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理性乐观派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27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理性乐观派经典读后感10篇

  《理性乐观派》是一本由马特·里德利 (Matt Ridley)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3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一):理性乐观派记录

  这本书的核心是:交易作者认为交换使人区别动物注意,是以物易物的能力,而不是互相帮助,是舍弃自己拥有的,不是互利互惠。 正是因为物品的交换,使得人类不在过自给自足生活,而是进行社会分工。用李嘉图定律解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以牺牲某些阶级阶层利益代价的)是人们放弃了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反而帮群体创造财富。 但正是这样的社会分工,才产生了人类“集体大脑”。作者认为,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一种,可以用自身基因之外的载体来保存信息生物,而那个载体就被叫做“集体大脑”。他保存了人类所有的信息,也让信息碰撞交融,混搭重组,形成新的科学知识文章理论基础大概就是这样。但那只是引子,作者的目的不在于介绍理论,而在于传播理性乐观派的思想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我们恐惧科学的进步,心里想着现在世界灾难这么多,人类迟早会毁在自己手里,所以呢,或许我们想退回到陶渊明的田园时代。 但实际上,作者用人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你,我们要加快技术进步才是正确的,其实我们活的比之前任何一代要好。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情况越来越差呢? 其实我们的片面的高估了坏消息。我们对坏消息敏感,这是自然的防护措施,其次,坏消息显得更有智慧,然后,还可能带来收益。所以我们往往忽视了人类发展好的方面。 作者提倡理性乐观地看未来,希望用交易来扩充“集体大脑”,进而更好更快地发展科学,造福人类。所谓穷,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时间,卖到足够高的价格,用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基础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独特服务。 书中有一些有趣观点。作者告诉你,田园时代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会带来落后,因为你将会用所有时间去自给自足,那还谈什么发展?作者会说,所谓穷,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时间,卖到足够高的价格,用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基础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独特服务。 书中会有好多好多的数据例子告诉你我们的美妙生活比你所想的还要好,这是一本励志书?怎么可能,虽然说,效果是这样样。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二):理性乐观派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本书讲述的是人类的社会体验完全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方式飞速、持续地变化”。本书重点论述人类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是什么使得人类有能力以这种疯狂的方式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尼?

  很多人认为人类能够发展到现在是因为有着比其它动物更为大的大脑,但是已经灭绝了的尼安德特人平均大脑的体积比我们更大,但却经历一路向前的迅猛变革。尼安德特人具备了巨大的大脑、复杂语音、大量的技术、但是他们从来不曾突破自己的原始小生境。而起源于非洲的现代智人制造类型越来越多的工具,尼安德特人还是只会制造手斧。没有交换,创新就不会发生。交换之于技术,正如性之与进化。它激发出了新奇东西。正如当下热点话题共享经济。人人都向着共享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无疑会变得更加繁荣。相反如果都有着自我封闭的思想,人类也不会有今天,通过交换,人类发现了“劳动分工”,也即出于互利的目的,将努力天赋加以专业化。正是有了共享,交换才有了共同进步。随着人类进化到某个阶段之后,人类的智慧就成了集体性的,累积性的,这种现象并未出现在其他动物身上。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有力证明了这一点,能够进化的必然是更加强大的,尼安德特人的淘汰也是必然的。

  我们习惯的认为,技术和创新是一体的,但这里却出现了强有力证据:人类刚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任何类似文化进步的经历,但他们只做了自己擅长的事情。他们并没有改变。哪些没有改变或者改变一点最后都消失了。而我们的祖先智人他们不断的改变习惯,它的技术变化得比自己的生理构造要快了。为什么新技术和新人种会在非洲出现,目前有2种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这是气候推动的。第二种理论是,一种偶然的基因突变微妙地改变了人类大脑的构造方式,从而触发了人类行为的改变。

  人类的进步总的来说,是向前进步的,正如海明威所说:世界并不完美,却值得奋斗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三):小结(引号是引用,其他自己的总结)➕书摘

  小结:

  1.自给自足是贫穷,越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给人类个体换来了生活所需,也带来了足够的剩余时间去推动文明的发展。

  2.交换,而不是互惠实现了专业化分工。

  3.人只能学到有限的一套技能,如果一项稀罕的技能没有足够多的专家可供众人学习,这种技能就会消失。好的想法必须靠人口数量来维持和延续,否则,进步就无法立足,甚至转为倒退。

  4.现代商业自私变得不可取,自私则会受到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惩罚,因此,人变得慷慨,利他才能利己。

  5.交换广泛建立在陌生人之间,是因为有信任。不诚信则无下一场交易。“交换孕育了信任,信任反过来也孕育了交换。”

  6.可以说,市场现代人变得善良

  7.商业让人们温文有礼,不粗鲁有利于自由,比制定规矩约束人。促进文明和知识的崛起。“商业行为说不定真能让人变得更道德呢。”商业和美德有着直接的关系

  8.“自由和福利,是跟贸易与繁荣手拉着手并肩前行的。”

  9.“所以,我把人类进步的风火轮归结到交换和专业化的逐步发展上,也有可能是找错了对象。兴许,交换和专业化只是表象,而非症结,有了制度规则的创新,才实现了交换。”

  10.“故此,尽管公共领域的制度创新家和私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家同样重要,但我仍然认为,专业分工乃是两者的关键。专门为整个部落制造斧头令你有了时间、资本和市场来设计好用的新斧头,同理,成为专业的自行车赛手,你才得以为自行车比赛制定规则。人类历史就是靠规则和工具的共同演进来推动的。人这一物种日趋专业化,交换的习惯越来越根深蒂固,是制度和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

  11.对亚当 · 斯密来说,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堆积存储起来的劳动力,在必要的时候,用到其他的场合去”。

