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29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经典读后感10篇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是一本由苏静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读后感(一):回归器物最初的感动

  文/宋薇棠

  我记得上小学时候书包,我曾犹豫过,是买一个廉价质量一般的书包,用上一年再换新的;还是直接买一个物贵模样好的,用到小学毕业?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大概两年,两年以后我买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比较昂贵、质量上乘的米奇书包,这件事才算告一段落

  直到如今,即使我不再使用那个米奇书包,它也依然安安静静地躺在我书柜的角落里,用来装一些舍不得扔掉的旧物,现在已经很难丢掉它,因为它似乎已经成为了我生活里的一部分记忆里的一部分。有的时候朋友来家里做客,就会把它拿出来,翻同学录,然后美滋滋地来一句:“看我小学时的书包,还不错吧。”

  作为一件器物,它亦有着自己人格使命设计它的人,应该怀着一颗长久的心,让它回归最初人们的感动。“自己用的工具、常伴身边的物品,或者穿戴在身上的东西,首先其设计应该不被流行左右,经典耐看。按照这样的标准选择物品的话,自然会用上很多年了。”森井由佳在《日和手帖5:日用即道》里如是说。

  第一次看这种同系列的物品小杂志,虽然没有从第一期开始看,但同样从中储存了不小的惊喜与感动。这本杂志的定位就像它的名字“日和”,是浓郁的日本风情,也是沉甸甸的美好。在《日用即道》里所列举出的每一件日用品,都充满了日式的精巧原始实用度,很容易让人想到目前在中国大热的“无印良品”,都是些朴实简单的器物,却总在无意间让我们回归对它们最初的感动——生活落到实处,才是真美。

  这句话来自这本杂志所采访的二十五位名家之一——Samuele,人称老爷”。在这二十五段对话与展现的日用品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被各种美学细心包裹的老爷,对于器物的选择总是与众不同且更加挑剔一些,就连百洁布都要玩出新花样,专门在日本淘到一款黑白色才作罢。

  但话又说回来,在这本杂志里的每一位艺术家设计师等等遍及世界高端人士,又何尝不是挑剔地看待着身边的这些日用品呢?他们所选出并拍出放在杂志里的日用品照片,看似普普通通,但实则大都出自自身喜好或是名家之手,简单之余是耐用与实用,陪伴他们的器物不仅仅只是工具,更是时光沉淀。他们在这样的沉淀沧桑中慢慢老去,回归器物最初的感动,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于人生享受呢?就像森井由佳说的那样,她喜欢物品中有故事,这些故事让她期待不断,更让她感动不已。

  看完书以后,我又兴冲冲地去翻旧书包,它果然还在老地方,当年艳丽色彩依然褪去,却依旧结实牢靠,在灯光下泛着一层迷人的浅光。人生若是能遇到像它们一样的人,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毕竟——回归最初的感动,那是每个人都曾拥有梦想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读后感(二):手作匠心是一种遗失的美好

  手作匠心是一种遗失的美好

  文I Dee

  中信越来越有心了,《食帖》与《日和手帖》都是我爱的Mook。

  近段时间,在常去的那家书店发现了一堆日式美学书籍。虽然对手作、器皿、收纳并不感兴趣,也忍不住随手一阅,合毕,美好的事物执着的匠心,在这个大规模机械化复制的时代,是那么一股清泉,那么一种独特灵气

  在成都这座城市,断断续续,散居了近9年。从陌生熟悉,我看着她高楼耸立,霓虹闪烁,愈发一线城市的模样,妖娆时尚。11年搬到现在的小区,人少,车少,建筑少。而现在15分钟步行之内就有高端日式购物中心,韩式超市全球最大的单体建筑等等,俨然一副现代商业气息

  五分钟的步行距离:饮咖啡,有三家星巴克;食面包,有好利来、85℃、安德鲁森;看电影,两家电影院;大型超市:日式、韩式、德式,任你选。还有数不清的mum-pop store s。生活是方便了,但却遗失了那些手作匠心美,那些历经时光雕刻用心打磨的美。

