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无颜者》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3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无颜者》读后感10篇

  《无颜者》是一本由[日]平野启一郎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颜者》读后感(一):无颜时代的马赛克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说这书尺度太大了,劲爆点太多。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由于不能谈黄论暴,那我就简单讲一下感受吧。

  《无颜者》是继《一月物语》、《日蚀》,大陆引进的第三本平野作品,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男主人公「片原」与女主人公「吉田」通过交友网站相识,结成了带有SM意味的炮友关系,最后两人经过系列事件,陷入了不可逆转后果中。

  应该说,从情节风格上看,《无颜者》与前两部相比,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舞台背景不再是日本明治、西欧中世,主人公也不是多情诗人虔诚修士;《无颜者》的故事极其平凡世俗,也许此时此刻正在我们身边上演着。如果说前两部给人的感觉有点玄,那么《无颜者》的人间烟火味更浓一些——实际作者有意模仿报告文学形式,读来丝毫没有隔阂之感。

  读《无颜者》,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平野对社会问题密切关注、准确把握,二是作品本身的收束、控制,以及对主题突出

  所谓的「无颜」,指的是网络世界「看不见脸」这一特质。裸照或者淫秽视频重要部位可以不作处理,只要脸打上马赛克,就能心安理得地上传,供全世界浏览分享,甚至从中暗自体味到快感

  整部小说中值得深究的元素极多:网络世界/技术发展是否为淫秽文化推波助澜?人何以产生如此变态的性心理,通过自我暴露获得满足小时候的乖乖女,长大后的人民教师,为何对猥琐的片原言听计从、逆来顺受?片原偏执性格、扭曲的欲望,又是何等心理,从何而来?

  读这本书时,我会想到「裸贷」事件:女大学生追求物质虚荣,手持身份证拍摄裸照(当然没有马赛克)作抵押,借取高利贷。对这书具有预言性质的小说《无颜者》来讲,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讽刺;我同样不知道,讽刺的对象究竟是小说,还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

  《无颜者》读后感(二):那些男人到底想看什么?

  ——衣着有碍接触行动

  在欧洲的裸像艺术中,画家、观赏者、收藏者通常都是男性,而画作的对象往往是女性。数百年后的今天,用相机记录美的方式更广泛地被采用,男性望向女性的眼神,还是没有改变

  女人的羞愧?男人的炫耀?

  裸体画是欧洲油画类别里占比很重的一个类别。传统中最早的裸体是亚当和夏娃,在偷吃禁果后他们为自己赤裸感到羞愧,作为女性的夏娃被耶和华惩罚承受生育之痛。

  绘画进一步发展,女主角意识观察存在出现女主角拿着镜子看自己的画作。约翰·伯格直接指出:“你画裸女,因为你爱她。你在她手中放一面镜子,称之为虚荣,于是,你一方面从描绘她的裸体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在道德谴责她。”

  男人观看裸体女子,还把自己当成“裁判”,就像“帕里斯的裁判”,只有最美的女子才能被赠予苹果。查理二世向人展示以他的情妇原型的《维纳斯与丘比特》时,对裸露的“维纳斯”顺从的表情好不骄傲,这是他任意支配的得意,也正是客人羡慕的。

  假如查理二世生活在这个时代,他将庆幸自己能够更便捷地展示那份骄傲。快门取代了画笔成为观察与炫耀的捷径,正如情色摄影师荒木经惟镜头下的女人,取代了19世纪裸体的「维纳斯」们。荒木曾遭指控展示淫秽照片,被罚款30万日元,如今却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多产的艺术家之一;尽管身份天翻地覆,他从未改变拍摄的主题——女人的裸体。

  荒木经惟说:“拍出让被摄者自己都没发现的另一面,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这样的摄影师才是一个合格的人像摄影师。”这位合格的摄影师在拍摄前抚摸被拍摄者直到她们陶醉成为他的女人,他直言“拍照,是性爱;相机,是性具”。他不希望别人把他想得很有深度,对于大众扣上的“弗洛伊德”的帽子,他嗤之以鼻,鬼扯!驱动他拍照的就是自己的性欲

  如果说炫耀女性的裸体是一种权力,那么这种权力通过相机从国王下放到艺术家,又通过智能手机降临到每个人身上。如果说男人对女人裸体的观察属于天性,那么这种天性通过照片得到满足,又通过互联网发展为无休止的狂欢。

  观察的狂欢,不仅仅指“艳照门”等,它其实也在普通人之间每天上演,就像日本作家平野启一郎的小说《无颜者》描述的那样。

  《无颜者》主人公“片原盈”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人,却像摄影师一样遍历东京、大阪取景,把自己和炮友“吉田希美子”的“私摄影”脸部打上马赛克,传到网上以“米奇&米琪”的名义成了网红点击迅速过万。他乐此不疲地在相关色情网站上更新,就像宠物爱好者炫耀自己拥有、支配的玩物一样,从匿名男子的留言中享受国王一般的骄傲。

