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8 20: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10篇

  《神的孩子都旅行》是一本由蒯乐昊 主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一):旅行的意义遇见生命中必须承受之重

  每次写书评时候,我都在想,读者(网友)究竟爱看怎样的书评?

  而当我作为读者,看小说也好,看非虚构也好,其实,我也是有期待的。

  比如游记——游记的作用,其实就是向没有去到彼方的人展现一样世界,让读的人心随笔到,让自己灵魂也暂时地离开现实生活,飞向远方的世界(想象中能在远方驻足和流连的自己,是不是比现实中的自己跟洒脱,更果敢?)。

  那么,就从纯粹写作角度,来谈一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如何?

  最独特的,这是职务作品

  放眼看市面上所有的游记,基本都是个人旅行志。当然,本书也是旅行志。但因为作者身份便是旅行“记者”,那么行走的时候,必定要看到一般游客看不到的东西,并且与当地民众交流。这本书没有一般八零后作者(虽然我相信,旅行记者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八零后)写游记时候对于个人情怀(天哪,这些“情怀”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爱情”!)的抒发和纠结,没有行程攻略奇遇。这些被记述的地方,也不是众所周知观光胜地,或是小资文艺青年向往的朝圣之地。阿尔及利亚、南非、古巴、墨西哥……几乎都在历史经历深重伤痛,并且伤痛还在持续中。作者在旅途中没有艳遇,甚至行程也不是那么舒服,还能碰到不少身不由己状况。但每一天每一眼每一个脚步,每一次搭讪或倾谈,无不显露出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深切关爱。这种关爱,用诗一般的语言偶尔夹杂在不动声色描述中,让人不由怆然。比如“夜幕降临,日落的光照在所有的桥上,开启一片陌生辉煌。阿尔及利亚睡得很沉,做着梦。‘整个民族在水边沉思,千万个孤独人群中升起。’”——这样的细心和关照,绝非一般的观光游记所能表达的。

  依然是跟一般的游记迥然不同。书中的图片很少。旅行作家们出去,不是为了记录域外风光的,他们感受的是当地的生活,和作为一个国家所经历的“人生”。难免的,他们要跟当地人交流。在这本书里,与当地人的互动,没有一般游戏中透露的猎奇、快乐;这种互动更像是采访对象就是市井平民,是“百姓”。这种互动,这样其实非常简单的交流,反映的就是民生。这些当地的民众,不快乐,但是习惯,安然;不快乐,却仍然对生活怀有希望和热爱——无论如何,光景总比过去的年月好了,战争和暴政都过去了,只要活着,总能等到好日子来临的。不是吗?

  我们看不到作者和其他旅行相遇、结伴这样在一般游记中经常出现桥段。他们好似一个个孤独旅者——仿佛自古以来,那些探险的、赎罪的、寻求意义的旅者一样。他们的脚步并不匆匆,慢行,漫观,慢慢体会。这样的旅行,应该是比“观光”,对于旅者本身,来的刻骨铭心得多。书中照片中的天空,总是蓝得令人心醉,而苍山、碧水艳阳,也美得那么空灵。那都不是我们的都市,我们的文明,我们被高度物质化后太喧嚣拥挤的日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国与城,都是寂寞的,居住的人也是寂寞的,行走的人,也是。

  而我们栖居的星球,本来就是Lonely Planet。

  所有诸篇中,我最喜欢的是南非那篇,看若干遍仍不厌。没错,一个以令人发指的“隔离”而闻名的国家,这种人为行程的隔离,直到如今依然存在。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库切、莱辛以及其他作家关于南非的描绘。南非文学传统中有着一以贯之的重负:私生子、婚外情、丧子……底下深埋着对国族历史的隐喻。他们向往自由,又得承担责任;摆脱不了自己的身份,又努力保持自尊……看到这些作家写南非,读者得不到慰藉。而作家们自己,更是从来都没有得到过慰藉。

  于是我们的作者行走在开普敦的大街小巷,巡航好望角,又回到约翰内斯堡,她经历了时尚、现代、隔离、穷困愤怒、缭乱(多像这彩虹之国本身的寓意!)。各种感觉交织,以至于作者本身也产生慌乱之心。“在南非内陆旅行,常有被困之感。”她的记录语言是文学式的、苍凉的,她的记录也是文学的,直抵人心的。“没有什么是记忆不能抵达、触摸和唤醒的。”“雷电不依不饶地催着暴雨,好像并不知道这片大地依然处在分裂之中。”文章的结尾,在舞台剧中剧情中展现的枪声中结束。这一声枪是她在南非所闻的唯一一次枪声,虽然是在戏中,但你说,这是幻,还是真?

