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一本由杨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一):写给80岁的自己
只求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得不说,开篇的一个将钱钟书的医院比作小船将自己的居所比作客栈可以说是非常的吸引人了,有时候人们总说读书有什么用,或许真的是四十岁之后才会有体现吧!我希望我自己也能像杨绛一样在自己暮年的时候细数我的曾经,内心平和而真实。钟书的生活能力很差但是杨绛就是他生活的眼睛,帮他,爱他敬他,陪他到世界另一边求学,一起孕育一个钱媛这样充满智慧的生命,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平和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带着他女儿回国的时侯,女儿由白白胖胖的带回来之后就瘦了的那里,真的是让人心疼,这一家人的身体都不好,这一家人对于我国的文学都做出了贡献,喜欢钱钟书那种知识分子所独有的幽默,也喜欢杨绛自己的包容,这篇文章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钟书和钱媛作为自己的中心,弱化了自己的作用,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艰难困苦,让我也思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艰难困苦,大家都在经历,能不能心里有平和,或许在我暮年的时候在看我的这样的文字会不会也是心里平和的呢,时间还长,不急,慢慢走。
《我们仨》读后感(二):失去了爱人的居所 不过是人生旅途的客栈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听过看过的情话忒多,却总逃不脱那一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海誓山盟瞬时之间便可说出口来,日子却是要平淡如水地过。管你是王侯将相、世家公卿,亦或是贩夫走卒、寻常人家,总也是归到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杨绛先生此书,便是讲的最寻常的人情,也是最动人的世故。 我少时不懂,偏爱出将入相一类故事。学上到高中,偏偏遇上了“自诩清高”的老余,一篇《项脊轩志》一口气朗声诵至文末:“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诵毕,堂上鸦雀无声。半晌铃声大作,老余道声“下课”,扔了书卷转身步出教室。我这才回过神来,只看见满室的学生,或是抽泣不止,心坚些的也是面带愁容。我抬手一抹眼角,全是咸泪。自此以后,再不敢妄议文章。 《我们仨》是谁,是杨绛先生,其夫钱钟书先生,二人独女钱瑗教授。《我们仨》讲的什么,概阔而言,无非是一个人变成两个人,两个人变成三个人,三个人变成两个人,两个人变成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被落下的一个人心里苦吗?必然是苦的,所以才有“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样的话;却也是甜的,所以才有那句“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虽然写下这般诗句的钱钟书先生却是馋着要吃夫人做的红烧肉的。 岁月的风从古驿道上吹过,夹杂的一切都离不开“我们仨”:那是关于先生的一切,与先生一起出国求学,赁屋、造饭、交友,与先生一起迎接女儿的降生,与先生一起回国教书,育女、生活、衰老;那是关于女儿的一切,女儿出生时的喜悦,女儿成长时的关爱,女儿成人时的欣慰,女儿先己而去时的悲恸。一切的一切,正如杨绛先生所写:恍如一个万里追寻的梦。 杨绛先生在书里写道:“祖国需要的是科学家,不是我们这样的文人。”那又如何!去国存家的事是决不会做的,这是大义。那么便过好“我们仨”的每一日,这便是力所能逮的小义。即便沧海桑田,即便白云苍狗,总不改变的是身边人的深情厚谊。 然而,一旦失去了你们,又当如何? 我想起外公走的那一天,外婆哭了:“你这个死人,怎么丢下我一个人,不如叫我先去。”我终于明白了书里的那句话:失去了你们的居所,不过是人生旅途的客栈。我也终究明白,人生是有尽头的。 青山路迢忘川远,何人共我渡此生? 读罢书卷,躺在一旁的董先生揉着惺忪睡眼,委屈地央我:“老婆,我有点困了,可以先睡吗?”我合上书,关了夜灯,董先生安心睡去。 窗外桂树已寐,我心中已有答案。 你听,有人在唱: 未来多漫长,再漫长,还有期待; 陪伴你,一直到,故事给说完。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DPlZBdzK7whmRKbW5TmIA
微信公众号:十七云 微博:@爬格子的十七 打滚求点赞关注转发(。ò ∀ ó。)
《我们仨》读后感(三):读《我们仨》
《我们仨》杨绛
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象。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钟书,不过,这是后话了。(摘自文中83页)
这段关于两人爱情结晶的文字,默默撒出去多少“狗粮”啊,读到这篇文字的单身狗们该是多么羡慕这对“撒狗粮者”。
书中读到杨绛先生对一岁多女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有一个简短的描写,虽然简短,但仍然可以看出语境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言学习关键期。说到语言,国内普通话的推广,各地说方言的人日益减少。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系统,便可以开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方言的习得不仅是各地区地方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多样性的外在表现。很难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都说一种语言,那时,该是多么的可怕啊!
