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圈子》是一本由陶方宣 / 桂严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0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一):鲁迅走了吗?还是需要他复活的时代到了
阮崇晓
这本书主要谈鲁迅一生中所接触的主要人物,按鲁迅进入文坛的“出没地”排序,其中有许寿裳这样的至交,有瞿秋白这样的知己,有最近上映的电影《黄金时代》中的女主角萧红,还有胡适、梁实秋等一辈子和鲁迅纠缠不清的文人学者。围绕这个圈子发生了很多故事,本书就是忠实记录这些故事的载体。每个故事像是一张简单明快的幻灯片,将鲁迅与这些人物的恩恩怨怨,形象、生动地展现给现代读者。本书读起来不像是在读历史,而是在读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在对鲁迅不甚了解的现代人看来,鲁迅似乎有些严肃、较真,但通过阅读本书,你将看到到一个幽默的、真诚的、爱憎分明的鲁迅。
我们常说,看一个人,看看他身边的人就知道了。这句略带势利的话有几分道理,这是我们当代人所能理解的圈子文化。我们所理解的圈子,更直接的目的是奔着“人脉”、“关系”甚至赤裸裸的交易去的。但鲁迅的圈子没有这些功利性,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称得上知识分子的纯粹性,他们所思所想,和升官发财没关系,有的是思想碰撞,有的是精神交流,更多的是思考、呐喊,寻求“未来中国怎么办?”
鲁迅圈子中,抛开精神和思想层面,也有对他抱有“其他目的性”的人物,但鲁迅都能一眼识破,如潘汉年,与鲁迅接触带有“明确组织的明确目的”,所以早早就被鲁迅冷眼相待。也有一些和鲁迅结怨颇深人物,如梁实秋和陈独秀,他们或许因为个人脾性使然,或许因为思想和政治见解的不同,他们打笔战,闹得不可开交,但这不是个人恩怨上的纠纷。鲁迅死后,他们都表达了对鲁迅的敬意。
笔者想起鲁迅的形象,总能从历史所留下的相片中看到他的眼睛和头发,他目光炯炯,眼睛就像他的文章一样犀利,会毫不客气地戳穿对方的心思;他的头发像是刺猬的刺,太功利的人注定也难靠近他。
这就是鲁迅的圈子。在这个圈子中,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友情观,也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教育观,更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情怀。友情、家庭、国家,鲁迅的圈子印证了鲁迅的情怀,这些情怀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就体现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鲁迅。
有情怀,才能有思想和精神。除了高尚的情怀外,鲁迅身上更多值得我们当代人去深思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但是在今天,对于鲁迅的这部分遗产,我们并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也许是时代的变迁,我们不再需要鲁迅。也许是鲁迅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有些距离,以至于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再也引不起国人的共鸣。
2012年,钱理群教授在一个关于教育的研讨会上有一段讲话发人深思,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去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也引起人们讨论,说80后暮气沉沉,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
这两条振聋发聩的信息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无论是代表学者层面的钱理群教授,还是代表官方层面的人民日报,对现实都忧心忡忡。这种忧心不是担心未来国家没有能力去创造金钱财富,不是担心青年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子,而是担心国家未来没有敢想、敢说、敢做、敢当的栋梁之才。
造成这种忧心的原因是什么呢?诚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个人总是与时代高度相关。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被经济大潮席卷的时代,是一个人人追求物质,深恐在财富上落后别人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和青年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中,来不及沉淀下来,来不及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国家。就像很多青年朋友们开玩笑,“透支三代都买不起房,谈何人生和理想,我们这一代是被房价压垮了。”
这与鲁迅那个时代形成鲜明对比,鲁迅生活的时代,是国家破败衰落的时代,国人不得集体思考民族和国家的出路,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也正是在这个时代中脱颖而出。所以,在那个时代,学生和青年喜欢鲁迅,而鲁迅也喜欢他们,因为他们从鲁迅身上汲取思想和精神,而鲁迅则寄望于他们冲决网罗,砥砺奋进,改变现状。
今天,鲁迅能够为我们带来些什么呢?读鲁迅的文章,我们会强烈地感到他总是对国民性、旧势力和当时现状“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这是他的思想遗产。他所批判的,他所反抗的,除了批判和反抗本身,留下什么了呢?直到今天,他所批判的,他所反抗的消失了吗?还是变本加厉地复活了?