  是的,枪声,混乱,惊惧,沉寂。这就是旅行,不是观光。这就是旅行的意义:走出去,经历并承担,那生命中必须承受之重。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二):不止欢愉

  近年市面流行的旅行书实在是多到令人恼火地步:都辞职,都穷游,似乎去的都是人迹罕至的唯我到此一游的地方,还都能千丝万缕含羞带臊地表示“老子一路有艳遇”。

  你们歇歇吧,世界真不缺你们这些光顾着瞅自己的眼睛

  这些糟糕的游记,简直是劣币驱逐良币,害得读者们一时对此类题材反胃,甚至都听不得陈老师的那首《旅行的意义》。

  有一个观念,不绝对,但绝对不坏:在远行万里前,心内要有足以支持旅行的东西。是知识储备,也可以是此前的人生阅历

  思考者上路,用的就不是傻傻奔波的脚,而是贴近当地的心与深度体验的脑。

  其实标榜自己有情怀有涵养的游记也不少,可是标榜终究是标榜,飘着零星油花的鸡汤笔记与真正笔力千钧又举重若轻人文行记之间,隔着一百来本《孤独星球》。

  人文行记是一种介乎纪实散文学术报告之间的东西,这是一件有门槛事情。再扁平化的世界也更改不了写作本质严肃性,多的是会耍弄方块字的人,少的是用字句传递洞见行者

  没有肤浅兴奋感与有色眼镜,旅行中的好奇力与同理心驱策着行者们走向世界上那些至为寻常又殊为独特的地点。在那些传统线路里引以为苦引以为累甚至引以为惊奇目的地中,他们看见文化交锋的火光,听见宗教碰撞的脆响,望见阶层差异的噬咬,也就在这加缪式的凝视里,以己身去感受人类同胞的“如何工作,如何相爱,如何死亡”。

  与此同时,在人类所构建的物质景观自然馈赠的原生景观面前,这些行者也肃穆并有节制地抚触着。最使我惊心的是刘子超在爪哇遭逢的硫磺火山喷发,旅行是偶尔会遭遇“刀口舔血”的江湖豪气,但他的凑近是为着感知硫磺工人生存艰辛,靠近,靠得更近,靠到真实浸入那个情景中去,虽然不日就抽身离去,但是在与他们共同燃烧肺叶的刹那,忽然就感知到了一种实在的空寂

  ”是的,在爪哇,我终究没有发现绝对的事物,也没有发现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

  但我分明读到了一份重要的发现,它沉淀,它渺远,它远胜那些轻浮路过的欢愉。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三):我们都是神的孩子

  我们都是神的孩子

  这本《神的孩子都旅行》看了几个月,不仅由于最近转型期,杂事颇多,其实读书的过程就像一场旅行,不愿结束,即使无法真正抵达书中的那些异国他乡,能多在书中徜徉也是不错的。

  看过的旅行游记类图书不少,这本则带着CNG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如同品质保障一般,区别于市面上的其他游记,让人眼前一亮。而且这本书来自《ACROSS穿越》杂志封面故事,可以看作是杂志的浓缩版、精华版。书中八篇游记出自几位不同的作者之手,风格各异一致的是他们对旅行的执着热忱与对目的地的独特感知。

