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由[英]阿道司·赫胥黎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如今人人都快乐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美丽新世界构建了与1984截然相反的社会,但其中的内核却都是相似。精英极权统治社会,而与之不同的是一个靠惩罚,一个却靠娱乐和驯养。
一个人能抵御痛苦,但不能抵御幸福,而这就是构建美丽新世界的基础。逃离现实的索玛所带来的快感,不受限制的性爱带来的感官刺激,没有痛苦,没有压迫,人们乐于接受自己被规划好的生命,接受政府的驯养,在幸福快乐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今人人都快乐,诚如斯言。或许有许多人想过这样的生活,那些被压迫,被屠杀,被歧视的。在纷繁的娱乐中丧失自我,乐于接受所赋予的命运,融为集体的一部分过着幸福无忧的生活还是想努力,想拼搏,想思考,在信息洪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惜付出代价,或者对我们来说,我们不断索求的是痛苦的权利。
美丽新世界构建的很真实,但作者对其形成的原因解释却仍然跳脱不出时代的局限性,在作者看来构建出美丽新世界的两个原因,一个是人口过剩,一个是组织膨胀。无限却不受控制的人口增长面对有限的资源必然会引发矛盾,但在现代化社会,科技的进步却扭转了这一观点,现代化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愈高,少生优生会占据主流,在目前的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变成了最大的问题,在现代化社会中,人口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为红利。
二是组织膨胀,在作者看来,科技的进步导致了权利的集中,越来越多的经济力量被越来越少的一群人掌控。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带来了改变,新的技术极大地推翻固有的消费模式,短短几十年中,无数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踩着它们尸体崛起的是新的弄潮儿,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会给权利格局带来巨大的改变,科技的进步正是社会结构的催化剂。除了少部分的幸运儿,对群众来说,互联网的出现,让精英掌控群众的思想变得没有那么容易,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被听到,在互联网下,无数的小人物聚在一起成为一股静默的力量,而当它发声,却往往超出精英阶层的预料,正如英国脱欧和特朗普的美国大选,沉默的大多数往往容易被忽视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不过条条大路通罗马,战争亦或者天灾的出现也许会导致美丽新世界的产生,这说不定在那时候是个好选择,毕竟在那时, 人人都快乐。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乌托邦的入口永远是美丽的
乌托邦是什么,是一个空想的国度,一个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形态。从托马斯·莫尔的那本《乌托邦》开始,这个名词似乎已经成了空想和梦的代名词,虽然人们都期望着乌托邦式的美好,甚至很多现实的乌托邦都在尝试中,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可以实现的梦,而且在我看来乌托邦的入口永远是美丽的,但一旦滚动起来就没有那么美了。因为乌托邦只是一个完美的体制而已,但体制内都是不完美的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反乌托邦的声音了,就像经典的反乌托邦三部曲。
作为三部曲之一的《美丽新世界》构建了一个未来世界。虽然没有《1984》里面那么复杂和跌宕起伏,但相对阅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脑洞比起1984来说有过之而不及。这是一个科技感更强的世界,人的一生都都能在受精卵的时候就能被设计,似乎能实现你的一切梦想。但其实这只是乌托邦的入口而已,让一切开始滚动的时候设计好的完美就开始慢慢的发酵了。或者说这个小说就是在讨论无选择的幸福与有选择的不幸之间的关系。因为这都是人的欲望,自由、幸福都是欲望的一种。而且一旦组织膨胀、人口过剩必将带来邪恶,这是因为邪恶的方法都是捷径,看上去更能便于管理者或独裁者管理,而这时一切为了完美而建立的社会体制就将变成虚假的外衣,因为这件衣服包裹的都是人性。
