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灵魂》是一本由[美]琳内•特威斯特 / [美]特蕾莎•巴克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钱的灵魂》读后感(一):金钱的灵魂
Jun:《金钱的灵魂》,不少书评都说这是一本好书,但是我读下来还是感觉没有那么的受用。整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关于“匮乏”这一态度的讲解。很多东西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是那么缺乏什么。以下我摘抄了作者关于金钱的描述,前后有巨大的转变,与你分享。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彻底陷入纸醉金迷之中,大把大把的金钱流入囊中,我们获得的一切,或者我们用钱买到的一切,都毫不例外地导致新的渴望、新的购买目标,或者购买更多东西的理由。为了成为世人眼中的高雅人士,我们认为应该去学习品味红酒,学会后,我们当然就需要一个酒窖。我们买了一辆热门跑车,然后,当然又需要一辆旅行车,这样带孩子车门才方便。我们的房子相当豪华, 但是,没有一些令人瞩目的艺术品当装饰,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我们刚一涉足艺术,就想购买高水准的艺术品。朋友圈中的人纷纷开始购买夏日别墅,我们觉得这也应该是自己下一步的计划。一旦开始购买更贵的衣服,我们也就需要更新、更好的鞋,这样才配得上我们那些名贵的服饰。然后,我们的大衣自然也不能比里面的衣服差,手表更不能逊色……如此这般,我们的购买清单越来越长,没有尽头。此外,在我们的社交圈子里,度假已经成了富足生活的标志,如果你想受欢迎,不同寻常的度假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忽然间,开车去约塞米蒂旅行或者找个地儿露营已经远远不够。去太阳谷滑雪或夏威夷玩帆船才是正道。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每件事情或者每样东西对我们都是如此重要。我们被某个力量牵着鼻子走,却丝毫没有停下脚步想一想,没有任何质疑。这期间,我们的孩子一直由保姆照顾,在条件优越、呵护备至的环境中长大,身边却没有我们的身影。我们很爱他们,然而,我们出门在外的时间却远多于我们所能接受的程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决然而去,因为我们的每一次出行仿佛都很重要,而且我们知道自己很快就会回到孩子们的身边。
特蕾莎修女的警告以及我后来在募捐工作中与极其富有之人接触的经验教会我,财富并不会使人免于苦难。我认识到,那些拥有巨额财产的人---并非所有人,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如此-——因为与灵魂失去了链接而挣扎,他们被困在特权的监狱中,在这个监狱里,他们虽然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精神与情感上却极度贫乏;在这个监狱里,他们失去了与心的链接,并有可能成为金钱之最黑暗面的彰显。对于某些人而言,财富只是他们提高伤害能力的工具。
《金钱的灵魂》读后感(二):《金钱的灵魂》读书笔记
书名为金钱的灵魂,实际确实人类的灵魂,金钱是人类赋予的概念,但是金钱却是反射人间百态最直观的镜子。看完本书感触颇深的有三点。
一. 关于“匮乏”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了钱我们才可以买更多的东西,是因为我们对物质的匮乏,所以我们要不断购买。但换个角度,金钱也促使了人类的贪欲,钱没有任何价值,只是当你的欲望不断增强时,金钱的价值才越来越高;为了欲望,我们要赚更多,甚至不折手段的赚取不义之财。这时候,你会把金钱说成是可恶的,因为钱给了我们太多瞎想,但其实从自身角度出发,是我不断增长的欲望在催促我去获取更多金钱。控制自己的欲望,金钱对你来说才是一种不断激励前行的动力。
二. 关于“足够”