  12.“传统看法,有了农业,才有了可以储存起来的盈余,有了储存起来的盈余,将来才能用到贸易里,资本也才有了出现的可能。没有农业耕作之前,没人能囤积盈余。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把整个故事给讲反了。农业能出现,全是因为先有了交换贸易。有了交换贸易,人才有了动机专门种植产品生产盈余的食物。”

  13.“金属冶炼的发明差不多是农业出现带来的必然结果。”

  14.讨论了有机和转基因问题。也许只有吃饱肚子富人才配讨论这个问题,穷人还是先填饱肚子再说。

  15.“城市的存在,就是为了贸易和交换。人们在城市里分配劳动,专攻一业,互相交换。”

  16.“运输带来了大范围的贸易。”

  17.“故此,认为君主或农业盈余带来了城市革命的看法其实把顺序搞颠倒了。首先出现的应该是贸易的加剧。 [19]农业盈余是靠贸易召唤出来的,有了贸易,农民才有途径作物换成其他地方出产的贵重商品帝王,还有他们的神殿和金字塔,大多是靠贸易修起来的。纵观历史,帝国都是从贸易区域崛起的,之后才成了内外军事强盗的玩物。城市革命是劳动分工的延伸。”

  18.历史证明:“自由贸易能实现共同繁荣,而保护主义导致贫穷。”

  19.城市化,能让人类聚集在更少的空间,“城市居民占用的空间较小,使用能源更少,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更小。”

  20.当人口太多的时候,劳动力就会变得廉价。劳动力廉价,本来是由畜生做的活都可能变得有人做,因为有活做,起码还有少量的钱可以拿,起码能活下去。可是当人包揽了所有的活,当人一门心思只想解决温饱问题,人们也就陷入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无暇顾及除了吃饱喝足以外的其他要求,人就会变得贫穷。因此作者认为,欧洲的黑死病反而可能促进了欧洲的发展。黑死病死了许多欧洲人,一下子让劳动力变得值钱,雇主只有赋予更多的报酬,劳动力才有可能被自己所拥有,因此劳动者获得了相对比较高的报酬。有了钱以后,人们就可以去做除了生存以外的事情,因此世界就得以发展起来,例如艺术经济科技。而差不多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们亚洲陷入了贫穷,政府想到的限制人口的办法,就是不能自然生育。要人为的控制人口,就像我们这个年龄段所经历的计划生育

  21.“但更为悲剧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做法不光没有成效,而且毫无必要。20世纪70年代,整个亚洲大陆的出生率都自发地迅速下降。它们跌得和当初强制节育时一样快,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下跌。一旦感受到了贸易带来的繁荣,亚洲就跟此前的欧洲一样,实现了完全相同的低出生率转折。”

  22.“用行内人的话来说,整个世界正经历着从高出生率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这一“人口过渡”的下半段。”

  23.人类生育大幅下降的原因:1.榜首原因就是儿童的死亡率下降。2.财富变多。3.女性解放,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女性比较希望生育较少的孩子但高质量的抚育他们。4.城市化。城市里不需要孩子下田帮忙,住房昂贵。但以上四个原因都有例外

  (“换言之,对于人口过渡,我们最多能肯定地说,随着各国变得更富裕、更健康、教育程度更高、城市化率更高、自由度更高,出生率会降低。典型妇女或许是这样考虑的:现在我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会死于疾病,我不需要生育那么多;现在我可以找到工作养活孩子们,我不希望频频打断自己的事业生涯;现在我受过教育,能挣回薪水支票,我可以主动避孕;现在的教育能让我的孩子们从事非农业工作,我必须负担我生下的孩子们去上学才行,生太多了我供养不起;现在我可以购买消费品,我应该小心控制,别让家庭规模太大,收入分散才好;现在我住在城市里,应该对家庭有个规划。或者诸如此类的想法互有结合。她还会受其他人以及节育诊所榜样鼓励。”)

  24.不用担心老龄化。因为“最新研究发现了第二波人口过渡:非常富裕的国家,一旦达到某个繁荣程度之后,出生率便略有增加。”

  25.“总之,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有关全球人口的消息实在是好得不能再好了,当然要是进步来得更快些还会更好。人口爆炸逐渐销声匿迹,人口萎缩也有望止跌回稳。人们越是自由,越是过得繁荣兴旺,出生率就越是有望稳定在每名妇女生两个孩子左右,完全不需要强制。这还不算好消息吗?”

  26.“化石燃料并不能解释工业革命的开始,但它们能解释为什么这场革命不曾无疾而终。一旦化石燃料参与了进来,经济发展就真正插上了翅膀,并带着无限的潜力冲破“马尔萨斯天花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直到工业革命开始,发展才真真切切地变成了“可持续的”。惊人讽刺再度出现。我要提出这样的观点:经济发展居然是在它开始依靠非再生、不环保、不清洁动力之后才变成了可持续下去的事情。历史上的每一轮经济繁荣,从乌鲁克文化算起,无不是因为可再生能源用光了而衰落下来:木材农田、牧场、劳动力、水、泥炭,全都是能自我再生的,可速度太慢,一旦人口膨胀,很容易就耗个干净。可煤炭不管怎么用都没用完,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反而更便宜了,更丰富了。反过来看,用木炭超过了某个界限之后,总是会变得更为昂贵,原因也很简单:人们必须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木材了。倘若英格兰不曾使用煤炭,它仍然可以实现各种工业奇迹,因为它可以使用水力驱动磨坊和织布机,把兰开夏变成世界棉花之都。水力尽管可以再生,但却非常有限,等扩张到了头,没办法再加大产能之后,英国的工业繁荣也会衰落下去,人口压力占上风工资下跌,压抑需求。”

