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朋党史》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57: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朋党史》的读后感10篇

  《中国朋党史》是一本由朱子彦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5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一):宗法社会与朋党政治——评朱子彦老师《中国朋党史》一书

  从东汉年间的党锢之祸,到唐代晚期的牛李党争,从北宋时期的新旧党人之争,到晚明时期东林党、复社与阉党之间的斗争,中国古代历史当中,朋党现象纷纷不绝。某种程度上来说,朋党现象既是中国古代政治史当中的关键词和重要特征,也是理解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演化的核心线索。然而受制于历史学学科的内部分野,对于朋党现象的研究尽管一直大有人在,但大多以断代史为畛域,治汉史者研究党锢之祸,治宋史者研究新旧党人之争云云。这种以断代史为界限的研究状况,不只不能直窥中国古代社会朋党现象的全貌,也很难在理论创新上有重大突破。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朋党史》这样一本以整个中国古代史为论述范围的专门性通史著作的问世,是对于朋党现象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通史著作的广博和综合性,自然非一般断代史著作所能比,然而如果没有问题意识的牵引,这样的通史类著作也很容易写成各个朝代朋党现象的流水账式叙述,缺乏新意。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作者特意在全书正文之前,撰写了一篇名为《朋党的界定和主要特征》的导论。导论长达近80页,占据全书内容的八分之一,对朋党的界定标准、主要特征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史当中的重要作用,均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在本书中,不只摆脱了传统道德视角看待党争的窠臼,还针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费孝通语)式特点,在朋党之间表面上的政见之争背后,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地缘、血缘脉络。以北宋神宗年间的变法为例,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之间,表面上是变革与守旧之间的政见之争。然而通过作者的研究发现:支持新法的党人,如王安石、吕惠卿、章惇、曾布等,都是南方人;而旧党之中坚,如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都是北方人。由此,新旧两党之争,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南北两大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权力和利益之争,而围绕变法与否展开的争议,只是他们进行权力、利益争夺的表面诉求而已。这一点,从后来守旧派又分化出洛党、朔党和蜀党就可见一斑。

  在一个“差序格局”主导的中国传统社会之中,任何朋党要想得以聚集,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地缘和血缘脉络之外,官僚选拔制度中的亲近关系,也是其依托方式之一。汉代察举制下的察举者与被察举者之间,隋唐之后科举制下的同门(同一主考官录取的门生)与同年(同一年高中科举的士人)之间,就具备了某种天然的结成党人的可能性。正基于此,在帝制集权到达顶峰时期的清代,针对朋党现象的危害和官僚结党的可能性,出台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包括禁绝宦官干政,实施地域回避、社会关系回避、特定职务回避在内的三大回避制度等等。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此严密的防范措施,仍然阻止不了清代的党争愈演愈烈。康熙初年的鳌拜党人、康熙末年的诸皇子夺嫡之争、雍正年间的年羹尧党人等等,都发展到了尘嚣日上、严重威胁皇权的程度。甚至上述三大回避制度,到了晚清太平天国起义之后,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的崛起,也逐渐流于空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读这本详细探究中国古代朋党现象的《中国朋党史》,内中记述,仍然非常值得当今的政治决策者反思和借鉴。

  2016.11.6中午作于竹林斋

  (本文刊发于2016年11月25日出版的《第一财经日报》评论版。)

  ------------------------------------------------------------------------------------------------------

  原创稿件,反对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以及自媒体未经允许以任何形式不署名的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qq:472176745)索取修改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三):朋党兴,人心国是如乱丝

  朋党兴,人心国是如乱丝

  ——读《中国朋党史》

  朱延嵩/文

  翻开这本厚厚的《中国朋党史》,仿佛又回到充满激情的学生时代,在人文气息浓厚的历史课堂上聆听老师谈古论今。步入社会后,看得更多的是野史趣闻传奇故事,像这般内容翔实,引证浩繁的正史书反而很少触碰。近日经朋友推荐,我认真阅读了该部论著,正所谓“知史而明智”,感觉收获颇丰。

  《中国朋党史》从朋党起源生发开去,对传统意义上的朋党概念作出新的界定,对朋党产生的根本原因有深刻分析,对党争持否定态度。该书在分章论述时,兼顾重点和特例。凡历史上重大党争事件,诸如东汉党锢之祸、唐代牛李党争、宋代熙宁变法、明代东林党等,都删繁就简浓缩精炼,把这些断代论述打造成“微型景观”,由读者窥斑见豹,与其它断代史朋党专著延伸比照,做到相得益彰。而对于作者长期钻研的东汉、三国及明代党争,则浓墨重彩集中发力,个人见解跃然纸上,有醍醐灌顶之效。该书还将个案分析与时代政治格局的整体把握相结合,东汉末年的清议运动、桓氏集团之兴亡、牛李党争的牺牲品,明代君主专制与胡蓝党案的论述均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例如,将李商隐的人生际遇置于唐代最为激烈的牛李党争背景下剖析,从侧面解构牛李党争,构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中国朋党史》 朱子彦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16年8月版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四):多维视角下的朋党发展史°

