、去甲状腺激素、五羟色胺、尾状核、腹侧被盖区、岛叶皮层,学术用语自行百度or谷歌or维基~~第四章:这些化学物质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那就是“情欲、浪漫和依附”啊(也可叫做性欲、浪漫、依恋)这一章涉及到心理学了呢,作者你的面也铺的太大了~~我觉得第三、四章是很中肯的,各种理论,看得我完全没记住~~
还要赞一下译者:第三章里“爱,很愉快”描写一个受访者“不带笑的面容掩盖了内心的激情”~~“犹如静水流深”~~很诗意有没有?!!!
《情种起源》读后感(八):阅读笔记
105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生命中某一阶段,这三种交配冲动——情欲、浪漫和依恋——是并不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的。看起来人类的命运便如此,我们从神经上是能够在同一时间爱两个人的,你可以对长期配偶感到深深依恋,同时对办公室或社交圈里的某个对象感到浪漫激情,同时在看到一本书、一部电影或做一些和前两种伴侣无关的事情时感到性冲动。你也可以从一种感觉穿梭到另一种。
212
你怎样才能把自己发疯的激情燃烧给别人?一起做点新鲜的事。
...这种无意识的吸引力很有可能是直接和一种生理上感到的危险直接相关:危险会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这是一种身体兴奋剂,和多巴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相关…危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新鲜的。以及,就像我们说过的那样,新鲜提升了多巴胺的水平——和浪漫之爱有关的化学物质。
213
甚至争吵也能带来激动——以及潜在的浪漫。随着争执,不满会被说出来,经常也就被扫除了,然后伴侣必须用一些创意来紧扣他们的结合。更重要的事愤怒加速了大脑思维和身体,促发了肾上腺素和其他刺激物的释放。
218
女性经常觉得亲密是面对面交谈,而男性倾向于肩并肩,在工作和玩耍的时候这样就能感到靠近。实际上,男性经常会觉得互相盯着对方看会产生轻微的威胁感和挑战感。因此他们会坐在同伴边上并避免直视。
221
男性十分被那些他们觉得需要去帮助的女性所吸引。
男人最不愿展现的就是脆弱。
225
幽默是基于新鲜感的,意想不到之事——这提升了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
225
治疗师们建议人们做一些标准练习:承诺。“积极地”聆听伴侣。问一些问题。给一些答案。赞赏对方。保持吸引力。保持智识一直提升。包容她。给他私人空间。保持诚实和信任。告诉你的伴侣你需要什么。接受对方的缺点。注意礼貌。练习你的幽默感。永远不要威胁说离开。忘记过去。有建设性地争吵。不私通。不要认为这段关系会永远保持。每天都做一些建设性的事。永不放弃。
《情种起源》读后感(九):科普不能两全,节操掉了一地
给一个没有科学常识的人解释科学研究成果,这大概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其难度不亚于教会老妈如何使用计算机除了QQ农场以外的功能——你得不断停下来解释一些你认为对方应该知道但其实对方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一不小心就得从三百年前开始讲起、讲到第二百年、对方又把前一百年的给忘了;需要解释的词汇以辐射状递增、讲到后面又忘了前面。从这个角度看,科普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科学要求严谨、逻辑严密、尽可能公正客观,而信息传播的本质和特征已经决定符合科学要求的文本不可能被轻易接受和再传播,尤其是在不损失科学要求的特质的前提之下。所以知乎上才出现了如此多的“神问题”和“神回答”。
因此一本好的科普书——好也许只能勉为其难定义为:第一、尽可能符合科学要求的严谨逻辑严密公正客观;第二、在这些前提之下、像我这样的非科学从业人员还能看懂——无不需要大量的脚注和尾注,一方面作者可以就某些有不严谨、现仍存疑或易被读者误解的地方加以解释,另一方面帮助像我这样图样图森破sometimes naive的读者补充理解作者的意思需要的信息。
我最近看的一本让我这个逻辑狂人读得浑身舒畅的科普是《人人都是伪君子》,作者丧心病狂的脚注和尾注充分抚慰了我蠢蠢欲动的critical thinking。
科普本身已经如此之难,再加上翻译,其难度再翻一倍。一个好的译者,对于非中文写作的科普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经济学教材,如果你看的是中文版,你会发现自己的头脑不断在与枯燥机械的表达斗争、剩余的心智和力气几乎不足以支撑你理解书的内容,第一章还没结束就头痛欲裂恨不能以头抢地;但是看英文(或者其他文)原版,往往却舒服很多,注意力可以100%地用到理解作者所讲的内容,轻车熟路一不小心半本书就过去了。
而翻译,就不能不扯到“信达雅”、“硬译”,以及最近被骂得狗血淋头的“译写”。翻译的准则是由译者来选择的,大不了读者不买账而已。作为一个不太买账的读者,我不太能忍受的是:
第一、完全照搬英文句子结构、不管中文表达习惯、看着他翻的中文我都能把英文完整讲出来的家伙(可简称为“不会说人话”);
第二、加入了译者太多思想几乎完全改变了作者意思的“译写”;
第三、无视各位老前辈的翻译传统、自己乱翻文学经典里的句子的家伙(简称为“你师傅知道你这么干么”)。
好吧,我承认最后一条确实是我自己的怪癖、未必公允。其实我讲了这么多,都是为了打掩护好不被送我这本书的编辑揍,因为我要开始吐槽这本书里让我忍不下去的地方了。可惜豆瓣书评不让上图,我只能手打;跟我一样龟毛的小伙伴们可以翻一翻手头的书:
1. 第133页 第2段第3行:“于是她下定决心绝不和想她那样亲爱的老爹一样的男人结婚。” (“想”,恩,我猜译者用的是拼音输入法~)
2. 第147页 第1行:“还记得记得大草原田鼠,……”(这两个“记得”是什么鬼啦?!!)
