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理营养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10 21: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理营养经典读后感10篇

  《心理营养》是一本由(马来西亚)林文采;伍娜著作,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营养》读后感(一):心理营养滋养心的成长

  女儿现在六岁半,六年来,我对她的养育完全是出于母亲本能和对我自己父母教养方式的复制。正是因为自我感觉不算是一个教育成功例子,并且女儿一直都乖巧可爱,所以我从未对自己的教养方式做过深刻的审视和反思

  一切的改变出现在女儿开始小学放学回家要玩上一个小时,三遍五遍的提醒后才不情愿地去写作业脑袋趴在书桌上,半个屁股椅子上扭来扭去,脚还不停地晃;铅笔一次次被削尖又一次次被弄断;突然跟我说她养的花还没有浇水;在课本上那个赤裸裸的胖皇帝身上画上一对翅膀;别人十分钟完成的作业,她要用上一个多小时;坚持了五年的阅读因为没有时间而被迫暂停……当所有的这些遇上一个越来越焦虑妈妈后果便是抓狂怒吼,委屈大哭,内疚道歉,宽容原谅,反复上演,也一点点消耗着彼此的爱。

  我突然感到对于这个扮演了六年多的角色心生敬畏——我怎么了?我不会做妈妈了!

  生了弟弟之后,我的记忆直线下降。上午刚刚发生事情,下午就忘得一干二净。可是小时候那个不愿“好好学习”的小小的我却越来越频繁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到她上课也会“走神”;也会在放学后疯玩忘了回家的时间;也会在老师一声:“谁来回答?”之后犹犹豫豫地举起右手结果被老师叫到,站起来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还看到她第一次说谎也是为了作业。当她告诉老师:“数学作业忘带了。”的时候,老师突然发飚,要求所有忘带作业的小孩子立刻回家去拿。她一路忐忑地走回家,真希望《恐龙特辑克塞号》里的克塞马上出现在她的身边,大喊一声:时间停止。回到家,捧着被她故意丢在家里空空如也的作业本,急得直哭。直到中午妈妈回家,问明情况,罚她站到墙角

  每每当女儿在被我一通大吼之后,用愤怒、羞愧的眼神瞪着我的时候,我就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剪着齐刘海站在墙角里哭泣的小姑娘。我必须改变!

  就在这时,我遇到了亲子关系专家——林文彩博士。她说:“常常处于焦虑状态的妈妈,很难心平气和,她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情绪容易失控。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她还说:父母要给足孩子成长需要的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给孩子安全感学会对孩子肯定赞美认同;做孩子学习、认知模范……

  于是,我开始试着去探寻女儿种种行为背后的需求,试着去接纳她的感受。带着包容之心去看待她成长过程中的小麻烦,带着平和之意去好好说出每一句话。当作业时间到了而她还在跟弟弟玩积木的时候,我会温和坚定地再提醒她一遍。当她又一次没有按照标准坐姿坐在书桌前的时候,我会先问问自己:只坐半个屁股真的不可以吗?当她正写着作业突然对我说没有浇花的时候,我会告诉她:一写完作业就可以帮小花解渴了。当她得意洋洋地向我展示她给李白的手里添了一把扇子的时候,我会夸她很有创意,而且画画水平越来越高……

  直到有一天,先生无意中提到女儿最近的变了,作业不用提醒了,成绩单上的5 多了。我也才突然意识到,我们家好久没有上演怒吼与大哭了。原来我接纳了女儿,接纳了她的不完美,于是她变回了原来的她。先生问其中的奥秘,我卖个关子说:贵人相助。

  第二天早起洗漱,路过厨房,看到先生像往常一样边看书,边帮全家牛奶。正要离开,却发现他手上不是平日的业务书籍,而是我昨天顺手放在茶几上的《心理营养》。发现我注意到他,他有些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地说:“随手翻翻的……”

  我心照不宣笑笑,收回视线。无意间瞥见屋后那株白玉兰正在用树枝轻轻刮着窗户。今年的它依然是刚刚挂上嫩嫩的花苞,不管现在已经是三月初春,不管别人早已是满树白蝶飞舞。它就这么用自己不急不缓的节奏,告诉这个世界:这就是我,独一无二

  “木瓜会开木瓜花,

  不会开别的花,

  我是宇宙独一无二的存在

  无需和别人攀比。

  ……”

  崔宁宁 2016年3月19日于上海家中

  《心理营养》读后感(二):一个万年单身狗致力于如何当好妈的阅读感受

  《心理营养》作者林文采博士。初见这个名字是想了解NLP,在寻找相关的网站上看见她的萨提亚的课程介绍。很久没有试过一天看完一本书,可把自己牛逼坏了,感觉读书的状态又要回来了,激动。这淅淅沥沥的下雨天,还有什么比宅在宿舍看书更享受的事呢?看累了就听听音乐,然后继续看。再泡泡茶,又继续看。

