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2 03:01: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10篇

  《愿生命从容》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一):享受人生而不沉湎

  2012年,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年份。那一年我大学毕业,除了对未来的种种期许,几乎一无所有。总习惯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胡思乱想。9月份父亲病重,加深了我对生活、生命的恐慌,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去面对无力承担的一切,怎么面对生命的虚无与缥缈。我试图通过阅读的方式,去寻找答案和力量。所以,那一年也是我疯狂看书的一年。在那一年,我把周国平、毕淑敏、龙应台、史铁生、林清玄、刘墉等作家的大量作品搬回了家,一本本的读。倘若不是因为读书在多数人眼里不是坏事,我一定会被认为是重症患者。

  至今,我仍旧道不明他们的文字究竟带给了我什么,但我坚挺的活着,越来越少的烦恼困扰我,越来越明白“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正因如此,我愿意向更多的朋友推荐这些书,它们或许不是灵丹妙药,看了后便可让你药到病除。但的确如三毛所言,“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二):关注你生命的状态

  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我想对于阅读来说,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它的意义。

  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认识周国平,不知道他的任何一本书,也不知道他那一大堆的事业头衔,被这本书吸引,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愿生命从容,简简单单的五个字,组合起来却很有意境,让人读起来也会感觉平和,一直以来是个喜欢跟着感觉走的人,所以因为这独特美好的感觉,我得以邂逅这位人生的导师——周国平先生。

  我不知道别人评价一本好书,或是一位好的作家的标准是什么,于我而言,一本好书和一个好的作家的判定标准是简单而又严苛的。简单来说只要是书里的内容感动了我,书写的作者是真诚而悲悯的,那么这便是好的书籍好的作者。严苛来说我认为一个作者一本书籍要足以引领一代人的思想,改变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世界观,那么这才能算是好的书籍好的作者。在当今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这两条标准很多时候是并不能完全重合的,快餐式书籍的出现以及娱乐八卦文章的丛生,在一堆书籍里能真正称得上好的书籍的是不多的。

  所以很庆幸能够读到周国平先生的书籍,都说人如其人,虽然百度上面他并不是一个长相俊朗的先生,但是读他的文字,感受他平和宽厚的人生哲学,却让人如沐春风,想必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在生活中定是位儒雅温润的男子,所以才能写出那般通透的文字来。

  对于生命的状态他写道:你真正爱你的生命,就要照看好它,让它有一个好的状态,一个人太看重外在的功利,就会顾不上照看自己的生命,对它的状态忽略乃至麻木。生命不应该是用来获取别的东西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你所做的一切,其价值归根到底要根据对你的生命状态的作用之好坏来评判。因此,对于生命本身的状态的关注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你要关注你自己的喜怒哀乐,从你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关注你的状态,快乐还是悲哀?从容还是疲惫?

  对于生命的快乐他说: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是生命古老而又永恒的需要。比如健康,是享受生命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所以说生命的快乐即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也就是说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宁静的灵魂,你就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

  对于成功他说: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有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在任何情况下你才会感到充实和踏实。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也才能感受到不掺杂任何功利的成功之喜。

  对于孩子的教育,周国平先生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说:孩子的未来是父母所决定不了的,孩子的未来,一半握在上帝手里,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即他面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做父母的如果真爱孩子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说的具体点就是,第一,要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亲情的温暖,第二,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长,第三,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给孩子一个准备好的未来,而是使孩子自己去争取幸福,承受人生中的苦难。

  我想这样的观念对于现在大多数功利心比较重的父母来说是完全难以理解的一种心态,看到身边有很多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被学业的压力和各种补习班压得死气沉沉完全没有了孩子本应有的生气与童真,或许当今的教育制度和家长们的应试心理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我们的孩子,他们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

  最后借用编辑写在书后的一句话,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的一段话来作为结尾:世界再喧嚣,愿你我都能抱有一颗安静的心,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这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三):喧嚣中与心灵的安静相遇

  在这个每天都有头条,每天都有各色事情抢着发生的时代,更多的人开始想念“静静”,虽然班里没有带“静”字的女孩,很多男同学却都在同学圈里大声表白,他们最喜欢的就是“静静”。