3. 第149页 第2段第2行:“在一些传统社会,生活习惯练习、少脂肪的饮食、偏低的体重直接导致需要婴儿需要更长的养护期……” (“生活习惯练习”是什么鬼……我猜原文是practice吧……)(“需要婴儿需要”又是什么鬼啦?!!说人话! ( `0‘)ノ~~~~~~~~~ν)
4. 第152页 第4段第1行:“单词被以语法连串到一些组成句子。”(编辑和译者给我出来解释一下……这神句主谓宾是怎么回事……)
以下两句是可以讨论,但是我个人不太喜欢的:
1. 第119页:“‘美是真理,真的美’,济慈在他的《咏希腊古瓶》中写道。”(济慈知道你把他的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翻成了这鬼样子吗……还“真的美”咧……)
2. 第151页:“噢,勇敢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你就非要这么翻么……)
总之,这本书本身是非常好的,前几章和后面几章的翻译也是蛮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中间就鬼畜了。我深度怀疑中间这几章是GOOGLE机器翻译、译者卷了翻译费跑路了恩。╮( ̄▽ ̄")╭
《情种起源》读后感(十):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我是抱着读一本泡妞攻略的心态去打开这本书的。
读完之后,我才发现,我错了。
因为它不仅仅超越了所有的泡妞攻略,还超越了所有的爱情理论。我第一次看到如此严谨,科学,创新的研究爱情的著作。
一直以来,越不带感情的东西越容易得到深入的研究,比如数学,物理,化学,金属。困难一点的,诸如文学的写作,诗歌的创造,就更加要靠灵性而非数字的研究了。然而上升到人类千百万年来的情感,事情就变得更为复杂,以至于我们鲜有人想到去以科学的方式去研究和学习。
在情种起源里面,费舍尔为了研究爱情,费尽心思做起了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那些情人的内心世界和生理反应。其中的结论也是颇为有趣的,我们发现,不同人种,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人在一段浪漫爱情中,很多行为和想法都是相似的。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下,为什么人们对待爱情都是如出一辙呢?
再进一步的剖析大脑中的反应,我们方得知爱情中的种种感受,情人的吸引,二人世界的激情,温存的美好,分手的痛苦,都不过是大脑中几种化学物质的精妙配合而已。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激素,它们是真正的爱情魔术师。
爱情的驱动下,诞生了无数的诗歌,文学,绘画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经久不衰,传承着人类从漫漫历史一路走来,忠贞不渝的爱情诺言。可是真正在背后作用的,却是一些我们能够画出分子式的化学物质,这让我感到一种黯淡的忧伤。我不想把神奇的,非物质的,甚至带有某种宿命感的爱情和简单刻板的化学物质联系起来。但事实上,科学的实验又无数次的证明了这些化学物质的巨大作用。
我们引以为傲的爱情,果真如此不堪么?
情种起源里面有很大的一章,专门讲述动物的爱情,我在阅读的时候脑海中不由自主的响起了赵忠祥的声音
“在茫茫的非洲大草原上,两只羚羊正在交配”
事实上,这一章记录了很多动物学者长期研究的成果,读着读着,我突然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感觉,我突然觉得,动物的感情也是如此伟大,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动物世界里面充斥着血腥和赤裸,交配和觅食一样在本能的驱使下世世代代的发生着,延续着。但是在如此原始的世界里,却也有难得的温存,比如书中两只猩猩的爱情,这显得难能可贵,更与我们所认定的事实相悖。高级如人,感情更为复杂,这绝不是化学物质能完全决定的。
情种起源一书最有价值的一个地方在于,虽然告诉了我们处在爱情中的各种感觉的化学实质,却仍然让我们感到美好。我也相信,虽然化学本质并不神奇,但人类本身作为天地间最有灵性的生物,有些东西是难以言说的,这也是抽丝剥茧后的爱情最珍贵的地方。
读完这本书,我想说,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因为它的本质淋漓尽现,但是,我依然相信爱情的美好,因为总有些美好无法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