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外剩女》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4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外剩女》读后感10篇

  《海外剩女》是一本由张西著作,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海外剩女》读后感(一):“剩女”们,到了美国,就不要抱怨

  “剩女”们,到了美国,就不要抱怨!你不是在已有的系统选择你要的东西——每个系统都不是为你而设计的,抱怨只会耽误自己!你只能适应调整自己,然后创造自己。人人都是老百姓,但是老百姓不同的当法——消极积极。积极的老百姓,这个社会机会给他们开放。所以,怀有积极心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的新移民,一定会改变自己也改变这个世界。我看见有些美国人,从心里恐惧中国人抢他们的机会,又不得不敬佩他们起点高,脑子好,反应快,胆子大,不断寻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办法,一步一个阶梯——有时我们出现在某个场合谈判环境发生了积极变化,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脸上,写着“我是中国人”的标签,在美国人看来,有实力,懂规则,愿意承担风险,赚得起输得起,按美国文化办事的中国人,是理想合伙人。最后,我不得不感叹,“剩女”们,你们的机会来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个社会的阶梯为你们展开了,越来越高。所以,“剩女”这个词,将随着你们在美国的成长被淘汰--只有拥抱这个社会,才能拥抱你的爱人;只有被这个社会拥抱,才能被你的爱人拥抱!“剩女”不缺爱情,“剩女”不缺婚姻

  《海外剩女》读后感(二):深觉小说里的三个人个性鲜明

  一口气读完的。首先,大开眼界!虽然有几个留美大龄未嫁的朋友,但我对她们具体生活状态了解甚少,对那些交友网站更是一无所知,读你的小说很长见识。其次,深觉小说里的三个人物个性鲜明。菁菁的腼腆甚至木讷,非常像我一个也曾经在东北大学博士好朋友。茹娟则代表了一批非常典型的在美国社会摸爬滚打的中国女性。栗秋,知性理性又万种风情,既有学识又有胆识,真正的睿智,有西姐你的影子呢!一边读,一边想着一些朋友以及当下的自己,颇生感慨女人不易,漂泊的女人更不易,我是一个易伤易感的悲情之人,真切地理解、品味体验着她们的及自己的各种苦楚同时又无比渴望学会栗秋的果敢理智务实地打理好生活

  《海外剩女》读后感(三):剩或不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健康婚恋快乐

  掩卷而思,我不禁问:“剩女”的定义是什么?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剩女”究竟好事还是坏事儿?急于恨嫁的“剩女群”到了美国该怎么办?我们把“剩女”产生的原因略作探讨, “剩女”---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得不到传统婚恋观上的认同,被视为异类---我们姑且留给社会学者继续讨论分析。但是,“剩女”的产生与存在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至少可以从个人成长上评上一笔:未婚而剩,或者离婚而剩;剩与不剩,以及剩与不剩之间的转化,是一个永远的无穷变化的过程,每一段都是一个女人人生进步的记录,是好事,是积极的阅历。今天你挖空心思去配对,就算是暂时满足了现在,也满足不了变化莫测发展曲线。所以,人生是一场历史的演进,剩与不剩只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多转了几份工作,多上了几所大学,多挣了不同职业来路银子回归地看,每一场动静都是有意义的;我个人赞成,只要是活体,有思维的,有情感认知的健康男女,都应当在剩与不剩的过程中磨砺成长。接受这种观点,就少了依靠他人的幻想,多了独立生存的务实;少了被他人挑剔怨气 ,多了我行我素的快乐。剩的时候与不剩的时候,都快乐着。所以,剩或不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健康的婚恋快乐观