  可是,“静静”却犹如那个不存在的女孩般,总是让人无法企及,要么是周围环境的噪音太大,要么就是心里的焦躁太多,想要静静真的很难。

  正因如此,周国平老师的文字才弥足珍贵,是因为他文字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底蕴吧,还可能跟他自身的性格和人生阅历有关,他对自己生活方式的笃定、对自己喜好的坚持皆来自于他对自己的清楚认知,而这种自知的智慧使得他的文字也变得坚定从容。

  他不紧不慢地表达着自己对生活、幸福、孤独、婚姻爱情、教育、朋友和家的种种感悟,而日渐积累的哲学内涵让他的思考几近终极,浅显易懂的字句里总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每每读到,总会让人豁然开朗,读他的文字,能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一方宁静,在宁静中,仿若有一个智者在引导着你与另一个自己相遇。

  《愿生命从容》这本书收录了经过编辑认真的读者调查后甄选的50多篇周国平老师的文章,根据不同主题分为八个章节,中间配有图片,每一张都在描述安静和从容,与整体文章的格调交相呼应,让人在文字中体会风景的心情,在深思后看到自然的风韵。

  其实现在这个时代,不乏以老师自居的人跳出来对我们的人生指手画脚,成功学,营销学,这个学,那个学,个个说得头头是道,人人教你如何成就自己,却很少有人告诉你,你自己是谁?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成功?于是,在一波波的说教中,人们迷失了自己。

  周国平老师或许就是那个能让你透过繁华喧嚣在迷雾中看清自己和人生的真相的人吧,他说,“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看看别人,他有我没有,就焦虑了。其实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这些东西,这样他才会平静,从容。”

  这应该也是他自己能够在充满诱惑、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自我真性情的原因吧,一个研究哲学的人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最终选择了坚守自我,保持纯真,在孜孜不倦的写作中沉醉和满足,在平凡朴实的生活中惬意和安然,与读者倾心互动,与家人朋友共享天伦,这样的人生,虽有坎坷,却也痛快。

  当你厌倦了忙碌想得片刻休憩,当你陷入了迷茫急需寻找方向,周国平用他睿智通透的文字告诉你,在做一切事情之前都要先认清自己,要明白对自己而言什么是应该的,什么又是能够的,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相信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而在认清自己之后对自己的坚持,或许会使你失去一些热闹繁华的东西,但却可能收获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的快乐日子,过上没有焦虑和空虚的幸福生活,而你的生命也会因你的坚持而变得坚定从容。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四):愿只是一个简单的性情中人°

  ——评《愿生命从容》

  文/蓦烟如雪

  看完书,我此时想的不是书的内容,而是那个河北怀来的寄信人,那句“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

  我们都是如此的渺小,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一句话叩问了周国平先生,也震响了我的内心。我们从哭啼而来,却在最单纯的年岁里,越加沉溺于俗世,头衔、身份、名利、财产等等,这些攀附的欲望,渐渐把无名变得虚荣,在这个幸运的星球里,比比皆是名利交换,甚至是争权夺势,我偏偏遇见你,遇见了你的读者。我们没有名字,我们都该是那个性情中人。

  她点拨了周先生的性灵,我何尝不是?

  人活着都该有一个姿态,或慵懒,或随和,而我却喜欢他的人生观,那就是真性情,他说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人生。而没有虚度的人,必然有自己真正的爱好,能活出个味儿来,我们不是要买一个人能称为思想家、科学家,不用长篇大论去探讨人生,可能只是静静的品一杯茶,聊一聊人生,碰一杯小酒,去唯有杜康。

  “我惟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其实我很怕看励志书,抑或者是作者的人生观,其一是他的成功不属于我,其二,他已爬至高处,他的人生早已浮沉许久,那种云淡风轻不是常人可以借鉴。

  故,我很敏感,但我却喜欢这样真性情的周国平。

  想想这世间,很少有人能做到简单,从殷纣王的酒池肉林,到秦始皇的阿房宫,甚至是毫无节制的隋炀帝,其实很多人都可以过得很好,从温饱到肉体,从精神到物质,一个人要比富裕,一定有比你更富的人,舍取是一个大学问,而我却很喜欢他的态度,因为看清了物质的快乐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满足过简单生活的人,什么的疆域是更宽阔的。