  27.“像煤炭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丰富得足够承受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双重爆炸,直到它们为地球上的所有人创造出可持续财富,同时又不撞上“马尔萨斯天花板”,之后再把接力棒传递给其他形式的能源。”

  28.工业化有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尽管穷人在工业化中看似很可怜,可实际上比工业化前的时代要好。

  29.“工业革命初期英格兰的贫困之所以会如此强烈触动我们,因为那是作家政治家们有史以来第一次正视它,并努力采取措施解决它,而不是因为它从前不存在。从前的时代没有盖斯凯尔夫人 [15]和狄更斯先生,从前的时代也承受不起工厂法案和童工限制法。有了工业革命,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超过了自身繁殖能力,从而也增加了人们的慈悲心,并主要通过慈善机构和政府的举措表现出来。”

  30.煤炭给了工业革命第二轮惊人的东风,维持了磨坊、锻造炉和机车的运转,并最终推动了 19 世纪 60 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电力、化工和电报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全球性势力。

  31.煤炭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和森林、河流不同,它不存在收益递减、价格上涨的问题。19世纪煤炭的价格或许没有下降太多,但哪怕消耗量大幅增长,它也没有涨价。

  32.能源代替了奴隶实现了人们过上国王一样,甚至更好的生活。

  33.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确是有限的,但它们能持续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人们肯定会在用光之前找到替代品。

  34.可再生能源并不意味着环保。因为可再生能源在产生同等能量的时候需要消耗很多很多的土地去种植,如干草、树木之类。

  35.“不管你告诉别人多少次怎样制造或骑自行车,这个概念也不会变得陈旧,不会没有用处,不会出现边缘磨损。它就像托马斯 · 杰斐逊的烛火一样,给出去也不会有损失。实际情况甚至刚好相反。你把自行车的知识告诉的人越多,就会有越多的人设计出新的东西,比如自行车挡泥板、更轻巧的车身、比赛轮胎、儿童座椅、电动马达,等等。传播有用的知识,会带来更多有用的知识,孕育出更多有用的知识。”

  36.知识创新的火焰会在不同地方燃起,因为人口和制度的原因。知识的世代传递需要足够多的人来接受以保证永世流传,制度是否允许创新也很重要。

  37.“人们用阿司匹林治疗头痛 100 多年了,对它何以如此仍然令人摸不着头脑。青霉素的杀菌能力到了细菌都对它有了抗体时才终于搞清楚。在发明维生素 C 之前,人们用柠檬酸来预防坏血病。食物用罐头保存的历史十分悠久,哪怕没人掌握微生物理论来解释它。”“他承认,就算是在今天,科学家们的真正工作仍然是跟上技术修补匠们的脚步,在他们发现了什么新鲜东西之后提出解释。”

  38.“是交换的威力驱动现代经济的创新永动机能问世,主要不靠科学(相反,科学倒是受了创新永动机不少恩惠),不靠金钱(金钱并不总是限制因素),不靠专利(专利经常挡了创新的路),不靠政府(政府才不擅长创新呢)。它完全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现在,我想要说服你接受如下观点:只要一个词就能解释这道难题——交换。思想观念日益频繁的交换带来了现代世界速度日益加快的创新。”

  39.“回到‘溢出’,新的知识内容,不管它属于实用范畴还是理论范畴,不管它涉及的是技术还是社会,其典型特征都一样:你把它给出去,却仍然能留下它。”

  40.“故此,“溢出”(也就是其他人“窃取”你的点子)并非偶然,对发明家来说,也不是什么令人讨厌的坏事。“溢出”是这一活动的全部意义所在。靠着“溢出”,一项创新跟其他创新相遇,进行交配。现代世界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相遇、融合、交配和变异的历史。”

  41.“纵观历史,尽管生活水平有起有落,人口有增有减,知识却表现出了始终如一的进步态势。”

  42.“知识最美好的一点在于,它是真正无穷无尽的。哪怕从理论上说,也不可能耗尽思想、发明和发现的供给量。我持乐观态度最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43.“世界不会继续像这样下去。这是人类进步的所有意义,文化演进的一切信息,动态变化的重中之重 —— 也是本书尝试传达的核心观点。真正的危险来自变化放缓。我以为,人类已经成了一台集体的问题解决机,它通过不断变化来解决问题。它靠着市场驱动的发明创造来实现这一结果:一样东西稀缺,价格就提高,价格提高鼓励人们开发替代品,提高这样东西的使用效率。”

  44.“悲观主义者错用了外推法:他们以为未来无非就是规模和范围更为庞大的过去。赫布 · 斯坦( Herb Stein)从前说过:“要是某件事情不能永远持续下去,那它就不会。””

  45.“多亏了交换和专业分工的发明,人类智力呈现出一大特点:它是集体性的,不是个体性的。这是本书的中心论点之一。”

  书摘: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四):《理性乐观派》书摘

  50起源于非洲的现代智人存在劳动的性别分工,尼安德特人则没有,这一点构成了前者对后者的关键性生态优势。

  78和生物燕华一样,市场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世界,没人负责。

  105美国的马匹数量在1915年达到了2100万的峰值,约有三分之一的农用土地拿来养活他们。

  大约1913年,德国化学键利用蒸汽、加完和空气大量生产无机氮肥的方法,如今,你身体里有近一半的氮原子都是来自此类氨厂。

  113世界各地对bt棉作物进行的每一项研究中,从中国到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杀虫剂使用量减少的比率高达80%。因转基因作用的推广而减少使用的杀虫剂活性成分超过了2亿千克。

  123故此,认为君主或者农业盈余带来的城市革命的看法,其实是把顺序颠倒了,首先出现的应该是贸易的加剧,农业盈余是靠贸易召唤出来。纵观历史,帝国都是从贸易区域崛起的。

