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镜》是一本由陈灿锐 / 高艳红著作,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之镜》读后感(一):遇见最真实的自己——读《心灵之镜》有感
一年前在心理学培训课时认识陈灿锐博士,当时听他提起过荣格的曼陀罗,那时觉得很深奥神秘同时也很向往,令人惊喜的是,近段时间陈灿锐博士和高艳红博士联手创作了《心灵之镜》,它是国内首次对曼陀罗绘画疗法的系统研究,也是第一部有关曼陀罗绘画疗法的原创性著作,我急不及待地购买阅读。全书很详细深入地从基础篇和专业篇论述曼陀罗,难得的是书上精彩的真实版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是两位老师多年来呕心沥血付出的成果。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老师深入研究了几千幅曼陀罗绘画作品并通过实证研究,并在超越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曼陀罗绘画是以整合功能为核心而发挥治疗作用,并且表现为内暖外冷的结构。
我做MBIT性格测试时,我的结果是INTJ,我的内倾直觉和外倾思维是第一和第二功能,在我上学时代,我的文科成绩一直很差,但我逼于各种考试压力,不断放弃学习理科,用更多时间去恶补文科,但无论付出多大努力,成绩并不是怎么理想,分析师法兰兹一再强调:“人无法直接跳到劣势功能。”一般而言,个体要在优势思维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劣势思维。我第一功能内倾直觉并不是发展得很好,所以导致我第三第四思维都很艰难地发展,现在想想当初不科学读书时付出的那些光阴,有时是一种叹息,不过更兴幸的是将来可以把MBIT应用在家人或者朋友身上,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发展自我功能。
曼陀罗绘画是很好的让潜意识投射到画上的工具,我在画自我曼陀罗时,本来想画一只充满智慧的羊角的人头像,当我专注地画画时,我的情结或者阴影慢慢就跑出来了,我本想画光鲜头像的初衷突然消失,当时我的手在发抖,我的心在急剧跳动,我情不自禁地拿起黑色的画笔一画而快。事后分析时,我看着羊角人发怒的鼻孔和紧皱的眉头,是如此的熟悉,此时内心是沉重的,但也带着一种明白真相的轻松。曼陀罗绘画方式的天圆地方和周围安全的环境,给了我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和整合自己的机会,费尔贝恩说:“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内部客体关系投射到新的人际情境中,新的客体之所以被选中因为他们与过去的坏客体具有相似性。”我渐渐明白我的人生二十多年,原来都是在这人际互动形式下不停打转,如果没有这次绘画体现,我的行为方式和命运车轮将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一辈子。
我在看别人曼陀罗作品时,令我最有感觉的是看一些画面比较孤独的作品,在性格类型中,我看到了我从小到大喜欢女生的类型都是我的第三功能:内倾情感型。我在分析性格时感到我的内倾与我喜欢女生的内倾是比较难互补式相互吸收学习并发展的,并明白与她们日常的互动方式如此吸引,原来是激起了我对旧客体的期待行为的方式时,趁着我还单身,我很乐意地做了一个决定,要打破对这种女性的依恋方式,寻找一个外倾型的伴侣。但当我们心理学走得越深时,要遇上一些心灵接近、理解自己的人不是易事。
社会派的心理学我曾经也走过,最后很感恩被陈老师引了回学院派,并发现社会派的很多理论都是在学院派的理论中改名换姓。费尔贝恩提到:压抑而导致分裂是一切心理症状的根源。现在的我,很高兴去做的就是画曼陀罗并参考着《心灵之镜》自我分析,让曼陀罗发挥自性的力量慢慢把我内在整合起来。
《心灵之镜》读后感(二):当你把博士论文出版时,请照顾读者的感受
在这本书之前,心里一直期待有本讲曼荼罗绘画的书。最好是荣格派的治疗师写的。于是当发现有这本书,且是申荷永的弟子写的,我自然激动的买来去看。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其实基本就是作者的博士论文,甚至连参考文献的格式、书籍的编排,都有一种干瘪的、国产博士论文的味道。这让人有一种不大用心写作的感觉——好歹你说的细一点嘛!毕竟这是给读者看的。
看下来,书只能算一般,完全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无论对于治疗师还是普通读者,书中对如何操作曼荼罗绘画,及如何理解自己或来访者所画的曼荼罗,都缺乏详细、深入且有操作性的讲解。更多的,给我感觉,是惜字如金的勾勒出一幅遥远的画卷。看似面面俱到,但是真的可以帮人来自助、助人吗?我甚至开始疑惑,究竟是一副曼荼罗画本身只能拿到这一点东西,还是?