  书中的八个目的地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南非、古巴、爪哇、不丹、印度、墨西哥和缅甸,大部分都是一般人难以选择国度,尤其是阿尔及利亚和爪哇,前者只在新闻体育比赛中有所耳闻,后者更像是一个虚拟的远方。这本书当然不只让我们了解这些地方,更提供给我们一种旅行方式,生活方式,也就是怎样去感受这个花花世界走马观花结果只能欣赏浮光掠影,纯粹的自然美景也只能令人身心舒畅,而深入当地,与普通人交流,体验独特的生活,思考世界和人生,才是最理想的旅行。书中的旅行皆是如此,因此我们看到的除了迷人美景和风土人情,更包含了历史、宗教和政治等人文方面,所以,读书少都不好意思出来旅行,收获的体悟肯定没有那么多。

  当然,种种条件所限,这样的旅行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些遥不可及。就我本人来说,喜欢蔚蓝的地中海,只能把新房装修成地中海风格;向往神秘的印度,只能每天去练瑜伽听老师念着不懂的梵语,不过这样总好过单纯地看电视里的旅行节目,多少结合自己的生活。无法给自己一次间隔年,但毕业旅行总要有的,尽管只是去了武汉、凤凰、长沙和岳阳,但独自旅行的感觉还是很棒。对照书中的旅行,人文成分并不少,去了很多博物馆名人故居、古建筑,用我学生的话说就是,“老师你是拿着语文书去旅行的嘛”,但我所欠缺的是交流。一个人默默地走,很少与当地人沟通,更多地只是靠眼睛看和耳朵听,以后要锻炼自己的嘴。

  热爱生活,热爱旅行,我们都是神的孩子。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四):果然是神的孩子

  村上春树写过一个短篇的小集子叫《神的孩子全跳舞》,在小说里,“跳舞”不仅仅是“跳舞”,“神的孩子”也寓意深长。当我们提起“神的孩子”时,总是有些我们所不能把控的悲伤意味,于是我在想,这个词汇用在旅行书籍合适吗?

  还真的挺合适。

  看过了太多的旅行类的书籍了,美图、行走和行走过程中小清新的旅行日志,这些都不稀罕,稀罕的是,旅行中穿越历史的思索和这旅行成文的淡淡忧伤

  这本书不是一个人写的,不过有种精神上的共鸣是贯穿其中的。也不是去的众所周知的大众旅游地,一本书八个地方,都是比较小众的。其中不乏我们看来的“危险之地”。比起一些市面上的大众旅行游记,你会发现这几个作者真的都很认真的在旅行,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不但体会那里的风土地貌更重要的是近距离的在那片土地上与古今神交。这很难做到,一般匆匆游玩的我们,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心情。走马观花和真正的旅游到底是不同的,只是我行走的太少,到现在也没有体会到真正不同的精髓

  每次读这样的书,都会羡慕作者的经历,想象着双脚踩上异乡的土地,那种完全无知带点战栗感的恐惧是什么样子的。世界那么大,我们都想去看看,但是真的做到“去看看”的人却太少太少。我们有无数的借口也有无数的现实情况,所以,真正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神的孩子”了吧。他们值得体会到我们所不能体会到的一切,在旅行中完成神思,在寂寞和孤单旅程中升华人类最纯粹的情感体验。而多数的人,只能像我一样读读游记,或者连游记也不读。生活在偏安一隅熟悉的小圈子中,乃不知这世界曾经“有汉,无论魏晋"。

  好想有天不止去旅行,也要在旅行中思考,但是,前提是,你得有一场旅行。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五):旅行的意义

  心未动,身已远。现在已是暑假,外面的酷热骄阳也阻挡不了小伙伴那颗出门的心。最近朋友圈都被各种出游的照片给刷屏。看着各种的美食,美景,美人,说不酸,那绝对是假的。哎,谁叫自己不够壕!就在家吹吹风扇看看电视吧,最近的《花千骨》《盗墓笔记》《偏偏喜欢你》也是美人如云,再啃啃那个醋拌黄瓜,那叫一个酸爽。

  拿到这本《神的孩子都需要旅行》已一段时间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能静下来好好看它。这几天在家,窝着沙发上看完这几个出行的故事,也是蛮感触的。

