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好好讲道理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4 20: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好好讲道理的读后感10篇

  《好好讲道理》是一本由[美]T.爱德华•戴默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好好讲道理》读后感(一):好书,但后期排版、校对还需更加人性

  可以重新改写国人议论模式的好书,暂时还在做笔记

  趁着没人点评,先提几个建议,再罗列一些错别字出来,希望出版方下次印刷的时候予以修正

  第一、建议重新排版

  现在的版本排版不适阅读不够人性化

  建议按照——丐题谬误【循环论证】、非此即彼【黑白谬误】这种格式进行排版,美观容易记忆

  第六章的 各种谬误下面没有“定义”二字,其他章节都有

  第二、需将各章节、各不同谬误分开

  例如,p31、32的“论证标准格式是全文论证的基础、最重要的论证格式,居然跨页显示,非常不利于读者记忆和思考

  第三、个别例子分析的字号用错,出现全文不统一现象

  第四、最好附上所有练习题的答案,读者都是很懒的

  末、文中出现一些错别字

  125 如果上帝是溥爱的——应为 博爱

  129 任何人也不能支使我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应为 指使

  139 倒数第二行“无视其实原因谬误”应为“无视真实原因谬误”

  143如果你读过达姆教授的书——其实是指本书,应为 戴默,和书面作者书面要一致

  152 不当换位的谬误,定义……然而推论这些……应为“然后”

  351 迅速处死已定谳的重犯——应为定罪

  195最后一行“但是在涉及更重要的原则,在传统和原则相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改变放弃传统了。

  不通顺,按文意应为”在重要原则与传统相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改变或放弃传统了。

  327 例二 假定某个大学生长得胖,而且心情郁闷

  ?翻译错误?,按文中的例子,应为“例 假定某个大学生长得胖,那么她肯定心情郁闷。(是因为郁闷而暴食,还是因为暴食而发胖?)

  《好好讲道理》读后感(二):培养批判思维必看

  认真来讲,这一篇不算书评,应该算是看过书后的总结笔记。

  本书叫《好好讲道理》,就是教你组织完美无缺的论证,顺便在讨论良好论证的时候让你识别并避免大约60种的谬误,最后总结并写论证文章

  良好论证有五大原则:

  1、良好论证的结构要求

  2、论证之前提相关性

  3、论证之前提的可接受

  4、相关且可接受的前提对结论支持充分

  5、论证对其最有力批评的反驳,是否有效

  通过这五大规范,我们来识别谬误:

  1、违反结构原则的谬误

  这个类别下的谬误,都违反了良好论证的结构原则,有结构上的缺陷,使结论无法必然或或然地从前提中导出。

  (1)不当前提谬误:丐题谬误(也叫循环论证)、复合提问谬误、丐题定义谬误、前提不相容的谬误、前提与结论矛盾的谬误、规范性前提不明的谬误

  (2)演绎推理的谬误

  A、条件推理

  先来看完善的条件式论证之肯定前件格式:

  1. 如果A,则B;(前提)

  2. A (前提)

  所以B (结论)

  否定后件格式:

  1.如果A,则B; (前提)

  2.非B, (前提)

  所以非A (结论)

  搞懂了条件式论言的标准格式,就很容易判断它的两种谬误:否定前件和肯定后件。

  、三段式推理 (PS,这一部分是我读这本书最费力的一部分,所以笔记比较多一些O(∩_∩)O~)

  三段式推理,是文章中很常见的论证,首先要搞懂什么是三段论。

  首先,三段论是由三个陈述组成的论证,其中有两个前提,一个结论。

  第二,三段论有四种陈述类型:A、E、I、O。 A是全称肯定陈述,E是全称否定陈述,I是特称肯定陈述,O是特称否定陈述。

  第三,如果陈述涉及该陈述中的主词或谓词所指派的类的每一个元素,那么该主词或谓词就是周延的。而周延情况是这样的:全称陈述(A或E)的主词永远是周延的;否定性陈述(E或O)的谓词永远是周延的,其他情况下词项都是不周延的。

  第四,正确的三段论有两大定律,其一是中词至少周延一次,其二是端词如果在结论中是周延的,则必须在某个前提中周延。

  经过把论证改写为标准三段式符号,可以很清晰的辨认出3种谬误:中词不周延、端词周延不当、不当换位。

  2、违反相关原则的谬误

  这类的错误推理模式是因为这些论证采用了不相关的前提,或者说,它们诉诸的理由,无益于得出可靠的结论。可分为:

  (1)无关前提谬误:起源谬误、合理化谬误、得出错误结论、使用理由不当

  (2)诉诸不当的谬误:诉诸不当权威、诉诸众议(主流思想谬误)、诉诸强力或威胁、诉诸传统、诉诸自利、操纵情绪(喧哗取宠)——诉诸怜悯、灌迷汤、连坐、诉诸集体忠诚、诉诸羞愧

  3、违反接受原则的谬误

  可接受的六个条件:

  (1)所声称的,是在有能力关注者那里没什么争议成熟观点

  (2)由个人观察,或由其他有能力的观察者的无争议的证词来确认声称。

  (3)在论证中辩护得很好的声称。

  (4)相关权威人士的无争议的声称。

  (5)另一个良好论证的结论。

  (6)一个相对来说不那么关键,而在论证中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假定的声称。

  谬误可分为:

  (1)语义混乱的谬误:模棱两可暧昧、强调误导、不当反推、滥用模糊、貌异实同

  (2)无理预设的谬误:后来居上、连续体谬误(驼背谬误)、合成谬误、分割谬误、非此即彼、突然——应然谬误、一厢情愿拒绝例外、折衷谬误(中庸谬误)、不当类比

  4、违反充分原则的谬误

  这里的谬误,其错误在于,论证中呈现的前提不充分,不足以得出相关结论。分为:

  (1)缺失证据的谬误:样本不充分(孤证谬误)、数据不具代表性、诉诸无知、罔顾事实假设(放马后炮)、诉诸俗见、片面辩护(双标)、漏失关键证据

  (2)因果谬误:混淆充分与必要条件、因果关系简单化、后此谬误、混淆因果关系‘、忽视共同原因、多米诺谬误(滑坡谬误)、赌徒谬误

  5、违反辩驳原则的谬误

  这类的谬误,是在论证中没有对批评提供有效的辩驳。分类如下

  (1)有关反证的谬误:否认反证、忽视反证、毛举细故、

  (2)诉诸人格的谬误:人身攻击、投毒于井、彼此彼此

  (3)转移焦点的谬误:攻击稻草人、红腓鱼、笑而不答

  《好好讲道理》读后感(三):道理讲的不够好

  之前读了几本讲授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关于论证的有关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在翻看这本书时,却觉得很吃力。当涉及到某些概念专业术语时,发现自己之前看到的不太相同,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什么才是好的论证? 不同的书,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突然就觉得,其实在这个领域,并没什么统一的标准,每一个作者只要能够将论证的方方面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体系就可以了。

  这本书的侧重点在谬误上,作者对于谬误的定义也很宽泛,认为只要是违背好的论证标准的即为谬误。至于什么是好的论证标准,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一番解释。从整体上去看,作者这样一锅烩的划分没什么问题,可是从传授知识角度去看,不利于读者去理解。将每一个糟糕的论证化为某种谬误,随后再提出驳斥的方式,这样的安排很好。可是当谬误的数量被划分成60多种时,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就有些不够强了。

  书中提到了大量关于谬误的例子,倒是些不错素材,把这本书当做一本锻炼批判性思维的习题集可能合适,要是想更好的了解批判性思维究竟是怎么回事,可以去看看《学会提问》这本书。

  《好好讲道理》读后感(四):整理

  隔了两年,重读了一次。上网多了,书中的谬误素材比那时读来感觉更为清晰的随处可见。也不觉得别的书评讲的“道理讲得不太好”,要应对网络中糟糕的表态,足够了,就是谬误划分实在细致。提了纲要出来。随手贴的例子来自书内、恰好刷到的微博和记忆。就贴在这儿吧。

*论证弊病:

  智力薄弱、屈从于陈规陋习、盲目的意识形态情绪、恐惧傲慢自私自利道德相对主义无所用心根深蒂固偏见、滥用概念却不加考察、一厢情愿、情感纠缠文过饰非头脑简单

*论证原则:

  1. 或谬——“我是可能错的”

  2. 求真

  3. 清晰——语义清晰,切忌混乱、含糊、暧昧、自相矛盾

  4. 善意——善意重构对方的论证(不良论辩中常见的是关注焦点的转移)

  5. 结构——结构组织良好(切忌:结论所宣称的是前提已宣称的东西;前提互不相容)

  6. 相关——前提和结论的真实和价值性相关(切忌:偏离议题,与主旨无关;诉诸大多数人的意见;诉诸传统;使用无支持性的理由……)

