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14 20: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的读后感10篇

  《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是一本由江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读后感(一):一个没有故事的人

  旅行,间隔年,酒,故事,读书,看电影,听民谣,去音乐节……什么时候文艺竟然也成了一种时髦东西,似乎每个人,都幻想自己开着小酒馆,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猜想着他们的故事,间或踏上说走就走的旅行,偶尔四五度角仰望天空想想自己那分手爱情,然后小小地忧伤一把,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有故事的文艺青年了。

  这么多年,除了还没有谈过恋爱,我也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文艺青年阅读,观影,然后不经意间散发一点忧郁气质。可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自己慢慢醒悟过来了,所谓的有故事的文艺青年,不过是我们自己酸腐内心不愿意去接受现实挑战,不愿意好好努力,不愿意满足,不愿意好好生活

  生活艰难,大多数人为了生计只能天天忙碌碌地上班下班,于是很多人和我一样开始忧郁,试图在书籍、电影、音乐或者旅途中找到慰藉。然而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为这样的自己感到羞愧,我根本就是一个伪文艺青年。在这本书中,我从一个旁观者视角重新打量了一下自己,发现这样的自己真是令人讨厌。我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文艺,文艺是在艰难的生活中仍然时刻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有着清新头脑。关注内心,关心身边人,关心世界。家国情怀才是真文艺吧,而现今的我,只不过是一个披着文艺青年伪装懦夫而已。

  所以我说自己根本就没有故事,我们所谓的故事,不过是对生活的吐槽和抱怨

  从此告别假文艺,重新积极面对生活,今夜,我想关心一下人类

  《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读后感(二):你在故事里看到的,是早已存于内心的

  文/易小婉(公众号:yixiaowan1124)

  其实每个人都只能在故事里看到早已存在于内心的东西。

  ——题记

  故事总没有生活精彩。江凌是这么跟我说的。

  去年9月,有编辑找我写书,做一本故事集,两个月后交稿。我算了一下,7万字的书稿,算每个故事5000字的话,我平均每周要写一个故事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构思故事,写到叫苦不迭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从不认为我有写故事的能力天赋。为了能写出好故事,我不得不阅读大量短篇小说,国内的、国外的,经典的、时下流行的……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在网上看到江凌的故事的。

  《不吃肉的姑娘》,这是我看的第一篇江凌写的故事。故事很简单,写一对在豆瓣上认识年轻男女因为民谣而走到一起,后来又因为误会而分开。叫人意外的是,几年后,两个人在草莓音乐节上再次重逢,而结局依然是遗憾的,他们有了解释误会的时机,却没有了再在一起的机会。后来我才知道,江凌是看了我的一期电台文案,才产生灵感把这个故事写完的。这也算是我和他之间缘分的开始。

  后来我陆陆续续在其他地方看到江凌写的故事,豆瓣、民谣与诗、十点读书……他写的故事,我总是反复看很多遍。第一遍是被精彩的故事本身所吸引,跟着故事中的情节,与人物共情;第二遍是通览整个故事,看他的人设和结构;第三遍又细致地看其中的起承转合,男女主角关系是如何在细微情境中产生变化;第四遍是看他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呼应与对照,开头怎样吸引读者注意力,结局又怎样写得让人或感慨或惊叹。

  在一个作者群里加上江凌的微信之后,我开始频繁找他聊天。我知道了他居住在重庆,开了一家小酒馆,写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我把我写的第一个故事《莉莉安》发给他看,这个故事的初稿只写了5000字,江凌看了过后非常认真地说,不要浪费了这个好故事,不如补充一些内容,让他丰满一些吧。江凌的建议没错,扩写了的《莉莉安》,故事更完整,人物也更立体了。

  那段时间,我每写完一个故事就发给江凌看看,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阅读,并给出修改意见:“在开头直接用人物的对话怎么样?”、“不如多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题材太雷同了,试着去别人身上找找故事”……