  ——评《中国朋党史》

  文/蓦烟如雪

  历朝历代,包括如今的政局,依旧很忌讳谈及朋党,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就有言:“朋党兴,人心国是如乱丝之不可理”;“朋党立,国不能一日靖矣”;“朋党之争,则上失纲而下生乱,其必然也。”

  朋党的危害性是难以泛泛概括的。

  最早王桐龄就曾撰写过《中国历代党争史》,此书可谓朋党书籍的先例,但此书出版甚早,内容零散,多是浮光掠影之笔且篇幅不长,内容涉及之处多少蜻蜓点水,无新意。在鉴于前人之作上,作者朱子彦并未骄骄然,反而自我审视,如何去梳理好中国朋党的演变过程,虽然有前人开荒,他不想束缚在前人的思维中,她用多维的笔触,去铺陈此书的整体结构、框架以及朋党产生、发展的原因,重点剖析每个朝代的党争形成及发展,对其不同朝代的党争特质进行详细解析,力图用最真实的史料去还原古代朋党政治发展的脉络和全貌。

  针对前人大段征引史料,缺少分析,抄录古书的问题,作者谋篇布局,遵循通史模式,对朋党和党争进行了逐一的解析。当然作者面对自己不善长的朝代,他也没有贸然去写,反而略过了南北朝至隋及金蒙元王朝的党争问题,对于这份真诚,我觉得作者是对的,与其去拼凑不熟悉的史料,还不如空置在那里,留给后人言说。毕竟“打肿脸充胖子”是自欺欺人的做法,他依旧诚实的做了自己。

  本书用九个章节,分析了朋党的界定、特征、萌芽以及形成,它按照历史顺序,从先秦诸子论朋党,到东汉第一次大规模的党锢之祸,从蜀汉政权的斗争,到两晋与士族的盛衰,甚至从唐代朋党牺牲品的李商隐谈及到牛李党争,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谈到北宋新旧党争的异化,从胡蓝党案谈及到明代君主专制,从内阁斗争到晚明科举,从清代康熙雍正朝的朋党案,到后期帝党与后党的斗争,当然这个最明显的就是两宫太后及之后的垂帘听政。

  在书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南宋的“庆元党禁”,起因是韩侂胄和赵汝愚之间的党争。结果,在罢黜赵汝愚的右丞相后,赵死于衡阳,朱熹也被沦为“伪学”,后来,还成为韩党邀功的方式。他们列举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谦的六大罪状,甚至捏造了“诱拐尼姑,以为宠妾”的桃色谣言,之后朱熹不得不落职罢祠。

  当然作者也言明的例外,比如年羹尧、隆科多这些,他们虽然也算朋党,好在这个集团是效忠帝王,而在惹怒皇帝后,他们一样树倒猢狲散,各个击破,所以一旦威胁皇权多数党争都不得好下场。

  这本书,并没有乏味的按照历史说书,而是以人物、事件,通过他们的思想以及活动,去叙述历史的全貌,还原不一样的朋党历史。这本书并没有防范空谈,作者找到的史料可以作为学术性的研究,其广、深、厚,都是非常明显的,可读性还是很强,读后虽然会稍显枯燥,但是如果认真去研读史料,会是一本很有内涵的故事书。

  因为它是多维视角里的朋党史,且浅显易懂,迭有新见。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五):一部研究中国朋党史的扛鼎之作

  这部《中国朋党史》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朋党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是我读过的有关研究朋党著作中,资料最为丰富,阐述最为透彻全面的,说这本书是到目前为止,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中国朋党的集大成之作,是一点不夸张的。

  这部中国朋党史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叙述的:从先秦谈、东汉谈到三国、两晋;从唐、宋谈到明、清。凡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党争事件,诸如东汉时期的党锢之祸、唐朝时期的牛李党争、宋朝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明朝时期的东林党等等,可以说历代史家关注的历代党争,这本书都是有所论述的,而且都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当然跟那些断代的党争史学著作,这本书不得不概括地进行论述,不然的话,篇幅实在太大的,光是东汉时期的党锢之祸或是明朝时期的东林党,就完全可以单独撰写成一部几十万的专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朋党史折射了一部官僚政治史。这部研究中国朋党史的扛鼎之作值得对中国古代政治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六):朋党的历史与未来

  诉诸于历史,党与另外一个朋字连用而成的朋党一词,是古代社会引人注目的突出政治现象,甚至于说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史同时也是一部朋党史。而朱子彦老先生的《中国朋党史》就是一部专门分析中国历史上朋党现象的专著。此书虽为受命所著,但得益于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写得非常精彩,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党争事件一一剖析,娓娓道来,为读者梳理了朋党现象发生与蔓延的基本脉络,描绘了朋党政治的基本轮廓。

