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深处》是一本由郝景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深处》读后感(一):《北京折叠》
《北京折叠》是继《三体》之后的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品。他介绍的是一个科幻的北京城。 而首先要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要把北京写成被折叠的城市,为什么不用别的城市,或者直接虚拟一个地方。是不是北京本就像是这样一个城市?是不是北京也浓缩了整个中国所有城市人的生活?北京人口密集,居住着各种阶层的人,有人生活富裕,工作轻松,豪宅豪车,住三环以内;而有很多人生活贫穷,很多蚁族,工作繁忙,也几乎从不被关注,生活在城市的角落,五环以外。这和故事极为相似。
《北京折叠》中把城市分成了三个各自生活的空间区块。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人们享用着各自的时间,各自贫穷或富裕的生活,就如同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和五环以外,富人见着富人,穷人见着穷人,心里都没有落差。
被折叠的北京中,第三空间的人好像是特意被封闭起来的,不仅他们自己不知道正真的生活该是什么样的,连外面的世界,连日出日落也不知道,而且他们也不敢去知道,如同小说中去过第一空间的彭蠡说的:“去了之后没别的,只能感觉自己的日子有多操蛋。没劲。”
现实,如今楼价又上升,不仅是老百姓,连中小企业也顶不住压力。物价高企,就业困难,实业倒闭。看到有一部分人天天歌颂现在的社会有多兴兴向荣。老百姓也只能感觉自己的日子有多操蛋。而主人公老刀的父亲当年还是这座城市的建造者,一砖一瓦砌出的城市,自己的后代却只能住在这最落魄的地方。
如果像小说中的那样“北京折叠”这样的城市建成了,最终也会如小说说的那样,大批人会被分配到第三空间进行体力劳动。而那些在第三空间有能力的人会提拔在第二空间或者第一空间去发挥能量。而真正在这个城市坐享其成的是第一空间的少数人。而这些少数人在做什么?
回望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劳动人民也是被隐藏起来的。煌煌二十四史,无非是在写帝王将相。他们就像如今的上层人士。上层人士除了优越的生活,他们还要用自己努力爬上去的故事著书立传,自己给自己歌功颂德,仿佛历史就是这些英雄人物创造的。他让更多的人向往这样的生活。而能爬到这种地位的人除了靠能力,还要靠运气、机遇,并且机会少之又少,而且会越来越少。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是劳动人民。所有帝王将相的背后,都不乏人民的劳动,人民的创造,人民的革命。最广大的人民就是农民。在欧洲,亚当斯密说过,如果不是“百年战争”彻底摧毁了欧洲农业,那么,欧洲就会走一条以农业带动制造业,再以制造业带动贸易的道路,这要比欧洲后来发展得对外扩张的道路要更自然,更优越,更健康。
生活在城市中,感觉没有农民,也没多少衣衫不整的人,偶尔有工人在干活,偶尔看到乞丐。感觉城市再好一点就没有这些人了。不过在去农民化的城市里最多的还是这类人。 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辛勤劳动,为城市添砖加瓦,自己最终一无所得,他们的房间被挤压在很小的空间中,他们的很多工作是在不被关注的晚上,他们在太阳出来的时候被迫隐藏自己。《北京折叠》被称为是科幻小说,但他真是现实的折射。
《北京折叠》收录在郝景芳的小说集《孤独深处》中,孤独深处,于是我想到了鲁迅的那首诗 :
万家墨面没蒿莱,
敢有歌呤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
看着万家凋零破败,却隐没在荒草丛中,应该敢于唱出惊天动地的哀歌。心中所牵动的是浩瀚广阔的宇宙,即便是在万籁无声中,也能听到人们心中惊雷般的怒吼。
历史还在继续……
《孤独深处》读后感(二):软科幻