  整整一个秋天我写了十多个故事,这些故事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或多或少受江凌的影响。它们被发表不同平台,并被更多的人看到。于是我常常被人问到——“这是你真实的故事吗”。这些故事里有异地恋、同性恋、婚外恋、老少恋、初恋暗恋,我可以诚实地说,我只谈过不到三次恋爱,这些故事有的取材于我自己身上贫乏的恋爱经历,有的虽然是虚构,但大部分细节桥段都源于自我的生命体验

  爱过我的,被我爱过的,他们像一颗颗星星,点亮了我的生命,也点亮了我的每一个故事。虽然他们最后都离开了,但他们的出现不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些故事里,他们印证了各自在我生命里的不同寻常

  “这是你真实的故事吗?”我在看了《我人生中最后一段爱情》这篇文章之后,我拿同样的话去问江凌。

  江凌说:“故事是虚构的,但某些情感是真实的。”

  “为什么你总能写出那么多好故事。”我感叹道。上帝作证,这不是恭维,是发自内心的赞叹。

  “人们不过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而已。”江凌用理性冷静口吻说道。

  2015年年底,我的新书刚刚进入编排阶段,而江凌的新书已经出版了。12月的某一天,我在办公室收到了这本书,书名叫《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收录了《不吃肉的姑娘》、《我人生中最后一段爱情》、《三十岁的女人》这几篇我非常喜欢的故事。

  翻开书的扉页,我看到江凌用并不怎么好看却及其认真的笔体写下:纪念我们在九月里一起赶稿的日子。爱诗歌,爱民谣,爱文字。愿我们的笔下能描绘出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回家后,我用两个晚上看完了这本书。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江凌说过的:故事总没有生活精彩。可我却觉得,生活,总没有他写的故事精彩。

  作者易小婉 公众号:yixiaowan1124

  《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读后感(三):你写了我,却未直接告诉我

  看故事是需要心情的。

  这个周六,我用一个上午整理好自己的房间,把紫色地毯扯下来,放在门口抖了抖,上面有吃过的瓜子壳、小粒薯片、碎纸屑。我把梳妆台移到床头柜旁边,把地毯铺在衣柜前面,把多余被子铺在上面,找了一个素色的麻布毯子搭在上面。之后,我把书架搬空,把它移了一个位置,然后一本一本整理旧书。

  将这些都做完,我给自己倒了一杯茶,舒服地坐在地毯上开始看书——江凌的新书。

  我一直都觉得江凌是个会写故事的人。

  这要从《不吃肉的姑娘》说起,这个故事我是从豆瓣上读的。那天,我登陆豆瓣,点开提醒,有一个人气蛮高的作者关注我。我点进他主页,翻看他的日记。这是我习惯,几乎会查看每一个关注我的人,查看彼此是不是有共同的喜好,或者猜测他/她为什么关注我。

  江凌的第一篇故事就打动了我。所以,我关注了他,翻看他之前的广播,看到喜好的句子就随心地回复

  没过多久,竟然发现一本新近上市的合集里,有他,有我。当然,那本合集里几乎都是我相熟的作者。可我还是很欣喜,觉得怪有意思的。

  9月底,我和江凌在微信上瞎聊,那时候我们都在赶新书的稿子,都只剩两三篇,都打算十月一假期之后交稿。

  江凌写了许多段城市中生活男女的情感故事。这本书里有15个故事,却藏着无数个伤过心又被时间治愈了的人。其中包括你,包括我,包括江凌。

  我也是故事里的人,曾经高中时代喜欢过一个人,曾经跟他异地一段时间,曾经因为没有办法随时陪伴在身边分了手,曾经很想念他,曾经想过再做朋友。可是,所有一些都散落在了过去的生活中。

  我找不到他了。

  我开始一个人。偶尔回忆的时候,分手的原因只剩下简单的不够爱。时间和距离都是借口

  所以,我羡慕那些能够写出爱情故事的人,如果不是自己曾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然是没有办法描写出其中多变、复杂情绪的。

