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5-31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精选10篇

  《用细节日子过成诗》是一本由蔡颖卿 / pony 绘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一):无需从生活中逃离

  常常听到有人说,生活太艰难,好想从中逃离一阵。

  蔡女士淡然一笑,说根本不用逃离。世界不断提醒我们“保持自我”有多么重要,可并不需要那么强烈仪式感。在限制中,生活还是有美好可能

  本书的作者蔡颖卿试着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听上去是很朴素道理,只是我们太久不这么做,便成了稀有的态度

  人在一生中不断扮演着各种各样角色。蔡女士从自己的角色出发,身为母亲,那对待子女就要注重教和养;当家庭主妇,就保持好的心情去做家务烹饪美食;开了间餐厅,于是认真谈论是否能带宠物到公共空间;去餐厅享受食物开始在意食客心情作为消费者市场买菜购物,又思考起对待服务人员的态度。这些细枝末节东西,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用蔡女士的话讲,“人不是植物,足跟是活动的,所以就任何人的一生来说,总有一天,我们会转到自己对面的位置上”。如此一来,在不同角色间转换的我们,如果能尽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做好自己角色,同时,能以己体人,换位思考,体谅对方,那么,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戾气会消除许多,个人的生活也会充盈起来。

  在已经出版的书籍以及这本书里,蔡女士一直强调生活的两个方面——“爱的接力”和“美的实作”。身为几个孩子妈妈,在生活上,她不追求物质,却要“讲究”,在教养上,她要以爱言传身教坚持做饭,不常外食,教给孩子要好好吃饭的道理,因为在她心中food as love。对待器物,注重设计感,保持对美的追求,希望能传递给孩子。

  书中有个小故事印象极深。某一年端午,蔡女士的母亲和孩子Pony一起包粽子想象两代人坐在一起,两双相差六十年的手一起在月桃叶、白米与家传的馅料中忙碌,一边有说有笑。我们有多久没有这样坐下来,与家人一起实作谈天?在这样的两代情谊中,教与养蕴藏其间,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静下心看这本书的插图,都是作者的孩子Pony亲手绘制的,她一定是感受到母亲的教育才能如此细查母亲的深情相知

  提倡和传承旧时慢的生活,照现在来看,是种很老派的活法。蔡女士无疑是慢活和传统的守护者。书里字里行间不透露着她的生活观念。对物质和金钱,是要节制,能产生长久效益的花费才值得。做人品格上,她说素直的对待错误。与人相处温柔善良待人,还特意聊了关于吵架的问题。种种的想法使得一个秉承着美好传统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成天想着逃离,要逃到哪里去呢?哪里都是生活啊。既然如此,不妨在平凡生活中体会种种快乐。比如逛菜市场趣味,旅行中品尝一蔬一饭之美,煮一顿饭,拉帘点灯,灯下课子,和长辈相处,极尽体能的劳务,按蔡女士的态度,细碎生活中真的能升起美丽诗意呢!

  古人常说境由心生,一切从心出发。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无需逃离,不如跟随作者,认认真真的活在生活里,在细节中寻找到人生的诗意。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二):诗意的生活仅与你的温柔有关

  前些时候,听高晓松在一档节目里讲起晚清的一位格格,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颠沛流离后成了东北乡下的一位农妇。虽然已经是两鬓花白老妪,这位当年的满清格格,在物质极度贫乏村落里,看书还是用镊子翻页的。由此,坊间方知,这位已至暮年的农妇,当年是真正的格格。

  此说真假无从考究,却能从中看出,那些对着生活的质感要求的人,是从细节里辨得出真伪的。

  如同Bubu老师(蔡颖卿老师)的文章一样,细细的听她说起一杯茶,一道菜,一首小诗,一次出游,莫不过是一样样小物,一件件小事,却真真从中见到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最为奇妙的是,Bubu老师带你看到的世界是格外的温婉宁静的。