  128大卫休谟最早提出:很多时候,政治分裂是经济进步的朋友而非敌人,因为挡住了权力和权威两者挺近的步伐。

  强制政府是垄断的,垄断总会走向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自私自利。统治者们热爱垄断,因为就算他们无法把垄断权力捏在自己手里,也可以向自己偏爱的集团出卖、授予垄断权力。

  136帝国,推而广之到政府,往往先是好的东西,延续较长之间之后,就成了坏的东西。

  根据麦迪森的估计,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1950年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公元1000年的地区。

  149,在1700到1800的某个时间,由于人力比牲畜还便宜,日本全国集体放弃了犁,改用锄头。放弃了资本密集的火枪,改用劳动密集的长刀。

  158当劳动分工达到所有个体都彼此交换商品和服务的程度,不再依靠自给自足,人类这个物种的数量大爆发就停止了。

  183所谓 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学家杰文斯提出的悖论 jevons paradox,长久以来,能源效率都在提高,可能源消耗也随之增加。

  193工业革命需要对很难清偿的资本设备进行长期投资。18世纪时,英国的资本市场比其他国家更好地提供这种投资,伦敦设法从阿姆斯特丹贷款,在18世纪就培育出了股份制度、有限责任公司、债权和股票流通市场以及有能力生成信贷的银行体系。与此同时,法国的资本市场饱受约翰劳滥发执笔带来的困扰,银行则因为路易十四欠债不还而叫苦连天,企业法则因为对纳税农民的任意勒索而千疮百孔。