  建筑整齐划一,或是玻璃幕墙,或是毫无美感的砖墙,如同放眼望去的一汪子锥子脸。那号称全球最大的单体建筑-环球中心,真是丑的出奇,也不知Zaha Hadid是不是在设计广州歌剧院时用尽了洪荒之力。号称XXX天堂,入那洗手间,就顿时打回原形,好似取了个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娇妻。总之就是big, dumb and ugly…

  连锁食物遍地开花,也是成都的特色,或亦是所有工业进展中城市绕不开的槛。所有食品店中,我最爱的仍是面包店。人们爱的是85℃或面包新语或好利来之类,糖油合聚的产品而已。市场上也崛起了各式所谓的欧包店,却加油加糖,以迎合市场的口味。有多少人品尝过真正的欧包?利用天然酵母自然发酵的酵头,依靠优质的面粉、水,通过折叠法,经过初次发酵(bulk fermentation)、整形、二次发酵(proofing),或加谷物或加水果干,以增添风味,倘若再用窑子来烤制,历经美拉德反应新鲜出炉,那就更完美。从制作天然酵母酵头到烤制出炉,需要历经1周左右的时间。而连锁店的面包则是浓缩酵母,短暂发酵,高油高糖。麦子香味,敲击面包时清脆响声,又被多少人体会? 让多少人欣喜雀跃?

  工业化的时代,经济为先的时代,折了多少匠人的腰? 读Cash flow quadrant时,Robert谈self employed(自由职业者)是最糟糕的致富形式。因为他们的经济来源,全依赖于自身时间精力投入;这还比不得employed(上班族),因为self employed者,往往是完美主义者,这既有自身的选择,也有竞争压力。Self employed中,独立匠人是一种形式。木匠人、面包师,都可算入匠人,前提是他们有用心打磨手中的物。 当产品凝聚了作者的“爱”与“抚慰”,孕育成型后,往往却因价格原因,而比不过机械工业化的产品。匠人,也要生存……有人很是执着,欣赏与否,仍在坚持

  对于此般匠人、匠心,满是佩服。多一些《日和手帖》之类的美学杂志,传播真正的美人、美物、美事、美灵,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儿

  对于《日和手帖》这种内容广告宣传模式,我是真喜欢,远比那些植入式广告用心。谁说谈钱不高尚?既可传播美学,又可创收,何乐不为

  Dee

  Chengdu

  ep 4 ,2016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读后感(三):日用品的灵魂全书

  恋物这件事对很多人而言是种不易察觉的本能。当器物与我们共存日久,浸了生活的气息,渐渐具有灵性。《日和手帖:日用即道》以mook的多元化视角,向我们展示不同领域恋物者的贴心之物,似是一本日用品的灵魂全书。

  快消时代,能够长久留存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心头好。选择心头好的标准见仁见智,有人千里迢迢收集各国的同类器物,有人崇尚永不过时的经典,有人迷恋设计精巧。不过最终仍旧回归到实用主义,哪怕仅以美观与否为标准,也是为了追求目的实用性。

  当然,外在的美感不是器物的全部,日用品的灵魂将随生活的推进日渐为我们熟知,不断使用即是不断磨合过程。所谓日久生情,放在日用品身上同样适用,使用频率最高、陪伴我们最久的大抵不会离我们内心遥远热爱习字庄哈佛的心头好包括几样设计独特的文房:使用方便的科学毛笔、铁质镇纸兼笔搁、古色古香木质iPad座(用于临帖);摄影师廖伟棠则喜欢纯机械手动操作的复古相机、用来装三脚架的军用潜望镜盒子。翻翻自己的书桌,最爱的钢笔是因一笔一划的磨练变得顺手,最爱的记事本是因涂鸦的字画满载回忆,最爱的书是因反复阅读深入人心。有灵魂的器物相携相伴,当能令人保持敏感,生出更多的灵感来。

  让人心水的器物未必要奢华外表,专注于功能也能提供极大愉悦。风靡全球的IKEA、MUJI都是走清新简单路线的。而伦敦街角的Labour and Wait则更进一步,打出“我们只提供一张空白画布”的口号店主精心选择的商品都是设计简洁、经典耐用的日用品,还留給顾客附加自己创意空间。真是把日用即道贯彻到极致了。这种赋予物品个性的模式日益普遍,身边的MUJI店铺设置了简单的DIY工作台,可以利用店铺提供的印章给素色的簿册、布艺加上自己的创意。物品不是因其独特找到归属,而是因为有了归属变得独特。相互倾心的感觉如同恋爱机缘一般,不随意也不刻意。