  在这个所有人都在催促着你前行的世风下,这样的一位长者告诉你,越是慢,也能真的快。只有在慢下来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多的去专注一事一物的细节,那细节里方见本质:因为夫妇间的爱,bubu老师讲起家里的老父老母会在夏日的午后为彼此添一壶红茶;也同样是因为一份爱,老师会用起一整天的为女儿们做一餐的美味;才会苛责于每一样餐具的选取,每一道食材的色择。

  心甘情愿的舍去急功近利浮躁后,会让整个人变得温柔,这份温柔能带你看见生活更美的诗意。诗意中是暖,是柔,是对他人的包容,是对自己的节制,Bubu老师在书中一样一样的教导开来。在遇到他人责难的时候,如何更加坦然回应;在受以嘉赏的时候,如何更加不失礼节感谢;在与孩子相处时,如何由心而生的对之表达尊重;在与父母相见时,如何贴心的表达关爱,老师作为一位生活在的智者以身作则引导我们去学习,去参透。

  细节的哲学,不仅是为了让人感受到诗意的美感,同时也是更为理性生活态度。所谓至坚者至柔,正是这个道理。你明明每一天都在忙碌,可是却总感觉生活中处处都是无为感,你看bubu老师在一天一天看似闲适的日子里越过越充实,你问起她的秘诀,她笑着跟你说,因为她比你更懂得节制,更懂得舍取。她教你舍去那些坏的情绪,才能收获生活的宁静;慢下那颗急躁的心,才能看见生活中细节的美好。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三):情怀大于故事

  情怀大于故事

  这是一个优质女人写的书。在这本书里,她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追求生活细节和精致品味,把我们匆忙的日子揉碎了硬生生的装进那个叫做幸福盒子里。她表达的是一种情愫,或者是情绪,或者是习惯,再或者是感悟,她是一个生活中的诗人,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诗,把人生的各种细节过成了诗,把她自己过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读《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这本书,感受到作者满满的爱,她爱自己,爱她的家人,爱着一家人的生活,爱那些生活中的点滴领悟和回馈。每天读一点书,当一篇文字激起智力源泉时,可以把读者从消费者变成生产者。这是她从生活的细碎习惯中提炼的力量,真是很精髓的表达了,因为她硬生生的体现出了创造力。我们很多人也读书,只是读了就读了,没有走心,于是就错过了激发智力源泉的机会

  在清晨插一盆花,在黄昏写一副字;在空隙看一点书,在清醒的时候看看美丽的风景,赏一副画,喝一杯淡茶,把生活爱得热气腾腾……这些对于很多的都市人,应该像幻景一样吧,我们都知道它何其美好,何其珍贵,可是呢,臣妾做不到啊!没有那样的修养,没有那种状态,没有那种心气神,也没有那种腔调,总之来说,没有修练到那种程度哦,模仿不来,如果偶尔体验一下,估计会东施效颦了去,真怕闹了笑话呢。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是一种小品文,作者蔡颖卿是台湾人,是一名生活美学家,生平最大的志愿是为家人经营出进究而不奢侈、精致而不浪费的生活。注意其中一个词哦,她说的是“经营”,生活需要细心的经营,才能结出更加幸福的果实。她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人,她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她们一家人都很优秀,这本书中有女儿亲手插的图,妈妈写文女儿配图,一起把经营生活的心得体会都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女儿说仔细揣磨妈妈的文字,确定风格之后才开始动笔画插图,如此的精心用心哦,为这本书增色不少。

  只是我平素还是很爱看别人讲故事,作者的重心放在了营造气氛表达情绪上了,对于讲故事的分量用得少了一点,这是我读这本书的一点小遗憾。因为每个小篇章都很短小,估计也承载不了大量的故事情节,或者人家压根就不想讲故事吧,但是我还是觉得有了故事,再感慨或感悟会比较完整吧。

  生活细节比比皆是,却常常被人们忽视。用心过生活,用心工作,用心的跟家人相处,处处都需要重视细节,只有把细节都做好了,才能觉得更完美。她提出的“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把这本书点亮起来,让文字得到了升华,读起来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看别人在生活的诗中自由行走,完美表现,我们读的时候也收获到了提醒,或者是悔改。

