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冥想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31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冥想读后感10篇

  《冥想》是一本由[美]爱德华•维尔容(Edward Viljoe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冥想》读后感(一):评论冥想

  冥想是自己很想很想做的一件事情,关掉手机电脑,没有网络,没有其他人,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去想一想。

  现实生活太过烦累,根本有时间去做这件事情,而且还是看似很简单,大家都能做到的一件事情。

  记得最初有这个想法时候,是在念大学,一个很好的朋友在美国读书,他在放假的时候(在美国),在所有的社交平台上留言说,这一周是时间不会开手机,不会接受任何人的消息,而且他一个人很好,不用担心,因为他要用这一周时间好好的静静去想一想。当时的我并不理解,也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想到他却坚持下来啦。后来,我问他的感受的时候,他说很好,你也可以试一试。

  最近的一次尝试,还是去做瑜伽,因为之前并没有做过,以为就是大家很静的跟着老师学习做一些动作,会让我们进入一个很安静的状态,可以想一些事情,最好什么都能不想。现实情况根本就不一样房间里面很多的热,很热也很嘈杂,有的时候还需要和另一个人搭档完成一些动作,真是让我感觉烦躁,之后也没有再坚持下去。

  最近看到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什么是心静自然凉。我们心思和神体都已经惯性的以为所有的情况都应该是这样的,于是就一直这样做着。

  很所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的那样,需要自己去思考,去创新。

  冥想就是一件很需要你去认真思考的事情。也许,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事情你并不能认同,或者即认为,你根本就做不到,那你真的有想过要去做一些事情吗?比如,真的想下来,好好想一想。

  什么都可以,只要你愿意。

  或许你也已经用了自己的一些办法去做过一些尝试了,或许这些尝试你觉得并不如意,所以觉得这件事情并不可行

  冥想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生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结果取决于你的态度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冥想的世界,来看看这里面都会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吧。

  《冥想》读后感(二):《冥想》催人冥想

  《冥想》催人冥想

  莫言曾有言,心静时,过往纠缠都可以搁置在一边晾晒,而你独享此刻宁静光阴柴静说过,睁大双眼凝视身处的这个世界,在沉默中静观天地的大美。

  最常用权威的冥想方法,瞬间感受静默:“生活无处不冥想”,静坐是首选,当然,还有很多方式可以冥想。冥想的结果是永久性的。让冥想在生活中就能进行普遍化、生活化。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也是好的。席卷欧美的静心方法,原书销量100万册。激发内心力量、感受宁静的古老法宝

  《冥想》让人学会了不回避令人害怕的想法,不拒绝与自己观点相左的理念竭尽全力与这个世界和睦相处。冥想让人产生一种解脱的感觉,一种与生命同在的力量。这样你就不必依赖他人的证据了解冥想是什么、冥想应怎么做。你一生中唯一的责任就是忠实于自己。忠实于其他人或事不仅不可能,而且还会被打上虚情假意的弥赛亚的烙印。乃至生活中的一切心情的小起伏都能够得到。

  《冥想》读后感(三):灵修――当西方的冥想遇到东方的静坐

  在中国,不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儒家理学,对于“静坐”这门功夫都非常重视,认为这是直达内心根源的唯一捷径

  如晚清名臣曾国藩,早年就因为性情急躁浮夸毛病遍身,后师从理学大家唐鉴而习得“静功”,每日练习,于静中反躬自身,日久时长毛病渐除,其中道理是入静后人思虑空明,易引发出智慧,而人在这一状态中对事对物都有清晰而明确的认识

  美国人爱德华•维尔容著作的《冥想》,便是一本教导西方“静坐”的书,书的内容不仅仅在于教导人们认识冥想的重要价值,更将他自己学习冥想和从中体验到的感受作为本书基础,展开了一段对内心潜力开发演示。

  静坐,它所针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古人独有,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迅速发展,人们所面对的信息也越来越庞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心灵堵塞而无法及时疏通的时候,就会衍生出不同烦恼,让人无法以愉悦的心情去面对生活,从而让人觉得负担累累。

  维尔容不仅在《冥想》中详细介绍了这种灵性修行的方法,还很细致提醒了在修行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他在书中就说到自身在修行过程中无法体验到其它同学描述的那些状态,这令他觉得非常不安。直到另一位同学对这一状态提出疑问时,他才放下心来,原来修行途中自己并不孤单

