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养育的选择》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1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养育的选择》的读后感10篇

  《养育的选择》是一本由陈忻著作,中信出版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一):一些笔记

  1.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脸红、挥拳头生气表现鼓励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生气的感觉。 2. 认同孩子的情绪,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情绪产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3. 表达情绪的时候注意几个基本原则: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害财物。 4. 告诉孩子,我们都是普通人,会遇上这样那样不顺心,出错是很正常的事。关键引导孩子尝试解决问题。 5. 通过情境性的游戏训练孩子的专注能力和自控力。在游戏的情景中,孩子会克制些。 6. 当孩子自言自语时,ta是在专注地解决问题,请不要打断ta。 7. 如果孩子的要求合理的,要满足ta。因为过多拒绝孩子,会让孩子与父母疏离。 8. 学会倾听和学会独立思考并不矛盾事实上,倾听和独立思考往往还要结合起来。 9.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着急灌输孩子标准答案。让孩子在错误学习一会儿。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二):对比几十本育儿书 这本依然优秀

  大大小小看了几十本育儿书了 这本小书仍然有所触动 200多页 两天的闲暇时间就翻完了 很庆幸在这个时候遇到 当科学育儿的理论与一岁多孩子的日常照养结合 这本书更提供了实用现实方法专家却不囿于理论 用心倾听孩子的感受才是最真切亲子关系

  关于自由规则 关于看电视与否时代发展 关于听话与独立思考 关于刻意挫折和日常的问题解决 关于学习和想象力......确实提供了不一样角度

  总不喜欢把这类书当做育儿书 更是育己的一种形式妈妈之后的这段时间成了我学习的很重要的窗口期 尽管妈妈是一种身份 我还喜欢当成一份职业对待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三):掌握儿童发展规律 抓大放小 灵活处理育儿问题

  今天读完了陈忻老师新书,感觉收获非常大。本书选取了13个育儿过程中被广泛讨论典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这些容易引起父母焦虑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和剖析。

  非常喜欢陈老师在本书中的叙述方式

  1.对于每个具体的问题,先提出几个有助于帮助家长理清相关核心概念本质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然后提出处理相关问题的“常见误区”(这些“误区”的例子太能引起共鸣了,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样,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经常能让我有类似“啊,原来在这点上是我自己太拧巴,太纠结了”,“嗯,我之前对此的理解太过片面”的相关感受)。

  2. 在这之后,通常会针对具体的问题,引用相关心理学上的研究成果结论,这也是陈老师在全书中不断强调的:“家长要尊重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这个大局基础之上,根据各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用自己的感受与孩子建立感情链接,灵活地处理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到既有科学的指导,又不盲目死板”。

  3. 在帮助父母们理清问题的思路后,陈老师就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实用方法,这些方法都有相关的科学和理论基础,并且有她自己教育大宝小宝过程中的相关事例进行验证,让人觉得有理,有据,有节,而且丝毫没有体会生硬说教

  4. 最后,每个问题讲解透彻之后还有几个“实战tips",高度精炼的提炼出父母需要注意的地方,并且还会有些鲜活案例的例证。

  总体说来,读这本书的过程非常顺畅,是一种非常愉悦体验。如果真要吹毛求疵,给这本书提点意见的话,也都是一些细节方面的,无伤大雅:

  1. 全书中,对于第一次出现的英文人名和不太常见的学术名词,都会附上英文对照。比如P4出现的埃里克森(Erikson),P5的安全依恋(secure attachment)。但是诸如P68 中第一次出现的皮亚杰,P137第一次出现的工作记忆却没有相应的英文对照。此外,我觉得人名最好能给出全名,方面那些有兴趣读者可以自行google更多相关内容,毕竟类似埃里克森还是个非常常见的名字

  2. 陈老师书中提到的她们家大宝小宝的例子中,基本上全都是那种“一出马就立马搞定的例子”,别的父母读到可能会问,“如果这样不行你接下去会怎么办呢?”不知道陈老师育儿过程中是否也有过“速手无策”的时候,需要经历好几个回合才能解决问题,我相信如果有这样的例子会更加生动深刻

  在这13个问题当中,我个人更加关注的是:

  第一章 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吗?