因收录了郝景芳获年度最佳中短篇雨果奖作品《北京折叠》而成了畅销书。科幻作品共同具备的特质它也具备——萧瑟、静穆、空旷、金属灰,以及非个人英雄主义殉难式的抵抗。与刘慈欣的作品比起来,即便不提《三体》而专指大刘的短篇,有人说是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别,这部分我不懂,硬软得专业人士判断,但我更喜欢大刘作品中对人性的挖掘,宇宙苍茫呼应人类的渺小,死神的霸权呼应人性的自尊,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让作品更恢弘。郝景芳的作品相较之下更迎合社会现实,更迎合向外看的读者,而忽略了人更应该向内自省的部分。书中有些细节的描写很细腻,也很有想象力,涉及音乐欣赏的观点能给予我启发。知识密度终归是大于很多少年们热衷的玄幻文学的,难怪很多中学将这本书指定为课外阅读书目。
《孤独深处》读后感(三):人生而孤独
起初想读这本书还是因为比较出名的北京折叠吧,当然整本书都是在讲一些科幻故事,只是有些写的感觉比较好,有些没有读懂的原因。北京折叠大致是说北京是一个高度分层,分阶级的城市,有钱人享有最丰富的资源,最好的待遇,主线就是主人公为了赚女儿的学费穿梭在一,二,三层社会帮忙送一封信而获得报酬的故事,其中也讲述了底层人们生活的辛苦,以及不平等的阶级体系。还有一些比较喜欢的篇章,当看到深山养老院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我们未来的生活,背负着压力,想要释放,想要发泄,可是无处可去。孤单病房的最后将的比较有意思,是说当人们习惯于逃避,习惯于麻醉自己,不愿意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候,我们和活死人又有什么区别,不是我们生病了,使我们不愿意从自我理想世界中醒过来。不过所有的故事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会隐隐的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孤独,虽比较隐晦,但心底还是能隐隐感觉到,这可能也是这本书题目的含义吧,
因为自己看科幻小说还是有点少,所以第一次看这种书还是有些新奇。还是觉得有些故事太过隐晦,不能从中获得作者的真意,也是有些遗憾。不过读书可能本身就是这样的吧,自己理解的就是自己收获的,当自己已经理解到一个程度了,作者文章的含义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孤独深处》读后感(四):《北京折叠》,真的折叠了 ——《北京折叠》读后感
作者都说了,“《北京折叠》是一部构想中的长篇的第一章,但是长篇目前还没有写……”她说了一句实话,这短短的40页文字其实只是一篇小说的一章罢了,所以我们何必以一章来评判她那未完成的整部小说呢?
在这本书里,《北京折叠》是真的折叠了,就像是本来是有一部厚重的大作的,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有虎头蛇尾的、略显空洞和苍白的一页纸。虽然这一页纸上也提及了一些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和给我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都看不太明白的东西,但这样的戛然而止实在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仅拿这短短的一章来看,真是有些盛名之下难副其实的嫌疑。
作者的立意和出发点是很好的,虽然文字的功底还欠些火候,但我们看到了一个超现实的未来世界,这个世界让人细思恐极,尤其对于当下处在金字塔底的人来说,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还能有幸享受到来自第一空间的人的剥削,多年以后,他们控制了世界的运转,连剥削第三空间都懒得动手了,就让这些人像数字一样活着,如同尘埃一般存在着,甚至到最后,连存在都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这成千上万的人,甚至连存在都没存在过,只是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地生长着,只是为了满足和谐盛世的生态平衡。
无论如何,还是很期待《北京折叠》的长篇问世的,希望那会儿《北京折叠》没有折叠!