  当然理想是灵魂生活的寄托,我们需要的不是麻木的简单,而是内心存有灵魂,能对美有所憧憬且去爱自己,去做一个真实平凡的自己,去独立,去和自己做朋友,因为这样才是更高的自我。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依附在别人生活上的寄居者,如果没有被承认,他们就像行尸走肉,可我喜欢靠自己的本事去行走的人,因为可以不必去经营这样繁琐的人际关系,但这样的人在职场里,容易被淘汰,所以,周先生的态度适合去深山,也林野,却不适宜都市,他的处事态度,有好有劣,但我依旧喜欢这等随性。

  我记得有问卷调查说,一半以上的父母是反对孩子去恋爱的,而周国平先生却是反其道而行的人,他支持大学生恋爱,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相互促进,互相激励,激励精神的向上、求知的努力和创造的冲动。

  我记得这样态度文笔的人,除了周先生,还有冯唐和王朔,他们都很随意,是一匹放荡不羁的野马,我喜欢他坦承在上大学里,看到美女就觉得世界很美好,一个六十年代的人,多少在过去是封死的,不许恋爱,连握个手都不行。我想,可能越是得不到,越对那种美超越了渴望,但我支持这种渴望,恋爱没有错,错的是自己选择了超前。

  我尚未做母亲,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感受那种爱,从出生,到初为人父,从孩子突然的离世等等,“没有孩子的时候这个本能是睡着的,一旦有了孩子,这个本能就苏醒了。”那个时候他们幸福了,而这种人性根底的东西,支撑了每一个富有抑或者贫穷人的快乐。

  你瞧,幸福多简单。

  幸福有的时候很抽象,就像他说,幸福属于天国,而快乐才属于人间。我们改变不了命运,可这个世界没有人拒绝幸福,哪怕它平凡,微小。

  “我爱人世的不幸胜过爱天堂的幸福。我爱我的不幸胜过爱他人的幸福。”

  我想这抑或许就是岁月淘洗出的真谛吧,幸福的远近都是自我的衡量,成功不是人世价值的标准,更重要的是真性情,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这是一本处世之道,一本寻真之书,我们要做的不是多成功,而是怎么去做一个人,懂得去自尊自爱,懂得承受压力负累,甚至是能配得上命运赐予的人。

  孤独是爱最意味深长的赠品,是黑暗中并肩行走,我们安静的行走于喧嚣,我们相互去寻找爱的呼唤,我们都是自由人,我们不被束缚……

  故,在一个失去了记忆的城市了,并不存在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居民都只是无家可归的外乡人,我们都在找寻灵魂的栖息地,找寻那一抹从容。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五):好好照看自己的生命

  文/夏丽柠

  在我读过的作家里,竟然缺少一位作家的名字:周国平。这是一件令我即沮丧又兴奋的事情。沮丧之说,源于周国平是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研究者,未读过他的作品当然属于孤陋读者。兴奋之辞,有赖于唯时未晚,现在捧起这本《愿生命从容》倒是颇具期待的心情。

  周国平出版过许多本散文集、随笔集、诗集和译作,本书是他的作品精选集。全书共分八章,经过编辑的精心挑选,从活着的自由,讲到幸福的能力,再从孤独人生谈到爱情婚姻,有关孩子新生、老友故去,还有生命的思索以及归乡的愁绪,所选的文章基本代表了作者思考的精髓。周国平在自序里说,“愿生命从容---我认为,这个标题概括了本书所选文章的主旨。你真正爱你的生命,就要照看好它,让它有一个好的状态”。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让生命久长,让人生丰富,让生活精彩,这类道理仿佛人人都懂得,可又做得不太好。周国平的书或许是一轮太阳,把你的时空照得通红; 或许是一枚月亮,给你的迷惘点亮月光; 或许是一颗星星,为你的失意点缀明亮。可不管这本书是什么,里面所讲的都关乎你的生活,也许说得对或是错,但提醒你对人生问题展开思考是这本书最正的能量。

  我觉得周国平是“反物欲”的,他像自己的“格朗台”般控制欲望。他说,“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所谓简单是减少肉身对物质的依赖,而在无限的精神世界里找寻自我。美学大师蒋勋所说的“内身供养”和“肉身觉醒”也是为了消除身体的极度欲求,这也等同于瑜珈禅师的理念:身自由才能心自由。物质与精神,是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当我们精神丰盈的时候,我们才能“更愿意做我自己”,才能获得更多“享受生命的快乐”。