  219人类集体性地拒绝相信生活会越变越好,人对自己乐观,对社会却悲观。

  238非洲博茨瓦纳是最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全世界最成功的经济体。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五):交换!交换!——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记得几年前,有一段时间东北老家突然开始流行吃所谓的野菜,有大饭店专门供作各种野菜和生蔬,饭店门前停满了各路豪车,然而各路食客来吃的却是蔬菜,很多菜连一丝肉丁都没有,这群从饥饿记忆中走出不到30年的人群真是让人啧啧称奇。不过时至今日,其实也算见怪不怪了,好像更多人选择用一种贴近自然的方式,宣告自己作为自然界灵长类一份子的强力回归,比如吃有机菜,选择走路或骑车出行,徒步进藏,开始述古,如我们身边开始回暖的中医热养生等。甚至看新闻中,有贵商富甲四海却闷闷不乐,于是轻易简从,去深山清修,汲水煮茶,烧火取暖,俨然不改其乐。 很多幻象好像表达出:人类今日越来越不满足,解决之道之一,便是回归过去,君不记得木心老师的那首诗《从前慢》深得诸位文青欢心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作为一首颇有意境的诗,确实很美,但如果让喜欢这首诗的今人放弃智能手机,放弃飞机出行,放弃电脑,出行只能慢慢骑马踽踽,仅从北京到浙江光路上就要消耗经月光景的话,不知是否有人能够接受。 比如很多文艺青年为了寻找所谓内心的宁静,选择去不丹旅行,尽管那里吃住等条件堪称恶劣,然而他们还是说好像获得了一种心灵的满足,看到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条件如此困苦,却依然自得其乐,很受触动云云——然而仔细想想就知道,他们之所以看起来很快乐,是因为条件实在是太苦,以至于根本没见过原本的快乐应该是什么样子,就像一个辛酸的真实故事中那个贫困地区的老妪所说:“等我有钱了,我就左手一个肉馍馍,右手一个白面馍馍”,只要看看当地那些商贩们看到中国游客欢欣鼓舞的样子并且努力用中文来交流博好感,我们就会知道,他们也有强烈地改善生活条件的想法,在困苦之中怎么可能获得所谓的幸福感? 其实就在一百年前,巴黎——这个今日的时尚中心,那时还没有发达的下水道网络,因此彼时尿盆还在大行其道,甚至市长不得不出面讲话,遵嘱市民们不要把尿盆直接往窗外倾倒云云,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而文学家雨果·洛里的《悲惨世界》小说里那个时代则更加困苦,由于当时法国征税是按照窗户的数目进行征收,因此广大穷苦大众为了少交税款,往往屋子只有一个门,却没有留一扇窗户,因此到了冬日,北风呼啸,人们真是啼饥号寒,很多人都是用祖传几代人老皮袄进行抵寒,可棉袄里面充满了虱子,而当时的虱子之多,就连凡尔赛宫中都不能幸免——如果你认为所谓的回归过去过的就是这种日子,那不知是否有人真的想回去尝试一下。 回到这本书,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我们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好”,这一切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然而最根本的,还是因为人类之间的交换,无论物质的,还是思想的。 在远古智人时代之时,我们的祖先与尼安德特人还是竞争关系,其实尼安德特人的身体更强壮,大脑更复杂,技术更突出,然而现代智人的祖先却学会了协作——我们的团体越来越大,许多出土遗址表明我们的祖先学会了进行交换,有许多东西的发现地距离原产地相隔千百里,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尼人的石头工具几乎总是用从距离使用地点1小时行程的范围内找到的材料制成。 同样,再后来在各大洲的人类发展竞赛中,面积最大,交流最多的欧亚大陆也成了人类发展最迅速的一片大陆,而后来甚至不知对方彼此存在的阿兹台克和印加帝国的中北美洲,自然是发展越来越落后,乃至待后来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仅仅用200骑兵,便能从8万军队中俘虏了印加领袖阿塔瓦尔帕。 甚至有一个极端的例子:由于与外界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塔斯马尼亚岛的土著们居然发生了严重的技术退化,连早期使用的弓箭和鱼骨针都不再能制作出来了。 而给人类带来巨大变革的资本主义制度,便是这种物质交换的集大成,人们不再像明朝中国家庭的那种男耕女织,小家庭全生产,而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来生产产品,再用生产出的产品与其他人进行交换,而在不断做重复劳动中,不仅生产技巧得到了大幅提高,而且也容易将生产技术进行改进,生产同样单位的产品时间缩短了,人们就会有更多时间做更多事情,最终会让更多人受益。同时,思想与科学技术的交流,也让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比如改良了蒸汽机的瓦特,便是在托马斯·纽科门的前人的基础上得到改进的,设想如果瓦特生在一个荒岛上,饶是他在聪明过人,他却要为最起码的衣食发愁,更遑论发明改进了。 与此相反的是,中国从宋代商业高度发达的一片繁华富庶之景,最终过渡到了朱元璋“片板不得下海”的规定,再到乾隆所谓“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最终被建立全球贸易帝国的所谓“蕞尔小国”英吉利打败,也就毫不奇怪了。毛泽东曾说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那时中国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然而那时物质的匮乏,许多老人仍然心有余悸,农民拼命耕地,却依然难以饱腹,甚至遭遇到大饥荒,而只要一打开国门,中国人一下子便富裕了起来,尽管从事耕作的人少了很多,却很少听过有哪个地方遭遇到了严重的饥馑,这不得不说是交易的功劳。 而从事交易的人越多,科技发展也会越快,许多看似无用的点子,说不定便被某位能人偶然脑洞大开,便发明出一件新玩意出来,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样本,相信很多金点子都会被时间埋没。而且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科技发展也愈来愈日新月异,按照书中的说法,1895年的时候,其他人根据原始发明制造出第一台可以媲美的仿制品要花33年时间,到1975年,却只需3年时间了。 而且一个更加可喜的变化是:资源是丰富还是匮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今日的日本和新加坡都是发达国家,然而两者都物资贫乏,新加坡甚至连淡水都要靠进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而许多非洲国家拥有着大量的石油,却越来越贫困,丰富的石油造就了富有的独裁者,反而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顿。上世纪70年代,海湾国家集体减少石油供给,本想让欧美国家从此一蹶不振,哪知不仅欧美国家走出了瞬间资源短缺的荫翳,而且他们的造车技术得到大幅提高,最明显的进步就是车变得更加省油——而这也会让传统思维中的资源战争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也许这对世界的整体和平也会有裨益。 事实上,想象世界因为种种缺陷而轰然崩溃,也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凯文凯利《失控》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假设按照200年前伦敦街头为模型,用计算机推想出现代社会的样子,那么无一例外,现代社会早在几十年前就不会存在了,不论其他可能的因素,单单按照那个模型计算,这时的伦敦街头早就被小山一样高的马粪埋没了,因为那时伦敦街头跑的都是马车,然而我们知道这一切并没有发生。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煤炭与石油资源,人类一次次地喊着资源即将枯竭,然而事实上,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人类发现的未开采的石油储量在不断增加,随着油页岩即将能够开发使用,美国极有可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出国,而煤炭资源也会逐渐被其他类型的能源部分代替,作为煤炭资源相对贫瘠的中国,其地下的煤炭也足够中国使用至少几百年之久;而随着电解技术的进步,银不再是一种十分贵重难得的金属,钨丝也因为照明资源不断的进步,而逐渐不会再被在灯泡中使用,这也因此陷入了一个怪圈:即能源越用越便宜。 事实上,对于未来的担忧,人类从来未停止过,从20世纪60年代担忧的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担心地球承担不了50亿人口,到70年代担心资源枯竭,80年代担心环境恶化,90年代担心是瘟疫等疾病,现在则是担心全球变暖的问题——然而回想过去的人们的种种忧虑,你不会哑然失笑么?人类一次次从自己所谓的危机中平安度过,并且过得越来越好,不但人均卡路里越来越高,人均生命越来越长,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而且人类的经济水平也在稳步增长——所以你为何还闷闷不乐有回到过去的冲动呢?难道你真认为用一个月的工资加几天的光景耗费,只为了在中国跨越几个省是很有趣的么?更不用说旅途中的其他种种不便了。 作为从所谓2012玛雅预言中走过来的人类,我们自然要更加乐观,我们要坚信只要人类互相更加开放包容,生活就会越来越好,难道我们非要像梭罗一样,去体验一个野人般的生活么?身为21世纪的世界公民一员,却还一心想做一个大反现代化的勒德分子,难道不觉得这不合时宜么?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六):继续想办法往前冲

  你可能会问,你们理性乐观派的基础方案是什么呢?

  理性乐观派认为,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省,也不能靠停,而是继续想办法往前冲,即使距离地面只有一米,也要想办法在地面钻出一个洞来穿过去。能源不够用?那就想办法发明新的能源,开拓全新的资源,让我们的发展继续可持续,而不是停步,更不是缩减。

  怎么往前发展呢?人类历史几百年的文明进展,无非告诉我们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靠市场经济的核心价格信号。人类发现新资源、新能源不是靠什么环保、什么有志之士的大声疾呼,全部是靠资本家贪婪的眼神盯住市场信号。太阳能什么时候能普及?不是靠大声疾呼来普及,而是当石油越用越少,价格越抬越高的时候,用太阳能已经有利可图的时候,太阳能就会大行其道。而且随着太阳能的用量越来越大,它的单位成本也会相对下降,那么太阳能就可能逐步替代一部分石油。所以,最终还是要通过那个被很多悲观论者、环保主义者看不起的、贪婪的市场的扩张,通过价格信号,最终解决问题。

  第二个办法就是知识。前面我们讲过,资源的本质就是知识,所以解决资源问题的核心路径就是知识本身的增长,可是我们要知道怎么产生知识。得用能源、资源才能产生知识,知识越用才会越多,如果所有人都安贫乐道,回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状态,还能产生什么新知识?知识需要人类的发展、大量的协作、便利的交通、充分的交流、舒适的生活,才会冒出来。

  很多人指责美国人,说他们能源用得太多了,美国人不服,说我们创造了知识,知识可以分享给全人类。咱们不妨算一笔账,假设这世界上只有最后一吨石油了,你是地球妈妈,你会分给谁?假设只有两个分配对象,一个是非洲丛林里的土著,很节省,一吨石油他们可以用100年,点个小煤油灯,就这么凑合着过。一个是美国人,一吨石油只能用一个月,但是很可能会产生新知识,新的解决方法。请问你会分给谁?当然给美国人用,分给土著使100年也是没有进展的100年,又有什么用!