  《海外剩女》读后感(四):一看题目就觉得很有意思

  中国剩女优点大大的,老外争相追求

  一、老外认为中国女人很传统

  中国五千年历史,神秘文明古国,在老外们的眼里,中国女性传统,说不清楚道不明的东方情节,美国男人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观念,认为中国女人有一种从始而终的思想,让太开放的美国男人有一种安全感觉,总认为中国女人都是那种很传统很保守贤妻良母型的女人,不会轻易离婚,也不会像美国女人那样总是“气势汹汹的”和男人争平等财产,相对于对争取个性解放事业性强、敢于追求的西方女性,中国女人深得很多老外的喜欢

  二、老外越来越多的接受中国女人

  中国这些年的逐渐崛起,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多,向外的宣传也越来越多,如奥运会,现在的上海世博会等等都在海外宣传,中国受到全世界关注,“中国制造”的女性越来越受欢迎,跟祖国强大是分不开的。对许多美国男人来说,能娶到中国老婆是件十分自豪事情,跟捞到宝似的,在亲朋好友面前一副幸运幸福神情

  三、中国剩女在美国人数少,物以稀为贵

  华人华侨在美国大概有300万,差点占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除去男人,孩子年龄大的女性,在28到35岁之间的剩女,就更少了,没有完全统计,在美国千分之一?这种比例,物以稀为贵,还可以出口转内销,同国内的美女竞争,选择国内那些优秀的,不优秀的男人和二手男人,喝了点洋墨水,东西结合也许更有魅力,有广阔市场前景,想不是香馍馍都不行

  四、中国女人身材娇小,看不出年龄

  美国男人觉得认为她们娇小,小巧玲珑,他们永远也搞不清楚中国女人的真实年龄,我发现他们在判断中国女人年龄时,往往会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多岁。所以在国内的年龄问题在这里不是问题,把剩女的美丽延长了10年到15年,就是38岁到48岁才算国人眼中的剩女。曾有美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怎么不显老呢,我们美国人永远也看不出你们到底是多大了。中国女人小小的个子在牛高马大的老外面前更加小鸟依人,温柔可爱,也许东方女性的这些“特点”更能吸引他们。

  五、剩女本身素质高,条件不错

  这些剩女,既然是“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三高,受过美式教育语言训练和西方文化熏陶,有着很强的专业能力,本身素质不错,条件当然不错,有经历有阅历,有魅力,女人中精品,那点三高,吓不了从小就自信的老外们,在他们眼里更欣赏自信的女人,东方的传统和西方的现代,东西文化的结合,美国这种移民国家,中国的剩女除开可以选择本民族的适龄男人,二手男人外,还有广大的世界各族男人可以选择,中国剩女在美国还很挑剔,广阔天地,任剩女翱翔,想约会哪个品种的男人就约会哪个品种的男人,哪有剩的道理

  六、老外求新求异的个性让他们更喜欢新生事物

  老外性格喜欢新奇无拘无束,求新求异的个性,更能接受新鲜事物,追求不一样审美观不太一样,在国人眼里也许是丑女,但在老外眼里也许是大美女。皮肤黄黄,眼睛小小,年龄更不是问题,老外才不计较呢,这些都为剩女提供了得意自信的舞台

  《海外剩女》读后感(五):剩与不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剩女”一词大行其道,究其来源已不可考,查查现代汉语词典,其中并未收录“剩女”一词,于是求助“度娘”。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剩女,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

  看到这里我惊恐了,因为马上我就成为“剩女”的一员了,并且就我自身经历来说,两年前我就已经进入被父母催婚的模式中。按以上定义,目前6岁上学前班是平均状态,22岁大学毕业,那么当一个女孩读完大学,再工作或者进修四五年,刚刚在职场上站稳脚跟心智开始成熟时,她已然被贴上“剩女”这个“非我族类”、“失败者”的标签了。