而后面半部《重返美丽新世界》感觉没有小说来的轻松易读,或者说那么爽快了。着重在于论述诱导术以及虚假宣传对民主力量的破坏。其实这些因果关系也很难去界定。什么是民主,在每个人看来都会不一样,而且上升到组织层面民主就是另一种意思了。这时所有的统治手段哪怕是诱导术、虚假宣传其本质也是为了维持或者实现更大的民主所必需实施的一些手段。至于手段是否合适或者乃至于会不会太恶劣,都是看具体个体或少数人的决策了。而且往往是越是要更大范围更快的实现民主,其手段会更恶劣。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这个世界。
所以无论乌托邦是否存在,人类对于美好环境的期望永远存在着,但如何能实现我们的愿望,这条路会异常的坎坷。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肯定是美丽的,但一定有其丑恶的一面。完美这个词本来就不存在,如果完美了,你就错了,你就不完美了。
2016-3-1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三):读《重返美丽新世界》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对反乌托邦文学与艺术就产生了极浓的兴趣。反乌托邦三部曲看下来大概只花了一个星期,之后又找来各类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再追溯到《大都市》。最近高三作文中不少人都对《美丽新世界》情有独钟,kindle上普及率最高的大约也是这本名著,以至于语文老师上课恰巧提到最近出版的《重返美丽新世界》全译本,昏昏欲睡的我在听到这句后突然精神大振,下了课便迫不及待买来一读。《重返》很厚,起初我以为这是由于赫胥黎在重谈《美丽新世界》时有感而发,坐在咖啡馆里两个小时忐忑翻完一百来页后我才发现:后附《美丽新世界》。有些小小的被骗之感,些许唏嘘,私以为赫胥黎想要说的绝对不止这一百来页,尤其是将《美丽新世界》与之后出版的《1984》比较及战后重置的世界秩序所体现的不少预言成真。不过这些更多体现在后人对之加以更多思考而写的著作,如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等。作为一介小小高中生,不敢加以高谈阔论,只写写自己看后思考最深的几处。
第二,赫胥黎对于现代医学提出了一个极为有趣的观点,而我将其总结为一个辩题:现代医学究竟是使人变得更健康了,还是更不健康了。赫胥黎是位极为有竞争力的反方辩手,他提出的观点是大多现代人无法想到的:现代医学提升了先天基因病患者的存活率,遗传库受到不断的污染,即质的下降,现代人的体质下降我们也深有体会,这个观点可以由各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作为数据来支撑。如此一想确实可怖,且赫胥黎的这个观点颇有“自然选择“论的调调,但再细想,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个漏洞:我们的体质是与前人相比有所下降,但难道这不也是对于现代社会的适应吗?现代医学作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好例证,而在这种发展之下,我们不再需要与原始人类相似的体格与体育神经。我们不再需要打猎、采集,爬树、射箭变成了一项optional的技能。再进一些,比如就与一百年前相比,我们现在出行拥有了汽车、地铁、火车、飞机等等,不再需要去哪里都是步行,骑马更属于一项休闲的消遣而不是必须。在这个情况下,难道我们还一定要保持以前的体质吗?再者,在赫胥黎的观点中,现代医学对于基因病的治疗更添一份道德意味,这本就没有什么好争辩的,医学的研究正是建立在人们延长自己生命的欲望之上,这份无差别的治愈正体现着人权。同时,现代医学如今的发展方向有一支是致力于从根本上(从基因上)治愈基因病,这份对于基因的掌握(虽然如今仍十分初级)也是赫胥黎所没有想到的吧。
