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学会隐藏悲伤》是一本由郑执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一):我还是不可扼制地悲伤
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书名《从此学会隐藏悲伤》,我以为隐藏了悲伤,剩下的都是快乐了。
可是当我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凝聚力。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我读不快,这和我平时阅读的书不太一样。因为最近一直在读书,所以明显感觉自己阅读的速度太提升。但是郑执的书,我很认真地盯着文字,还是提不起速度。
他书里的文字,都是浓缩的,是那种凝聚了感情的浓缩。
读他的文字的时候,他似乎写得云淡风轻,但是我心里的悲伤却不可扼制。
比如他写到他和父亲。从陌生到接纳,但是却因为父亲去世,竟然没有一次可以坐下来喝杯酒的时刻。
比如他写爱情,写到那个信主的女子。当那个放浪形骸的男子,最后选择了她。大家说:你开始信主了。他说:我信的是她。
比如他写成长,写到面馆里的永生。不管是宰鸽子,两元,还是后来他对作者的照顾,我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坦白说,我看完了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是故事,还是真实发生的,但是这次我却收起了好奇心,因为我知道,即便是故事,也曾在作者的心里真实发生过。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心里很安稳。我愈发觉得美好生活,从来都是难得的。
但是作者的文字,让我觉得:几乎每个故事都有泪点,但看完怎么也哭不出来。必定是心中有沟壑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二):不是不哭,只是忘记了
这本书的作者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在一个上我曾追看他的文字,我所认为的好作品,不是能够勾引出读者的笑点或泪点,而是在你看完后,心里的某一个地方会被作品中不知哪点勾住,但又说不上来,你说它好,说不出好在哪里,你说它悲,又不出声。很显然,作者有这样的能力。
说实话,我所认为的悲伤,就是这样哭也哭不出来的隐忍。
把心里悲伤的部分说给人听,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没有几个人会对你的经历感同身受,曾经写过姑娘系列,在其中讲述了几个女生的故事,同样也有读者坦言没办法代入,更有甚者说不相信那是真的,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悲惨的经历。
所以你看,不是每个人都会对旁人感同身受,在你经受苦难时,也许也会有人嗤之以鼻。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我们不曾了解的人,也有我们不曾了解的情感。
话又说回来,我们连自己都不曾真正了解,又何谈去了解旁人。
所以,这本书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我很是觉得大胆,因为悲伤这个限定事情是太宽泛了,有人觉得亲人离去是悲伤,有人丢了一本书也会哭很久,悲伤不是难过,难过或许是一时,悲伤会持续很久,但基本的定义应该是,在你失去了某些珍贵的人事,或者遇到了难以面对的事情,人们才会说,那真的是很悲伤。
这本书里写到的故事,正如简介里说的,几乎每个故事都有泪点,但却在看完之后会难过,但怎么都哭不出来,因为那不是我们正常所理解的悲伤段子,不是去世了亲人,不是爱情的远走,很多都是生活之中的那些重创和压力,那才叫人哭不出来,才是所谓的悲而不伤。
或许之前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人要憋着不哭,为什么人会说反话,为什么人会信口开河,为什么人会言不由衷。
而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人们种种的面具,人们所面对人事所表现出的冷漠和麻木,都是身不由己。
书中的故事足够动人,表现出的也足够真实,正是有些事情躲不开又避不了,我们才最后选择了迎头撞上,最后撞得头破血流,旁人来安慰,说你已经足够勇敢了,或者你还不够坚强,我们默不作声,但说实话——某些时刻我也脱口而出——你以为我愿意啊?
悲伤也是如此,没有人愿意整天活在悲惨之中,当那些悲伤来临时,我们或许不是需要旁人的安慰,而是放声大哭,可是当我们哭也哭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又需要什么?
