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12 20: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读后感10篇

  《心》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读后感(一):用他人的力量拯救自己的“心”

  开始阅读正文之前,在封底那里就看到给先生贴的“利己”的标签。一些评论也说他是个“利己主义”的人。还想象这是一个多么讨厌的人。可读罢,对于先生这个角色经历只有同情,甚至可以说比较喜欢先生这个角色,或许是因为“我”与先生最初的接触感受到他平和甚至有些自卑态度,或许也是因为那封自白书写得认真而且坦诚

  “我生来就是一个伦理性强的人,同时也是在伦理成长的”(「私は倫理的に生まれた男です。また倫理的にそだてられた男です。」),这种出身的人原本自己道德要求相当高吧,即使曾受到过现实冲击而质疑原本的世界观潜意识约束依然存在。其实只要处于某种条件下,人都有可能做出对别人产生伤害事情。在伤害成为既成事实后,还不自知的人姑且不谈,意识到的人由于趋利避害本能,往往会将自己的行为正当化;而先生的道德观念,让他一直处在自责之中。

  一些人喜欢用道德绑架别人,批判别人的行为。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否每一天都会审视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对他人造成麻烦甚至伤害。这的确很难,因为仅仅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眼神就可能伤害了别人。即使是在普适的价值观下,人和人之间依然会有很多的不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难以一一察觉。可是,即使别人真的明确表达自己的不满,有多少人会首先思考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指责别人的过于敏感呢?因此带有批判意味地去指责先生是如何如何自私或是利己主义,我认为是不公平的。极端一点地说,自我中心不是人类本性么。道德和本能的斗争本就是人升华过程。放眼世间,又有几个人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升华为圣人”了呢?

  当然K和先生的选择——自杀,可以说都是有问题的。倒不是宗教意味上的问题。

  K的死,先生也有责任,K的家庭可能也有责任,但真正应该负责的,是将这种行为付诸实施的K本人。这就像是青春期不漂亮可以怪父母而立之年潇洒只能怨自己一样成年人是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不论童年遭遇过怎样的创伤也好,不论自认为如何的身不逢时,不论觉得上帝如何的不公平。如果有一篇自述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的前因后果,那么世人能给予的也顶多只是理解,最终的评价还是在于这个人的作为——也就是“果”。这确实很残酷,但世界本来也是残酷与美丽共存,鬼斧神工优胜劣汰,都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我不知道K在遗书中没有提到先生和自己的爱情,是因为为了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将自己的“精进”贯彻始终,或是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还是真的想明白了自己没有理由怨恨先生。

  先生的自杀也是一样,应该负责的是先生自己,即使他的叔父是他避世的导火索。先生本性不坏,他这个角色塑造得很鲜活,而一个鲜活的人一定会犯错。我认为他犯的最大的错就是“以死谢罪”。

  当然先生和K的自杀,我想绝不仅是因为自责或是失望,抑或发现自己成为了曾经不愿成为的人这样可以被描述具体原因,更多是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之类更抽象复杂的集合。如果还能看到生活美好体会到活着的快乐,感受到明天的希望,人是不可能踏出天台一步的,不是吗?

  那么生存下去的理由何在?

  曾经的先生和K都是心高气傲类型,他们想成为伟人,也确信自己能够成为。可惜的是他们过于放大人世间愚昧功利,于是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但人是社会性的,无论多么能力出众的人,长期没有倾诉对象,一定会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是否他们极度的自信下,隐藏着极度的自卑呢?与其说他们是不屑,其实也是一种害怕吧,害怕被这样的社会染色。不过这种对于人世偏见,只有与更多类型的人进行谈心程度的接触才可能慢慢淡化。

  所以生存下去的理由如何找到,这恐怕需要社会和集体的存在。因为人意义价值感,不是自己凭空产生的,而是他人的认可所赋予的。个人认为,人类价值的最终体现,还是传承。不论科技还是战争中,被我们铭记的,往往是最后那个成功的人,他的意义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所谓前赴后继,先驱没有意义吗?只要他们所代表的一方有所成就,那么谁都不会这么说吧。如果有人类末日和唯一的幸存者,那么那个幸存者很可能依然会选择自杀,因为他看不到希望。若要寻找活下去的理由,首先要做的,是离开舒适的温床,逼着自己在自己所不屑的人海中谋生。