另外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鲁迅本身所留下的精神遗产,他在一切非正义、黑暗和邪恶面前从不妥协,坚决反抗、顽强战斗到最后,这种精神用“民族脊梁”和“民族之魂”的高大上字眼去概况一点都为过。尽管鲁迅先生原则上不同意后人这样做。
我们这个时代,恰恰缺少这种思想和精神。我们缺少质疑,更缺少反抗,我们再次被时代关进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那个“铁屋子”里,昏睡着而且怕被吵醒。
其实鲁迅也曾一度昏睡过。他在《呐喊》自序中就曾剖析过自己的心路历程,他说自己“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期慷慨激昂的意思了。”但鲁迅终究还是醒来了,他痛苦地觉醒,起来与一切不公不义战斗,直到过早地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放在长远来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割裂,鲁迅和历史上其他著名人物一样,其影响力会越来越小。也许未来,我们翻书搜网可以找到他,但我们骨子里不再继承他、意识上也不再清楚地认识他。
但也有一种情况,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尤其是以精神性和思想性著称的人物,其精神和思想会在某些时代复活。因为当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长期处于精神贫瘠的状态时(由于大多同类也处于精神贫瘠的状态),会自然求助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这个时候只有将他们重新召唤回来,才能鼓励人们踏上新的征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尼采死后近40年在德意志复活了,尽管他的后继者不光彩地被历史所淘汰。而美利坚每到民主衰退的时期就会拉出华盛顿、林肯之类人物助威,这是直到现在国会辩论都经常出现的场景。
我们是否也生活在一个需要伟人复活的时代呢?
如果可以脱离精神层面不断追求物质,如果可以脱离开可持续发展,不为子孙后代考虑,如果可以牺牲道德、环境等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无形资源,那么我们似乎取得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伟大成就的背后,代价也是巨大的。我们今天不得不承认,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乱象,具体而言就是社会道德的剧烈滑坡和自然环境的不堪重负。前者不再举例,而后者只要看看我们的河流和空气就知道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如果究其根源,这些乱象的背后恰恰是精神层面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为麻木不仁的看客思维,阿Q式的自欺思维,缺乏质疑和批判的奴性思维。直截了当地说,很多乱象不是我们看不到,而是我们宁愿做一个睁眼瞎。
鲁迅是批判的鲁迅,是寻找乱象背后根源的鲁迅,是与一切腐朽衰败抗争的鲁迅。今天,我们遇到了种种需要突破的社会难题和精神难题,是否该求助于鲁迅呢?他从未被我们尊为圣贤,但他有比圣贤更好的法宝,那就是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外加不妥协的战斗精神。这恰恰是中国历代圣贤所不具备的。
所以,我们也许到了重新认识鲁迅,重新认识鲁迅思想和精神的时代了。要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不妨先从《鲁迅的圈子》了解起。就像我们经常谈到达到圈子文化一样,看看鲁迅的周围都是些什么人,鲁迅是如何与他们相识相交相知的,他们中的部分又为什么和鲁迅闹翻甚至决裂。借此,或许能够对鲁迅本身有更深刻的了解。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二):不可忘却的纪念
鲁迅曾写过一首诗: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相信许多人对于其中两句“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尤为熟悉。短短一首诗,写出了当时中国之大环境下的社会人心,可谓字字见血。
第一次知道鲁迅应该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今成了最珍贵的少时回忆,仿佛那文章里的描述便是我童年的经历一般,有这种错觉的还有后来的《社戏》《故乡》《阿Q正传》,这些都深深地烙上了我童年的烙印。对少年闰土的记忆尤甚,仿佛他永远是手持钢叉站在月光下的瓜田里,皮肤黝黑,目光炯炯有神,却又透露着童真。
