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的艺术》是一本由孙志海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2000年以后,尤其是2010前后开始,国内涌现出很多身心灵读物。包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各阶层人士也都日益关注内在的精神需求,各家宗教、身心灵培训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其中很容易从物质的极端走向另一个精神的极端。
而在儒释道及西方宗教和身心灵著作理论的传播过程中,往往让人感觉无从下手之处,虽然在台湾和大陆无论是在各宗教还是各学科里都有能够洞察到宇宙和身心真相的人,但是限于人们对于宗教或者对于一些传统概念的束缚,更多数的人无法接触到这些智慧的理论和实践。
而孙志海老师的《静观的艺术》多多少少弥补了这方面的遗憾,不偏向任何一门宗教,能够从更加纯粹的人类心理生理特征出发,提出了"静观"作为一种心理技术,具有更普遍的传播可行性,也更加贴近这个时代和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中国人。同时作为一个出生成长与斯土的人士,其用词用语也更适合中国读者的思维和用语习惯,少了一些国外身心灵方面偏向基督类的用词,也尽量避免使用佛教语汇,让更多人能更容易把握到实质。
当然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需要的是实践,否则这本书仅仅就和一般的书一样,对你只是停留在概念上而已。
该书对读者严格要求:你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灵和精神,最好开始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心灵、精神上面。
指标三:心脏部位很舒服,柔软、空;没有任何观念活动,大脑很舒服,完全放松;全身放松,舒服。
有情绪时,感觉有物质活动,它会危害我们身体,是生病、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高兴快乐的情绪。
静观是使你生命本质得到净化的方法,由此生命不断净化,智慧不断增长,境界不断提高。
只要我们身心有任何不舒服的感受,尤其是各种情绪表现,都表明我们此时身体或心理存在问题,也就是存在着执著。此时我们应该立即进入静观状态,把问题当下解决。
应在情绪升起时静观。
情绪的发作分两步:观念升起、情绪升起。
想消除情绪,必须先找到情绪发作的观念。
静观的真正对象是观念,也就是执著心。
若情绪发生时想不起静观,可事后回忆,重现当时的情绪,此时静观。
静观流程:1体察身体某处(初期在心脏及其周围)的难受五秒;2体察大脑里的难受五秒;3发现大脑里的观念。并不是一定是按步来进行,对于特别执著的观念,可能需要由1到3。作者自己开始时只用1、3 ,2是对于使用困难的人而发展出来的。
我们执著越重的观念,情绪越难静观掉,需要耐心、坚持,成功后对自己的改造也越大。
我们对一个观念越否定、越批判、越排斥,它控制我们的力量就越大、时间就越长。
静观的艺术中认为,看着念头来,念头去,不迎不拒,这用的是一种纯粹意识,有人把这个观照、觉察、觉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静观,是一种很严重的误解。其中的区别,是个非常玄奥的问题,没有正确掌握静观技巧的人是永远无法理解的。p35
作者通常会在临睡前和早晨起床后集中静观,躺在床上,让念头一个一个升起,有时会通过回忆近几天的情绪活动有意把观念调动起来然后静观。
性欲也是种观念,可以使用静观来解除其影响情绪的作用。性冲动是体内能量没有得到有序规范而自发动作有结果。当两者结合,会产生强烈的性反应。前者通过静观容易清除,后者较困难。对于性冲动:1接受认可它。2有性冲动时,进入静观程序,体察生殖器官或小腹的那得能量的涨满感。同时体察身体各处尤其是大脑部位的感受,或者再加一个轻轻地提气的意念,若做到“还清补脑”,则性冲动立即消除。
《静观的艺术》读后感(三):我与静观结缘的故事
2014年7月盛夏。出了梅的南京,经过暴雨的洗礼,天空碧蓝如洗,白云变幻着模样漫过天空。炎热开始在街市上放肆地流淌;一束束阳光透过密密的梧桐树叶斑斓地照在地上,给行人带来了清凉。
多年以来被亲子关系困扰的我,已身心俱疲,烦躁不安;外表看上去还是那个遇事恬淡的我,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一言难尽,找不到一个突破口。周末了,一个人去街上转转,看人来人往。无聊中,给朋友清荷打电话约一起逛逛。清荷说下午有事,要去接一个人,要不我一起同去。就这样,机缘巧合地见到了孙志海老师。
当天晚上,我们三人一起吃了顿便饭,孙老师和清菏在谈着我从来没有听闻过的内容。现在想来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谈到阿赖耶识,我一脸茫然地望着他们俩。饭后,孙老师带我体验了一次“静观”这无为法,一次超越身心的神奇体验。一直信奉科学、习惯用大脑逻辑思维的我,此次静观体验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此后,我走上了静观法的修行道路,静观改变了我,让我重获新生、自由、觉悟、智慧!