2017年9月6日于武汉
《孤独深处》读后感(五):有的给他更多 没有的连仅剩的也夺去
书籍的其他部分没看,仅说说对北京折叠的想法。
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不公平,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教育水平,造成的是每个人完全不同的命运。但最公平的是,每个人都有24小时的时间,怎么利用全在自己。
在北京折叠中,这唯一一点公平都被打破。第一层拥有24小时时间,第二层16小时,第三层8小时,完全是黑暗的8小时。
相应的,拥有更长时间的人,也拥有更多的生存资源,阳光,干净的水和宽敞的街道,赚钱对他们来说也轻而易举,这是身处第三层的老刀想都不敢想的。
时间的设定是这个小说中最为科幻残酷的设定了,虽然被称为科幻小说,还获得了雨果奖。但通篇都在说现实,更夸张的现实,又或者现实已经比小说中还要夸张,而我们却不自知。
老刀为了女儿上学的钱,铤而走险帮人送信,跨越三个街区;秦天单纯的想像着爱情,又或许他希望借着爱情改变命运;依言也许厌倦了现有的生活,但显然的她并不会放弃现有的生活状态。小说里唯一幸运的人是老葛,出生于第三层的他机缘巧合的发展到第一层,显然这只是一个个例。
看着他们的经历,你会想他们真的生活在未来吗?这不就是现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吗?
这大概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弱点,作者的目的太过于明显,在小说科幻的外表下,内核全是现实。以至于每一句话都想为目的服务,所有的讽刺都摆上了台面,读者自然少了些去发现暗喻的乐趣。
说起来作者的意图几乎已经摆上台面,”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所有的内容都在告诉我们这一点。第一层的依言,工作半天却能获得比老刀工作一个月更多的回报,她享有资源,而且有能力得到更多的资源,更好的生活。而像老刀一样生活在第三层的人呢,他们的父母或许就生活在这里,他们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也无法逃离,每天8小时生活在人造光源之下,他们甚至连阳光都被剥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还不知道这件事情。没有平等的时间,没有平等的享受阳光的权利,以至于连希望也会被磨灭。老刀如果没有收养糖糖,没有想为糖糖努力一把,他可能连看到第一层人们生活的机会都没有。
看起来残酷的情节,却又无比的真实。现实中,富人们对自己时间的安排有更大的权限,他们可以把低效的事情分配给他人,而穷人却在重复劳动中拿着低廉的回报。现实中,富人们选择居住、旅行地点时也拥有更大的权限,所以他们住的房子阳光充沛,他们可以随时到阳光沙滩上晒日光浴。
太过于现实,以至于不像科幻小说,是这篇小说争议所在。也许作者只是作为练笔写写,但获奖却把这篇小说推到了风口浪尖。这样一篇文笔不甚出众,科幻元素较小的文章,能够获奖确实挺让人意外的。
但说真的,读完还是有些后怕,怕某一天像老刀们一样,停在第三层重复无望的生活。又或许抱怨房价、学费上涨的我们,每天挤地铁往返通勤3小时的我们,已经是小刀而不自知。
《孤独深处》读后感(六):说不来太多,并不觉得很好
朋友在雨果奖出来的第一时间买了书,我拿到的时候还在差异,怎么不是「北京折叠」,买错了么?
才知道,原来获奖的是短篇。
还是先说结论:不如得长篇奖的「三体」,但是,还是有点意思。
一 北京折叠
看序的时候知道,这可能是一个长篇的开头。
我是不喜欢这样的故事的,就好像很渴的人,只分到了半杯水,喝到一半还呛了。故事里,关于阶级,关于人性,好像讨论了很多,但其实好苍白。
主角是个第三层的垃圾工人,要帮第二层的男生给第一层的女生送信,然而世界和世界是不一样的,大概,故事就是这样了。
-好看吗?