正如我曾经写过的,我们所谓的坚强,都是装出来的,那比勇气更难,还不如好好崩溃一次。
人哪,活得真是又累又不随心。
作者说,我们因为在乎一个人,才学会隐藏悲伤,我们因为爱一个人,才学会不在乎过去,我们因为愿意去付出,才暂时不要回报。但是我在想,如果我们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我们,任何事情都这么公平,那就好了。
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同等对待自己,我们也不能要求世界真的对自己温柔,一切如果都随了自己的心意,或许也就没有了生活的乐趣。如果一切都是满足了自己,或许人们的贪念和欲望会越来越多。
我们都以为隐藏了什么,剩下的便是额外的,我们都以为隐藏的悲伤,剩下的或许就只有快乐,但是我们的情绪怎么可能只有两种,悲伤和快乐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将所有的方方面面都能够隐藏的足够好,那就是别人眼中的成熟了吧。
我记得某一部电影里说,真正好的演员,不是喜怒形于色,也不是带着面具跳舞,而是将自己本就真实的一张脸,变成一副面具。
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好演员。
读这本书时,我一次次被书中的那种克制和冷静所折服,很显然,作者是一个写作的高手,他能够将那些文字写的如此清冷,这份克制让人觉得有点残忍。本来应该是大篇幅描写的悲伤桥段,却只言片语带过,本来我在想就这么结束了吗?结果百转千回之后又是一击重创。我一次次在这些文字当中反复自虐,最后竟然有了一丝快感,不得不说,这种文字游戏,我玩儿不了,但却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力。
作者笔下的文字如此凝练,在短短几千字里就可以写出一整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将情感爆发不渲染不夸大,反倒有一种逼真的压迫感,将感情浓缩在几行里就那么捕风捉影得让人动容,最终让作为读者的我格外郑重得对待这本书,他似乎写的是云淡风云,但是我却看出了这其中隐藏的深深悲伤,或者说是悲而不伤。
读完这本书,你会察觉心里某个地方微微起了变化,那些只可以自己面对和消化的事情,变得不再那么让人难以接受了,不是掏心掏肺就可以获得安慰,也不是当作笑谈就可以真正放下,而是在你不那么在意之后,在你会在许久之后突然想起,哦,原来我曾经还遇到这个事情,在你以为很在意,却发现早已忘却的时候,那些往事,才算是真正的过去了。
我不希望有人安慰我,我希望有人理解我。我不喜欢有人同情我,我只渴望有人同行。
忘记,才是不悲伤,最好的解药。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三):我压抑的不是悲伤而是释怀的原谅°
——评《从此学会隐藏悲伤》
文/蓦烟如雪
当父亲逢人就请喝酒,逢人就把裤兜里的报纸拿出来给自己朋友看看时,我是触动的,想到一个失意考生变成宣传典范确实难得,而这个一直不外露的父亲,在孩子看不到的背后,做了这么多的不为人知,甚至是别人想把报纸拿回去教育孩子时,他不舍的态度和轻轻折叠放回口袋的举动,一度让我忘不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郑执的作品,他19岁写作至今,已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浮》、《别去那个镇》、《我只在乎你》。这个初出茅庐的男生,写文并不稚嫩,相反却越见老成,他是[一个]APP高赞的作者,他的文笔有痛的触感,像离去的孤独,像短线的风筝,像荒芜的野草,轻轻一翻就能感受到一股失孤的悲凉。
19岁故作清高的德行,22岁父亲突然的离世,一年后开始与母亲努力生活的跌宕命运,谁都知道人生苦短,大家都忙,没有谁甘心花时间去欣赏别人的悲伤,少不更事的他,渐渐遗忘了任性,开始隐藏悲伤,他觉得,悲伤才是时间赐予每个生命最卓尔不群的烙印,也是我们在人潮人海中寻找彼此的坐标。
他开始用文字包裹自己,他不是为了寻找逃避的出口,因为他深知悲伤绝不是流于字面的粉饰和佯装,他只是想在文字里,与有缘人在悲伤的尽头来一场久别重逢。
走到最初的六层楼,这里再也没有欢笑声,曾经迷途知返的父亲,停在了过去,他的手掌里握着的妻子两只耳环,他被推向火化间,他再也没有回来。
之后,他退学,他妈妈说,那就回家吧。
他妈妈却回答是,孩子,不要再跟自己较劲了,你要先原谅你自己……
没有人能为我们承担不幸,也许你会误以为这是负能量,可当你看到他借高利贷过生活时,曾经的十二万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利滚利逼近了二十万,他被催债过,甚至看到门上写着“还钱”,他用身上最后零花钱的一半买了足够半月生活的泡面躲在屋里写稿,他能和古惑仔常客混成熟人,能坦然面对追债的疯狂砸门,因为不喜欢压抑的工作,他一度染上酗酒的毛病,还患上盲肠炎去开了一刀,我不知道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还息日子,他是如何度过的,毕竟我们看到的也仅仅是他一笔带过的生活,而他在2003年底,把新书的故事卖给了某影视公司,他一次性还清了债务,似乎有种刑满释放的感觉,可他却依旧感觉不是,而是和这个城市两清了。
想着那个渴望看《泰坦尼克号》露丝全裸出镜的小毛孩,想着回忆在童年里和女孩埋花窖的他,想着自己考砸了还体会那些天才自有苦衷的笨小孩。
他写《厕所爱情故事》的时候,我记得的不是麦丽素,而是刘小麻独自承担家庭重担;他写《婶儿,你的蛋碎了》我记的不是吃过全家桶,咱俩就算一家人,而是不是每个人都她起早就能把铁皮亭开板,洗好菜什么的,大花比谁家孩子都懂事,真的,生活再坏都会有网开一面的时候,他们都把悲伤留给了自己。
书本里,小歪丢失了爱情,高妹放弃了复仇,芍药选择了追随,这里面的爱情有聚有散,这里面的亲情总是如此的不忍品尝。