  这首先是一本很好的书,也许是我的段数不够,反正这份味道是很合我的口味的。看的时候,跟闺蜜说过几天去找她,要把这书带给她,这是一本我喜欢得总是无意识的要向我的小伙伴推荐的一本书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我说没有很多钱,可还是要出行。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你会被周围的那个圈子,那个环境给同化掉,你以为世界就是那样的,有一种坐井观天之感。出门走走,看看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人文,遇见一些你在家门口永远不会遇到的好玩的人或事。

  出门看的多了你的心境会变得很不一样,用小时候英语课上经常背的那句话说就是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神的孩子都需要旅行》这是一本关于穿越的书,笔者摄影师们穿越到各个国度,用她们的文字和图片带给我们关于她们在这个国度里遇见的故事和感触。如徐霞客的游记,唐玄奘的西域记,这本穿越的书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关于文化上的事。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政治文化,我们透过这书,依稀看到了那么一丝的影子

  印象最深的爪哇国里的那几个故事,关于猫屎咖啡,关于硫磺火山。

  “猫屎咖啡是麝香猫偶尔吃下成熟的咖啡果,经消化系统排出体外所得。由于胃液的发酵作用,使咖啡有了一种特殊的风味,每磅咖啡豆的售价也高的惊人。如今的猫屎咖啡都为人工养殖的麝香猫所产。这些麝香猫被关在笼子里,每天被迫吃下大量的咖啡豆”

  猫星人也有着天差地别的待遇,有需求就有市场。我们无法阻止他人不喝猫屎咖啡,我们也无法自己不喝牛奶,但如果当我们有力量为它们做点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更加人道主义一点,是不是可以让它们生活的更好一点,你或许还能得到意外的惊喜呢。

  “在很多人眼里,这些硫磺工人的生活堪比“人间地狱”。他们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在毒气四散的火山口采挖硫磺。他们先要爬3千米的陡坡到达山顶,再爬200米的峭壁下到火山口,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烧硫磺,然后手拣肩挑,把80到100千克的硫磺扁担原路扛到山下,为的是赶在毒气更加肆虐的正午之前完成一天的工作。他们每天能挑两趟,赚大约5美元。”

  “工人们说,在爪哇,一名普通的教师的月收入不过100美元,而他们可以拿到150美元。”

  生活在大都市的你习惯了各种现代化的工具,看见这群质朴的硫磺工作,你感慨他们面对生活的艰辛。你在把硫磺工人和你相比,于是差距太大。工作都是辛苦的,看你如果看待,工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你又是如何的爱他?在盛产硫磺的火山,它提供了大批的工作岗位。如果没有这样的工作岗位,又要饿死多少人。工人们辛苦的劳作,得到他们满意的报酬,养活一大家,他们为自己的工作自豪。我想正是这一份美好的热爱生活的心态,是我们这些”养尊处优”的“城里人”该借鉴学习的。

  旅行的意义亦在于更多感悟到生活的真谛,神的孩子都旅行。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六):愿我们终得应许之地

  我生命中第一次送别是在半年前。

  一位朋友离开北京回南方定居,我去机场送她。

  本以为可以处理好的场面,却依旧彼此骄矜地说不出半句正经话,顾左右而言他地聊着已经辞去的工作与远方的亲人。

  自然地,说不出话的爱情就继续沉默着吧。

  那些约定过无数次,却从未成形的旅行,也只好只字不提。

  相识十年,我们开心地相约去印度,去巴厘,去青岛,去西安,去梵几客厅……现实却是,同在北京一年也未见两三次面。这么多年她也从未出门远行过,只在七月的夏天一个人默默去杭州待了三天。大雨里走过曲院风荷,公交车里热得险些晕倒。

  她不爱旅行,这次,却真真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所谓“旅行的意义”。

  是谁说的,去哪里不重要,关键是和谁去。

  又是谁说,地图上多少个地点不重要,心里若有一个地方,便会一去再去。

  同样是半年前,正好与人文地理杂志《Across穿越》的策划朱艳见面谈定合作,初开始编辑这本书。

  夏天尚未过去,闷热的地铁里读到刘子超的那篇爪哇。那一刻场景瞬间切换,我变成她,在杭州的公交车里,想象彼此穿越至巴厘岛与硫磺火山,我们一同被放逐到那混沌的热带小岛,我们在烟雾中向上攀爬,最终抵达那强有力的所在。“是的,在爪哇,我终究没有发现绝对的事物,也没有发现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