  本书名为《海外剩女》,讲述了三名在美国挣扎生活的中国未婚女性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在国外生活的中国“剩女”们的现状,其年龄跨度从30岁到50岁。我觉得本文的看点有两个,一是“剩女”们的生活,二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30岁以下的女性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已经高于男性,在人口比例上,男性比女性多出几千万,那么剩女的焦虑到底是谁的焦虑,剩女的失败到底是谁的失败?在一个国家仍以异性家庭为维稳单位个体家庭仍有强大的传宗接代惯性的社会,单身人群,无论男女,无论在哪,面对社会的压力不言而喻。然而男性不婚的压力远小于女性。父权制在一个充满“平等机会”的“新社会”维系,需要名词、新规范,在这里两被分开装入两套体系,男性大龄未婚、事业有成,被称作“钻石王老五”,而女性则被定义为齐天大“剩”、“灭绝师太”。“剩女”已被妖魔化了,这种妖魔化带来了群体恐惧,不论剩与不剩,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都开始恐慌,这种社会压力同时被媒体强化。文中的菁喆就是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开始她在美国荒唐的相亲之旅,期间各式奇葩男子大显神通

  我读此书的另一个关注点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尤其是中国女人。之所以用“生存”而不是“生活”,是因为我觉得,大多数时候没有国内足够资金支持的他们,只顾得上生存,枉谈生活。其实有很多影视作品早就反映过这些,远一点的《绿卡族》、《不见不散》,近一点的《中国合伙人》,这些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的人物,到了国外,为了拿到绿卡、享受当地人一样的权益努力奋斗、挣扎,甚至抛弃尊严。这些无一不告诉我们:国外的月亮没有比国内圆。在国内,我们有各种不满,觉得被各种不公平待遇,其实到国外也是一样的,甚至因为是移民,更是被戴上有色眼镜外国人歧视。想过好的生活,真正靠谱的不是移民,而是提升自身,对于没有更多家庭支持的我们,自己才是最大的资本

  既然本文主讲“剩女”,最后我们回归剩女话题。这个社会的前进方向是越来越宽容,人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女人们没有必要为了敷衍大众随便选择婚姻,心态好了,你就是“胜女”,自乱阵脚,就真的成了“剩女”。

  《海外剩女》读后感(六):人类就是这样玩死了自己

  近几年,人们对大龄单身女性,即被人们称之为“剩女”的群体以及这个词语已不再陌生,但当看到女作家张西新作的书名《海外剩女》时,不免还是会对留学海外、令许多国人羡慕的高知女也有“剩女”多少有些“意外”。

  多年前,张西作为访问学者去到美国,接触了一些出于各种原因、目的,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漂”在美国的中国女性,尤其是一些有着高学历的女硕士、女博士,她们的生存状况以及痛苦挣扎,使作者产生了一种要将她们的故事和真实现状讲出来的使命感。《海外剩女》便是聚焦这一看似光鲜却充满辛酸的群体而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张西从女性和作家、学者的视角运用细腻笔触娴熟写作手法描写了三位分别出生于50、70、80年代的中国女性在美国的生活、情感经历和奋斗历程。透过小说,作者客观详细地再现了那些让人羡慕、头顶光环的留洋海外这一群体的真实状态,以及她们光鲜外表下实则充满艰辛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书中的三位主人公,虽然也渴望得到情感上的归宿,但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冲突,以及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使她们“扎根”美国的路坎坷难行,即便成为“剩女”,孤单寂寞,却依然勇往无前,之所以这样,如作者所说:是欲望和冒险给了她们勇气力量……

  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关注海外单身女性的情感、生活状况外,作家张西还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行思考和探究,她对美国历史、美国社会以及美国文化的认识理解,可以从作品中看到,与此同时,作家对美国的所谓公平与正义自由人权,以及建立在血腥杀戮和殖民统治之上的大国繁荣与霸权进行了揭示,其中也表达了对大批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向往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现实的忧虑,警醒国人应该认清虚假繁华与充斥着荒诞景象的真实的美国。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真正传达给读者的东西,正如书中的这段文字