  以下是一个万年单身狗致力于如何当好妈的阅读感受:

  1/林文采博士提出来0-7岁给孩子的心理营养有五个:

  无条件的接纳,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榜样

  2/生命中的五朵金花:

  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观,安全感。

  3/先天气

  激进型,乐天型,忧郁型,冷静型。

  现在的你=天生气质+后天学习,0-3岁容易观察

  每个人都有四种气质体现,各占比例不同

  4/本书共275页,前面的44页是理论型的。

  其余是Q和A的问答题。回复中看到最多的关键字是“温和而坚持”“投射”“过多的内在情绪”“启发提问”“父母的关系问题”“过度的保护孩子”“不干涉孩子的交际”“养育人的焦虑过多”“要相信孩子,跟随孩子。”“三岁前孩子建议妈妈把孩子带在身边。”

  5/在回答中看见的一些不错观点摘录:

  父母悦恐惧控制孩子,这也是父母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情绪卡片快乐,生气,伤心,害怕,用不同的颜色做成卡片,教孩子表达理解情绪;

  善良一定要有聪明智慧,有弹性,有底线原则曾经一篇很火的文章叫《你的善良必须有所锋芒》,真佩服这名字起的真好呀。)

  运动和吃药的功效是一样的。增加神经的生化物质

  情绪的觉察力来源知识

  改变一定要是在心,而不是于脑。心被感动被震动才有可能真正改变;

  孩子完全没有问题,要相信孩子的感觉,他一定不会让自己处于危难之中,父母要自己有更多的觉察。这个观念很蒙台梭利!

  世界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情。尤其是时间,金钱,完全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妈妈要有自己的自我成长和支持。自己的专属时间会更加有力量,她也要照顾自己。

  爸爸最好的陪伴就是陪孩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爸爸是爱我的,喜欢我的”而获得价值感的认同。

  温和不影响威严的树立。有坚持,有原则,有界限,在孩子心中就有威严感。

  自我感觉好的时候,别人怎么好都无所谓。自我糟糕的时候,看不得别人的好。

  结合自己的生活中,有以下的反省

  一:夏老师好几次说我们纪律差,我们班的小姑娘长的好看的没几个,王宏又丑又蠢,梁朗有虱子等等。我听了心里不舒服,只是说“你不能指指点点我们班的同学”。然后又会找机会报复”她,比如他们班乱的一团糟时,有“幸灾乐祸”的心理。也会说他们班的蒙权两个月不换衣服。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说,我这是属于口欲期的处理办法:你让我难受了,我会以其他办法也让你难受来告诉你“我难受了”。这是安全感和自信的问题。

  比如我可以调整心态“我们班的同学我觉得挺好就好,不用你也觉得”,我可以温和的说“当你批判我们班同学的时候,我感觉很不舒服,我希望你不要对我们班的同学进行主观评价。”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属于健康人格水平的人。我难受,我会告诉你“你让我难受了”。

  二:给孩子足够的肌肤接触。有些孩子天生渴望肌肤接触,父母不满足孩子他就会跟别人进行肌肤接触的渴望就会过于强烈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不禁想起自己的情况。近些年我发现自己本能的会渴望与他人有肌肤接触的需求,不管异性还是同性朋友。我想,这一定是童年时没有被满足部分,现在一直都在弥补。今天才恍然大悟,之间总觉得不太对劲,又说不出来哪儿不对劲。

  三:在认识原生家庭的影响的内容中,自我反省和分析了一下:

  1/我是家中的老大,我记忆中还有骑在爸爸头上玩驾马车画面。而且也是爸爸妈妈的第一个孩子,得到的爱和关注应该是够的。

  2/两年后我有了妹妹,从小被教导要让妹妹,要照顾妹妹,这简直就是从小对我的催眠。以致于现在的我还时常认为有义务照顾弟弟妹妹的念头

  3/爸爸妈妈从小到大都说自己不偏心,对每个孩子都一样。其实每个孩子的感受性都很强,我们都知道爸爸妈妈更爱弟弟(虽然弟弟觉得爸爸妈妈给他的爱并不是他想要的),从公主宝座下来,被弟弟妹妹分走的爱让我一直都有十分强烈的自尊(以前简直就是过度的自尊,受不得别人的批评,这几年好多了,仍有残留)以及好胜心强(总认为要比弟弟妹妹更好,才能被爸爸妈妈看见,也用来证明爸爸妈妈是错误的!)