  在西方国家,冥想被视为进入心灵的一种方法,而冥想的作用其实和中国的静坐有着同样的目的――减少烦恼和开发智慧。较之东方人对于玄学的理解,学为打坐是佛道的修行,于常人没有直接的关系西方人对冥想的认知就更为明确,也更适合西方人直观思想态度――激发内心的潜力。

  作者以《薄伽梵歌》作为修行的向导,这部印度教的圣典本身就有着深厚宗教色彩,而宗教本身就是针对心灵的起始和终极进行探讨。

  在书的第一章“冥想的力量”就对这其中的宗教性进行了必要性的认识,如书中指出要“利他、学习、奉献、报偿、祈祷”,作者指出这些都是进入冥想的必要过程,如果缺失了这些因素,那么冥想便会在某一个阶段停滞不前。这些宗教因素是否真正的对人的冥想有帮助呢,答案绝对肯定的。

  佛教认为,利他是善,利己是恶,利他的行为所带来的回报是内心的愉悦,而轻松的心情更易让人安静,而人在烦恼的状态则是急躁不安,无法进入冥想的状态。而其它的学习与奉献,这些在佛教之中亦有提倡,只是用了不同的名称,如“闻思修”、“布施”、“感恩”、“观想”,而这一切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人减少烦恼,更易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而这个静,又是引发内心潜力的途径

  尽管冥想与静坐的作用是一样的,但因为终极目标差异,在程度上也有着一定的区别,而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将“利他”等几个因素提列在案的原因,只有越彻底和持久的入静,才能收获更大的回报。

  如佛教的禅,禅的真实面貌是保持在觉醒之中,而非常人所理解那种带有玄妙感觉的东西,禅就是梵文“禅那”,翻译过来就是“静虑”的意思,而这恰恰又是冥想与静坐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让心灵极其专注并保持其中,而这也正是维尔容这本《冥想》所告诉人们的――通过对集中注意力训练,达到专注的统一性。而这个方法,在苹果教主乔布斯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因为乔帮主就是禅宗弟子,通过静坐修行也提高自身的智慧――专注力。

  而静坐,在禅宗里认为是枯坐,不够活泼,无法真正的面对外境所带来的干扰,这又与书中所说的各种训练方法是一致的,因为禅是时刻保持觉醒状态,而维尔容在书中也提到要时刻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冥想,这样做的目的也正是让人时刻保持着注意高度集中的专注。

  或许会有人认为既然冥想与禅宗如此相似,那为什么禅宗不肯轻易示人,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玄幻感,其实这个问题就直接引导读者回到了这本书的最初“你只需要充满学习的欲望,并愿意去尝试”,而这种愿意学习和尝试,需要人对这门知识的认同,而在宗教就体现在“皈依”上了,只有真心想学习的人,才会深入其中为之付出,而禅宗号称接引上上人选法门,自然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他人的好奇心上。

  事实上冥想和静坐是否真有能给人带来改变,是否能真正的体会到体内有灵性力量的存在,17世纪欧洲哲学巨匠笛卡尔的传世名言――我思故我在,大意为当我思考或怀疑的时候我就已经存在,所以人类无法否认“我”的存在,而这在书中作者在冥想过程中觉察到两个“我”的出现便是很好的证明

  如果想要体会冥想所带来的灵性的觉醒,不妨按书中的步骤要求去尝试一番,毕竟实践检测真理的唯一标准

  《冥想》读后感(四):“心智宁静”冥想和正念冥想的不同

  《silence your mind》一书作者Ramesh Manocha是冥想研究临床实践的专家。他用一本经典著作中的故事诠释“心智宁静”冥想和正念冥想两者之间的区别。这是小编所读过,讲得最深入浅出的。推荐给大家,现摘译如下

  出于某种原因,我们的年轻人越来越难控制他们的心智和情绪内容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一本标志性的书,莫里斯·桑达克所撰写的《野兽家园》。这本书自从1963年出版以来已售出19万册,出了两个动画,一个歌剧和一个长篇电影,这本书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在集体心灵层面引发了共鸣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年轻男孩叫麦克斯,有一天他不守规矩,被限制在自己的房间,没有吃晚饭,心情很糟糕。他想像自己到一个岛上,在那里他遇到一个巨型怪兽动物园。一开始他被吓到了,但后来他用自己怒视的力量驯服了怪兽。怪兽们认识到了他的力量后,拜他为王。他们如哥们般,像很有自信的怪兽那样在岛屿上漫步。故事高潮是麦克斯组织了另一个聚会,充满了粗野行为,即臭名昭著的‘狂野喧嚣’。