  红极一时的断舍离曾令我对自己贪婪的收集癖充满负疚,《日用即道》却拯救了我的矛盾心境,承认恋物也可以理直气壮。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每件器物都不可替代,再熟悉不过的感觉无时无刻不诉说着他们的存在感。其实取舍杂物原则怦然心动也是一个感性概念,本无所谓多寡。恋物之情泛滥时,不妨窥探日用品的灵魂。他们会说,眷恋只是证明我们内心的柔软,而不是软弱的依赖。

  ——乙未年读《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读后感(四):它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生活中最依赖哪些日常用品?它们对你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你依赖的物品,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身边用过最久的日常用品是什么?

  书在开篇的群访提出这四个问题。我在看别人的答案时,也在想自己的答案。就像其中某一个被访者在后面生活方式中有详细介绍中也写到的“当被问起最被需要的日用品有哪些时,也许我们答不上来,可是当我们用心感受生活时,日用品就会像我们生活中的纹理,又像是年轮,随着年月的流转,直融入骨子里戒也戒不掉。当你端详一个日用品的时候,就会发现,无论是多么独立的人,都会对某一样日用品拥有无限的依赖感。”

  依赖感,总觉得这说法有些过了,我倒是更加喜欢“在拥有一颗恒久使用之心,回归生活本质中”写的“他们被我们使用的频次即我们生活习惯的影射,它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前阵子跟朋友去买凉鞋,当她试到一双时,我说也没觉得它好看也没觉得它不好看,但是好像就是你的鞋子。朋友笑了,说她其实每次都买差不多这个样子的凉鞋,坏了就再买一双。她买了那双鞋子,感叹自己其实一直也只选一种生活方式。

  书的第二部分生活方式中进行了对于物更加深入的探讨,来自各地各行各业的人列出了他们的日用品,每件日用品的图片下面都会有简短的介绍。每个人列出的物品都不同,给出的理由更不同,因为材质,因为样式,因为相遇的场景,因为好用等等。于是我便知道有些人喜爱书法,有些人对砧板的养护十分介意,有些人特别喜欢下厨房,也有的人跟我一样爱八角的咖啡壶;有人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也有人会要求所有东西都要美美的。而我阅读的乐趣就在于对着这些物品的照片猜测他们的主人在怎样的场合拿出它们,在怎样一个房子里,会不会有朋友,会怎么说话是什么性格,用怎样的动作去碰触或使用那些物品。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会选择怎样的物品,而那些物品在经年累月的使用中,又用他们独有的特质改变我们。不禁想起川端康成的《千只鹤》中不断提到的茶碗,碗沿带着的红色印迹被称是逝去母亲常用所以留下的口红的浸渍。抚摸茶碗这件物品却勾起对故人往事追忆,一个茶碗因被一人长期使用或者因缘巧合下不断传递,也沾上了感情,有了故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本就十分微妙

  而关系最最精妙的,还是造物吧。最后一篇便是介绍造物。物,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有时给予我们工具类的帮助,有时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日常总有一些时刻可怕的,繁杂重复,会让人突然感觉到茫然荒诞。或许我们需要些温暖熟悉、顺手好用抑或是美好高贵的东西让我们多出一点点安全感,掌控感还有片刻脱离日常的喘息空间。日常中的片刻松弛或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至关重要,所以造物的三篇都充满了美感,实用性只是日用品设计的出发点,还有两篇是关于沉默温暖的木制品。

  书翻完了,我还在想身边的日用品。事实上从开始看这本书就一直在想。然后我想起了钥匙,单元门的钥匙跟锁契合地不是很好,必须插入特定的深度又使用合适力度转动才能打开,从最开始搬进来在单元楼门口站半小时到现在一秒搞定,就像是个有脾气老朋友,兀得多出性格;想起刚工作到地方就去买的瓷碗,跟我走了几个地方,到现在还在用它吃饭,饭放进那只碗就能多吃两口;想起必须要有没有就抓狂的脏衣服篓,那年在书店打工时自己用书的打包带和路上捡的树枝编的篓子,离开北京时被朋友点着要了去;想起与身边很多东西的相遇,想起物是人非这个词。哈哈。