  周国平在《童心》里说了特别触动我心的话,“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变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当我们像孩子一样面对世界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在世界眨眼之前,迫切地去寻找各种美?自然美,人性美和心灵美,它们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我觉得周国平的“杂感”比大块文章写得好。第二章《幸福是一种能力》里便收录了几段杂感,特别有趣。那些小片断仿佛就在我们的一转念之间。他说在人行斑马线,是考验一个人是否有灵魂的好机会。那些不顾过路人疾驶而过的人,一定是没有灵魂的驾驶员。人生是一道风景线,我们是生命的旅人。在人生那些抉择的关键路口啊,我们有义务提醒自己慢一点慢一点,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获得不枉此生的幸福感。

  我相信周国平是一个特别会爱也特别能爱的人。不可否认,爱是一种能力。由于婚姻而形成的家庭,是近代社会的一个管理单位。就在全世界的同性恋为美国承认同性婚姻而狂挥彩虹旗的时候,同时有一种声音在说:别为平权那么高兴,你们是社会机制的一部分,你们的家庭必须纳入社会的管理体系当中。

  我们当然无法准确地定义婚姻是什么?至少周国平提醒说,“爱情是理想的,婚姻是现实的”。我们就是要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中安身立命。尽管周国平认为,婚姻的本质是爱上加爱,可他仍然说,“好的婚姻是人间,坏的婚姻是地狱。别想在婚姻中寻找天堂”。难道爱上加爱还不是天堂吗?飞人刘翔的闪结闪离,令网友们戏称“80后都是离婚狂”。但是如果依周国平的观点:我们两人都变傻了,这是我们婚姻美满的可靠标志。”为了一个姑娘或者小伙子,你愿意为爱傻一辈子吗?我觉得书中有关爱情与两性关系的内容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我终于读过了周国平,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他是一位好的人生导师,引领读者略过了好多人生风景。不过,人生是自己的,我们在合上书之后的人生里,还是应该考虑一下如何“好好照看自己的生命”!

  转载请豆邮联系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六):归根到底,我更愿意是我自己

  文/惊蛰小白

  最近不知为什么,心态忽然变得很急很燥,二十几岁的青春,我放眼望去,居然只剩下加班和穷。看到别人走在前面,想要追上去,就愈加焦急。于是,人变得急进,不管是不是自己要的就赶着往前走,却进一步就会退两步。欲速则不达,可怕。

  手边有本《愿生命从容》,周国平老师写的,很安静的书。有时候,我们读书写字,无非是想把自己关起来,沉下心,慢慢感受时间带来的馈赠,提醒自己不要被眼前的节奏和烦恼蒙住眼。

  这样的文字,不是快餐文化里博人一笑的段子或鸡汤,看过就算了。因为周国平老师本身是研究哲学的,所以他的文字富有哲思,需要去理解,去思考,去追着文章里的逻辑跑。否则,通篇草草读下来,会觉得自己像是做读高中时代的阅读理解,无从下手,更别说提炼什么观点了。

  往深了说,周国平老师的文字里有哲学形而上的概念,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讨论,还有对其他文学作品,比如对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的哲学性剖析等等。我们虽然身处唯物主义的世界,但唯心的力量自有其强大之处,如果不对哲学有些基础认识,读起来会显得有一些费解,或者说,在被文字感染的同时,少了独立思考的空间。

  当然,这本书里周老师讲的不是什么深奥哲理,而是寻常道理,一种秉持真性情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取向,一种趋于平和温柔从容的生活态度。

  他的语言是不犀利的,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表达,他把对构建更高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自由和自我的执着,对孤独和爱的赞美,对孩子和教育的想法……都一点点讲给我们听,与我们探讨生命里的花火和处世的智慧,正如他在文中说的,这是“慧心”。

  我认为,这是一种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状态。追崇灵魂的自由和精神世界的丰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着重于对人性内在的挖掘,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感召,促使人去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收获美好与幸福。同时,又不完全否定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客观现实有清醒而冷静的认知。

  这就像一个大世界和小世界的区别,我们在小世界里享受一种丰富的安静,孤独的,但不是孤僻;我们在大世界里认真感受生活,但也不必刻意融入,汲汲营营。“凡人群聚集之处,必有孤独。我怀着我的孤独,离开人群,来到郊外。我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原来,孤独也是一种爱。”

