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秦》是一本由王杉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弹秦》读后感(一):实在人的乱弹琴
借着《芈月传》的热播,市面上出了好多关于秦朝历史的书,这本《弹秦》就是其一。
封面的一句:“众人皆知,却选择了鲜为人知的角度勾筋画骨”写得很是勾人,倒想读读怎么个鲜为人知。
本书是分了四大章,从商鞅变法讲到秦始皇统一。似乎秦国几代人的努力跃然纸上,但是等等。每章几十节,每节两页纸,每页题头有半篇的空白,满打满算不足1000字,硬生生凑够373页。作者你也是够能拼的啊,咱能节省点木材不?
再细看每节,结尾格式倒是统一,一个问句加上:“我们下回分解”。哦,看懂了这合着是讲评书呢?也不对啊,哪有2分钟就讲完的评书。再看看每节的信息量,哦,敢情是博客连载的节奏啊。好吧都说短小精悍,也许作者有啥精辟的见解呢,先读读吧。
老实说,封面没骗人,故事果然是众人皆知,但严谨不如《史记》,语言差《王立群讲史记》不止十万八千里。知道啥叫逗逼,什么叫有趣吗?我读书少,但也知道幽默不是耍贫嘴。
而全书完全是段子手哄小孩子的路数,故作高深,各种提问,语言支离破碎的。敢不敢连贯地讲个完整故事来听听?
当然,作者还是很实在的,完全遵从孔夫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诲,故事发生的事件地点都尽量表明出处。例如将白起拿下垣城的时间标出,正文里有注解“(载于《史记》,但我没查出来是在哪儿。)”我佩服你的坦诚,也顺手帮你百度了一下,地图见下图。
垣城:王垣城
《弹秦》读后感(二):众人皆知的故事更需深度挖掘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虽“短命”,仅传三世,国祚也只有区区的十四年。但是,“百代都行秦政法”。不论是法律制度、郡县制度,还是经济制度,秦对后世的影响甚广。所以,对秦的研究始终是历史界、社会学界关注的重点。
翻阅《弹秦》一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取巧,不但契合了流行热点,《芈月传》等就及游戏火爆开播(上线),吊足了公众的胃口。相比于学术研究成果的枯涩,《弹秦》堪称通俗。这或许是其颇得好评的缘由之一吧。
《弹秦》于我而言,不好置评。纵观该著,确实做到了“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简短的篇幅,从秦国的视角讲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小历史’”,但这段“小历史”却不该“小”,语言可以简单,篇幅可以简短,然历史该是厚重的。这应该也是作者所欲“在耳熟能详的历史背后”探寻那“隐藏了无数的秘密”。
我对历史,素来情有独钟;对秦史、两汉史等也颇有关注。从架构上看,《弹秦》四章,按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四个时代作为主线来讲述秦史,线条很清晰,而再把这四位国君执政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助手作为副线,一主一副,一明一暗,作者行文技巧之高令人佩服。
当然,除了人物上的安排,商鞅为什么要严酷的执法,而其又为什么成了秦惠文王的逃犯?一代明君秦惠文王又为什么非要车裂商鞅?苏秦和张仪同一时代的人吗?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最后为什么落了个死于非命的下场?“纸上谈兵”的历史评价对赵括真的公平吗?45万赵军何以会被白起坑杀?以及嬴政的身家传说何以至今扑朔迷离?还有不少公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在《弹秦》中,都能查找到答案。
但是,历史是厚重,也是充满迷雾的。尽管我们喜欢看简单的书,但六七百字真能拨散迷雾?所以,尽管《弹秦》中又不少新颖的观点,乃至独到的见解。但是,讲述完一个故事,还有多少字去论述结论?我想说的是,在结论或者论据的阐述上,貌似太“惜字如金”了。快餐时代的文化固然要跟上节凑,有些东西却不能忽略。比如,历史真相的逻辑架构,乃至史料佐证等。,或者说,众人皆知的故事更需深度挖掘。
当然,《弹秦》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对历史人物,对商鞅、苏秦、张仪、庞涓、孙膑、赵武灵王、屈原、廉颇、李牧、白起、王翦、战国四大公子、李斯、吕不韦、嫪毐等人的刻画可谓“惟妙惟肖”,对“围魏救赵”、对“合纵连横”、对“前倨后恭”、“滥竽充数”、“胡服骑射”、“毛遂自荐”、“奇货可居”的讲述,使读者对历史人物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谓“锦上添花”。
《弹秦》读后感(三):秦歌一曲天下惊
作者提取出的以秦国发展壮大为主线的战国史,间或夹杂今人通过考古发掘做出的新考据,还有一些作者个人的分析和结论等等的拼凑成书。因为是从战国开始写起,到“六国一统,千古一帝”戛然而止,所以第一章开篇就是从从商鞅亡命于秦开始倒叙,以“商鞅变法”为主线的。作者的文笔平平,就是干巴巴的白话译文,虽然作者极力往诙谐调侃的文风上靠,但是那种生硬的味道反倒加明显了。