  封面上有句话“We put too much attention on the towering buildings and stylish chairs,but in fact,merely by touching different things everyday,you will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other things worthy of attention”。这应该就是这本杂志所想要传达的生活理念。生活就在此处。印刷精美,排版漂亮。不过对于我这种习惯看字的人文字嫌少。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读后感(五):日用即道,好物即生活

  这一期的“日和手帖”主题是《日用即道》,在还没有翻开书页之前,我先是被封面上经过精心摆放的各种物品吸引了。其实,日用品和常用工具不但包围着我们的生活,也常常通过富于美感的设计和造型装点着平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日用品,所以这一期的选题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贴近生活和大众的基调。

  因为日用品这个话题非常宽泛和随意,所以在开篇的“群访”中很难看到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最多只是看看其他人的生活和习惯。但接下来的“生活方式”中的十六篇文章可读性都很强。《多伦多夫妇的日常杂货》、《惊喜常出自偶然》、《临帖、习字之最佳组合》、《小器大用》、《与器物对话》这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职业和爱好的人出发去探讨日常器物对于他们的意义。精致的图片配以简明的介绍,不仅能让人对东西一目了然,也可以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物品主人对它们喜好的缘由。

  《No Name Design》这篇文章把视角转向苏黎世大学教授Franco Clivio 和他的900种来自各处、并非出自名家之手的普通日用品。他通过将这些物品分门别类放入展柜中陈列来聚焦观展者的目光,并以此提醒人们“高效顺畅的生活正是由这些日常用品支撑着的,它们被我们使用的频次即我们生活习惯的影射,它们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因此,假如我们可以找到生活中每件物品的本质,也就找到了更加“日和”的生活方式,随之将生活质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便是“以一颗恒久使用之心回归生活本身”的智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No Name Design”展览中出现的这些日常用品,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署名,甚至是最常见的衣架、锤子、剪刀、弹簧、铁丝,等等,但却在经过摆放之后产生了奇妙的美感。文中的配图,甚至是这期“日和手帖”的封面(如果没猜错的话)都是可以称之为艺术的存在。

  看过之后,不禁感慨原来自己的生活其实就是被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填满的空间和时间,它们与我们的亲近,远非我们可以想象。如此说来,世上真是有太多太多人生活得过于粗糙和匆忙了。而善于发现美,拥有美的人们却在不停地探寻着“更美”的可能性。在旅途中、在家里、在工作室,随身携带的大容量钱包、在家使用的手动咖啡研磨机、用来放松精神的香薰蜡烛等等,这些生活美学家们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选物、用物经,比如:“生活落到实处才是真美”、“不需要刻意寻找,旅行便是源头”、“让艺术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走进生活”,都是非常好的生活美学理念,值得借鉴。

  而在众多物品图片之中,有一些是令我印象很深刻的。“金色圆珠笔和剪刀”工艺简洁,有独特的精致之美;“忘了杯”和“浅醉杯”在淡如水墨般的瓷器中透露人生的智慧;名字叫做to-mo-ni(日语“和你在一起”)的原木制绕线器;一半长一半短的最适合用来扫旋转式楼梯的扫把。这些兼具美感和实用功能的物品本身不会说话,但却被它们的设计者或主人赋予了生命和灵性,以无比亲近的姿态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自然,能拥有和使用这样物品的人们更是幸福和满足的。

  在“人物”的部分,通过与平面设计师、家居、家具品牌创始人、生活杂志编辑、建筑师、摄影师、造型师的对话,来进一步了解日用品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和改变。文中时不时从受访者嘴里跳跃的“金句”会让我细细品味,舍不得继续往下读。

  刻薄设计师刘治治:“别把无趣和平庸当作‘朴实无华’,设计在今天的意义有一部分就是向那些陈词滥调进行挑衅。”

  住在老社区的杂志编辑许灵怡:“我们遇见的这些师傅也是如此。他们可能从小就开始学习手艺,用这门手艺养活自己与家人,他们可能并不会把这件事情上升到什么境界,就是每天埋头苦干。现在这个社会好像并不缺少各种想法,缺少的是真的可以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器皿收藏癖摄影师蜗牛:“美却无用让人遗憾,但美又何惧实用的挑衅呢?”"'美而易用'应该是我对'好的日用品'的衡量标准。"