  7. 使用无争议的前提

8. 相关、可接受的前提联合成对结论的充分支持(eg:相爱就该结婚?由此例可见每个人对可支持性论据的分量评价不同,有人认为相爱足够,也有人需要考虑经济家庭等其他因素解决之道:评估论证的经验

  《好好讲道理》读后感(五):犹如某国的司法分支

  别的章节在各种说思维谬误的书中多多少少有提到

  所以我特意留意了 **第九章 违反辩驳原则的谬误**

  - 有关反证的谬误

  - 诉诸人格的谬误

  - 转移焦点的谬误

  因为有些人往往不和你讲道理(比如给予我们绳命的伟大双亲

  然而不知是急着交稿还是怎么的,作者匆匆带过,回击法则只有

  1. 默认

  2. 笑而不语

  3. 脸伸过去让人打

  犹如 1980 年新奥尔良市的司法分支(陪审团已经作出了判决——《扫起落叶好过冬》),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总之挺失望

  不过,把含糊的自然语言转换成 严格的因果范式(演绎论证、归纳论证)以便一目了然挺有启发,还有最后一章**如何写议论文**,对 烤鸭们应该有帮助

  《好好讲道理》读后感(六):什么样的逻辑是好逻辑——读《好好讲道理》

  最近对逻辑感兴趣,读了《好好讲道理》,感觉是本很不错的书。这本书结构清晰,说明清楚,对论证和论证中的谬误都做了清楚的说明。在本书里,作者讲了:

  1、逻辑讨论的12条基本准则

  2、论证的标准形式和如何重构论证、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规范性论证的演绎本质

  3、好的论证的五项标准、前提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标准。

  4、什么是谬误、回击谬误的综合方法、60种谬误和反驳方法。

  5、议论文写作步骤

  一、逻辑讨论的12条基本准则

  在这部分,作者介绍参与逻辑讨论时,讨论双方都应该遵守的12条准则。

  智识风格的12条原则

  《好好讲道理》读后感(七):好好讲道理

  鲍读,欢迎你的到来!“如果你只打算买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本书是不二选择!”

  这是《好好讲道理》腰封上面的话,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确实值得赞赏。不仅结构清晰,案例丰富,还系统介绍了什么是好的论证,以及六十种已命名的谬误类型,非常实用,易于入门。不足之处,就是翻译得不好,不符译者刀尔登的才气,扣一分。

  下面是我整理的全书干货

  一、讲道理的正确姿势

  1、承认自己一直坚持立场有可能是错的,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对讨论问题来说,这是最好的开始。它能使我们的情绪平静下来,愿意倾听他人的见解。如果你不接受自己有可能犯错,即使听到了更好的论证,也不打算改变原来的想法,那就说明你没有公正讨论的意愿,继续辩论也没什么意义了。(或缪原则)【态度

  2、为了探求真理,需要我们愿意去了解所有的相关意见,以及支持它们的所有论证。(求真原则)

  4、一旦别人质疑你的“结论”和某些“前提”时,那就需要拿出证据,从逻辑上证明自己的立场。只有得到证据支持的观点,才能成为论断。(举证原则)

  11、如果不同立场之间势均力敌,或者相关的证据都不充分,短期内难以做出任何决定,那么,最合适的办法可能就是搁置争议,等到有更充分的判断基础时再说。(延迟原则)

  12、如果某个论证能够满足良好论证的所有条件,那么,我们便有义务接受它的结论,终止争论。当然,如果之后出现了新的证据,产生了新的怀疑,进一步的讨论永远是正当的。(终止原则)

  二、良好论证的标准照

  3、一个好的论证,不能有语义上的混乱、含糊或自相矛盾。(清晰性原则)【标准】

  8、一个好的论证,它的前提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是成立的、被接受的。(可接受性原则)

  7、一个好的论证,它的前提一定与结论的真实性有关,换句话说,如果人们接受这个前提,就会相信结论,至少,这个前提对结论的真实性有所贡献,有所支持。(相关性原则)

  9、一个好的论证,它的前提必须在数量或质量上充分地支持着结论。(充分性原则)

  6、一个好的论证,必须满足一个完整论证的基本结构要求,所提供的论证前提须彼此相容,和结论毫不抵触,不假设结论为真,不涉及任何错误的演绎推理。此外,如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价值判断,必须要有一个规范性的前提。(结构规范原则)

  10、一个好的论证,能够有效地驳回对方的质疑,不会回避对方论证的犀利之处。(有效反驳原则)

  三、如何识别逻辑谬误?