实话说,现在市面上各种正解历史反解历史趣解历史等等等等的书不胜枚举,就像是同样一条五花肉能做成小炒肉红烧肉回锅肉梅干肉软炸肉等等等等的菜式,虽然巧妙各有不同,但归根究底原料还是那样。就像引发后人无限揣测的《红楼梦》,“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不过就是这些人各有心思,投射到了书中,自然觉得自己看到的才是真相了。
好比说到商鞅其人其事,许多作者的观点就各不相同,有人说他的性格因素受法家影响,不似儒家般修心修德,最后作法自毙;还有人说他和秦孝公的变法图强不过是一剂猛药,祸害的是秦孝公老爸留下来的浑厚底子,他们不过是窃据名位罢了;也有人说连商鞅自己都觉得变法图强是一剂猛药,好处不小但后患也很大,就是秦孝公太年轻操之过急了……
现在我们在市面上所看到的多是通俗类历史读物,虽然说什么的都有,但是在都缺乏足够的史料为依托的前提下,那么有想法的人不妨姑且言之,而我们也不妨姑且听之了。毕竟,无论是历史还是什么,总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多个选择总是要更好些。你不得不承认,就算是同样的观点,但是不同的作者写来,给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同的。
不是我爱吐槽,问题是这书里的错别字也实在是太多了吧,连我这种看书很少斟字酌句,不求甚解的人都没法视而不见了。就像P.134上作者质疑“难道司马迁早在两年多前的时候就开始编写穿越剧了”,我开始读的时候还没反应过劲儿来,就是感觉怪怪的,琢磨了一下才发现那个“两年多前”,应该是“两千多年前”。而且,反正随便翻翻书,不用太留心就发现好多处感觉别扭的,当时还没上心,想着时下哪本书上还没几个错别字呢,结果,不要嘲笑人的天真啊(ノ=Д=)ノ┻━┻
《弹秦》读后感(四):书一卷秦国风云
年前,随着《芈月传》的热播,战国秦惠王期间的历史必然使不少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便是这样的,会随着各种历史剧的播出,对于那个朝代总忍不住去百度一番。说到现在的电视剧,多少和真正的历史是有些偏差的。借着那个风头(大年初一看完的,搁置到现在才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了这本《弹秦》,希望带我们走进真实的以“秦”为首的战国风云时代。
这是一本特别容易看懂的书,用一回合一回合类似评书的写作方式。每一回合只有两页不到,大概六八百字,故事性也是蛮强的。作者从商鞅变法开始说起,最后写到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通过以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四位在变法之后的主要国君,分四大章节来讲述给我们,战国七雄不断攻击也合纵连横的过程,凭着良好的策略秦朝最终胜利的故事。
让秦变强大的是因为有一些个好的贤德的国君,更是所以的在其中拥有智慧付出的人才为秦朝大业实现一点一滴的打下基础。
战国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之一,商鞅、苏秦、张仪、庞涓、孙膑、赵武灵王、屈原、廉颇等等,不少过去熟悉的名家名将都在作者的故事里一一出场,基本上每个小篇章都有自己的主角。也有不少耳熟能详的成语,在这本书里让我们重新温习了一下,对于一些典故,我倒是更能牢记于心了。书里引用了不少《史记》等史书的言语,让我看出作者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总在寻找依据,下了不少功夫,希望给读者一些真实的东西。
各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邻里关系,谈判、交好、与战争。这些都是我曾经觉得蛮复杂的东西,了解一个国家就不错了。那样混乱的关系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在这本书里,我也并没有记得很多,对于大的纷乱的关系。但是一个个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联系所呈现的片段,的确也能让我知道一些历史的瞬间吧。
《弹秦》读后感(五):瑕不掩瑜
不着46斋读书·2016年5月15日,看毕《弹“秦”》。讲商鞅变法到秦灭六国这段时间的故事。一直觉得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最牛B最瑰丽最自由思想张扬最精彩最值得书写的时代,诸子百家诸侯割据,蔚为壮观人才辈出。这本书一开始很不严谨,甚至有些小错误,有些地方猜测、主观分析多过史料客观,但是做为战国历史入门读物,还是不错的。让你见识一个个的大神级人物,张仪苏秦乐毅白起范雎李牧等等等等,看他们是怎样的改变一个国家和一段历史。讲忍耐,范雎被诬蔑通秦,被当众毒打,裏上席子扔进厕所,任人撒尿侮辱,装死逃生到了秦国,献上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讲信义,燕太子丹找田光刺杀始皇帝,田光言老而荐荆珂,找到荆珂后,田光让他去找太子丹,然后让他带话给丹说,“来时丹让我勿对人言,是不信我,请告诉他我田光不是无信无义之人,让他放心。”遂拔剑自刎。战国的故事很精彩,到了后来独尊儒术,中国变得僵硬,变得无趣起来,单调乏味沉闷愚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