  这期内容的尾声部分,“速读”《论家用电器》和“造物”木制品设计与实用也十分有趣耐读,以至于以往在感慨“最后的内容有点鸡肋”的时候,我却发出了“怎么这么快就没了”的疑问。意犹未尽啊,意犹未尽。

  合上书,回想“日用即道”这四个字。其实这些融入日常的物品的确更值得我们尊敬;而通过对日常生活和器物的观察,我们也会变得更加有觉知力;用爱惜之心去和它们相处,用丰盛的食物和质朴之心去款待它们,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丰富和感受着踏实与快乐……美好的物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便是我们的生活。哪怕是最普通的日常之物,只要用心选择,也能让人在使用过程中感到充满乐趣,从而更加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是为——日用品,即道。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读后感(六):好物的魔法

  几年前,日本播映过一套叫《工匠达人》的纪录片。在纪录片里,那些匠人穷其一辈子,专心做着自己的本业,铸铁器的铸铁器,编织的编织,做木工的做木工……他们不贪心,一生只做一件事,却也做好了一件事。

  看到《日和手贴·日用即道》中的一张张物品的图片,脑海中不自觉浮现出纪录片中匠人们沉默却又恒定专注的神情。书中图片中那些美好的物品,仿佛注入了一种独特的精神,使它们变得与众不同,足以匹配得上一个时尚的名词:质感。

  作为一套以介绍日系生活方式的MOOK读物,《日和手贴》系列做到第五本之后,也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特有的质感。除了选题带有鲜明的日系特色之外,《日和手贴》书系还选择了一种亲密的呈现方式: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展现他们活生生的生活样态,进而让选题的理念以最温柔的方式,渗入进读者的生活。

  这期的选题“日用即道”,语出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他认为真正的道,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和掌握的,而非束之于庙堂之上。而本书则是对“日用”和“道”二字做了巧妙的拆解,通过一个个不同领域的人来展现他们与物之间的关系,演绎出一场“日用品”与“人生之道”的推论。

  书中采访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人,他们推荐的日用之物往往为匠人所制,所使用的材质多是木、棉麻、铁、陶瓷这几类,形状结构偏于简洁凝练。可是除此之外,这些物品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经过使用者精挑细选,如大海淘沙般去芜存菁,最后让它们留在自己的生活之中的。

  正如时尚界用华服奠定炫目的特质一样,我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其实也是由我们所挑选的物品所确定的。本书的一篇采访稿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高效顺畅的生活正是由这些日用品支配着的,它们被我们使用的频次即我们生活习惯的投影,它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于是,日用之物构筑成了使用者的生活状态。书中那些被访者,以精挑细选的态度,摒弃了廉价粗陋的物品,留下了足以抵挡时间检验的好物。这些好物如同精美的艺术品,拓展了使用者的人生。松浦弥太郎说过,“赏物,实则是要挖掘出物背后的内涵。我终于领悟到越是优质好物,其隐藏的东西就越丰富繁奥。”众多的好物会构成了一个精致美好的世界,阅读之中你会发现这样的世界不断撞击你对静好生活的渴望,而你也同样会一定能在阅读中发现通往那个静好世界的通道的密匙。

  “日用即道”就是那把密匙。

  对于人生而言,好物是让日常细节变得更有质感的工具。日本整理大师山下英子在她的《断舍离》书系里,就曾提出过通过挑选使用精致的物品,以此来提升自己生活水准的说法。通过对日用之物的品质提升,达到更高的生活品质,这是第一层生活之道。

  而另一层含义,则是通过对美好物品的使用,打破你对执念的迷思。书中那些使用好物的人,并未将那些好物视为藏品,而是将其融入在日常之中。“日用”二字,淡然从容,自此让人成为物的掌控者。而书里更有这样的理念,“不因为是出自大师而舍不得用,生活落到实处才是真美”,真是一语道破人与物关系的本质,字字玑珠。

  如此看来,想要一段如书中展现的那种美好的人生其实并不难,当你学会选择有质感的日用好物,并破除附加在物体之上的种种迷障,你便学会了一种改变人生的魔法,随后你只需微笑,便能开启你所梦想拥有的全新篇章!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kivo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读后感(七):器物亦有人格