  怪兽疯狂的跳舞和欢腾,周围的狂暴之火不断升腾。空气中弥散着一种模糊暴力威胁 - 甚至自相残杀 - 怪物们在狂野的舞蹈中下探其本性之深处。麦克斯敏锐观察着他们,然后,出乎意料的将它们打发回去睡觉。那些巨大的、毛茸茸的可怕怪物乖乖地服从。怪物们睡着了,在这寂静中,麦克斯意识到他其实渴望高层的感觉 - 爱 - 并决定回家。怪物试图让他留下来,但麦克斯知道,掌控了这些野兽后,他接下来的使命是与他的家人和所爱的人相伴。

  在许多方面,这故事说明了每一个年轻的人必须经历旅程。为了成熟,他们必须认识、控制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和情绪。野性的思想和感受---实际上是野性的头脑---是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的一群怪兽,如果听之任之,他们将开心的地毁掉我们。出于某种原因,我们的年轻人集体意识中的“狂野分子”正步步陷入了前所未有狂热,但是控制他们,送他们上床睡觉的能力却已经大大减弱。

  发展出对我们的心智、情绪内容和内心世界的自我掌控力,正是冥想的目的。心智宁静的体验同桑达克书中的关键时刻没什么两样——麦克斯命令怪兽安静下来,从而治住了这些难以驾驭的野兽。他学会了维护自己对它们的彻底控制,让他们平静,甚至睡觉。以同样的方式,当我们被一个消极的感觉或思想,如焦虑、不安全感怨恨、淹没时,或我们可能对某些负面情绪或想法无法释怀时,冥想的初步效用就是降低负面想法的音量,减少狂野舞蹈的强度。然后,稍加练习,我们将学会消除这些想法和感受,而不仅仅是打压他们。

  我们可以用这个比喻来理解头脑的本质以及正念和心智宁静的差异。当麦克斯被怪物吓倒,之后跟他们一起玩耍,他既不是正念,也不是头脑空灵。他跟多数人一样:沉浸在并屈从与自己的幻想,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拿这些思维情感来自娱自乐。当他坐在看那些野性的家伙舞蹈耍乐,但他试图不让自己涉足,这时,他运用的是正念。当他命令他们安静并将它们打发上床,他已经达到了心智宁静的冥想状态,并因此可以在他的意识中创造一个空间让更高尚的情绪更自由的涌现,如对家庭的爱。

  《冥想》读后感(五):压力与冥想

  人的一生,大概总是会被一些东西纠缠的了,少年时候是学业青春时候是思念工作后,则多是压力。

  总体来说,我们会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一旦拥有后患无穷。现代医学证明,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肌体患病。可,生活在现代,压力往往会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人们,很难甩掉,为之奈何?

  世上有很多应对压力的方法,比如推移时间遗忘法、自信自主激励法、更新环境自我调节法等等,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更为专业心理医生作为压力的疏导口,而在拜读了Edward Viljoen作品之后,我终是找到了另一种解压方法:冥想。

  拜读Edward Viljoen作品机会纯属偶然,这是一种基于我浮躁了20余年终才明白的需要,想到达浮躁对面的冷静,如何踏上它?我想,指路人很重要,左右权衡,选择了《冥想》,看罢却忽然感觉,原来所谓浮躁,不正是源于不成熟与渴望成长带来的压力么?至于对抗压力,最有效的心理技能之一便是冥想。它能集中我们的注意力,把我们的思维轻而易举地从一件事转入另一件事,更有力地控制我们的思维过程。

  冥想的感觉是什么?Edward Viljoen的描述是:“你可以感受到每个曾经的念头,每一份空气中的动与静,当我可以平静下来、敢于挑战时,它们就是可能暴露出某些隐藏的意义。在冥想的帮助下,我关注当下,而不是逃入想象中的未来,或者逃离过去。冥想让我定期去重新认识此时此地的自己。“

  怎样开始冥想?如书所述,从简而言:关上一切电子设备,外界纷扰于我无关,轻闭双眼。你可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一座山?一片云?又或者,什么都可以不要有?