  一生很长

  一生很短

  人类如同蚂蚁

  永远在迁徙的途中

  走走停停

  地球是方的

  地球是圆的

  随便你怎么看

  从地球这端走向那端

  无论你死他活

  无论动或静 富或贫

  无论和平战争

  人类滋生的各种意识形态多么虚空

  人类制定的各种制度阶层多么令人生厌

  其实与地球上其他动物没什么不同

  都是向死而生的一个过程 渺小微尘

  只是人类假装会思考 会制造各种文明

  迫使人类滑入自身设计的陷阱

  人类就是这样玩死了自己

  ……

  《海外剩女》读后感(七):什么样的结局是最好的结局?——《海外剩女》编后

  什么样的结局是最好的结局?

  ——《海外剩女》编后记

  骆娟

  与西姐(本书作者张西)的接触开始于2008年末,我们新疆青少社决定再版她的两部长篇小说《国家荣誉》《爱别离》,它们都是新疆题材,一部塑造了南疆反恐英雄群像,一部则是隐秘战线与缉毒题材的爱情故事,都曾在读者中引起过强烈的反响。两书经过重新编校设计,于2009年7月再版面市,使更多的读者籍此了解到新疆稳定与和谐的深厚内涵。

  因社里安排我做两书的责任编辑,便也有了反复品读西姐的文字,琢磨她作品的构架和细节,并与她深入交流的机会。不得不说,自那时起,对她这样一个女性作家所抱有的社会责任感、忧思,和赋予作品中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情怀,都产生了深深的钦佩。时至今天,这两部小说针对新疆所体现出的深层意义,依然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切实面对的。

  西姐曾从事过记者、警察、编辑和研究人员等职业,她的写作访谈对象,曾有二战老兵、性工作者、毒贩、黑社会、被拐卖儿童、艾滋病患者,她说:“每一个过程,我总能看到黑暗、贫穷、不公正、卑鄙等等,但我还是寻找温暖。”而这个寻找温暖的过程一直在持续着,成为她已完成和未来作品的主题。

  而这些年在我与西姐始终通畅的联系中,无论见面、国内长途或越洋电话,还是邮件、微信,所探讨的话题,主要都围绕着她的观察视角和生活体验,以及她始终植根于现实主题,并由表面存在的现象推延至其复杂内核的创作,大多数时间,我乐意做一个倾听者。

  记得那是个冬天,西姐自大洋彼岸打来电话,开始谈起她的新作《海外剩女》,主题有关留居海外的中国女性生活。后来,我和我的同事们读到了她数次易稿传来的书稿电子版,并提出了意见;西姐也常在我这里的深夜、她那里的清早给我打来电话,我们反复讨论着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和细节;及至出版社将这部作品正式纳入选题计划,并经过复杂审慎的编校设计过程,出版发行推向读者时,又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世界终归是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人们也始终在寻求理想生活的路途上,继续摸索着前行。再看西姐最终完成的《海外剩女》这部作品,我在熟知了所有的细节和过程之后,每次读来仍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与错,选择与被选择,自我的取向与社会的命题,这些感受积累起来,便回归到我尤为喜欢的她自序中那句话:“人类有自由迁徙的权利。因此人类永远有机会向往和实践冒险而不知回头,也因此容易成为迷途羔羊。迁徙中,人类会犯下很多愚蠢的错误,也创造出美妙无比的牧歌。”

  是的,人类的权利,体验,和创造,这个主题看起来依然是承继着西姐寻找温暖的创作历程,但是也有了更加超越的提升。最初是西姐出于女性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多年对现实问题考察与思考的积淀,于2012年在波士顿做访问学者期间,发现有一批中国高学历女性,她们正努力闯荡,并面对挫折在异域坚强生存着,虽然学业有成,但事业、爱情、婚姻以及家庭和安居等等,都成为集中凸显的问题,她们也成为世俗概念中的“剩女”。表面上,这也许只是异地交流影响到的待嫁适婚问题,但她意识到,这一现象所引发的却是家庭矛盾、社会结构失衡、性别歧视等深层次问题,现在或许可以忽略不计,却不可不预知后果。