  “道”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概念,一切存在的即为“道”。人活着,饮食安眠、呼吸行走,无不要与日常器物打交道。新的物件融入我们的生活,经过岁月的摩挲,变老变旧,却被染上了一层厚重的光泽。厨房里被用的黯旧的木碗,手腕上日益温润的玉镯,都带有浓重的不可抹去的人的印迹。日常的器物常常被我们熟视无睹,它们的存在已经浸润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看上去似乎可有可无,而一旦丢失,人所体会到的却是深切的不适,唯有此时我们才会发现,我们和器物之间,是彼此深深依赖着的。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对不同国家的手艺人和设计师进行了采访,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平面设计、建筑、摄影……对“日用即道”这四个字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和理解。然而,不难看出,他们所具有的共性是对日常器物葆有一种爱惜之情,珍视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对喜爱的器件有着持久而深沉的热忱,而那些手工达人们,享受的也是制作一件用品的过程,以及成果出来之后的那份欣悦。

  很多人认为,我们离不开手机、电脑,光是一想到要舍弃这些东西就难以忍受。但也有设计师说,“所谓依赖,我认为只是一种方式、一种习惯,消失会不适应,但慢慢会平衡,人没有什么真正的依赖”。中国的哲学概念里也说到,存在就会有变化为“道”,变化就是消失灭亡也为“道”。这也是“日用即道”的内涵之一,在快速运转的世界里,一些器物会渐渐地从我们的视野中、记忆中消逝,老旧的自行车、铁皮发条玩具、母亲的缝纫机……它们的渐行渐远,实在令人落寞难言。但是手工艺人的挽留使它们还存活在今天,《日用即道》这本杂志里不乏崇尚慢节奏生活的设计者,他们怡然自得地筑造自己的小世界,打磨每一块木板,烧制每一款陶艺,用这些和自己产生联结和情感的器物,跟快速行进的世界做抵抗。

  阅完此书,再去观察书桌上自己平日里用的马克杯、铅笔、镇纸等等,顿觉它们也有了灵气和人格。就像苏黎世的设计师Franco说的那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回归生活本身,挖掘、整理那些原本认为微不足道的物品,重新审视和利用”。当我们找到每件物品的本质时,也就相当于发现了更加“日和”的生活方式,将生活质量提高到新的高度。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围绕着我们日常起居的器物,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服务于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保证一件物品具有它恰当的用途已经不是人们关注的核心,设计师所追求的,是如何将实用性与美观结合在一起,如何让器具散发自己独特的光泽和魅力,也就是要在生活、审美和实用三者之间周旋和酝酿。很多时候,之所以对一件物品心仪不已、爱不释手,大抵是因为它与个人的品位相符、气质相合,于是我们能从很多器物中看出拥有它们的主人是什么样的脾气和性情,譬如木质器具大多都温和细洁,喜欢木制品的人也都随和蔼然。颜色方面也是如此,淡色系和深色系的钟爱者往往低沉内敛,活泼跳动的鲜艳亮色就是小姑娘们的热爱啦。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读后感(八):日用品,生活的陪伴之物

  自从“断舍离”风靡之后,人们似乎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恋物癖了,收藏癖更是应该拖出去枪毙十分钟,否则不足以平民愤。

  但说到底,谁又能与所有“物”完全断舍离呢?

  即使只要一日三餐,夜眠七尺,生活必须品,总是需要的。

  就像《日和手贴:日用即道》中一篇文章所说,即使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但总归免不了日用品的陪伴,擦脸的毛巾、牙刷、通心粉、早晨的第一杯咖啡……

  所以我觉得这期日和手贴能做“日用即道”这个主题,非常暖心。

  因为日用品与我们朝夕相处,早已超越了“物”的概念。它们更像是老朋友,陪伴,以及见证。

  作为一本MOOK型期刊,日和手贴似乎更强调视觉冲击,看这期日用即道,虽然也细分了许多主题,“生活中最依赖哪些日常用品”,“小器大用”,“喜新,但也不厌旧”,“ 融入日常之物,值得尊敬”……但总体来说,文字更像用来点睛。