再往后,读到夫妇回国在上海的各种生活,一则是感慨四十年代国内的贫穷与落后,生活艰难不易;一则是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小时的家境很差,用妈妈的话就是“白手起家”,长大了,仍旧依稀记得妈妈说过的“过去的生活”:能调亮度的煤油灯、家里养的几只羊、煤球灰做的煤球等等。那时候的我们,生活不易,食物也确是粗糙。大米只是偶尔性的代替馒头。不过,后来都好了,而这些也都成了难忘的记忆。
书中有一段写道他们回到苏州老家的境况,提到了观前街上他们的游玩。只不过,我在他们70多年后才漫步到观前街道上。此刻,观前街的大概位置没变,周围的一切早已不再是40年代的布局,而那书中的玄妙观虽依旧矗立,但也渐渐老矣。见证了无数人与事的建筑物,终究带着人们对它的无线怀恋衰老了。
读完全文,着实着实佩服杨绛先生对于爱情,对于生活的细微描写。
亲,你知道金婚是什么时候吗?
我来告诉你,25年是银婚,50年才是金婚。虽然人的寿命在延长,但是金婚夫妻却在逐渐减少。我不相信自己会幸福的度过金婚,但自信自己会拥有一份美好的银婚。婚姻着实不易,经营需竭尽全力。
这本书,读这本书,勉励自己,努力生活!
最后,以书中结尾结尾。“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苦瓜晓花
2018.01.31
《我们仨》读后感(四):一个人默默怀念过去的岁月,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读到这段话时,心中难过之情不免多增添几分。这本书前两部分,是杨绛先生用匠心独具的写作手法将后期一家人的生活与离别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到第三部分我才慢慢开始看懂,她一个人思念着他们一家风雨兼程走过的63年岁月。从和钱钟书两人海外求学到回国之后的颠沛流离,当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窝时,三个人却走散了。看着文字,感受杨绛先生回忆里他们一家人的时光,朴实的生活中夹杂着趣味,艰苦的生活里充满温情。“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可能并不能感同身受,但是一个人默默怀念过去的岁月,将其撰写成书,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我们仨》读后感(五):我们仨,咱俩,我
我们仨,是杨绛与丈夫钱钟书和他们的女儿钱媛一家三口的故事。 书的目录也极为简单的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前两个部分较为简短,用梦境重现的手法,描绘了杨绛心中失去两位至爱时的痛苦。这部分略有梦幻,略有压抑,一条万里长梦,守候的是一生挚爱,一夜缥缈追寻,相会的是痛苦的永别。刚读的时候,不知是虚幻的描写,总以为进入了故事,却发现还在梦境之外。虚实原本就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闻地见呢喃,嗅地到喘息,但相隔的是阴阳,诀别的是一生。
丈夫和女儿的相继离去,无论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恢复的打击。人生路,走到最后本来就是一篇越走越孤独的回忆录,差别在于谁先离开,又是谁将被留下清理回忆。对于杨绛先生来说,她也是一位普通的女性,从容与知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忍带走
《我们仨》读后感(六):怀念“我们仨”
2016年第十七本书。
杨绛先生去世已近百天,在这个关口上,我读完了《我们仨》这本书,一时感慨良多。这本书是杨绛先生92岁时所著,彼时钱锺书和钱瑗都已去世,“我们仨”其实只剩下杨先生一个,现在他们都团聚了。
回忆故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回忆陪伴了自己六七十年的两个至亲,这本书从钱杨二位结婚去牛津求学始,到钱锺书先生去世止,书写了六十二年的风风雨雨。我以为书中应当会有极其煽情的文字来催人泪下,没想到作者完全是娓娓道来,删繁就简,三个人的一生轨迹几乎全部展现出来,是的,它的文字一点不华丽,却有一种力量把人的心轻轻揪起,有一种如鲠在喉的难过。我向来觉得老人的话都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在读的时候很用心。钱杨二位老人一生追求平淡的生活,非但不追名逐利,反视之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能读书,能工作,安安静静,其乐融融,夫复何求。