  所以想要生产知识,必须耗费资源。当然,我并不是号召大家去浪费,丝毫没有这种意思。我只是认为,面对人类的未来,悲观主义的论调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对过,就算它未来对,按照他们主张的解决方案,也仍然不会成功。所以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生存态度不是当一个傻帽悲观派,而是当一个理性乐观派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七):在发展中解决一切问题

  仔细比较,其实回到过去并非明智之举。过去我们的交通工具,我们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的落后,我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我们交流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我们哪有多少自由时间可言?

  什么叫做财富?拥有的金钱还是物质?应该是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

  环境的美好不在于保护,恰恰在于发展,只有科技、人文素质、经济得到了发展才能更好地改善环境。

  社会的发展在于交换,在于贸易,在于各取所需,在于思想交流。于是,有限的事物却能被我们高效利用,新生事物总是不穷。问题是在发展中得到解决的,尽管新问题又会产生,但是相比较此前的问题,新问题总是明显减轻了所具有的危险性。

  让我们乐观面对未来,交换物质、交流思想,没有什么问题是未来解决不了的!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八):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

  罗胖的推荐,缘分的使然,我读到了这本书。通篇读完,最大感触就是论点平淡无奇,论据气势恢宏。

  不知是不是因为我生长在中国的缘故,这是一片朝气蓬勃的土地,也是人们常说的正在崛起的狮子。不必谁来告诉我,我也坚信我的祖国、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正在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放眼望之,难道我们的地球不也是同样的越来越好吗?

  所以,对于这本书通篇想要传递的论点,我并没有感到新奇。

  而作者论述的引经据典以及旁征博引,却足够让我佩服。

  谁都知道看未来如何可以返回去看历史发展进程,而谁能想到气候、基因、经济、市场在未来发展中占有如此举足轻重的角色?

  人类的腾飞起源于那一次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之间进行的物物交换,这是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而此后的专业化发展倾向、人口的增长、农业的诞生、畜养牲畜,则都是顺其自然的进程。

  直至今日,互联网成为打破大组织的一把利剑,让个体的作用更加凸显,小组织与个人的成长与贡献值正在增大。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虽然世界并没有处处和平美好又和谐,但这已经比一万年前好上一亿倍的土地,仍然值得我们去奋斗!

  海明威说: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九):小结(引号是引用,其他自己的总结)➕书摘

  小结:

  1.自给自足是贫穷,越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给人类个体换来了生活所需,也带来了足够的剩余时间去推动文明的发展。

  2.交换,而不是互惠实现了专业化分工。

  3.人只能学到有限的一套技能,如果一项稀罕的技能没有足够多的专家可供众人学习,这种技能就会消失。好的想法必须靠人口的数量来维持和延续,否则,进步就无法立足,甚至转为倒退。

  4.现代商业让自私变得不可取,自私则会受到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惩罚,因此,人变得慷慨,利他才能利己。

  5.交换广泛建立在陌生人之间,是因为有信任。不诚信则无下一场交易。“交换孕育了信任,信任反过来也孕育了交换。”

  6.可以说,市场让现代人变得善良。

  7.商业让人们温文有礼,不粗鲁,有利于自由,比制定规矩更约束人。促进文明和知识的崛起。“商业行为说不定真能让人变得更道德呢。”商业和美德有着直接的关系。

  8.“自由和福利,是跟贸易与繁荣手拉着手并肩前行的。”

  9.“所以,我把人类进步的风火轮归结到交换和专业化的逐步发展上,也有可能是找错了对象。兴许,交换和专业化只是表象,而非症结,有了制度和规则的创新,才实现了交换。”

  10.“故此,尽管公共领域的制度创新家和私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家同样重要,但我仍然认为,专业分工乃是两者的关键。专门为整个部落制造斧头令你有了时间、资本和市场来设计更好用的新斧头,同理,成为专业的自行车赛手,你才得以为自行车比赛制定规则。人类历史就是靠规则和工具的共同演进来推动的。人这一物种日趋专业化,交换的习惯越来越根深蒂固,是制度和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

  11.对亚当 · 斯密来说,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堆积存储起来的劳动力,在必要的时候,用到其他的场合去”。

  12.“传统的看法,有了农业,才有了可以储存起来的盈余,有了储存起来的盈余,将来才能用到贸易里,资本也才有了出现的可能。没有农业耕作之前,没人能囤积盈余。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把整个故事给讲反了。农业能出现,全是因为先有了交换贸易。有了交换贸易,人才有了动机专门种植农产品,生产盈余的食物。”

  13.“金属冶炼的发明,差不多是农业出现带来的必然结果。”

  14.讨论了有机和转基因的问题。也许只有吃饱肚子的富人才配讨论这个问题,穷人还是先填饱肚子再说。

  15.“城市的存在,就是为了贸易和交换。人们在城市里分配劳动,专攻一业,互相交换。”

  16.“运输带来了大范围的贸易。”