  4/讨好型的性格,害怕拒绝和抛弃。自尊心强。自测冷静型30,忧郁型30,乐天型25,激进型15。喜静热爱大自然,能和自己好好呆着的人。

  《心理营养》读后感(三):用心养孩子,同时发展自己的生命

  适合刚有小孩的父母看,因为作者的很多案例是针对幼儿园前孩子的。 但养育理念适合所有孩子——养育孩子,需要提供的五大心理营养:

无条件的接纳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

  以滋养出孩子的五大生命力:爱的能力、安全感、价值感、联结、独立自主。

  具体应该怎么做?对我而言,收获如下

  一、了解孩子的天生性格,因材施教作者强调要先识别孩子天生的气质,去认识孩子,然后再因材施教。

  心理学通过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发现,人的性格的确有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所以,作者的这种作法是科学的。就我自身说法我家巧妙就是同卵双胞胎,但她们的性格在我月子期便体现出来了:一个在哭之前会哼哼唧唧一会,还没人理会才会大哭;而另一个的哭是直接暴发出来的。

  她的这一观点也提醒了我,要因她们的不同,对待她们的重点并不相同,我需要格外注意下。

  二、作者强调了父母的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能力,摘录如下:

  我:“为什么我们那么在意孩子在从前的表现?”

  林:“缺乏自我认可的父母往往要通过孩子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水平!”

  我:“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

  林:“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就是有没有办法对自己温和而又坚持——当你遇到挫折时,是不是可以接纳自己和安慰自己,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能不能坚持对自己说‘不行’?”

  我也深刻体会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苛刻,因为他有一套高标准,他同样会用他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会去要求身边的人。这会让身边的人很难受,对脆弱的小孩,更是一种伤害

  如果不好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允许难过后悔或纠结,没有关系。但应该尽快将自己从中抽身去想办法改善,以及从犯错中吸取经验教训

  三、教育应该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之上。

  作者指出,我们一说到孩子,就想到教育。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知书达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学、从善如流。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来塑我们和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只是,“教育”二字带来的强大使命感和紧迫感让我们忽略了这样的事实:我们与孩子之间先有关系,后有教育,我们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亲密组合,其次才是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让我联想到武志红曾说过,如果孩子哪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一定是关系出了问题。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时,大人应该先反思下自己,是自己与孩子之间哪里出了问题。

  四、情绪管理

  当孩子有了情绪,大人首先是接纳,千万不要全能自恋地认为,孩子只应该有好的情绪。不要将孩子的坏情绪全部归结到自己身上。这样太容易有挫败感,而且,父母也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好的或坏的。

  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对错,我们深深把情绪划分为“正面”或者“负面”,只是代表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是舒服或者不舒服。不舒服的负面情绪,会提醒孩子什么事情需要改变,这样他才有机会去学习应对、处理的方式,学着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目前的状态。

  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表达、发泄出来。

  最后,我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将自己暴露在一个最容易激发自己坏的一面,同时又能发展出另一个极好的自己的过程。当孩子有问题时,永远是父母该反省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而不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 其实,孩子们需要的这些也是每一个成人需要的,只是大家往往会忽略这些对孩子来说,格外重要。

  愿我们在养育好孩子的同时,能够将自己生命里中缺失的部分找回来。

  《心理营养》读后感(四):焦虑的妈妈,你所需要的,这里都有!

  说实话,《心理营养》在大V店销售时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因为这段时间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自然和英语启蒙上。育儿书读的少了一些。以至于当我拿到书的时候,才知道,第一次印刷的都被“抢”光了。拿到书后,用了一个星期的睡前时间,不仅读完了,还做了笔记。在育儿书的阅读效率里,算是很高的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边看边回想,边看边反思。结合自己这3年多的育儿经验,结合我遇到的上千位妈妈的经历,结合我身边人的故事,结合我三十年的生命过往。一方面是在探寻,一方面是在印证。探寻在孩子的生命中,这“五大心理营养”的奇妙之处,印证生命中“五朵金花”的魔力。

  一本连推荐序都让你连连称道的书

  每次看书前,我都会浏览一下推荐序,这本也不例外。本书的两篇都是从事育儿媒体方面的资深主编。连推荐序中都金句连连,像点中你的命穴一般,不停点头称赞。“父母总是会以当下之所之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正是靠着这句话,我在不断的跟自己的父母和解,如今又不断的与自己和解。从接触到“原生家庭”,开始剖析自己的成长,很多性格上的问题都会明显发现家庭的烙印。比如安全感问题,一个很少跟家人沟通的孩子,是一个不容易相信别人的人。所以在遇到自己的亲密爱人时,会不停的试探。这也是我跟老公认识以来所有争吵的根源。开始我会抱怨,为什么我的家庭带给我这些沉重的情感包袱。但现在我已很释然。父母已经给予了我,在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帮助。如今,身为人母,我也靠这句话跟自己和解。当我累了,倦了的时候,虽然想到没有给孩子亲自做丰富的早餐,虽然有时候会让孩子去找爷爷奶奶,虽然有些时候不能做到一直陪伴,但我已尽力,也就释然了。

  一本解开你心头疑惑的“百宝书”