  人生在世,必须选择自己要相信谁,要相信什么,哪怕毫无头绪,哪怕害怕抵触,哪怕选择错误。就像是阿尔诺·施特罗贝尔所著《记忆迷宫》里女主的冒险一样。为了活下去,为了开放视野,为了不同的角度,为了自我的认同,我们启动自己辨别是非观察力和逻辑能力,同时不放弃相信的能力。因为一个人是难以为继的。

  年轻时的先生控制不住自己对人的怀疑,事发后的先生控制不住已有的道德观产生的自责。这就是“心”。我们自己的心,有时是不归自己控制的,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别人的知识经验才能走出自己内心的怪圈。即使人“生而孤独”,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不同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另一个人。但同样的,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看似简单的劝慰,说不定就是解开心结关键一挑。

  要说的话,先生是一个孤独的无为者,也是一个颇有责任心的胆小鬼。他是个普通的不完美的人,所以他的自白可能让一部分人讨厌,而让另一部分人喜欢。他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完全接受他的思想和过去的(即使并不完全理解),一个开导他的人。可惜曾经最适合当那个人的K,自己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并且间接因为先生,自杀了。想到一些校园凌霸事件,滋事者和跟风参与孩子们,我想都或多或少有犹豫后悔吧。不论对被欺负者还是施加者来说,这些事情都可能是一辈子的伤痕,如果有机会当事人道歉,一定对双方都是最好的救赎。一直觉得,品味过后悔和原谅的人,并且并非长期处于孤独环境里的人,可能会成长为非常温柔善解人意的人。

  扯远了,总之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但当“心”陷入迷茫时,我们也可以、也应该向别人求助。正如听到别人发出求助的信号时,我们也应该帮助别人一样。

  先生的人生,就他个人的层面真的很可惜,但他最终把这样的教训留给了“我”,也算是实现了传承吧。不过这告诫的效果可能不太好。至今日本每年的自杀人数依然很多——当然理由不全是因为自己的“心”,但一些人在上吊前在自己头上套上袋子,他们认为自己无颜见人。我不敢说这之中有多少人是真的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只是觉得他们与先生何其的相似,何其让旁人觉得难过

  —————————————————————————————————————————————

  题外:没想到看到有人也觉得“我”与先生的关系已经超越师生。阅读的时候,把这种特殊感觉归位了知音一般的关系(现在想象或许还有传承的关系?),还稍稍想像过如果“我”阅读信后还有机会进行劝导,是否有可能挽救先生,不过这些都是浮云距离感这种东西,才让人生显得无比的深刻。╮(╯口╰)╭

  其实以前以为夏目漱石的作品会不会文字晦涩难懂,一直不敢拜读,前段时间因某个契机了解了《心》和部分常见的译本,选择了这个版本故事本身是很易读的,虽然个人的理解不一定准确啦→_→。翻译也非常棒,觉得十分引人入胜。最后的信,几乎是带着悼念的心情看下去的。

  《心》读后感(二):虚无与存在

  虚无与存在

  ——读夏日漱石的中篇小说《心》

  夏日漱石在小说《心》里写到虚无厌世的知识分子,不禁让人联想到日本国内那些有着自杀情结作家,看起来具有一种普遍性,包括在他之后的那些作家们。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太宰治、川端康成等,这些响当当的作家最后的结局都是自杀身亡。日本的文化始终弥漫着一股向死而生的气息,在佛陀轮回信仰的招引下,迎合着《源氏物语》这些古典名著熏陶,他们把死亡看作一种美,于是义无反顾地奔向美丽新世界。

  夏日漱石的体质不好,一直遭受精神衰弱的困扰,晚年又是疾病缠身,身心疲惫之时免不了萎靡厌世,《心》就是在那段灰暗岁月所构思写就的,不可不说小说里没有他自己的影迹。只是现实中,夏日漱石没有走到自杀这一步,而是把生命交给了自然,以一篇小说《心》,诠释心灵纠葛归宿完成意念中的死亡仪式