  于是,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中国女性成为她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她们在西姐细致坚韧的描摹中,鲜活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茹欣媛的干练决绝,粟秋的温和柔婉,菁喆的简单善良,当这些作为女性的性格品质,被揉和于阔大的地域空间和世间纷纭之中,所面对和承担的便不仅仅是美好的愿望、简单的诉求和理想的期待,更多她们所意想不到的世象,更多超乎她们承担范畴的现实,更多让她们不得不思考、反省的压力,这一切,都在错综的矛盾和复杂的冲突之中,持续推演着。

  与此同时,在这些人物故事发展过程中,西姐对于美国地域发展、文化变迁的把握,对于其中形形色色的美国人的勾画,对于当地华人生活及文化的挖掘,以及最后三个女性在现实残酷、机缘和际会中的调整、把握和变化,都呈现出了必然的转折。这,恐怕是这个小说立足于写剩女却又超越了日常生活范畴的高明之处。

  每每展读,我总是希望,在《海外剩女》中,有一个和顺美好的结局,作为在异域漂泊的女性,她们的艰难争取最初本来就是始于想要一份安居平淡的生活。可这现世的生活,哪里是只要这样一个结局这么简单的呢?

  所以,我们和西姐曾经在小说中讨论过的那些过程;我们曾经有过质疑、建议和美好设定的那些人物;我们在一次次阅读中不断加深的,随着西姐的笔触,对于人性、情感、社会关系、家庭责任的思考,以及三位“海外剩女”在现实生活中的大胆实践与努力争取,让这部作品结束在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承担之中。而真正的结局,又是什么呢?我想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在心里都会有一个描绘。它有着多少美好的祈愿,也同样有着多少艰难而曲折的付出。

  《海外剩女》读后感(八):货不对路。供大于求。

  用美色,用身体,用婚姻换取更好的物质生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既然是换,而且人数不少,就形成了市场――婚恋市场,甲乙男女等价交换,女子以色侍人,男子则或有钱,或有权,甚至有张美国绿卡,也可携得一女子归家。这个市场好像一直供大于求,实在因为世间从来不缺美女和有头脑的美女,真正的稀缺资源掌握在男权社会的个别雄性手中,觊觎者甚多。

  美国,若真有书中女人们眼中的那样美好,也逃不脱男权社会的影子,好在中国女人生来就明白如何在男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如何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和男人换取最大的利益。她们不要平等,不要女权,甚至不要爱情,不要基于爱情的婚姻,只要一张绿卡。绿卡背后有什么?太多了,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聪明的东方女人,不,贫穷的东方女人。

  曾听闻,一袋大米可以换一个朝鲜老婆,越南的版本也很多。更多的中国男人道听途说后惊呼这样的婚恋简直物美价廉——在婚恋市场,同样姿色,同样承担性交,生育,家务等属性,娶同国籍的女人要贵得多。

  也因为出现了奔绿卡的中国女人,美国男人同样窃喜赚到了,不过外籍女人大量涌入的只可能是低端市场,一个供求完全失衡的低端市场,来这里挑挑拣拣的男人,大抵除了一张绿卡,什么也不剩了。

  书中的三个女人,都可以称得上聪明,有智商,有情商。最终没玩转那一个个穷得只剩绿卡的美国渣男,可悲,可叹。

  为什么呢?