  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接触了大量的妈妈群体。尽管职业不同、地域不一、年龄不等,但对待孩子的问题,却惊人的一致。所有来咨询的妈妈们,围绕的话题,跳不出书中所提到的问题,尤其以前五类问题居多,包括孩子的安全感、行为偏差、情绪管理、性格难题以及社会化。在跟这些妈妈交流的过程中,还没有接触到“心理营养”的概念,但所有问题的核心,都指向了“联结”,也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单纯就孩子的偏差来“下药”,绝对是治标不治本。所以很多时候,我会问一些“废话”,比如,你们家的家庭成员关系情况,尤其是夫妻关系如何,孩子之前出现的一些苗头。正是在这样的了解下,我大体了解到这个家庭中的情况,才会提出自己的建议。看到这本书后,才意识到,自己关注的这些“废话”,实则就是孩子的心理营养的来源。

  如果说初为人母时,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是本性使然,那现在对孩子的关注,更多的是对理念的认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收获的是一个亲密的孩子,一个随时会表达爱的孩子。还是拿最让我纠结的“安全感”来说吧。从儿子出生后,我给自己默默约定两件事情,一个是3岁以前孩子不能离开我带回老家。这一点上,得到了老公和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我接触到了太多孩子从小被带回老家的情况,很少会有孩子心理上没有偏差的。另一个就是答应孩子的一定做到,做不到的绝不轻易许诺,更不允许欺骗孩子。直到今天,孩子3岁多,我也可以这么说,从来没有欺骗过孩子。能做到的才许诺,做不到的即使孩子会哭闹也不随意答应。(当然不可能让孩子太哭闹,我们还有“如何说”中幻想实现的法宝呢!)即使家人有时候无意中说到的话,如果我知道只是他们随口说说,我也会提醒一句,如果做不到,不要跟孩子这样说。所以,孩子对你的信任,也是他获得安全感的来源。

  读这本书的一周,恰巧也是儿子开始去预科班的时间。从第一天送他去上学,到现在,不断的收到预科班各位老师和同学家长的反馈。大部分集中在:儿子很适应集体生活,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对各环节也能很好的参与。除了因为不喝牛奶哭过一次外,情绪上没有太大的波动。每天都玩的很开心,会去安慰别的小朋友,喜欢跟老师交流聊天,跟小朋友相处也很愉快。所有这些表现,都离不开家庭给予他的充足的“心理营养”。

  一本好读、易懂、能上手的“工具书”

  这是一本在我看来结构有些特别的书。因为书中所提到的对“心理营养”理念的诠释,只有十几页,只占全书的六分之一。剩下的大部分的篇幅,都是作者从事大量心理咨询、个案的问答。在一问一答中,作者对儿童心理的解读,以及对家长的指导,简短明了,直击核心。这也解决了很多妈妈没时间看大部头的育儿著作的问题。零碎的时间读起来,同样不受干扰。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也越来越丰富,从出生时的无条件的接纳,到“我最重要”,到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以及学习、认知、模范。家长需要学习的越来越多,要与孩子同步成长。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高情商,你就不要做“一点就着”的火药桶;你要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你就不要做重度懒癌患者;你要想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你就不要整天自怨自艾、悲天悯人。

  最后,还想再啰嗦一句,你以为这是只给家长看的书?NO,NO, NO,作为一名关注家庭教育的讲师,也真诚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同行们。我们需要向林老师学习的,不仅是她一针见血的点评,更要学习她对来访者春风化雨般的内在支持。

  兜妈

  《心理营养》读后感(五):只有她能让我相信:养孩子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第一次听林文采老师的课,女儿刚出生两个月。在燥热的七月,我背着吸奶器,穿越小半个北京,啃哧啃哧地上完了第一个阶段的萨提亚课程。事实证明,那是我为刚成为妈妈的自己,为刚到这个世界的女儿做的最好的一件事。

  在育儿杂志做了十三年主编,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有幸邀林老师做专家,得以继续汲取营养,支持我与女儿的成长路。那时候,心心念念地,就是希望林老师能出本书,将她的智慧与经验惠及更多的父母。如今终于读到这本《心理营养》,欢喜莫名。

  每个孩子本身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才能长大。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是林老师亲子育儿观的核心。然而在为林老师的书写推荐文字的时候,我感慨最多的,还是身为妈妈,我自己从林老师那里获得的营养。

  第一种营养:“父母总是会以当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这句话,除了出差的路上,加班的夜晚会在心头默念,聊以自慰,更多的是从中获得安定的力量。在育儿信息和选择纷乱庞杂的大环境里,在与女儿相关的大事小情上,我会审慎决定,但基本不后悔。这世间的事,本没有什么是READY的,我相信我已经做了我能力所及的最好的事。

  与此同时,在不断反省自己成长经历的过程里,也靠着这句话,慢慢与我的父母和解。若你也和我一样因为孩子的关系要重建三代同堂的家庭,相信你会明白,这种和解有多重要。

  第二种营养:对孩子来说,“温和而坚持”的妈妈就是合适的。

  这是我得到的“怎样做个好妈妈”的最好的建议,恨不得刻在脑中,时时自省。

  日常小事难免会对女儿时有责备,勉力做到不讽刺,不指桑骂槐,不带个人情绪,不翻旧账。

  成长大事间歇性地会有迷茫,但看到女儿也一天天平静自在地成长,逐渐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周遭环境的心境上展现出“温和而坚持”的状态,也就愈加自信起来。