-挺一般的。所谓的深刻,也就是那么一点点的。
二 别的故事
说不上来的感慨。
其实一般来说,我会喜欢写长一点,但,真的是蛮努力才看完的这本书,
对这本书,孤独深处,我的理解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孤独感。
这其实是一个很难说的概念。我在人群里,却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大概就是这样的意味了。而这样的意味,又很不巧的是我的感知。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感知这样的世界是因为,我们脱离了自己,我们把自己交付于社会。而事实是,在很多的时候,这种孤独感默默影响着我们。
然而,里面有多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成分,我也不知道呢。
就这样吧。
《孤独深处》读后感(七):幻想式的社会揭露
首先要对原创者表达敬意。作为读者说三道四总是简单的,而当你试图自己写一个故事,才会发觉各种困难,各种不如意。
恩,但我们毕竟是读者,读到怪怪的地方要我们闭嘴也是不可能的。在我看这位作者的问题就在于浅薄。浅薄是个很难证明也很难改正的问题。就比如突然有人问你,郭敬明凭什么就比不上托尔斯泰,一时半会还真说不清楚。你说大家都是写爱情故事,梦里的情节难道不比安娜更曲折,更催泪么,小四的文笔就真比老拖差?还真不至于,差距其实就是浅薄。
就拿北京折叠做例子。这应该是一个反乌托邦的隐喻,结果却写成一个大俗套。除了那个折叠的创意外,之后的故事简直像是读者或者故事会这类杂志的大汇编。作者不是用自身的经历和思考在写故事,而是想好了要写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用自己读到的故事做修改。结果就是这 故事你可以说发生在北京,可以发生在上海,可以发生在东京,可以发生在纽约,可以发生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它应用范围如此之广,恰恰是因为它的浅薄,因为它不涉及任何具体的问题和事项,像一层薄雾一样浮在现实之上。我好像看到有个评论拿这篇和1984比,,这真是,,,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者会被北京折叠吓到,因为它太宽泛了,完全没有力量。我还看到还有人将作者和刘宇坤做对比,这个没啥意思,因为刘宇坤也是属于缺乏深度的作者(这就是为什么他作为作者只是二流,但作为翻译却连续获奖的原因)真正值得做对比的是特德姜。读过特德姜的人就会明白科幻小说可以在思想深度上做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
而另一个对比的对象是“濑户内海"(一个短篇,有兴趣的直接百度即可,值得一读的)。我觉得濑户内海缺少的或许正是北京折叠拥有的,而北京折叠缺少的,恩,濑户内海有一点,但也不够。濑户内海最大的缺点就是啰嗦,一副我有一个大构想,先给你从一个小细节开始讲起的架势。这点北京折叠就做的很好,至少包袱抖的干净利落。看完濑户内海的人应该多少都有点,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感觉,,,但不管怎么说,濑户内海至少是在试图描写一种真实存在于中国,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黑暗的,其中蕴含的沉重是可以体现出作者的野心的(当然是否成功就每个人评价不同了)。而北京折叠却完全不给人这种感觉,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非常满足于自己那种幻想式的社会揭露,看完的感觉是,啊,这世界好黑暗啊,但我们感慨感慨就好了,并不需要去做什么。
当然我又要为作者说一句,作为一个中文作者,她是有先天劣势的。如果北京折叠真的写到入木三分,搞不好我们就又多一位国外获奖国内只有小圈子知道的作者了。我们身边其实有太多的素材,thunder sun的故事就特别中国,特别有深度,特别值得写,不知道有没有作者愿意试一试呢。