作者试图告诉读者,了解自己的内心,控制自己的欲望,提醒自己充分发现身边已有的资源,去创造财富,知足即可,只有当人明白足够的时候,他才会减少对金钱的欲望。这一点我是有不同观点的,足够是否会减少你对未来的斗志。如果我目前赚5000,我觉得可以吃饱喝足了,从衣食住行来说我是足够了,但是我想要拓展兴趣,我想学习一门乐器,这时候我就觉得不够了,按照书本的理论,我们的足够是否要考虑自身对未来的投资呢?匮乏是激发我们的欲望,足够是控制我们的欲望,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欲望,再去用金钱填补欲望,形成平稳的道路。
三. 关于“流动”
金钱的流动是我非常赞同的,通过金钱的流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远比握在手中更有意义。
《金钱的灵魂》读后感(三):克服恐惧 让内心宁静——读琳内.特威斯特《金钱的灵魂》有感
克服恐惧 让内心宁静
——读琳内.特威斯特《金钱的灵魂》有感
不久前的一天,朋友了k找我诉苦,说自从有了小孩之后,就和其妻争吵连连,难以沟通。k和妻来自外地 , 由于双方父母都不能来这个大都市 ,两人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k的苦恼在于:他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挣更多的钱,以求一家生活无忧。k妻则希望孩子的爸爸能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玩耍,而不是只知道加班挣钱,对孩子的生活轻描淡写。 k认为,男人在外打拼挣钱,女人在家带娃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且自己所处的行业和职位并不稳定,自己随时都有可能失业,陷入贫穷的生活状态。这种恐惧让k处于焦虑之中,推促他必须努力工作,以求获取更多的金钱。
显然,在工作和家庭中,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中,在金钱与孩子成长中,k陷入了苦恼。k将如何抉择?对于这个现世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琳内.特威斯特在其著作《金钱的灵魂》中给出了清晰的解答。作为一位全球性的慈善活动家,《金钱的灵魂》作者琳内担任全球性NGO大型计划领导人将近40年。不同于经济学家,政治家对金钱的阐释,琳内以一个人道主义社会人士,通过亲身经历来讲述其对金钱背后人的灵魂,让人亲切,耳目一新,其叙述娓娓道来,令人信服,其分析鞭辟入里,震撼心灵。 也因其人道主义的观点,让本书具有非凡气质,不仅对解决环保,领土纷争等全球性问题具有思考价值,对个人消除焦虑,舒展心灵,坚定理想也极有意义。
金钱是什么?经济学家对此有权威解释。于比不同, 《金钱的灵魂》 一书关注的是金钱背后的人,人的灵魂,人的本源。 琳内明白,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人们在纸醉金迷中迷失了自己。在书中,她说到:“ 几乎我们所有人心中都隐约有一种长期的顾虑,甚至是种恐惧,那就是,我们永远不会拥够的金钱或者无法保证自己总能拥有足够的金钱。 ”以此为出发点,她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为战胜饥饿募捐过程中的一系列故事,用自己切身感受鼓励人们将金钱看作一种工具,用来实现对生命和爱情的最高追求及发现生活的意义。
为什么会有拥有不够的金钱的恐惧?经济学家的解释是,资源是稀缺的。显然,为了更好地生活,获得更多的资源,我们参与了竞争,不分昼夜,努力工作,渴求升职。 金钱就像那根牵着风筝的钱,掌控着我们生命的高度和自由度。所谓现实与理想,所谓金钱与爱好,它们彼此割裂,而我们更多地选择了金钱或现实。但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多少金钱才能满足生活所需。于是,我们不敢大意,在恐惧中放弃了理想,自以为负责任地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
琳内认为,围绕金钱的大部分“金玉良言”都深受我们文化中关于匮乏的限制性思维的影响。根据这一思维,成功就是一个人挣了大量的金钱。然而,我们真的“匮乏”吗?琳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她看来,全球资源处于有限的富足状态。之所以出现“匮乏”,乃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为了成为高雅人士,我们认为应该学习品味红酒,学会后我们当然就需要一个酒窖。我们买了一辆热门跑车,然后,我们当然需要一辆旅行车,这样带孩子出门才方便。我们的房子相当豪华,但是没有一些令人瞩目的艺术品当装饰,总感觉到缺了点什么。