  第五章 规则会破坏孩子的自由天性吗?

  第六章 我的孩子为什么脾气那么大?

  这几个问题是我个人育儿过程中觉得困惑比较多一些的。

  第一章 比较详细介绍了“依恋理论”,说明了低龄段的宝宝不同时期对父母依恋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特点,并且解释了孩子的安全感是如何建立的,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有规律的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多去用心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们家第一个宝宝不知不觉已经长到4岁多了,在他小时候我们没有掌握很多育儿科学,看过的育儿书只有几本,就没有了解过如何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另外就是也不清楚孩子有自己的依恋物也是正常的,之前我们家孩子出门和睡觉都会要他的“黄被被”,我们还一直担心他得带着去幼儿园,所以幼儿园入学前一直给他做思想工作,过了好久和他商量,最终达成一致的是可以剪下一小块儿带去幼儿园,后来经过过渡期,习惯之后就不用再带了。如果早些看了这本书,我们应该会更加坦然从容一些。不过现在正在恶补,相关的育儿知识在马上迎来二宝的时候还可以用得上 :)

  第五章 关于规则的建立,这个话题一直是我们家庭部分歧比较大的地方。孩子妈的观点是孩子会不断试探父母,所以在有些情况下就应该对孩子简单粗暴一下,通过这种方式让他知道爸爸妈妈的底限。而我呢,最早看了尹建莉的书,觉得应该像她说的那样:“在没有危险,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加限制”。这个观点貌似也被广为接受,但接受观点是一回事实际怎么执行可能又是一回事了。比如我一直崇尚“态度温和立场坚决”,但是现在反思一下,我带孩子的场景经常是这章中提到的“温柔的僵持”,比如孩子在外面会闹着要买东西,我不同意,孩子就会大哭起来,这时我就会一直温和地给他讲道理,等他自己安静下来,可是效果不好,有时甚至是等孩子自己哭累了才停下来,更加糟糕的是我有时还会在孩子冷静下来后又再去满足他之前提的要求。这其中我并没有从孩子的感受出发,有时也没有能守住“底线”,可能对孩子造成困惑,这些都无益于帮孩子建立规则。读完这一章,思路清晰了许多,特别是关于如何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建立合适他们发展规律的,具体的规则,以及在规则执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六章 关于孩子的情绪处理。这章开篇提到的几个父母误解孩子负面情绪的“几个误区”都很典型,特别是后两种“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快乐,时时刻刻都快乐”和“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千方百计取悦哈子”这类看似爱孩子的处理方式,和那些盲目或者粗暴的方式一样,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家孩子小时候白天都是奶奶或者外婆带,还是老一辈的育儿观点,基本上都是“这不准,那不行”,而且老人也不知道应该“处理问题先处理情绪”,有时候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所以孩子这方面问题一直比较大,有时生气起来控制不住还会打人。我和孩子妈一般还是先和孩子共情,尽量引导他情绪的发泄,但目前看来,效果还是不太理想。这章内容中指出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孩子很多时候只是希望他的情绪得到大人认可和理解”,从这个思路出发,加上陈老师总结的情绪引导的四个步骤,应该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情绪,表达情绪。现在我们会用这章里面提出的观点和事例积极地与家里老人的沟通,尽量说服他们。此外,也在开始实践陈老师总结的步骤和tips,我想,多给孩子一些时间,持续耐心的引导,这个问题肯定能慢慢改善的。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四):几点启发

  乐仔马上要到horrible three的年龄,果然比两岁的时候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他会在你几乎所有的话前加一个“不”字。

  “吃饭吧”,“不吃饭”;

  “睡觉吧”,“不睡觉”;

  “我们来玩乐高吧”,“不玩乐高”;

  “听故事吧”,“不听故事”;

  “出去玩儿吧”,“不出去”;