  读完夏日漱石的四部小说,包括《心》、《哥儿》、《我是猫》和《门》,从这些小说里的主人公入手解析,夏日漱石他老人家形象便渐渐明朗起来。每个由他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都有自己的影子,有时候他是叙述人的先生,有时候他就是那位少爷,有时候他是“猫我”眼里的主人,有时候他就是门里门外的角色。细腻的心理描写沉稳人物刻画轨迹,皆是他善用的手法,以此“镜像”还原映照了作者自我的真实心理(即为“写照”)。

  夏目漱石在传统方面更接近川端康成,文笔优美,气息平稳,并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烘托,只是阐述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最后探讨心灵的深处。《心》讲述我与先生多次深入交流情景,以及最后通过自传式长信慢慢梳理人物的心理状态,是怎样厌烦了人世风情,最后走向死亡。先生那封长信作为一篇独立小说也未尝不可,自叙情感经历和失意彷徨的心路历程。长信之前的部分都是铺垫书信里的“谜底”诠释了之前先生异常的行为和说辞(前面构建“谜面”),然而书信里把一生际遇倾诉出来,解开了“谜底”,却已是赴死之心。《心》的情节非常简单,多次的散步交谈并不是无聊的叙述,而是着重于两个角色探讨挖掘内心的过程,整个布局用意即是“我”和“先生”在谈“心”,“我”在下面倾听上面“先生”的教诲和心灵感悟,但两者不站在同一高度,“我”虽然也在尘世中受尽困扰,但始终是一个“解读者”。通过谈“心”深入了死亡的主题,谈心即是谈精神,人物的精神就在慢慢显露。

  小说《心》属于标准的顺叙手法,前面两段的叙述人是“我”,后面却转变为先生身份的“我”,得力于第一人称运用,易于把控叙述节奏,以细腻的心理活动推动事件的进展。比如名著《我是猫》,叙述者“我”以猫的口吻视角开心理描写,另辟蹊径的手法令人眼前一亮。

  夏目漱石的语言干净,节奏舒缓沉稳,似讲故事的老人,在你耳边娓娓道出,又像是悦耳的古典音乐,对死亡的认知像是突来的重音拨动心弦。几处描写死亡的段落意味深长,比如,先生和夫人谈到“谁会先死”的问题;比如,毕业后“我”回到频临死亡的父亲身边,无可奈何又必须感受死亡的气息,父亲读报得知天子驾崩的消息,不禁联想到自己,甚至“父亲望着自己眼前昏暗死神的影子,却还没有说出遗言似的话语。”父亲还倾慕于乃木将军,后者深陷菊花与刀的情结,似信仰般绝然,像一场大病等待安乐死”,这种精神深处的纠结,也反映日本知识分子隐隐有一种殉道精神;再比如,先生的长信中提到父母相继去世,刻薄利己的叔父霸占了他的财产世态炎凉成了他悲观厌世的缘由,以至于他对所有人存有诫心,朋友K的自杀使其再次遭受打击,内心时常自责,“比较起自己鞭挞自己,更应该自己杀掉自己。”最后决然地步入末路。夏日漱石的叙述是向内的,没有过多外部背景的阐述,在他的小说里,心里对利己私欲的悲观厌倦情绪,对死亡的终极思考,以及人世的聚散离合,都使得人物不得不沉重应对内心的绝然,想有个解决手段了结一切,于是他们看到了“死亡之美”。

  夏日漱石在写两人“谈心”的过程中,所有的剖白和直视内心,一切都在指向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主观意志转化为人物角色的形态。读者深入其中,也成了“谈心”的一员,什么是“心”?“心”太复杂了,怎样才能拿得起放得下呢?合上小说,先生的话就会跳出来,“我认为人是虚幻的,人与生俱来的无可奈何的轻浮同样也是虚幻的。”

  《心》读后感(三):《心》:那些可以成为诱惑的东西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评论,是关于一起自杀事件的。自杀者长期患有抑郁症,自杀的原因大概也概莫能外。于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作者指出,正确处理抑郁相关的精神疾病,首要的事情是“去污化”,即给患者充足空间去适应和了解自身所处的状态,而不是以污名的方式做屏蔽化处理。