琳内说:“我们被某个力量牵着鼻子走,却丝毫没有停下脚步想一想,没有任何质疑。”在琳内看来,我们大多数随波逐流,未能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需要。一旦审视自己,你就会发现“令人惊讶的真相”。琳内说,如果你不再去努力获取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便会释放出无穷的能量帮助你借由已拥有的一切来创造不同。以此来看,资源是否匮乏,完全在于自我认识。一旦认清自己,匮乏就会远离,内心就会充裕。
琳内讲述了非洲一些部落没有金钱,却依然有秩序地或者怡然自得的生活的故事。琳内惊讶于此,她领悟到,充裕或者说富足,根本就与数量无关。它是一种体验,是我们创造的一种境界。充裕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一旦以充裕的心态生活,我们就能够找回那本是我们自然本性的自由与正直,能够带着对自身完整性的觉知生活,而不是殚精竭虑地追求完整。 在金钱方面,充裕感帮助我们利用金钱来彰显自己的真诚与正直,运用金钱来彰显而不是决定价值。
与其说这是一本有关金钱的书,倒不如说这是一本打开心灵之书,一本灵魂觉醒之书。我们到底需要多少金钱,琳内没有给出我们具体答案,但她给出了我们思考的空间 ,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重拾更健康、更自在的生活。 。这是本书最大价值之所在。如果k看到此书,对于自己的烦恼,定会有个属于他自己的答案。事实上,琳内在书中已经给出了她的看法。她批评说:“ 我们的孩子一直由保姆照顾,在条件优越、呵护备至的环境中长大,身边却没有我们的身影。我们很爱他们,然而,我们出门在外的时间却远多于我们所能接受的程度。 ”
书评之——《金钱的灵魂》
听一位晋江的老板说过,公司表面是顾人来赚钱,其实是赚钱来养人。
说这话的时候,他公司已经倒闭了。
如果把人仅仅当初赚钱的工具那么这个组织必然存活不长久。《金钱的灵魂》书中讲了很多例子,但你真可以看得到当钱用来养人是时候,是多么圆满和积极向上。印度被压迫的妇女是通过双手努力获得尊严和地位的,生活在葛朗台式的家族里如何通过做善事,让家族里改变互相倾轧的情况。
可是,你也看得到印度乞丐通过残害儿童,博取同情和震惊而获取可怜和金钱。从而更进一步的迫害儿童,还有埃塞尔比亚饥荒,获取国际的资助而让自己的国家更加腐败和贫困。
当然现在在中国说金钱不诱人是假的,现在中国比哪个历史时代都对金钱充满着贪婪和渴望。
一方面是被逼的,没钱想找个女的结婚太难的,毕竟现在贫富差距这么大,社会金钱流动性那么强,人人浮躁的氛围你,找个等你成功的人太傻了,首先丈母娘就不同意。
其次在中国现在创业比以前简单了,进行了十几年的义务教育,和高校扩招,让更多人更加热情于互联网创业。
这没什么不对的,我还有点乐于成见,因为这是通过增加社会财富值的方式,他们也可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可我们却可以看到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因为获得了彩票大奖或者从天而降的财富,但是并没有过的更好反而生活变的糟糕了,就像前几天16岁女孩因为父亲去世获得80万赔偿,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却要面对村民的说不清的“好心”。
可见必须要有控制金钱的能力才能有那么多的金钱,不然就是一场灾难。
挣钱是本事,花钱就是艺术。
我们古人就认为金钱属于水,必须流通才能带来富裕。然而钱花到哪里哪里就会繁荣,所以花钱是艺术,不应该因为便宜,还要因为这家企业生产的不是用童工,不是压榨血汗工人,不然我们就是滋养了社会的黑暗。正如为什么不给乞丐钱一样。他是职业乞丐,而不是我们小时候遇到因为过冬或者是灾害而跑出来的农民,你给职业乞丐钱改变不了他命运,只能让他更加坚信自己这种生活方式的正确性。
你对金钱什么态度,你就有怎样的人生。不正确的对待他,上帝也对你没办法。
《金钱的灵魂》读后感(五):关于金钱的人间百景
《金钱的灵魂》这个长得略像《30招教你如何发家致富》的标题下面却真正告诉你金钱为何物绝非虚言,就像前言说的,虽然书名为《金钱的灵魂》其实说的是“人的灵魂”,金钱作为一个全由人类赋予价值的东西,本身的利害优劣也只是折射人类欲念现实的一面镜子。