  “谬误”一词,原指“欺骗的”、“虚伪的”等意思,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常常被谬误所误导。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某种谬误是自己所熟悉的,或者谬误名称是自己听说过的,我们会更加自信地辨识出来。那么,是否可以这么推断,只要我们熟记所有的谬误名称,我们就能够准确地识别谬误?

  事实上,没这个必要。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谬误都有名有姓。我们发现,在实际生活里所发生的各种论辩中,大部分谬误是未命名的。其次,我们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记住每一个谬误的名称。即使你一个也记不住,只要你知道良好论证的标准是什么,该谬误违反了其中哪些标准,就足够派上用场了。

  违反良好论证的标准,不管是违反其中一条还是几条,我们都称之为“谬误”,也就是说,谬误是论证方面的缺陷,其中包括:论证结构有缺陷、前提和结论不相关、前提不能被接受、前提不足以支持结论、无法对可预见的质疑进行有效反驳。

  四、如何反驳这些谬误?

  1、按照标准模式对原有论证进行重新构建,在重构过程中,务必要与立论者的原意保持一致,把原文中隐含的部分呈现出来,并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列出前提、子前提和结论。很多时候,只要把对方的论证过程用标准模式梳理出来,抛却无关的材料,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逻辑问题。

  例如,在刑事法庭上,检方指出:如果被告人谋划杀死妻子,极有可能的是,他要保证自己能得到一大笔人身保险,而事实上,他正是这么做的。

  我们用论证的标准模式重新组织这段话:

  如果丈夫打算谋杀妻子,他将给她买人身保险;(前提)

  这么丈夫确实给妻子买了一大笔人身保险;(前提)

  所以,丈夫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结论)

  很明显,给配偶买人身保险有其他可能的原因,检察官的结论并不能必然地得出,因此,这不是一个好的论证。

  2、按照原有论证的模式,构建一个有相似逻辑、结论却很荒谬的新论证,以此来反驳原有论证。用例子来反击谬误,效果往往不错,但是这个办法,并不容易掌握,需要大量的练习和丰富的想象力。

  还是前面的例子,也可用“荒谬反证法”来发现这种论证的谬误:

  如果汤姆是狗,那么汤姆是动物;(前提)

  已知汤姆是动物;(前提)(肯定后件)

  所以,汤姆是狗。(结论)(肯定前件)

  不管你知不知道汤姆是只猫,仅从格式上就能看出这结论是虚假的。

  3、结论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其论证的前提是否被接受。所以,针对原有论证中的主要前提,找出相反的证据,或者指出有关前提可信度的问题,从而质疑其结论。

  例如,猎捕秃鹰不再违法了,因为政府已经把秃鹰从濒危物种名单上除名了。

  对此,我们可以向论证人指出,《秃鹰与黄金鹰保护法》仍在生效,案例中的行为仍是违法行为。

  我们提供的这个法律依据摧毁了对方论证中的主要前提,即前提的说法有悖于法律,所以对方的结论不能成立。

  当然,知道了某个东西,不代表你就会用,尤其是逻辑思维方面,特别抽象,还是要多思考,多留心身边人的讲话,刻意练习。懈怠的时候,不妨想一下,学习逻辑,有哪些好处?

  ● 头脑清楚,表达才会更清晰。

  ● 分得清坏的论证、好的论证。

  ● 帮助我们养成良好论证的习惯。

  ● 对于信什么,做什么,会有合理的判断。

  ● 提升我们在社交、工作及个人事务中思考和行动的水准。

  ● 有助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平息冲突。

  ● 能够反驳他人的错误论证,让说理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 碰到蛮不讲理的人,不至于束手无策。

  《好好讲道理》读后感(八):求真和或缪

  书中的精华部分就在第一章。第一章说的是道,后面说的是术;第一章说的是智慧,后面说的是聪明;第一章说的是如何选择,后面说的是如何做好。这样一对比,高下立判,所以,没时间读完全书的朋友,看第一章就可以了,要是连第一章都没有时间读的朋友,看我的书评就可以了。

  那第一章到底说了什么?他告诉了我们两个原则,一是求真,二是或缪。这两个原则,不止在辩论中,在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是可以作为指导思想的。