鲁迅的文章可以说在中国众多作家里,是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熟稔的,这很难得。然而如今也有人在攻击周先生,大言其文章不合时宜,当退出历史舞台,对此,我是很痛心的。鲁迅虽然个子不高,但就其一生贡献来说,当得起语言上的巨人这句话,也当得起“民族魂”三个字的盖棺论定。
鲁迅一生多坎坷,少时赴日,先学医,后从文,一只笔杆子撑起了整个民族的脊梁,也不断激励着中国各个年龄段、各种历史环境下的仁人志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强意志。他对于其下的残酷的社会背景的揭露对于今日的我们认清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鲁迅一生交友广泛,可谓三教九流,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各色人等都曾在鲁迅的住所和生活中留下轨迹,交友广泛也是鲁迅先生创作的源泉。当然,其刚正不阿的倔强秉性也树敌颇多,许多曾经的友人后因政见的不同和各自人生道路选择的不同进而反目成仇,也有许多往日的死敌成为日后的挚友。究其一生,功大于过,其对年轻后辈的栽培之心来自于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拳拳之情。
这本书以鲁迅先生的住所为线,串联起鲁迅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交际圈子,从与友人或政敌的交际或交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小个子文人巨大的能量。对友人,关怀备至,言传身教。对死敌唇枪舌剑,一个都不放过。鲁迅先生在临终前甚至还说,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就是鲁迅。
对于鲁迅先生,我最感兴趣的事有三件。其一是其与许广平及朱安之间的情感纠葛。其二是其与其弟周作人之间的反目。我曾读过李伶伶写的《周家后院》讲述了鲁迅兄弟三人及其家族之间的故事,对鲁迅及其妻子兄弟的爱恨纠葛算是有初步的了解。旧社会,对于婚事常不得已,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辈子就这样被定格。思想激进前卫的人会冲破樊笼,孙中山、毛泽东莫不如是。朱安代表了中国无数旧时代的父母,安守本分,谨小慎微。而许广平从鲁迅的学生到配偶,代表了新时代女性,敢于冲破传统,追寻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对于鲁迅这样与时代同频共振甚至比时代更超前的文学巨匠来说,更倾向于哪一边已经很明显。但加油老母,又不得不清人照顾。于是可怜的朱安名义上是鲁迅的妻子,实际上成了周家老母的佣人。老大鲁迅如何与周作人兄弟翻脸,《周家后院》里说的很清楚,这里就不再重复。其三就是鲁迅先生的脾气。从文中鲁迅圈子里友人或敌人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出,鲁迅先生大多时候是平和的,但如果你无意间触碰到他的底线,老头子也会耍脾气翻脸不认人的。每个人都是两面的,没有必要丑化或美化,不然,我们都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我虽无缘跟鲁迅先生一个时代,但鲁迅先生却给我一种无法置换的情境幻象,他坐于桌前,左手夹着烟,右手执着毛笔,严肃的神情,桌上铺着竖排的信笺,他若有所思,这是要写给友人的信,还是在构思一篇新的文章?还有一种定格的形象,就是鲁迅先生躺在景云里的院子里的藤椅上,身穿长衫,左手仍然夹着烟,眯缝着眼,厨房里冒着傍晚时分的炊烟。第三种定格的印象,是鲁迅先生去世后,清瘦的脸庞,浓密的胡子,永远阖上的眼睛,白布黑字书写的“民族魂”三个苍劲有力的打字盖在身上,周围人深深地鞠躬、哀悼、哭泣。
对于那些说鲁迅文章不合时宜的人,我想说,你怎么不说《国歌》也过时了呢?鲁迅先生的文章你读了多少?《阿Q正传》你读了多少遍?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三):从《呐喊》说开去
第一次真真切切被鲁迅的文章所震撼,是在我上初一的时候。父亲不知从哪个朋友家里借了本鲁迅的《呐喊》,我趁他不注意,偷偷拿了去读。这一拿,就再没放下。至今依旧记得那是一本全红色封面繁体字竖排的书籍,封面上用黑色毛笔字写着大大的“呐喊”二字。书读起来虽然费力,但对于那时的自己而言,只要是有字的、能读的东西,我都如获至宝。那本集子里收录了他不少的短篇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著名的《狂人日记》。