  “吃葡萄干吧”,“不吃葡萄干”;

  ……

  以上。

  但细细想来,他并不总是意志十分坚定的,立场也经常摇摆,比如他上一句说不吃葡萄干,下一步的行动就会把嘴巴凑过来。再比如他上一句说不出去玩儿,下一句就会拉着你的手说“我们出去溜达吧”。

  可见他的重点是要表达自我,而并不是反对你。

  于是春节期间把这本书又浏览了一遍,mark一下几点对我比较重要的启发:

  1.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非常重要。听得见,听得懂,有效倾听是决定以后的沟通能力、正确的执行的基础;

  2.情绪引导的步骤:帮助孩子认识情绪(作为一个高T这几乎是最重要的自我教育的一部分)——认同他的情绪(切忌表面化)——帮助孩子学会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点很重要)——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3.P143页的“心智工具”比较有用,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具体的用法。就我所知,比如stop and think的工具可以帮助抑制冲动,比如大耳朵的标志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比如定时钟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等待,还有巧虎的几句歌词如“耐心等待,不着急”“耐心等待,轮流玩”对乐仔的急性子都有一定帮助,还有五角星的表格帮助改进孩子的行为和自我监督等等(欢迎补充);

  4.不必害怕表扬孩子聪明,如果他确实是天生资质优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成长性思维,让他知道即使自己是只兔子,也要不断努力往前跑。另外就是不要夸奖他的某一项特长,注重全面性;

  5.遇到挫折时,不要简单通过“我们去吃跟冰淇淋把”转移注意力,而应在疏导情绪之后,帮助培养“解决问题”的核心思维方式,分析、改进,完善自我。

  孩子的共情能力和父母自身的共情能力息息相关,对我而言这几乎是最弱项,对情感的反馈机制出了问题,是否能修复自己尚且未知,看完之后倍感鸭梨山大。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五):养育孩子,选这本书就对了

  如果要我推荐给你育儿书籍,我可以给你推荐好多本。但如果要我只给你推荐一本育儿书籍,那么我肯定会向你推荐这本由陈忻博士所写的《养育的选择》。

  推荐的原因当然是该书有科学的教养观,有鲜活的例子,更有满满的干货——花36元(网购也就20来元)买这么一本好书,你就偷着乐吧!

  该书,能更新你的育儿理念

  要知道,大部分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是并不知道如何去育儿的,他们获得育儿理念和方法的途径,也无非是听别人讲,上网查。遗憾的是,好多目前流传的育儿理念,其实是错误的。就连魏坤琳教授都在推荐序中写道:“初为人父时,我忐忑不安……却发现目前流传的各种育儿观念中,有不少都是错误的,比如对敏感期的过度解读,误以为只有在早教机构孩子才能接受好的早教,把‘快乐’奉为成长的唯一要素……”

  你看第二章《早教有必要吗?什么是好的早教?》,陈忻博士是这么澄清的:早教非常有必要,但早教不是越多越早就越好。生活即早教,父母和家庭才是早教的主力军。对孩子充满爱的照料,让孩子身体智力社会化情感等父母均衡发展,从长远来看,这才是好的早教。

  也就是说,早教不是只存在于早教机构,而不少早教机构其实难以实现早教的重点——均衡发展。单纯培养孩子一些才艺特长,过多占用了孩子与他人交流机会必然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和情绪发展。

  你看第三章《敏感期,是否真的无处不在?》,陈忻博士是这么强调的:父母既不要被敏感期禁锢,也不要消极等待敏感期。给孩子有质量互动,了解孩子的发展共性和个体差异,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给孩子适度、均衡的学习内容,才能因势利导事半功倍

  其实啊,敏感期并不像关键期那样有严格的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边界定义,即使错过了,可能达不到最佳发展,也并不意味着“要么发展,要么无法弥补”。不要因为听说了点敏感期,就不让孩子上学前认字,上学后又催着逼着认字。只要你培养好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自然会厚积薄发。