  第三种营养: “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我都奇怪自己能对这些话记得那么深,甚至可以背出整段:“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尤其是时间、金钱,完全是选择问题。当你的内疚足够大,你自然会减少工作量、减少应酬。当内疚并没有让你做出改变时,至少可以说,内疚没有你内心的某些需要重要。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这么多年纠结在顾工作还是顾孩子,自己带还是老人带,前进一步是歉疚,后退一步是不满足,放手是不甘心,一力承担又难以喘息。撞见这句话,如当头棒喝,从此不再为难,也绝少抱怨。当年在喜爱的工作中全力以赴,如今慢慢退回家庭,重新调整生活的优先级,都是安静清晰的决定,都要感谢当年那一棒。

  第四种营养:“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

  呃,还是坦白吧,这一句,其实我本来想写在第一个的,但是担心太不严肃,耽误了主题。现在在电脑上敲下这句话,我眼前还能看到林老师笑笑的样子。她总是笑笑的,轻轻松松的,一副“世间本无难题”的模样。她的声音温和缓慢,却清楚又笃定。

  在那些焦头烂额、慌张无措的时刻,大概只有她能令我相信:养孩子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因为天大的难题在她那里,总能得到一针见血却又春风拂面的开解。

  借这篇文字,向林老师深鞠一躬——谢谢您,将我从“鸡犬不宁”中解救出来,并且一步步将我带上一条安静从容的成长路。

  我也相信,从这本书开始,会有更多的父母走上这样一条路。

  钟煜 原《父母世界》《我和宝贝》杂志主编

  《心理营养》读后感(六):你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吗?

  昨天是母亲节,看到网上有各种不同文章宣扬母爱的伟大,突然想问:到底有多少母亲,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他人呢?

  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一书中谈到:重要他人,是指在我们人格和社会化形成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孩子最本能的选择是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不行,孩子就会选择其他人。他会非常希望弥补曾经没用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我是最重要”的感觉,希望有人把自己看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回想我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人,他们不是父母,却比父母对我人生经历影响更大。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孩子成长经历中的重要他人呢?

  一、稳定的情绪,稳定的关系

  大多数的孩子最初都对父母抱着极大的期待,只有在对父母感到失望时,才会寻求其他人的支持。这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父母稳定的情绪和稳定的关系。

  父母的情绪状态,很多程度上可以成为一个家庭的氛围基调。情绪调节功能强的父母,夫妻双方会更有意愿参与亲子互动,也对夫妻关系的稳定有决定性帮助。孩子会很容易觉察到父母的情绪,并通过跟她们的互动来判断关系是否是安全的,进而决定自己是否相信或者依赖父母。而如果父母情绪状态不好,孩子的反应大多是自己的原因,或者归结于是父母一方的原因,这样孩子会不断尝试忽略自己来取悦母亲,或者跟父母一方形成一致来排斥另一方。

  无论是哪一种,当孩子进入一段纠缠的关系互动时,他就无法全身心地专注自己的感受,往往会成为一个家庭问题呈现的症状牺牲者。他们很容易用过度付出去取悦他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严重时甚至因为对家庭的忠诚而无法上学和出门。

  一位诊疗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科医师:在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个“情绪的箱子”等着被填满爱。当孩子感觉到被爱,他才会正常的成长。孩子多半的问题行为都是由于爱的渴求所激发。而如果父母关系不够稳定,就会被自己的问题困在情绪中,难以抽身去关注孩子。而当他们有机会遇到父母之外的人,就会急于寄期待于对方,希望对方能肯定自己理解自己,读懂自己内心的声音,而这往往容易受到伤害。

  在依恋关系中,越是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越容易在父母暂时离开的时候,镇定地玩耍和游戏,如果父母情绪稳定,父母关系稳定,孩子就会更早寻求稳定的人际关系发展,不会急着去寻找一个希望肯定自己的对象。所以,父母相当于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这个基地越稳固,孩子就会越相信父母,父母就能越多地提供给孩子心理营养,孩子的成长或行为就会越独立。

  二、积极的肯定,鼓励表达感受

  重要他人,在我们人生中的意义在于:因为对方相信我们,让我们开始相信自己,知道自己在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时时安全的,可以从问题和困难中走过去。

  在《心理营养》一书中,林文采博士根据不同的孩子表现,把孩子分为五类: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等四种,并提出针对不同孩子的先天气质因材施教,提供不同的心理营养。

  比如对照我自己的孩子更多属于冷静型,虽然看上去个性温和,但骨子里却非常固执和要强,因为不希望别人干扰他思考和行动的过程。冷静型孩子最主要的特征是慢,很容易让父母指责和批评孩子。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催促孩子快一点,反而对于孩子适得其反。

  而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和鼓励表达感受。通过正面的肯定,激发孩子的行动力,让他变得更有力量。另外,当孩子不容易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要引导他去表达,比如看着他不开心时,可以问问他:别人那样说,你是不是觉得很生气?如果是妈妈,也会生气呢!