忘记回家的远行,就是一场流浪。而幸福的背后也会有怨言,爱的代价是承受,而晚安是最温柔的告别。
看完一本书,我才明白,我压抑的不是悲伤而是释怀的原谅。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四):让我们永世相望,让我们各自为伍
年假旅途一直随身带着这本《从此学会隐藏悲伤》,在人来人往的候车大厅,在冷气充足的高铁车厢,在只有海涛拍打的寂静海岸,随时翻开它,从其中任何一个故事读起,像是看见一个又一个青春正好、笑容满面的人从身边经过,他们拉着手,唱着歌,深情又快乐。然后,兀自看见他们走得远远的,远到已经形容模糊时,悄然转过身来,原来唯一清晰可见的,竟是挂在脸上闪闪发光的泪痕。
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终于学会了隐藏悲伤?已经过了轻易在人前流露真实心绪的年龄,我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想知道哪一年、哪件事、哪种告别,不经意就成为我们人生的分水岭。
这个书名留给我的疑问,以及封面上神情哀戚的小丑,是我邂逅这本书的全部缘由。很抱歉,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作者的名字,也不清楚他的人生履历,更不知道这本书里写了些什么。
有人说,这本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的经历,另一部分是“我”身边林林总总的朋友的经历。这二十多个故事,在会讲故事的作者那里,分明有着小说起承转合、悲欣交集的质地。
我想我也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感受是惊讶于作者混迹香港的沉浮经历,感慨于作者与父亲不言其哀的生离死别。但坦白讲,我并不是被这些压抑着悲伤、努力去坚强的人生故事所打动的,打动我的,是作者不经意间流露的软弱和无助——
“多年来,每一次不知道该去哪里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回最初的那栋六层楼。我喝了酒,又是晚上,楼道太黑了,我不敢上去看看,就在楼道口坐下,突然哭出来,却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哭声大起来,楼道一瞬间亮了……”
我很想深深拥抱那个坐在灯火通明的楼道口涕泪横流的少年,就像拥抱过去曾经茫然无助的自己。小虎队、圣斗士星矢、泰坦尼克号、QQ聊天室、少女的祈祷、不醉不归的酒……每一个青春故事里每一种不顾一切的爱与分别,其实都像是共同镌刻在我们生命轨迹里的大事件。缺少了这些,青春有多安稳,就有多苍白;而拥有了这一切,也不过一个转身,人事音书,沧海桑田。
合上书,我想我得到了答案——我们是在一点一滴去经历青春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学会了隐藏悲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感同身受,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让我们永世相望,让我们各自为伍。如古人诗中所言:“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漫漫人生,唯有经历过曾经狠狠释放悲伤的时刻,我们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对自己微笑着说:
“路那么长,有人走快了,这是没办法的事。你有权悲伤,但你必须自求多福,必须找到回家的路。”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五):悲伤的话说给懂的人听。
把悲伤说给懂的人听,不懂你的人只会把这些悲伤当成是饭后茶点的谈笑。我身边曾经有过一个事无大小都要抱怨一番的朋友,就连她的同桌说了一句什么话,她都要和我抱怨一番。最后,自然是再无交集,也许是我的疏远,让她恼怒了。在她删掉我的QQ后,发了短信来质问我,你有没有把我当过好朋友,如果有,你问问自己到底想不想把我当成好朋友。当时的我,着实觉得莫名其妙,没有任何征兆,就这样了。我想有些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竟然对方在提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个答案了,我也不想说什么了。
我们看过很多人的故事,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偶尔会在别人的故事中得到安慰,感叹一句,其实我很幸福了。书中二十几个小故事,而我喜欢《一颗钻石的寿命》这一篇,像这种故事,我看过类似的,结局都未能如意,但很真实。阿君和茵茵相爱了十五年,一次吵架之后,茵茵离开了,并且和别人闪婚了。阿君恨茵茵,怎么连分手都没说,就成了别人的妻子。当阿君质问茵茵的时候,茵茵哭着说,我等你那些年,你真的有为我想过吗?你十五岁时跟我说的是十年,十年以后你就娶我,十五加十等于二十五,你到底会不会算数啊!二十五岁是茵茵心中的数字,她比谁都清楚这几年阿君为了她拼命工作,所以她还是继续等着。而她最后的期限就是三十岁,三十岁一过,茵茵便会离开阿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三十岁是茵茵的底线,一旦越过了,就算再爱,也回不去了。有些人陪你走过了很多年,不是贪你有钱,不是贪和你在一起能过好日子,她要的只是一个你。连这个都给不了的话,那么相爱也变得无用了。
故事总是动人的,生活总是现实的。有些事情躲不开,避不了,只能接受。我们不去说有多么的爱,但至少要读懂对方的心思。若不然,错过了又懊悔,这又何苦呢?
