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营造》是一本由单士元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6.00,页数:2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营造》读后感(一):分裂的我,怎样看待分裂的这本书?
初次看见这本书,还是在北京三联书店,完全是被装帧吸引的。于是回去毫不犹豫地在网上下单了。
没有一点建筑知识的我,看这本书几乎是懵B的。因为书中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讲述故宫各个殿的营造过程和结构了(当然,这本书的名字就叫“故宫营造”),幸好有这三分之二,因此我看这本书完全是翻过去的,只看历史人物了。
不过即使这本书讲述历史人物也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一种陈旧感扑面而来,动不动讲述封建皇帝如何如何骄奢淫逸,而老百姓在封建制度下如何如何悲惨。这也难怪,作者的女儿在序言中写了这本书的背景,原作是1960年代出版的(难怪),而现在这本书是之前的再版。
我想这本书我是不会再看了,送给我爷爷(他老人家是木匠),也许他老人家会感兴趣吧。
附上实体书的三张图
装帧还是挺古朴的。
《故宫营造》读后感(二):静静的紫禁城
几百年来,风云变幻,城头变幻大王旗,而紫禁城静静地矗立着,不言不语。
这本书装帧非常精美,保持了近几年故宫出品的水准。整体看来,美编很给力,不足之处是图片的嵌入竟是突兀地在段章中间,不够科学。
单士元先生从溥仪离开故宫就参与故宫的工作,对故宫真的足够了解,也有深厚感情。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相关文章的集结,考据细致,结论审慎。当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些文章是在运动时期写的,充满了时代特色,在不得不时刻表明阶级立场的情况下,还是本着对学问和历史负责任的精神,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结果表达出来。略去那些表态性的内容,只读文史部分还是会有收获。
而在其他时期写就的文章中,就主要侧重于介绍各个主题内容了。不仅包括故宫的格局,建筑,也涵盖了明清时期和皇宫皇城相关的历史,除故宫外,也介绍了北京城的有名王府等。虽然这些内容都不深奥,也都早已是显学,但作为普及读物来看还是非常好,既轻松,又有知识斩获。
建筑部分,作者是行家,所以没有对很多名词作出解释。好在之前度过故宫建筑的另一本书,所以对于重檐、单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都有了解。看过书之后,加上之前对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爱,特别有再去故宫的冲动了。
单霁翔是单士元先生的公子吗?反正自从单院长上任以来,在故宫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成绩卓著,作为普通群众,非常感谢。故宫的门票大概是全国景点no1的良心价了,唯一的一点顾忌就是天安门的安检太麻烦~
《故宫营造》读后感(三):所谓工匠
故宫去过十几次有余,冬日去为佳,雪后初晨最妙,要点就是早点去排队,开门之后一路狂奔。红砖芳萃金黄顶,深宫白坠盼佳人。最好走到一间别院,抬头翘臀双手后扬成小飞机状旋转不停歇,那份傻逼的情怀感就出来了。
文物应该算是老物件。老物件跟二手货完全是两个概念吧。13年朋友圈发过一个状态说,特别讨厌二手的东西。老物件应该是上一任主人与世界交换爱与汗水的媒介吧。二手的东西也蛮好,但总感觉是被遗弃的,除了使用价值无它。我们所迎接的每一寸新鲜,到底是前人的老物件还是二手货,后面将留下的是什么。
修文物的匠人多是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以及家传的老师傅。言谈举止洒出平和与有趣,对手艺人有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靠手艺传递手艺。一件文物可能要修复漫长的年月,前几日看《之江新语》,吾皇说了一句话,“人生不过百年,能做的事也就那么多。”我们浮躁的处理一件件为了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凡物,却在翌日将之前的付出销毁殆尽,只因无用了。试着坐下来认真做一件事情吧,只要它有趣且无害,也许能将你的血肉带入,时光淹没,再次发现也是厚重的。
工匠,是自我的、是有畏的、是孤独的、是无光的。