  我是被感染到了。也许,这就是一本书应有的力量吧。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四):用心感受生活,每天都是享受

  文/宇过天晴

  有这样一句话心灵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也还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当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解不开的时候,可以出去旅游,走出去,人的视野开阔,心情放松以后,很多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旅游有很多其他的意义,不过这也算寻求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一个方式,那时候我觉得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我们发问的时候已经显示出答案了,所以我觉得是不是只要我能解决问题,可以不用旅游这种方式呢?

  参加工作以后,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的利用假期出去散散心,逃离一下繁忙的生活,朋友圈里也大都是人们出去游玩的照片。假期放假的时候,甚至结婚蜜月地的考虑,朋友总是要问问去哪玩,好像不去见识一下这个世界就代表了生活不够滋润。我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生活。对于像我这样没有背景又不是富二代的家庭,很多东西要靠自己打拼得来。所以,我们的生活是被限制的,是需要量入为出的,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失去了享受生活条件

  然后,我看到了Bubu老师的观点,在限制中,生活还是有更美好的可能,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被限制和量入为出的,我们也是。当我看到Bubu老师说不需要暂时离开生活的时候,这不是矫情,真正用心感受生活的话,每天都是一种享受。就比如我们自己,每一份钱都要充分发挥它的价值,我享受这种支配的权利,除了金钱上的限制,我们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在和家人的互动中能感受到更多的关爱,还有一杯一碗带来的宁静。至于旅游肯定要有的,不过要在我们的计划之中进行

  书中很多插画都是蔡老师的女儿pony画的,女儿为母亲的书作画,想想就感觉很温馨。一个人的性情是能从文字中体现出来的,读这本书就能看出作者情感细腻,总是能从生活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差不多,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要照顾关心身边的亲人,还有作息和生活,为什么有人总会感到生活的压力太大总想着要出去走走,Bubu老师却很享受这个过程呢,这应该就像老师自己所说的,对于生活一直都采用接受的态度,很少想到要奋力挣扎或心有旁骛。Bubu老师说到自己的手并不好看,这双手总在忙碌和工作,把想法变成现实。这让我想到奶奶和母亲的手,她们的手也都不好看,开裂、骨节突出,奶奶和母亲的一辈子也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在我看来,每天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不是为了孩子就是为了家庭,这双手一直都在付出,我觉得这么多年下来,人也应该乏了倦了吧,可是我看到的是奶奶和母亲很享受的表情,即便是埋怨也带着几分爱意

  最近看到一直喜欢的的一位论坛姐妹升级为二胎妈妈了,对妈妈这个身份的态度改变也是因为她,北漂一族,靠自己的奋斗夫妻二人经营起自己的小家,他们的生活也是被限制的,量入为出,可就是能从她的文字中体会到生活小日子里的温暖和享受。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小确幸,这就要我们自己去用心体会了。

  工作占了很多人很大一部分时间,每天面对工作,或者感到枯燥或者感到压力,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但是我想说,工作也是一种享受,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同事领导认可的感受是不同于家人和伴侣的,一个女孩子到底要不要活的那么拼,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吧,不可否认的是工作和事业精神奋斗的重要承载形式,它的现实和琐碎让我告别胡思乱想、告别自命不凡、告别天马行空。就像Bubu老师所说的他深知工作中的责任与美,不愿意把一个人的病视为努力工作的惩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因为工作英年早逝、因为工作带来很多职业病,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工作也是修行的一部分,很多病痛应该是我们处理的不到位,没有尽心,没有尽心工作,也没有尽心享受生活。