书中的一句话,蛮喜欢的。“也许,我们在真正悲伤时,需要的本来就不是安慰,而是崩溃,是一场放声大哭。”我不知道有一些人到底遇到过什么悲伤,从此哭的时候再也没有眼泪。是未到伤心处,还是铁了心肠。
书里的故事,一半是写的作者自己,一半是作者世界里的人。就像作者所说,因为在乎一个人,我们开始学会隐藏悲伤,因为要积蓄让对方快乐的力量。若我们不曾经历相同的悲伤,就不会在相同的欢笑里重逢。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或24685251@qq.com联系笔者。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六):一本写给赶路人的疗伤故事
我是郑执的老乡,土生土长的东北孩子,就活在他书里写道的那些彪悍生活里,“住在东北的老平房里,大雪能封门的那种,胡同里一户挨一户”,“夏天热闹,男人们夜里凑群下棋、打牌、喝冰啤酒”,“ 趁夜色找到她埋的花窖,掘开土,踢飞玻璃,踩烂鲜花,扬长而去”,“永生一愣,转身回到后厨,三秒钟后手拎着菜刀冲出来,目标明确,挥刀直奔小尾巴后脑,只一刀下去,小尾巴已经倒在血泊中”……
不同的是,郑执自小到大的生活都异常精彩,小时候痞气十足和小伙伴四处闯祸,长大后欠高利贷被黑社会围堵。相比之下,我的生活就平淡无奇,小时候家住四十几平米的房子,父母勤勤恳恳做了一辈子的小职员,我就在那样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扮着乖乖女。我的心情在文字中起起伏伏,从他描写父亲开饭店的故事里,看见永生拗断鸽子脖子时那肃杀的目光,也从那夜半被叫醒去赶赴的餐桌上看到黑社会大哥金链条刺眼的光芒闪闪,我看到表哥的“缺心眼儿”,看到大花“彪呼呼的虎背熊腰”,看到他怀念父亲时喝着酒流眼泪,也听到年迈姥姥一声悠远的“他娘个逼”,在记忆里吊长了尾音,那是一句温暖的回顾。
我从他的文字里,把自己二十几年波澜不惊的生活又重新过了一遍,不想走出来。
在郑执的新书《从此学会隐藏悲伤》中,他讲得是自己的故事,成年后父亲过世后一夜长大,和母亲相互依偎的时光……也讲得是别人的故事,童年时两小无猜却各自天涯的伙伴,儿时心心念念却成为别人新娘的少女……这是一本叫人忍住悲伤的书,再悲剧的小人物说不定也会有喜剧的结尾,就像他说的那样,“生活再坏也有网开一面的时候”。那些再低微的起点,再不堪的曾经,再艰难的生活,只要踏踏实实地过下去,就总有一点点好起来的希望。
郑执的笔触温情而幽默,让人笑中带泪。这是一本疗伤的书,正适合赶路的少年,既帮人舔舐伤口,又充满哲理,替人指明方向。我尤爱书中的那些话,那是从沉重的生活里整理出来的现世哲学——
“进入社会,渐渐也学聪明,交朋友的首要智慧是保持距离,话不说死,事不做绝,情分深浅心中自有笔账……”
“生活的担子从来都是一样重,你觉得轻松时,不过是多了个人替你扛,那一个选择离开时,剩下的那个还得继续扛,而且还要扛住……”
“幸福是一种隐私,你不说别人不一定看得出;你说了,别人也未必相信……”
……
他引用的廖一梅在《柔软》中的那句话,就像是对这部书的总结,“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放下书的那一刻,我正在南半球的小城市里,用一杯咖啡强撑冬日的严寒。我相信这本书有这样的力量,那些故事让你看到曾经的自己。就像此刻的我,非常想回到那个夏日的沈阳城,男人们光着膀子在街边喝酒吹牛逼,女人们凑在一堆吃麻辣串研究曾经的小姐妹是不是傍了大款,老头老太太在大马路上打架,“他娘个逼”一声高过一声,全城都弥漫着烤羊腰子的味道。我想约郑执出来喝一杯,就坐在那满地淌油脏乱差的烤肉摊上,老板娘臭着脸把一张菜单甩过来。我屁股下的凳子又矮又硬,面前的桌子大不过两尺宽,烤肉架子上滋滋冒着烟的肉来路不明,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我要郑重地和你喝一杯,敬你书中的小人物,为他们的执着和信仰干杯,为你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让我们在匆匆赶路的人生里又多了一份感动。
“干吗?”