  这丝毫不影响主题和情绪的表达。

  我很喜欢日和手贴选图片的标准,简单、干净、主题鲜明。

  很像是被人调侃为性冷淡用品的MUJI。

  的确,日用之物,一般来说,都是小物,水杯、橡皮筋、眼镜、指甲刀、钥匙、手机、刷子、手帕、剪刀、碟子……如果全部设计繁复,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用起来恐怕也不会那么顺手。

  日用即道,就是每一件日用品,都蕴含着“道”,这个道,的确不用太复杂。

  像书中每一张图片所展现的物一样,或者只是一只碟子、一个手动咖啡研磨机、一把法琅热水壶,全部是式样极简、却又极富设计感的好物。即便不是恋物癖,看到这样的图片,恐怕也会想把上把这些东西据为己有。

  因为在这样简单却无比精致的物品中,蕴含的是对生活认真的态度。

  这似乎也能成为我们选用日用之物的一个标准。

  一本书,往往并不只是一本书,还是认识生活、开拓眼界的通道。

  日用即道中介绍了许多人的日用物,也介绍了致力于简单精致生活的人们,努力设计出好物品的设计师,还有一个“世界上其他稀有族群的日用品型录”主题,介绍不常见的日用物,比如穆尔西人的盘子,印度的海娜、朱砂,阿米的马车等等,读完颇有世界真奇妙之感。

  闲暇时拿起这样一本书,看一看,享受眼睛与精神的愉悦,还是挺不错的。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读后感(九):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口袋里的手机,办公桌上的马克杯,包内随身携带的唇膏,裤袋里的烟盒和打火机,这些都是你的日常用品吗?《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为《日和手帖》MOOK系列第五期,此次的主题关于生活中的那些日常用品。我们一起来聊聊日常用品吧。

  你生活中最依赖那些日常用品?它们影响改变你的生活了吗?你的生活中能离开它们吗?身边用过最久的日常用品是什么?开篇群访10位人物,采取问答的形式,提以上问题,让嘉宾回答。也迅速带领读者进入主题日常用品,并对其自己身边日常用品的思考。在我身边,我好像没有使用的特别的久的日常用品,所以也并没有对其产生特别依赖的物品,如果是手机的话,那可以算一下。在现在如此数字化的时代中,缺少了手机,还真有点没有安全感。

  在生活方式的章节中,我们看到了多位人士他们的日常用品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方式。篇章中图文的结合,排版都走着日系的风格,十分简约。采访的人士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个国家,有些是品牌创始人、有些是摄影师、有些是设计师、有些是编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职业,他们的日常用品会是怎样的呢?他们的日常用品,有些是自己旅行的时候淘的,有些是自己制作的,有些是家中流传下来的。还有他们对日常用品在他们生活中的那些看法“生活道具,也是心情调剂”,“拥有一颗恒久使用之心,回归生活本身”,“常伴身边的物品,应该不被流行左右”等等。

  看了以上那么多人有关他们日常用品的那些事儿后,真是觉得我也得好好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可以更细致些,更精致点。对待生活,我们还是都得充满阳光朝气的。对于日用品,我们也该拿出自己的态度。哪些是常用的,哪些放着是积灰的。这就和断舍离联系到了一起。生活中,有时是有舍才会有得。对于常用的物品,我们也都得用心对待和观察,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有觉知力。

  日常用品,无需把它当成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它们却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享受生活的过程,可以形成我们的兴趣,可以成为我们的事业。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读后感(十):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

  We put too much attention on the towering buildings and stylish chairs, but in fact, merely by touching different things everyday, you will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other things worthy of attention

  1。惊喜常出自偶然

  2。POCHKA---花蕾(俄语)

  3。拥有一颗恒久使用之心,回归生活的本身。

  4。生活落到实处,才是真美。不因为是出自大师而舍不得用。

  5。幸福就是和喜欢的人住在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工作,每天好好生活,然后平平安安地一起变老。

  6。to-mo-ni:和你在一起(日语)

  7。JICON—(磁今)“抓住每一天”(日语)

  8。讲真话的人会显得刻薄

  9。当代设计的重点是:在服务功能已经完成的前提下,继续为我们平庸的生活制造一些可能和有趣。

  10。他们被我们使用的频次即我们生活习惯的影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和手帖005:日用即道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