第三,关于自由主义和个人意识。对于这类话题的讨论应该正是《美丽新世界》可以作为大热作文材料使用的原因(funfact:反乌托邦主义在中国高考使用其实并不恰当嘻嘻)。赫胥黎将威胁人类最大的两个因素归为人口过剩与组织膨胀。后者即为我们更为熟知的反极权主义。他认为,正是科技的进步加以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导致了权力的集中。更简单的说来,便是科技的进步导致组织垄断及个体个性的泯灭。他所引用的威廉怀特的《组织人》中所言:“新的社会伦理体系正取代旧的社会伦理体系,后者认定,个人价值是首位的。但新的社会伦理体系的关键词却是:“自我调节”和“适应”……“群体动力学”“群体思维”和“团队创造力”。”这种组织膨胀带来的后果是上层的集权与极权、个人生活的孤独感所导致的个人被社会吞没、阶级固定(正如《美丽新世界》中的阿尔法、贝塔等)。相反的,涂尔干在其著作《自杀论》中提出造成现代人自杀率的爆发式增长的原因有“个人主义”、“太多的自由”及“社会与家庭的弱化”。涂尔干理论的背景为工业革命在欧洲开始盛行,而赫胥黎则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与二战结束反思时期。在不同背景下人们需被警醒的点不同无可厚非,但我们从这两者的冲突中必须认识到,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完全的自由,更不是完全的极权,一个自由加以组织的社会才能在保证一定社会稳定性与基本产出的基础上打通人类完成自我升华的途径。为达成这样的平衡,需要做的首先是规范政府的权利,其次是个人保持清醒,拒绝非理性主义、民族主义。现在看来,有些组织正不知不觉得利用着后者的漏洞来打着幌子破坏前者,而正是由于后者难以达成,所以平衡难以寻求。
最后,《美丽新世界》与其他反乌托邦作品的不同之处也是最现实一处:绑架现代人的不是思想控制,而是娱乐。在《重返》中赫胥黎说:“在《1984》里,权利欲的满足是通过承受痛苦的方式;而在《美丽新世界》里,却是通过几乎没有任何羞耻感的寻欢作乐的方式。”这不正是现状?我的语文老师尤其喜爱在课间为我们播放一些搞笑视频,其中不乏某些敏感元素,这时睡着的同学终于醒来,甚至会有他班同学围在教室窗户外张望。大部分同学笑称语文课就只是“睡两觉,中间起来看看视频”,正课的内容无人记得,人人却被“搞笑”吸引。连语文老师都明白吸引学生的最好方法是娱乐而非知识,难道企业、政府不懂?人们关注的是吸引眼球的新闻而非真相,看得是戏而非戏中反映的社会现状,追求的是感官刺激而非精神升华。曾经语文老师在教作文时直言:“你们只需把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百度一下就可以了,不用看书。”所以将《美丽新世界》用在作文里的人中,有多少是看过本书,又有多少只是看别人看过此书从而抄来,而其中又有几个真正为此觉得毛骨悚然,实在令人反思与痛心。再如《重返》中提到孩童由于其强大的记忆能力容易受电视广告的影响,不免让我想起常常生活中突然哼起奇怪的商业广告歌曲来,而身边的人不但不以此为怪而如同找到了同僚般随我一同唱起来,最后还相视一笑,仿佛寻求到共鸣般。所以我们现代人的共鸣竟是广告歌曲?这太为可笑。
我总结来,赫胥黎在本书中主要表达了两点:一是其对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悲观预测,二是对于现代媒体娱乐性的正确预判。前者有些局限,而后者则应该是给我们带来感触最多的,可当我们正处于这样的潮流之中,独善其身几乎为不可能。可能在高考前读这书实在让我产生太多负能量和惊恐,使得我对于后者的思考十分有限且有些流于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焦躁。总之,先谈这些,思维混乱,望谅解。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四):只是来给大家划一下重点……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五):冷战意识形态下的科幻小说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正直美苏冷战之际。
作者以当时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为基础,综合冷战对峙的经济政治状况,构想出了未来的世界。在未来,少数精英将通过基因控制、药物诱导、自由性交、心理行为训练等等方式,控制和奴役多数人。随着技术和科学的进展,统治者的手段也更加高明,被奴役的人往往心甘情愿接受奴役,还自以为身在自由进步之中。
在书中,作者高度神话了自由的价值理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自由丧失充满恐惧,他幻想的未来是一个由少数精英控制的种姓等级制社会。这与当时美苏冷战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自由总是对应于西方,专制集权总是东方的特征,赫胥黎生活在对苏联及其代表的意识形态总要攻占西欧的自我幻想与恐惧中。