  我们的幻想也像是加缪笔下阿尔及尔的夏天,我在沙滩上,她走进海里,渐渐消失不见。“这是一座我读不懂其招牌的城市,陌生的字,没有任何熟悉的东西附着其上,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没有消遣。在这间听得见陌生城市声音的房间里,我清楚地知道我无法像走向一个家或喜欢的地方那样拥有柔和的光明。我要叫人吗,喊人吗?将要出现的是一些陌生的面孔。教堂、金器和香,一切都将我投入一种日常的生活,每一种事物都带上了我的焦虑……人站在他的对立面:我不相信他是幸福的……”

  ………………

  【无数动荡、悲伤和历史的

  纷纷扬扬

  都指向一个更伟岸的存在

  刻于古迹上的面庞

  已经模糊难辨

  却总有路人手握馨香一瓣

  我们

  塑造超越自我的崇高

  又被那崇高塑造

  因为生命永不止息

  我们知道自己

  从未

  被遗弃】

  从中国穿越地心,终点是南美而非纽约,更不是那南方的小城。这般美丽的错误无从夯实脚下的旅途,一本书却能做到。行程千万里,浓缩到200余页中,一处处地名,一帧帧美景,一个个故事,悉数跃然纸上,场景一幕幕变换——众生之路口是生命聚集纷扰之地,{阿尔及利亚、南非、古巴、爪哇};在人人信教的{不丹、印度、墨西哥、缅甸}则处处有神迹。贫穷与富足,痛苦与欢乐,混乱与和谐……

  脚步像是这个世界的唯一线索,不断缝补被时空割裂的一切神迹、一切文明、一切信仰与日常生活。而此刻,纵使生活可随时“穿越”至平行时空,我与你终究还是只能偶遇于地球的另一角落了。

  在我看不见的某个地方,你坐在潮湿的矮桌边,喝完一杯再递给我,这不是古树滇红也非爱尔兰咖啡,不过旅途中随意一杯美酒,却能伴随我们想象的全部旅行。

  这旅行不为找寻自己,只为生命的双重意义。

  我们都是孩子,遵从内心的神。Across all the promised lands,愿我们终得应许之地。

  (献给Lian,如果没有她,这本书不会如此呈现在读者面前。)

  D++于2015年春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七):每一座城市都有灵魂

  这是一本不同于其他类型游记的书,它没有过多的沉醉于风景之中,也没有给我们太多震撼的故事人物。然而对我来说,它却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和惊喜感,我们能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的探索每一个城市,关于那些曾经的文明状态,现在的生活基调,包括当地人的不同信仰。

  跟其他书比起来,我想这正是它比较可贵的地方吧。不把问题停留在表面之上,不紧紧跟随当今的流行趋势。

  说起来人文思想,有关城市的灵魂,当地人们的不同信仰,现在鲜有人关注。更多的旅行者,到达某一个地方,纯粹是为了到达而已,拿起相机拍几张照片到此一游,写几句煽情的文字发送微博、朋友圈吸引朋友点赞,这一处风景最后化作一个标签,贴在人生的旅途之中,当有人谈论到此时,证明自己不曾辜负过。

  可是,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呢。或许有人停下来思考过,或许有人一直从未去想过,也可能有些人是故意而为之。虽然,我们不能妄自评议别人的动机如何,无论这一切看起来多么的可笑,多么的幼稚,多么的让人不屑一顾,但是,这种所谓的旅行还是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鄙视感。

  回到这本书上,我最喜欢的还是作者们的那股认真劲,每当到了一个城市,先慢慢的靠近她,逐渐走进她的内心深处。所以,他们看到的视角是很新鲜的,他们真的是在用脚步去丈量这个世界,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体验、探索、观察与思考,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旅行记录。

  这本书一共精选了八个国家,它们看似是松散的,却又能找到一个个的点串联起来。他们记录的文字中,有悲伤,有喜悦,有惊险,更有惊喜。不论是哪一张形式,你都能感觉那份真情的存在,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毫无生机感。