  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情绪是被允许,自己是被接纳和喜欢的,他才更有信心去面对外在的世界。当然,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特质,《心理营养》这本书提供一个途径帮助我们理解孩子,并且知道不同的孩子需要什么的心理营养,对于我们可以做什么,如何更好地改善亲子关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

  《心理营养》读后感(七):父母们必不可少的“心能量”

  简评《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是马来西亚籍华人、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首先提出来的育儿理论。林文采还有很多其他头衔,我最看重的是“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临床辅导学博士”和“5个孩子的妈妈”,这些扎实系统的学识功底、丰富的育儿经验、多年的心理辅导实践,使得她的理论更经得起检验,让她的实操更贴合实际。

  作者认为幼儿在早期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丰富营养,更需要各种不同的心理满足感,为了让读者们、爸爸妈妈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她发明了“心理营养”这一概念。孩子的童年是否快乐,孩子的成长是否顺利,孩子以后的生活会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都与早期的“心理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原本就是现象学。”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论证发展、不断完善,林老师运用“心理营养”的理论观点,来指导和解决现实中的育儿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

  作者提出的五大心理营养:一是无条件的接纳;二是此时此刻,我生命中你最重要;三是安全感;四是肯定、赞美、认同;五是学习、认知、模范。猛一看上去,似乎和其他的育儿书籍并无多大区别,甚至有些相似。但是细读下去,会发现和我们先入为主的想象很不一样。此前,我读过不少育儿书籍,国外的如希尔斯亲密育儿法、沙法丽•萨巴瑞的《失控 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等,国内的如尹建莉等人的书籍。在育儿的认识和见识方面,也算很有主见。与之前看过的书相比,“心理营养”的理论体系切入点很接地气,林老师对理论阐述的角度、深度与其他各家也有区别。

  比如对“无条件的接纳”,刚看到标题时,相信父母们都会有所疑惑:我们对孩子难道还不够无条件的接纳吗?看完后,你会发现作者的见解和我们的理解,有很大差别。作者从幼儿心理成长发育的专业角度出发,结合多年的心理辅导实践,对“无条件的接纳”提出了自己的、有别于他人的见解,并在实践中得以反馈、验证、完善。从这里开始,不论是“虎妈”,还是“猫爸”,都能知道怎样做到高质量“无条件的接纳”孩子,都能对自己之前接纳孩子的方式、效果、时间积累进行自我评价和评分。至于对“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等其他方面的见解,也同样会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还对孩子的特质和性格进行了划分,主要有“乐天型孩子、忧郁型孩子、激进型孩子、冷静型孩子”四个方面,可以让家长们对照观察自己的孩子属于那种天生气质,从而更好的因材施教。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的教学、辅导积累的结晶。在对“心理营养”进行说明,提出了生命中的“五朵金花”后,更多的是大量的案例问答。通过这种结构布局,让读者对理论认识更深,对现实中的育儿更容易借鉴和操作。

  我很遗憾自己到现在才读到这本书,错过了给孩子最好的心理营养的时候;同时,也很幸运最终还是看到了这本书,能让我有机会,如何给孩子更好的心理营养,帮助孩子今后更好的成长。

  孟人梦言原创于2016年4月26日 转载使用请联系。

  《心理营养》读后感(八):孩子内心的强大从哪里来?

  春节的气氛尚未退尽,一周之内青年学者自杀、天才少年自杀,两位死者才华横溢,智力水平可谓强大,无数听者扼腕叹息“如果他们内心也同样强大,那该多好!”有人说,内心强大就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如果这里的“忍”不是忍气吞声的“忍”,而是带有情绪管理的宽容理解、对不可控事件和情感的接纳,我便认同。

  “内心不强大”的江绪林在离去当天,曾去给高老师送杯子表达歉意,还去裁缝店取回了自己改的衣服,并在微博上呼唤上帝给他开一扇希望之门。这一天,他多么渴望与这个世界建立链接以排遣无助和孤独,因为我们为关系而生,没有关系将活不下去。可惜的是高老师不在,上帝也沉默,他说他不想死,甚至需要以酒壮胆,但这个世界没有给他任何他期待的回应,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

  在我们身边,有人乐观、有人悲观;有人积极、有人消极;有人把自己绞缠进困境、有人处事游刃有余。到底什么决定了人们面对挫折的心态、解读遭遇的方式、与人相处的关系、对待自己的方式呢?让我们从一个心理学实验说起:

  1960年,心理学家Eleanor Gibson设计了一个“视崖装置”测试婴儿的深度知觉。这个装置是用大玻璃板和黑白格花纹的布,做成一个视觉上的悬崖。Gibson选择了30位6-14个月的婴儿进行实验,婴儿在视崖面前的表现表明他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同时还有个意外收获,当婴儿爬到“悬崖”边犹豫不决时,如果站在“悬崖”另一头的妈妈对他微笑、点头表示肯定、鼓励,他就可能勇敢地越过“悬崖”,爬向母亲;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紧张的表情,婴儿便不敢跨越,甚至哭起来。

  当孩子“哇哇”坠地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在成长中,他通过妈妈的眼睛认识这个世界,妈妈告诉孩子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陋,于是孩子便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标准;妈妈告诉孩子什么可行、什么不行,于是孩子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妈妈眼中的世界,便是孩子眼中的世界。

  妈妈还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通过妈妈这面镜子看见自己、认识自己,如果妈妈回馈给孩子的是乐观、善良、勇敢等正面评价和高质量的陪伴,鼓励孩子积极探索,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孩子就坚信自己拥有乐观、善良、勇敢的品质,就能发展出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会积极进取不惧挫折,因为他知道无论何时都有一个人在背后支持着他。相反,如果妈妈回馈的总是负面评价和不接纳,孩子同样坚信自己拥有妈妈认为的所有不良品质,认为不配拥有赞美、不配拥有幸福、不配拥有成功。妈妈让孩子感觉到被爱,孩子便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也就会有力量去争取爱情婚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妈妈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孩子便会经营出被嫌弃的人生。

  妈妈就是这么重要,除了给予生命,还决定着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与别人和自己的关系。所以,孩子内心强大还是脆弱,取决于在早年,妈妈给予的是肯定还否定,是支持还是打击。很多妈妈看到这里也许会很无辜,“我爱我的孩子,我宁愿牺牲我也想他过得好”,但事实上有些爱是有“毒”的。所以,必须学习做一名能给孩子健康人格和美好未来的妈妈。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呢?需要妈妈本身就拥有健康人格或者学点心理学常识。以前常推荐朋友读《发展心理学》,可以了解不同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但理论教材实在太枯燥,理论和实践如何结合也要用心体会,不知道我的朋友里面有没有人读完。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本书,萨提亚亲子婚恋专家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非常喜欢,此书语言简练易懂,把复杂的育儿概念轻松呈现,后半部分的问答犹如一本育儿小百科,几乎涵盖了平日常见的育儿困惑。

  林文采博士说,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她认为五大心理营养,可以“喂”出内心健康强大的孩子: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刚刚出世的孩子非常脆弱、不会表达需求、不能自己寻找食物,需要父母的喂养和照顾,此时孩子渴求妈妈“即使你不知道我以后乖不乖、会不会孝顺,但你就是尽你所能来满足我、爱我”。

  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0-3个月的孩子还需要确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就得你忙、不舒服,但当你发现我饿了,马上放下一切先来满足我。”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一个阶段——想要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的需要,然后满足他,就是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4-5岁,孩子开始有了“我”的意识,非常需要肯定和认同,无论儿子或女儿,都会特别需要爸爸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孩子的欣赏。如果爸爸愿意认真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孩子会记住一生,并且高兴一辈子。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6-7岁,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可以示范给他如何解决生活、学习、管理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真希望每一个孩子从出生那刻起,都能拥有可以持续保证心理成长的心理营养;真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明白“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明白孩子只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光里,请用神力将弓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出去。

  作者/丁宁

  《心理营养》读后感(九):五大心理营养,绘就孩子的成长底色

  成长的车轮轰轰隆隆一路向前。当然,有时车辆会停靠,有时甚至会退一退。但无论如何,在奔向生命的目的地的行程中,很多风景是无法重新来过的。即使我们真有可能回去,人面桃花也不再。这就是孩子的成长,也是很多父母回首时喟叹的根源。

  从某种程度上,心理营养就像身体需要的营养一样,过了重要阶段,无论费多大的心力,也很难再塑就一副强健体格。身体需要强健,心灵同样需要。我想,这也就是林文才博士提出的“心理营养”这个概念深受家长们追捧的原因。《心理营养——林文才博士的亲子教育课》以生命的五大营养——无条件接纳;此时此刻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依次催开了生命的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安全感。

  在孩子的6、7岁之前,他(她)的成长底色要由父母来一笔笔绘成。这样的任务,可想而知需要“专业人士”来精心完成。为了成为这样的专业人士,父母的学习与成长势在必行。这样的学习不仅仅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的心灵和情感的安放,为了我们在飞速碾压的时代面前能够不急不慌。人的成长需要一生的时间来完成。只要愿意改变,起码后面的道路就会和从前不一样。这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最公平的权利——选择。