今天看来,这是一本充满了冷战思维的科技幻想读物。虽然在技术层面上,书中的一些预言并未实现,但其探讨的主旨却与当下热门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人工智能等话题遥相呼应,即科技的进步将会把人类影响何方,作为整体的人类的进步是否会带来个体福祉的增加?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六):这本书的价值高于《美丽新世界》
作为赫胥黎对自己《美丽新世界》延伸出的社会学论著,这本书概念繁多,信息量庞大,思考极为深度,对人类社会本质的认识透彻而清晰,并在最后对于我们能做什么,提出了明智和前瞻的建议。
小说自然有其价值所在,由于阅读轻松而易于传播,但说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个体的启发,十部《美丽新世界》也做不到,因为更深刻的真相往往都深藏于故事背后,需要每个个体花费脑细胞努力去挖掘。《美丽新世界》的故事用几段话就能概括,而这已经体现在了这本书里。
1、《重返美丽新世界》分别探讨了民主社会和独裁体制中,言语洗脑和化学劝诱对个体的控制和影响,并从人类生物结构上的无意识出发,预言了人类的睡眠教育将成为可能。 2、详细比较了《1984》和《美丽新世界》中社会体制的不同,前者是以恐惧和战争洗脑达到极权统治和思想控制,希特勒差点就成为老大哥,后者是通过温和的化学洗脑和睡眠教育达到极权统治和思想控制,未来的社会将会朝向这个方向发展。 3、个体的重要性和组织的重要性一样大,人类文明才有可能往前走,任何一方太过偏颇,要么成为极权社会,要么成为无秩序社会。 4、个体的塑造并非是由他出生后的所有环境决定的,也有一半要归因于他与生俱来的独特基因。 5、爱是自由的条件,智慧是自由的结果。所以倡导自由的教育和恰当使用语言的教育都至关重要,拒绝接受任何非理性的宣传,无论它们是通过哄骗还是恫吓,我们都要用独立思考去加以分辨。而判断标准是一组正面价值:基于个体多样性和基因独特性的个体自由的价值,基于慈善与怜悯的爱的价值,思想的价值。 6、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过去所看到和相信的所有信息。同时更加理解“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这句话的含义。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七):无法拒绝的幸福与快乐,可怕的乌托邦!
如果说《1984》是一部围绕“表面的”反集权政治的高水平小说,那么《美丽新世界》才真正是将“反乌托邦”赋予了终极人文关怀的伟大作品。前者的乌托邦冰冷恐怖甚至浅薄,人类对它有恐惧;后者的乌托邦幸福快乐,人类无法拒绝。
在《1984》里,权力欲的满足通过暴力、控制、恐惧,是一种承载痛苦的方式,斯大林、希特勒们短暂实现过。但很显然,从人性本质上来说,天生对其是极度害怕的,它终究不会长久。这就好比一个没有源动力的机器,只依靠外部的施压,是没有办法维持长久运转的。
而在《美丽新世界》里,却是一种可以给予人们无限寻欢作乐的方式,娱乐至死,没有痛苦,更没有思考。这跟我们平常谈到的“政治”关系不大,因为它已经渗入了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细节,最可怕的还不是对思考方式的毒害,可怕的是:根本就没有思考了。
如果说《1984》的乌托邦让人恐怖的是:有那么一个强权,禁止大家思考,强行烧掉你的书籍,消灭异类。那么,《美丽新世界》的乌托邦更让人恐怖的是:我们自己欢乐的烧掉自己的书籍,不知耻的尽情享受着没有质感的快乐,并且集体嘲笑着那些还在思考着的人们。
乔治.奥威尔在《1984》描述的乌托邦曾经短暂出现了,然后很快就消失了。而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描述的乌托邦却在一天一天的实现,甚至比他在书中预言的还要早,我们的今天不就是在一点一点的实现吗?
所以,写完《美丽新世界》之后很多年,在赫胥黎晚年的时候(1958年),他又出版了这部《重返美丽新世界》。篇幅不长,也不是小说的形式。分了若干个章节,从舆论控制、科技发展、思想宣传等方面,赫胥黎既给先前的《美丽新世界》作了注脚,又向前看了一步。而这些,发生在1958年,那个时候我们还在大跃进。时至今日,赫胥黎说的那些话,几乎都正在被一步一步证实着。
值得特别标注的是:本书提到现代医学的发达,使得婴儿存活率大幅度提高,这致使的主要结果还不是人口膨胀,而是使得本该被自然界淘汰的基因存活下来,从而丧失了优胜劣汰的筛选作用,这与赫胥黎的祖父坚持的进化论相悖。这个思考听起来特别的政治不正确,我之所以注意到这一段,也是因为我自己持完全相同的观点。其他的也无法改变,作为一个思考素材,是很有意思的。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八):無法言喻,無法抹去
其實。。。。真的不知道何為書評
評價一本書的好壞嗎?