  打上马赛克的裸照,更不用披上艺术的外衣,观看的目的,也就更为纯粹

  “片原盈”的女性观

  “片原盈”并不雄姿英发,也没有什么过人的能力,白天是个普通公务员,晚上是典型的“快枪手”,他对女人的认识从没超出过成人片的范围,却有一套看似哲学理论:女人穿上衣服就是一个说谎的裸体,只有裸露的时候才是女人真实样子

  这一观点和荒木经惟如出一辙模特脱衣前后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毫无防备的表情是他眼里最自然的表情。

  “片原盈”在故事世界里活得世俗无比,荒木则在世俗世界活出了许多故事,两者当然格调有别,所作所为却极有共通之处:将被束缚的女性囚禁于取景框中,使她们“被观察”的属性无限扩大。

  荒木经惟“征服”一个女人,不是什么难事;按他自己的话说,只要按下快门,女人就想自己脱衣服。而“片原盈”则差劲许多,他没有什么足以凭恃的身外之物,让他在女人面前不怒而威,只能用近乎流氓的方式,对女性进行身心折磨

  “片原盈”在交友网站认识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规矩,有公务员、营业员、女大学生、白领和老师,他通过征服她们来揭开女人的假面。当然,“片原盈”没有能力把女明星捆在自己的床上——显然女明星的假面更值得一揭——只能拿这些“现实一本正经”的女人来开刀了。在“片原盈”眼里,自己是最了解女人的男人。

  我们自然可以说这是心理变态者的另类观点,但这个小恶魔,从未在你心里出现吗?

  半推半就还是被逼无奈

  2016年,因荒木经惟的作品名声大噪的缪斯“KaoRi”站了出来控诉荒木,在未签署合同情况下16年间压迫她拍裸照,还不给相应的报酬,致使她被公众“视奸”还过得穷困潦倒。因为裸照,她被人看作一个神秘、什么都敢做的女人,她被跟踪、陌生人闯进家、摄影集被盗窃、被偷垃圾邮箱被塞入带有奇怪涂鸦的明信片......有人不经过商量就售卖“KaoRi的性爱日记”此类写真集。

  如此境遇,10年前,平野启一郎在《无颜者》里就写到了。

  平凡的女教师“吉田希美子”化名“米琪”在恋爱交友网站公开自己美乳、火辣的秘密,在与“米奇”——“片原盈”线下见面后走向了“自我解放”的道路。她被驯服,从被迫到享受,在野外拍摄了大量的裸体照片,甚至涌现出一种念头:假如只有私人空间可以裸体,那么她就拥有了京都御所、大阪古城。在发现“片原盈”上传裸照后,她震惊、愤怒,却下意识地去和其他的女人比较,她的另一面“米琪”得到了广大男性的认可,拥有这具裸体的“吉田希美子”收获自信

  后来,“米奇”和“米琪”在最后一次的校园拍摄中被抓现行,众人向“吉田希美子”吐口水、怒骂,网上很快就曝光了两人的详细资料,“巨乳淫乱女教师”的照片被到处传阅。“吉田希美子”当然不可能再当老师了,在现实生活中也“成名”的她将要如何生存?如果知道会发展成这样,她一定不会和“片原盈”见面,不会和他发生关系,不会同意拍那些照片。

  KaoRi最初拍摄裸照时并不知道照片会用在何处,她曾试图相信 “LOVE”、“缪斯”,希望理解声名远扬的摄影大师荒木经惟,为他贡献自己的力量。拥有一对巨乳的“米琪”相信了“米奇”一定会删掉的承诺,被说服记录下余生中最年轻美丽时刻。于是,她们顺从了私密的拍摄,接受了“被观察”,把自己变作镜头下的客体——景观

  其实,无论是“艳照门”女主们还是“米琪”,在被拍摄时都对镜头后的男人产生过感情,毕竟“阴道是通往女人心的捷径”,这条路走通了,对拍摄的反抗,就力不从心了。虽然KaoRi否认和荒木经惟工作之外有任何联系,但笔者认为在被拍摄的当下,她也许对荒木产生过一丝情愫,至少可能是爱慕。

  镜头前后,屏幕之外

  假设真如荒木所言,拍照即性爱,那么这种性爱必然异常的。因为摄影在主体与客体之外,永恒地存在着隐含的第三者——观众。所谓的性爱不仅暴露在无数观众眼前,向观众暴露更是它的原始动力

  镜头前的女性成为“被观察”的景观,镜头后的男人沉浸于“炫耀”之中,屏幕外无数双眼睛贪婪渴求着“观察”的满足,形成一种微妙而不失均衡三位一体关系。

  镜头前后的心理,我们大约能够理解。相机总要有个支架,需要力量给它支撑,那力量无论来自权势地位,还是来自恫吓与殴打,总体都属于对遥远父权的追攀。每一个躲在镜头后,怀着炫耀心理的男人,都是一个查理二世。

  更值得探求的,或许是屏幕之外的心理——那些男人到底想看什么?