  朋党确为中国历史之重要现象,朱子彦先生此书虽不为此领域开山之作,亦为其集大成者,读来极受教益。然而,细细品读这本书,认真思考朋党问题,我却有一些看法与朱老先生相左——不管是朋党的根源、还是朋党的发展、抑或是朋党的现状、朋党的未来,我都与有不同看法。

  最后,从未来上看。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今天,实质上就是政党政治。在各种法律、体制不断健全,人的觉悟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未来还会有朋党的容身之地吗?我的观点是肯定有,人的自私的本性是不会变的,朋党就不会消失。未来,朋党的结成原因、表现形式等可能会有新的变化和花样,但这种现象是不会从根本上消失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毛泽东曾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这些都说明,人的本性就是如此,法律、制度再健全,朋党现象也仍然会有存在的空间。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七):朋党研究专著之《中国朋党史》

  谈起朋党,可以说给我们的印象是比较负面的了。而且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来说,对于朋党现象是非常痛恨的,可以说是严厉打击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朋党?朋党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屡禁不止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本由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子彦编著的《中国朋党史》可以说就是这方面的一本专著。

  由于我是一位非历史专业出身的工科生,虽然对于历史很感兴趣,但是和专业的历史专业出身的人相比,对于历史研究的敏感性还是欠缺了很多。随意我对于历史方面的涉猎还处于被动的从相关的历史书籍上面寻找,然而由于国内关于历史的著作相当多,很多作者都带有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得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书籍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对于这本《中国朋党史》我却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保持中立的态度来书写历史。

  我在翻开本书的导论部分时,就被作者的那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所感染,基本上我之前看到那些书籍在前言等部分所花的笔墨无非就是寥寥数页,而作者在本书的导轮部分就用了78页的篇幅来界定朋党以及其特征。在这一部分里面,作者对于朋党的界定也刷新了我之前对朋党的定义,之前我认为的朋党无非就是哪些奸臣以及别有用心的人组成的组织,是为了个人私利来办损人利己的事,但是我从本书中的定义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

  作者在引入朋党这一定义之前,首先就讨论了朋党与政党之间的区别。而且作者在界定朋党与政党之别时,并不是单纯凭自己的单方面理解来界定的,而是首先就引经据典,例如引用康有为,王桐龄等的观点以及《辞海》《剑桥中国隋唐史》等比较权威的参考书籍来进行佐证。可以说在材料证据方面,作者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是相当甚的了。

  另一方面,作者论证的手法也是相当严谨的,例如界定朋党与政党界限时,作者首先九江定义比较明确的政党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论述,然后指出朋党区别于政党的特点,最后成功提出何谓朋党。而且对于古人对于朋党的认识,以及处于朋党之中的人的自我辩护等都进行了剖析,对于关于朋党在学术界上的一些争论,作者也没有进行刻意回避,而是选取了主要流派进行了简要叙述(没有直接进行反驳,这一点是我最欣赏的),最后才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朋党界定之后,作者又对中国历代各种朋党的类型进行了分类详述,例如人人厌恶的阉党,作者在书中就其形成的过程特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这个概括不是仅对一个时期的阉党进行概括,而是拉通中国整个封建时期的阉党进行分析。而朋党的形成原因,作者也在书中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而且对于统治者对于彭丹狗的派别之争是如何打压及利用的,作者在此也进行了举例说明(例如清朝的南北党之争。

  可以说单纯从导论这一小小的部分就可以看出本书的学术水平,作者的治学态度,我认为想要系统了解中国的朋党发展史,本书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绝佳之作。

  《中国朋党史》读后感(八):人性不升,朋党不灭

  这本朱子彦所著的《中国朋党史》揭示了从古至今的历朝历代的朋党现象、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总之一点,人性不升,朋党不灭。

  人类是群居性的物种,既然群居便会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联系的多了关系密切的便成为“朋”,朋聚便成了“朋党”。不同的是“朋党”所起的作用是有促进进步的作用,还是起着危害社会的作用。“朋党立,国不能一日靖矣”,对朋党作出界定,分析其主要特征,检讨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儒家所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是个多么理想化的宏图伟愿。不好的朋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党同伐异,大肆残酷打击异已。如果有喜欢看动物世界的朋友想必会对非洲乌蜜马拉草原上的角马迁移记忆犹新,大群的角马在斗领的带领下狂奔,无论前方是布满猛兽的洪流,哪怕走向死亡,“胸无定见,富于雷同性,附和性与肓从性也”正是其深刻的写照。

  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大多数人都不知自己要干些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悲剧的代名词。人终有一死,是死得其所,不是毫无价值,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取向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晋朝竹林七贤为避世,结局依然是死于统治集团之手。朱子彦先生在《中国朋党史》中对东汉、三国及明代三个朝代的党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见微知著,可知身处此世的现代人更加注意什么,避免什么?怎样优化人性,让人间留有更多的美好与希望。

  陈寅恪先生也是我所敬佩的一位大师,九十年前陈先生便提出了“控制人口论”,可惜不被当时大多数人所接受,陈寅恪先生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的两篇巨著《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地位,如同《中国朋党史》一样,发隐抉微,引人深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朋党史》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