那个年龄段的自己,尽管对鲁迅的作品还是似懂非懂,但我能感受到,如《狂人日记》一样,《呐喊》中所收录的所有文章,都有一种深重的愤怒和失望,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气势和腔调,有一种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控诉和批判。那一声声“铁屋中的呐喊”,让年少的我读得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才明白,那种感觉叫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现在想想,除了在语文课本里学到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那本《呐喊》其实给我留下了真正意义上对鲁迅的第一印象。记忆里,那本书精致秀雅,飘溢着浓浓的民国书香和层层的书卷气。在很年轻的时候我就接触到了鲁迅思想的精魂,也是难得。
如今的自己已离开学校很多年,我并不知道,如这本《鲁迅的圈子》里提到的那样,鲁迅居然已经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我更不知道90后、00后会如何认识和理解鲁迅。但每当我想起鲁迅,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他严肃消瘦的脸颊、那根根直立的硬发、浓而倔强的八字胡和犀利深邃的双眼。他的文章正如他本人留给我的印象,一针见血,一眼刺穿对方,如剑锋一样犀利,更能毫不客气地戳穿虚假的表象,剖出真相。
这是之前的认识,而读完这本《鲁迅的圈子》,除了对鲁迅最初的那个严肃刻板、正直较真的印象外,我又重新认识到了一个被请下神坛、充满人味、真实幽默、倔强执拗、爱憎分明的鲁迅,非常直观和立体。整本书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提到鲁迅一生中所接触的各个主要文人、学者,编辑得生动有趣,妙趣横生,充满时代感和人文味。更难得的是,书中还附了每一个主要人物的黑白小照,一个个都意气风发、玉树临风。让读得入迷的我,只想穿越回那个时代,认识其中某一个文人,并轰轰烈烈活一场。真是太喜欢那浓墨重彩的民国时代了,那个时代文人圈子里的纷争和故事每一个都有一种民国风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甚至当今中国的文艺圈,回响不绝。
真心提议书友们,如您想要更进一步了解鲁迅和他的思想,了解民国时代的中国文艺,不妨先从这本有趣易读的《鲁迅的圈子》读起,或许,就会有一份不一样的收获。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四):认识圈子中的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巨大存在,历来褒贬不一。而对于我来说,他则是一个工具样的存在,我既引用他的话来显示自己的深刻,也买他的书放在案头装点门面。但除了记得他被后人封的那些名号之外,除了从小到大在课本中读过他的那些文章之外,我对他的了解却极为有限,全都是只鳞片爪。所以,当拿到陶方宣和桂严两位合著的这本书时挺兴奋的,我期待了解心目中的这尊神。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纲,以鲁迅一生中几个主要住处与他人的交集为主要节点,按人成章,为我们梳理了鲁迅与他同时代人,包括蔡元培、章太炎、胡适、林语堂、郁达夫、梁实秋、瞿秋白、矛盾、史沫特莱、胡风、周扬、巴金,以及前不久热映的电影《黄金时代》的主人公萧红等近代史上诸多著名人物交往的历史渊源、私家掌故,以及爱憎纠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的全新角度——他人眼中的鲁迅、交往圈子中的鲁迅,这往往更加真实。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确,如果我们想要很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映照出他的真面目来。作者对于鲁迅交往的每一个人,都谈到了交往的源起,以及最后或者交恶、或者交好的过程。这本书尤为值得赞扬的是,作者并没有事先预定立场,而是站在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历史角度,将鲁迅放回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环境,对他们的交往加以描述,既不避讳鲁迅性格中猜忌多疑、睚眦必报、尖酸刻薄的缺点——鲁迅先生善于写人性的丑陋,但是轮到他自己,心态也情不自禁地变得“丑陋”起来,并不见得比别人有多美好;也对他性格中刚强不屈、热于助人、疾恶如仇、提携后辈之举毫不保留的加以褒扬——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然而,我于鲁迅知道得实在是太少,对这本书终究也评不出个所以然来,也就只能象前段时间读过的《陈寅恪与柳如是》那样,想象一下如果我与鲁迅生生在同一时代,又恰巧彼此有所交集,那么我们的相处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当然,这只是一种想象——我的浅薄与虚荣都入不了他老先生的法眼。我们极有可能谁也不喜欢谁——按照他的真性情,他的敏感、多疑与刻薄,除了那些虚心求教于他的年轻人之外,大概很少有人能够忍受得了吧。