“干!”
酒是酒鬼喜怒哀乐之外的第五种感情,这是你说的。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七):让悲伤作别于今日
补习雅思写作的时候老师问我现在是不是还写小黄文呢,我说比我有才的都没几个靠买笔吃上饭的,我这点小才当不了饭吃,还是老老实实撂笔,兢兢业业吃饭的好。
这篇文评写的急匆匆的,太久没为看书正经熬夜,也太久没动笔,我在凌晨一气呵成,两千来字儿,写出来向作者聊表心意。
当当网效率挺高,我昨儿下的单今儿就送来了,晚上不带停的读完全书,我琢磨着,还是想唠点儿什么。因此即使看到姑娘们拍的返图我也倍儿动心,无奈一没你和你的小读者们这样的颜值,二没什么萌可以卖,那就走温情路线,写一篇不像读后感的东西来感谢你吧。
商行经管考试前几晚我给昌儿发信息,“郑执714发新书,这事儿不用我提醒你吧?”他隔了好一阵儿才回我,“男神的书不得不买啊~我们队在烟台外训呢,等回北京我也来一本。”
我和昌儿是高中同学,在这个微博风生水起的年代,像我们俩这样还坚守“上老友找人人”的伙计不多了。是的没错,我们认识你并不是通过ONE这个工作室这个APP,而是陈词滥调整个高中的人人网。
最早读你的文字,是《你愿意跟我玩吗》,关掉页面我感觉怅然若失,像什么东西从脑髓间溜走了,琢磨了半天也没弄出个所以然,只剩下小姑娘白纸片儿似的裙子在我眼前荡,于是终于脑海只剩下一片空白。
让我真正记住你的是那篇《少女的祈祷》,那真是个上乘的故事,不造作,不玄乎,甚至在我眼里也并不戏剧——理由芍药讲过了,“主对我们每个人自有安排”。
因此你安排了万千种不同的故事:冰河为你隔着铁窗使出钻石星辰拳;阿君攒到了那年的钻石却弄丢了茵茵的十五年,胡歌守候了多年终于守到那个“去过”的去姐;表哥和女神一拍两散换来了和他一样专一的表嫂;怕狗的邓毛和黛西分了手却在等一个能和他一起爱小九的人;高妹恨极了京京劈腿,最终还是完成一个圈,放弃了报复从这里释然……
这么多个迥然的故事,每个却都留存着最郑执的风格,最令我喜闻乐见——人生就是一个圈,兜兜转转来来回回,最后还是如你所讲,“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条路是个圈。你最需要的,不是路上捡来的,而是原地不动的。人生有时需要兜圈子,很多事只有从弯路上走来才明白:你在乎谁,你说了算。谁在乎你,你说了不算,时间说了算。”
“生活不允许每个人都高高在上,所以我喜欢你的烟火气。”这句分隔页插图的配字朴实得紧,所以你写了那么多关于爱情的人和事,除了《少女的祈祷》之外,最动人的莫过于《亲爱的酒鬼》。我喜欢看你笔下的你爸你妈你姥姥,跟嵇康似的光着膀子打铁的社会人老郑,教会你“姑奶”“姑奶”的我婆婆(正直脸),还有老太太那句让人印象深刻的“他娘个逼。”
看你讲小时候的事儿,我也会想起小时候住太奶奶家筒子楼的日子。我爸每天在东郊跑装修,中午和工人同吃同作业,累实了就工厂的水泥地上一趟,等晚上十一点半从东边蹬车回来,就看我妈操着搓板在院儿里一大盆一大盆的洗衣服,腿上全是被蚊子咬的包。带不起空调的筒子楼电扇开多了都断电,夏天四十度的高温我妈给我摇着扇子都能睡过去。我太奶奶每天六点起来炒菜,北京的小脚老太太逃难来了这边也会操一口流利的方言,站在屋门口骂我爸不是东西不勤快。后来我们家也从筒子楼住进了三室一厅,到现在又有了新房,到后来我爹跟你爹一样,下海的时候被人骗了一屁股债。要过知天命的年纪,我爹总算差不多戒了顿顿儿的胡吃海塞和整宿整宿的麻将血战,安心在家写毛笔字,但晚上吃饭前还是少不了喝两盅。
其实有时候不是文字动人,而是文字有魅力,它能让人产生共鸣,即使明确地知道你写的是别人的故事,读者也偏偏能在其中寻到自己的影子。
我喜欢你的文字,可能正是因为你朴素内敛——啊当然,后来我这么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你的脸也真对得起你的名字,一个好看,一个好听,就连我这么个脸盲都能记得你的样子,不愧是我喜欢的人(依旧正直脸(咦打出来是郑执脸呢【。