真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資格可以做這種事情
最後一段的suicide場景令人感受到了窒息般的痛苦。
最令我激動與落淚的一段是:
『可是我喜歡折磨,我不喜歡舒服。我想要上帝,我想要詩歌,我想要冒險,我想要自由,我想要慈悲,我也想要罪孽。不僅是痛苦的權利,我還想要變得老丑無能的權利,患上梅毒癌症的權利,食不果腹的權利,敗衣破絮的權利,朝不保夕恐懼不安的權利,患上傷寒的權利,還有被所有其他難以言盡的痛苦折磨的權利!』
『我申請這所有的權利。』野人最後說道。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原來這些我們所排斥、所憎恨的事情都是一種權利呀~
或許你所受的苦難、折磨並不能帶給你成功與幸福
但是這些是通往或者說是造就成功與幸福的必要因素
看到作者自己解釋和評論自己之前寫的作品
而且還出了書
真心覺得他好可愛好可愛呀
幫助了我這種腦殘可以更好地看懂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與情感
作者所表述的人口悖論也讓我印象深刻
所以更好的醫療是為了什麼
更多的人口又是為了什麼
更安定的生活又是為了什麼
對現在的我而言,實在無法考慮這麼多貌似……
連我自己的生活現在都是一團糟呀
對生活失去了熱情
對工作失去了熱情
只是一個鹹魚般的驅殼
看到了感動的書與電影就感動
感動完了就無動於衷
這到底是什麼鬼
說過要做的事情也不好好做
『儅生命結束之時,所有的一切都衹能留在世界上,唯有靈魂跟著你走下一段旅程。』
在哪裡
我的靈魂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九):现世嘈杂,令世人忱于享乐
赫胥黎时隔二十多年重审旧作,而作《重返》。
四年前读《1984》与《美丽新世界》,我是绝对推崇前者,后者我甚至都没读完,只认为是部脑洞颇大的反乌托邦名作。
四年后重拾《美丽新世界》,让人不禁毛骨悚然。
借用《娱乐至死》的一段话。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现世嘈杂,令世人忱于享乐。
《美丽新世界》没有《1984》式的高压,没有老大哥,没有禁欲。反而会提供精神药品让人逃避现实,并令人发自内心庆幸自己的现状。
当幸福被定义,你以为的幸福还是幸福么?
“我没吃过糖,以为盐就是糖;我没穿过高跟鞋,以为踮起脚有路就是高跟鞋;我没被安抚过,我以为打和骂就是爱抚;我没有选择的权利,以为别人给的就是我想要的。”(《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黑白相间的眼睛》)
而《重返》可以说是一篇沉痛的呼吁,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无力阻止现况持续发酵的绝望。
对于文中提到的娱乐、群体和精神瘾品。可以分别对应阅读《娱乐至死》、《乌合之众》和《上瘾五百年》,进一步了解。
《重返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十):尽可能保持清醒
是对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注解,对极权主义和纳粹的剖析,政党和资本控制了我们接受的信息,用垃圾信息来掩盖真正的信息,用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用煽动来让我们丧失判断力。是对极权主义产生的语境的剖析,对民众的潜意识和动机的剖析。
作为社会学论著,没有小说的表现力,但要深刻的多。不论1984还是美丽新世界,都是片面的,不是因为作者本人的片面,而是来自小说表达的需要。
我们生活的既不是美丽新世界,也不是1984,而是两者的综合体。当然,未必有那么坏,但绝不是一个好的时代。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很大可能不会更好了。
这是对我自己的一点告诫。警惕洗脑和宣传,警惕煽动性的语言,警惕垃圾文化和垃圾信息,警惕消费主义,警惕公权力。也要警惕自己陷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怪圈,虽然自己并不会也无从付出行动。但要保持清醒,永远都要保持清醒。
我们只能看到一半,我只能由我自己的认知和接受的信息作出判断。马克思说真理具有相对性,我能做的也只有基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基于自己接受和筛选的信息,尽可能地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