个人感觉,最为推荐的是书中对一个连续案例的报告(有来访者的三十余幅曼荼罗画及咨询过程简介)。
勉勉强强,出于“好歹是大陆的第一本曼荼罗绘画书”的缘故,给了3分
《心灵之镜》读后感(三):我们内心的镜像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神性。
第一次接触曼陀罗是在陈老师的心理学课上,由于兴趣,后来自己也开始做了一些探索,并且曾尝试组织线下曼陀罗绘画活动。所以听闻陈老师关于曼陀罗新书推出的消息,就立即第一时间找来拜读。
曼陀罗源于佛经中的形象,传说是往生世界里开出的花朵,也有说是佛陀献血滴落在大地开出的绚烂花朵,为啥曼陀罗大多数都是采用圆形作为主体图形,有的说法是说在佛教里圆是具有灵力的图形,有的说圆是母亲乳房形状的象征。但是,我是这么认为的,既然它来自于宗教,宗教仪式中它是以圆的样式出现,则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宗教里的仪式、艺术形象,就是人类早期世界里“曼陀罗”的展现。
在过去,我自我的曼陀罗探索里,我的认识是:其一,其可以帮助情绪的舒缓,还有专注力的提升;其二,通过曼陀罗,可以感受到自己或者他人的真实情绪。因为语言往往容易失准或失真,但是无意识的图形与色彩往往具有更强的情绪传递力,正如佛祖“拈花微笑”,不语却能传递万千真谛。
此番读罢陈老师《心灵之镜》的大作,发现了曼陀罗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展现我们内心的那个“镜像世界”。其实,我们现在接触的外部世界只是我们自己内在镜像世界的投射。这种感觉有点像电影《黑客帝国》或者《楚门的世界》里描绘的世界,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控制着自己在外部世界的活动,但不曾想其实是我们内在的“镜像世界”在操控着我们的言行与能力。
我们的“镜像世界”可能是这样的:1)有一个自我,我是这个世界的主体,可以幻化成各种形象,正面形象比如国王、父母、神,也可以是负面形象比如虚弱的蝴蝶、虫子,生病的人。2)有一个叫“自性”的力量供给师,自性可以给自我以力量,但是“自性”的力量因人而异有大有小,甚至有的人的“自性”会被扼杀掉,这时“自我”就容易出问题,甚至走向毁灭。3)有一个母性形象,专业的名字叫“阿玛尼”,负责提供女性力量,或者感性力量,会给人以滋养和喂养,我跟喜欢叫她“大母神”。在初期,它有点像我们的母亲,对男人来说,后期它会是妻子或者爱人。也就是,男人会在真实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内在“大母神”的投射形象;4)有一个父系形象,专业名字叫“阿姆尼斯”,负责提供男生力量,或理性力量,让人明白规则、坚强和控制。初期,对应父亲的形象,会提给给人理性和坚强的力量。我给它一个名字叫“大父神”。“大母神”和“大父神”两个是我们内在“神”,他们如果需要互相平衡,共同发展,然后就可以培养强大的“自性”;如果他们两者无法平衡,一方太强,一方太弱,甚至出现了纷争,就有可能毁灭“自性”。
这几个形象的关系是:“大父神”和“大母神”和谐共处,共同滋养“自性”,“自性”为自我提高能量,自我是我们自己的灵魂。
值得一说的是,“大父神”和“大母神”的力量其实可以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中太极的“阴”和“阳”。他们两者可以理解成我们对于两种相对应力量的追求(坚强的理性与温柔的滋养),也是我们与外界人际关系的相处模式(表现在亲密关系的通报),还有我们自己所具有的这两方面的能力。
然后我们的“镜像世界”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实世界”呢?此部分可以参考陈老师新书最后一章的女生30次曼陀罗治疗案例。在一系列的曼陀罗演变中可以发现,女生“自性”能量的提升对自我外在影响;另外,当女生内在与“大父神”出现纠结时(由于女生童年时的经历),对于外部与男生相处选择时会出现问题,同时,当遇到合适的男性交往者时,内心“大父神”力量也会随之增强。也就是说“镜像世界”会影响“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也会反哺“镜向世界”的内部力量。更多详细的精彩内容,大家可以去买一本陈老师的书看一看。我就不过多剧透了哈。
总而言之,“曼陀罗”就像是一个心理学的“胃镜”,然后帮助大家看到我们自己内在的那个“镜像世界”。或者更为宗教性一点的说法是,曼陀罗里反馈的“镜像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的“神的世界”,里面的神有神力帮助我们成就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痛苦甚至毁灭,但是当我们知道它的力量,有意识去感受、去认知,就可以慢慢让自己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都更加平和。
最近有一些新的计划,一方面进一步去探索线下曼陀罗的活动,另一方面想做一些有趣的研究,比如想到的一个题目是“使用曼陀罗研究大龄未婚女青年的内心?--看看她们内心的大父神和大女神的机理模式”,同时也是写一本心理科幻小说的很好素材。
再次推荐陈老师的书。
也推荐一下自己的微信和微博公众号——“小卫星studio”,虽然很久没更新了,但是近期会逐渐把内容丰富起来。
微博:http://weibo.com/u/3254589760
微信号:xwx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