自鲁迅生前开始,他就被人涂上了厚厚的意识形态涂料,抬上了神坛,神化为旗帜、丰碑、先驱、方向、导师,诸“最”加身,或者被妖魔化。其实平心而论,鲁迅因为对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有着深刻的剖析被誉为民族魂的确实至名归,我们注定不能没有他,更不能忘记他,但是也必须记住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为民族、为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的人——而把他放回到他所交往过的圈子中去,就能对此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本书很有意思。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五):仍需仰望的星空
在人文荟萃的民国时代,以鲁迅为中心形成的一个文人圈十分引人注目,这其中既有章太炎、章士钊、陈寅恪、蔡元培等学者大家,又有钱玄同、林语堂、胡适之、梁实秋等同乡好友,还有冯雪峰、潘汉年、史沫特莱、宋庆龄等革命同志,当然也少不了丁玲、萧红、白薇、许羡苏这样的女粉丝。不管是被鲁迅引为知己的圈中好友,还是与他并非同道的“冤家对头”,他们都能在鲁迅开朗率真、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感召下互相尊重、和谐共处,从而形成一个思想独立、和而不同的朋友圈——陶方宣、桂严的大作《鲁迅的圈子》,就是从鲁迅的交际圈出发,以鲁迅日常人际交往为切入点,还原鲁迅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进而折射出民国年间大师云集、包容万象的时代风貌。
作者从一个别开生面的角度:文人圈入手解剖一代大师鲁迅。文人圈也就是人文圈,来自于民众又独立于民众的一个文化阶层,它更集中、更典型地显现出民国风起云涌的文化思潮和人文风貌。各色人等凭着各自的生存环境与人生经历形成的文化信仰,然后在鲁迅身边走马灯似地粉墨登场。这样的写作有一个个缺陷:如果纪实性地对这个阶层进行描摹,可能会流于一般。写鲁迅的书不少,仅仅停留于文史层面这是陶方宣、桂严不想要的,这样做也对不起大师鲁迅。当年鲁迅幽幽目光洞若观火,写出《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样直捣中国人病灶的惊世之作。那么作为有抱负的两位作者,他们字里行间流露的主旨就是:通过鲁迅朋友圈这种独特的角度,给鲁迅、也给民国文化圈作全方位投射,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鲁迅,解读民国。
众所周知,鲁迅是民国大师,鲁迅的朋友圈亦多为名家大儒。不过,他们既是名人也是常人,常人所有的七情六欲在他们身上一点也不缺少。作者关注鲁迅的圈子,显然并不是为了彰显这些名人超越常人的一面,也并非为了单纯讲述当事人之间的八卦与绯闻——虽然书中涉及了一些这样的故事。但是作者恰恰是想通过这样的故事,来展示名人的平凡情感与人性之常,还原他们真实面目与寻常人生,从而“看出一个大时代的鲜活容颜和有力心跳”。通过对鲁迅朋友圈的解读,大师鲁迅的个人形象也鲜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人际交往的浮泛表面,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探寻,并从人性深度发掘鲁迅:将鲁迅超于常人的理智与冷静归结于命运熔炉两次的淬火:一次是祖父因为行贿导致破家,让鲁迅一个跟头从天堂摔进十八层地狱,各色人等的丑态百出让他头一次尝到人生的血腥与命运的惨烈。另一次是与朱安的婚姻,这个名存实亡的婚姻让他活得生不如死。一个要做圣人的人,结果活得像块石头,成天就是关着门抄抄古碑、翻翻旧书,打算了此残生。为了压制性苦闷,他甚至在大冬天里只穿单裤。能量从来都是守衡的,自然的铁律也适用于个体生命:哪里有强烈的压抑,哪里必定要有强烈的喷发。在鲁迅来说,他的表现就是痛骂,遇谁骂谁逮谁灭谁。他说过这样的狠话,“到死也一个都不宽恕”,“活着就是要让他人不舒服”——因为人生首先让他不舒服。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序言中写得明明白白:“鲁迅自己也不知道,这其实全都是命运在布施障眼法,让他生不如死痛不欲生之后,写出了一系列震耳欲聋的惊世之作,一下子成为文坛旗手。当他拥有了主动权之后,他在日本结识的那帮子革命家左右了他的人生之路:邹容、章太炎、孙中山的影响让他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与毛泽东合作——要建立一个没有人吃人、人压迫人的公平社会,毛泽东无疑是他最好的合作伙伴。