在这里,上层、中产阶级和下层大众分占着24、16和8小时。由上至下,生存时间依次递减。
主角老刀,为了捡来的弃婴糖糖能上好的幼儿园,从第三空间偷渡至上级空间。
书中空间的变换与折叠,未尝不是不同阶层间鸿沟的加大与意识的折叠。
学者项飚曾将城市的外来打工群体比喻为“蜂鸟”,不断振荡翅膀,将自己悬浮。
阶层分化已久,现今,这一举措将这一意识形态、经济形态等抽象层面上的割裂,具化到实体的居住空间。
“非首都功能”,这个词带有很重的权力色彩。因为能定义哪些人群属于首都功能的阶层,不可避免会与强势集团或精英们发生利益关系。
而没有经济优势,又无法在政治上进行自我表达的大众,只能不断被排挤——若在书中,便是从第一空间,到第二空间,最后只能在8小时的第三空间惶惶终日。
其实,类似举措早有实行,本应作为公共资源的教育——不仅高考必须回到户籍处考试,大部分人求学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在教育资源、教育条件尚未达到基本平衡的状况下,限制人们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的自由,也注定了不平等的加剧。
可能那时,大都市们驱赶城市建造者们的理由无非也是为了城市的整顿和优化罢了。
除了这部分打工群体外,还有愈来愈多通过读书——从古至今的寒门子弟跨越阶层的普遍渠道,从农村或小县城,一跃到大城市的人们,成为他们理想中的、外表光鲜的都市白领。
但他们并不稳定,可能四处跳槽;也没有归属感,内心深处有的,大多是无处可依的焦虑和盲目的未来幻想。
他们是另一形式的外来“蜂鸟”。其中部分人的状态,倒颇像是书中的少年们,“已不那么恐惧生存,他们更在意外表”。
是否,也只能回到父辈们的第二、甚至第三空间。久而久之,“人就木了,好多事儿没法改变,也只当那么回事了。”
不过,终归还是抱有希冀,正如前些日子发生了三种颜色幼稚园的事情之后,舆论上引起轩然大波,稍加平静后,人们发出的这样一种声音——至少保持自己的清醒,不因权利蒙蔽双眼,不因结果而麻木,不为世界所改变。
《孤独深处》读后感(九):170117 孤独深处
170117 孤独深处 最惊叹属弦歌,最感触属生死域。 原本有一种蛇尾感,但再看一遍突然觉得这样的荤素搭配很有深意,不然通篇都是精美绝伦的悲壮,看完易陷入孤寂。 科幻小说所构建的世界,让人一边感叹脑回路强大的同时思考这会不会是未来世界的其中一种,想起之前的极简宇宙史,读完有一种世界之大,我很渺小的感触。这里后几篇较为接地气,可以回到现实。 折叠城市的构想很奇妙,一开篇简单粗暴告诉你这本是科幻小说,阶层,社会形态,为人父,情感,有悲喜,有无奈。 看弦歌,为了更加身临其境,听着勃拉姆斯把全文看到尾,文风简明,描述却有骨骼的华美,文字可以散发出味道,可以触摸到形态,可以听到绝伦,感受一往无前,体会使命感。 生死域,虽没前篇诸多精致,但最有感触,让我想起清醒梦,无尽的坠落之后就是奇丽的场景和知梦的奇妙感,尽管只能看美景,无法做到深入的自我对话和场景构建,但这一角已是无穷的体会。 P017 太阳缓缓升起,天边是深远而纯净的蓝。蓝天下沿是橙黄色,有斜向上的条状薄云。太阳被一处屋檐遮住,屋檐显得异常黑,屋檐背后明亮夺目。太阳升起时, 天的蓝色变浅了,但是更宁静透彻。老刀站起身,向太阳的方向奔 跑。他想要抓住道褪去的金色。蓝天中能看见树枝的剪影。他的心狂跳不已。他从来不知道太阳升起竟然如此动人。 P06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频率,只有契合的人才能频率相同,频率相同的人哪怕一时相位不同,一会也能共振。我那时就想,感情应该就是共振。 P068 他穿过巨石阵,走过古代的楼宇与宫殿,搭起透明的弦,连接从罗马到东京。他在大教堂中听管风琴,进入山林里记录鸣钟的庙宇。他拨动没有人听得见的旋律,一座座巍峨的建筑在共鸣中轰然陷落,应声倒地,巨石碎成粉末,风中卷起尘埃。这独自一人的交响诗中,世界成为旧日的废墟。他录制了属于内心的地球的唱片。 P071 在消失入宇宙的浅蓝色中,感官获得了无穷放大。