  这本新书,现在就在我旁边。我必须要说,这是我最近读的质量很高的一本书。

  江凌在自序里写:这些都是故事,有的有原型,有的只有片段,有的加入了虚构;故事的来源广泛,我自己,我认识的人,还有两个是读者,我只是把自己化身为故事里的一个人来讲这个故事而已。这段话,我曾经在他广播里见过,当时就很喜欢。后来,在这里再看到,有种久别重逢惊喜

  大概写作的人都知道,能够把别人的故事写成自己的,其实需要很好的叙述能力。毫无疑问,江凌有这个能力,而且比我要厉害得多。我每读完一篇,都忍不住感叹,他是穿梭到别人的故事里重新经历了一番吗?不然怎么写得那么真实、动情。

  读完《我初恋女友婚礼》,我在空白的地方写了一个问题,这是江凌的故事吗?

  当时我叹息了一声。这是一段特别地经历,如果我是钟佳佳,我可能也会说一句:“对不起,如果那天我能主动对你说出上面这些话,结局或许就不是这样吧。”

  我们都会这样吧,遇见了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但两个人最终没有在一起。她嫁给了另一个人,另一个或许能够给她安稳生活的人。

  如果你问我,江凌所写故事里最羡慕的人,我应该会说苏小姐吧。那一篇《三十岁的女人》。我想,三十岁,我大概也是一个人吧,但我并没有苏小姐漂亮,也没有像苏小姐那样遇到秋生或老王。

  江凌故事里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情绪,快乐委屈幸福、遗憾,每一种都很鲜明清晰。我读的时候会有不忍心读完的感觉,因为,许多故事的结局都不是那么美好。遗憾占据爱情的大部分,它们在生活里攻城略地,侵占着无数应该完美落幕的故事。

  有时候我会想,江凌笔下的故事,展现了许多人想要的人生吧。敢爱敢恨的、奋不顾身的、囿于现实的、落寞收场的。这些故事里有我,有我所向往的爱情。

  而,最让我欣喜的是《浮生如梦》,我猜测这是江凌的故事。因为他在里面写了苏轼的《临江仙》,那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大概是他喜欢的话。

  江凌的微博,就叫临江仙江凌。

  我喜欢这个故事的构思,以及整个故事流畅的叙述。

  江凌是一个很棒的写作者,文字干净温暖,能够提炼生活中打动人心的细节,并能够从中传递出不同层次的情绪。如果你有过一个爱过或爱着的人,不妨来读一读这本书,从中找找自己。

  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去他的小酒馆来一杯黑方,并跟他说:“我心情不好,给你讲个故事可好?”

  《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读后感(四):我拥有的都是故事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作为专栏作家,我在书啦圈上写了一年的书评评论过不少的作家和作品,即使说些刻薄讽刺的话,基本都是信手拈来;但是给自己的书写书评这件事情,我想了很久,竟然迟迟都没有办法落笔。

  书中有15个故事,好几个都陆陆续续在豆瓣一刻和十点读书上发表过,有很多人留言和评论,我基本上每条都看到了的,很多人说喜欢,也会有人说无聊。刚开始看到差评的时候,我心里很不服,很想出来说两句,结果发现自己应该是没办法说服别人的,只好自己服了,所以我基本从不回复任何评论。

  可是我始终不愿意这本书被大家当作言情小说来看,虽然其中大部分与爱情有关。当初封面出来的时候,上面有“江凌首部爱情故事集”的字样,我和编辑聊了很多,坚决不愿意把自己的书定位于爱情故事集,出版社最后还是尊重了我的意见,没有使用这种说法。然而,这并没有什么作用,我相信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觉得我是个书写爱情的作者。和陌生人聊天的时候,他们听说我出了一本书,都会问我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我一时语塞,支着脖子努力地想用一些精准词汇描述我的书,最后发现这件事情还真不容易,于是只好放弃,讪讪地回答道:大部分是关于爱情的。