  冥想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的过程,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这份寂静,才是真正的冥想,因为冥想者已经“无我“,心也已经空了,压力,自然也不再有。

  25分钟的正念冥想,只需连续三天就能缓解心理压力。这项实验研究报告多年前就刊登在了《心理神经内分泌学》上,为什么不趁早试试呢?如果压力迟早会来找你。

  在冥想周明过程中不断询问,你会发现,无论你的问题是什么,都会找到答案。这,便是冥想之于解压(乃至其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冥想会成为你的习惯,那么,恭喜: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会变成你的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它们会变成你的命运。

  《冥想》读后感(六):与自己对话的绝佳方式

  对于冥想,熟悉又陌生,于是我简单粗暴的打开了百度,敲出这两个字,强大的度娘给了我答案:

  冥想,英文是meditation,是瑜伽中最珍贵的一项技法,是实现入定的途径。一切真实的瑜伽冥想术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一名习瑜伽者通过瑜伽冥想来制服心灵(心思意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The Original Cause万源之源)直接沟通。瑜伽冥想的真义是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西方对冥想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使其告别过去晦涩神化的背景,通过简单的练习,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看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我深深的劝说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技能。 于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我打开了这本书,开始了阅读。之前也接触了解过一些关于冥想的零碎知识,像是瑜伽中的放松修习术,像是佛家的打坐,道家的参禅,只是纯正的西式冥想还没有过了解。

  这本书的逻辑很清晰,实用性也很强,外国人一般都这样,不会太多的赘述关于定义啊,原因啊什么的。第二章开始就进入了主题,教你如何开始。然后逐章节展开,基本上是讲述了整个冥想的过程,然后作者很细心的考虑到了你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不是会焦躁不安,有没有突发情况等等。

  等到最后一章,开始点题,告诉作者,我能从中获得什么。这个时候,像我这样乖乖的读者,一般已经跟着作者进行了几次不专业的冥想,肯定会有所感悟。加上作者的点播,一定能更好的生化自己的所思所想。

  只要一个人仍然是受到物质自然界的三种状态即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的支配,他就不是自由的——还没有从物质欲念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要从物质欲念中解脱出来,他就必须超脱自然界这三种状态的影响。每一个人都被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所蒙蔽着。可是,在任何特定时刻这三者中总有一种占着主要地位。一个人要超越所有这三种状态,就必须首先基本上坚守住善良状态,而不是依附愚昧无知或激情状态,原因在于善良状态正是摆脱这三种状态的出发点。在获得解脱之后,无论愚昧无知、激情或善良三者哪一种活跃起来,人都始终不为所动。

  《冥想》读后感(七):冥想练习的法宝 ——读《冥想》

  瑜伽练习中接触过冥想,介绍的相对比较简略。关于如何练习冥想,印象比较深的比如想象一幅优美的景象来进行,我自己的体验是闭上眼睛,优美的景象不是出不来,就是画面比较混乱,很难静下心来。最终冥想练习根本进行不下去。

  平常心绪烦躁的时候,发火抱怨,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很多不快;或者忧虑、恐惧导致失眠。因此格外渴望获得心灵的宁静,也为此不懈地努力,比如读书等。

  读了《冥想》,我发现我找到比读书更为直接和有效的办法了。本书让我认识到冥想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直接面对自己的精神生活,以直觉来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真正获得心灵宁静。我也要像书中作者倡导的那样坚持冥想练习。

  本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作者用整本书来讲冥想的重要作用和练习方法,而且更在于作者是通过切身修行冥想的体验,用过来人的视角,来介绍诸多的练习方法,并且告诫我们练习时需要格外注意的点,帮助我们走出练习中的误区和困境。重要的观点或者部分都是蓝色字体,一目了然。这些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特别重要,否则,难以成长,初学者的冥想练习往往不了了之。

  作者告诫我们冥想练习时要格外注意一些方面。比如:

  1、开始时,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顺其自然,对结果不过分期待。

  冥想和做任何事情一样,一开始总是要付出,慢慢才会有变化。如果抱着目的练习,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倒不如顺其自然,仅仅是每天坚持十分钟的静坐练习或者重复念一些自己喜欢的诗歌。

  2、再就是不固守一种练习模式,探索属于或者适合自己的练习,而且可以尝试不同的练习。

  作者在每章的“试一试”模块都提供了很多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初学者可以参考这些方法,尝试不同的练习,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自己的练习。