  在那么多的国家中,发现最爱的当属不丹,这个离我们很近,却至今没有建交的国家,总让我忍不住向往。他们的简单,他们的知足,他们的无畏,是众多现代人最为缺少的品质。对于他们来说,哪怕是做一名司机、导游,都那么有趣,那样的让人满足。其实,是他们没有太多的攀比心,没有那样的世俗。有时候想一想,我们活的真是太着急了,所以才把自己逼的那么累。

  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却又不像是在给我们讲述旅行。那些文字和图片,仿佛带我们暂时飞离了大地,去任意俯瞰世界上的某一个角落,或许是在阿尔及利亚、南非、不丹、缅甸,或者是印度....

  文/颜先生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八):在旅行中寻找神性

  作为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五十年代未出生的陈丹燕在她的一个人欧洲旅行系列里的扉页中说,这些书“关于旅行,却不是游记”。大意是,虽然内容上关乎旅游,旅途,旅行,但不是简单的心情表达,单纯的观光日记,更多是以作家的眼光看待远方的文明,以文学的视角观察眼光的世界。

  无独有偶,以文学的梦想解读旅行故事,还有手上的这本《神的孩子都旅行》。这是穿越ACROSS人文旅行丛书中的一部。《穿越ACROSS》是《南方人物周刊》旗下的人文地理杂志,创刊近四年,强调精神内涵的传达,旨在推广具有人文深度的旅行。而其中的“穿越”二字,也强调国与国之间生活方式的思考与转换,希望通过这种行走的串联切入地域景观背后的文明脉搏。

  《神的孩子都旅行》收录了八篇文章。《阿尔及利亚 知天命之年》阿尔及利亚有加缪和萨特,他们的碰撞是地中海式理想与荒谬存在主义之争。在阿尔及尔这个海盗出没,殖民地血腥镇压与反抗,如今的都市里,只留下轻微醉意蹒跚的孤独背影。

  《南非 好望角的凝望》被称为彩虹之国的南非,是彩色的,也是一个毛线,各种线将“苦大仇深藏在城市的深处”。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原本是德兰士瓦高原上最贫瘠的荒野,只值两头牛的价钱,在19世纪未,却一跃成为黄金之城,四年间从坑洼的矿区拔地而起。在南非旅行,除却音乐舞蹈,逃不开的还是种族藩蓠。但对这座殖民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市政府每年用1%的收入资助公共艺术,把汽车厂改成画廊、舞蹈教室,把公共厕所改造成爵士酒吧,让绘画、雕塑和涂鸦进入内城,仍看得出城市改造自我的努力与决心。

  《古巴 缓缓而至的哈瓦那黄昏》哈瓦那的马拉贡,革命的激昂决绝,与日常生活淡然相处,“不管生活给予我什么,悉数拿下”的俗语是内核。这座过时的18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与19世纪新古典新哥特风格混杂的城区,是尚未被新兴房地产项目染指的“过时的凌乱风情”。

  《爪哇 遗望在爪哇国》繁华而凌乱的雅加达,雄伟的婆罗浮屠,美得近乎忧郁的火山小镇。。。在这个连风都缺失的赤道小镇,排华事件让人痛心。

  《不丹 如果幸福是一个国度》尽管被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尽管不丹也在现代化进程上奔驰,但因为对传统对神性的崇敬,可以想象在简单与不简单,在现代与传统之中,不丹也许会平衡得很好。

  《印度 年轮上的国度》印度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国度,离开的人会想念。可以记住印度教导的灵性四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墨西哥 五个太阳》众神造人之处,是热烈奔放的色彩。

  《缅甸 过去与未来》殖民者的“小英国”,也是奥威尔的《缅甸岁月》、《动物庄园》、《1984》里沉淀的思考。

  在旅行中寻找神性,在身手被缚时,心灵飞扬。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九):肉身困于当下,给心灵一趟远行