我们是否也是自己的工匠,在寂静的雕刻着自己。这种雕刻是伴随爱而衍生的首要产物,而且和爱一样具有三种特质:积极强势、没有幽默感、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好好做自己的工匠。
夕阳洒下,风力正好,三公里外,爆肚正香。
《故宫营造》收录单士元不同时期有关故宫,乃至推而广去关于古建的文章,并不按写作时间为脉络。然而,每篇文章都带有显明的“时代气息”。少数1949年前作品,如《故宫南三所考》[3],文中夹白而古文功底勉强。其后则大量“时髦”话语,处处抨击封建。譬如评论乾隆花园中的禊赏亭,称“上下水道都隐在假山之下,好像源泉涌自山崖,在设计上确实是煞费苦心,表现了智慧的手法,但这种矫揉造作是好事者乾隆皇帝的意图,可说是劳民伤财的无聊之举。”[4]晚年文章相对中和。如《我与初建的故宫博物院及院匾轶事》,[5]虽有些客套话,但大体就事论事,文字简单、明白。而本文中的一首五言,[6]却也着实显出文字功底着实乏善。凡此都与时人文章大同小异。而回顾旧时,单文恐怕也与当时之时人大同小异。所以,单士元大概是一个随着潮流,努力工作而又小心谨慎的普通人,而竟至于逐渐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索诸年表,晚年的他也颇乐于担当各式顾问与“名誉”。[7]
再环顾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张伯驹、沈从文等人,虽然文章练达、慧眼识珠,终究干不了这些“俗务”。单士元下笔文章批判帝王颇有些狠毒,然而确确实实参与了清点故宫文物、清理陈年垃圾、综合文献及实勘保护维修建筑。单士元主张的修缮方针——“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基本是保守的,今天大体上似乎依然遵循。坊间也没有听闻这些主张对故宫古建造成很大破坏的批评。从这个方面来讲,单士元在他能够发挥实在影响力的几十年里,功劳是巨大的。说得大一些,是为了保存紫禁城古代建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因此,那些有传家根柢的名家,大概可以著书立说留下些宝贵资料,有时还颇有一些轶事趣谈助益谈资。然而,现世功夫也可以让另外一些人脚踏实地做一些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他们出身平民,晓得人情世故,周转“文人士大夫”鄙夷的“俗务”。很多人评论里颇看不上单士元1949年之后的些许“应景文字”,然而以今天的“风尚”去看当时的人,多少有些苛刻。单士元的“应景文字”和今天职场上并不鲜见的溜须拍马,本质上大概没有大的区别。不过时代变了,曾经习以为常的东西略显突兀了。
《故宫营造》当然关于故宫建筑物。从元至清,故宫范围内的建筑拆毁、遭灾、新建不断。至于1949年后的城市建设中,更有大范围的拆除。
故宫建筑拆建,大体上以实用为唯一原则,书中鲜见历代帝王维护古建的考虑。皇朝兴盛则大兴土木毁旧建新,衰败之时则皇室日趋偏居一隅,宫苑深锁无人问津。
今故宫所在,最初为元大都宫禁,今全不存。单士元推测,明洪武年间开始大规模拆除元宫室,至永乐年间定都北京彻底拆毁。[8]明亡清兴之际,基本保留明宫格局,依满族风俗、习惯及满清皇室需要多有改建。至于1949年后,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皇城建筑拆毁很多。
推广开去,除去“文革”时期刻意的破坏,中国土地上对于古代建筑乃至文物的“无意”破坏,比比皆是,并不以为奇。尤其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拆旧建新随处可见。无数优秀古代建筑,因为人“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沦为灰烬。至于回到古代,推倒老屋,条石围墓园,雕栏作猪圈,也是颇为稀松平常的事。
不论王公贵胄亦或黎民百姓,对人间万物,大概多以“实用”为第一考量。古人好收拢字画、古物。字画作为艺术品,当然因其艺术风采显出价值。然而,中国人把玩字画,似乎在乎的也只有波磔勾画,所以激赏之余序跋钤印,都太常见。而后人复不以前人涂画为意,继续发扬前人书论、画论精神。至于古玩器物,刻画、改造,作诗镌勒,也不很少见。
中国人崇古,然而似乎更限于古人精神。诗书文章,都颇宝贵。古人一言,然后有注,又有补注,再有正义、辩证,开枝散叶、洋洋洒洒。
万历年间,故宫琼华岛广寒殿倾圮。据单士元转引,张居正称发现元世祖时铸金钱百二十枚。皇上赐予张四枚。[9]既非书画文章,也非古玩珍宝,皇上也就随手散去,不过一个玩物。全然谈不上考究前朝铸币制度,合金比例等等。
至于今天的博物研究及展览,对中国人而言,大概更多是学习西方。
是否因为实在地大物博,所以中国人对于古时流传下来的物件,着实生发不出珍宝的情愫?