  货不对路。供大于求。

  在现在的中国,"剩女"这个词已经被使用得非常普遍了,剩女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一般情况下女性大学毕业三年还没有把自己嫁出去的,都会被身边的亲戚朋友看做剩女。

  那我们来算一笔账好了,在中国,法律规定7岁入学,那么一个女童从7岁上小学一年级算起,要经历从女童到少女,从少女到成年女性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从7岁到19,,她们要经历12年的基础教育,从19岁到23岁,她们中的部分要接受大学的高等教育。假定一个女孩在23岁正常毕业并参加工作,那么她就得在26岁左右完成婚姻,成立家庭,否则家长就会着急,周围人就会将她们看成”剩女”。

  这个社会给女性的成长时间何其短暂,给她们的抉择人生大事的机会又何其有限!19岁之前,女孩是不被家长允许恋爱的,这期间的感情萌芽被称为早恋,遭到家长和老师的双重反对。19岁进入大学,女生被允许谈恋爱,当经过了四年的时光,对感情,婚姻,家庭,未来这些词汇还概念不甚清晰的时候,她们该走入社会了,紧接着,她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决定一个结婚对象并组成一个小家庭,不管她的心态是否成熟理智。

  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这样着急,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亲友这样着急,为什么连我们自己都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着急.着急到忘记去想想原因,着急到顾及不到脚下忙乱的脚步是否踏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也的确有一些人没有走对路,她们在焦虑和着急中不停地试错,她们就是书中的主人公。

  《海外剩女》读后感(九):三位女性值得现代女性认真阅读思考。

  三位“剩女”,在美国留学,恋爱,结婚,求职生存并扎根,令人深思。小说并没有直接讨论为什么她们选择到美国来的社会原因,但是,三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种种个人原因,离婚未婚的,单着到了美国,不约而同地通过网恋展开了情感之旅。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种种文化冲突,她们了解并接纳了美国不同人群的经济社会心理状况,进而对自己重新塑造。箐喆,一位从来没有恋爱,被母亲“望女成凤”的压力而驱使的女博士,不仅在性爱与“失贞”的享受与失落中,开始体验真正爱情滋味,而且,通过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果断放弃生物博士学位,转而改读更加实用的老人护理医疗专业硕士;从事保健医疗研究的粟秋,将国内的前夫让给了“小三”,离婚到了美国,一边寻找职业机会,一边享受美国的包容文化,终于在一番仔细体验之后,选择一位普通而质朴的美国人为未婚夫,翻开了她脚踏实地的人生新篇章;早年留学美国的茹欣媛是一位已经嫁到美国并且离婚继续单着的女性,她勤奋积极,敢于冒险,敢于抗争,从争取移民的合法地位,到争取创业机会,凭借美国经济危机和中国移民潮之机,大胆投入房地产和实体,很快完成了“美国梦”的原始积累,是三人中美国阅历最长的单身女性。她从容而真实地经营着结婚与离婚,恋爱与失恋,苦涩也罢,甜蜜也罢,依然一如既往地经营自己,不抱怨不放弃,继续向前。三位女性,在不同的程度上,困惑着挣扎着醒悟着行动着,性格鲜明,值得现代女性,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发展的中国女性,认真阅读思考。

  《海外剩女》读后感(十):今天人类最大的问题就要不懂得认错。

  到了今天,中国人可以和世界说几句知心话了:今天人类最大的问题就要不懂得认错。我们必须要说,欧洲人在近代闯了祸,而不是印地安人,不是非洲的土著,也不是中国人闯了祸。这个祸闯得很大,其一,欧洲人为了反对神权对人性的压迫,越来越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人以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人理解的,人对自己智力的盲信,造成了对上天的僭越,从此天人隔断,人类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路上不断堕落;其二,真正的中国人从来不会伤害大自然——上天的身体,这种伤害和冒犯也是从欧洲人开始的,而有“天地人”信仰的中国人与这个世界的人、事、物总有一份“亲情”,老子讲“同出而异名”,原本是一体,现在也搞得相互算计,“性”只剩下了交易,可怜啊。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就是让天良指引自己,活出内在的自觉,外在的自然,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帮助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我为何对出版工作如此乐观,就是对此充满信心,中国人为世界作出伟大贡献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了,吾辈不要辜负这份“天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外剩女》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