如果问我音乐给我带来了什么,可能就是感官的敏感。走在街上,听见每一种声音,工地规律的敲击,扫帚扫过落叶的刷刷声,洒水车的启动与暂停。就像蓝色狂想曲的一个动画版本,世界的每一个声音, 每一个人,在空气里汇成波澜起伏的洪流。我渐渐和周围融为一体。圆号吹响草的柔情。在回忆的氛围中我们消失在地球尚无人类生存的古老时空。 P080 你难道仍然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 是。 那看来,你还不够了解你们的世界。 P090 你害怕面对矛盾的选择,你害怕矛盾阻碍你的光辉之路,所以你拒绝承认。 P094 他觉得自己陷入了理智与情感的分裂。她所鄙视的和她渴望的联合在一起,要么全部,要么零,没有中间状态。 P113 他跳过一道围栏,跑过草原的最后一段路。远方能看见线条和缓的山丘和小村的轮廓。长草在风中摇曳,无边无际,一棵枯树伶仃。夕阳照在小村的边缘,亮成耀眼的金色光晕。山的线条消失在光晕中,和天空草原融为一体。晚霞将草染成金色叶尖与黑色阴影的交织。草原像深海,远山是青蓝色。脚踏在草里,会在柔软厚实的触感中下沉,踩出嚓嚓的声音。四周只有风,寂静无人。这是他许久未见过的辽阔与自由。 他甚至希望能一直这样跑下去。 P119 每一本书都一模一样,但每一个人的副本是不一样的啊。你有你的决定权。 P127 当你的自由和世界的自由冲突,你就不自由。你的自由不重要,得到自由的办法是融入世界的大自由。这就是世界的法则。 P132 这就是我。同理你也是特殊的你,有很多事只有你会做,也有很多事只有你会往特殊的方向上想。 P160 生命有能量,但在时间中只是一个切片,没有厚度。而与此相对的是时间空间,生命可以在时间尺度上有厚度,跨越时间,但在能量空间却没有厚度。它们有着完全类似的关系,可以相互转换。而这两个空间,就是我们说的生与死。 P165 有一年过年,我在屋里看放炮仗,外面很吵,屋里很静。看到某一个瞬间时,我突然顿悟,知道我尘缘已尽。 这你怎么能知道? 如果你到了那个时刻,你就知道了。 那你又怎么知道我尘缘未了? 你的心里有不愿去的地方。 P223 为善以求名,为恶以逐利。绝境中有害人之心,顺境中却有不忍人之心。在非常特殊的时候,我会干涉。四忌皆犯。遇到异人不是人人能有的经历。帝国已逝,须有人有所为。这些话逐渐在他心里形成一个模糊的轮廓,让他觉得凛然,似乎自己的整个人生都不一样了。
《孤独深处》读后感(十):阿方宫
被北京折叠吸引,却最喜欢的是这篇,话俗、文风简单粗暴的 阿房宫。
这篇脑洞清奇不谈,别人用旁观者角度来谈历史,而这篇科幻文,直接让秦始皇复活,由他自己来阐述这段历史。
这篇相对于我,是这整本书我认为最精彩的一章,迟暮帝皇的远见、帝国的沦陷、无边的落寞,这些都是我对这篇的无限热爱。
作者借永生的秦始皇之口,表达了她对一段历史的理解、角度、观念。她用另外一种全新角度为秦始皇的这段历史进行阐述:历史并不片面,必须黑白两界,分明理解对待。
我坚信历史从来没有偶然,一切都是必然,而这一切是毁灭还是得以勾存,都必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台阶,人类文明想要得以延续,就必须接受、尊重任何一段史实,因为这些片段的累积、沉淀,人类才能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用更快捷方便,且最小损失的将人类文明发展、提高。
“他们希望帝国建立在善人之上,而帝国须建立在常人之上。”
秦始皇站在他的时代,他的角度,作为一位君王,一位帝国之皇,这是他焚书坑儒的理由。在属于他的朝代,当时的文化思想科技发展程度,他焚书坑儒必定有他的理由。各种道教宣传不同的思想,人善论、人恶论……… 而在某种思想道教风势较大,甚至威胁到统治时,正是需要理智冷静处理的时候,他做到他力所能为的方法,以帝王之名,这就是帝国。
人类因为发展必定伴随风险,但到就因为这些风险或无知?所以就完全放弃机会吗?那我们也必定走向毁灭,不带任何痕迹。
这不是辩解,只是我对这段史实、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