本书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是那些生动真实的故事:生活里没有金钱的部落人民、伤害自己或亲人来行乞的人、靠救济而无法自立的人、因为嫁妆不足新娘要被火烧的风俗习惯……世界各地活动的慈善活动家琳内•特威斯特作为本书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件件震撼人心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背后都有钱的影子,通过这些故事阐发出作者真实地思考,既让读者易于理解又与其他讲金钱的书籍“空说教”的的模式截然不同。当然这些故事本身读起来也是兴味无穷,借由作者丰富的经历和客观又诚恳的人生态度讲来就更具意义和价值。
而在讲述的本质内容方面,本书也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内容。我们活在“匮乏”的弥天大谎中。“资源紧缺、多多益善、事情本来如此”这三条弥天大谎的说法真是振聋发聩。不管你认可与否,这三点几乎被我们所有人认可。即使你不拼命追求金钱,也没法逃过这三点的心理约束。
说到底,不断追逐金钱的本质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多才是好,作者试图扭转这一根深蒂固的观点甚至让我心生敬意。向来思考的就是少数人,而能抓到根基并认为这个观点就有问题还真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而说到这三点,纵观全球的情况确实可以推翻“事情本来如此”,而究其个人内心的满足则可以重新定义“什么叫足够”,作者这两点阐述的都很丰富和明确了。但作为我个人来讲,道理我都懂,但是做到还是有一定难度,就像是所谓的环境决定人,在一个“事情本来如此”的社会也是很难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吧。
还有几个观点也是发人深省的,例如“如果你使金钱流向自己关心的事情,你的生命也会因此而熠熠发光,这,才是金钱的真正用途。”我们在娱乐和爱好上“烧”的钱一直以来不被朋友亲人接受,说多了有时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也觉得有点败家。但是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想一想我们赚钱是为了什么呢?除了用在关心的人身上,那就是我们真正关心的事了吧。诚如作者所说,这无可厚非。又如“无论我们做何选择,都是在借由“运用金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花掉的每一元钱都承载着我们意愿的能量。”我们金钱的流向承载着我们的意愿和选择,也许应该让买同一件物品的人结成群体,他们或许都在某一方面很聊得来。
本书还深刻挖掘了极端贫困和极端富裕的人的金钱观,痛苦的程度和拥有的金钱并不成正比,在两端的人都不是幸福的,多年的慈善活动让作者对这一点有了深刻认识。但是世界上更多的是在中间的芸芸众生,我想在这一点上,作者应该更多加笔墨,挖掘这中间大多数人的金钱之道。
《金钱的灵魂》读后感(六):原来对于金钱,我们还可以这样想
对于金钱,社会上普遍有三种看法:
1、无所谓,货币工具,多多益善
2、金钱本恶,会引发人性的贪婪
3、金钱行善,喜欢这个坦诚现实的商业社会
我以前对于金钱的看法,是以1为主有些3的。但在看过这本《金钱的灵魂》之后,对金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原来金钱的正向流动,竟能带来如此巨大而美好的能量!
“这不是一本投资理财书,却能帮助你成为真正的有钱人。这是一本梳理自身和金钱能量的心灵读物,帮助你摒弃内心深处的匮乏,重获充裕和富有。”
作者琳内·特威斯特从事战胜饥饿项目(The Hunger Project)二十多年,募捐到1.5亿美元资金、与特雷莎修女在孤儿院会面、改善印度人生活、帮助南美土著保护亚马逊雨林、参加过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她接触过世界最贫困的人民,却常常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金钱流动的伟大力量。
很多贫穷到无家可归的人,匮乏感主宰着他们的举止与言谈;而另外一些富裕的人,谈话的主题经常也是“我们没有什么,我们想要什么”:匮乏感已然成为生活中降低幸福感的默认设置,“我没睡够”"我时间不够"“我没准备好”......