  对我来说,想象优美景象的方法难以成功,数自己呼吸数的方法又枯燥,易走神,而10分钟内多次重复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竹里馆》却能让我由“混乱”、“烦躁”、“热”的状态,进入到“清凉”、“宁静”、“舒适”的状态,呼吸也放缓了。在上面的冥想活动中,我还用了作者提供的写作练习方法。

  3、练习时遇到低潮期或者挫败感,不要害怕,可以让自己暂停一下,或者借助阅读等等喜欢的方法来振奋精神,离开低谷期,再继续冥想练习。

  这和学习的经历有点像,有时候对某课程讨厌的很,根本学不下去了,当下能做的就是合上书本,换换心境,之后会发现完全可以继续学习了。

  4、冥想是多种方式的集合,是一种生活方式。从饮食到关心他人,从感恩到祈祷,这些都是冥想的组成部分。

  看到作者为了让学员体会定期奉献的好处,建议学员坚持捐款的练习,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祖母对门口要饭的乞丐总是很热情地递上一块馒头,我想这种友善的行为也给祖母以及家人带来快乐。尽管现在很多报道说乞讨的多是骗子,让我们一度对待乞丐很冷漠,但是我们还是要对需要帮助的人保留这份爱心,为他人,也是为自己的内心。

  冥想是激发内心力量的古老法宝,而本书是渴望精神修行者练习冥想的有力法宝。

  《冥想》读后感(八):你能和你的心灵和谐相处吗?

  在《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曾经这样向忙得不可开交的米奇发问:“你是否能和自己的心灵和谐相处?”当进入生命的倒计时阶段,莫里教授开始关注心灵最本质的需要。在病榻上的最后一堂课上,他提议让米奇每周二都到墓园去看他,带上食物,放下匆忙而浮躁的生活,静静地与他“交流”,从而收获内心的平和。这样的形式,与《冥想》一书中所提到的内容很为贴合:安静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相处,本身便是冥想的方式之一。

  在读《冥想》的时候,我不禁比照着自己的生活状态,几乎可谓书中所列举的反面教材。作为繁忙都市人的一员,每天面对着被大小事务填得满满的日程表,匆忙赶路,感慨时间飞逝、内心空荡。如作者在书中描述的那类人:“走得太快,日程安排地过于紧密,会导致难以准确地善意地去评价正在发生的事。”忙碌的生活状态,已然蒙昧了心灵的光芒,让人麻木而焦虑。面对这样的人生处境,冥想这种耗时并不太长,操作限制亦不算太大的解决方式,十分因地制宜。

  在《冥想》一书中,作者并没有给出“冥想”的精确定义,而是向我们描绘了一种包含了冥想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冥想便是一种生活。作者援引了经典文献《薄伽梵歌》的一些观点,并进行深发解析,对于冥想的各个阶段进行了探讨,并在每章节末位向读者给出极富可操作性的冥想练习。这更像是一本操作指南与教程,能够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学习冥想的方法,并找到体验修炼的途径。

  学习《冥想》一书的过程,不仅是阅读的过程,同时是体验的过程。按照作者所建议的,我坐在沙发上,关闭了所有的电子设备声响,轻轻闭上眼睛,开始了一场为期10分钟的冥想体验练习。当音乐与话语消失,周身的其他声音便变得格外分明,可以听到厨房中烧菜的生活之音,脑海中浮现了蔬菜翻滚的画面,同时,背后阳台中大自然的声音亦声声入耳,无论是鸟鸣声,还是清风拂过,树叶摇曳的沙沙声,甚至可以勾画出一幅两只小鸟在一片树叶上接吻的浪漫画面。这样的想象与体验十分美妙,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心灵也安静了下来。虽然当我觉得过了很久以后,一看手表,才过了三分多钟。通过这样的体验,我真正理解了作者在书中描述的冥想要素:专注、缓慢、平和。这是一种略带仪式感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内心独处,原来是这样的平静温柔,世界陷入了一种静谧,就如作者所描述的那种境界:“沉默不一定是说你的周遭没有声音或干扰,更有可能说的是不受声音和干扰的能力。沉默包含了一切。”

  有了《冥想》带给我的美好开始,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自己一定会继续练习冥想,直到内心世界真正觉醒,心灵与自我真正和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冥想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