这是《鲁迅的圈子》给人启发、给人思考的地方。通过鲁迅的圈子让我们洞见整个民国的文化生态与人文风貌。当时的文化圈风起云涌、包容万象,与鲁迅的圈子并存的,有胡适的圈子、邵洵美的圈子、章太炎的圈子、蔡元培的圈子。这些圈子组合成一个大民国的圈子,那是一片我们今天仍需抬头仰望的灿烂星空。
(书评人:王小林)
更多精彩专题请关注中国书谷网http://www.shugu.wang/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六):鲁迅老爷子的朋友圈
说在前面的话:
一直以来都想读一本名人社交圈往来的书籍,不想,以鲁迅老爷子为契机我竟然好好的八卦了一把。
鲁迅老爷子的朋友圈
——评《鲁迅的圈子》
文|杜子腾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从教科书上悄然消失了”,作者在序言中如是说。我们曾经背诵他的文章,了解他的事迹,瞻仰他的肖像……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有意的让我们忘记他,忘记他如刺刀,如匕首般针砭时弊的精神。
曾经一度将鲁迅捧上神坛,奉若神明,号召全民族学习,顶礼膜拜之;新时代背景下又有人号召将鲁迅请下神坛,回归理性,扫除大众的盲目效仿。这两件事我虽不能说全然支持但都可以理解。鲁迅他老人家自己也是知道的,“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大时,他已经变成傀儡了”。然而被大众遗忘,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历史深处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鲁迅,一个真实的鲁迅,身边人眼中的鲁迅;而非历史上被添油加醋的鲁迅,被人想象的圣人鲁迅。
《鲁迅的圈子》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它以鲁迅的地理住处为分割,圈划出了不同阶段下与不同人物的来往。明的一条线是鲁迅与各位历史名人的往来经过,暗的一条线则是各位人物与鲁迅交往中对鲁迅形象的侧面烘托。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两个视角:其一,全面掌握鲁迅与当时名人圈交往的私家掌故;其二,从亦师亦友,忽敌忽友的朋友眼中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当然了,这两点本就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我们读起来绝没有严格区分的必要,只是在认识上检验收获则必然要从这个角度上考量,如此收获价值才是最大的。
以上是从“虚”的层面,即本书的立意来讲;若从“实”的层面来讲,也就是从本书的内容,则也是有一番说道。
作者对全书的安排采用了时间和地理上的双重标准(当然,于本书来说是两者是对应的)。全书的五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绍兴会馆(1912-1919)
第二章:八道湾(1919-1923)
第三章:阜成门西三条(1924-1926)
第四章:景云里(1927-1930)
第五章:大陆新村(1931-1936)
这其中分别定居绍兴会馆和八道湾时可谓是最能反映鲁迅的两个时期。因为,前一时期有影响鲁迅至深的恩师章太炎,有与鲁迅私交至深的许寿裳,有与鲁迅论出“铁屋子”的钱玄同,有对鲁迅写出 《狂人日记》有特殊贡献的陈独秀,还有器重他却被鲁迅斥之又斥的蔡元培……这些人物在与鲁迅的交往中,有深有浅,有同有异,有褒有贬,有敬有畏。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能反映出鲁迅的真性情。这段时间恰恰又是鲁迅从百般聊赖的抄古碑“老叟”向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跨进的时期,其心路历程与行为方式在这一时期有着不加修饰的体现。
而后一时期,也就是鲁迅在八道湾居住时期则有许羡苏、许广平两位重要人物的出现。这一点出发又能让我们看到鲁迅的性情一面,这也是大多八卦读者都希望看到的严肃鲁迅的柔情一面。由此两章的内容,我们对于鲁迅的形象便有了真正感性上的认识了。这弥补了我们从教科书上所认识的单一的鲁迅形象。
尔后的内容,多多少少就是在此基础之上的生根发芽了。大家完全可以当作工具书查阅式阅读了。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七):圈子内外看鲁迅《鲁迅的圈子》