充裕状态下,金钱的流进和流出是十分正常的事,流动使其纯化、净化、创造与滋育;而匮乏状态下,流动收到阻碍,则会变成一团凝滞的能量,并逐渐腐化。
作者接触厄瓜多尔的土著民族阿丘雅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金钱这个概念,却生活得自然自适。因为他们对富裕的定义是:生活在完美与丰盛的当下,并于他人分享。
所以,金钱和财富的拥有,不在于囤积,而在于流动。它承载着承诺和福佑的愿望与信念,流向需要之地,并激发出人们对丰盈的认知,滋养这个世界与自己。
欣赏创造价值,合作创造丰盛。
丰盛的源泉,就在于使金钱与灵魂愿望、与我们最深层的梦想和最崇高的志向一致,而不是拥有更多的金钱。
(更多观点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yingxiaozhu2017)
《金钱的灵魂》读后感(七):你度过的人生,就是你留下的遗产。
前几日去东极岛游玩时带的就是这本书,在路上刚读的时候觉得有些催眠,回到家后耐心去一页页读了下去才发现这本书真的是我想要的。
整本书大概花了6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也画满了红线(突出点),有不少观点是和我内心有着相同的链接,只是我一直被物质给屏蔽了自己的内心深底。看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一场我与金钱的练习,我竟在这段时间下意识地会去思考我所花出去的每一笔钱,也大大减少了我网购的频率,这种效果绝非旁人在你耳边碎碎念般让你少花钱的效果,而是真心实意会告诉自己,我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你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仔细回想下,你最爱把钱花在何处,无意识的流向也是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你的人生,我最近一直脑海中反复注意这件事。关于金钱,大部分人永远觉得不够,对于物质的乒,也永远不够,这就是书中所言“匮乏的旋律”。“匮乏成了人生一个毋庸置疑,有时甚至是不言而喻的界定条件,甚至我们并不一定真的体验过匮乏,并没有‘缺少什么东西’的实际经验。”
因为这种莫名“匮乏”的心态,驱使我们无休止的追求更多的东西,却永远得不到满足。这让我想起很多商家会炒作一个“限定”的概念,好像这件商品你不买会损失什么一样,限定代表一种资源紧缺,迫使你用金钱填满那被利用的千仓百孔的心。然后,你真的需要它吗?
其实我也经常会一度需要很多东西来让自己有安全感的时期,可能会买大量的纸巾,大量的零食,看到成堆地放在家里就会有种奇怪的占有满足感。但是不久之后我觉得这些东西占用了我大量的地方,购买的时候以为自己都需要,但我能用的只是一部分而已,我享受的只是买的那个瞬间并非真正对这个物的价值。随即丢东西成为了我肆意购物的手段,它们成为了垃圾。这些都是因为我背弃自己的灵魂,外在寻找自以为充实的人生,这就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匮乏。
书中对这种匮乏的谎言剖析为三种:
1. 资源紧缺
认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匮乏的世界,认为“资源紧缺,不够我们所有人使用,无法用来维持每个人的生活”。于是就成了一种展示方式,展示我们为了克服匮乏之感,克服对“输给他人或被排除在外”的恐惧做出种种努力。
2. 多多益善
“若我们总专注于‘下一样东西’”使很难体验到当下的拥有,我们根据物质条件与名下财产来判断他人,完全忽略他们那些无法估量的内在天赋。
3. 事情本就如此
这事一种惯性的思维,认为没有足够的资源,资源越少越好,事情本就如此。无法放下这场追逐终将导致绝望无助愤世嫉俗,迟早会陷入困境。
前面用大篇幅讲了”匮乏“,是为了引出书中最重要的真想,即”充裕“。”如果不再去努力获取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便会释放出无穷的力量,帮助你借由已拥有的一切来创造不同。"
富裕的意思是:活在完美与丰盛的当下,并与他人分享。
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本身的内在资源,即是一个内在充裕的世界,你是你自己的氧份,你是你自己的土壤,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多于我们所知或所想。(但这不代表你可以浪费外在资源)
我们需要的“更好”并不在于“更多”,而在于更加深刻地体验既有的一切,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境界。我们的恰到好处之余是可以帮助更多真正需要的人。金钱需要流动,但是需要更健康与真实的流动,而这个流动的正向力量,便是供我们行善的力量。