  当然,这个问题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才子眼里是这样,道学家眼里是那样。但总体而言,很难相信他们将镜头下的女子看作独立完整的“人”而非“景观”。KaoRi的读者看的不是KaoRi,而是荒木大师,就像杂志《Vice》说的那样,荒木拍摄地板,也能让男人幻想成阴道而自渎。而“片原盈”在网站上制造的“无脸裸体人”,更是纯粹的泄欲道具可笑的是,打着马赛克时,观众只顾着肉欲,全不关心面前这具裸体属于什么人;而当他们无意间得知裸体的真实身份后,又站出来义正辞严地谴责其道德败坏。需要她们是「景观」时,便将她们看作景观;需要她们是“人”时,便将她们看作人。

  又或许,“那些男人”也未必准确。屏幕之外的眼睛之中,未必就没有女人,就像“吉田希美子”初次在网上见到自己的裸照时,在震惊、愤怒、羞耻之余却产生了情欲。“是否只要遮住脸孔,人就会为所欲为?”正如《无颜者》向我们提出的质问那样,每个观众都隐藏在“观众”这一集体中,无意识地践行着平庸之恶;而这些观众中,存在女性也毫不奇怪。

  “吉田希美子”们本身固然是“景观”,而她们眼中见到的,依然是“景观”无异。“吉田希美子”在震惊、愤怒之情平息后,又浏览了其他女性的裸照,并对点击率作出比较,难以抑制心底自豪的窃喜。“点击率”是一个数字,它可以摇身一变,成为销量收视率、点赞数、粉丝数……在女性遭到物化的现代社会,而女性之间也从未停止相互物化的进程

  我们不得不佩服约翰·伯格的论断: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观察,这不仅决定了大多数的男女关系,还决定了女性自己的内在关系。女性给别人的印象,特别是给男性的印象,将会成为别人评判一生成败关键,别人对她的印象,取代了她原有的自我感觉。KaoRi和“吉田希美子”被误读成放荡女子,KaoRi认真地想到过自杀,“吉田希美子”狂抓自己的头发放声痛哭......

  也可能有人认为约翰·伯格有“直男癌”,幻想女性会从男性视角来审视自己。女权的意识觉醒后确是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为悦己者容”,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约翰·伯格关于女性自我认知的论断前加上“部分”二字,会更准确。

  特别鸣谢杰少补充修改!!!

  《无颜者》读后感(三):《无颜者》与平野的「分人主义

  《无颜者》的主题

  《无颜者》日文原版书末的解题,解说者谈道:

  我们的爱原本单纯朴素,却因那名为“技术”的怪物,今后不知将堕入何等深渊。在这场前路茫茫的旅程之中,平野启一郎先生或许正是勇敢先锋队长

  笔者认为,此种理解略备一说未为不可,若就此判定《无颜者》之主旨在于“技术对性爱的扭曲”,恐失偏颇

  就事论事地讲,我们的爱原本是不是“单纯而朴素”,很不好说。按今天的性心理来看,那些没有技术的时代里,也从来不缺性变态的花样:纣王属于群交爱好者,尼禄乱伦,埃拉伽巴路斯有异装癖,图密善算施虐倾向,而东昏侯则是受虐倾向。

  当然,他们都是帝王,但帝王也是普通人;其他普通人未曾如此,那是因为没有帝王的条件。技术在今天恰恰是提供了一种条件,进而将性变态的权利,从宫闱禁苑下放到大众民间而已。

  在《无颜者》中,我们看不到平野对技术的敌视。在多个场合,平野将《无颜者》与此前的短篇《最后的变身》(《最後の変身》)并论,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映成趣的姊妹篇关系”。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把握《无颜者》的主题,那么将无法绕开平野的“分人主义”。

  “分人主义”是什么?