  韬盛和夫曾经说过工作能够磨砺心性,长时间不懈的工作才会具备厚重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舌尖上的中国中讲到一位上海大厨的故事,这样一位老者一出场就可以看到他身上的厚重感,每个行业看似不同,说到底工作的过程也是修心、修性的过程。工作几年之后,断断续续看到公司新近的毕业生,也和自己当初一样,眼睛里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向往和美好,他们看起来好小,看眼睛就知道了,就像Bubu老师说起自己升为大一新生时的眼神和一些初当妈妈的眼神一样,这样的眼神里有最单纯的爱和对自己的期许。有时候也想对他们说工作的过程并不如自己期许的那样美好,不过还是要爱这份工作,这爱里的意义要自己体会。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这样一本书,我以为会很文艺,读下来发现都是一些生活琐事中的体会,作者的感情丰富细腻,笔触平和,看着这样的文字能想象到蔡颖卿老师温婉优雅的形象,心也会静下来。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五):以原始的女性角色享受最高的人生体悟

  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鸡汤文,呼吁女性朋友找回自我,从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不做“出力不讨好”的中国式家庭妇女。虽然还没有成家,但是我对于整日忙于家务,原本是存在一些戒备心理的。Bubu的书让我对女人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当你认定做饭、当妈妈是一件失去自我的重复性劳动,急于把今天的流程画上一个任意的标点符号时,我们便自动屏蔽了家庭本身所能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愉悦。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女生看完这本书,便会开始享受做家务的过程。每个人各有自己的喜好。但是如果能以最平和淡定的心态,去认真做好手头不可避免的事情,那生活可能会更温暖

  作为台湾“二蔡”之一,Bubu选择了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方式。和Eric夫妻间的欣赏包容,Pony和Abby对于艺术的感知,全家温柔、善良的言语让我非常羡慕。发现自己的特长,又能发挥到极致,为下一代带来更有质量的生活,这样过,日子就是一首诗。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六):放开拳头去生活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蔡颖卿没有任何概念,她那些关于母亲和厨房的书我都没看过。我是从这本书开始接触她,从这本的序言开始就被她的生活态度吸引了。大概我是一个很想“好好生活”但是总在横冲直撞的人,任何一个关于生活的言论都能吸引我。不得不说,在这里我被惊艳到了。

  在序言里,她提到了和记者关于母亲节的一个对话。也许是母亲的标签在她身上贴的太牢,记者问,在母亲节这天,难道不需要一个礼物从这个角色里逃离?

  实际上记者的观点令我觉得有意思。在我一贯的印象里,母亲节像是一个咒语,非得把做妈妈的女性往“伟大的母亲”里面套,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接受这世界铺天盖地的奉承。我一向觉得这样像是被“胁迫”,所以也觉得如果在这样一个大众赋予它意义的节日潇洒地逃离它的意义,应该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可是蔡颖卿的回答,像是给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其实,在生活总逃离几天“才能”或“就能”找到完整的自己吗?她说自己在生活的某些空隙中,曾不间断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以不需要。

  我好像也明白了一些事情。实际上,我就是那个被“你要保持自我”这个观念洗脑的人。抱着这样的念头,不免在某些时候站到世界的对立面去。我好像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期,学校会定期割草清理草坪,空气里弥漫着青草新鲜轻盈的味道。女伴兴奋着迷地说,啊,青草的味道,好好闻。我偏偏要煞一煞风景:明明是青草血腥味。这个场景,我记得很久,时常笑一笑自己的幼稚。

  实际上这种“幼稚”并没有远离我,只是改头换面地潜伏在我的生活里。当我被某一个教条迷惑,向世界握紧拳头的时候,我和当年那个青春期女孩没什么差别。记得有一句歌词是“放开了拳头才能更自由”,是呀,当你对世界握着拳头的时候,就没办法去拥抱着个世界。

  我对一本好书的定义很简单,当这本书的某一个点触动了你的某个生活开关,这就是一个好书。所以这本书对我才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喜欢人们关于生活的分享,尤其是一些有了一些阅历的人的分享。作者恰好又是和妈妈一般年纪的人,她的文字有一种令人安静的魔力。