圈子内外看鲁迅《鲁迅的圈子》
鲁迅已经成为了一个学问,每年出版的书一年都看不完。有研究鲁迅的思想的,有研究鲁迅的学问的,有研究鲁迅的生平的,这都不算什么,还有有研究鲁迅的书信的,有研究鲁迅住过的地方的,有研究鲁迅挣了多少钱的,有研究鲁迅日记里面的账目的……一个人成名了,伟大了,自然会有很多追星的,不过只要写得好,只要视角独特,就会有人喜欢。
这几年也陆陆续续看过几本关于鲁迅的书,比较精彩的有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刘春杰的《私想鲁迅》,还有写鲁迅的爱情的《小闲事:笑谈大先生的爱情史》。
这本《鲁迅的圈子》也挺有趣的,不是直接讲鲁迅,讲的都是鲁迅的朋友,有些也算不上是朋友,有的是圈子里面的,有些是圈子外面的,总之都和鲁迅有过交集,都和鲁迅有过这样那样的来往。通过这些人,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鲁迅的方方面面来。
鲁迅是民国的名人,在当年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的年代,著名作家就相当于现在的当红明星,鲁迅无疑是当年的大明星,和当时的三教九流都有来往,尤其是和当年的文化名人们,来往密切。
鲁迅在教育部工作,工资颇丰,在北师大任课,收入也不绯,开始写作以后,那稿费更是让人吃惊的高,如果当年有作家收入的排行榜,鲁迅一定拍在前面。有了物质基础,所以鲁迅经常在生活上帮助那些刚出道的年轻作家,萧红啊、萧军啊、柔石啊、白薇啊等等等等,这是鲁迅温柔的一面。不过你可别惹到鲁迅,鲁迅的确有点小心眼,睚眦必报,到死都不原谅,整个民国的文坛中,骂人最厉害的就数鲁迅了。
鲁迅那么猛烈的批判传统,其实骨子里他的文章还是深得传统的精髓,文字功力很深厚,所以比后来的那些没怎么读过古书的人,写得更深刻。所以他去批判传统,那就更是得心应手,能够一下子点到最痛的地方。他也看不习惯太西化的东西,他也留过学,知道西方是怎么回事,所以对那些喝了一点洋墨水,就自命不凡的人,也能把老底揭出来,所以鲁迅的笔比较辛辣。
不过鲁迅骂人归骂人,只是动动笔墨,文人之间的交往还是很正常的,很少因为互相的敌视而党同伐异,甚至落井下石,骂过也不妨碍以后的合作。不过很多文化人也因为被鲁迅骂过,在解放以后,下场很惨,这也是鲁迅当年没想到的了。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八):鲁迅的朋友圈
读着这本《鲁迅的圈子》,假如鲁迅那个时代也有“微信”,我觉得这些故事便是从简短凝练的“朋友圈”那里提炼出来的,每一篇都是那么简短,但却勾画出了他们不同的性格。鲁迅的文章我是从初中就开始看的,抱着他的全集,虽然读不懂,而且年轻那会喜欢艳丽词采的我还觉得鲁迅的文字过于平淡无奇,读起来有点生硬干瘪,而后来大学再重读的时候,却发现醉心于他的文字之下,也许这便是少年说愁以及步入青年之后的不同感受吧,而后我受鲁迅文字的影响,文章也写得渐渐平淡起来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作者陶方宣很喜欢民国时代文人,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关于民国时代的,他的文字很细腻,从第一篇“许寿裳:拖在身后的‘老虎尾巴’”便感觉到他文字功底的深厚了,把许寿裳的性格和人生历程简短地写了出来,一下子就让人瞥见那个时代的忧伤。
书里面写到了钱玄同、蔡元培、胡适、章太炎、郁达夫、林语堂、陈独秀、梁实秋、茅盾、胡风、萧红、丁玲和巴金等等一堆大作家,很多都是我喜欢的,他们的文章我也大部分都阅读过了,从这些人与鲁迅的曾经的交往过的点点滴滴,从鲁迅的这些珍贵的回忆录里面,我们不仅从鲁迅的眼中认识到他们,也从他们与鲁迅的交往中认识了鲁迅,让我觉得鲁迅不是那一个我曾经觉得难以接近的战士了,鲁迅竟然在我的世界中“活”了过来,变成一个和蔼可亲的朋友,再也不是文字里面那一个令人生畏的战士。另外便是真实了,书中还讲到与许广平之间的师生恋过程,还有其他时候鲁迅与朋友之间因观点不同而对骂的故事,鲁迅的脾气虽然强硬,但是我们也算是见到真实的鲁迅了,毕竟没有谁是真正的圣人,这般的真实,才让人能够更加靠近以及热爱。
看完这本书,发现鲁迅的朋友真不少,而且都那么厉害,他生活的圈子真的是高大上,虽然我们没有像鲁迅一样的厉害的朋友,但我心中还是渴望有一些文人朋友,可以在如今有点艰难的真实生活之下,也可以谈谈文学之类的理想。为何书写,我觉得是向往和羡慕。
y江焕明
《鲁迅的圈子》读后感(九):品读鲁迅
品读鲁迅