  以前在学校,没到心情烦闷的时候,会忍不住高唱那句——我好想好想飞,逃离这个疯狂世界。那时候的逃离可以防控自己,一整天一整天地开小差,这样就能抛掉一切烦恼。

  可是现在,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时,却被绑住了翅膀。别说飞,连跳的力气都没有。太多外力压在心上,不敢挣脱。终究意识到那些辞职去旅行,那些慵懒闲散的旅途,像是塑料的假花,开得又苍白,又刺眼。有些信仰,有些文明,非得在烈日下,困顿中,俯下身来,才看得见。

  也许要到巴西去看一下外表光鲜内在脆弱的老爷车,你才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正处在怎样不堪的局面。也许要到印度去坐几趟不同等级的火车,你才能体会到对一个孩子来说,英语意味着什么,孟买又意味着什么。也许要去不丹看看宗堡,认识一下国王,你才知道这是否真的是“最接近幸福的地方”。

  要去一个地方很容易,最长也不过十几小时的飞行,要感受一个国家的灵魂,却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作者们去到这些国家,每一个脚步都是一条线索,通向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未来。带领我们去看那里的人们简单的幸福与深重的苦难。甚至,这种苦难在某些时候只是属于没有信仰的人,没有自由的人,诸如你我。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十):旅行:为了一次新知

  在序言里,蒯乐昊说,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ACROSS穿越》这本读物,其实更应该说清楚人类为什么要旅行。人类为什么要旅行?是被生存所迫而迁徙?还是热爱冒险的游手好闲?雄才大略的野心家?

  人类从生下来开始,就命定要远行,无论是心的远行,还是脚步的远离家乡。远古时代,祖先为了保存基因而寻找更适合的生存环境,锻炼出出色的脚力。人类的每一次迁徙都意味着一轮进化。等到祖先在他选定的土地上安定下来,农业和手工业再也不需要长距离地迁徙。定居下来的人类,一旦失去生存平衡,便寻求旅行,冒险开辟新的处女地。不难发现,安格鲁-撒克逊人的祖先远在北欧,而阿拉斯加人的祖先则在亚洲大陆。

  当代,严密的社会生活网络、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旅行的目的变得单一:在许多人看来,旅行变成了一次逃离,一场邂逅,一晌轻松。旅行总是在别处,眼前的事物都是新的,脚下的土地也是新的。但是,对于当地的人来说,这些新的土地和新的事物,实际上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那么,旅行的意义到底什么?

  在非洲的土地上,有一个刚摆脱殖民命运没多久的小小的国家。你可能不知道,加缪给这里留下了诗的记忆,点缀在这片贫瘠的、无人问津的土地上。在古巴,共和的现实是,这里的人民正在获得大量“美帝”资本的资助;在南非,曼德拉对于你来说并不陌生,种族歧视和隔离的问题,你也许大致了解,但是,对于这些,你也只是了解而已。有没有一次机会,你亲自去看一眼,在人的种群、身份还没有得到完全平等对待的世界里,人们是怎么应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冲突,又是怎么把大环境当成生活的背景音乐,努力地构建关于自身的生活的,如何建立自我与这个地球、这个世界的关系的。于是,历史成了背景的氛围,你在观看一部现实的影片,甚至“自然主义”式的影片。

  亲历了颓废、压抑的众生路口,也许你会觉得,众生有太多路口,但都是一样的“生”,为了“生”,我们才会产生信仰。

  什么是幸福?去不丹,让不丹人告诉你,在一个特地的思维域级里,信仰规定了人们的幸福级数,但外来的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信仰覆盖的范围。在印度,各种教派、种姓文化让你眼花缭乱,但是,在这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里,离不开一个中心的主题——现代化国家的创建与形成。现代化让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了,但是,有些简单的问题在“现代化”这一极具同化力的字眼面前却呈现出巨大的惰性。这厮印度的现实,我们何尝不经历着相同的现实?

  旅行也会变得严肃,但在严肃的道路上,在肮脏、拥挤的火车上,你的眼光变得宽阔,你的思维变得交错,你的心胸变得不那么狭隘了。忍受着旅途的劳累、风尘和危险,不全为的是一场美丽的邂逅,一个会心的发现,又或是,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神的孩子都旅行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