  文字是有空间的,尤其是好的文字。它给人以愉悦的孤独感,构架出沉静的空间,供自己与自己对话,自己与自己辩驳。我们或许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一定知道不要什么,照着这样的性情秉性走下去,也是不会空虚贫乏的。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即便人生是一趟没有目的的旅行,即便旅途中我们总是心不在焉而又身不由己,但浮华三千,不妨取一瓢清静来饮,欲利缠身,仍可执本心啐啄同机。

  因为,“归根到底,我更愿意是我自己。”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七):经历岁月的光景,才有淡然自若的心胸

  经历岁月的光景,才有淡然自若的心胸

  读《愿生命从容》/by烟波浩渺1980

  对于周国平的了解开始于他对《小王子》推崇,他认为小王子是适合所有人读的哲理童话。周国平为《小王子》做的序言更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他把对这本书的喜欢和对作者的敬意统统包含在内,并且向所有人分享读书的乐趣。

  “正因为你在你的玫瑰身上花费了时间,这才使她变得如此名贵。”

  本书的推荐语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经典、最值得收藏的周国平散文精选集。收录豆瓣、人人、百度、新浪、网易、腾讯等亿万网友感动和推荐最多的篇目,横跨周国平三十载创作经典。有一部分文字就在网络中看到过,不知道那时怎么读的,觉得写的不错,也不知道作者是谁。当拿到这本书再读一次,是一种熟悉、喜欢的感觉,话说三遍讨人厌,书读三遍不嫌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每读一次都会有一次不同的认知。在这个篇章中我最喜欢“伍 // 孩子,是坠落人间的天使”,周国平写到自己的女儿时,慈父一般模样着实令人羡慕,而且跟很多父母的对孩子的认识有很多共鸣,那时的周国平不再是一个作家、一个名人,而是女儿的小跟班、小秘书、小粉丝,他忠实的记录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像是做手帐一般把孩子身上的发光点描绘出来,每篇都是一个幽默的段子,同时在如何做父母系列中,写出的思考让读者思考颇多。看人间事,思考教育事是所有为人父母都改深思的问题。

  周国平说,我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我是为自己写作,所思所写大多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实话。读者的反馈表明,许多人与我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所以发生了共鸣,我对此感到欣慰。

  我经常在想自己酷爱阅读的原因,即使走在路上也会自动搜索可读的内容,在家手握书本,在路上看电子书,浩如烟海的文字,我们早就陷入无法挣脱,却还甘之若饴,九死不悔。看动心动,慰藉的是自己的心。从书中、文字中获得是从别处不能得到的平静感,为内心编织一件可温暖自己的暖衣。有多少作家就有成倍数增长的读者,写作不已,阅读不停,每当遭遇困境中,能救赎自我的也只有这些如海般的文字组合,坚强的心也是由这些组合一点点累积铸就。周国平的文字很像是一位老师循循善诱,更像是一位长者笃定深思,更像是一位父亲充满了对女儿的爱。同时他也是一个世俗之人,当有的学生受其文章感染变得越来越优秀,他也会高兴的转发评论和回复。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自己性格的作家,笔耕不辍,新文、新的思考时常浮出水面。无论你喜不喜欢,他都在那里写着、思考着、经历着。

  2015年8月3日星期一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八):孩子,你慢点走

  一打开包裹,看到这蓝蓝的封面,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广阔地蓝天之下,浩瀚的大海,两只白鸥在自由的飞翔着。有种海阔任鸟飞,世界如此大,我想去看看的从容淡定之感。

  这本书的编选非常的有意思,既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出版社的编辑,而是通过投票的形式以及网友感动和推荐的篇目选取的,这是一个作者的选择。有点类似海选投票的结果,是大众的一个选择,所以可读性也强。这本书编排了作者从各个方面中对生活的渗入。讨论生活的简单,无非就是怀着善良,丰富,高贵的一颗心去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把握。孤独是世界赠予我们的赠品,而爱情往往是充满理想,婚姻却是现实的。不过给我最深的体会应该属于第五章,孩子,是坠落人间的天使。