“如果你使金钱流向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情,你的声音也会因此而煯煯发光,这,才是金钱的真正用途。”
关于慈善与捐助,作者用了很新的视角那就是你并非仅靠你的金钱去帮助人们,因为被捐助者会把自己看作无用之人,进而产生依赖捐助,那样只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是要把慈善看作是“健康的互助”,在合作过程中尊重,珍惜并接纳当地智慧,才能活的更长久的收益。
书中作者用了孟加拉国问题为例:因为20世纪初国家的森林不断遭到外来者砍伐,也因战争破坏以及不当的土地保护政策而日渐贫瘠,直至荒芜,短短的时间内孟加拉就变成了几乎完全依靠外援才能生存的国家。但面对这一切,作者身处的战胜饥饿项目团队并没有直接给予金钱的捐助,而是先让当地的人民观想一个自力更生的孟加拉国(观想真的太重要的)。观想结束后,人们互相分享了他们所看到的关于自己理想中的村庄,一个崭新的未来样子。接下来让参与者有下定实现自己愿景的决心,即是梦想变成现实的承诺。他们设想的行动很实际,人们重新认识到自己,家人以及村庄与国家具有的足以自力更生的能力。
就如同很多事一样,人们早就拥有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一旦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资源上,物质化的外在资源就会立刻出现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只是平时遮蔽了我们梦想的东西,暂时妨碍了我们内在视觉或察觉的能力。
那就是一种充裕。
请记住这两点:
其一:贡献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不再担心会失去什么。
其二:于内心深处坚信宇宙会提供给你所需要的一切。
这是一个你与我的世界,你并非生活在战场上,而是生活在一个共享资源的社会中,无论做何种选择,都是借由“运用金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花掉的每一元钱都承载着我们意愿的能量。
你度过的人生,就是你留下的遗产。
《金钱的灵魂》读后感(八):赋予金钱以灵魂
《金钱的灵魂》作者琳内.维特斯特用切身的感受鼓励人们,将金钱看作一种工具,用来实现对生命和爱情的最高追求及发现生活的新意义。当我们拥抱时间、金钱、智慧、能量之流动,将灵魂愿望与金钱利益合二为一,就能创造出一个丰盛、圆满的人生,获得灵魂的疗愈与自由。
匮乏,作为一种内在条件、一种心态,活生生地体现在嫉妒、贪婪、偏见以及与生命的抗争中,它也深深地渗入了我们与金钱的关系中。因为匮乏的心态,我们与金钱的关系中不乏内心恐惧的体现,这种恐惧要么驱使我们无休止的追逐更多的东西,却永远得不到满足;要么迫使我们采取这种的策略想推出这种无望的追逐;要么谈钱色变。在追逐或折中的过程中,我们与本是我们天性的完整与真诚决裂,我们背弃我们的灵魂,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核心价值与最高承诺,最终陷入“分离与不满”的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匮乏的心态并非我们故意创造的,我们也没有可以将这种心态带入生活中。在我们出生之前这种心态已经存在,而且它很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超越我们而存在,永远留存于我们对金钱的观念中。
尽管如此,我们却拥有选择的全力,选择是否深陷其中,是否任其主宰我们的人生。 关于匮乏的有毒迷思:资源紧缺、多多益善、事情本就如此; 充裕,是一种精确且恰到好处的境界,我们常常认为“丰盛”是一种很明确的概念,当我们拥有丰盛的生活时,我们肯定会知道或者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如果我们将丰盛等同于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就永远体验不到丰盛。
真正的丰盛确实存在,它从“充裕”中源源流出,它就存在于对“当下如是”之美丽与完整的体验。充裕理念认为,这个世界的资源足以满足我们所有人的需要。“资源足够”的洞见与信念能够启迪并激励我们分享、合作与贡献。
一旦不再努力去获得更多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就不会在这一没有尽头的追逐中消耗大量的能力,由此,我们能够将这些能量专注于既有的一切,带着感恩之心运用它们以创造不同。当你能充分运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来创造不同时,你就会拥有更多。 真正增加事物价值---深度、质量与充实感的力量,也就是感恩的心态和行为,以合作的方式运用现存资源带来繁荣与丰盛,使充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导法则。