  你看第七章《延迟满足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吗?》,陈忻博士是这么解释的:延迟满足并不是简单地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是培养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做想做的事,这是自控力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自控力的培养就在生活的点滴中,父母要从全局出发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不要纠结于“满不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个问题。

  你看第十一章《快乐成长就是让孩子时刻都快乐吗?》,陈忻博士是这么说明的:“快乐教育”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为“获得快乐的教育”——它并不是让孩子一直快乐,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获得快乐,这才是“快乐教育”的应有之义。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不快乐的时候要抓住机会,帮助孩子获得成长的能力。

  该书,能解答你很多育儿疑问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该书就告诉你,安全感来自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关心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及时、恰当地回应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

  如果你担心看电视节目会给孩子造成伤害,该书就告诉你,两岁以下的孩子确实不适合看电视,真人之间的互动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

  如果你害怕规则会破坏孩子的自由天性,该书就告诉你,规则意味着给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而不是“禁止”。如果父母制定的规则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就不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脾气大,该书就告诉你,先别误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达、疏导等都还在发展的初步阶段,他们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和管理情绪很正常。父母需要观察、理解孩子,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逐步让孩子学会合适地表达情绪。

  如果你搞不懂孩子越称赞越说不得,该书就告诉你,称赞是有方法的,得教会孩子成长性思维模式,让他们明白成败只是结果,过程的付出和收获是更美妙的事情。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让孩子越挫越勇,该书就告诉你,挫折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让孩子形成抗挫折的能力,让父母的爱成为孩子坚强意志的后盾。

  ……

  养育孩子,需要有科学指导,陈忻博士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作为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作为研究婴幼儿心理的发展、专注于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的研究人员,是非常专业的。由她来为父母的实际操作提供参考,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六):《科学养育的路上,每一位母亲都需要这本育儿书》

  因为即将为人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度,可以说是与日俱增且乐此不疲,平时除了看些相关书籍,听直播,还关注了一些优质公众号。知道《养育的选择》这本书,就是在一个公众号里看到了Dr魏对此书的推荐,关于Dr魏(全名魏坤琳),想必看过《最强大脑》这档节目的人都知道,他在节目中担任科学评审,一时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

  Dr魏讲述在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虽然自身学了很多知识,但真正面对自家两个鲜活的小生命后,难免也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时候,每当他遇到孩子教育难题时,就会向朋友陈忻(本书作者)讨教经验,每次交流总能让他茅塞顿开。

  陈忻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科班出身让她具备了深厚扎实的专业性,而宝妈身份又让她有了生动具体的实操性,既有理论基础支撑,又有实际育儿经验,二者结合,使得这本书有了更高的学习参考价值。

  坦白说,最开始购买此书,主要出于对Dr魏科研背景和理性思维的信任,

  而在实际阅读《养育的选择》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深感真是买值了。

  一、 专业背景

  在国外,一般育儿书都是由具有教育学或心理学博士等深厚专业背景的人进行写作,几乎没有名校毕业的孩子父母,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书来指导别人,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专业背景人士是在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之后,最终揭示出孩子发展的共性,这种共性对不同类型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这也能很好的佐证,为何我们身边即便充满了很多朋友的教育建议,但照着别人的方子未必就能治得好自家孩子的“问题”,所以关于看书这件事,从应用层面来说,最好首选专业人士写的书籍,比如这本《养育的选择》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 正本清源

  陈忻常年居住国外,其中美两国的生活经历,使她在中国育儿实践和西方科学理念之间架起了很好的沟通桥梁。很多国外的一些先进理论在传入国内时不幸走了样,从而引出了各种养育行为的混乱,所以陈忻在本书中,不仅纠正了国内各种夸大、泛滥甚至扭曲的教育误区,为很多被曲解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正本清源,同时还结合国内育儿环境,深入浅出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科学育儿理念。

  比如陈忻主张,科学育儿的前提是要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及身心特点,要把握其共性并灵活结合个性差异进行。

  其实,很多父母的焦虑和困惑都来源于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不了解,经常会把正常现象当成问题去处理,所以她在书中分享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运用,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 命中要害

  书中涵盖涉及了13个常见的育儿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作者陈忻长期在网上与中国父母互动交流中经常被广泛问到的,所以每一个问题都命中要害且极具代表性,最关键的是,陈忻针对问题所提出的指导方法都已得到真实反馈和实际验证。

  1. 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吗?