  我并非排斥写爱情故事,事实上,爱情故事是我最驾轻就熟的题材,也是读者们最喜欢看的故事类型。然而我并不是一个作家,我只是一个有机会用文字向更多人进行诉说的写作者,我也不以写字为生,我有极大创作自由,不需要取悦读者,只需要对得起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它们不应该是一些简单的剧情堆砌。所以每当我在写一个故事的时候,即使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外壳,我总是在想,我需要让它不一样。

  所以我才会写下这篇书评,讲一讲在这些爱情故事之外,我想表达的东西。

  《我初恋女友的婚礼》是这本书的第一篇,从名字到故事都言情味十足,很煽情,有些人觉得烂俗,也有人说为什么自己一大把年纪了竟然还会为这种俗套校园爱情故事流泪。刺激我讲这样一个故事的来源,是生命中的那些错过,我们常常都在后悔,我们有太多的错过了,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会去想象如果当初自己做出了另外一个选择,自己就能够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个故事设置了两条故事线,一条现实,一条回忆,虚实相接,直到最后才揭晓其中一条其实是梦境,我一直以为在南京的那个夜晚如果“我”向钟佳佳表白,我们就会在一起,所以“我”在梦境里选择了表白,结果两个人还是没有在一起。就像是很多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一样,即使我们坐时光机回到过去改变某个选择,却依然无法改变现在的状况,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不可逆的。

  《我人生中最后一段爱情》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故事,似乎也是最受欢迎的,却是我不怎么满意的一篇文章,因为写的时候一气呵成,少了些雕琢,有些地方不免有些粗糙。这个故事不是为了歌颂那些奋不顾身的爱情,很多读者喜欢这篇文章都是因为想起了自己人生中曾经有过的那一段轰轰烈烈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抱歉的是,我的本意并非如此。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的是,人生路漫漫,不到最后一刻,我们都不可能知晓谁会是最后陪在身边的人,我们在爱情中总是喜欢去承诺永远,可是谁都无法预知未来,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现在,珍惜眼前人,我爱你,此时此刻。

  《三十岁的女人》是写给那些被往事所困的人,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在一段失败的爱情中迟迟走不出来,声称自己得了一种病叫“爱无能”或者“不会爱了”,而这种人,往往不是被往事所困,而是被自己所困,自己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牢笼,不肯全力去爱人,不仅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同时,故事中“我”这个角色出现,是为了诠释生活中的另外一种缘分,我们会遇到一些人,为之心动却无法行动,只能埋在心里,称之为差一点的缘分,“我”是一个悲情的角色。

  《天天》探讨的是soulmate这个命题,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爱情故事,没有太多其他的内容掺杂在里面。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故事的真实度是最高的,没有过多的演绎。

  《不吃肉的姑娘》里我并没有想要阐述关于爱情的命题,而是写了一种姑娘,她们在年轻的时候如同鲜花一样怒放,她们探寻着丰富多彩的世界,努力地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一样,她们追寻着各种各样的意义,想要脱离平庸的生活。她们会在写字楼里穿着西装裙跟客户做商务谈判,也会在音乐节现场甩着头发躁得天翻地覆,她们热心于公益活动无论是救助小动物还是去山区支教,她们满心都是流浪和冒险这样的字眼。但是这一切都只属于她们年轻的时候,那是她们人生中最发光发亮的阶段,终有一天,她们会停止奔跑,放慢脚步,就像是山间奔腾的洪流抵达了大江大河,沉淀着,清透着,从此步入另外一种生活,依然美好,即使不够热烈。

  《总有一天你会怀念我》讲的是分手这件事情,有些人失恋后来找我聊天,我耐心地听他们讲两个人的故事,替他们分析其中的问题,告诉他们其实分手是好事情,你们本来就不合适,下一个会更爱你等等,唾沫星子都快说干了之后,他们往往会对我说:你说的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就是忘不了他,只要他回到我身边,我做什么都可以。所以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样一群爱情里的傻子,结果好多人留言说感同身受,真替他们心疼。