  求真,就是探求真理。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深以为然。与其说本书在教我们如何辩论,不如说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去辩论——那就是为了探索真理。当我们和别人对于某个事情展开辩论的时候,记住,我们并不是为了赢,为了让对手屈服来给自己挣得面子,而是为了探求事情的真相。“每个辩论者,都有义务热切地探求真义,至少探求所能达到的最合理的论证。”所以,勿忘初心,做任何事情,为的是追求事务的真相,而不是一时的快意,要愿意认真对待对方的的观点,查寻对方意见中可能包含的真知灼见,并允许对方就任何方面发表论证或反驳,这才是求真的态度。

  或缪,就是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

  “每一个参加辩论的人,都要心甘情愿地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可能是错的。每个人都要承认,在所涉的论题上,自己原先的观点并不一定是最无懈可击的观点。”这个更难了,我这辈子真心实意说出“这是我错了”这几个字的次数,屈指可数。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大方的承认自己错了,真的很难,但也不是无法做到。因为如果我们已经承认了求真原则,那么认错就会舒坦很多,因为在探求真理的途中,每一个人都错过,包括刚才说话的哥白尼。

  所以,在每次讨论、辩论甚至吵架之前,我都要告诉自己,我是为了寻找事情的真相,否则可能你以前一直都是错的,而且会一直错下去,那就丢人了。

  《好好讲道理》读后感(九):好书一起读(59):思辩的美

  先做广告:首发在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E1MDk5MA==&mid=2672797427&idx=1&sn=9e903aa45131c628a1e3395970b4b194#rd

  前提 + 逻辑 = 结论

  如果前提正确,逻辑也正确,则结论必然正确。

  如果前提或逻辑错误,则结论没有意义。

  所以,在立论的时候,要注意前提的正确性,和逻辑的正确性。

  而驳论的时候,或者指出对方的前提错误,或者指出对方的逻辑错误。

  所以,如果你的立论被指出了前提错误或逻辑错误,你应该承认自己的立论是无效的。

  同样,如果你对一个立论无法指出其前提或逻辑存在错误,你应该承认对方的结论是正确的。

  以上是本篇干货,请反复阅读,牢记红字公式。(嫌短?请往后看)

  附1:参考的书籍及摘抄

  《好好讲道理》之好的论证的五项标准:

  结构的组织良好

  前提与结论的真实性相关联

  前提对理智的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前提足够支持结论之真实性

  前提对各种可以预见的异议构成有效的反驳

  《好好讲道理》之好好讲道理的12项原则:

  我可能是错的

  探求真义

  清晰原则

  谁主张谁举证

  复述要善意

  结构要好

  前提结论要相关

  论点要可接受

  论点要充分

  要能够辩驳

  适当时候延迟判断

  别人满足以上一切条件,你要同意他

  《简单的逻辑学》之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说完整的句子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附2:写在后面

  十年来,我越来越少地参与讨论。

  因为我越来越认识到,大多数发言,除了其“社交”的目的、“消遣”的目的及“要求话语权”的目的外,该内容本身没有价值。

  我以前写过,一个人如果有资格讨论一件事,必须具备两项条件,一是拥有问题领域的知识,二是具备逻辑能力。

  可惜,在“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政治正确下,在网络上和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和听到太多不具备以上两项条件的人的发言。

  对这种人,十年前,我会争吵,五年前,我会嘲笑,现在,我渐渐学会了漠视。

  如果你学不会漠视网络喷子,你只能被拉低到像他们一样low的境界。

  两周前,偶然地看了一期《奇葩说》,大呼过瘾,又补了几期,看了些帖子,转去看了很多辩论比赛,及辩手们的博客和微博。

  黄执中的网易博客,从头翻到尾,周玄毅的辩行记,从尾翻到头。

  黄执中的《辩论十讲》,太长了,看了一点点。

  还有书,《认识辩论》《简单的逻辑学》《好好讲道理》。

  这两周,处在一种疯狂状态,大脑像被重塑,脑袋快要裂开,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思辩的美,震得我目瞪口呆,浑身发抖。

  这么大一座宝库,我却现在才发现!

  这两周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怎样正确地立论和驳论——在这篇开头,用我的风格做了最简的总结。