  17.“故此,认为君主或农业盈余带来了城市革命的看法其实把顺序搞颠倒了。首先出现的应该是贸易的加剧。 [19]农业盈余是靠贸易召唤出来的,有了贸易,农民才有途径把作物换成其他地方出产的贵重商品。帝王,还有他们的神殿和金字塔,大多是靠贸易修起来的。纵观历史,帝国都是从贸易区域崛起的,之后才成了内外军事强盗的玩物。城市革命是劳动分工的延伸。”

  18.历史证明:“自由贸易能实现共同繁荣,而保护主义导致贫穷。”

  19.城市化,能让人类聚集在更少的空间,“城市居民占用的空间较小,使用的能源更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小。”

  20.当人口太多的时候,劳动力就会变得廉价。劳动力廉价,本来是由畜生做的活都可能变得有人做,因为有活做,起码还有少量的钱可以拿,起码能活下去。可是当人包揽了所有的活,当人一门心思只想解决温饱问题,人们也就陷入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无暇顾及除了吃饱喝足以外的其他要求,人就会变得贫穷。因此作者认为,欧洲的黑死病反而可能促进了欧洲的发展。黑死病死了许多欧洲人,一下子让劳动力变得值钱,雇主只有赋予更多的报酬,劳动力才有可能被自己所拥有,因此劳动者获得了相对比较高的报酬。有了钱以后,人们就可以去做除了生存以外的事情,因此世界就得以发展起来,例如艺术经济科技。而差不多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们亚洲陷入了贫穷,政府想到的限制人口的办法,就是不能自然生育。要人为的控制人口,就像我们这个年龄段所经历的计划生育。

  21.“但更为悲剧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做法不光没有成效,而且毫无必要。20世纪70年代,整个亚洲大陆的出生率都自发地迅速下降。它们跌得和当初强制节育时一样快,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下跌。一旦感受到了贸易带来的繁荣,亚洲就跟此前的欧洲一样,实现了完全相同的低出生率转折。”

  22.“用行内人的话来说,整个世界正经历着从高出生率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这一“人口过渡”的下半段。”

  23.人类生育大幅下降的原因:1.榜首原因就是儿童的死亡率下降。2.财富变多。3.女性解放,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女性比较希望生育较少的孩子但高质量的抚育他们。4.城市化。城市里不需要孩子下田帮忙,住房又昂贵。但以上四个原因都有例外。

  (“换言之,对于人口过渡,我们最多能肯定地说,随着各国变得更富裕、更健康、教育程度更高、城市化率更高、自由度更高,出生率会降低。典型的妇女或许是这样考虑的:现在我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会死于疾病,我不需要生育那么多;现在我可以找到工作养活孩子们,我不希望频频打断自己的事业生涯;现在我受过教育,能挣回薪水支票,我可以主动避孕;现在的教育能让我的孩子们从事非农业工作,我必须负担我生下的孩子们去上学才行,生太多了我供养不起;现在我可以购买消费品,我应该小心控制,别让家庭规模太大,收入太分散才好;现在我住在城市里,应该对家庭有个规划。或者诸如此类的想法互有结合。她还会受其他人以及节育诊所榜样的鼓励。”)

  24.不用担心老龄化。因为“最新的研究发现了第二波人口过渡:非常富裕的国家,一旦达到某个繁荣程度之后,出生率便略有增加。”

  25.“总之,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有关全球人口的消息实在是好得不能再好了,当然要是进步来得更快些还会更好。人口爆炸逐渐销声匿迹,人口萎缩也有望止跌回稳。人们越是自由,越是过得繁荣兴旺,出生率就越是有望稳定在每名妇女生育两个孩子左右,完全不需要强制。这还不算好消息吗?”

  26.“化石燃料并不能解释工业革命的开始,但它们能解释为什么这场革命不曾无疾而终。一旦化石燃料参与了进来,经济发展就真正插上了翅膀,并带着无限的潜力冲破“马尔萨斯天花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直到工业革命开始,发展才真真切切地变成了“可持续的”。惊人的讽刺再度出现。我要提出这样的观点:经济发展居然是在它开始依靠非再生、不环保、不清洁动力之后才变成了可持续下去的事情。历史上的每一轮经济繁荣,从乌鲁克文化算起,无不是因为可再生能源用光了而衰落下来:木材、农田、牧场、劳动力、水、泥炭,全都是能自我再生的,可速度太慢,一旦人口膨胀,很容易就耗个干净。可煤炭不管怎么用都没用完,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反而更便宜了,更丰富了。反过来看,用木炭超过了某个界限之后,总是会变得更为昂贵,原因也很简单:人们必须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木材了。倘若英格兰不曾使用煤炭,它仍然可以实现各种工业奇迹,因为它可以使用水力驱动磨坊和织布机,把兰开夏变成世界棉花之都。水力尽管可以再生,但却非常有限,等扩张到了头,没办法再加大产能之后,英国的工业繁荣也会衰落下去,人口压力重占上风,工资下跌,压抑需求。”

  27.“像煤炭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丰富得足够承受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双重爆炸,直到它们为地球上的所有人创造出可持续财富,同时又不撞上“马尔萨斯天花板”,之后再把接力棒传递给其他形式的能源。”

  28.工业化有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尽管穷人在工业化中看似很可怜,可实际上比工业化前的时代要好。

  29.“工业革命初期英格兰的贫困之所以会如此强烈地触动我们,因为那是作家和政治家们有史以来第一次正视它,并努力采取措施解决它,而不是因为它从前不存在。从前的时代没有盖斯凯尔夫人 [15]和狄更斯先生,从前的时代也承受不起工厂法案和童工限制法。有了工业革命,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超过了自身繁殖能力,从而也增加了人们的慈悲心,并主要通过慈善机构和政府的举措表现出来。”

  30.煤炭给了工业革命第二轮惊人的东风,维持了磨坊、锻造炉和机车的运转,并最终推动了 19 世纪 60 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电力、化工和电报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全球性势力。