金钱如流水,无论金额大小,金钱都是能量与意愿的载体,将自己的财富之流导向心爱的事业,金钱承载着喜悦、能量以及这个世界创造不同,它是实现承诺的渠道,爱的流动。服务于我们最高承诺的金钱之流能够滋育这个世界,滋育我们自己。当你不带任何善与恶的评判去了解这一金钱之流时,它就会赋予你必要的“自我觉知”以做出有意识的选择,从而是你运用金钱的方式与你“对自己的愿景”以及你的最高承诺协调起来。
在充裕的状态下,欣赏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借由对既有之物的关注来创造新的价值。运用既有资源来创造不同,既有资源的价值也会得到扩展。
合作创造丰盛,合作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充裕真相”的基础环节,是为人类社会营造一个繁荣、长久的未来的关键。真正的丰盛在于足够,而不是对更多的追逐。 金钱承载着我们赋予它的力量和意愿,我们用鲜明的立场来增强它的力量并运用它来改变梦想。
不再随波逐流,运用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的机会来增加我们自己的价值,更加坚定地以其为知道,充分地展示它们。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中使用金钱的流动方式负责。 我们认知、肯定并拥抱一切,颂扬“质量”而不是“数量”,以一颗正直之心,运用机制,接纳生命赋予的机遇,并用自己的能量与意愿来重新定义金钱。
认知并运用自己的资产-不仅仅是金钱,也包括品质和能力、人际关系以及其他非货币资源。 言谈话语塑造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改变谈话内容、创新话题的能力。只要我们带着充裕感来聆听、谈论和响应,就会在与金钱及人生的关系上获得自由与力量。
人类必须张开双手,接受、给予与碰触另一双手;人类也必须敞开心灵,接受、给予并碰触另一颗心灵。这种开放与互动不仅将我们与他人连接在一起,也将我们与内在的充实与充裕连接在一起。 每个人度过的人生是她的遗产。
我们所创造的最恒久的遗产,不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物质财产,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我们对待、运用金钱的方式。无论在资源最稀少,还是在资源最丰富的环境中,我们能看到,能够生存并兴旺发达的人,正是那些能够运用其他的、深层的资源来创造有意义人生的人。
《金钱的灵魂》读后感(九):只有金钱自由有灵魂,我们才会充裕和富有
《金钱的灵魂》这本书首先不像以往的理财书籍一样给你教如何理财,如何开源节流,如何增加金钱管道,如何分配资产,而是让你梳理自身和金钱的关系,帮你扫除内心深处那些错误的金钱观念,与其说是理财书籍,不如说是心灵书籍,让你从本质上理解自己和金钱的能量关系,全然活在富足美满中。
我们从长辈,朋友那里继承过来的错误金钱观?
赚钱很辛苦,
有钱人都很吝啬,
想做喜欢的事情就必须有钱,
为一个培训或者书籍花钱太不值,
有钱能使人变坏,
钱是省出来的。
诸如此类的金钱观念让我们止步不前,这些看起来好似合理的金钱观却是一种消极的偏执和自卑,在这些错误的观念跟前我们拧巴的过着不想要的人生,苦苦追求着金钱,如果思想匮乏,就永远无法走向富足。
然而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自己的误区,传统思想的毒瘤让我们被他人的思想左右,失去了自己的判断,没有反抗的勇气,进入大流人群趋同于迂腐的观念,其实只要自己敢于去跳脱原有框架和思维,然后用自己的行动开创属于自己的舞台。
我们总是无视已经拥有的,却把眼光紧盯着外在,总是死死盯着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一路追求,拼命争取,却忽视了自身携带的潜能和天赋。
有时候我们还会想着越多越好,所以资产成了衡量的标准:我们总在用名,用利,用财富去定义一个人,去评判一个人,仅仅停留在外在标签上,却看不到最本质的,那些经过时间的流逝却永远拿不走的东西就是内在潜能和天赋,外在的标签会消失,只有天赋和潜能是永远带不走消不了的。与其说越多越好,不如说在自身拥有的潜能和天赋上创造更多。
我们都想充裕,富足,美满,可我们真的知道充裕的真相吗?所谓的充裕就是我们能够活在当下,能够利用现有资源或者分享现有资源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是一个中间人,可以是投资人,可以是贡献者,不论哪个角度只要用自己的天赋做自己喜欢的就会富足。