  这几天,一直在忙于暑期中小学的辅导班的事,好像对于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深有感触。虽然自己现在还未有孩子,但是跟家长的接触却是非常的多,在这期间也碰到了形形色色的家长。有的家长显得非常的明智,开明,而反观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却是如此的心急。就像昨晚过来的一位家长,平常在下课之后参加作业托管班之类的,可是,就因为一次的期末考试没考好,所以就决定换过一家作业的托管,跟我说好好看管,显得非常的心急,差不多急得哭了。这时时刻刻让我觉得应试体制之下的失败。真的,一个孩子的成长还有很多,不需要因为一次考试的过失去怪罪于任何人。更应该跟孩子好好去交流,给她们一片自由的天空,放飞她们的翅膀。就像周国平老师所说的那样,顺其自然,让其自由的成长,快乐地战胜应试体制。孩子地童年是如此地珍贵,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地童年。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地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所以,给孩子一个美好地童年,给孩子一片天空。

  一直坚信,兴趣是最好地老师。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去做某事,单单凭着父母方面,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去压抑着,我觉得孩子不会认真去做好这件事的,也做不好。因为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就像周国平老师在教他的女儿啾啾时,在自然而然之中,潜移默化之中教孩子。还有那个写给周国平老师信的那个女孩,在读书这条路上,总有一些人看着不努力,最后却得到人家意想不到的结果,我想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生命,本来就是再从容之中度过,不管中间活得多么的精彩,最后还是归于平静之中。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九):心静自然凉

  读周国平先生的文章是在几年前的报纸上,至今我还保存在笔记本中。时不时地翻看一番,有时会在这简简单单的话语中,使本来烦躁的心情,安静下来,从容地面对一切。

  《愿生命从容》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周国平的59篇文章,分成八辑,囊括了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和安静,在炎热的夏天,它让我心静而自然凉。

  孤独,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长期的状态。当我没读到他对孤独的态度之前,我总是觉得孤独是一种病,心灵的寂寞,不喜欢热闹,没有人的陪伴,都造成了我现在有点孤僻的性格。有一天晚上,我独自出去买东西,在城市喧嚣的霓虹灯光下,我闻到了一丝丝的凄凉,看着成帮结伙的人们,我会有想哭的感觉。是他解救了我,他说,“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这句话,让我孤独的心中充满了一些光亮,原来孤独是人自有的,不是说,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存在的。书中说拥有孤独也是一种能力。而我真的有这种能力,它能让我一个人独处,虽然有些寂寞,但是能够独处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在爸爸骑行的一天里,我会在家里享受一种“耍赖”的心情,把所有的东西一堆,然后听着小曲,和我狗一起玩玩,这种独处给我带来的无比的快乐。

  在书中的第六辑《即使脸上有疤痕,活着也是美好的》中,我看到了周国平对人、对生命的从容,在《受伤记》中讲述了他的经历,他从容地放过了撞伤他的人,而他本人却因为手术在脸上留下了疤痕,可是他说,“即使脸上有疤痕,活着也是美好的”。是啊,无论什么样子,即使活着,就要从容而淡定,对喜欢的事物保持一颗美好的心灵。

  读完他的这本散文集后,觉得我的生命又一次可以富有彩色,虽然不会像普通人那样拥有着整个灿烂的人生,虽然很孤独,但是我依然拥有着半个富有颜色的天空,我有爸爸,我有我家狗,一直陪伴着我。我还会慢慢寻找另外半个颜色的天空,也许他们会藏在旅行中,等待着我的发掘,等待着我去拥有他们。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十):生命的虚无与缥缈

  2012年,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年份。那一年我大学毕业,除了对未来的种种期许,几乎一无所有。总习惯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胡思乱想。9月份父亲病重,加深了我对生活、生命的恐慌,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去面对无力承担的一切,怎么面对生命的虚无与缥缈。我试图通过阅读的方式,去寻找答案和力量。所以,那一年也是我疯狂看书的一年。在那一年,我把周国平、毕淑敏、龙应台、史铁生、林清玄、刘墉等作家的大量作品搬回了家,一本本的读。倘若不是因为读书在多数人眼里不是坏事,我一定会被认为是重症患者。

  至今,我仍旧道不明他们的文字究竟带给了我什么,但我坚挺的活着,越来越少的烦恼困扰我,越来越明白“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正因如此,我愿意向更多的朋友推荐这些书,它们或许不是灵丹妙药,看了后便可让你药到病除。但的确如三毛所言,“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