经过一年多在自己身上的静观实践,身心发生了巨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引入静观这一心理技术,极大地缩短咨询疗程;创建微信群实修实证组,结缘了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我们一起同修,共精进。静观是拐棍,引导认识真正的自己。 如书中导言所述的那样:
“当你深陷某种痛苦、烦恼、焦虑等恶劣情绪的时候,很想一支心灵清醒剂,使自己能够立即恢复内心的宁静。静观就是这样的清醒剂,能使你在一瞬间摆脱痛苦,回归宁静。 如果你想抚平一段情感带给自己的创伤,希望有一只神奇的手能够抚平它们。那么静观就将使你的心变成神奇的手,亲自抚平自己情感的创口。 如果你深陷某种欲望、瘾好的控制,渴望有一支魔杖能把自己从中摆脱出来恢复身心的自由。静观就是这样的魔杖,能使你轻松地除掉它们。 静观就是使人的心灵从每一个情绪状态归于心静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一个心理活动程序,正确地使用这个程序就能使你的心灵从任何情绪状态下归于宁静,也就是使你的心脏、大脑和整个身体达到宁静。因此,静观是使人身心归于宁静的方法。”
《静观的艺术》读后感(四):第二篇,静观的实操步骤,如何学习“吃饭”。
静观,这一项心理技术,简单到比“吃饭”这项技术还要简单易学。吃饭,至少要端碗、拿筷、送进口里、咀嚼、吞咽五个标准动作。可静观技术呢,每个人运用的是自己能够体验、觉察到的感受着手,不需要任何信念、决心,只需要去做“静观”这个动作。任何有关阐述“静观”的文字都是多余的,只有“静观”这个动作是有意义的。
静观动作,分解开来,只有三个小动作:(1)闭上眼睛,(2放松肩膀放松心脏,(3)感受我的感受。静观能够让人们烦乱的心快速地(不需用30秒)恢复宁静状态,这个技术核心是放松和感受。为什么静观能让人如此快速地恢复到内心宁静状态呢?这是静观方法中运用到了人人具足的“先天本我”这样的一个存在。静观生效的机制,具体不展开谈,对理论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静观的艺术》。
那何时何地运用静观呢?静观,是在情绪出现的时候,通过感受你的感受,将情绪化解掉,使自己从被心智操控的带情绪状态,回归到宁静舒适的本我状态。静观,是化解情绪,回归本我(宁静、舒适)的方法,没有任何时间次数的限制。
情绪是信号,有情绪升起时,身体的感受就会很不舒服,这表明此时自己被心智控制了,需要启动静观;静观,把情绪化解掉之后,身体就舒服了,这说明自己摆脱了心智的操控,回到了本我状态。至此,这次静观就结束了。
再有情绪升起,再启动静观。如此不断实践,就会越来越淡定,不被心智操控。
只要有情绪,无论你是站、坐、卧、行,都可以启动静观。
没有了情绪的困扰,人们就能更清晰地体会出,自己喜欢做什么,什么是自己的长项,找到了长项,就更能在其中自得其乐。
学会了静观,就学会了释放不良情绪,活在快乐中。一个活在快乐中的人,给家庭和周围带来的都是快乐,人际关系更和谐。
预告:下一篇:静观,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静观的艺术》读后感(五):为什么我有情绪的时候,也感受不到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呢
1、为什么我有情绪的时候,放松下也静观不到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也体会不到放松和舒服的感觉,应该怎么继续呢?
A:(1)感觉不到放松就是身体没有真正静下来和放松。
(2)在有情绪的时候,建议做多个深达腹部的呼吸,深呼吸是自我放松的最好方法。等呼吸到能够觉知身体或者心脏平稳下来,再去操作静观的步骤。
(3)人的观念、愿望、思维、情感等等,最终是在身体层面表达出来的;通过静坐去学会聆听身体的表达。建议坚持每天无为式静坐20分钟以上,学着去把向外看的心收回到往内看,学会去感受身体的感受。
《静观的艺术》读后感(六):静观是神马东东?
咋一听,和佛家说的内观、止观等修行法门好象好象。那静观是不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对人们进行洗脑呢?非也。朋友圈里的亲们都是我滴同事、朋友、同学、合作伙伴,哪会把不经过自己和多数普通人进行验证的东东往朋友圈里分享呢?静观,是经过我和朋友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经过在群组里全国各地海内外各行各业滴师友们进行验证过,非常有成效的一种心理技术。这些师友们覆盖大学生、公务员、中学老师、大学教授、技术专家、市场销售、银行高管、中医博士、内科医生、外科医生、肿瘤科医生、传媒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一位位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
静观这项心理技术,是完全无为法,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身心灵本自具有的生命本能;只是帮助发现哦。静观不提供任何观念和任何知识,不提供任何有为法的操作,比如听呼吸、数心跳,甚至连冥想都不需要。静观只是让人们找回类似“吃饭、呼吸”这样的生命本能。
静观只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与任何组织、团体、纪律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木有关系,完全不干涉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静观之后,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静观只在改变人们的心态后,通过个人心态的改变间接地影响社会和他人。但这些影响绝不是在静观中追求的目标,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是“独立、自由、创新、觉悟、智慧”,过自己如愿的生活。静观可以让人们活出圣贤经典所描述的那些状态: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的“无为无不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金刚经所描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经所描述的“度一切苦厄”…。[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静观的艺术》读后感(七):静观和吃饭一样重要
1.5 静观和吃饭一样重要
以吃饭和静观的比较为例来说明一下。
2,去找食物
3,去吃下你找到的食物
4,吃一会儿,就会感觉到肚子饱啦,
5,重新恢复活力,很舒服。
静观,是摆脱心理情绪困扰的过程,也是由5个步骤完成。
1,感觉到情绪升起,心情烦躁
2,让自己静下来(最好闭上眼睛),去找身体的感觉(大多是心口处又堵的感觉)。
3,去感受你的这个堵的感受
4,注意感受你的感受一会儿,就会感觉到这个赌自动化开了
5,心里呈现淡淡的愉悦,很舒服。
吃饭,是用来表达完成那样一个过程的词语;因为你体验过吃饭的感觉,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你听到看到吃饭这个词语时,你心里都清楚明白,什么是吃饭。
静观,也是用来表达完成那样一个过程的词语。只有你亲身体验过了,你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静观。
身体和心灵的需求,都一样是生命的本能,缺一不可。
只满足身体的需求,那也就是在活着;摆脱了心理情绪的困扰,在淡淡的愉悦中,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静观,是一个需要实践体验的,摆脱情绪困扰的非常简单易学的方法。我试过一段时间了,我的感觉确实很好。你们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找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