  前提,逻辑。盯着这两点。

  前提正确,且逻辑正确,则结论必然正确——这是立论的思考方向。

  前提错误,或逻辑错误,则结论直接无效——这是驳论的思考方向。

  上上段说“必须具备两项条件,一是拥有问题领域的知识,二是具备逻辑能力”,其实就是“给出正确前提的能力”和“给出正确逻辑的能力”。

  对于一个合格的讨论者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

  额外的收获一,是懂了辩论的目的是说服第三方,而不是说服对手。

  在辩论赛中,对手是当然不会被说服的,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

  而在现实中,对手往往因为屁股或脸面,即使词穷了也硬要坚持。

  这不像下棋,你强他弱,你就会击败他,辩论中你再强,他再弱,只要他铁心嘴硬,你也毫无办法。

  所以第三方,才是应该争取的目标。

  额外的收获二,是懂了辩论既需要文科能力,也需要理科能力。

  文科能力,指的是语言,说的话要让人听得懂。

  理科能力,指的是逻辑,说的话在理上站得住。

  语言不好,说服力弱,逻辑不好,说服力更弱。

  额外的收获三,是懂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别。

  事实判断,如果采集足够多的信息,采用足够严密的逻辑,能得出一定对的观点。

  而价值判断,由于不同人的价值观(觉得什么重要而什么不重要)不同,则无法得出一定对的观点。

  既然得不出结果,那关于价值的辩论的意义是什么?

  答:虽然结果仍然是“双方都有道理”,但双方都把道理讲得更深了,我们就更能理解任何一方的想法、心情和苦衷。

  我们就会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我们就会更包容。

  在你和人讨论问题的时候,试试分辨下该问题属于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如果是前者,省些口舌去查资料,如果是后者,试着转换立场想想。

  额外的收获四,是懂了参与一般讨论的方法。

  将别人的发言,去掉修辞,理清混乱,得到其前提和逻辑的梗概,复述一遍。

  然后,得出其前提或逻辑中错误的地方。

  然后,用别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讲出来。

  以前,你看到别人的一段发言,看到的是一团文字,觉得对,又不敢确定,觉得错,又不知从何说起。现在,在技术上,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对,这篇,重要的就是这个“技法”:理清前提和逻辑,寻找有问题的环节,质疑或反驳之。(而对方的观点中你同意的部分,要坦率地认同之,这样表现得友好,也让双方更专注于分歧)

  额外的收获五,是懂了面对蠢人的精神解脱之道。

  这是看了黄执中和周玄毅的哲理辩之后懂得的。

  对你没办法改造的蠢人,或者嘲讽他们,或者无视他们。

  这一场辩论看得我大呼过瘾,原来我在十年来的郁闷和痛苦中,无师自通地掌握了的两种技能,是有哲学上的根据的。

  其他的收获比较细微,就不赘述了。

  最后把要跟书友们分享的东西理一下:

  爱奇艺的综艺节目《奇葩说》,如果你喜欢节目超过书本,建议看一期试试。

  经典辩论比赛视频,边听边想,才有趣味。

  黄执中的网易博客,和周玄毅的系列文章《辩行记》,顶尖辩手的文字的魅力在于,营养丰富,文笔优美清晰。

  书《简单的逻辑学》和《好好讲道理》,理解之后,思辩能力会提升一个档次,前者教你怎么想,后者教你怎么讲。

  (《好书一起读》之前推荐过《逻辑学导论》,现在看来,该书有点厚重了)

  最后的最后,练习题:

  以下两句话,哪句前提错误,哪句逻辑错误?

  水果都是辣的,苹果是水果,所以苹果是辣的

  有的水果是圆的,香蕉是水果,所以香蕉是圆的

  不是要侮辱你的智商^_^以后看到复杂的发言,也要像对这种简单发言一样,分析它的前提和逻辑的正确性。祝好。

  《好好讲道理》读后感(十):不虚此行

  亲身经历与道听途说的种种使我对寻找绝对正义的标准愈发感兴趣,希望在面对诡辩、谎言与逻辑谬误时,除了感知到它们的存在,还可以熟稔其背后机理。忙里偷闲,小一天的时间翻完这本400多页的书,推荐。

  但是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虽说书中的内容不能代表世间的一切标准,但好在提出一个围绕着12个基本原则的辩论框架,总体而言非常行之有效!如若围绕之展开论证,估计喝了雅哈咖啡都不能好好聊天了,当然彼此尊重且认同这一框架的对话例外。所以包括作者自己也提到说,在面对亲朋好友时,如果发现有相悖于基本原则的讨论,请慎用“谬论”一词来“谴责”他们,除却要做重大决定和统一意识形态,其它时间建议大家一起打哈哈。

  希望同样感兴趣的你在读到译者将“Ambiguity”译作暧昧的一章也能“真的笑,笑出声”,也希望中英辩论队的朋友们能在通篇行文中重拾昔日辩论时光的激情。正如那个畅销书般的标题写的,这是一次《反击谬误的逻辑学训练》,欢迎来一起《好好讲道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好好讲道理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