最后回归到书名上来。714看到你wb时我还想,你怎么起了个这么啧啧啧的名字,而今拿到书,拆封时入眼即是封底那句小津安二郎的名言,心下为之一动,忽然感觉被天师封住的穴位一阵血气涌迸,我自行打通了任督二脉。
前阵子和朋友聊天,讲到前两年的事,随手给了私人LOFTER链接过去,对方看完问我,这事儿怎么没听我讲过。我一哂,说难堪和悲伤的往事哪能往台面上摆啊,过去了才敢写出来,还是自己藏着掖着,放日记里就此作别。
原来写一篇小黄文的时候在里面说,什么是真的悲伤呢?凡是能讲出来的都不是真的痛,能示人的伤口都可以结痂愈合,不知道得多难过,才能哭到连声儿都发不出来。
看你写穷困潦倒和家道中落的零落几事,寥寥几笔,即不过度渲染,也不折煞回忆,没空滔滔不绝,只是不经意间省略中途种种,平静的娓娓道来。浪里飘过雨里摇过,悲伤还是不悲伤,沉痛还是不沉痛,其实也就只是那么回事儿了。
看看表,这都凌晨两点半了,小情书还是睡醒来给你传送吧。全书用小津做封底,那我也用小津做结尾吧:
我喜欢一个叫郑执的人,他是写字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意思都有。他喜欢小津所言的悲伤不能轻易示人,于是有了和小津一样并不惊天动地日常画风,他们俩一个把故事拍成胶片,一个把故事烙为铅字,只是简简单单的讲了几个同样简单且并不轻易将悲伤示人的故事——
于是一个有了《东京物语》,一个有了这本,《从此学会隐藏悲伤》。
廉央
2015.07.19 2:30a.m.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八):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故事男青年
收到郑执新书《从此学会隐藏悲伤》的那个早上, 刚好在朋友圈发了心情,说:
越来越不想说过多的话,做过多的解释,索性写在文字里。
深不深刻,到最后也无关紧要。
它们曾记录我的心情,没有辜负,如此已是莫大的幸福。
很多时候感觉真得很奇妙,你不知道是这本书贴合了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心情,还是酝酿了一段时间的心情,就是为了等待一本能够懂得的书。然后,在还没有翻开书之前,我已是非常喜欢它,书名和封面都很喜欢。
这是一本短文集,二十几篇短文里,一半是作者自己的故事,一半是作者世界里的人的故事。重点是,它不是那种经由别人讲诉“虚构”的别人家的故事,文章都是作者经历的故事。并且,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种真实,没有故意想要赚取谁的眼泪,却可以让你感动。郑执在自序里说, “我一直相信,人只有承认对生活本身的无力以后,才是真正获得勇气的开始。”经历过,便会懂得。
和作者同样的经历是,我开始过多的隐藏悲伤,也是从父亲生病的那段日子开始。在那之后,我明白了成熟只是一瞬间的事儿,前一秒沉浸的各种少女幻想,下一秒就是扛不起的沉重责任。但除了承担,你别无他法。偶尔,我会一个人坐着地铁绕小半个城,去父亲曾经住过的医院,看着门口来来往往的行人,竟然有了莫名的亲切感。绕了进去,熟悉的电梯,一样严肃的护士匆忙地穿梭于走廊,我没敢去曾经进进出出的那间病房,然后又逃了出来。但我记起来了,在那里父亲对我说过,活得太老是没有尊严的。
父亲出院回老家之后,我写过信,告诉他我的害怕,想着就这么一天天的见证着他和妈妈的衰老,想着会不会再像三年前那样,拼命挣扎着,害怕失去他们。我告诉自己,我二十五了,应该懂得人生无常,应该知道生命自有它的轨迹。可我仍就很可笑,任性的不愿去面对。
很久之后,看到周国平先生的《我更愿意做我自己》,里面写:“ 有些痛苦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的那一份痛苦,这痛苦并不因为有一个难友而有所减轻。”我知道,那时候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突然“消失”在人群里,除了上班,就是在医院陪着父亲。至今,我可以独立承担起很多事情,全靠那段时间的经历强大了我的内心。即便,在父亲面前我仍旧是个孩子。