  很多敏感话题讨论,“去污化”都是很必要环节人们习惯于将客观存在的事物加上自己主观的评价,但过多的主观评价累积,势必将使事物的客观属性发生颠覆。这便是“去污化”的必要性所在——我们必然要驱除些什么,才能迎进些更加有益、利于解决问题的东西。可是如果回归到具体问题上,对“精神疾病”去污化无可厚非,可是“自杀”本身,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去污化”呢?客观上说,人对自己的生命是有主宰权的,因而怎样的选择,似乎也都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现实呢?这样的讨论,多少有些细思恐极。

  夏目漱石的《心》是一部很细腻,细腻得有些令人感到压抑的作品。主人公“我”偶遇先生,对先生的睿智和遗世独立十分钦佩,于是与先生的交往也愈加频繁。及到“我”返乡,正巧遇上父亲生病,家事繁琐,与先生的交往也变得若即若离。可是忽然一日,“我”收到先生的一封长信,信上说当“我”读到这封信时,先生自己将不在人世……

  先生的这封长信,是《心》这部作品的重心所在。信中详述了先生自童年起的人生经历,是与前文的孤僻与多疑形成对照的。可是世事的吊诡在于,越是遭遇怎样的折磨,人往往会希望以相反的方式加以回应,可到头来,这种努力却会成为事实上的报复。先生遭人背叛,失掉家财,寄人篱下,生活总算有所稳定。他结交了新的朋友,这位朋友K君苦闷、郁郁不得志。为了开导他,先生将其接回家中,不料这位K君爱上了主人家的小姐——那却早已是先生心仪的对象。在爱情与友情的纠葛中,先生阴差阳错地背叛了朋友,由此背负上了内心的焦灼,以致最终走向不可挽回的结局。

  世上的悲剧有太多原型,可因好心却酿成恶果的,却是最十足的惋惜。而事实上,好心为善,其实也是一种可以看成是“诱惑”的存在——当朋友身处困境,是要心有所盼,希望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帮一把,才能求得心安的;而当那美好之物同时被自己亲近的人所惦念,优柔寡断也是出于善意。但事实是,“一个人的存在必然要伤害另一个人”,想要相安无事只能“相忘于江湖”,可那于“心”而言,又太过理智冷清,以至于艰难了。

  人心的机理,在于热切,在于善良,在于“相顾左右以求安宁”。可现实又往往会给人心的良善以挫败,于是人要有所依凭,才能抚慰自己,填补内心的空虚。而一旦这依凭——往往升格为信仰——破灭,人的境遇便很尴尬了。

  这大概也是至于生死,人应当由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但为何当它被讨论时会是一个危险的话题的原因了——就像所有危险的玩具都不应被小孩子触碰一样。

  《心》读后感(四):“心”的力量

  文/夏月

  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有人说这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和生活压力日益增加所致,但推而广之,这个道理并不能适用于一样压力日益增大的其他国家。自杀率高与其归于外部压力,倒不如探讨日本民族自身性格,特别是知识分子那种孤独、矛盾、无奈的精神世界,那些自杀者的殊途同归,终究是自己那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心”的力量。

  夏目漱石在小说《心》中,就描述了内心彷徨、踌躇、无助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在似乎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超脱。夏目漱石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日本称为“国民大作家”,其头像被印在千元的日元纸钞上以作纪念,小说《心》是其晚年代表作,深刻地刻画人的心里活动。小说有分两条线,主线是“我”和先生的来往,在“我”在一次旅途中遇到先生后,就对他有一见如故之感,并经常到先生住所探访,但是随着与先生的深入交往,对于先生与妻子的感情、定期隐秘的去扫墓等事情,渐渐产生了疑惑,为小说高潮部分埋下了伏笔。第二条线是“我”与家里的关系,“我”作为家中的小儿子,因为父亲生病,不得已回到家乡侍奉父亲。最后的高潮部分是先生寄给“我”的一封信,揭开了小说前面所有关于先生自身的谜题。