  2. 早教有必要性吗?什么是好的早教?

  3. 敏感期,是否真的无处不在?

  4. 电视节目是早教还是伤害?

  5. 规则会破坏孩子的自由天性吗?

  6. 我的孩子为什么脾气那么大?

  7. 延迟满足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吗?

  8. 为什么越称赞,孩子越说不得了?

  9. 孩子会越挫越勇吗?

  10. 要不要鼓励孩子争第一?

  11. 快乐成长就是让孩子时刻都快乐吗?

  12. 要求孩子“听话”会抹杀独立性吗?

  13. 学习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以上是对书中13个养育问题的罗列,乍一看好似是分裂隔开的,但仔细品读会发现又都相互关联,毕竟孩子发展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长期过程,不能简单割裂的从单一方面培养孩子,为人父母需要站在全局,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科学养育这件事,否则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最后想说,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为父母教育提供很大的助推力,所以首先父母和孩子在情感上的链接必不可少,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包容和支持。其次还要对自家孩子保持长期的了解和观察,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诉求,这样才能在孩子出现各类问题时,最短时间做出判断和解决。最后即便此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做父母的也别一味的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七):在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之间找到完美平衡

  陈忻博士在2016年出版了第二本书《养育的选择》,这本书实在值得推荐。

  如何养育一个孩子,存在着问题与主义两个层面的争论,主义层面上来说“快乐教育”之于“挫折教育”,“亲密育儿”之于“规则育儿”(我自己编的词儿),完全相悖,分分钟让父母们掐起来,甚至当下人际关系微妙的变化,往往因为育儿理念,一个人看西尔斯一个人看aap的出版物(美国儿科学会),可以说根本无法做朋友。

  这仅仅是主义之争,细化到各项问题,更是说法不一。一岁前,争论的内容无非两大方面,母乳和睡眠,里面林林总总说法、门道不一而足。一岁后,看到直立行走的孩子,才心想,这是个小人儿不是一个小兽,不是光吃好喝好就能成长为一个人。生命早期最重要的一千天,已然过去了大半,这时候除了养,要怎么教育,就变得重要起来。

  一切养育的理论根基在于发展心理学。这类教材很多,从皮亚杰讲到萨洛维,总归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但是实操中的问题却很多,这就像你看一本中文菜谱,一切都是“少许”、“适量”、“看到表面焦黄即可翻面”,仿佛什么都说了,但是对于多数缺乏心理学教育和训练背景的父母们来说,还是略微缺乏一点支撑。比如书上说负责情绪的杏仁核发育较早而负责推理决策自控的前额叶发展成熟需要到青少年期结束,所以喃?很多人看完还是很混沌,对养育技巧的指导作用也就几乎为零。

  陈博士这本书摘取了父母关注的十三个问题,涵盖了养育届的热词敏感期、安全感、规则构建、早教、延迟满足、自信心,也讨论了“孩子会越挫越勇吗“”、“快乐教育是时刻快乐吗”、“听话会抹杀孩子的独立性吗”以及“学习会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吗”。既引入理论知识,又结合日常生活介绍了操作经验。观点和态度都非常温柔,严格一分则显苛责,松弛一分则缺乏规则。很多说法,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比如说到温柔而坚持如何转变为软暴力,比如建立自信是建立全面的自信(而非单一方面的自信),完善了我自己的一些养育观点(看的时候内心简直频频点头)。

  全书给出的教育理念,第一是基于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育、自控能力,一再提醒诸位焦虑的父母,他们还是小孩子,他们有自己发育的过程。第二是基于亲子关系。父母必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观察、了解孩子,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在遇到一些养育难题时,最快速的找到解决方案。关注亲子关系重要过纠结“到底是哪种教育理念是对的”。