我是佩服作者的,他的经历,是多数的我们不可能经历的。这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的故事男青年。当我已经越来越少的会被感动时,他却让我在写下文字的这个晚上坚挺而脆弱的流下了太多的泪水。我不确定,是他的故事让我沉沦其中,还是它唤醒了我的那些柔软记忆。
前一个周六,我去参加了一直支持的某个电台DJ的小型音乐会,全场听下来,竟然让我没有丝毫的感动。一路看她成长,场地越来越好,影像设备越来越棒,乐队又加入了新的优秀队员,可为什么我没有了感动,甚至触动也没有了。那时候,我好怕,怕丧失了自己敏感的小触觉。
看完书后,我确定它们一直都在的。只是,缺少真情投入,过于敷衍,太多模式化的东西,没有唤醒它们罢了。我的感觉,它从来没有骗过我。
(在此不想剧透过多书籍内容,因为这是近段时间来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推荐大家自己去感受一下。)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九):我偏要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二〇一三年跨年夜,我一次性清还了拖欠近两年的高利贷,本息合计港币二十万。ATM机转完账,小票揣进口袋,呆立在旺角某个人流交错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我曾无数次预设过那一刻的情景,原计划是大醉或大哭一场,但最后都没有,我只是去街角的面店吃了碗足料的鲜虾云吞面。打饱嗝的一瞬间,决心离开生活了七年半的香港,至于下站要去哪里,再议。
那两年间发生过很多让我悲伤的事,却毫不影响世界以其固有的姿态前行。大多数的悲伤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消受,生活越久越懂得这个道理。人生苦短,大家都忙,除了真正在乎我们的人,没有谁甘心花时间去欣赏别人的悲伤。但我们自己心里清楚,悲伤就踏踏实实在我们骨子里,任何一个人都要留一方净土来安置,而我的是写作。
写作十年,出版过三本长篇小说。这是我的第四本书,也是我的第一本短文集。二十几篇短文里,一半写自己,一半写自己世界里的人,合而是我对人世的执念与迷恋。这些故事均写于那两年间,值得骄傲的是自己在情绪起伏极大的岁月里,依旧做到了文字上的收敛,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在写作上对自己的要求。我始终认为,文学的本质最终都是关于悲伤,但悲伤绝不是流于字面的粉饰和佯装。悲伤应该是一道暗门,静静地立在那儿,不刻意等谁,懂的人自会来开。就像人生和轮回本身,兜兜转转,有缘人终会在一段悲伤的尽头久别重逢。
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悲伤需要被隐藏,那是因为我们要把最珍贵的悲伤留给最值得倾诉的人,而不是你今夜掏心掏肺,明晚却被人当作酒足饭饱后的笑谈。成年人毕竟要时刻照顾好自己的尊严,少让不相干的人给自己难堪。相信我,随着年岁渐长,你会发现世上懂你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开始写作那年,我十九岁,还是个把悲伤当表演的年纪。人生第一次失恋,坐在教室窗台上心碎,俨然一副随时要跳楼的样子。可惜,教室在一楼,同学们根本懒得欣赏我的悲伤,反而还因为挡了同学复习高考的阳光,我被赶下了窗台。回到书桌前,翻过一张写满数学公式的草纸,我在纸的背面写下了自己第一本小说的第一个字。这一动笔,至今未撂。