  整部小说中,都贯穿着“人性”这个主题,例如先生对于人性的看法,“大凡人都不可信任”,“我处于过去的经历对人持怀疑态度”,而纵然“我”涉世未深,但父亲去世后,赶回来的哥哥与自己在谁能留下来照顾母亲的问题上也产生了矛盾。人在平时都是好的,但是面对个人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人之恶也不由自主地显现出来。小说中的先生显然不是没有道德的人,也正是本身存在着“善”,对于朋友K的伤害,让自己终身抱憾,一直受到“心”的自责。我们当不了人性的评判者,K的选择有多少是受到了先生的影响,本身就是个谜题,但不容置疑的是与K自身优柔寡断、彷徨无助的知识分子性格无不相关,终是“心”之所驱。

  我们每个人身上也许都有先生的影子,天真单纯对待众人,但在现实社会中屡遭碰壁和伤害,有了血淋淋的教训后,逐渐用盔甲保护好自己,甚至像刺猬一样开始用刺去伤害别人。但当一切尘埃落定,审视我们那颗曾经柔软的心,痛苦和孤独如海水弥漫,心不知所向了。

  《心》读后感(五):夏目漱石的暧昧与悲剧

  通常情况下,日本的纯文学作品大多是让人读完感觉不舒服的。夏目漱石的《心》也是如此。

  不舒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内容上的灰暗,二是形式上的暧昧。单就这部《心》来说,其形式上的暧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首先,小说中的两位主角连名字都没有,分别只是“我”和“先生”,另一个配角倒是有个名字,也只不过是用“K”作了一个代号而已,至于小说中出现的女性更是只用称谓来指代了。不过,虽然小说全篇没有一个人有个像样的名字,但完全不影响读者的理解,这也是日本纯文学——也包括电影的厉害之处,它给人的感觉就像隔着毛玻璃看东西,虽然无法看得清清楚楚,但也能看得明白。

  形式上尚且如此暧昧,内容上更是自不必说,小说的第一部分把“先生”这个人物无论从外表还是到内心都塑造得极为神秘。从外表看,“先生”对“我”若即若离,既为“我”的到来表示高兴,又不会喜形于色;而从内心看,“先生”把自己的经历包裹得极为严密,讳莫如深。而“先生”的生活也同样非常神秘,“先生”学问很深,却整日游手好闲,不出去工作,做着一个认为他人无意义于是自身对社会也没什么意义的中产知识分子。

  在把“先生”的神秘感营造得差不多了以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写起了“我”和父母的一些事情。从故事的角度看,如果把这第二部分完全删除的话,也是对故事的完整性产生不到丝毫的伤害的。但是从小说的角度看,这一部分却非常重要。因为这一部分首先进一步完成了对“我”这一角色的塑造——有评论说“我”这个角色代表日本新一代青年的单纯和进步,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倒并不习惯这样看人物,我只是从第二部分当中看到“我”和“先生”的相似之处——总是犹豫不决,当言不言,最后错失良机。从作者的暗示来看,“我”的哥哥是一个“动物性”很强的人,所以“我”最终很有可能步“先生”的后尘。而且小说的第二部分也有很多其他的暗示,比如明治天皇的去世对日本国民的影响等等,这些象征性的东西并非本人擅长,在此就不讨论了。

  也许正是“先生”看到了“我”和他的相似之处以及“我”的单纯,才一再提醒“我”在财产问题上一定要提前理清。因为“人一旦到了关键的时候就会变成恶人”,而“先生”正是被这样的“恶人”伤害过,先失了财产,并进一步失了灵魂。他先是失去了对人的信任,继而却在最信任他的人那里失了信。普遍的看法认为夏目漱石的这本书探讨的是利己主义,是利己主义者的反思和忏悔,对此我也并不反对,但我觉得除了利己主义之外,小说给人更大的教训是当断不断犹豫不决的暧昧带给人的伤害。“先生”的所有悲剧都与此有关,而几乎可以预见的是,有同样性格的“我”也会受到同样的伤害。在读到“先生 ”与“小姐”的各种犹豫的时候,很自然会让人想到沈从文的一些小说,可见,犹豫不决、暧昧是东方性格的一个共性。

  而这种暧昧和犹豫不决更多的是来自不信任,对别人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于是就把未来寄托于命运,或者干脆交付于他人。而人都是利己的,当把命运交付于他人的时候,就是交付给了利己主义。

  日本文学写暧昧,写利己,写游手好闲的虚无主义,最终几乎都指向了悲剧。然而我们都知道,悲剧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通常悲剧都是深刻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