钱锺书的学术成就不必多说,他二人的人品从文字中也可见一斑,书中有大量的插图,看他们的照片,睿智、沉静、深邃,充满了对世间万物的思考。我特别羡慕这对儿伉俪,他们一生基本没吵过架,二人心有灵犀,相濡以沫六十多年,早已默契到了骨头里,而且一家三口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十分有趣的事情,即使是作为普通读者看来,也会感到满满的乐趣和羡慕。从民国而来的人总是带有一种风采,那是之后的人们无法企及和复制的一种魅力,那种自由、思辨的精神让我着迷,也是我一直向往的一种状态。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杨绛先生在前半部分写了一个“万里长梦”,梦里有客栈,有渡口,“我们仨”慢慢分离。杨绛先生一百有五岁的高龄,在历史长河中纵然是短短一瞬,但她这一生是值得慢慢品味的,并不是虚无荒诞地度过,一个人,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半点抹不去的痕迹,我觉得这就已经足够了。
怀念杨绛先生,怀念“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七):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第一次看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期待很高,所以也稍稍有点失望,但失望在哪也说不清,可能是不太合我胃口。 这本书虽没有真正的打动我,但是读完却有一种淡淡的温暖。 杨绛先生把书分为了三部,前倆部述说她的梦,第三部是在述说回忆。我个人更爱第一第二部分的内容,虽然刚开始看得云里雾里,边看边在猜测这是梦吗?是杨绛先生口中的万里长梦吗?觉得怀疑,觉得没有逻辑。但当看完第三部分时却能恍然大悟。那确实是梦,但也有所指,船便是钟书的医院吧,而钱媛也确实住进了医院,杨绛先生每天的来回跑也是事实,那驿站是住所也是时间,杨绛先生在梦里来回奔波与时间追逐,把握着我们仨的分分秒秒,这是用梦的方式来描述了现实状况。整个梦其实没有什么波澜,平静的面对着一切,过着他们仨自己的生活。再加上第三部分对于一些琐事的描述,让我觉得就像是一个老奶奶在和我唠嗑着她过去的往事,她内心珍藏着的温暖。平平淡淡,安安静静。 文末杨绛先生引用了白居易的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钟书和钱媛便是那彩云琉璃吧,时光飞逝,无法抓住,也只剩深深的思念。女儿如此的孝顺,老伴如此的默契。在书中记到,只要杨绛先生和钱钟书不在彼此的身边,他们便会记下那几天发生的事内心的想法,等之后见面了可以让对方看,这也算不错过对方的生活了,多么温馨,多么浪漫,多么家常。不平凡的人也过着和大家一样普通的日子,这便是“我们仨”。 若是生活永远能这样平平淡淡的也挺好,即便彩云终会散琉璃易破碎,但也不枉它们存在过,当下我们珍惜了就好。 不过总要自己体会了才能明白“珍惜”这俩个字的分量到底有多重。人终会归于无,把思念存心,用思念编织自己的万里长梦,不需大悲大恸,能如杨绛先生般带着温暖又平静地怀念便够了。
《我们仨》读后感(八):理想的人生状态应是如此吧
看完之后真的很羡慕杨绛先生一家的相处方式和生活方式。
恬静淡然,读书工作互不打扰,有足够的默契,夫妻相敬如宾,还十分恩爱,时常去“探险”。于孩子又亦师亦友,一家人互相分享“石子”,关系融洽。 不逐名利,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且人缘特好,想来也是人品修养足以服人。 真正的做到了“从此以后我们一家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而杨绛先生在第二章,将父女二人因住院离别的场景处理的太令人佩服了。“古驿道”、“客栈”、“小船”、“我的梦飘到圆圆身边”这几个意象将一家人的死别描写成梦境,让我这种没文化的小孩儿感受到了真正文人写的文章的魅力,看似平淡,却回味无穷,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句子都值得斟酌。
看到杨钱两位先生出国留学的时候也激励了我,不能辜负大学的好时光啊,图书馆那么多书,看完是不可能了,但是调自己专业相关的抓紧看吧!
《我们仨》读后感(九):点滴
老早就想读这本书,拿到手后蓝色封皮的小小一本,接下来利用一切的碎片时间(公交车上,办事的间歇,睡觉前的几分钟)读完这本书,脑海里浮现的是头发苍白的杨先生回忆着曾经的点滴,记忆是件神奇的东西,留下来的都是最美好且难忘的,美好的是美,苦难是美,一切都是美,不知从何时起害怕有天父母会离开我,小时候的顽皮,青春期的顽劣,成年后的任性而为,想到父亲的辛苦会哭,想到母亲的体贴会哭,想到时刻盼望着回家会哭,有天在梦里哭着醒来,四周小小的一间屋子,黑压压的,正是春天的下午,屋外阳光明媚,屋内如同我的心寒冷彻骨,那几年的生活靠着妈妈的理解过活。回想这些岁月,欠父母的怕是这辈子也还不清了。岁月如同一首首歌,镌刻在内心,不同旋律,不同词调,在某一时刻总能哼着唱出声来。
《我们仨》读后感(十):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