  所以,即使孩子过了六七岁,“补”总比不补要好很多。何况,还有那么长的路需要他们走,早补比晚补同样要好很多,是否决定这样做,当然取决于每位父母的选择。

  既然林文才博士以“亲子教育课”来定位,可想而知全书的呈现面貌也仿佛课堂,一节节地展开。在五朵金花的总括下,对安全感、情绪管理、性格难题、行为偏差、社交与社会化、夫妻关系、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父亲养育、隔代养育、性教育、疑难表现、其他生活琐事等等父母关心或棘手的诸多问题,以讲述加问答的形式进行了编写。就我的观感而言,其中的问答要远远多过讲解和论述,这想来与林文才博士多年的案例积累有关,有相似问题的家长可以对号入座了。鉴于全书涉及的问题领域宽泛,每个章节的篇幅自然也就不可能容纳太多,家长们可以自行考量和选择。

  一本书、一次的学习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在逐步累积的过程中,变化总会发生。父母变了,孩子就变了。

  《心理营养》读后感(十):读《心理营养》有感

  看书的感觉,兴奋,愉悦,总想知道下一刻作者要写什么。整本书清清亮亮,就那么两部分,深入浅出,只要理解心理学的几个名词,这一本书无论谁都能读懂。

  想写的东西挺多,真正写又不知道,从哪入手。看到时想到的就叙述一下吧。

  无条件接纳,孩子小时候,0-3个月,我好像做到了(我是十岁孩子妈妈)。那时候休产假,有时间,有精力。跟一个咿咿呀呀的小生命在一起,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宝宝睡足了吃饱了,我会拉着他的小手,注视着他,他每一个呜哇的语音我都会给于回应。他是幸福的,我更是幸福的。现在我真的很庆幸和儿子还有三个月亲密的联系。

  3个月之后,我开始上班。当时不懂,又因为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或者是因为我没有明白他的表达。安全感的建立就不够好,我这样认为。因为教毕业班从早到晚都是课,扔下孩子就是一天。当年怕孩子哭坏了,总是偷偷地溜,有时溜不走,孩子一哭,不会安慰,还说,哭也得走,以示决绝。现在想到安全感,是因为孩子大约四岁时的一次,带孩子走在路上,刚下过雨,边接学生家长电话边走路,到一个水坑边时,把孩子包起来跨过水坑,放下,继续打电话走路。几步以后,发现孩子没有跟上,扭头看,孩子在水坑那哭。回去一问才知道,还自以为妈妈不要他了。当时还觉得孩子会有这种想法,很可笑也很好笑。现在想想孩子是多么委屈、孤独、害怕、无助--

  孩子4-5岁时,正是我最忙的时候,所有的时间都耗在学校里,孩子父亲脾气急躁,每天下班后一个人带孩子,边忙孩子边忙家务,我真的不知道,他对孩子有多少赞美和认同。不过当我读书到这里的时候,恰好听到爸爸跟儿子说:“儿子,你这段读的挺好的,下一段也这样读会更好!”儿子睡下后,我把这段拿给他看,发现他很自豪、得意的神情。而且我想起曾经的一个细节,有一次和儿子看电影回来,天很黑,我说,如果没有你这样的男子汉陪同和保护,妈妈会很害怕。听了我的话,儿子身前身后的伸着小手保护我,而且路过一片绿化带的小树墙时,还帮我提着裙子,挡着树墙,宛如我是一个公主模样。每次因为对他不满生气或惩罚他时,我也反思,只有惩罚才是教育吗?肯定,赞赏,认同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效果。

  6-7岁,学习认知模范。这一心理营养,是我们给的最不足的一方面。那时候孩子眼睛出了问题,所以很多事情都放不下。几乎回退到从前小的模样。而当孩子眼睛有所恢复,我的身体出了问题,所有的人都围到我的身边,孩子体会的是恐惧与慌乱。现在孩子处理问题没有章法,没有条理,时间观念很弱,而且学习与生活习惯都没有养成,应该和当初有关。我不想举例孩子的不足,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也让我自己对孩子充满信心,那就是:“迟来总比不来的好。”我的儿子心理营养来的晚些,但它来了,我是幸运的,我儿子是幸运的,0-7岁,心理营养,我希望年轻的妈妈们能早一点看到,适时的给予心理营养,总比迟来的更好!

  我参加过一些家长班和家长工作坊,常常的感觉是,老师讲的头头是道,听了以后,总有顿悟的感觉,但到与孩子的实践中,很多事情都是束手无策。这本书后半部分,问题与解决方法,林老师将自己个案相似部分,归纳总结,我们能具体的看到个案的解读方法,对于家长根据自己对孩子的观察与了解,解决自己孩子的问题,几乎相当于家教字典,随意读这本书,有理论有实例,清晰明了,语言平实,忽然就有了轻装上阵的感觉!

  感谢两位老师讲故事一样,具体务实的阐述了孩子所需的心理营养,更感谢青豆书坊,让我们看到了这本书!

  祝妈妈和宝宝们幸福,营养满满!

  作者/冯晓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理营养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