  《前任清理指南》是在试图用一种奇特的方法来讲故事,表面上是清理和指南,告诉大家如何忘记前任,实际上是回忆,在两个人分手之后,转过头去看往事,才能明白这段感情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破裂的。这篇文章是自己在写作上做的一个故事结构实验,没想到大家还是挺喜欢的。

  《纵使人生如初见》讲的是宿命论,很多时候,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伏笔的,人生中很多事情好像都是被安排好了的剧情一样,就像是故事里的高原和杨柳,即使在几年前曾经相遇,但是因为命中注定的那个时间点还没有到来,两个人也不会在一起,直到世事的磨砺,让彼此成为对的那个人。

  《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是一个两万多字的中篇,这个故事里我想讲的东西太多了,男女主角各自代表了一种人生,寻求着各自生活的出口,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旅行,关于名利,关于欺骗,关于错过,还有酒吧店员和便利店员,他们是别人故事里的配角,在自己的故事里又是主角,这是我个人最满意的故事。

  《我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如果我说这个故事在试图讲述一个哲学命题,你相信吗?虽然它穿了一件爱情的花外衣。你可以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稍微想一想几个问题:我们的记忆有多少是可靠的?如果我们刻意去忽略某些细节,记忆会不会被我们篡改?你还分得清记忆中的真假吗?我把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时候有多少几率能够还原故事的本质?

  《万能青年旅店》是全书中与爱情最无干系的一个故事,写的是走在旅行路上的人们的各种生活和心态,不做任何价值观的引导和批判,结尾处莫名其妙又戛然而止,是我颇为得意的一个设计。

  《好故事总在夏天发生》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我们经常会有觉得生活让人很焦虑的时候,总是会想着,如果我实现了什么什么或者得到了什么什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之后,生活就会变得称心如意。事实情况是,生活永远都无法让人完全地称心如意,我们没有办法达到一个完美或者圆满的状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都害怕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在很早的一个稿子基础上改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写爱情,而是写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以及六度分隔理论的一种实现,一个漫不经心的电话背后,会对另外一个人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看上去毫不相干的几个人之间,会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浮生如梦》讲的是“似曾相识”这样一个命题,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突然觉得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好像在哪里见过,甚至连后面的剧情都能够预言一样。这种现象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我利用“似曾相似”的现象,用略显奇妙的结构,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总有往事被原谅》是依据我自己一段真实的感触而虚构的一个故事,我们经常会觉得生命中有遗憾,经常会构想如果当初我怎么样了现在的生活会是怎么样,虽然无济于事,但心头总是忍不住会这样想。文中的一句话是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你所得到的的,都是你应该得到的;你所失去的,都是你必须失去的。

  不厌其烦地把这15个故事全部掰开来讲一遍,只是希望看到这部书的人,能够更多地看到一个写作者在其中付出的心思,而不是只看到一些简单的故事而已,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的这些小小心思。

  《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读后感(五):相爱,就在此时此刻

  天呐,江凌在还没有满三十岁前,便完成了我三十岁前幻想的全部生活啊。他生长于山城,游弋于四方,进过外企,开过公司,目前的身份是书店和酒馆老板,空闲时看书写字。这样的经历,怎么可能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青年啊,他真是一位很有魅力的作者(看完书你就会明白)。书店、酒馆、看书、写字、在路上,还要怎样的生活才能更潇洒啊。

  对稍微有些熟悉的作者,看完书后,我总会猜想那些故事里,哪些会是作者自己的故事呢?读完江凌的新书《我可是你故事里的那个人》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我初恋女友的婚礼》里直呼的“江凌”让我有太多想象的空间。即便在一开始,江凌便说了,这些都是故事,有的有原型,有的只是片段,有的加入了虚构,这些故事或是来源于他自己,或是他认识的朋友,甚至有两个还是来自读者的,只是他习惯用第一人称去讲诉。可,好奇心这折磨人的小妖精还是让我充满了遐想。