  陈忻博士在微博上转载了(@刘未鹏pongba )“有的父母管,传递的是信念,培养的是品质,有的父母管,传递的是焦虑,激起的是逆反;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信心,培养的是自治,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失望,造成的是自弃。弄清这背后的“隐变量”,你就明白为什么对于有的父母来说,“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而另一些父母则管和不管都是好的。 ”这段话,真的是对亲子关系决定养育方式的绝佳注脚。

  最后再次推荐这本书,《养育的选择》,2018年开篇第一本好书。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八):三观+常识,教育孩子并没那么复杂

  真正会教育孩子的人,都要有儿童心理学的底子,我当初也跟风买了一堆儿童心里学的书籍。但坦白说,看得懂得没几本。这本非常易读,根据中国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3个困惑,给出心理学解答。总体来说,这是一本“西方儿童心理学理论+中国家庭育儿实践”融合得非常好的一本书。

  我自己读过2遍,每次读完都有一种信息量爆棚的感觉。真的会减少我很多焦虑和盲目,觉得更能理解孩子的各种“坏行为”了,知其所以然后,再学习一些技巧,运用起来更游刃有余。

  此外,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一些专家津津乐道的“儿童发展敏感期”,最近被炒热的“延迟满足”,被解释得不忍直视。只字片语的理解,确实会让父母产生不少误解,引起焦虑。

  《养育的选择》读后感(九):读书随感

  妞妞3岁了,也进入了叛逆期,越不让做的事情越要去做,虽然明白这是孩子发展的正常规律,但是还是觉得自己的处理方法不太对劲,看到群里在讨论陈忻老师的《养育的选择》这本书,说这本书实用性强,决定读一读,自从买了这本书,花了一周的零碎时间去读,比如看不下去专业书时,陪孩子玩耍时,大概读了一半,但是明天要开学了,还是决定正式忙碌前赶紧把书看完,同时也用微博记录看书时所想。花了一上午把剩余部分看完,看完的感觉是不虚此读,收获挺多,趁着热乎劲,总结下。

  为何选择读书?陈忻老师不但写了书而且在喜马拉雅有音频节目,而我选择读书是因为觉得书更能把观念阐述全面清楚。记得在听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时,觉得每一封信都很好,在好几封信里不止一次的听到吴军老师推荐《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于是买来读,后来在硅谷来信专栏里,吴老师介绍了富兰克林,尽管用了三封信来介绍,但是因为已经读了内容丰富全面的书,所以第一次觉得吴老师的来信含金量少,观点几乎都来自于书上。所以学习比较好的一种形式就是读书吧。在我读的津津有味时,有个微博朋友也对我泼了一盆冷水:“ 看这种就是被人洗脑跑马,又一个书套子 ”,承认他说得不是没有道理,曾经我肯定有把书或者别人的话奉为圣经的时候,尽信书不如无书,即使如此我还是觉得需要读书。以前我是一个功利心很重的急性子(也许现在还是),觉得读完一本书又不能立马让我改变或者立马让我得到我想要的,干嘛要去读书。自从听了吴军老师的《常识、科技和艺术》和读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我明白了,读书是为了获取常识!为了能让自己头脑清楚的去生活,为了生活中少走一点点弯道。做一个书套子没什么不好,只要勇于实践,在生活中遇到困惑时选择读书,书会给我们提供一种解决方法,至于这个方法是否是真理其实无所谓,只要把书提供的解决办法实践下,若不适合自然有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考。扯远了回归本书。

  第一章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吗?陈老师从网友的问题引题,说实话那么问题是我也遇到也想问,但是我不会把这些问题归咎为安全感,可能有些家长确实那么问,但是我却觉得那些问题和安全感牵扯在一起有点牵强。略过继续看,发现在第一章后面有3个tips很有用,tips1: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比说教更有效,这里就说到孩子胆小害怕一些东西的处理方法,。。。。。(未完待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养育的选择》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