  关于餐桌上对食物的态度,关于家庭之间的相处,关于生活小际遇,甚至是关于金钱的观念,她的分享不是让我感觉到舒服有意思,就是得到了某些启示。听她讲诉这些小故事,就像一个阳光温和有微风的下午,一场走心的交流。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七):学会取悦自己,是美好生活的基础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这本书围绕这蔡颖卿的生活、工作、家庭、兴趣、朋友等方面,诉说了一个个小小的故事,这里面没有什么轰轰烈烈、跌岩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平平淡淡的小事。从这些个细节方面,勾画了一出出日常生活的情景,能让人感受到蔡颖卿那种在平凡生活中散发的幸福的味道,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在我的身边,有这么一个同事L,因为她是总监助理,日常与我们和她接触比较少,但是她给人的感觉却很好,每个与她接触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热爱生活,积极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特意为谁营造的,就是简简单单,不出众,不喧嚣,却能看得出用心和精致。

  我们公司有固定的绿植公司会在大家的工位上摆放一些绿萝,统一用一个白色的塑料的花盆装着,定期会给我们浇水,清洁叶子上的灰尘。因此大部分桌子上的花盆都是那种白色的长方形塑料花盆,很少人有人在意,或者打理这些花盆。可是L桌子上同样的花盆,看起来却和周围的不一样。一层带有粉色花朵的贴纸整齐的贴在白色塑料花盆上,花盆的底下用一个盒子垫高了十几公分,好让部分刚萌芽的枝叶可以垂直下来而不占桌面。就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却给L桌子上的花盆增色了不少,一眼望去L桌子上的花盆一下子就比周围的绿植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相信每个在办公室工作的人,都会有一个喝水的杯子,有的人喜欢喝茶,有的人喜欢喝果汁,不管喝的是什么,为了方便,大多人在办公室里都会用同一个杯子。同时,为了方便我们拿杯子,大多数人的杯子都是随手放在桌子上电脑旁。 同样L 也有杯子,不过她不止一个杯子,喝水她有常用的水杯,喝咖啡,她有一套带手柄和托盘的白瓷杯。每次用完,她都会顺手把他们整齐的放在她专门准备的一个小柜子上。这个小柜子是L 自己弄来了,一直放在她办公桌旁边,用来摆放她的那套白瓷杯和咖啡机,整齐精致,不占用办公用桌的位置。每天L 总是早早的就到公司了,把她的桌子擦的一尘不染,杯子清洗一遍,然后打开咖啡机,煮上今早的咖啡,收拾好各种文件。然后等大家都急急忙忙陆陆续续的来上班时,她已经做好今天工作需要的各项准备工作,从容不迫的开始这美好的一天了。

  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我同事L 是一个典型的精致生活的代表,热爱生活,积极美好。但是看过《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中蔡颖卿的生活态度后,我才发现,一个精致的生活,不仅仅只是会打理好你的日常生活,还有更多的体现在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中。保持一份热爱生活的激情,学会合理的调节自己看待事情本质的现象,从细节开始,学会取悦自己,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学会享受每件事情的本身意义。一样的一天24小时,它能让你在柴米油盐、养儿育女这些生活琐事和环境下,活的自在而美好。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八):种种不自由里,生活还是有更美好的可能

  y温言

  朋友推荐我看蔡颖卿的书,随手翻开一页就击中了我:“并不是从生活中逃离几天,我们“就能”或“才能”找回自我完整的感觉。”

  之前有个小S写的帖子流传甚广:《你觉得委屈是因为对自己不够好》。这个帖子叫好声一片,我自己也转了收藏了。现在翻回头来看:怎么才算对自己好?

  普遍认同的是:如果你是女生,一定要舍得给自己花钱、一定要舍得抛开家庭和孩子独处——离家喝下午茶、同好朋友度假、放下一切去美容沙龙、一掷千金去商场血拼...

  有效吗?