  江凌写得故事,临近结尾时,总有一个大的转折,往往在意料之外,但很见“生活”,见性格。十五个爱情故事,各种状态,各种情愫,但最终让我觉得最具魅力也最能总结的就是四个字——此时此刻。对于我而言,除了当下的幸福,看得见的此时此刻,其余的都是虚妄。在江凌的故事里,我也可以读出他的“此时此刻”。

  “直到此刻,我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我初恋女友的婚礼》

  “我会对她说,我爱你,此时此刻。”——《我人生中最后一段爱情》

  “几年的物是人非,所有人都变了,没有人能够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也没有人愿意两次栽进同一个坑里,苏小姐只是梦醒了而已。”——《三十岁的女人》(ps:故事名字让我联想到了赵雷的《三十岁的女人》,以至于一晚上单曲循环了这首歌。特别喜欢故事的结局,苏小姐选择了老王,而不是一直活在过去的故事里。)

  “五姑娘今年春节结婚了,她的蜜月在某个热带的海岛上度过,她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海边烛光海鲜大餐的照片,我留言说,我记得你吃素食啊?她回复我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不吃肉的姑娘》

  ……

  在想,是不是我们需要经历很多,才能明白“此时此刻”的真正含义呢,还是才愿意接受“此时此刻”这种东西的存在呢。就像《纵使人生如初见》里,高原起身走过去,牵起杨柳的手,说的那句:走吧,我们回家。又像《万能青年旅店》里,黑色长裤黑色衬衫男大声说的那句:我听完了你们所有人的谈话,你们的故事都很精彩,你们活得逍遥自在,却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其实你们一个比一个迷茫,只有王大福活得最清醒。

  可到底要经历多少,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相爱,就在此时此刻呢。真怕三十岁以后,自己还在尴尬的寻找相爱的意义。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往事,我们都是故事里的那个人。翻开江凌的这本书,在里面可以找到一些答案的。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读后感(六):中规中矩的虐心故事,后期渲染的痕迹稍重了些

  当我看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实话并不讨喜,因为技巧成分比较突出,有讨巧之嫌疑,比如男主角给即将结婚的前女友的打电话说:”那你办婚礼为什么不通知我一声,我又不会去抢婚”——“所以啊,你又不会过来抢婚,那我通知你干吗”,说得真有道理,我竟无法反驳,就这段,看起来像《爱情公寓》般的电视剧,主打幽默俏皮而不像是故事,当看完第一个故事以后,感受又不一样了,剧情还挺巧妙,有所触动吧,类似于电影《夏洛特烦恼》,虽然庸俗但是感情真挚共鸣很多。

  于是我以为接下来的故事都是如此,但是并非如此,剩下的故事就平淡多了,而且无一不是虐心的结局,我以为吧,是有悲有喜,却不曾想全是大悲没有喜,所以一个故事接一个地虐心,看完会让人怀疑爱情乃至怀疑人生,封面可看不出来啊,即便是小四早期的作品虽然虐归虐,属于不成熟的青涩爱情,但是也有美好和闪光点吧,这本书却成熟过了头,现实过了头,抹杀一些正能量直达黑暗内心,这不就是言情版的《十宗罪》吗?

  所以我从个人情感角度出发上并不喜欢此类作品,而且要吐槽下细节之处,就是所有故事感觉都是一个故事,都有着 青年旅馆——独自旅行,乐队——导师,酒吧——大排档喝酒等烙印,贯彻全篇,这应该是作者个人的生活轨迹吧,很可惜,我无一共鸣。

  原本以为这应该是描绘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群,各种职业的男女主人公,来自不同城市,有着各种身份,各种形式爱情,然而还是无一例外填补上了“主旋律”色彩,未免有些乏味。

  我的性别是男,从未去过酒吧喝酒,从未听过音乐会,也没有住过青旅,也未曾背包远行,所以本文中的故事和各个主角内心世界,我既难以苟同也难以理解,权当做开拓视野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可是你故事里那个人》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