在美国,有一句流行语:“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翻开陶方宣、桂严合著的《鲁迅的圈子》,胡适、蔡元培、章太炎、林语堂、郁达夫、陈寅恪、陈独秀、瞿秋白……这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个个活跃在鲁迅的朋友圈中,他们或嬉或笑或怒或骂。通过鲁迅的“会客厅”,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故事。通过他们与鲁迅的交往,我们也认识了生活中的鲁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一直将瞿秋白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在鲁迅的日记和函件中,细心的读者一定可以经常看到瞿秋白的笔名,如“何凝”、“维宁”、“宁华”、“它兄”等等。在瞿秋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冒险给予他真诚、无私的帮助,使瞿秋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鲁迅自然是知道瞿秋白不愿意接受馈赠的,便有意帮助他,让他以卖文所得,来弥补经济生活的贫乏。瞿秋白的《肖伯纳在上海》以及《王道诗话》、《伸冤》、《曲的解放》、《迎头经》、《出卖灵魂的秘诀》、《最艺术的国家》等一大批精美的杂文便是属于这种情况。许广平在回忆文章中说:“这些文章,大抵是秋白同志这样创造的:在他和鲁迅见面的时候,就把他想到的腹稿讲出来,经过两人交换意见,有时修改补充或变换内容,然后由他执笔写出。”
瞿秋白的身份暴露了,鲁迅心急如焚,曾和陈望道相商,发起一个公开的营救活动,后来由于诸种原因而未能实现。鲁迅只得通过蔡元培,力图在国民党上层营救。而蔡元培与鲁迅的关系,正如郭沫若所说,蔡元培“对于鲁迅先生始终是刮目相看的”,“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他没世不渝的友谊。”作者在书中认为,“此言很有见地。无论在行政关系上,还是在人情世故上,后学者鲁迅都有责任、有义务为蔡元培所托效力。但是,鲁迅后期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岂止是没有做到,他对蔡元培还心生怨恨。”
以鲁迅的性格,很不易与人相处。在鲁迅一生的朋友圈中,许寿裳算是一个知己。他们的友谊,与学问大小没有关系。许寿裳的思想不及鲁迅深刻,文学成就也没有鲁迅高,但二人之间有着兄弟之情,就连许广平也叹之是“求之古人,亦不多遇”。鲁迅病逝,许寿裳不但洒下了“生平为朋友的第一副眼泪”,也对许广平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许先生不但当我是他的学生,更兼待我像他的子侄。鲁迅先生逝世之后,10年间人世沧桑,家庭琐事,始终给我安慰,鼓励,解纷;知我,教我,谅我,助我的,只有他一位长者。”他一方面为出版《鲁迅全集》四处奔波,收集材料,并专函恳请蔡元培先生“先向政府疏通,眷念其贡献文化之功,尽释芥蒂,开其禁令,俾得自由出售”;另一方面,又勤奋著述,先后撰写了《鲁迅年谱》、《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鲁迅的思想和生活》等纪念鲁迅的文章和著作,为后人学习并研究鲁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胡适的朋友多也就罢了,他本就是以“圈子野”著称的。在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的民国时代,在陶方宣、桂言的《鲁迅的圈子》中,鲁迅的朋友圈也不小,鲁迅的声望、地位和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在鲁迅眼中,胡适、徐志摩、郭沫若、周扬等都不是省油的灯。单是一个柔石,就在鲁迅日记中被提及不下百次。“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然而先生笔下的现实绝非是为了夺人眼球而有意为之,先生也绝不是靠暴露现实获取关注的浅薄之人,总之他并非为了披露而披露,犀利的话语背后其实流淌着无尽的温情”(崔永元《又见鲁迅》)。鲁迅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就在于,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曾面临着被尊崇、被误读、被赞美、被诅咒的命运。
《鲁迅的圈子》从不同的侧面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立体的鲁迅,可以让读者看见民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民国风云、文坛争斗、社会生活,以及一张张神色各异却鲜活清晰的脸,让我从更多的侧面,看见一个怒目战士的柔情一面,栩栩如生,宛如亲见。
发表于:中国周刊2014年12期,文汇报2015年1月2日第4版,今日路桥2015年4月29日
http://paper.lqnews.cn/html/2015-04/29/content_7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