你也不能让金钱处于锁死的状态,要让它处于流动之中,它不是积攒出来的,也不是省出来的,更不是爹妈让我们携带的,而是我们通过知识,经验去创造,去让它处于一种流动之中,只有流动的金钱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价值。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那些能够让我们满心欢喜的事情,能够让我们内在能量提升的事情,让美好帮我们吸引到更多的价值资源,这不是形而上学,这是一种自然而然,水道渠成的事情。
在处理自身和金钱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与人合作和分享,尊重与人事物之间的差异,互相合作创造一种双赢,人类已经走向了高维社会,分享,共享是高价值的体现。也一定要意识到我们能够给后代留下的不是资产的多少,而是教会他们用正确的观念和方式去创造财富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不再受金钱的束缚和疲累,让世世代代都享有真正的富足和美满。
只要我们勇于改变和突破,打破旧有思维和框架,那么境遇一定不一样。若我们能够做到和金钱合二为一,自己的价值就是金钱的价值,自己的灵魂就是金钱的灵魂,我们就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它也不再是消费工具和我们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东西。
只有金钱自由有灵魂,我们才会充裕和富有。
《金钱的灵魂》读后感(十):金钱是个虚幻的泡影,折射了人性---评论《金钱的灵魂》
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奇怪社会,很多人都痴迷于财经一类的书籍,似乎只要靠这些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就能发家致富,可笑之极。
金钱是什么,很多人有很多的思维,鲁褒作《钱神论》道:“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苏州评弹中也有出叫做《孔方兄》,由评弹大家严雪亭演出,其中有一出台词,叫做“一日何能少我翁,生存尘世要孔方兄。。。诗云子曰念书客,窗下埋头用苦功,官高爵显朝堂上,美妾娇妻绣阁中,花天酒地乐融融,就是有了孔方兄。还有格班有田有地大财主,卖豆饼,去下壅,踏水车,去雇工,秋来收稻乐融融,马上身边大松动,就是有了孔方兄。”
金钱的魅力是整个宇宙都无所匹敌的,有了它,任何东西,只要是钱能够买得到的都能得到,多么好呀。于是,我们一些所谓的有钱人就喜欢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包包、手表、皮带、无所不用其极,连表情都是沉醉的,明星也好、富二代也罢,都能找出用钱来羞辱别人的理由,似乎这样比挥霍一辈子也用不完的钱来的更有满足感。
丰子恺先生写过这样一篇散文,里面描述了人类的精神需求,“人生像一幢三层楼的房子。第一层是物质的,第二层是精神的,第三层是灵魂的。。。更有少数人对第二层楼还不满足,爬上三层楼去探求人生的究竟”。可悲这些孔方兄的奴隶还沉浸在金钱虚幻的泡影中,自鸣得意,其实他们还停留在低级的阶段。一些将慈善事业作为毕生需求的,也许不满足一层的房子,想要到二楼去看看,不管过程如何,也算是一种人性的改变,金钱就是这样,你把它当做主人,它就会终身奴役你,让你无法自拔,堕入深渊。而你把它当奴隶,它就能为你所用,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让自己的感到什么才是幸福和快乐。
记得很久之前有篇报道,说香港某名媛,夜晚化身蒙面女侠,救济平民,虽然有媒体跟拍的嫌疑,但是至少她是做了帮助别人的事情,美国有位富翁,他身家数千亿,但是却要在乞讨来维持生活,他的所有收入都捐给了慈善基金会,来捐助那些患病却得不到救助的穷苦百姓。这就是善用金钱的典型。
也许有人说,这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情,确实如此,我们没有这么多可以帮助别人的资本,我们只能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我们可以爱护花草树木,文物古迹,不去“到此一游”,不去随地便溺,不让自己的小狗到处乱扔粪便,随手将小狗的尿迹冲掉,将小狗的粪便收拾扔垃圾箱,不高空坠物,不为了争一点小小的上班空间而大打出手,不在超市随意打开商品包装,喝未付钱的饮料,人与人之间建立最简单的信任,不要说这很难,为什么80年代的政府和百姓能够做到,而现在的我们做不到。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是为这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点赞,金钱是个虚幻的泡影,折射了我们的人性,而人性又反过来影响了金钱的性质,这是就是金钱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