  2012年,讲谈社出版了平野《“我》是什么——从“个人”到“分人”》(《私とは何か——“個人》から“分人)へ))一书,详述“分人主义”思想。平野在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分人”是比“个人”更小的一种单位,通过引入“分人”,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将为之一变。可以说,“个人”作为单位已经过于粗略,无法适应今天社会生活的需要。(中略)

  “个人(individual)”的本义是“不可分割”,我在这里引入一个新单位“分人(dividual)”,去掉了接头否定词“in”,将人类视为“可分割”的存在。

  简单来讲,平野认为每个人的内部都有多种人格(分人),比如“面对父母的分人”、“工作单位的分人”等等,比例不一。但分人与人格又不尽相同:第一,多重人格属于精神疾病,而多分人不仅不是疾病,更是人所共具的属性;第二,或许存在“主人格”,但不存在“主分人”,分人之间只有比例差别,并无主次之分。

  由此平野得出了一个结论:“真正的自己”、“虚假的自己”都是伪概念,每一个分人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无颜者》读后感(四):是网络放大了欲望,还是欲望通过网络得到更进一步的宣泄

  《无颜者》这本小说是一本很短小的著作,而故事却很有特点。探讨了女主角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老师以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发现另外一个充满肉体欲望的自己。因为一次和伙伴不太谨慎的“街拍”被发现后,更多的人开始把网上那个名字代表的欲望之体的“她”和真实社会中的她放在一起比较的这个故事片段,插叙了女主角的一部分成长过程的故事,主要是她的身体发育和“性意识”觉醒的片段。 对于情色材料,日本的社会有一定的特殊性,毕竟那里AV等影片是合法的,并且日本的成人影业内容材料在全球的份额都很大。本书故事中的女主角与男性伙伴拍摄图片、视频等上传到网上分享给其他网友(这些内容在上传前经过模糊处理隐去面容),这个行为在日本社会是不违法的,女主角通过网络发现了自己欲望的一面,她一边享受制作的过程、一边享受在网上得到的关注,这个过程和很多接触网络的单纯网民很像,觉得自己在网上用了另外一个身份,就可以相对放心的该说就说、该骂就骂,很多人网上的行为是很容易就能够被戳破马夹联系到现实中的人的。 现代社会,除非你生活在朝鲜或者南北极等极少数网络不普及的国家或者地区,其他的国家地区的居民或多或少要有一部分生活或者工作内容与网络息息相关,当越来越多的在网上工作或者展示自己的时候,网上的一面也越来越像是另外一个自己了。本书的故事,可以当成是网络社会的一个真实故事,虽然作者没有说这个故事是否是真实发生的,读起来的感觉太真实了。很多网民都有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到网上的经历,这个小小的举动在我们自己看来没有什么,但是对于网络公司、网络黑客等等,他们可以把我们的照片、购物信息、浏览网页的信息、订餐的信息等等收集起来,然后再用来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行为或者通过某种策略影响网民的未来行为,而这些网络公司、黑客的行为又往往是在众多网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网络上,我们的每一次操作都可能成为大公司或者黑客的大数据的来源,几乎没有人可以在网络上随意行为而不受影响,有可能是数据已经收集好、行为也分析好了,只是还没有到针对某个个体的时刻而已。陈冠希事件,在满足一般网民窥私欲的同时,陈和那几个女明星也是受害者;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新闻,日本的一个消防员在业余时间拍摄了成人电影,还是没有露面的,但是他的同事竟然通过看影片发现了他拍成人电影,所以现代的网络社会隐私保护的难度是极大的。 欧盟国家就要实行现行最严格的网络信息法案,这个法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还有待观察,但这个法案已经是网络时代相对理智的行为了,享受网上的狂欢或者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全世界都看到,确实是一个需要思考和权衡的问题。

  《无颜者》读后感(五):邂逅于彷徨的网络世界

  整部小说从简单了说,其实是年过而立的都市男女,互相认识于网络,从而激荡起欲望与犯罪的恶之浪花。

  我个人觉得《无颜者》描绘了当代网络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本书以现实主义为主轴进行叙事。实际上,社会问题只起到引入的作用,作者所直指的是更为永恒普世的人性问题,从这一点上讲,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展开现代主义的书写,其实和我去年读的《日蚀》、《一月物语》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去年在单读上,登了作者理念的一篇整理文章,说所谓的个人(individual)一词来自于一神教:上帝是一个完整不可分的存在,因此信奉上帝的人同样也不可分割;而当今社会愈发复杂繁冗,“个人”的概念显得粗略而不再适用,需要对“个人”进行分割,从而得出一个“分人”(dividual)的概念。那这篇小说到底和分人这个概念有何关系?难道是不同面孔的人,一个现实中,一个网络上嘛?关于这点我一直觉得就是个悖论。

  当然,这个小说在叙事表现方面采取了新的尝试,将倒错的欲望、疯狂的激情以现实主义文学式的笔触冷静处理,字里行间不预设立场,不作价值判断,使小说得以避免高屋建瓴的道德批判,

  不过,既然在小说中,神圣遭到消解,诗意业已缺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一块块荒诞乖悖的马赛克;那么马赛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脸,我们其实也是无从得知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无颜者》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