  的确有效,但治标不治本。

  金钱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在刷卡的一刹那,你觉得出了口恶气,但短暂的逃避后,回家来问题和烦恼照样堆积在那里。

  按照越逃离越快乐的原理,快乐应该是件技术上可行、而且很容易达到的事儿。

  但在现实中,为什么大家还更喜欢别别扭扭总折磨自己呢?

  因为往往越折磨我们的,越是我们内心深处觉得有价值去投入的。潜意识里,当我们选择了好不间断地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尽管厌倦痛苦无比,它们却代表了某种我们内心希望坚守的信仰或品格:

  —— 每天都不想上班,却没有一天放弃工作,坚持的意义是对自立人格的向往

  ——一边和家里人吵架却没有一日不回家,是因为心里恪守着对家庭的忠诚

  ——抱怨孩子挤占了全部业余时间,却依然投入全部精力,是因为投入了时间,却收获了在世界别的地方一样全心全意的爱。

  总想着用“独处”和“出走”来对抗或者超越这平凡甚至庸常的生活,反而越对抗越绝望。因为你会发现根本无法真正隔离出独处和逃避的时间。

  正因为无法清清楚楚地画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刻,还不如就利用操作家务的智慧、全心陪伴孩子的快乐,专心工作时的热情,来感受种种逃避不开的“义务”中的享受,再从这种感受中支取快乐,来面对每天循环的生活。

  与其看到自己消磨时光,不如多想想所守护东西的价值。

  既不是试图去“战胜”生活,也不是 “屈服”于什么,而是在每一个时刻都与自己和身边的一切善意相处。

  厨事美学家蔡颖卿的做法是珍惜善待原本卑微的清扫工具 ,投资于可以长久使用、带来美感的器物;在亲子共厨时完成美学教育...以开放的心情去发现“一杯一盘带来的生活趣味”.

  这个社会,女性承担了妻子母亲子女的角色,最重的负担是“价值”的定义。

  当社会所期望你完成的价值,与自我想选取的价值无法平衡时,心中就会陷入挣扎。

  我们永远需要一个理由,宣告我们为什么必须工作,为什么必须回归家庭,为什么必须当全职妈妈,为什么必须重返职场...因为有了价值的框限和冲突,在哪里都好似坐立不安,无法坦然。

  更麻烦的是所谓的自由和时间,一定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削减的。然而当生活启动转化时,如果有良好的心态,却会发现在原本“自由”的不断减少的同时,许多无法形容的满足也会充满生活的瞬间。

  短暂的逃离和任性的血拼是爱自己,以积极心态在生活的细节上铺陈也是爱自己。属于我们生活中自由与不自由的一体两面,辉映在每个人的自我认知里。

  好的生活不是在市井中梦想着桃源,而是日常柴米油盐中守得住窗前的明月,还有心力去寻远山之灯。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九):这是一本读后能让我全身温暖,舒服的一本书

  在图书馆一下借了五本书,其中一本,就是这本《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借它是因为很久之前看过的一个书单,里面推荐了这本书。

  我原先以为这本书要么是鸡汤,要么是充斥在各种公众号里的“在爱你的人那里热爱生活”之类的。所以虽然借来了却一直没有翻来看,直到我把其余4本书都看完了,才拿起这本书。

  书看起来厚其实文字不多,一个下午大概3个小时左右,我一口气读下来,只觉得自己越来越被吸引。刚开始看几页,只觉得无聊,书中描写的都是作者的平常生活,像日记一样,内心还觉得现在书真是太好写了,这样都能出版,一度想放弃。好在后来坚持继续读。

  读到后来,越发觉得就像是在一个阳光温的午后,手边一杯清茶,微笑着听一个很久不见的老友,慢慢的如呓语般讲述关于她的生活,温暖却有力量。而我,似乎在听这喃喃细语中,那股温暖的力量慢慢的,从我的眼睛耳朵进入内心,再从内心分散到全身各处,全身舒畅了起来。

  这,大概就是身心被阳光沐浴过的感受吧。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十):诗意地栖居在生活里