[1] “我是老北京人,或者说是世局京城的土著吧。据儿时听祖父说,先祖是在明朝随扫北大军而来,后定居北京的。我生于一九〇七年,儿时读私塾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一类的启蒙读物。一九一九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后,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倡办平民学校,其宗旨是使一般平民子弟亦可读书。一九二二年我已十五岁了,于是便来到北大学生会在北大红楼办的平民夜校上课。一九二四年夏秋我通过考试升入北京大学史学系。这时我已是十七岁的青年了。”我与初建的故宫博物院及匾轶事[M]//单士元.故宫营造.北京:中华书局.2015:258.
[2] “清室善后委员会是公开的组织。由委员会一人,委员十四人,委员会选任常务委员五人,并有监察员六人,和由当日政府国务院下属的各部派二三人为委员的助理,名助理员。同时,还让逊清室制定人员参加。当年还有不少北大史学系、文学院教授、助教及学生被吸收参与,准备做一些具体清查事宜。由于我在史学系,对历史考古方面兴趣极大,教授给我研习课题又是明清史,所以当年经教授和善委会批准,我得有机缘在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底,进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忆当日有教授对余曰:‘辛亥革命溥仪退位后,曾于民国六年进行复辟,企图推翻民国。事未得逞,仅历数日即昙花一现,以失败告终。但其再复辟之心未死。一些号称保皇党遗老,亦日日为溥仪谋之。现将溥仪逐出皇宫,毁其复辟之心和根据地,是完成孙中山辛亥革命未竟之业,意义重大!’余虽弱冠,闻之颇为兴奋,参加皇宫中旧藏文物点查事,还属于革命事业,得以为荣。”同上.259-260.
[3] 故宫南三所考[M]//单士元.故宫营造.北京:中华书局.2015:151-156.
[4] 乾隆花园[M]//单士元.故宫营造.北京:中华书局.2015:159.
[5] 我与初建的故宫博物院及匾轶事[M]//单士元.故宫营造.北京:中华书局.2015:258-264.
[6] “乙丑入紫禁,今又乙丑年。弹指六十载,仿佛一瞬间。桑榆已晚景,伏枥心不甘。奋蹄奔千里,直至到黄泉。”同上.263-264.
[7] 单士元简要年表[M]//单士元.故宫营造.北京:中华书局.2015:265-275.
[8] 元宫毁于何时[M]//单士元.故宫营造.北京:中华书局.2015:8.
[9] 同上.2015:7.
《故宫营造》读后感(五):我是心疼买书的钱,才硬着头皮看完的
终于看完了,有了吐槽的资格。
内容过于平淡,说建筑,太浅,说历史,也太浅,充其量算故宫导览。
图片也不够给力,居然还有从百度图片下载的,也是醉了,北京,有那么多静静躺在档案堆里的照片,故宫,有那么多立入禁止的角落,为什么不能找一些,拍一些来。
我的意见是提给出版社的,完全不针对作者,作者应没打算过要出这么一本书。我可以忍受那些阶级斗争时代的语言,也可以忍受错别字。但不能忍受这本东拼西凑的集子,文章之间没有条理,内容翻来覆去,感觉新端上的沸腾鱼里,辣椒是前一桌吃剩的。说好的故宫,说到2/3就没了,后面的1/3直奔宫外,越跑越远,说好的故宫一日游,你拉我去天坛也就算了,怎么显陵、恭王府也去。你告诉我,是不是字数不够?我保证不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