十九岁时,我自恃才华横竖坐躺都溢,总一副故作清高的德行,如今回想起来自己仍会害臊。就在失恋跳楼的戏码以前,我已经有过长达三个月不跟任何人说一句话的前科,家人以为我患抑郁症,母亲为求我开口说话,日夜以泪洗面。可我竟是那般不懂事,只为彰显自己跟这个世界的与众不同,眼睁睁看她为我心碎。二十二岁的我,已是家中唯一的男人,父亲急症去世,我休学回家照料母亲。我开始学习做饭,渴望可以沿袭父亲的好手艺,不让某种味道从这个家中绝迹。我开始练习讲笑话,为了不让嗜笑如命的母亲从此沉寂。一年过去,这个家又一次生机勃勃,虽然只剩我跟母亲两个人。我终于能够想象,母亲当年为了救赎那个少不更事的我,深藏过多少数不尽的悲伤。因为在乎一个人,我们开始学会隐藏悲伤,因为要积蓄让对方快乐的力量。
每当我们泄露了自己的悲伤,总有人意味深长地笑着对我们说,你要勇敢,你要坚强,你要向上。当这样的安慰沦为流行的敷衍,越来越少有人愿意去花时间理解另一个人的悲伤。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并不是安慰,仅仅是理解而已。
十九岁开始写作那天,文字根本不足以承载我的悲伤。仅仅写了一段,我便不知所措。当天晚自习监堂的老师是一名生面孔的年轻女老师,怀着孕。她挺着大肚子走到我的书桌前,把手机递给我,轻声说,同学,我猜你应该遇到了什么难过的事,或许你需要给谁打一个电话,拿去用吧。我愣了几秒钟,接过电话跑进厕所里,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我在电话里说,对不起,我不是个好儿子,害你担心了。母亲在电话那头哽咽着说,孩子,不要再跟自己较劲了,你要先原谅你自己。放下电话,我站在走廊的尽头号啕大哭,引来很多同学围观,但那一刻,我一点也没觉得丢人。
若我们不曾经历相同的悲伤,就不会在相同的欢笑里重逢。假如不能相拥而泣,那就悲伤地坐在彼此身旁吧。就像这一本关于悲伤的书,哪怕只有一个故事,能够令人在读过以后暗自感慨,噢,原来我不是一个人,也就足够了。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读后感(十):我想在你身边陪你悲伤
去年年底参加了一个微信线上课程,结业时有幸获得了几本作者签名书作为奖励。老师提供了书单,可以自选书目。十几本畅销书中,这个书名一下子击中了我。很好奇这么文艺伤感的书名的背后会有怎样的叙述、怎样的故事?遂选之。
用许多个零零碎碎的闲暇时间翻完了这本握感稍厚的书,必须说这样的打开方式是正确的。独立分篇的小故事太适合一小段完整的时间快速浏览,然后用更长的一段时间感受故事之下隐藏的哀喜悲欢。
这本书记载了青春成长中那些充斥着彷徨、迷惘、骚乱、挣扎、叛逆、别离的伤痛时刻,不仅是作者及其文章中所出现的“狐朋狗友”的个体情感,也是所有从少年时代一路跌跌撞撞、迷迷茫茫走向成人成熟过程中的年轻人的集体感伤。从故事中,你或多或少都能辨别出某些熟悉的、相似比拟的情愫。你或许不愿再回首、不愿承认,但它却真实地存在在记忆的深处,汩汩发酵。
离青春越远,多愁善感、矫饰感怀的时刻越少,人越倾向于理智、清醒、客观地去评判事情,甚至观照自己的内心。以前横冲莽撞、愤世嫉俗,觉得世界是那么混沌地与自己的心物交织相融,于是分不清外界与内界,轻易就陷入“以物喜,以己悲”的境地,轻易向他人宣泄自己的情绪,毫不隐忍,毫不遮掩。长大了,世界看得多了,事情经历得多了,便觉得过往的一切没自己想象得那么大、那么重要、那么悲壮,人人相似,生活不过如此,自己也是平凡中的那一个,于是个人的情感再不轻易流露、不张扬展示,喜怒哀乐都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的心里,随着年华一起淡忘逝去。确实,当我再读到这些疼痛的文字时,不太有悸动、穿心的起伏了,只是读着、读过,心如止水。这样的呈现该喜还是该悲呢?
如果想要找回点苦涩又芬芳的青春滋味,借由他人的故事寻自己少时的影子,那就读一读这本书吧。作者在自序中表白:“若我们不曾经历相同的悲伤,就不会在相同的欢笑里重逢。假如不能相拥而泣,那就悲伤地坐在彼此身旁吧。就像这一本关于悲伤的书,哪怕只有一个故事,能够令人在读过以后暗自感慨,噢,原来我不是一个人,也就足够了。”嗯,恕我直言,序比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