  发现一个现象,虽然人们时不时的总是吐槽生活,但是朋友圈里总是能晒出各种各样的美好,比如美食,美景,美女,美文,如此等等。

  我们的生活确实越来越好了,我们之所以一直吐槽,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的美好生活,依然达不到我们对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好吾好,以及人之好,毕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实际上,攀比才是主流,在攀比中,自己的那点美好,总是被别人比下去,所以,很多人晒来晒去,最终越晒越觉得自己不美好了。

  何苦来哉!庸人自扰。

  诗人荷尔德林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诗人说“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而我们的现实中却是,璀璨的星空在重重雾霾之下几乎永不可见,而“纯洁的人心”更是不知所踪。他呼唤人们寻找回家之路,回到良善与纯真之中,回到生活的诗意之中。我想,这确实是我们当下最为迫切的需求。

  生活中并不缺少诗意,只是缺少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或者,只是缺少一颗感受诗意的心。心中有诗,生活才会如诗一般美好。

  蔡颖卿便是一个心中有诗,并把日子过成诗的人。她每天都要抽一段时间用来阅读,每一餐饭都是亲手制作,她一直亲手操持家务,全心陪伴孩子,也利用热情地进入工作来感受那些安静给她的种种感受。她说,我相信,真诚,善良和温柔除了是一种必要的认知之外,也一定要由实践变为习惯。

  她相信人生的美好,相信习惯的力量,相信一个一个微小的细节,可以成就一个一个美好的整体目标,这目标,就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可以刻意营造的,当然,当习惯之后,刻意就会因为境界的提升,而变得自然而然,浑然天成,自有一种艺术感在内。

  想起曾经看过的《新周刊》的一期,其主打专题文章是《生活家的家》,上面说:

  最好的生活和最好的家,是属于生活家的。

  生活家是谁?是能放松、放空、放慢、放心和放下的人,是把每一天都当成人生奖赏的人,是获得了生活最多奖赏的人。

  当普通人的“中国欲望榜”上,还填着更多的钱、环游全世界、开名车、住别墅、博览群书、朋友遍天下、做老板、中大奖和桃花运时,生活家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平衡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需求,在“重口味”的现实世界活得“小清新”。

  蔡颖卿便是这样的生活家,确切地说,应该是最顶级的生活家,最会生活的生活家之一。她从不抱怨生活,从不会认为做饭、洗衣、种菜、养花、做家务这些是繁琐而乏味的负担,她心怀诗意,便乐在其中,她在诗意的心情下,自然会把日子过得如诗般美好。

  美好的蔡颖卿,经常组织读书会,去向更多的人推荐美好的书,她还录制视频节目,教人们制作各种美好的食物,表达对生活以及对亲人友人的爱。比如,《蔡颖卿教你做卡哇伊美食》、《亲手做料理向妈妈表心意》、《健康蔬食轻松做》等。

  在《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中,蔡颖卿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表达得更为完整,其中不仅有对各种生活细节得描写,还有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以及如何与朋友相处等更多心灵方面的内容。这正体现了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心美好,一切才美好。

  蔡颖卿说在限制中,生活还是有美好的可能。她是知道人生有种种不如意的,知道人生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但是,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对待。她认为,我们应该跟别人做好朋友,礼遇是最基本的尊重,而尊重是双方良好的距离;她认为,富不在钱,而是不以金钱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他认为人应该节制,安静,喜欢阅读,并有工作可做。她并不认为无所事事地享受生活,就是真正的享受生活。真正的生活,应该融入到生活里,是柴米油盐,是亲朋好友,是上班下班,是洗菜做饭,这些日常并非都是繁琐累赘的鸡毛蒜皮,而是组成美好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蔡颖卿就是用这些细节,把简单的日子过成了诗。

  可能我们总是抱怨,却并未因抱怨而改善生活。那为什么不试着改变一下,心怀美好地去努力,心怀诗意地去营造生活,最终像蔡颖卿一样,把日子过成诗呢?

  如此,我们也许会如荷尔德林那诗里所号召的——诗意地栖居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