  31.煤炭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和森林、河流不同,它不存在收益递减、价格上涨的问题。19世纪煤炭的价格或许没有下降太多,但哪怕消耗量大幅增长,它也没有涨价。

  32.能源代替了奴隶实现了人们过上国王一样,甚至更好的生活。

  33.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确是有限的,但它们能持续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人们肯定会在用光之前找到替代品。

  34.可再生能源并不意味着环保。因为可再生能源在产生同等能量的时候需要消耗很多很多的土地去种植,如干草、树木之类。

  35.“不管你告诉别人多少次怎样制造或骑自行车,这个概念也不会变得陈旧,不会没有用处,不会出现边缘磨损。它就像托马斯 · 杰斐逊的烛火一样,给出去也不会有损失。实际情况甚至刚好相反。你把自行车的知识告诉的人越多,就会有越多的人设计出新的东西,比如自行车挡泥板、更轻巧的车身、比赛轮胎、儿童座椅、电动马达,等等。传播有用的知识,会带来更多有用的知识,孕育出更多有用的知识。”

  36.知识创新的火焰会在不同地方燃起,因为人口和制度的原因。知识的世代传递需要足够多的人来接受以保证永世流传,制度是否允许创新也很重要。

  37.“人们用阿司匹林治疗头痛 100 多年了,对它何以如此仍然令人摸不着头脑。青霉素的杀菌能力到了细菌都对它有了抗体时才终于搞清楚。在发明维生素 C 之前,人们用柠檬酸来预防坏血病。食物用罐头保存的历史十分悠久,哪怕没人掌握微生物理论来解释它。”“他承认,就算是在今天,科学家们的真正工作仍然是跟上技术修补匠们的脚步,在他们发现了什么新鲜东西之后提出解释。”

  38.“是交换的威力驱动现代经济的创新永动机能问世,主要不靠科学(相反,科学倒是受了创新永动机不少恩惠),不靠金钱(金钱并不总是限制因素),不靠专利(专利经常挡了创新的路),不靠政府(政府才不擅长创新呢)。它完全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现在,我想要说服你接受如下观点:只要一个词就能解释这道难题——交换。思想观念日益频繁的交换带来了现代世界速度日益加快的创新。”

  39.“回到‘溢出’,新的知识内容,不管它属于实用范畴还是理论范畴,不管它涉及的是技术还是社会,其典型特征都一样:你把它给出去,却仍然能留下它。”

  40.“故此,“溢出”(也就是其他人“窃取”你的点子)并非偶然,对发明家来说,也不是什么令人讨厌的坏事。“溢出”是这一活动的全部意义所在。靠着“溢出”,一项创新跟其他创新相遇,进行交配。现代世界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相遇、融合、交配和变异的历史。”

  41.“纵观历史,尽管生活水平有起有落,人口有增有减,知识却表现出了始终如一的进步态势。”

  42.“知识最美好的一点在于,它是真正无穷无尽的。哪怕从理论上说,也不可能耗尽思想、发明和发现的供给量。我持乐观态度最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43.“世界不会继续像这样下去。这是人类进步的所有意义,文化演进的一切信息,动态变化的重中之重 —— 也是本书尝试传达的核心观点。真正的危险来自变化放缓。我以为,人类已经成了一台集体的问题解决机,它通过不断变化来解决问题。它靠着市场驱动的发明创造来实现这一结果:一样东西稀缺,价格就提高,价格提高鼓励人们开发替代品,提高这样东西的使用效率。”

  44.“悲观主义者错用了外推法:他们以为未来无非就是规模和范围更为庞大的过去。赫布 · 斯坦( Herb Stein)从前说过:“要是某件事情不能永远持续下去,那它就不会。””

  45.“多亏了交换和专业分工的发明,人类智力呈现出一大特点:它是集体性的,不是个体性的。这是本书的中心论点之一。”

  书摘: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十):对理性悲观派是思考。

  《理性乐观派》,对理性悲观派的一点思考。 理性悲观派(我不认同“傻帽悲观派”的观点)是指那些认为能够通过很多证据来说明人类并不如原来好的人。但《理性乐观派》告诉我,悲观派从来就没有对过,作者用时间衡量发展,以此反驳。 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悲观派呢?个人认为,这是由“坏消息综合症”引起的。 第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本性,对负面影响的重视程度要超过正面。这种对负面的偏见是进化的产物,是一种生物保护机制,这对我们来说有极大的好处。正是因为我们关注负面,才让我们更可能的规避损失,所以,悲观其实是很聪明,很理性的选择,而不是罗胖说的傻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事情我们都重视负面信息。事实上,我们是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有这样的负面偏见,但对与与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却抱有乐观态度。 第二,这是一种认知偏差,是锚定效应引起的。它指的是一种思维定式,我们容易受到第一信息支配。正是因为我们之前对负面信息的关注,导致了今后的想法和行为都锚定在悲观的一面。 第三,对悲观信息的接收会让我们释放压力,更有幸福感。我们可以对这些信息做自己的加工,进而获得隐性的安慰 第三,对事物做出悲观判断会让人觉得更睿智,显得更有深度,更具辩证性。 第四,坏消息更能带来收益。如果我们都认为不管怎样,随着时间的流动,人类都会解决一切问题,那还有发展可言吗?事实上,正是那些悲观的观点督促我们防微杜渐,让我们越来越好。 理性乐观派让我们向前看,交换信息,加快发展速度,而悲观派却认为人类将会自食恶果,奉劝我们退回田园时代。其实正是这样的矛盾观点,才让我们的发展平稳进行,乐观与悲观其实并没有对错,两者缺一不可。乐观指导发展,悲观规避风险。两者共同作用才会引来平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理性乐观派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